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三疑三探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三疑三探”模式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三疑三探”模式教案模板
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模式教案
单元
第单元
课题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
三疑三探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读、思、悟、议、结、
教具学具
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设疑自探:读了题目,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疑问想从文中找到答案?
解疑合探
自探提示一:(可起立分步讨论,讨论结束后再坐下)
自探提示二:
(师巡回指导)
展示交流:
1.PPT再现问题,同学们,请想一想,大家课前遇到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2小组汇报已解决问题(可随机加入“随堂拓展”)
3师生、生生讨论未解决问题
回顾全文,小结:
板书:
质疑再探: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课文学到这里请大家再想一想,你还有什么新的问题产生吗?
拓展运用:自编题考考同桌。
题型小提示:
1.看拼音写汉字。(或听写词语,同桌互挑)
2.给多音字组词。
3.根据意思写词语。
4.写近、反义词。
5.说说你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6.说说读了本文后自己的感悟。
7.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模板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模板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模板教学进程设计这一环节。

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设计者的设计水平的环节。

今天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最新模板,期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最新模板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深入知道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摸索、认真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4、通过了解圆明园的光辉和它的毁灭。

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投影出示插图)请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告知学生,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想知道吗?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内容,你们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二、浏览、识字、探究、感悟(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语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知道。

(明确读的要求,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浏览习惯。

)(2)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形。

(抽卡片、开火车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默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4)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解答。

)(5)对照感受,体会“置身空想境域中”这句话。

(现实生活中没有“蓬莱”、“武陵”,是人们根据想象建成的,所以会有“置身空想境域中”的感受。

教师读这一段,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象。

)(6)指导:古代劳动人民多了不得,他们具有特殊的想象力,创造力,当你了解圆明园的光辉文化和光辉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可自由发言,进行德育渗透,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爱)(7)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光辉景观,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何用较大篇幅写它光辉的过去?(8)交换体会圆明园上怎样被毁灭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三疑三探教案

17长城一、创设情境1.据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万里长城。

长城以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文明的万里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1、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生字词:老师检查。

2、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你找到了没有?出示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刚才读这句子的时候比较关注哪个词语?(2)理解什么叫奇迹吗?再读过渡:同学们,那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三、自主探究(1)品“长”,感悟气势。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游览长城,去解开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奇迹吧!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

板书:远看解疑合探谁来读这段话?(出示第一段)长(第二句话)提问:长城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儿?(山海关嘉峪关)你想在地图上认识山海关和嘉峪关吗?出示课件。

(地图上指出长城经过哪些地方?)在这里你体会到什么?(长城的长)板书:长追问:(有多长?)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多长吗?举例理解一万三千里的长度。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带着这份理解,能不能读好(读)。

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齐读。

气势(第一句话)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

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随着山势而变幻。

遇到陡峭的山岭,它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它就俯冲直下。

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这样的姿态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蜿蜒盘旋)一个蜿蜒盘旋就写出了长城的形态。

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句?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齐读。

再齐读。

(评价:不错,美中有气势。

)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品“高大坚固”,感受巧妙。

三疑三探法教案《火烧云》(西师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三疑三探法教案《火烧云》(西师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三疑三探法教案《火烧云》(西师版四年级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字。

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一)温故导入,梳理问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火烧云》这篇课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的?2、大家觉得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预设:(1)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变化?(2)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3、梳理问题。

(二)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带着(1)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变化?(2)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度边思考,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批注阅读感悟。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注意关注学困生有效自学。

二、解疑合探(一)感受霞光的美1、出示课件:画面展示霞光照耀下的地面美景。

同学们,看到这里,霞光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只回答出“傍晚时的火烧云”不确切,应根据“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回答出“夏天傍晚时的火烧云”。

3、霞光照耀下地面的景色是那么美,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着,你的心情会怎样?(赞美、惊奇…)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感受霞光的美。

指名读、评读、品读。

(二)感受火烧云颜色的变化过渡: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加迷人。

(齐读第二自然段) 1、“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科目:四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分析本单元包含四篇课文;三篇是精读课文;一篇是阅读课文。

