国外寻根文学理论的研究
美国黑人文学中泛非文化寻根主题解析

美国黑人文学中泛非文化寻根主题解析作者:汪铭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6期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黑人权力运动风起云涌。
民权运动领袖们提倡文化上的“泛非主义”理念,强调非洲人民和美国黑人休戚与共的关系和集体文化身份认同。
通过解析艾丽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等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寻根主题,探究了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泛非主义文化如何为非裔美国人树立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和同质性意识以及使非洲国家认识到约束主权的必要性,从而重塑其非洲集体文化身份。
关键词:美国黑人文学;泛非文化;寻根主题;集体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I207.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6.0031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黑人权力运动(the Black Power Movement)风起云涌。
民权运动领袖们提倡文化上的“泛非主义”(PanAfricanism)理念,强调非洲人民和美国黑人休戚与共的关系和集体文化身份认同。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的《外婆的日用家当》(“Everyday Use for Grandma”1973)、《梅丽迪安》(“Meridian”1976);托妮·莫里森的(Toni Morrison)《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Eye”1970)、《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亚历克斯·哈利(Alex Haley)的《根》(“Roots”1977)等,是泛非主义文化运动期间最具代表的经典小说。
20世纪60年代以后,黑人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对黑人祖先寻根的追求。
70年代以后,寻根已深化为对美国黑人民族与美洲大陆之间密切维系的探寻。
以艾丽斯·沃克为代表的黑人作家,不倦追索祖先从黑非洲来到美洲新大陆的悲惨历程,以及令人感伤和悲哀的心路历程。
寻根文学论文 韩少功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摘要】“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少功。
本文通过分析寻根文学的背景等结合韩少功的作品来探寻寻根文学的主要思想理念和在作品里的表现。
寻根文学立足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以“文化寻根”为主题,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的文学形式。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派”作家往往会选择一个地域作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因此寻根文学往往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
韩少功作为“寻根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乡野文化寻根这一方面具有典型性,他的作品,如《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都是在一些远离现代文明的地域为背景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曾经是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经历影响而来的。
而正由于他曾经居住过这样的封闭的乡土地方,所以他的乡土小说中对于那种乡土人文环境的描写就更有其代表性。
下面将通过他的几部作品来分析他的寻根文学观念。
《归去来》中,主角黄治先初到某地有莫名的熟悉,他被当地人认作文革时在此插队的知青马眼镜,当以恐慌的心境逃出了乡村重返城市, 但却发现自己已深陷在被误认者的角色位置中难以自拔,好像自己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乡村了。
作为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理念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很明显这是体现他寻根理念的。
其实这写的也是作者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当时的那种迷茫困惑感。
一方面他们插队在乡村,远离了城市,但当他们再度回到城市的时候却发觉那已经不是他们印象中的城市了。
寻根文学浅析

寻根文学思潮浅析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后,一批作家力图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对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心理进行探究,并重新认识,于是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涌起了“寻根”的思想浪潮。
这一思潮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历史必然性的,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理论文章有:韩少功的《文学的个“根”》、郑万隆的《我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等,创作上也有很多关于文化思考内容的作品,如阿城《棋王》中的“棋”道,陆文夫《美食家》中的“吃”道,韩少功《爸爸爸》中的巫楚文化等。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者们从各个方面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以求得对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以深刻细致的理解。
关键词:寻根作品分析正文:“文化寻根”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那个时代外部内部的种种因素密切联系着的。
