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课论文
-中特论文-文化自觉(合集五篇)
-中特论文-文化自觉(合集五篇)第一篇:-中特论文-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摘要现代文明基本是全面西化的,鼓励人们追逐物欲,纵情享乐,结果使很多人迷失其中,无力自拔。
在这种高度文明的背后,却是人心的浮躁,世界的动荡,环境的恶化。
现在这个时代最缺少的,就是身心健康,就是道德修养,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这样一种内涵。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切实提高文化自觉,切实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字:文化,社会责任,自觉,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性所谓文化自觉,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促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
处理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和平。
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发展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经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总结词: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 律和趋势。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引言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任务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原则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点和亮点 •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证研究 • 实地调查和案例选择 • 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 案例分析和解读 • 第四部分:对比分析和评价 •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对比 •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对比 • 与西方国家的实践对比 • 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
2000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特理论论文撰写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撰写的一般格式和要求一、基本要求《中特理论与实践》论文应当结合学员自身的专业或工作情况就《中特理论与实践》所涉及的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撰写。
结课论文的正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
二、—般格式1、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
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200-300字,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内容,要突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在摘要的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3、正文:是论文的主体。
要求言之成理,论据可靠。
采用小四号宋体字,1.5倍行距。
4、注释:采用脚注的方式,每页重新编号。
可参照参考文献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掠人之美和抄袭剽窃。
脚注不得少于3处。
5、参考文献:列于文末,应按外文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和中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序。
外文文献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版次、页码。
参考文献不得少于五项,必须同时有期刊和图书。
6、附录;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入的公式推导,便于读者加深理解的辅助性数据和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缩略语,其他对正文的必要补充资料等。
附录不是必须包含的内容。
三、论文提交论文以打印稿的方式由班长汇总后统一提交给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办公室(班长应提供所交论文打印稿目录,班长并应将全部所交论文的电子版汇总后发送给任课教师),提交时间另行通知。
不在打印稿中的论文不计成绩。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摘要从1949年中国成立以来到今,中国从落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实力,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竞技或者是军事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有着显著的提高,这不得不让西方国家,外国学者,乃至世界各界都侧目,这说明我们中国正的在强大,在崛起。
由于论者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价值观上的差异;同时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特别是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缺乏了解,因而国外学者政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析和把握必然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世界各界对此却是褒贬不一,比如中国威胁论,再比如曾经的西方列强如此的欺负中国人,中国人是不是会对他们进行同样的报复呢?但是也有的学者持反面态度:中国的和平崛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崛起,稳定,和平浅析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而在世界社会主义曲折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越来越为国外学者政要所关注。
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们拓宽理论视野、推进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我们可以借助外国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来进行自我反馈,当成一面镜子来反省自我,能够看到自身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优化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因此,研究,深究国外学者对我们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要注意到,国外学者政要本身所持有的立场和局限,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就像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安全》主编所说:“这就好比盲人摸象,中国现状在各类盲人摸象中得到拼凑,也就是说,大家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只看到了中国的一个局部,如果把这些局部拼凑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全貌”。
其实,这并不能反映全部的中国,因为他们没有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所以,即使是全部的局部,拼凑起来也不能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中特课程小论文
中特课程小论文浅谈诚信“诚信”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书籍。
“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尚书.枢言》)认为诚信是治理天下的关键。
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信的释义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诚实。
即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忠诚老实,不欺不诈。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准。
没有诚信,一个人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
二是守信。
即对人言而有信,重诺言。
诚实守信,是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
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光大华夏,充盈中华。
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
“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
社会诚信缺失大量地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等。
就个人而言,现在很多人以“不诚信”为荣,坚持守信的人有时甚至被看成异类。
一些人还相信,投机胜于实干,太讲诚信无法获得更多利益,于是出现了抄袭、剽窃现象,假学历、假论文,为利益而放弃原则,出卖朋友等。
就是在我们大学生身边,信任危机一样严重。
有些同学想找份兼职干,却又不敢相信中介,因为被骗的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怕了,可自己却又找不到,因而只能作罢;有些很好的校园代理给我们推荐跟中所需,尽管便宜、实惠,但我们也不敢相信,第一映像就是这估计又是骗人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再来说企业,进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更能说明现实的情况。
曾有人这样用“中国人一天”来调侃:“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这番调侃折射出中国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辛酸与无奈,但这仅仅是中国商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一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小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小论文浅谈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广义上说,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的发展模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层面的发展模式;狭义上说,指经济发展的模式,即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模式为基础,实行双调控模式,即国家调节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双重调节模式。
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模式。