走进课文;有如诗般美丽的秋天;微笑着向你走来;无私地为人们送来快乐的银杏树和充满童真童趣的海滩雕塑。

《一粒小豌豆》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教育我们去体会生命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积累与运用”中的“温故知新”、“语海拾贝”、“开心一刻”、“口语交际”、“习作百花园”、“自主阅读园地”;会引领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继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习惯;以及运用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释词的能力。

文质兼美、富有情趣是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在“批读文”的引领下逐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文 7课时2、积累运用 5课时3、复习课 1课时4、单元测试 2课时5、试卷讲评 2课时总计 17课时1、秋天向我们微笑累计课时数(1-2 )教材分析:《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充满童趣;作者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景物的香味、情态、声响、颜色;动物的欢歌;孩子们的行为;让读者领略了秋天的欢快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观察秋天;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词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5分钟)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在郊外看到了哪些变化?感觉如何?(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大家都很喜欢秋天;秋天也爱着我们。

四年级上册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5《题西林壁》教材简析这首诗是宋朝文豪苏轼浏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对庐山带有总结性质的诗,表达了对庐山的赞美之情。

诗句“不是庐山真面目”,蕴含哲理,成为成语,传诵千古。

教学要求1、借助于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词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讨论从诗中受到的启发。

3、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明白诗中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破题质疑1、位于长江边上的江西庐山,以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而备受游客的青睐,历来游览过庐山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在歌颂庐山的众多故事中,有一首却别具一格,千古传颂。

2、这节课我们就走近庐山,走进宋朝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感受庐山的美,板书诗题。

3、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预设: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二、潜心批读,自主探究——古诗意思1、初读感知,把握大意:(1)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

(2)同桌俩互读互听互评。

(3)指名读古诗,注意纠错。

(4)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回忆一下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3、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先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题目、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打上“?”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三、多元对话,合探解疑——古诗意思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那些词语、诗句的意思?3、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提出来,共同探究。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说。

5、读诗句,想画面: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下来。

6、同桌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潜心批读,自主探究——体会情感1、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的?把自己的体会批注下来;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才合适?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出原诗的味道。

小学三疑三探教案

小学三疑三探教案

小学三疑三探教案教案标题:小学三疑三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正确使用“三疑三探”思维方法;2. 培养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翻转课堂教学视频:介绍“三疑三探”思维方法的使用和案例分析;2. 图书、网络资源和实物:用于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究;3. 分组卡片:用于学生分组。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发放分组卡片。

b. 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学到的内容,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 呈现(10分钟)a. 展示“三疑三探”思维方法的定义和步骤。

b. 播放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三疑三探”思维方法的应用过程。

3. 实践(30分钟)a.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定的学科内容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b. 学生通过研读书籍、搜索网络资源和观察实物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c. 学生利用“三疑三探”思维方法,逐步解答问题并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

i. 第一疑:明确问题。

ii. 第二疑:找寻信息。

iii. 第三疑:解释归纳。

iv. 第一探:延伸拓展。

v. 第二探:假设验证。

vi. 第三探:问题解决。

4. 总结(10分钟)a.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并分享他们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疑三探”思维方法的优点和应用场景。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b.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三疑三探”思维方法进行问题解决。

四、教学反思:在此教案中,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和逐步探究问题,能够培养出积极的探索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升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教案标题:三疑三探语文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疑三探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三疑三探学习方法的介绍和解读。

2.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3. 写作技巧的指导和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疑惑和困惑。

二、三疑三探学习方法的介绍和解读(15分钟)1. 解释什么是三疑三探学习方法,强调其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分别介绍三疑和三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3.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问题。

三、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20分钟)1. 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至少三个问题。

2. 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答案。

四、写作技巧的指导和实践(20分钟)1. 介绍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如提纲、段落结构、过渡等。

2. 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他们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进行写作。

3.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三疑三探学习方法的应用效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对今后学习的期望和计划。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作业。

