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级下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并默写。
3.感知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体会诗人情感,鉴赏山人之美。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模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有着众多美丽的山水。
那么,这个暑假,你去游历了哪些好地方?了解到了哪些好去处?哪位同学能站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设问题:1.敬亭山在什么地方? 2.是谁在“独坐”?在“敬亭山”都能看到什么? 3.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二、设疑自探出示自探提示1.带问题自由朗读《独坐敬亭山》,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和插图,想象古诗词描绘的画面三、解疑合探课件展示两首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随着诗文的出现,逐一播放两首古诗的画面。
探究:可见的画面是你刚才想到的吗?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想到?这与你对诗文的理解有怎样的关系?交流:试着填写下表汇报: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诵读中,分别找出两首诗的时间、地点、所见景物以及景物特点、诗人心情的不同,从而在整体上感知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的不同。
四、质疑再探1.有感情的朗读两首古诗。
2.静下心来想一想探究的问题你都弄明白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疑问?引导学生根据古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疑问。
(预设:1.还有哪些古诗是写祖国大好山河的?2.我应该怎么把古诗中的写作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五、运用拓展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
(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
三疑三探教案模板
三疑三探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三疑三探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质疑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如何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出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
3. 自主探究:(1)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寻找答案。
(2)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观察小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5. 展示交流:(1)各小组代表展示探究过程和结果。
(2)全班同学互评、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2. 评价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效果。
4. 评价学生展示交流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客观。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第一单元分析本单元包含四篇课文,三篇是精读课文,一篇是阅读课文。
走进课文,有如诗般美丽的秋天,微笑着向你走来,无私地为人们送来快乐的银杏树和充满童真童趣的海滩雕塑。
《一粒小豌豆》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教育我们去体会生命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积累与运用”中的“温故知新”“语海拾贝”“开心一刻”“口语交际”“习作百花园”“自主阅读园地”,会引领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继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习惯,以及运用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释词的能力。
文质兼美、富有情趣是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在“批读文”的引领下逐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文7课时2、积累运用5课时3、复习课1课时4、单元测试2课时5、试卷讲评2课时总计17课时1、秋天向我们微笑累计课时数(1-2 )教材分析:《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充满童趣,作者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景物的香味、情态、声响、颜色,动物的欢歌,孩子们的行为,让读者领略了秋天的欢快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观察秋天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词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5分钟)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在郊外看到了哪些变化?感觉如何?(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大家都很喜欢秋天,秋天也爱着我们。
(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四班级下册语文三疑三探教案老师抓住同学都有古怪心和求知欲,引导同学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同学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仆人。
一起看看四班级下册语文三疑三探教案!欢送查阅!四班级下册语文三疑三探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协作探路的。
2、了解飞机夜间平安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沟通仿生学资料,激发同学宠爱科学、乐于观看与探究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奇特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课前预备:PPT课件、蝙蝠和雷达图片各一张、三次试验表格。
教学过程:出示蝙蝠、雷达图片引入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器,它们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连续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师: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通过争辩蝙蝠受到启示,制造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平安问题。
那么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引起了科学家对它的关注呢它夜间飞的本事有多强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本事强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2、同学汇报感受、体会。
3、用关联词:即使.....也......,造句。
师:蝙蝠夜间飞行的本事如此高强,到底靠的是什么呢莫非说蝙蝠的眼睛特殊敏锐,能够看清楚夜间的全部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头做什么(试验)三:出示课文4到6自然段内容。
(合作、沟通)师:1、为了搞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隐秘,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小组合作、沟通完成表格。
试验挨次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其次次第三次2、同学汇报3、谈谈三次试验结果证明白什么4、理解“协作起来〞,比照读句子:(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协作起来探路的。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科学家三次试验证明蝙蝠是靠耳朵和嘴协作起来探路的。
三疑三探教案设计模版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疑三探”教学方法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提问、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三疑三探”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流程和实施技巧。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这一教学方法。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三疑三探”教学方法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2)难点:如何有效地设计疑问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2.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案例,引发学生对“三疑三探”教学方法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疑问设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探究设计: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
(3)反思设计:学生总结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2.3 教学评价设计:通过学生参与度、问题解答准确性、小组合作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三疑三探”教学方法的实际掌握情况。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3.1 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三疑三探”教学方法的概念和流程。