八十年代,中国刚刚面对世界敞开了大门,于是,国外的诸多文学思想如七八十年代美国兴起的以民族多元论和民族差异说为理论基础的民族文化寻根,拉美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以及苏联、日本的一些关于本民族特征的传统性的东西的作品的出炉,所有这些都使刚刚被放入世界大熔炉中的中国文学在表现民族文化个性方面不得不升温。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的原因,除去这些,当文学在“寻根”以前,经历了“伤痕”和“反思”阶段,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深入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文学根本无法正常地健康地发展,但即使抛开了政治、道德因素,人们还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这就是“文化”。
于是,一批“寻根”作家应运而生,他们要探索中国文化的“根”,挖掘出隐藏其中的不好的东西而又发扬其中的优秀的东西,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有民族个性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将“寻根文学”部分主要作品浅析如下:一、阿城的“棋”道中国文化是“道”的文化,当然不是狭隘的指“道教”的“道”。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定义: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编辑本段兴起背景:寻根文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
1.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2.作家•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异国书写与文化寻根——从形象学角度解析阿城《威尼斯日记》

摘要:《威尼斯日记》是中国作家阿城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时创作的游记,本文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从游记中建构的威尼斯形象出发,探究形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内容和运作机制,这一形象既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延续,又是阿城基于自身的“文化寻根意识”所创造的异国空间。
阿城将威尼斯形象置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语境中,通过东西对话肯定了中国传统世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阿城;《威尼斯日记》;形象学;世俗文化鞠崧楠国画《枫桥铁岭关》异国书写与文化寻根——从形象学角度解析阿城《威尼斯日记》《威尼斯日记》是中国当代作家阿城的代表作之一。
1992年5月到7月,阿城应威尼斯市之邀旅居意大利,其间撰写的《威尼斯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异国生活了三个月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
游记研究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传统领域,游记中呈现的异国形象,一方面,它是作者“想要记录亲见‘事实’的努力”[1];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是作者基于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所创造出的异国空间。
正如形象学理论家巴柔所言:“我‘看’他者,但他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自己的某个形象。
”[2]异国形象是一种 “借镜”,对异国的认知和建构是游记作者想象自身的方式,因此,形象研究“必须绕经一个民族的思想史、心态史”[3],发掘支撑着形象的 “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和运作机制”[4]。
本文从《威尼斯日记》中描写的威尼斯形象出发,探究其背后“社会集体想象”的影响及“他者”形象的塑造中折射的社会文化意识,揭示作者阿城在言说“他者”时表述的“自我”。
文/朱希(一)世俗书写中的艺术之城苏珊·巴斯奈特说过:“每一个旅行者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都有特定的思想观念和观察视角,他的所见所闻完全基于他特定的文化思想观念(或者说是文化偏见)之上。
”[5]但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创作者选取的观察角度不同,各个游记所记述的东西也各不相同。
在《威尼斯日记》中,阿城选取的是“居民”的视角,他并未将自己视作旁观“异国”的旅行者,而是试图“走到威尼斯的世俗生活里去”[6],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异国。
20世纪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作业

对全球化语境下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寻根文学的探讨作者:贺莉指导老师: 肖向东(11级比较文学专业学号S112003004)内容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能拒斥的一个大趋势大浪潮。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怎样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时期的寻根文学在向西方优秀文化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保持了本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并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性。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魔幻现实主义,寻根文学五四时期是中西文学与文化交流的一个高峰期,之后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爆发,这种交流被无情的炮火所打断。
文革期间,中国采取排外的态度,对西方充满敌视,基本上阻断了文化间的勾通。
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西交流的纽带才重新接上。
实行改革开放后,人们极其迫切地想要学习西方,了解西方。