3.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问题。

2.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供更多的写作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在训练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语文三疑三探教案教案标题:《语文三疑三探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语文中的三疑三探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和问题。

3. 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三疑三探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2. 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和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2. 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灵活运用三疑三探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笔记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教师提问:你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难题或疑惑?请举例说明。

二、讲解三疑三探方法(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三疑三探方法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师详细解释三疑三探方法的三个步骤:提出疑问、探索解答、总结归纳。

3.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三疑三探方法的具体应用。

三、小组讨论与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语文学习中的难题或问题。

2. 小组成员共同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所选问题。

3.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解决过程和结果。

四、批判性思维培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产生其他的疑问?为什么?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产生的其他疑问。

3.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这些疑问,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创新思维培养(10分钟)1. 教师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想到其他的解决方法?为什么?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想到的其他解决方法。

3.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这些新的解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疑三探方法的基本步骤和应用技巧。

2. 学生将总结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选择一个难题或问题,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并写下解决过程和结果。

三疑三探 教案

三疑三探 教案

三疑三探教案教案标题:三疑三探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2. 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信息的可靠性。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2. 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提出问题;3. 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进行问题探究。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进行信息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学生练习册;3. 提供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2. 介绍今天的教学主题:三疑三探。

解释三疑三探的含义,并强调其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二、理解三疑三探(10分钟)1. 通过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三疑三探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2. 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解读一个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

三、提出问题(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运用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提出相关的问题,并记录在练习册上。

四、问题探究(20分钟)1. 学生小组内部合作: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小组间交流:不同小组之间分享问题和解决思路,互相学习和提供反馈。

五、信息分析和评价(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学生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信息分析和评价的展示。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个人反思:学生在练习册上写下自己对今天学习的感悟和反思。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三疑三探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和评价信息的可靠性。

2. 提供更多的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运用三疑三探的方法。

四年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语文三疑三探教案教案标题:四年语文三疑三探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四年级语文课文中的三疑三探句式。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用语言表达清楚。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三疑三探句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三疑三探句式的定义和用法。

2. 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三疑三探句式。

3. 运用三疑三探句式进行讨论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选择一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课文,包含三疑三探句式。

2.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白板、笔、纸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一些常见的疑问句和陈述句,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句子,例如三疑三探句式。

步骤二:学习三疑三探句式(15分钟)1. 解释三疑三探句式的定义:即通过提出三个问题或三个疑点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2. 通过课文中的例句,引导学生理解三疑三探句式的用法和特点。

3. 提供更多的例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三疑三探句式的理解。

步骤三:分析课文中的三疑三探句式(20分钟)1. 将选择的课文分段展示给学生,并指导他们找出其中的三疑三探句式。

2. 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句子中的疑问点,并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句式。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展示给全班。

步骤四:运用三疑三探句式进行讨论和写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话题或问题。

2. 学生利用三疑三探句式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三疑三探句式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分析其中的三疑三探句式。

3. 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和写作中积极运用三疑三探句式。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用三疑三探句式写一篇短文或作文,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

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三疑三探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桑兰遭遇颈椎骨折,后半生可能永远在轮椅上度过的巨大不幸时,仍微笑着面对一切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理解"微笑"的含义,懂得一个人可以凭借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战胜自我。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感悟主人公面对“一切”乐观、自信的惊人表现,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含义。

教学准备:桑兰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养成教育训练点:养成根据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品质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理解课题1、板书:微笑。

问:你微笑过吗?什么时候?师继续板书:承受。

2、“承受”是后鼻音,读准音。

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忍受、承担)“承受”可以和哪些词语交朋友呢?同学们说得真好,(承受:压力、挫折、困难、不幸)都是人生道路上各种各样的不幸,如果这些加在一起,那就可以称之为“一切”。

(板书:一切)完善板书。

有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她微笑着承受这一切。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认识这位姑娘吗?3、出示桑兰图片,她就是桑兰。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优秀”。