(2)案例分析:提供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方法。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实践与反思4.1 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按照“三疑三探”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4.2 教学反思:针对教学实践中的情况,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效果,找出问题并及时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四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下册三疑三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三疑三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能够运用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疑三探的概念和方法。
2. 运用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
2. 学生准备:学生练习册、笔、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三疑三探的概念: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三疑三探吗?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和分析,最后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运用三疑三探解决问题。
二、讲解三疑三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0分钟)1. 讲解三疑三探的基本概念:三疑是指对问题提出三个疑问,三探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2. 举例说明三疑三探的方法:比如,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提出三个疑问,然后通过观察和分析来找到答案。
三、运用三疑三探解决问题(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比如,为什么在夏天会下雨?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三个疑问。
3.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到答案,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供反馈。
五、总结与归纳(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总结三疑三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继续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三疑三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四年级语文第七册三疑三探教案.doc
四年级语文第七册三疑三探教案1.潮教学目1.理解文内容,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若、并、漫天卷地”等重点的含。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 ??潮来后”的序文分段。
3、了解塘江大潮的壮与雄奇, 激学生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文, 背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点1、理解文中有关“潮来之”的叙。
2、感受塘江大潮的壮景象, 体会当人的心情。
3、学作者有序、抓特点的察方法, 提高学生察事物的能力。
:1、收集有关江潮的料。
2、文五遍以上, 生字注音。
3、抄写本字和美句。
第一一、教学目: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文, 按“潮来前、潮来、潮后”的序文分段。
2、能想象, 有条理地江潮来的情景。
3、能通思考所提供的, 理解句子的意思。
4、了解塘江大潮的壮奇特的自然景色, 激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序, 有条理地介一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点:了解塘江大潮的壮奇特的自然景色。
有条理地江潮来的情景。
三、教学程:(一)引入。
同学 , 你到海, 看海水潮?海潮什么?(江海潮, 气宏 , 令人震撼。
)教介:塘江它是我浙江省的第一大河, 它位于浙江省北部, 全 605 公里 , 河域面五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面的百分之四十三, 是我国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看, 今天就我一起去塘江一睹快。
2.看了潮水, 听了潮声你得塘江潮怎么呢?你能用一个来概括?( ⋯⋯ ) 得真不 ,篇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塘又是怎么的?自由文, 找出一个你最能体塘江特点的。
(学生看黑板板)3.(板:天下奇)理解奇。
潮的是什么意思?天下奇的呢?打开字典一。
:很少有人能看到壮的景, 你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大家听?文中有多形象的, 咱的候会用到, 打开 , 在写潮来前 , 潮来 , 潮后用了很多形象的, 你笔画一画, 然后在找小一。
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听取人的建。
我国的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天下奇”。
里的潮比的潮更加宏壮, 潮来 , 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 , 像一座城 , 你种奇?什么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料的同学介“潮的形成”、“潮的气”“或潮最佳地点”。
小学三疑三探教案
小学三疑三探教案教案标题:小学三疑三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正确使用“三疑三探”思维方法;2. 培养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翻转课堂教学视频:介绍“三疑三探”思维方法的使用和案例分析;2. 图书、网络资源和实物:用于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究;3. 分组卡片:用于学生分组。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放分组卡片。
b. 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学到的内容,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 呈现(10分钟)a. 展示“三疑三探”思维方法的定义和步骤。
b. 播放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三疑三探”思维方法的应用过程。
3. 实践(30分钟)a.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定的学科内容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b. 学生通过研读书籍、搜索网络资源和观察实物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c. 学生利用“三疑三探”思维方法,逐步解答问题并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
i. 第一疑:明确问题。
ii. 第二疑:找寻信息。
iii. 第三疑:解释归纳。
iv. 第一探:延伸拓展。
v. 第二探:假设验证。
vi. 第三探:问题解决。
4. 总结(10分钟)a.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并分享他们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疑三探”思维方法的优点和应用场景。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b.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三疑三探”思维方法进行问题解决。
四、教学反思:在此教案中,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和逐步探究问题,能够培养出积极的探索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升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教案标题:三疑三探语文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疑三探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三疑三探学习方法的介绍和解读。
2.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3. 写作技巧的指导和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疑惑和困惑。
二、三疑三探学习方法的介绍和解读(15分钟)1. 解释什么是三疑三探学习方法,强调其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分别介绍三疑和三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3.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问题。
三、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20分钟)1. 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至少三个问题。
2. 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答案。
四、写作技巧的指导和实践(20分钟)1. 介绍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如提纲、段落结构、过渡等。
2. 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他们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进行写作。
3.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三疑三探学习方法的应用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对今后学习的期望和计划。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作业。
3.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问题。
2.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供更多的写作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在训练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疑三探教案
三疑三探教案教案标题:三疑三探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三疑三探”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教案适用于各教育阶段。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知识、案例和问题;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材料;3. 准备投影仪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三疑三探”的学习方法,并与学生分享一些案例,介绍这种学习方法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步骤二:学习第一疑——问题引导(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并提出个人观点。