中国模式是一条由中国自身不断努力探索出来的一种强国崛起的模式,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以经济的角度来评价中国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据统计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 2014年的63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有所减缓,但也几乎以年均7%的增速增长。
中国经济崛起的因素有很多,中国模式的发展理念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照抄“老大哥”苏联的模式,本来就在苏联国内问题层出、体制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还要“漂洋过海”的运用到中国,成功的难度之大,可以预料。
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衡,整个国家经济像一滩死水。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面临着政治经济的崩盘局面,国家形势危急,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的领导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讨,不断完善这个经济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模式为基础,实行双调控模式即国家调节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双重调节模式,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模式。
这个经济模式,完全盘活了中国经济,并且结合国情,不盲目的照抄国外经济模式,充分运用国外的市场经济的“精华”,来发展属于自己的经济模式。
中特小论文
浅谈城乡收入差距0.为什么谈城乡差距?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这个问题一直存在。
城乡差距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城乡差距阻碍和谐社会的建立;二、城乡差距制约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三、城乡差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城乡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收入差距、生活消费水平差距、财产差距、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社会保障差距等。
接下来我们主要谈谈城乡差距中的城乡收入差距。
1.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过程及具体的数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再扩大,再缩小,随后又不断扩大的过程。
1978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差距一度缩小,城乡收入比率由1978年的2.57倍下降到1985年的谷底1.86倍;1986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家庭责任制对农业产出增长作用放缓以及劳动力加速外溢等原因使得农民收入停滞不前,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到1994年的2.86倍;1995年,一方面由于启动国企改革,很多企业亏损严重,而社会保障制度刚刚起步,另一方面我国农业1996、1997连续两年大丰收,农产品涨价,农民收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缩小,至1997年达到2.47倍;1998年一方面开始大力发展大中型乡镇企业、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收缓慢。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上升到2003年的峰值3.23倍;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民收入的提高,2004年又下降到3.21倍;2005年又上升到3.22倍。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
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
2.这种现象的成因?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并非始于今日。
至于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也就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
中特论文
浅谈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大。
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外交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在秉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现了一个日益强大的大国风采。
关键字:中国发展;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和平共处正文: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也充分的验证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句话。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随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大。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外交上有明显的体现,秉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映着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随着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了大国的风采。
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风风雨雨90多年来,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四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超级大国冷战中期、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提高、从次要到主要得四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随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名副其实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和举足轻重的世界政治大国。
随着近几十年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1.1、中国已成为政治大国,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新中国成立63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4年来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大国地位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中特结课论文
浅议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摘要: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由于城乡的二元结构等原因所致,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愈加突出。
本文阐述了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且给出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些建议。
通过本论文的写作,不仅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而且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达到了本课程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环保;污染转移;法律缺位Abstract:The eighteen Report ti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together to form the general layout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also called five in one.Due to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other reasons, China's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become more prominen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issues, analysis of its cause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Through the writing of this paper, not only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knowledge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ransfer of pollution;Lack of law0引言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特结课论文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及其伴随的道德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及其伴随的道德问题摘要:对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学术界一直议论纷纷。
邓小平提出,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的方法、调节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这才使人们从思想上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束缚下解放了出来,从而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既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存在着自身不可避免的弱点和局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们应正确看待我国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问题,需要通过重视集体主义道德的培养,合理地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重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问题;对策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取得了显著进步。
然而,自改革至今,围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相结合的争论就一直存在于学术界。
由于这个争论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加之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偏差,致使很多人对我国现在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迷惑,以致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加上“社会主义”四字只是画蛇添足。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论述了阐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性质,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尽管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然而其中却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道德问题。