正是在这股“西方热”潮流中,重新开启了中西文化、文学的接轨之路。
新时期文学中,最早从西方文学文化中汲取营养,接通了中西交流道路的便是寻根文学。
本文主要全球化语境出发来探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方面的接轨。
一、“全球化”理论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全球化”问题是当今文学理论界的一大热门话题。
它既是一个经济话语,又是一个文化概念,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它不仅是各个民族国家文化策略的应对问题,而且还是在顺应世界性潮流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来体现民族性特征的问题。
“全球化”确切地说产生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时代潮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共产党宣言》里就对这一问题给予了揭示和预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和精神的生产均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在此,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全球化”与自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拓密不可分,物质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必然影响到精神与文化的全球化。
寻找文学之“根”——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寻找文学之“根’’一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Seekingtherootofliterature..--.-AbriefanalysisofmajorworksbyHanShaoGongin1985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申请人姓名:吴少英导师姓名:郭冰茹副教授答辩委员会组成(签名)主席:洌扒y委员:P:_3:f、: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乏勺误日期:≯剥年?硼fo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景勺受日期:碉)辟f钞月f6日导师签名:珏卸,alp日期:pg年,2一月,u日寻找文学之“根’’——论韩少功1985年的文学创作《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博)士生:吴少英指导教师:郭冰茹副教授摘要“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艺术追求民族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摇旗人和实践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大放异彩。
韩少功关于“寻根文学’’的论述,掀起了这股文学思潮的序幕,得到了李杭育、阿城等的声援和支持。
与此同时,韩少功对“根”的界定、书写在“寻根文学”的思潮中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集中在1985年发表,契合了韩少功同一时期的“寻根”理论,是韩少功“寻根"的主要代表作。
中国寻根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关系比较研究

中国寻根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关系比较研究作者:高岩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7期摘要:“寻根文学”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它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关注,研究两种文学流派的作品也不断出现。
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寻根文学”丰富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引起了学术界的共鸣。
“土著文学”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土著文学”作品中的土著文化因素对“魔幻现实主义”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著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都可以被称为拉美的“寻根文学”。
本文系统地研究中国“寻根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通过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来梳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寻根文学魔幻现实主义关系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03-02一、“魔幻现实主义”的源起“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派别。
最早表现为对美洲印第安人和黑人神话传说的叙述和描写。
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主要出现在小说和影视艺术领域。
拉美的土著印第安人盛行对神灵的膜拜,他们经常用神话知识和传说来认识客观世界。
因此,大多数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都有神灵、巫术和传奇人物等超自然的现象,这种描写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同时,却表现出一种真实的生命力。
[1]这与印第安的“土著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中的诡异和怪诞现象具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印第安的“土著文学”对拉美的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著文学”始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当它被引进到拉丁美州以后,便成为促使拉美各国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寻根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拉美作家们在古代的土著文化中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他们对于本土的文化传统进行再寻找和再评价,寻根意识的加强形成了拉美民族鲜明的本土特色。