步骤三:学习第二疑——材料探究(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材料,如图片、文字、实物等。
2. 学生观察材料,记录关键信息并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信息。
步骤四:学习第三疑——问题解决(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与材料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记录解决步骤和答案。
3. 学生展示解决方案,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疑三探”学习方法的优势和应用;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学习的体会和感悟;3.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性积极反馈。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同时,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运用“三疑三探”学习方法。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能力表现;2. 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展示中的表现和答案的准确性。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语文三疑三探教案教案标题:《语文三疑三探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语文中的三疑三探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和问题。
3. 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三疑三探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2. 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和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2. 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灵活运用三疑三探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笔记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教师提问:你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难题或疑惑?请举例说明。
二、讲解三疑三探方法(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三疑三探方法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师详细解释三疑三探方法的三个步骤:提出疑问、探索解答、总结归纳。
3.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三疑三探方法的具体应用。
三、小组讨论与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语文学习中的难题或问题。
2. 小组成员共同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所选问题。
3.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解决过程和结果。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产生其他的疑问?为什么?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产生的其他疑问。
3.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这些疑问,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创新思维培养(10分钟)1. 教师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想到其他的解决方法?为什么?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想到的其他解决方法。
3.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这些新的解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疑三探方法的基本步骤和应用技巧。
2. 学生将总结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选择一个难题或问题,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并写下解决过程和结果。
三疑三探 教案
三疑三探教案教案标题:三疑三探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2. 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信息的可靠性。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2. 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提出问题;3. 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进行问题探究。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进行信息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学生练习册;3. 提供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2. 介绍今天的教学主题:三疑三探。
解释三疑三探的含义,并强调其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二、理解三疑三探(10分钟)1. 通过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三疑三探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2. 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解读一个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
三、提出问题(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运用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提出相关的问题,并记录在练习册上。
四、问题探究(20分钟)1. 学生小组内部合作: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小组间交流:不同小组之间分享问题和解决思路,互相学习和提供反馈。
五、信息分析和评价(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学生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信息分析和评价的展示。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个人反思:学生在练习册上写下自己对今天学习的感悟和反思。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和评价信息的可靠性。
2. 提供更多的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
四年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语文三疑三探教案教案标题:四年语文三疑三探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四年级语文课文中的三疑三探句式。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用语言表达清楚。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三疑三探句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三疑三探句式的定义和用法。
2. 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三疑三探句式。
3. 运用三疑三探句式进行讨论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选择一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课文,包含三疑三探句式。
2.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白板、笔、纸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一些常见的疑问句和陈述句,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句子,例如三疑三探句式。
步骤二:学习三疑三探句式(15分钟)1. 解释三疑三探句式的定义:即通过提出三个问题或三个疑点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2. 通过课文中的例句,引导学生理解三疑三探句式的用法和特点。
3. 提供更多的例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三疑三探句式的理解。
步骤三:分析课文中的三疑三探句式(20分钟)1. 将选择的课文分段展示给学生,并指导他们找出其中的三疑三探句式。
2. 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句子中的疑问点,并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句式。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展示给全班。
步骤四:运用三疑三探句式进行讨论和写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话题或问题。
2. 学生利用三疑三探句式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三疑三探句式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分析其中的三疑三探句式。
3. 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和写作中积极运用三疑三探句式。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用三疑三探句式写一篇短文或作文,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四下三疑三探教案设计及反思
四下三疑三探教案设计及反思教案标题:四下三疑三探教案设计及反思教案目标:1. 理解四下三疑三探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学会设计符合四下三疑三探教学法要求的教案;3.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1. 四下三疑三探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教案设计的要点和步骤;3.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忆。
