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读后感_参与感读书心得五篇
《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在去年年末,我听闻了《参与感》的热潮,于是立即跟风购买了一本,但随后却因拖延症将其搁置在角落里。
然而,最近我重新审视了“参与感”这三个字,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同时结合对作者背景和各类书评的分析,我迅速将其应用于工作之中。
我的工作主要是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包括邀请他们参与线上线下活动,并为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最大的扶持。
基于对“参与感”的理解,我在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读者的参与度。
我在工作中加入了一些能够增加读者参与感的元素,例如大转盘抽奖和专项调查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读者的互动性,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的服务和项目。
在与同事和客户的相处中,我鼓励大家积极探索和尝试,主动与客户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此外,在线下活动中,我积极邀请不同的展示商和赞助伙伴参与,使参与者能够在活动中接触到更多层面的信息和服务。
这种多方位的参与体验不仅丰富了活动的内容,还增强了互动性和实用性。
推行这些措施以来,效果非常明显,但我始终感到心中没底。
直到最近,我终于下定决心读完了《参与感》这本书。
翻阅目录时,我发现书中的内容与我之前的想象大致相符,这让我感到一丝欣慰。
许多经管类书籍都具有明显的特点,从书名就能大致了解其主旨,比如《精益创业》《金字塔原理》等。
因此,我之前在工作中的尝试是与小米大神的教诲相契合的。
接着,我开始阅读正文。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更引人入胜,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大多数的经管类书籍都源自国外,如德鲁克和大前研一,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损耗,再加上国情和案例的差异,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而《参与感》的作者是与雷军并肩奋斗了十几年的黎万强,他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书中的案例生动形象,结构也具有技术范的清晰特征,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其二,书中每一章节都配有一幅风格统一的手绘画,简单明了,一针见血,这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同时也凸显了电子书的不足之处。
《参与感》阅读感想
《参与感》阅读感想在小米 4 发布的当天,有多少人如我朋友一般,守在电脑前,焦急地等待着抢购。
我想,那场面必定是十分壮观的。
然而,最终的结果想必大家也能猜到,朋友未能如愿以偿。
但小米公司却在短短四年间,从一家新兴企业迅速崛起,成为行业巨头。
这其中的成功秘诀,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营销理论,而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创办金山以及成立小米公司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这些故事让人感到亲切,同时也让我对小米的成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米的成功并非偶然,其精准的市场定位是关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从最初的“功能式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再到如今流行的“体验式消费”,小米公司始终紧跟时代潮流,重视用户体验。
在金山时期,小米公司采用了“风暴式营销”,这种模式在市场和团队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产品和市场的变革,小米公司摒弃了传统的营销手段和渠道,开创了全新的“参与式消费”模式。
这种模式让用户参与其中,不仅满足了他们“在场介入”的心理需求,还让他们有机会抒发“影响世界”的激情,同时也建立了一个可触碰、可拥有、与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
此外,通过用户的“参与”,小米公司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向,实现产品的快速更迭。
这种以用户为核心的营销方式,为小米公司赢得了市场份额,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参与感三三法则”是小米口碑营销的内核,其定位非常精准。
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产品的核心是人,而用户的需求是参与其中。
小米公司以用户的参与感为切入点,让用户在参与中获得满足,同时也能及时获取市场的反馈。
这种口碑营销方式,不仅让用户成为品牌的传播者和维护者,还提升了品牌的忠诚度。
对于一个品牌来说,知名度意味着被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进用户的生活,而忠诚度则代表着在用户心中生根发芽。
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一个品牌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在为小米的成功感到惊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成功并非偶然。
《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参与感》一书已阅毕,读后感触颇深,借此机会梳理一番。
最直观的感受是,黎万强所言极是,“米粉”这一称谓并非小米公司强加给用户的,而是用户自发形成的。
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参与感”的本质,即“让参与其中的人感受到自身价值”。
往大了说,这是一种群体性意识。
若将名字强加给用户,本质上便是没有将用户作为一个有思考能力的对象来对待。
对于一个可思考的对象,我们无需为其命名,既无需视其为白痴,也无需将其视为上帝。
至于小米公司的创始人们内心究竟如何想,我无从揣测,也无意恶意猜测他们可能认为用户皆为“SB”。
但他们成功地表达了自己是为了梦想而奋斗,从而感染了他人。
相较之下,这种做法总归是要好一些的。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被书中的内容所感动,时而又被其震撼。
其中,小米公司以周为单位进行产品迭代的速度令我尤为惊叹。
同时,我也不禁思考,小米手机的质量为何……抛开这种主观感受不谈,书中所提及的参与式社交理念令我耳目一新。
我忍不住思考,参与式社交究竟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哪一层呢?我认为,它超越了社交需求,达到了尊重需求的层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自我实现的意味。
参与式社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用户拥有发言权,其声音能够被倾听并得到重视。
如果用户的声音具有一定价值,甚至能够被实现,这便可以被视为某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由此可见,《参与感》一书为公司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定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这就如同“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教育方式或许值得借鉴,但我们却无法简单地复制。