寻根文学研究资料

2
文学探讨的当 代意识背景
3
寻根:回到事 物本身
4
有关“杭州会 议”的前后
5
杭州会议前后
1
梦里潮音
2
我的1984年 (之一)
3
我的1984年 (之二)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的1984年 (之三)
5
杭州会议和寻 根文学
文学的“根” 理一理我们的“根”
文化制约着人类 我的根
1
跨越文化断裂 带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寻根文学研究资料》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寻根文学研究资料》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寻根文学研究资料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论文
会议
研究
学术
杭州
文学
研究
资料
资料
文学 寻根
命题
文学
文化
根
历史
发生
意义
时代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寻根文学研究资料》是大型学术工具书“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的一种。本书以主选文章与资料 索引结合为编排体例。选取有关寻根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反映寻根文学的发展概况,展现该领域研究的最高 水平;索引部分搜集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等,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历史转折时期的文学主潮流。
寻根文学与拉美文学其时,拉美文学“爆炸”,尤其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中国当代文学刺激极深, 由此则谈到当时文学对西方的模仿并因此造成的“主题横移”现象。我的1984(之三),李杭育,原载《上海文 学》2013年第12期.当时大家的兴趣还是在西方现代派文艺方面,李陀等从北京来的作家们还是在不断鼓吹现代 派作品,荒诞啊,黑色幽默啊,拉美爆炸文学啊。比方说:美国的“黑色幽默”,与美国人的幽默传说,与卓别 林,马克·吐温,欧·亨利等等是否有关呢?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与拉美光怪陆离的神话、寓言、传说、 卜占迷信等文化现象是否有关呢?文学的“根”,韩少功,原载《作家》1985年第4期.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作家 这样做了。
寻根文学

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 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
文化上的回归意识,早在“寻根” 文化上的回归意识,早在“寻根”的大旗被 正式张扬出来之前,已显露端倪。 正式张扬出来之前,已显露端倪。 寻根小说的前奏: 年代初期汪曾祺 年代初期汪曾祺、 寻根小说的前奏:80年代初期汪曾祺、邓友 刘绍棠、陆文夫、 梅、刘绍棠、陆文夫、张承志等分别创作了 大淖纪事》 那五》 蒲柳人家》 《大淖纪事》、《那五》、《蒲柳人家》、 美食家》 黑骏马》等中短篇小说。 《美食家》、《黑骏马》等中短篇小说。
从“方法论”的讨论到“文学主体性”的论争; 方法论”的讨论到“文学主体性”的论争;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 20世纪中国文学 的提出; 世纪中国文学” 对文学“本体”的自觉追求, 干预生活” 对文学“本体”的自觉追求,“干预生活”的口号受到 质疑。 质疑。
二、寻根文学
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 指 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 “ 文化 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以 寻根” 寻根 ” 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 类。 代表作家: 韩少功、 阿城、 贾平凹、 张承志、 代表作家 : 韩少功 、 阿城 、 贾平凹 、 张承志 、 王安忆、李航育、郑万隆等。 王安忆、李航育、郑万隆等。 代表作: 韩少功《 爸爸爸》 王安忆《 代表作 : 韩少功 《 爸爸爸 》 、 王安忆 《 小鲍 阿城《 棋王》 张承志《 黑骏马》 庄 》 、 阿城 《 棋王 》 、 张承志 《 黑骏马 》 、 北方的河》 李航育《 最后一个渔佬儿》 《 北方的河 》 、 李航育 《 最后一个渔佬儿 》 等。
第四代即阿卡迪奥与人私通生下的一女两男。 第四代即阿卡迪奥与人私通生下的一女两男。 女儿俏姑娘雷梅苦丝楚楚动人,身上散发着引人不安的气味, 女儿俏姑娘雷梅苦丝楚楚动人,身上散发着引人不安的气味, 曾因此置几个男人于死地。总愿意裸体, 曾因此置几个男人于死地。总愿意裸体,把时间耗费在反复洗 澡上面,而她一样在孤独的沙漠上徘徊,后来在晾床单时, 澡上面,而她一样在孤独的沙漠上徘徊,后来在晾床单时,被 一阵风刮上天不见了,永远消失在空中。 一阵风刮上天不见了,永远消失在空中。 孪生子之一阿尔卡蒂奥四处诉说他亲历的大屠杀揭露真相, 孪生子之一阿尔卡蒂奥四处诉说他亲历的大屠杀揭露真相,反 被认为神智不清。无比恐惧失望, 被认为神智不清。无比恐惧失望,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潜心研究 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都呆在这个房间里。 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都呆在这个房间里。 奥雷里亚诺第二没有正当职业,终日纵情酒色,弃妻子于不顾, 奥雷里亚诺第二没有正当职业,终日纵情酒色,弃妻子于不顾, 在情妇家中厮混。奇怪的是每当与情妇同居时, 在情妇家中厮混。奇怪的是每当与情妇同居时,他家的牲畜迅 速地繁殖,给他带来了财富,一旦回到妻子身边,便家业破败。 速地繁殖,给他带来了财富,一旦回到妻子身边,便家业破败。 与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后在病痛中与阿尔卡蒂奥一同死去, 与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后在病痛中与阿尔卡蒂奥一同死去, 从生到死,人们一直没有认清他们兄弟俩儿谁是谁。 从生到死,人们一直没有认清他们兄弟俩儿谁是谁。
寻根文学的研究理路

一 .