市场经济主张个人利益推动经济发展,这与社会主义内在的集体利益主义似乎背道而驰,意识到我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并结合我过具体实情解决和避免此类问题就非常有必要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介及其必要性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按照价值规律或者说利用市场力量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
市场经济本质属性是中性的,不具有社会属性。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一般作用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产生了市场经济的萌芽,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它却是产生于商品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的社会化,因此,不能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策的研究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战略任务,这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对策一、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之所以能赢得新的进步、开创新的局面,主要是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扎实推进。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时,我们必须遵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的原则。
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征,不能搞一刀切,要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
其中对于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改革,要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切实解决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难点问题,要以创新机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
而承担公益性文化生产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产权关系是根本点,产权归属矛盾是影响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我们要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文化企事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中特结课论文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各种问题也不断大量出现,恶劣的天气也越来越频繁,这些现象都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取得辉煌的经济成就的同时,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生态文明可以协调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七大与十八大均强调要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但是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得会议精神作为指导思想,通过研究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环境保护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再到十六大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是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社会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的阶段。
工业文明被称为黑色文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明。
生态文明区别于工业文明的四个主要特征是:首先是生态文明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人并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其次,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 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使人类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能源资源的新机制。
第三,生态文明倡导生活的质量而不是需求的简单满足,反对过度消费,建立合理的社会消费结构,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
中特论文
中特研究,课外研习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2)班学号:2131003453姓名:傅庚华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十八大报告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文章纲要:党的十八大后,关于民主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举措。
为了切实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构建美丽中国。
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对我国民主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
文章从民主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原因的深入剖析,分析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八大精神进行对策分析。
题目释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民主建设提到战略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实际执行已经非常完善。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经济大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报告从民主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个政治范畴,是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要理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政治和民主的本质。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为夺取权力的斗争。
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主要表现为调整社会各劳动阶级、阶层之间及内部的关系,表现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民主政治,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自治管理。
从质上区别民主政治同专制政治是在于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从量上衡量民主政治,可以从四个方面对政治系统民主化进行丈量。
中特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姓名:吕春玲专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号:2013111150班级:2013研22班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贡献。
本文将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怎么样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对现阶段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式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形成1.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经过三十年的深入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邓小平经济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范畴和体系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贡献。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中国扔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我所理解的中国梦(五篇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我所理解的中国梦(五篇范例)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我所理解的中国梦我所理解的中国梦摘要:中国梦不仅指许多渴望成功的中国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去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梦想,而且是全中国的梦,中华民族的梦,是中国人实现强国富民的同时,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理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的蕴涵。
它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可纵向从过去、现在、未来,横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构建由强盛中国梦、法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与幸福中国梦组成的立体结构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要系统探索有效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并构建保障系统,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梦;复兴;中华民族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他说道:“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在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他以“中国梦”为中心和主题发表讲话,深化了对“中国梦”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认识,阐明了实现民族梦与个人梦的互动关系,气势磅礴、催人奋进。
“中国梦”再次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成为凝聚国人力量的精气神,成为学界热议的问题。
国内较早就开始讨论“中国梦”,关于“中国梦”的涵义,最为普遍的观点就是“中国梦”即中国人的现代化追求其最深刻的内涵和要求,就是我们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与当代社会各种文明的交汇之中,在不断宏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网络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影响路径分析