从公司本身的基因角度来看,能否实现参与式社交取决于公司的创始人。
谈及几家公司,海底捞、星巴克和小米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员工关怀备至,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使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当然,我是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评价此事。
若创始人看到我的言论,权当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
归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点:不仅用户需要参与感,团队成员同样需要。
读《参与感》读后感
读《参与感》读后感在阅读《参与感》之前,我先阅读了《颠覆式创新》和《互联网世界观》,这两本书给了我很多深刻的体会。
如今,很多人将小米的成功归结于“风口”,认为小米赶上了智能手机的浪潮,雷军在这个产业起步时就进入了。
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后来进入这个领域的老罗,也很有本事,但他的产品并没有让大众消费者眼前一亮。
然而,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小米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赶上了“风口”,还因为李善友提出的基于互联网世界观的颠覆式创新,以及黎万强所说的参与感。
小米从一个小众群体“发烧友”切入,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消费前提下的消费电子品牌。
在小米崛起的过程中,很多大品牌,如华为、深耕线下的 OV 等,都曾对小米的互联网模式不屑一顾。
但当小米从一个小虾米成长为巨大的独角兽时,这些品牌不得不承认小米的模式是可行的。
然而,《参与感》也提到,小米前期的崛起并非仅仅是线上互联网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满足了新时代下人们对体验感的需求。
如今,其他品牌虽然学习了小米的线上模式,但时代已经不同了,再去模仿也只能学到一些皮毛。
几天前,雕爷呐喊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
确实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与父辈们完全不同的时代。
乔布斯的初代 iPhone 如同揭开了大海贼时代的宣言,Android 的出现则让我们卷入了这个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人们喜新厌旧,商家们为了赚钱不断推出新产品,消费者也更倾向于 2-3 年更换一部手机。
如今,很难区分是先有需求还是先有服务,商业的可持续性促使商家不断推出新产品,而消费者则追求消费带来的快感。
《参与感》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从营销的层面讲述了小米是如何崛起的,同时也表明了照抄是死路一条。
小米通过这种独特的打法定义了自身,但它只适合小米,因为其中融入了小米的基因。
无论是三三法则,还是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些理念都在思维层面给人以启发,更多的是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时代和所处的互联网环境,理解其内涵。
在从事新媒体工作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管理者用传统思维做产品和经营,却期望用互联网的方式融入消费群体。
《参与感》读书有感
《参与感》读书有感
初识小米,源于其“为发烧而生”的广告语和颇具创意的第一场手机发布会。
当年,雷军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产品理念,吸引了众多关注。
如今,小米已成长为一家市值百亿的企业,产品多元化,用户数量更是高达数千万。
尽管我尚未使用过小米的产品,但从其创立至今,关于它的消息一直不绝于耳,其曝光率也始终居高不下。
在我看来,小米的成功得益于雷军提出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真言,而口碑则是其中的核心。
小米既不将用户视为上帝,也不视自己为高高在上的神灵,而是将用户视为朋友,始终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让用户愿意为其口碑传播。
而用户的参与感则是实现快速口碑传播的关键所在。
小米不仅让用户参与产品研发,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改进产品,还通过举办爆米花、米粉节等线下活动,为有着共同爱好的发烧友们提供了一个互相结识的平台。
此外,小米还特意制作了向最初的 100 个用户致敬的微电影等,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此外,小米对用户的服务理念也值得一提。
它积极培养员工成为用户,只有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才能设身处地地为用户着想,满足其需求。
用户最关心的是什么?答案是“快”!这是所有用户的心声,没有人愿意在漫长的等待中维修手机,效率是用户关注的重点。
雷军的一句话令我十分欣赏:“对自己不满意的行业,就自己开创满意的事业。
”虽然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参与感》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的营销宝典。
我要为阿黎的十年守约点赞!。
《参与感》阅读感想
《参与感》阅读感想《参与感》的作者黎万强是一位设计师,他的营销经验对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对黎万强的了解始于他和雷军一起开创的小米公司。
他在小米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后来因个人兴趣辞职去追求诗和远方,还举办了个人摄影展。
最近,我听说小米成功上市,他也因此成为可能最富裕的设计师之一。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计划深入研究营销学。
与历史学和哲学等学科相比,营销更贴近实际,能为我提供更实用的方法。
书中提到的“三三法则”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战略,包括三战略和三战术。
三战略中的三方面分别是做爆品、做粉丝和做自媒体。
做爆品需要聚焦于一个独特的产品,成为该品类的第一;做粉丝则要让员工成为产品的粉丝,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权益和激励;做自媒体则要创造有价值、有情感的内容,鼓励用户参与和创作。
三战术包括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和扩散口碑事件,旨在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传播效果。
在产品方面,用户模式应优于工程模式,工程师要直接与用户沟通,了解需求并推动产品改进。
同时,要处理好碎片化需求,及时响应并公示改进计划。
此外,产品的核心在于用户体验,要注重好用和好看,活动也可以产品化,产品也可以活动化,以增加用户参与度和品牌影响力。
追求极致是成功的关键,但也要注意团队的重要性,让用户激励团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在品牌建设方面,要潜入用户大脑,避免过度洗脑广告。
先建立忠诚度,再追求知名度,利用粉丝效应,让产品更具影响力。
在服务方面,要以人为本,注重速度和效率。