位研究者 在谈 到中 国当代 文学研 究 的专业
“ 百年 中国文 学总 系” 中的《 9 5 延伸 与转 折》 18 : 一 书中, 这样 写 到 : 1 8 “ 9 5年 是 思 想 爆 发 的 一年 , 更
难度时 , 曾概括 了 四条理 由 , 中的 一条 是 “ 研 其 被 究 的对象 正 处 在 运 动 状 态之 中” 由于 时 间距 离 , 的短 暂 , 将 事 情 看 走 眼 , 本 不 是 什 么 新 鲜 “ 根
副主编 ) 来 回忆 : 次会 议 不 约 而 同 的 话 题 之 后 这
一
在新 时期 的文 学史 上 , 也许 有 许 多具 有 划 时 代 意义 的时 间值 得纪念 , 对于 寻根文学 来 陈 建功 、 万 隆谈 京城 的胡 同文 文 , 郑
绕 不开 的年 代 就 是 1 8 9 5年 , 在 许 多 研 究 者 看 而
热” 与李 泽厚 的 “ 文化一 心理 结 构 ” “ 淀 说 ” 以拉 美魔 幻现 实主 义 小说 为代 表 的 外 来文 学思 、积 , 潮, 以鲁迅 、 沈从 文等 为代表 的现代 文学 传统 等 , 则是 它得 以产 生 的理 论 与 文 学资 源 。 由于作 家
们对 传统 文化所表 现 出来的复 杂态度 , 使许 多研 究者认 为寻根 文 学的创 作 与其理 论存 在 着矛盾 , 因为 无论作 家们 的初 衷如何 , 他们在 作品 中所描述 出来 的文化似 乎都 只是一 些“ 落” 失 的或 “ 始 原 生命之根 早 已衰朽 了” 的文化 。关 于寻根 文学的种种批 评 , 明 了寻根 文 学 负载 了远非 一个 文 学 说 思潮所 能 负载 、 所能 解答的重 大的社会 文化 问题 , 而它对 其后 文 学创作 的 影响 , 以及 它所探 讨 、 所 反 映 的诸 种 问题在 全球 化的 时代 背景 与后 殖 民等 新的 理论 视 角 下的 再 阐释 , 明 寻根 文 学 的意 表
寻根文学的文学形态论——基于寻根文学文化立场的思考

[ 关键词 ]寻根文 学;民族 文化 ;反 思型寻根文学 ;乡恋型 寻根 文学;互补型寻根文学 [ 中图分类号 ]I0 . [ 2 67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0 3 0 (00 4 — 18~ 5 0 8— 84 2 1 )0 0 0 0
将寻根 文学 推人高 潮 。 然 而 寻根文学 的创 作却 不像其 理论倡 导 的那 样整 齐划 一 ,形 成隶 属 于不 同文化 版 块 的文 学类 型 。
寻根 文学 的理论 和创作 之 间的矛盾 已被关 注 ,如旷新 年在 《 寻根文 学” 的指 向》 一文 中提到 :寻根 “ 文学 “ 一方 面延续 了启 蒙 主义 和 ‘ 民性 ’批 判 的主 流思 路 ,从 文化一 心 理 的角 度 寻找 中国落 后 的 国 深层 的文化 根源 ,对传 统 的民族文 化一 心理进行 批判 性重建 ;另 一方 面则为文 学事业 建 立 了新 的支点
立 型寻根 文学 又是对 反思 型 和乡恋性 寻根 文学 的扬弃 ,实现 了文学 立场 的否定 之否定 。寻根文 学 昭示 着新 时期 的文 学转 型 。寻根文 学之后 ,启 蒙文 学逐 渐退 潮 ,启 蒙不 再是 全 民的事业 ,而 是零 星知识 分
到新 时期 初现代 性 与启蒙话 语 的影响 ,又受 到文化保 守 主义和 反殖 民主义话 语 的影 响。它不像 世界 其 他 寻根文 学那样 完全 沉浸在 “ 文化 自恋 ” 的情 结 之 中 ,单 纯 守望 民族 文 化 ,深情 回 眸和 歌颂 民族 文 化 ,而是 出现 了文化 皈依 、文化批 判 以及文 化 中立 的立 场分野 ,形成 了三 种不 同类型 的寻根 文学 。
第 1 8卷 第 4期 21 00年 1 2月
第十章:文学的“寻根”与寻根文学

(五)叙述所导致的小说艺术追求 1、小说整体情调、气氛营造的重现。 2、小说语言上,向着平淡、节制、简洁 的方向倾移,甚至直接融进文言词汇、 句式,以加强所要创造的生活情景和人 物心理的古奥。 3、小说的叙述方式取法古代小说,以清 淡自然为其审美目标。
(六)阿城的矛盾 阿城并未真正进入禅宗的公案结构。八 大山人、禅和道其实都是作为一种文化 状态在吸引着阿城。并未进入他的本心。
这种对主体的历史的重建其实包含着这 一时期文学的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对 自己甚至是整个民族的“根”的追寻。 莫言所寻找到的主体的历史,由于对一 些惯常结局的回避,成了一种理想人格, 一种狂放不羁的响马精神,或者说是一 种蓬蓬勃勃的生命力的父子传递。
(三)人物:历史中的主体 “我爷爷”: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两重身 份,并在他的性格中突出渲染出一种粗野、狂 暴而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 “我奶奶”:温热、丰腴、泼辣、果断。 罗汉大爷:忠诚、坚韧、不屈不挠。 他们是叙事人重构的理想之父。正是在民间崇 尚生命力与自由状态的价值取向上,作者描写 “我爷爷”的杀人越货,“我爷爷”和“我奶 奶”的野地欢爱从寻根到道与禅 1、阿城表现自身的工具: 禅宗公案的结构:它的基本形态是一种 反逻辑反因果组织的推断,通过它来引 导一种特殊的精神紧张状态。阿城比较 入迷的是这里面所体现的机智。表现在 小说中,他给你写这些,是让你悟别的。
写意画派的具体笔法:削尽繁冗,返朴 归真。素净中追求灵动,通过对简约的 语词单位的调度,扩张每一个局部表现 的内外延,使之充满活生生有弹性的质 感。叙述变成缓慢而又清澄的流动。