1、桑兰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先来了解桑兰的运动生涯。

书上有一段话简单地介绍了桑兰,轻声读读第一节内容。

2、交流:桑兰是一位优秀的女子跳马选手。

3、为什么这么说呢?4、出示补充资料,了解桑兰曾经赢得过的荣誉。

指名读。

1991年在第九届浙江省运动会上获得:高低杠第一名;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一名;平衡木第一名;全能第一名。

1995年在南京“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获得:全能和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二名。

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得跳马第二名。

三疑三探教案 模式

三疑三探教案 模式

三疑三探教案模式教案标题:三疑三探教案模式教案概述:本教案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基础,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探索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学习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1. 激发学生的兴趣(5分钟):- 通过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思考。

2. 提出问题(10分钟):- 引导学生提出与课题相关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实验、历史事件等方面的问题。

3. 探索问题(20分钟):-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中共同探索问题,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研究。

-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实地考察或小组讨论,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互相讨论,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和观点。

4. 分享和讨论(15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 引导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评价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总结和归纳(10分钟):- 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观点,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些学习应用到其他领域。

6. 反思和评估(5分钟):-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思考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 提供适当的评估方式,如小组讨论的参与度、问题的深度、解决问题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教学资源:- 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情境- 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 分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学生笔记和记录工具教学评估:-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的发现和观点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或日常生活中应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

三疑三探语文教案在语文教学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

而“三疑三探”教案则是一种常用的教案编写方法。

它以“三疑”为基础,通过“三探”来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三疑三探语文教案的优点和实施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三疑三探”教案的概念。

所谓“三疑”,即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三个疑问。

这些疑问可能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困惑,也可能是对语言表达的疑惑,甚至还可能是对学习方法的疑问。

而“三探”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疑问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解答。

通过“三疑三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那么,“三疑三探”教案的优点有哪些呢?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三疑三探”教案则能够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三疑三探”,学生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疑问,还能够学会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三疑三探”教案呢?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确定学生可能遇到的三个疑问。

其次,教师需要在教案中明确这些疑问,并提供解答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对于学生可能遇到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困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示范等方式进行解答;对于学生可能遇到的对语言表达的疑惑,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进行解答;对于学生可能遇到的对学习方法的疑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反思、总结等方式进行解答。

最后,教师需要在教案中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些活动可以是课堂练习、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三疑三探”教案是一种优秀的教案编写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疑三探教案模式

三疑三探教案模式

三疑三探教案模式教案标题:三疑三探教案模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疑三探教案模式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2. 学生能够运用三疑三探教案模式设计和编写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疑三探教案模式的含义和作用。

2. 学会使用三疑三探教案模式进行教案撰写。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三疑三探教案模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教案设计。

2. 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案范例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纸笔以及课前预习相关教案设计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疑三探教案模式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讨论教案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教师详细解释三疑三探教案模式的含义和步骤: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探索答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教师通过范例和案例分析,展示三疑三探教案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三、讨论与实践(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三疑三探教案模式的理解和看法。

2. 学生根据自己所教授的学科或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符合三疑三探教案模式的教案。

3.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教案设计,提出改进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疑三探教案模式的优点和不足,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个完整的三疑三探教案,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三疑三探教案模式,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2.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三疑三探教案模式的应用。

教学评估:1. 学生对三疑三探教案模式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2. 学生设计的教案是否符合三疑三探教案模式的要求。

3. 学生在讨论和评价他人教案时的表现和观点。

教学资源:1. 三疑三探教案模式的相关资料和范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15)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15)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15)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15)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大自然是一部永远也翻不完的神奇的书,它的奇妙让人叹服。

在空中,那庞大的老鹰盘旋;娇小艳丽的蜂鸟勇敢地向它挑战并大获全胜,赢得了“‘空中霸王’克星”的美誉。

美国衣冠楚楚的快餐店老板真诚地“向大树道歉”,他深切地认识到善待树木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在南北极,“漂浮的山”在海上随波逐流,了解冰山的高度、外形和漂浮的特点。