在设计方面,要做到一剑封喉,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打动客户;真实动人,避免虚假和塑料感;一图胜千言,利用读图时代的特点吸引用户;面试设计师时,要注重外表、气质和作品细节,以及做设计的态度。
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做爆品战略的重要性,即集中力量打造核心产品。
这与我之前了解的营销策略相似,通过打造爆款产品吸引用户,并利用引流策略引导他们购买其他产品。
就像小米通过手机吸引用户,然后销售周边产品,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进而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
参与读书活动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
参与读书活动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参与读书活动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参与读书活动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与读书活动心得体会1人的成长精神靠什么,靠的就是读书精神,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如果一个人爱读书。
那么他(她)会从书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找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
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习型学校,读书型学校,让每一位教师都做一名真正的“读者”,都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这是我们实验中学的教育理想。
一、全体教师积极投身读书活动要求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而不去读书是不能实现的。
我校教师在平时繁忙的的工作中,能挤出时间参加读书活动。
规定每天利用一个小时的自由读书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每月开展两次的读书沙龙活动,校长分别参与到两个学科组中。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人人都已读过多遍,并注意从中学习教育教学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不少老师坚持读教育教学专著,自己拿钱买或向别人借,主动订阅教育教学杂志,坚持写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要求每人每周写一篇读书随笔,优秀的随笔挑选出来送河津报社或更高一级的报纸杂志上发表,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有四十多篇读书随笔公开发表,极大地激发了老师们读书的兴趣,平时经常交流读书体会,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讨论。
通过读书,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头脑里注入了新鲜血液。
特别是45岁以上的老教师老当益壮,不甘落后,积极参加读书学习。
她们成长于特殊的年代,知识的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教育孩子的方法陈旧、机械,严重制约着对新一代人的教育培养,而现在,通过读书,使得这些老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教育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
《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参与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它能带给人们满足感和成就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参与感的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其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并探讨参与感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当我们参与到某个活动中时,无论是一个团队项目还是一个社区活动,参与感会让我们感到我们的行动是有意义的,我们对其中的一部分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这种参与感会激励我们更加全力以赴,积极投入。
参与感不仅能够激励个人,还可以促进团队合作。
当每个团队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参与度时,他们更有动力去共同努力实现团队的目标。
这种协作带来的成就感会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形成一个更加高效和有凝聚力的团队。
另外,参与感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当个人感到自己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时,他们会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这样的参与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与变革,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福利,造福更多的人群。
通过阅读《参与感》,我也深刻理解到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缺乏参与感而感到无助或者无效。
例如,一个员工如果觉得自己在工作中没有融入感,没有被重视,可能会失去工作的动力,甚至产生负面情绪。
因此,提供机会让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参与感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在工作环境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
为了增加参与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让每个人参与到活动中来,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
其次,要重视和肯定每个人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认可。
此外,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也是重要的,确保每个人都能公平地获得参与的机会。
最后,鼓励和培养每个人的个人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参与是有意义的。
总的来说,参与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它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它能够激励个人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凝聚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增加参与感,我们需要提供机会、给予肯定、建立公平制度,并培养每个人的责任感。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有参与感和幸福感的社会。