序 号: 学 号: 姓 名:,是本人在授课老师 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思考所得到的看法陈述。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论文 成果。
论文作者签名:
网络存在匿名性。对于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这就相当于发现程序 有 bug,这是意外中的意外;对于一个物理专业的研究生,这就是一个黑洞,黑 匣子,它让一切有了生机和可能。匿名,它可以让一个平时潜心科研的研究生生 有了可以片刻喘息的理想国度。时刻谨记自己已经是研究生了,了要对自己的国 家负责,对社会负责,政治教育这个烫手山芋,让研究生变得小心翼翼,而有了 网络,没了原始的束缚,似乎“民主自由”什么的都指日可待。这也在一定程度 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深刻性,还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另一方面,在网络洪流中,研究生是不可避免的有自我关注取向。网络媒 质的传播,会带来自我关注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对思想观念和行为有着不可 预期的影响。
最后,网络有它的固有特性。网络是一个交谈同步的大数据平台,所以,这 个社会就没有什么绝对的秘密可言。对于以往相对神秘的政治和思想教育,在如 今也是像在问“今天吃了没”一样的稀疏平常。对于一个对于网络应用轻车熟就 的研究生而言,实时的掌握更新信息毫无压力,这就是“大数据”,让人应接不 暇。于是就有了政治观念评价犀利透彻,于是就有了中庸之道,事事中立,于是 就有了愤青,偏激,在忙于科研之外,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更新速度远远跟 不上数据的码率。
日期:
摘要
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网络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可小觑。本 文通过分析研究生的半成熟性和在网络中的自我关注取向,简单理解网络对研 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其次结合本人对网络固有属性的分析,剖析这 一作用机制下的内在规律,得到相关结论。
中特课程论文
石家庄铁道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培养单位学科专业课程名称中特理论研究任课教师学生姓名学号研究生学院中国梦的内涵和路径摘要: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
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它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未来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中国梦内涵路径1.1中国梦的提出背景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
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党内著名理论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
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
1.2 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
“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
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模版(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模版(5篇)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模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摘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对于我国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Abstract: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will promote social harmony.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also to achieve a virtuous circle.For my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premis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foundation is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erative.2007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Party Congress will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the new requirements, proposed: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ically to save energy resources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growth, consumption patterns,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circular economy,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discharge of major pollutants under effective contro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d significantly;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rmly establish in the whole socie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major tasks for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Key Word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产生马克思固然伟大,但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不会因为马克思的出现改变,马克思前和后,社会历史都在是在某个确定的轨道上运行着。
然而马克思确实是伟大的,其伟大之处在于独创性的创造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伟大的理论贡献,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从此历史的起起伏伏、各种现象犹如万里晴空一样明朗。
但这一历史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的漫长思考,最终才在马克思这里形成了质变。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角度经历了从“神”到“人”再到从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历史时期,由于对自然界无法正确的理解,于是便将之归之于某种神秘的力量。
如中国的“天命”、“天道”观,认为天下的治乱兴衰,都是天命。
在西方,上帝则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安排的,人力不可违抗。
中西说法不同,其本质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进一步发展,人类可以很好的驾驭自然,“人”的价值日益显著,对社会现象认识角度逐渐从“神”发展到“人”,以“文艺复兴”宣扬人道主义思潮为显著标志。
但是这里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用这种“人”去解释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其本质仍然还是用某种观念来解释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探讨“现实的人”和“人的世界”,从根本上科学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这种历史观(唯物史观)出发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关系伟大思想,结合前人提出的生产力思想,总结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自此,人类社会找到了一条解释社会历史发展和演变的根本规律。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历史几次大的变迁(1)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功力大家耳熟能详的当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思想是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的,“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冲突的对策研究成绩专业教育学课程名称、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6100000001a年级一姓名覃敏华学号********** 时间2016 年11 月任课教师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冲突的对策研究覃敏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系摘要: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目前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仍然严峻,这就需要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既可能成为方向相反的两种力量,也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1]所以应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出最可靠的对策,促进经济,保护生态。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矛盾冲突对策研究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幅度空前,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
2005年末我国GDP现价总量为183084.8亿元,按官方汇率折算为22638.25亿美元,占当年全球GDP的7.1%。
今年是中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
三季度GDP增长7.8%,比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增长达到7.6%左右;物价上涨整体温和,全年涨幅在2.8%左右。
[2]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将更有望得以实现,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同时,也应看到,除了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不可预测风险因素诸多外,中国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风险因素较多。
首先,资金配置扭曲,价格上升。
其次,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调整缓慢。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
第三,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
上述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既是当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也为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