哺乳动物大家庭可真热闹,检票员小猴闹出一场“联欢会的**”,却结识了更多的成员。

人与自然相依相存,让我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共同奏出和谐优美的旋律。

本单元课文有故事,有童话,有说明文,以不同的形式述说自然界的故事。

孩子们会随着生动有趣的描述而心跳惊叹,小脑袋里定会埋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种子,定会急切地到自然王国去探秘。

“积累与运用”,安排了“a故知新”、“语海拾贝”、“点击成语”、“综合性学习”、“习作百花园”、“自主阅读园地”六项练习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中,“综合性学习”力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语海拾贝”更是通过富有人情味的广告语,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本单元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掌握生字,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领悟课文内容,抓住关健词.句体会人物情感的波动。

教学中注重拓宽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

重视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查工具书,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观察课文图画,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造句理解。

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体验进行习作。

第二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三疑三探教案(21)第三单元测试题第三单元测试题总第 43-45 课时一、看拼音,写词语。

dàn shēng jiē fā xí jī jù pà()()()()fú lǔ jiān miè xié dài jū gōng()()()()二、比一比,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分析本单元包含四篇课文,三篇是精读课文,一篇是阅读课文。

走进课文,有如诗般美丽的秋天,微笑着向你走来,无私地为人们送来快乐的银杏树和充满童真童趣的海滩雕塑。

《一粒小豌豆》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教育我们去体会生命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积累与运用”中的“温故知新”、“语海拾贝”、“开心一刻”、“口语交际”、“习作百花园”、“自主阅读园地”,会引领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继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习惯,以及运用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释词的能力。

文质兼美、富有情趣是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在“批读文”的引领下逐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文 7课时2、积累运用 5课时3、复习课 1课时4、单元测试 2课时5、试卷讲评 2课时总计 17课时1、秋天向我们微笑累计课时数(1-2 )教材分析:《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充满童趣,作者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景物的香味、情态、声响、颜色,动物的欢歌,孩子们的行为,让读者领略了秋天的欢快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观察秋天,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词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境导入,审题质疑(5分钟)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在郊外看到了哪些变化?感觉如何?(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大家都很喜欢秋天,秋天也爱着我们。

瞧,它迈着轻盈的步伐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了。

2、板题:秋天向我们微笑(1)指导朗读,你认为题目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

(2)读了课题,能提出哪些问题?预设: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25分钟)1、自由读课文,要求: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工具书解决。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及时在黑板上板书。

3、解决字词类阅读障碍。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采用指名读、抢读、轮读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嚷”、“缨”、“粱”、“酿”等字,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记字形的方法,交流把字写美观的策略。

注意“袄”是“衤”旁,“粱”不要少写了点,“酿”不要少写了横。

“衔”与“街”的区别。

(2)说说有哪些字难记难写?你准备怎样记住它?(3)理解词语:通过读课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用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4、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默读课文,想一想:(1)课文哪些诗节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与丰收的喜悦?其它的诗节呢?(1)课文每一小节分别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象?是怎样具体描述的?(2)试着说说的主要内容。

三、熟读课文,初步感悟。

(10分钟)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把你喜欢的词语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一、设疑自探(10分钟)(一)温故导入,明确问题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回顾上节课所提出的主要问题: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秋天向我们微笑?(二)提示引路,自主探究1、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空白处。

2、教师巡视,点拨。

二、解疑合探(20分钟)(一)汇报第一个问题:师: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谁来谈一谈。

(相机板书:桂子飘香果实成熟动物欢歌黄叶飘落……)1、体会秋风轻柔、桂子飘香的美景。

(1)指名朗读第1节。

(2)说说从“抓、轻轻地、涂掉”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轻轻地”写出了秋风轻柔的特点;“涂掉”指去除了夏日的暑气。

)(3)指导朗读:你认为这节内容该怎么读?为什么?2、感受秋天的丰收景象。

(1)指名朗读2、3小节;从“穿红袄、披紫袍、举红缨、红着脸儿”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拟人的手法,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现它们的成熟,充满了童趣。