《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参与感”强调的是参与,即企业产品、品牌如何与用户互动。
本书基于的方法论是参与感三三法则,即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
三个战略是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好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如何让产品与用户联结?用户购买产品是最直接的接触,产品的好坏在于有没有回应用户的需求。
小米通过论坛沉淀下来的忠实粉丝,反馈回来的优先级需求来直接回应用户。
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改进中,用户就会产生一种产品是“我看着长大的”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如何做互联网品牌?做品牌最首要的是定位,即搞清楚自己是谁,与别人有何不同。
先有忠诚度再扩大知名度,通过粉丝效应让粉丝做口碑宣传。
小米的爆米花年度盛典为粉丝搭建了一个交流、一起玩的平台,这种粉丝文化的打造是其品牌的独特策略之一。
如何在新媒体做新营销?企业应该顺应潮流做自媒体,有自己坚持的内容策略。
在做社会化营销时,要首先搞清楚每个媒体渠道的传播属性,才能选择最适合的传播方式。
例如,和 QQ 空间是一对多,适合做事件营销;是一对一,适合做客服平台;论坛沉淀老用户。
印象深刻的是基于“我是手机控”的事件营销,让用户罗列自己用过的所有手机品牌,从而激发起某种怀旧的情怀。
如何做服务?服务要有标准,标准之上的非标准要体现的是人性化,客服不应该是机械的。
如何做设计?这里主要就海报设计和文案设计来说,文案有直白、直接的特点;海报的留白才能让人有期待感。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随着社会主体人群的变化,主流文化来源于亚文化,这里体现的是一代人的兴趣变化。
”比如社会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变化,过去是抵制,认为是堕落、不务正业;而现在的趋势是,这一代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一个是不玩网游的,因为他们长大了,他们占有了社会的话语权。
相比于《参与感》,《流量池》可能显得更难读一点,因为充斥着营销领域大量的专业术语。
本书作者杨飞负责了神州专车和瑞幸咖啡的营销策划,所以在这里将《参与感》和《流量池》放在一起还是蛮有对比性的。
《参与感》阅读感想
《参与感》阅读感想读完《参与感》这本书,说实话,第一遍通读的时候,我还是感到非常激动的,因为书中的内容通俗易懂,又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然而,当我第二遍再次选读时,那种兴奋感却不如第一次那么强烈了。
我发现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只是浅尝辄止,再也找不到让我特别激动的点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其中的部分内容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当然,具体情况还是需要因企业而异的,毕竟每家企业的“体质”都不同。
更何况小米是由一群搞互联网的专业人士创办的,从一开始整个企业的氛围就与其他企业大不相同。
书中提到的产品要先做爆款,其次是好用,最后才是好看。
这些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只不过小米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并显示出了最大的效用和影响力。
关于社会化营销的部分,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当然,小米公司的社会化营销与普通公司的肯定有所不同。
普通公司哪里有能力去找腾讯这样的大公司谈合作呢?而且,产品的特殊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不是快消品,或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那么密切的关联,没有那么大的用户基数,又怎么能吸引来那么多话题供用户参与互动呢?此外,书中关于产品文案和设计、以及发布会的一些内部信息,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我一直很好奇大公司内部的做法是否真的如此高大上,员工的想法是否真的如此犀利。
现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终于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也略微缓解了一些自卑心理,嘿嘿,还有一种偷窥别人秘密的感觉(书都已经出版了,还偷窥什么呀~)。
阿黎笔记部分中的那句“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让我深受感动。
我们所创造的产品,如果没有使用者,那么它们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如何让使用者喜爱这些产品,关键就在于它们能否在使用者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能否安抚和慰藉他们的内心。
当我们欣赏那些传承下来的历史文物、字画古玩时,无一不被它们所打动。
我想,这就是慰藉人心的力量吧。
这些物品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读后感】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遇见了《参与感》。
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悄然滋润我的心田,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写作的指南,更像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引领我走进一个充满创意与激情的天地。
“写作,不只是记录,更是心灵的碰撞。
”这句话在我心中回荡,仿佛是作者在对我耳语。
是啊,写作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思想的碰撞。
在《参与感》的引导下,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挖掘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情感碎片。
书中提到:“好的写作,是让读者参与进来的艺术。
”我深以为然。
每当读到那些引人入胜的文字,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一同感受着故事的跌宕起伏。
这种参与感,让我对写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如何去触动读者的心灵。
《参与感》教会了我如何去观察生活,如何去感受生活。
它告诉我:“生活处处是素材,只要用心去发现,就能找到那些触动人心的事物。
”于是,我开始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下那些平凡而又感人的瞬间。
在这本书的陪伴下,我学会了如何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如何让文字充满生命力。
它如同一位智者,指引着我前行。
我渐渐发现,写作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与心灵对话的奇妙体验。
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写作是一场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这句话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而写作,正是这样的一个途径。
