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培养的人要适应社会,在社会上能比较顺利的找到工作。
/学校培养的人到底是掌握基本技术的初级技工还是高级的研究人才。
这是根据不同的社会要求来的。
)广义的概念—人在头脑和心中形成的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包括家长、教室、学生自己、或者社会上的人。
以为这个目的很直接,就是想学个专业技术就业,或者学个唱歌当个音乐家之类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现实性,并且非常的具体。
所以,它很具有活力。
狭义的概念---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比如小学,职中,大学研究型大学等,它的培养人的目标和规格是不一样的。
),及课程与教学方面对人的要求。
这个目的由代表社会主流的国家提出,反映的是社会的根本要求。
社会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子。
所以它比较稳定,也比较明确,是指导和规范各级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的重要东西。
1.根据现在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理论所要求的,带有社会、国家意志的目的。
2.个人(学生、家长或者教师)在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目的。
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1、定向作用:学校要根据教育目的开办学,根据目的所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学生发展方向来实施教育。
2.调控作用: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的基本质量规格,所以对学校起到控制和调控的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大学不能按照培养中学生那样的模式和方法去教育学生,应该根据目的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实施你的教育。
3.评价作用:目的是衡量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提出的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但各级学校还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所以,在学校教育中目的自上而下就有层次性了。
1.国家的总目的—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要求各级学校都要遵循。
2.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各级学校依据学校层次、性质(残疾人学校小学等)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等反映学校实际情况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转变与教师角色转换
创业指导”“ 、成功者的心理特征” 等专题讲座。由于讲座内容 都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很能吸引学生。 (二)让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 为了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知识, 掌握心理调 节这一“ 武器”我们从2003年增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 , 针对实 际问题编写教材和大纲, 向学生讲授心理卫生概述, 性格的自 我完善, 中专生学习、 生活、 工作中的不良情绪, 抗挫折的方法 等。 使学生既喜欢这门知识, 又乐于参加课堂讨论。 学生充分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了冷静分析问题、 恰当自 我调节的能 力。 学生一致反映收获很大, 在他们学习体会中谈道:“ 我选修 了心理健康课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 这门课像一面镜子, 看清了‘ 真我’ , 像黑暗里的一盏灯, 指引着我们成长过程中迷 途的大孩子走向光明。 通过心理卫生课的学习, 我的社会交往 能力增强了, 人缘变好了, 同学们愿意和我接触了, 老师也夸 我进步了。” ( 三)进行心理测试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性教育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规范化、 现代化迈进, 使心理健 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专部领导十分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投资购买了心理健康状况测试软件,
中专学校生活。 对二、 主年级的学生进行“ 遇到挫折怎么办? ” 、 “ 友谊与爱情”“ 、在生活中承担责任” 、竞争与合作”“ “ 、就业
心 健 档 为 变 生 心 状 解 心 问 提 理 康 案。 改 学 不良 理 态、 决 理 题 供
了科学理论依据。 在心理测试的基础上, 我们将测试结果逐一 向班主任反馈, 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辅导, 从而预防了部分学 生心理问oi l的发生。
摘 要: 教 育 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 目
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 而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因素的教师, 其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种另类的视角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
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价值取向上看,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
目前,争沦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价值取向不同。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的价值为中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编排,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构建等都应以个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为基本的前提;在把个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之下,注重挖掘和张扬人的个性、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
正如鲁迪格尔所认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社会的价值为中心,社会的价值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的生活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相反,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教育目的
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
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
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
会的需要。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 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 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 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 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 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 起的作用来衡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 齐等人。
材料(二)毒 杀 双 亲
据《南方周末》2001年8月30日第6版报道,2001年7月 15日,在贵州省安顺市东关中学就读的孪生姐妹小灵和小可 为了摆脱学习的压力,亲手毒杀了自己的双亲,更为遗憾的 是她们还没有意识感到自己的严重罪过和违法行为。小灵和 小可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旁人眼里, 这是一个富裕、和睦、幸福的家庭。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高 中,父母平时不让她们看电视,不允许随便上街,也不允许 带同学和朋友到家里玩,双休日还要每天补习6小时功课。可 她俩的成绩就是上不去,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为此,这对 娈生姐妹也很痛苦,因为她们也很努力。姐妹俩所在学校的 老师也没有觉察她俩的心理变化。特别令她俩感到伤心的是, 父母平日很少与她们谈心,在重点高中没有考上时,母亲对 她们进行了辱骂,爸爸让她们下跪反省。她们感到没有自由, 度日如年。在没有人开导与安慰的前提下,盛怒之下,她们 用毒鼠药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无独有偶,这类案件在其他省市也屡有发生。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具体依据 1.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3.符合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的要求 4.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1.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如培养“劳动者”、 “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这是教育目的的 核心部分。 2.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是对受教育者思想、 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教育要求和 规定方针、培养目 标、课程目标的关系。 2.分别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 张,并予以分析评析 3.分析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 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 析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的一种预期要求、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的一种预期要求、设想或规定,是通过教育活动去达 到的价值追求; 到的价值追求;