)(2)读了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丰收的喜悦。

3、感受动物的欢乐。

(1)指名朗读第四小节。

(2)从“快乐的音符”、“衔入”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4、感受黄叶飘落的情景。

(1)指名朗读5、6小节;读了这几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黄叶飘飘洒洒,它好像还在说些什么?(2)从“悄悄地珍藏”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品味“珍藏”一词,感受孩子们对黄叶的喜爱蕴涵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末句“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点题,诗意地表达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通过朗读课文,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

课文题目说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为什么这样说呢?(二)汇报第二个问题:1、小组交流:你认为“微笑”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2、除了诗中介绍的礼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礼物也是秋天送来的?(鼓励学生尽量多说)3、品读诗句,感悟秋天的美。

过渡:秋天是这样美,使人这么快乐,让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音乐中,去体会美丽迷人的秋天吧!4、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5、背诵课文。

(如果时间有限,课上只让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或段落。

)(三)读写结合,提升认识1、请同学们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话,然后交流。

三、质疑再探(4分钟)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吗?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问题预设:有哪些赞美秋天景色的诗句和词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运用拓展(6分钟)1、盘点收获。

2、自主测试(1)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编题。

(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

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测试题。

(3)在班级交流典型测试题,引导学生评价。

3、老师补充习题:教师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及课文的教学目标,补充习题。

摘抄描写秋景的文章读一读、背一背。

课堂总结:《秋天向我们微笑》这首诗歌通过对果实的成熟、动物的活动,黄叶的飘落和孩子们拾起黄叶悄悄珍藏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成熟、迷人和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秋天向我们微笑桂子飘香秋天(带来了) 果实成熟秋色迷人动物欢歌惹人喜爱黄叶飘落教后反思:2、三颗银杏树累计课时数(3-4)教材分析:《三棵银杏树》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家乡的三棵银杏树以及银杏树给我们带来欢乐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认识银杏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了解银杏树在不同季节的样子及银杏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审题质疑(5分钟)1、(屏幕上打出一株茂盛的银杏树)孩子们,你们见过银杏树吗?看,这就是可爱的银杏树,能说说它给你留下的印象吗?2、教师简介简介银杏树和作者叶圣陶。

(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

)3、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预设: a、三棵银杏树长在什么地方?b、银杏树的干、枝、花、果各有什么特点?c、作者为什么要写三棵银杏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一)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不认识的字词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下面问题:(1)课文是抓住哪几个季节介绍银杏树的样子?(2)课文是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介绍它的特点的?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二)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偶然停泊袅袅一缕缕果仁伸展忽略屈曲赤裸裸赤裸裸2、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纠错。

3、用一句比较简练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引导学生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讨论思考题。

(1)课文是抓住哪几个季节介绍银杏树的样子?(2)课文是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介绍它的特点的?三、了解银杏树的生长环境和样子(10分钟)1、指名读第1自然段。

思考:(1)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这四句是怎样连起来的?(2)这三棵树各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2、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段话的内容画出来。

3、同学解答。

(这段共有四句话。

第一句讲屋后空地的大小和周围的环境。

第二句说空地上有三棵银杏树。

第三四句具体讲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大致的样子。

从后一句中可以知道三棵树的位置和样子。

一棵临水,两棵在中央,中央两棵高矮相当,距离较近,枝叶搭在一起。

)4、品词品句,朗读训练。

领会文中的情感。

A、请在第一自然段里找出与下面这一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话,而后再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两棵在中央,它们高矮差不多,距离较近,叶连着叶,枝连着枝。

B、朗读训练。

C、抒发作者什么情感?(作者把树比成亲密的朋友说明对树的喜爱。

)四、熟读课文,初步感悟(5分钟)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设疑自探(10分钟)1、温故导入:回想上个课时,作者分别写了银杏树的什么?(板书:位置、干、叶、花、果,给我们带来的欢乐)2、归纳梳理:学好这一课,我们应该重点探究哪些问题?预设:银杏树的干、叶、花、果分别有什么特点?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3、出示自探提示,学生自读探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上面的问题,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上批注。

教师巡视指点,掌握学情留足时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