《参与感》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它不仅仅是一本写作指南,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自我的启示录。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跟随这本书的指引,用文字去表达自己,去感受生活,去体验成长。
愿我们都能在写作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参与感。
《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参与感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快乐,它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激发内心的激情和动力。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参与感的书,深受启发。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对参与感的理解和感悟。
参与感并不限于某一方面,它可以在各个层面和领域产生影响。
首先,我想谈谈在家庭中的参与感。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它承载着亲情和温暖。
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中时,我们会感受到无尽的快乐和满足感。
无论是和父母一起做饭、打扫卫生,还是陪伴兄弟姐妹玩耍,我们都会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和幸福。
通过积极的参与,我们与家人建立了更加牢固的联系,共同创造了美好的回忆。
在学校中,参与感同样重要。
学生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积极参与班级讨论和团队合作,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参与让我们更加了解知识,拓宽视野。
同时,参与还培养了我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当我们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或者学术竞赛时,我们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才华,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通过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蜕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社会中,参与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事务。
通过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或者参与公益捐助,我们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事。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参与社会活动不仅能让我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能够培养出广泛的社交圈子,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参与感还存在于我们的工作中。
当我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努力追求卓越,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参与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
通过参与,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同时,参与工作也是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通过与同事的合作,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短板并不断弥补,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目标。
《参与感》读后感
《参与感》读后感近期读了黎万强先生的《参与感》一书,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产品、团队、新媒体三个方面。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口碑为王,而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即让用户有参与感。
构建参与感,就是要将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与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
我总结了其中的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做爆品是产品战略。
在产品规划阶段,要有魄力只做一个,要做就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
做粉丝是用户战略。
首先要让员工成为产品品牌的粉丝,其次要让用户获益。
功能、信息共享是最初步的利益激励,荣誉和利益的激励则更可持续。
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消灭了权威和信息不对称,因此企业要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让信息流速更快,信息传播结构扁平化,内部组织结构也要配套扁平化。
同时,每个员工和用户都要成为“产品的代言人”。
做内容运营要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思路,避免信息过载,引导用户参与互动和分享扩散。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开放参与节点是指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使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可持续。
开放的节点应基于功能需求,越是刚需,参与的人越多。
设计互动方式是指根据开放的节点进行相应设计,互动方式要遵循“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的设计思路,并像做产品一样持续改进。
扩散口碑事件是指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者,小范围发酵参与感,将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和可传播的事件,让口碑产生裂变,影响更多人参与,同时也放大已参与用户的成就感,使参与感形成螺旋扩散的风暴效应。
根据这些理论,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我们进行了一个尝试:将老师的赛课全部开放。
对于培训学校来说,课堂是核心产品,产品若是爆款,才有可能汇聚一群脑残粉。
因此,我们邀请同事做评分,让员工成为粉丝,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邀请客户做评委,让他们也成为我们的粉丝,从用户角度给我们更中肯的意见。
《参与感》阅读感想
《参与感》阅读感想商业书籍浩如烟海,但《参与感》一书却独树一帜,令人眼前一亮。
这本书可以被视为Heskett 的《Ownership Quotient》(以下简称OQ)的经典案例,因为后者是理论,而小米则是成功的实践。
在此,我想探讨一个观点,并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这个观点极具震撼力。