2. 知识讲解(15分钟):- 简要介绍四下三疑三探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四下(四周环境)、三疑(学生的疑问)、三探(教师的引导和探究);- 通过示例解释四下三疑三探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3. 教案设计要点和步骤(20分钟):- 介绍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和作用;- 分步骤演示教案设计的流程,包括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准备等。
4. 教学实践(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符合四下三疑三探教学法要求的教案;- 教师巡视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5. 教学反思(10分钟):-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反思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导入部分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案设计要点和步骤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教案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教学实践部分可能存在时间不够充分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有一定的压力;- 教学反思环节的时间安排较短,学生的反思可能不够充分。
3. 改进措施:- 调整教学实践的时间分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案设计;- 增加教学反思环节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四下三疑三探教学法的概念和原则,并学会设计符合该教学法要求的教案。
同时,通过教学反思的环节,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桑兰遭遇颈椎骨折,后半生可能永远在轮椅上度过的巨大不幸时,仍微笑着面对一切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理解"微笑"的含义,懂得一个人可以凭借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战胜自我。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感悟主人公面对“一切”乐观、自信的惊人表现,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含义。
教学准备:桑兰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养成根据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品质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理解课题1、板书:微笑。
问:你微笑过吗?什么时候?师继续板书:承受。
2、“承受”是后鼻音,读准音。
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忍受、承担)“承受”可以和哪些词语交朋友呢?同学们说得真好,(承受:压力、挫折、困难、不幸)都是人生道路上各种各样的不幸,如果这些加在一起,那就可以称之为“一切”。
(板书:一切)完善板书。
有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她微笑着承受这一切。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认识这位姑娘吗?3、出示桑兰图片,她就是桑兰。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优秀”。
1、桑兰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先来了解桑兰的运动生涯。
书上有一段话简单地介绍了桑兰,轻声读读第一节内容。
2、交流:桑兰是一位优秀的女子跳马选手。
3、为什么这么说呢?4、出示补充资料,了解桑兰曾经赢得过的荣誉。
指名读。
1991年在第九届浙江省运动会上获得:高低杠第一名;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一名;平衡木第一名;全能第一名。
1995年在南京“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获得:全能和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二名。
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得跳马第二名。
三疑三探教案
三疑三探教案第一篇:三疑三探教案我和乌丽娜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3、从“我”和乌丽娜数小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纯真的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点: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难点:透过文字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几年的学校生活,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回忆。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自学生字、词)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字的情况。
(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
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逛古城、数小桥、到纳西人家、吃丽江粑粑)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四年级下半期三疑三探教案.docx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分析(-)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材说明木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学生在而面己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止方形、长方形的关系。
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表(三)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等,一方面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己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另一方面,经过三年的数学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耍的因素。
为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出发,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一些内容。
2、理清知识Z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
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III知识中孕育着新内容,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
教学时,要善于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教学冃的来确定内容的容量、密度和教学的重点,有机地联系单元、全册,乃至整个年级、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
如果把“平行与垂直”这一内容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就不难发现它的学习既需要直线及角的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3、注重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教材内容。
尽管教材在素材的选材上尽可能地提供一些现实背景,设计了一些学以致用的习题,如借助于运动场景里的一些活动器材引出垂直与平行的内容,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测定立定跳远的成绩、怎样修路最近等。
四年级语文第七册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级语文第七册三疑三探教案1. 观潮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看黑板板书)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并默写。
3.感知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体会诗人情感,鉴赏山人之美。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模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有着众多美丽的山水。
那么,这个暑假,你去游历了哪些好地方?了解到了哪些好去处?哪位同学能站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设问题:1.敬亭山在什么地方? 2.是谁在“独坐”?在“敬亭山”都能看到什么? 3.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二、设疑自探出示自探提示1.带问题自由朗读《独坐敬亭山》,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和插图,想象古诗词描绘的画面三、解疑合探课件展示两首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随着诗文的出现,逐一播放两首古诗的画面。
探究:可见的画面是你刚才想到的吗?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想到?这与你对诗文的理解有怎样的关系?交流:试着填写下表汇报: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诵读中,分别找出两首诗的时间、地点、所见景物以及景物特点、诗人心情的不同,从而在整体上感知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的不同。
四、质疑再探1.有感情的朗读两首古诗。
2.静下心来想一想探究的问题你都弄明白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疑问?引导学生根据古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疑问。
(预设:1.还有哪些古诗是写祖国大好山河的?2.我应该怎么把古诗中的写作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五、运用拓展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
(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
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测试题。
3、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教师结合年段学习目标及课文的学习目标,适当补充检测题。
六、总结板书设计: 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高飞尽两相和独去闲镜未磨两不厌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试背诵《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讲述两首古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二、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古韵文文体—“词”。