教育目的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 教育目的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是对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 要求,同时以学生个体素质的理解和把握为前提; 要求,同时以学生个体素质的理解和把握为前提;
教育目的实质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素质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实质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素质的预期结果,它是 教育活动主体对客观现实(包括社会现实和人的现实) 教育活动主体对客观现实(包括社会现实和人的现实)对人的素质发 展的需要和可能的认识与对人的素质发展的价值选择的统一。 展的需要和可能的认识与对人的素质发展的价值选择的统一。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有不 同的教育目的。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当时 的社会经济政治面貌。 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 建国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 1949年12月 ,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 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 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 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 的革命斗争服务。”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 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
理论基础:强调人性的不变。卢梭: 理论基础:强调人性的不变。卢梭:自然是指不为社会和环境 所扭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 所扭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 强调从人性出发。强调人的价值。 强调从人性出发。强调人的价值。
第四章 教育目的(1)
(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 智育 德育 美育 综合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的发展,有时需要针对某种倾向,着重强 调或抓好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 和放松其他方面教育,否则就会出现重大缺陷或失 误
人才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
展的问题
区别:
a 教育目的是理论性术语,是学术性概 念,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范 畴;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属 于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范畴 b 教育目的针对人的发展,指向受教 育个体;教育方针反应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 的要求和希望 c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中 级目标,具有理想性,不确定性;教育方针 是教育事业的知道思想,必须落实,具有不 可回避和现实针对性
(一)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 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生产力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 素,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 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 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 的必要条件,原因: 1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2人们期望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必须 考虑受教育者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3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 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 也必须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 部分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两部分:a 身心素质 b 社会价值
例: 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中,“德、智、体 的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 是对身 心素质的规定; “劳动者及建设者”是对社 会价值的规定
2024广东统招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考点汇总
2024年广东省统招专升本专业基础课《教育理论》黄金考点汇编考点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2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广义上指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的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都是教育者。
狭义上指专兼职教师。
(2)受教育者:广义,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狭义上指学校中的学生。
(3)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4)教育内容: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
(5)教育方法: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为了有效完成教育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
(6)教育途径:促进受教育者获得发展的渠道、方式的总称。
考点3教育的类型1.根据教育目的、职能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1)正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有入学条件和毕业标准;有规定的教育场所;有稳定的教育周期;有专职教师;有管理、评价、监督机构。
(2)非正规教育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非正规教育在成人扫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闲暇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来看,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1)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2)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纵向上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来看,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社会教育广义上讲,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者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 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 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 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代表人物: 卢梭 裴斯泰洛奇 福禄培尔 康德 爱伦· 凯……
个人本位论(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谢谢观看
主要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 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 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柏拉图 孔德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费希特……
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评价: 积极方面:有助于动员社会和国家资源来发 展教育事业,并且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不足之处:以国家社会的名义抹杀个性,否 定人的主体地位,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 则。
个人本位论
人的本性的需要
社会本位论
社会的要求
针对社会现实损害 了个人发展而强调 人自身发展需要
针对个人发展脱离 或违背了社会规范 而强调社会发展需 要 辩证统一
推荐用书: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 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 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2年版
课前回顾:
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
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 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基本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的第三章教育⽬的★导⼊:⼈的⼀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有⼀个既定的⽬标。
⽬标就像上帝之⼿⼀样,会牵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向前进。
⽬的的特征:1、明确的意识性。
2、主体的⾃觉⾃愿性。
3、实现的可能性。
4、实现的预期性。
(以⾼考为例)。