正如 OQ 中所强调的,价值观对于选人至关重要,同时还需提供完善的技能培训。
一个团队若要产生 1+1 大于 2 的力量,其根基在于共同的价值观。
只有价值观一致,才能拥有共同的愿景,从而激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共同的使命而努力。
通常情况下,当业绩出现问题或客户不满意时,我们往往首先考虑产品本身。
于是,我们不断寻找客户需求,调整产品内容,甚至对产品体系进行开发和迭代。
然而,即便产品更新后,客户仍然不买账。
这是为什么呢?以教育培训产品为例,学习效果固然重要,但这只是一个结果。
而要实现这个结果,需要一系列过程的铺垫。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至关重要。
如果这些环节僵化、缺乏互动,即使最终的结果是好的,客户仍然可能不满意。
相反,如果过程能够做到位,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客户也可能会买单。
因为我们购买任何产品,本质上都是在体验一个过程。
那么,这个客户过程体验的关键在哪里呢?答案就在我们的员工身上。
我们需要选拔出价值观与公司一致的人,这种价值观可以具体化为对公司的共同情怀、工作意愿以及相应的能力。
对于那些缺乏意愿或基本思想不一致的人,即使他们具备高超的技能,也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因此,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和资源支持,并尊重员工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放权来培养员工,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其中,体现自身价值,从而提升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
这种满意度最终会传递给客户,体现为客户价值。
所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我们首先要准备好的是团队,否则,即使拥有再优秀的产品,也可能无法取得成功。
产品的开放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与感》读书有感
《参与感》读书有感什么是参与感:我的定义:参与感是消费者与企业共同生产产品/服务后,消费者某方面情感诉求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
我对参与感的认知:这种状态需要用产品/服务给予消费者正向反馈来维持。
小米的参与感属于弱参与感,消费者的参与和接收到的反馈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科技对专业能力的模糊以及对创造门槛的降低,强参与感将成为商业的最终答案。
届时,全球信息将趋于对称,参与感也将进化到最终形态F2C。
在 2073 年,我的家中将不再出现任何品牌 logo。
1、整体结构:营销是一项涵盖产品/服务从市场洞察到交付的全过程的商业行为。
其定义为:识别、创造、传播和交付。
这本营销书籍的章节结构在营销流程中的位置如下:参与感篇识别步骤的结论;产品篇、设计篇创造;品牌篇、新媒体篇、设计篇传播;服务篇、设计篇交付可以看出,作者在本书中想要介绍的是小米在确定市场战略后,用于呼应市场战略的价值观和各环节方法。
对于市场和人群的洞察不是重点,这一点可以从书中 57 页周光平的话中得到证实,他说:“这个闹革命就是做最好的手机成本价卖,这是周光平多年的夙愿。
”2、参与感篇:①创业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选择一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的团队,以及获得足够的资金。
(这是有钱人的创业关键因素,对于初创者并不适用);②口碑传播的三个核心:产品、社会化媒体、用户关系;③用户和企业的三种关系:给用户下跪,让用户下跪,与用户做朋友。
(企业和供应商、合作伙伴、友商之间的关系也不外乎这三种,朋友代表尊重和平等,在大多数关系中,将其视为朋友通常是最优解)④消费者的决策心理的转变:功能式消费、品牌式消费、体验式消费、参与式消费。
(我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对这一观点的理解:1. 心理真的会彻底转变吗?我的决策心理到底是怎样的?作者所说的决策心理转变,只是主流决策心理。
就像我国企业的五个营销导向(生产、产品、销售、顾客、社会)相互混合的现状一样,我当前的决策心理也是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采用不同的心理。
读《参与感》读书有感
读《参与感》读书有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小米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众多消费者。
它的产品不仅价格亲民,而且包装精美、兼容性强、设计出色,在众多传统制造业企业中脱颖而出。
连我这样对改变颇为抵触的人,都不知不觉成为了小米的支持者,购买了 27 件商品。
这让我开始思考,小米的成功绝非偶然。
上月,我捧起了《参与感》,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读完之后,我深感震撼。
从写作角度来看,黎总此书行文并不华丽,但正因如此,才显得真实而动人。
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干货,对于想要优化公司经营的朋友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时代瞬息万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事物,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在书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互联网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的目标,快则是行动的准则,而口碑则是整个核心。
我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识到企业不应贪多求全,而应以盈利为首要目标。
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力求做到极致,同时迅速调整不擅长的业务模式。
此外,书中的“三三法则”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尽管它更适用于产品制作企业,但我从中体会到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这将进一步丰富我的知识储备,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于广告传单,小米的成功经验让我为之着迷。
每次小米发布产品广告,都能让人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冲击力。
我意识到,这正是因为其广告传单的设计极具洗脑效果。
仔细观察小米的产品广告,你会发现它通常以简洁的背景为衬托,突出产品图片,用抢眼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同时配以洗脑式的三层产品介绍。
这种设计符合大多数人的大脑认知习惯,既能让人印象深刻,又不会让人感到过于复杂。
对产品表达者来说,这也是一种挑战,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出产品的核心卖点。
以上便是我阅读《参与感》后的一些感悟。
能坚持读完的人,都是真正的读者。
我相信,这本书将为你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收获,让我们一起在商业领域中探索创新,创造属于我们的精彩!。
《参与感》读后感范文
《参与感》读后感范文《参与感》读后感范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帮大家的《参与感》读后感范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作者,小米结合创始人黎万强。