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
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今年,中国出口增长将小幅改善。
在居民消费升级、政府增加民生支出等带动下,文化体育、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批发零售等产业投资有望继续高增长。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
比如,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红利必将更大程度释放,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复杂程度较高、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孕育着新优势;城市化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能释放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住、行主导的居民消费升级将持续推进,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巨大;全球化深入发展,一批人口众多的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将为中国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等等。
[3]据中心课题组预测,在2020年前,中国GDP年均增长仍可保持7%左右。
按照这一发展速度,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双翻番’”的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4]2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 的比重达到8%以上。
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
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
人类要继续发展,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所说,“从清末到现代,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人口发生了变化,资源更少了,环境恶化了……”。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给予经济增长极大关注的同时,相对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2014年1月9日23时,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97名师生吸入刺激性不明气体,集体不适被送往医院,学校附近白沙河公馆镇河段出现大量油污。
经排查,肇事企业信诺汽车维修厂内,四辆罐车设暗管直通白沙河,排污点石油类浓度超标3900倍、挥发酚超标15000倍。
2014年4月23日,武汉市白鹤嘴水厂、余氏墩水厂、国棉水厂因出厂水质氨氮超标,先后停止供水。
经调查,武汉市上游汉川市因强降雨开闸排水是事件发生主因。
2015年6月14日,安徽巢湖西坝口至双桥河段1.5公里沿湖水面出现大片蓝藻集聚现象。
随着气温升高,蓝藻进入活跃阶段,西坝口至双桥河段1.5公里,向湖心延伸约一公里的沿湖水面出现大面积蓝藻集聚,湖水被染成绿色。
近年来环境问题频发,上述事例不胜枚举。
这些也只是突然性的环境破坏案例,更别提那些潜移默化却又危机四伏的生态问题,例如雾霾、土地荒漠化,水位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问题。
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载体,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空间条件。
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资源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为公众带来身心愉悦的感觉。
另一方面,人类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进自然生态环境中,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状况的恶化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6]所以,在追求经济进步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3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先搞清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描述。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通过对42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发现部分环境污染物(如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等)的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呈现出到“U”形曲线,就如同反映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因此被称作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7]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即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环境污染水平又由高趋低,环境污染程度逐渐减缓,从而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7]总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有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来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既可能成为方向相反的两种力量,也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公众被迫在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作权衡取舍时,社会处于“两难区间”。
当公众的活动一方面改善了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又取得了经济利润时,社会处于“双赢区间”。
倒“U”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两类区间的形象写照,说明事物在达到一个好的状态之前,不得不经历一个“糟糕”的过程。
从“两难区间”向“双赢区间”迈进需要一定时间和历程,公众可以在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之间进行选择。
[7]如果不采取积极态度,而是消极“坐等”进入“双赢区间”,就会营造一个“双赢乌托邦”,期盼中的“双赢区间”可望不可即。
如果以“奋进”取代“坐等”,则“奋进”表现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两难区间”,所以发挥后发优势、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4当前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4.1排污量不断减少:1991年~2000年全国各县及县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下降趋势,工业烟尘排放量降低38.8%,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30%,工业废水排放量降幅41%,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降了37%。
[8]4.2部分城市空气污染程度有所好转:北京空气污染,其空气质量达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从1998年的15%上升到2002年的55%,达三级和好于三级天数由56%上升为84%,贵阳、青岛、大连等15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有不同程度好转。
4.3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长江、珠江、松花江水质保持良好,苏州、杭州、宁波、成都等城市河段水质明显改善,淮河、太湖、滇池、巢湖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明显降低。
4.4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9](1)水土流失,总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367万km[2]减少到90年代末的356万km[2],10年间减少了11万km[2]。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8年至2001年底累计完成封山育林502.75万hm[2],退耕还林累计完成216.36万hm[2]。
(3)截止2001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755个,总面积12989万hm[2],占全国国土面积12.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171个,面积5903万hm[2]。
(4)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690个,森林公园1078个,地质公园44个,已建立大熊猫、朱鹮等15个物种拯救工程,400余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100多处植物园以及1.3万hm[2]种子园,使1000多种珍稀植物得到保护,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已有80%被迁地保存。
4.5全民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群众对污染事件的投诉不断增加,公众了解环境信息,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作用的发挥,大中小学不断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许多大专院校开设环保专业或课程,培养环保人才以及开展提高干部生态意识的培训活动。
4.6开展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的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研究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为制定法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各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规律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研究各项主要污染物的治理应用技术为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研究各类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为制定各项环境规划和制定功能区划提供参考依据,等等。
4.7我国签署的主要多边国际环境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1971)等。
[10]4.8具体到各个地方,成效也是很明显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果显著:记者从日前在广东珠海召开的2016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获悉,自2007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展以来,全国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108个园区获批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其中45个园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