(板书课题:忆江南)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完后你都产生了哪些疑问?(预设问题:1.诗与词都有哪些异同?2.古诗描写了江南的哪些景物?3.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江花是怎样的?江水又是怎样的?三、设疑自探出示自探提示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有感情的朗读。
2.根据课文想象画面,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解疑合探1.指名生读古诗。
2.词中有一个字,老师认为非得提出来不可,它说尽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饱含了作者的赞赏之情。
它是哪个字呢?(“好”字)3.江南春景那么多,作者为什么只写“江花”和“江水”两样?(这首词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
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
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4.如此江南美景叫人怎能不怀念呢?结尾这个反问句,流露出作者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
5.让学生反复朗诵,拓展想象,尝试描述和背诵。
五、质疑再探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学习古诗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你都解决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古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疑问。
(预设问题:1.江南还有哪些美景?2.还有哪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六、拓展运用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
(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
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测试题。
3、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教师结合年段学习目标及课文的学习目标,适当补充检测题。
七、总结板书设计: 1.古诗两首忆江南好忆江花红似火江水绿如蓝教学反思: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
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2 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自主学会八个生字。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理解、表达,特别是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景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模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图或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自主设疑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陈淼到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去看一看那里的山水风光。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心中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由质疑,教师随机归纳、补充,梳理出学习本篇课文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预设:①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②作者是怎么来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疑自探1、自由读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工具书解决。
2、通读课文,注意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预设:①重点字音:屏障 zhàng 嶙峋lín xún②提示“啊”字读音的变化: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的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真静啊、真清啊(nga);真绿啊、真奇啊(ya呀);真秀啊(wa哇)真险啊(na哪)。
③重点字形:无(瑕)波(澜)峰(峦)(翡)翠竹(筏)3、理清课文的条理及主要内容。
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围绕中心句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及内容。
三、“提示”引路,自读探究1 、布置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①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②作者是怎么来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找到答案后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填充表格。
景物特点(简要概括)写法水山山水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注意关注学困生有效自学。
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一)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二)班级汇报。
A、感悟水的特点及写法1、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
(随机板书:静、清、绿)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这三个特点的?读出自己画的句子。
3、比较句子、感悟特点、领悟写法。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两段话,你认为哪段话写得好?为什么?(2)引导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3)教师小结:“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这只是概括地笼统地点出特点;到底“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则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先概括后具体。
(4)、仿照课文中的句子,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小溪里的水真______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坛里的花真______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的天气真______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段话,除了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一说。
(预设:排比、打比方等)4、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描绘漓江水的特点时,还运用了哪些写法?你是从哪里判断出来的?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预设: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从“却”字看出来;作者拿“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静、清、绿”的漓江水做对比,突出了漓江水具有独特之美;作者运用这一写法,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5、感情朗读:过渡:如此优美的语言,如此细致的描述,大家难道不想美美地读一读吗?(1)先听老师读,大家闭目想象画面。
(2)带着自己的想象朗读这段话。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评读)(4)引导学生评价,以评促读。
导读预设:读这句话时,“真”应读得稍重些,“静”字读得稍慢,“清”略显示轻快,“绿”读得更加明快。
读这一句话,整体感觉要轻缓,富有起伏。
)(5)漓江水的美,让我们再次用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吧!师朗读上半句,同学们朗读下半句。
(6)自主背诵。
(7)古往今来,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为无数的画家所倾慕,为多少诗人所赞叹,而作家陈淼却被漓江水独特的美所陶醉。
请同学们深情吟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8)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们不由得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B、感悟山的特点及写法过渡:漓江的水是如此美妙,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把目光投向桂林的山吧!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用简单的词语概括。
(随机板书:奇、秀、险)2、你对哪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
3、出示图画,结合画面,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
4、重点理解“奇”的特点。
这里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据资料记载,漓江两岸的奇峰,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摆开架势啄斗的公鸡。
碧莲峰的山体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书僮山很像一个古代捧书而立的书僮,螺蛳山周围有一道道盘旋的螺纹,活像一只尾巴朝天的大田螺。
还有一处山景叫“罗汉晒肚”,像一个敞胸露肚的罗汉坐在江边休息。
桂林的山还有哪些形态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5、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你认为在写法上,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交流、评论、总结。
预设:都是先运用对比的写法,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然后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采用排比句式及打比方的方式,生动地描绘出这些特点;都能够从视觉和感觉上来概括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