20xx年8月份拿到这本书,封面是一头会飞的猪,橙黄色,简单而耀眼。
直到最近我才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宠幸太晚的感觉。
首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质感很好,当然,我这里说的是正版书。
不说假话,这是我看到的从装订到纸张再到排版设计都是高水准的图书。
纸质光滑带感,一摸就知道没作假。
段落没有采用书籍惯用的首行缩进两个字符的格式,取而代之的是公众号常用的两端对齐且加大了段前段后距的格式。
颜色也不花哨,黑色或者黑色加粗。
嗯,作为一个读者,觉得阅读体验很好,明晰且有设计感。
其次,这本书真的很简洁有料。
简洁,是指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画蛇添足,没有凑字数,没有不必要的广告或者图片。
有料,是指虽然简单但是该有的都有,而且某些地方还会让你觉得眼前一亮。
比方,我就特别喜欢这本书每个章节的插图,和文章的主旨很搭,而且可以感觉到每一幅插图都是花了心思去设计的,带着诚意。
后来理解到作者是设计出身才恍然大悟,作为一个设计者当然会让自己的作品带上该有的设计感。
以上这两点虽不是大多数读者关注的点,但我在看书的过程当中确实被这本书文字以外的东西吸引到了,试想一下,假设一本书能将形式美做到让读者惊叹,对内容的品质要求又会低到哪里去呢?突然想起了书中讲到小米包装盒的例子。
小米包装盒的本钱价是平均价的三倍多,高档纯木浆牛皮纸制作,且经过大量的试验,30屡次的构造修改才呈现出最后简约而令人惊艳的样子。
据说小米包装盒可以承重两个成年男子的重量,书中有图为证。
看到这里,我一点也不惊讶,我曾经也是一位小米的用户,虽然不敢说本身有多好,但包装盒确实很有质感,作为小小收纳盒也是很不错的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感读后感_参与感读书心得五篇参与感读后感一在春节放假期前黄总给了我们一个读书学习的任务——读小米的《参与感》。
经过两天的时间终于把332页的《参与感》看完。
书中的互联网思维“专注、极致、口碑、快”、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环节、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深深吸引和启发我。
未来将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时代。
我们要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的潮流,学习互联网最新知识。
读了《参与感》这本书使我认识到小米的成功在于:与用户做朋友,让用户成为粉丝,让粉丝参与产品开发,让粉丝称为专家的所谓参与感。
要达成参与感小米做到了:1、有极致爆品的产品。
2、有专业的高效的执行团队。
3、有互联网思维的服务。
一、创造极致参与感的产品。
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培养起具有参与感的粉丝。
小米手机,正处于移动互联网代替PC,智能手机一片蓝海,小米推出人人都能用的起的平价机占尽天时地利。
虽然现在四处都乱糟糟,但能静下心来以工匠的精神去做一部手机一件家具的企业真的不多,小米这股要把产品做精做透的精气神,值得很多人很多企业学习。
小米通过互动论坛,开放产品开发的需求、测试和发布让用户参与其中并提出意见每周改进产品。
小米产品的研发强调让用户参与其中的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
为了设计一个好的产品小米的团队就是在不断的收集意见,更改、打样测试中。
如小米的包装盒在整个团队历时6个月,经过30多版结构的修改,上百次打样做了一万多个样品最终才做成让人称道的工艺和品质的手机包装盒。
小米团队研发极致参与感的产品就是在不断的改中,敢于改中创造的。
二、有专业的高效的执行团队。
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炫的产品,我们能保证自己就玩的比小米好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在我们看到小米的各种经典营销案例的时候,我们敢拍着胸脯说我们就能比小米玩的转吗?就能想到像“致青春”一样的经典创意吗?另外小米保证线上和线下活动一起进行,不会跟风去开通各种营销渠道或者宣传路径,而是既然开通了某个渠道就本着为粉丝负责的态度,小米的产品经理可以在顾客反馈问题的几分钟之内,迅速召集同事研究案例并回复顾客对应的处理意见,我们就能信誓旦旦的说我们也可以吗?小米的员工不仅仅是手机发烧友,他们还是各种创意点子,各种好玩发烧友,因为他们的第一感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小米粉丝的反馈,如果没有这样的员工,仅仅靠老板发烧,各种创意也玩转不起来。
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团队。
有好的团队才有好的产品。
专业、有丰富的经验、执行能力强的团队就是好的团队。
小米的雷总为小米打造了专业的、有高效执行力的团队。
并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不断的激励团队促进团队的成长。
三、有互联网思维走心的服务。
在小米客服要忘掉kpi指标,真正做到的是和用户做朋友,让大家发自内心的去服务好用户。
这比一切都重要。
用户在哪就到哪做服务,随时在用户周边,甚至不用用户上门,而是主动找用户。
小米通过快的服务:快发货、快修、快速解决用户问题,提高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小米提倡非标准化走心的服务,学会讲故事。
也就是在整个小米的整个内容运营中,跟用户要用听得懂得话术来沟通互动,随时随地根据场景的不同,采用合适的语言来交流,要投入感情,而且做好用户分享扩散的引导,做到大家融为一体的感觉,另外在传播过程中把产品的制造做成故事和话题,例如界面的好看,一开始小米的界面相对于苹果和安卓是比较难看的,经过长时间的优化,最红变得千姿百态,在产品设计上做到了安卓体系是最出色。
小米这种重视人超过重视制度的服务态度让小米品牌深入人心,迅速占领了市场。
小米创造以上三点优势再加上顺势而为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所以小米创造了奇迹。
雷军说: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
现在的电商人很喜欢引用雷军的这句话,比喻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不能本末倒置。
刚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小米应声进入手机领域,这在国产智能手机界应声而起,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刚好在三星苹果智能手机高价进入中国,小米致力于打造一款平价智能手机,至此这款智能手机让三星输掉了部分市场占有率。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
小米把我了中国智能手机的天时、智能手机中国市场的地利、创造了小米科技企业的人和,所以小米正铸造着辉煌。
参与感读后感二这两天读完小米黎万强的《参与感》,感觉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确实把互联网琢磨透了,他们的方法论确实走在了大部分公司前面。
究其实质,小米说最重要的是“参与感”,我再给他更加通俗一点,就是“发动群众”。
除了发动群众,我们别无选择真正给传播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类——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把大众媒体的“媒介-受众”二元结构彻底结构掉了,在微博、微信上面,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体的。
所以,现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体就搞定了受众”的逻辑,而是“搞定受众才能搞定受众”。