因⽽,⼈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是带有⽬的性的,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第⼀节教育⽬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的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的教育⽬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的培养规格、努⼒⽅向和社会倾向性等⽅⾯的要求。
教育⽬的不仅规定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活动的⽅向和⽬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主要回答了两问题:⼀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这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什么样的⼈”,这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狭义的教育⽬的:特指⼀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才培养所确⽴的总体要求,是整个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义的教育⽬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的⽬的领域,含有不同的层次,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之分,依次为:教育⽬的—培养⽬标—课程⽬标—教学⽬标等。
(⼆)、教育⽬的与教育⽅针⼀致性:教育⽬的与教育⽅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致性,两者都含有“为谁培养⼈”的规定性,都是⼀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内容范围:教育⽅针所含的内容⽐教育⽬的更多些。
教育⽬的⼀般只包含“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的问题。
教育⽅针还含有“怎样培养⼈”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侧重点:教育⽬的在对⼈的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较为明确;教育⽅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的的基本特点1、教育⽬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为谁培养⼈”“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
⼈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向,培养出与⼀定社会要求相⼀致的⼈。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
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的思考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本文分别从中西方文化视角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现实根源、理论资源等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建构与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属。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
对于该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展开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体来看,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而这两种关于教育目的的本位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近代以前的教育著作中,一般很少见到著述者就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做专门而详尽的研究。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独立意识的复苏与觉醒,或者说要归功于近代以来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分离与分化。
本文将分别从中外学界的研究展开综述,着重介绍西方,对国内所做研究的现状简要介绍并对此现状进行反思。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西方教育理论在其演进史上,在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上,常常与英国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康德理想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以及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等结合起来。
他们之间尽管有差异,但在教育上表现出大致相近的价值倾向,这便是在维护个人尊严、突出个人价值方面,在提倡个人独立与自由方面,在鼓励个性发展方面,基本上多持类似的立场、观点与见解。
第二章教育目的
民国初,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 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 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 德”为宗旨。
(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表述 第一阶段 解放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 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 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 类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
第二阶段
1957-1966年,《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我们的教育方 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智育、体育几方 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
特
点
举
例
教育方针 国家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抽象,笼统, 在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 比较关注 展 “应然”状 态
学科 专家
从“抽象 ”逐步过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方法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 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理 解
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新的
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而不
是什么固定的模式。
素质教育是“造就
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 生的素质。它依据教育方针,着眼于受 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 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 基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 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 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
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
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教 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根 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求 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 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 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的 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自 身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 体要求。 ▲三者关系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1.、历我史国沿的革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相 适应,我国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中提到:“我们的 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它概括性地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新人的主张。 1978年《宪法》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具体的规 定:“我国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 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教育目的
四、素质教育
(一)人的素质的概念
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在 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 心理方面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性。 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1)人的素质是先天的生物因素与后天的社会因素
相互作用的产物;
(2)人的素质具有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征
。
(二)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含义