(2)从文学本身来看,在对西方文学有 了一定了解之后,许多作家认为,以 “世界文学”的视野,从中国文化中寻 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是中国文学“重 建”的更为可行之路。 (3)从创作自身来讲,国外文学的影响 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指通过文学作品来寻找和探讨人类的历史根源、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的一种文学流派。
这一概念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界对于文化多元性和文化认同的关注,特别是非洲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等少数族裔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追溯。
寻根文学强调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承历史和文化的媒介,通过描写和探讨特定族裔或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经验,来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重新定义自己的根源和身份。
寻根文学的主要特征包括:1. 历史追溯:通过回顾和反思历史来揭示特定族裔或群体的根源。
这些作品往往探讨历史中被忽视或被隐匿的故事和人物,试图还原历史真相,重建历史记忆。
2. 文化传统:寻根文学重视特定族裔或群体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口头传播的文化传统。
这类作品通常会描述特定族裔或群体的语言、习俗、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以探讨文化传统对于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3. 身份认同:寻根文学试图通过描写特定族裔或群体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帮助人们从内心认同自己的身份。
这种文学流派通常会反思种族、性别、阶级和民族等因素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并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自我发现来表达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接受与改造:寻根文学在探讨历史和文化根源的同时,也会反思现实社会的不公和偏见,并试图以文学创作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变革。
这类作品常常表达对于种族歧视、社会不平等、文化消解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关注,并提出对于社会变革的愿景和呼吁。
寻根文学在美国和拉美等地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并对于后来的后殖民文学、移民文学和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文学的方式将历史、文化和身份问题引入公众视野,呼吁人们关注和尊重不同族裔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推动社会的多元包容和公正发展。
寻根文学 (1)

60—80年代,拉丁美洲出现了好几位诺贝尔文学得主。
拉丁美洲文学的巨大成功,大大启发和刺激了中国作家。 《百年孤独》 加西亚·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拉美文学的成功,直接震惊了中国的年青作家们。 (1)经济强国有文化优势。 拉丁美洲经济、政治与中国差不多,居然也出现好几位 诺贝尔奖得主。
(2)作品内容和创作特点让人震惊。
村寨不知来自何处。有的说来自陕西,有的说来自广东,说 不太清楚。
如果塞里有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那么照规矩,大家 就得唱“简”,即唱古,唱死去的人。从父亲唱到祖父, 从祖父唱到曾祖父,一直唱到姜凉。姜凉是我们的祖先, 但姜凉没有府方生得早,府方又没有火牛生得早,火牛又 没有优耐生得早。优耐是他爹妈生的,谁生下优耐他爹呢? 那就是刑天——也许就是陶潜诗中那个“猛志固常在”的 刑天吧。
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一个死人相,把亲人 们吓坏了,直到第三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时候, 就被寨子里的人逗来逗去,学着怎样做人。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 “爸爸”,二是“X妈妈”。后一句粗野,但出自儿童,并无实在意 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比方当作“X吗吗”也是可以的。 