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以前用钱可以买到媒介,因为那是一门生意。
现在你根本没法买通受众,一来数量太多你买不起,二来大部分人不是把广告当生意,你根本买不通。
所以,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一一做好产品、做好的口碑、让客户帮你去传播。
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做粉丝、做口碑。
所以,发动群众并不是因为这方法有多先进,而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这么做才有效。
品牌要人格化,做自媒体、做互动对自媒体概念的理解不要狭隘的理解为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账号,那只是自媒体当中的一类罢了。
以下这些能够对客户发声、可以和客户对话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自媒体:企业员工个人的微博微信、论坛里代表公司的一个ID、网店客服、一本书(比如说《参与感》、《转折点》)、一个线下活动……总而言之,就是你和客户发生联系的所有触点,它都是你的自媒体阵地。
那自媒体的内容怎么做?我觉得一是“做自己”,千万别为了迎合客户而说一些你认为客户喜欢听的话,那你最多只能是一个走量的消费品,客户买你估计十有八九是因为便宜,你是没有粉丝的。
真正牛逼的品牌从来不谄媚消费者,当然它也不会刻意去俯视消费者,它就是做好自己,就够了。
雷军做不出锤子,罗永浩也做不出小米,他们其实都是在做自己。
二是“说人话”,千万别学那些loser,动不动搞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以为人家听不懂就是牛逼文案,真正的高手都是说大白话的(推荐阅读《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如果说大众媒体是一个“剧场”、一个“舞会”的话,你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才能进去的话,那么社交网络就是“客厅”、“卧室”,这里是人最放松的地方,你#from*来自高考资源网gkstkend#在这里就要用在家里的口气说话才显得对味儿。
你若端着,我就无感。
三是“要互动”。
就好像做爱一样,如果你光顾着自己爽,不考虑伴侣的感受,那你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和谐。
如果你光传播,对客户的反馈爱理不理,那你怎么让客户爱上你?互动,比传播更重要。
愿意和你互动的,一定只是1%对你最核心的客户,对这部分人你敢怠慢吗?发动群众3个关键点:利益明确、动作简单、开放创作现在我们终于要开始发动群众了。
你那么有个性,你让粉丝爱上了你,但爱是在心里的,你怎么把粉丝的爱转变成行动呢?我觉得关键就是3点:明确的利益驱动、简单的行动动作、带有开放性的创作空间。
你让人帮你做一件事儿,你总要给人一个理由,这就是利益驱动。
最常见的利益驱动就是物质利益,比如说转发赢iPhone5s,但这是最差的利益驱动方式,因为很多只是为了赢得5s的人会混杂在里面,他们并不是你真正的粉丝,也不会帮你做口碑传播。
比之更好的利益驱动是精神层面的,这也是真粉丝的驱动力,具体来说又可能分为“自我表达”、“成就感”、“利他”、“趣味性”等。
所有精神层面的动力都离不开社群,如果没有听众,就没有传播动力。
满足了这些驱动力以后,群众运动的基础有了,那么要叫大家做什么呢?越简单明确越好。
我们有时候经常会这么说,“你帮我介绍给需要的朋友哈”,对方因为对你已经很认可了,通常都不会拒绝,而且可能还表现的非常积极,于是宾主双方都满意的握手再见,然后就此没有下文。
一个成功的能够带来转化的行动应该是这样的:“您能帮我把这个图文链接转发到朋友圈吗?这段介绍文字我也写好了,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你直接粘贴过去就成。
”这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举手之劳,顺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最后也是最高境界的,就是把传播素材做成带有开放性的、能够让大家发挥创意空间的素材。
比如说今年特别火的“妈妈再打我一次”,之前的“凡客体”,小米的吉祥物“米兔”,这些素材都带有开放性,用户可以在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这种传播的驱动力就更大了。
用产品驱动营销,四两拨千斤前面说的基本上还是通过内容、活动、创意来驱动营销,这是比较传统的思路,成本也比较高。
还有一种思路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直接考虑到营销,这样的营销往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非常爆炸性的效果。
今年有两个一夜爆红的应用,魔漫相机和脸萌,他们都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融入了社交分享机制,于是一下就火了,形成了链式反应。
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我的手机编年史”的网页端应用,你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用过的所有手机,然后生成一张图片,然后你可以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络。
这个应用我当时也玩过,确实很有意思。
参与感读后感三小米公司,作为近几年互联网中崛起的一个传奇公司,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他的商业营销模式,尤其是对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很是值得大家深入了解和学习,在读完参与感这本书后,自己总结了几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毕竟参与是最重要的!1、口碑传播是小米模式成功的关键:书中提到,小米从头至今,一直是把用户的口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进行维护的,从最初的100用户,到如今6000万用户,都是通过口碑的不断扩散来积累的,最初的100用户既是发烧友,也是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的分散传播,对于新的用户购买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也就是书中提到的种子用户,另外也举例了谷歌的Gmai几千个试用账户必须通过邀请码的体验传播,韩都衣舍的时尚快速跟进也是得到了女性在各大社交媒体的推荐,都是说明了获得好的口碑必须通过新的社会化媒体来进行分享和传播。
2、用户思维,让用户有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也就是小米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全部给用户开放,让用户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小米的经营过程中来,同广大小米工作人员一起思考,一起打闹,一起坚守,打造具有粘度极高的小米社区,也就是把用户当做朋友,因为只有做到朋友的关系,用户才会去维护你的产品,进而去推荐更多的人来认识小米,3、产品过硬,性价比最高:口碑的传播得益于要有好的产品,小米就是做到了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做到了极致,因为现在的用户了解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你在哪个方面做得不够精细或者没有特别新鲜奇特的东西,用户是不会买你的账的,而且要求营销部的同事对于产品的了解程度不亚于工程师,也就是要真正的读懂产品的设计和理念,并翻译成用户能听懂的大白话来跟用户互动和沟通,所以要具备产品经理的思维做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