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 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最终成为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3.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 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 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卢梭 、裴斯泰洛齐、 康德、马斯洛、萨特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2、主要观点: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目 的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人 的 禀赋和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
3、小布什的教育目标(2001): 消除处境不利学生的成绩差距。 通过“阅读第一”来提高识字。 扩大灵活性,减少官僚主义。 奖励成功和处罚失败。 促进获得信息的家长选择。 提高教师质量。 加强数学和科学教育,改进教学和课程。 为21世纪创设更安全的学校; 支持品格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绵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吕林
教育目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与分类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 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 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在我自己这一段学习的过程中,我有许多许多的疑惑,也有过许多的思索。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精英教育是一种过多强调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社会发展而忽略自身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人本论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要培养自然人。
个人本位论者反对用社会来制约人的发展,如果对个体的发展是好的,则该中教育目的是好的,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一定是好的。
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哲人王,只有哲人王才能来统治这个社会。
个人的发展永远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就是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
这过分强调社会作用,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从事什么活动,你的发展会达到什么程度);旧分工是造成人全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叫做异化,被自己单调的职业而定型了,没得到全面的发展);脑力和体力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人的职业必然要有变更,也决定了人必然要全面发展);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把劳动作为一种分工,而不应该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原因:没有认识到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人们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的状态下,大多数思想中推崇社会本位论,以个人来推翻社会;当社会很富足时,大多数思想家推崇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性,以社会对人进行改造,制约作用。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教育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教育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决策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按照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通过主体的能动作用,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价值模式的教育。
人们期望教育发挥什么功效,希望受教育者向什么方向发展,即创建什么类型的教育和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无不受教育价值观决定。
所以,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活动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个体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中,个体处于中心地位,而社会是个体之外的外部环境,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他们相信人的本性的力量,相信人有学习与创造的本能,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每个人的个性与独特性都应得到尊重。
社会本位价值价值观念。
教育活动社会本位的价值价值观念指出,社会价值低于个人价值,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一个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个人的存有与发展全然就是受到社会同意的。
特别强调从社会的须要启程去规范教育活动,建议教育培养出来合乎一定社会准则的人,推动受教育者社会化,确保社会生活的平衡与沿袭。
而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顺从社会须要,评价教育的价值就可以以其对社会的效益去来衡量。
教育活动社会本位的价值价值观念思想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n),在他设想的理想国中,社会整体的利益就是高于一切的,理想国的国民由奴隶、匠人、武士、官员及哲学王形成,他们在社会的金字塔上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每个人就是最小的公道,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育出来适宜专门从事适当工作的人,他们应当具有的品质就是职业对个体的建议。
教育活动中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依存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无论抱著存有怎样的教育愿景检视教育,都无法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立足人之外的教育价值价值观念在目前、过去一直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流,具体表现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智育主要是以发展认知能力为主要任务。
德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德育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心理健康的目标在于形成、促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步达到心理健康水平;运用倾听、角色扮演、心里测量、心里训练等方法,以帮助学生自助。
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借鉴心理学理论;德育的目标是用社会道德准则规范学生行为;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方法规范学生的行为。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二、教育的功能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穿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呵归宿。)
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联系: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合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方针除了包含“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个体发展的方向性。 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制约了个体发展的 现实可能性。
2、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方向。
个体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个体的发展。
个人本位论
强调个人价值 强调个人能动性 强调具体的社会现实 对个人的压抑和残害
两种观点的对立
社会本位论
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对社会的依赖性 强调社会价值和社会秩序 的稳定性 强调教育应使人认同社会 服务社会
两种观点的对立
三、局限性 二者都没有真正理
个人解本个位人论 和社会以及 片改面造个 展夸功的人大能了发内人展在的与联能动社系性会和发教育的社会
教育目的的 价值取向
王静
课前回顾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一、社会历史根源
个人本位论
18C和19C上半叶
资本主义与封建 主义矛盾尖锐 位论
19C下半叶 资本主义社会繁荣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 教育的根本价值
二、理论根源
社会本位论
否定了个人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改造 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辩证统一论
1、个体发展与社会 发展是相互制约的。
2、个体发展与社会发 展的一致性。
1、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
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制约。
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个体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
结合以下几种观点,在确定教育目的 的依据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2、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出发点。
3、个体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要求。
4、未来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应体现的目标。
谢谢大家
2014.3.12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