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 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象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 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吃炮了的时候,他嘴角沾着一两颗残 饭,胸前油水光光的一片,摇摇晃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 亲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 某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X吗吗”, 调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 分准备,才能翻上一个白眼。调头也很费力,软软的颈脖上,脑袋象 个胡椒碾捶晃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的弧度,才能成功地把头稳稳 地旋过去。跑起来更费力,深一脚浅一脚找不到重心,靠头和上身尽 量前倾才能划开步子,目光扛着眉毛尽量往上顶,才能看清方向。
西方文化寻根-[原始情结]--从《作为哲学家-原始人》到《原始人-挑战》
![西方文化寻根-[原始情结]--从《作为哲学家-原始人》到《原始人-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37bd683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c.png)
西方文化寻根-[原始情结]--从《作为哲学家-原始人》到《原始人-挑战》文化寻根是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
在过去的20世纪,西方文化寻根发展成为波及范围最广泛的思想运动和民间文化复兴运动,在理论上也催生了一大批重要的思想成果,其中以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成就最为卓著。
然而,由于我国学术界因为近年来忙于追随西方的现代化,对西方文化寻根方面的成果没有足够的注意和整体的了解,形成知识上和思想上的盲区也就在所难免。
本文评述的几部著作虽然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反省和大讨论,但中国学界却几乎无人知晓。
大部分盲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醉心于其经营管理方式的人,恐怕也根本不想去了解。
这正是本文要特别强调文化寻根中的原始主义重要变化的原因所在。
希望这些成果的评述和讨论能够有助于我们了解较为完整的当代西方社会和西方思想。
作为文明人的文化寻根之源头,关于原始文化的想象从文明伊始就伴随着社会意识与个人的记忆不断发展演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变换成不同色彩和价值的参照景象:妖魔化的或者乌托邦化的。
本文所要探讨的20世纪西方文化寻根中的"原始情结",主要表现在文化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人格、生存状态、生活质量与生态关系的整体研究和理解,如何在思想史上第一次向世界揭开了长期罩在迷雾之中的所谓原始社会真相。
又如何反过来促进了对文明人偏见和文明社会弊端的尖锐反思与批判。
其中包括欧洲中心主义价值观所建构的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原始社会"和"原始思维",它们对社会想象的巨大牵引作用,和对知识分子文化认同重要影响。
让我们的认识从弥漫现代思想史和文学艺术史的"原始主义"及其历史根源入手。
一."原始主义"及其历史根源从历史上看,西方人对于遥远的文化他者即原始人的关注和想象从柏拉图时代就已经拉开了序幕。
原始主义作为进步主义历史观的对立面,也早在西方思想的源头就有所表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寻根文学理论的研究
寻根文学理论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文学和民族文学的理论流派,它探讨了作家在创作中寻找自身根源和文化传统的问题。
虽然寻根文学理论起源于中国,但它在国外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在国外,学者们对寻根文学理论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和评论。
他们通过对西方文学与寻根文学之间的对比和对话,扩展了对寻根文学理论的理解。
一些研究聚焦于寻根文学理论对于少数族裔文学和移民文学的应用,探讨了作家如何通过对自己文化背景的探索,拓宽了文学的边界。
此外,国外研究者还从文化认同、后殖民理论以及文学流派的角度对寻根文学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他们考察了寻根文学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总之,国外学者对于寻根文学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通过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对话,拓展了对于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寻根文学理论本身,也为国际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