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空间方位词释义
方位词
汉英方位词的文化蕴涵文学院对外汉语0711班 07102094 孔令勤内容摘要:汉英方位词既有地理方位之意,又有很深的文化蕴涵。
在汉语中,方位词的文化涵义更为丰富多彩,不同民族人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都与方位词有关系。
因此方位词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关键词:汉语;英语;方位词;文化蕴涵目录一、思想观念与东西南北的文化涵义 (3)(一)方位词“东”的文化内涵 (3)(二)方位词“西”的文化内涵 (3)(三)方位词“南”的文化内涵 (4)(四)方位词“北”的文化内涵 (4)二、宗教信仰与东南西北的文化涵义 (5)三、汉英其它方位词的文化涵义 (5)参考文献 (7)方位词不仅表达空间概念,而且有很深的文化蕴涵。
不同民族人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都与方位词有关系。
因而,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其方位词均具有文化蕴涵,且与思想观念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涵义较多见。
一、思想观念与东西南北的文化涵义(一)方位词“东”的文化内涵方位词“东”,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与太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庄子·外物》曰“东方作矣,事之若何?”以“东方”代日,由此可以得到证明。
《辞海》将“东”释义为太阳出来的方向。
东还有主人的意思,如:“做东”“宾东”。
古代神话中的“东君”就是日神。
古人对睡觉的姿势也很讲究头朝东,因为东方有生气。
东西还含有男女排序之意:男为东,女为西。
牛郎织女的神话认为,牵牛星在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
“西子”即西施,其中包含了男阳女阴的观念。
若东西相对时,往往以东为佳,以西为劣,以东为尊而西为卑。
还有古代宫室的东厢称“东序”,古代传说中称太阳为“东君”。
再如,“东宫”为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
富贵人家的住宅为“东第”。
12世纪32年代“东风”的语义为比喻革命力量和气势,如:一首歌词中写道“东风吹,战鼓擂”。
《红楼梦》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里的“东风”正是指新生的革命力量,而“西风”则指衰落的反动势力。
方位词“东西南北”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栖息之初 文 , 日落西 山而鸟栖 于 巢 , 栖 息之 “ 引 申 出西方 之 故 西” 义。“ ”《 南 ,说文》“ :木至南方而有 枝任也” 。朱骏声说 :草木至夏任 “ 大也 , 夏主南 方火 , 以为南 北之 故 南 。” 北 ” 《 “ , 说文》 解释为“ , 北 乖 也, 以二人相背。” 玉裁 注为“ 段 此 于其 形得 其义 ” 朱骏 声 释为 “ , 人
形 。 日在 西 方 而 鸟栖 , 文 因 以为 古 东 西 之 西 。 ” 就 是 说 ,西 ” 是 这 “ 本
.
“ 、 、 、 ” 尊 卑 东 西 南 北 与
古人 的心 目中万物都 是有神
的 , 风 雨 冷 暖 、 夏 秋 冬 有 关 系 与 春
记 索隐》“ 甲第在帝城东 ,故云 :列
“ ” “ ” “ ” “ ” 除 了表 示 东 、南 、西 、北
朝 齐皇帝 的侍从 顾 问机构集 书省 为 “ 省 ” 古 代东 部诸 侯 国 的军 东 , 队名 为 “ 师 ” 古 代 贵族 子弟 学 东 , 校称 “ 横 ( g ” 科举 考试 及 东 h n), 6 第 为“ 东堂桂 ” 。这些 汉语词语 不 是简单 的功能性 的名 字 ,它们 显 示 了东位 的尊贵 ,是 社会理想 的 化身 ,是一 种特殊 的文化精神 和 政 治倾 向的代表 。唐司马贞 的《 史
汉 语 中 的 四 方 是 根 据 太 阳 来
喻长寿 , 诗 ・ 如《 小雅 ・ 天保 》 : 如 “
月之 恒 , 日之 升 , 如 如南 山之 寿 , 不骞不崩 , 松柏之茂 。” 语中 如 汉 的“ 山” 南 就成为长寿 的象征。 二 .东、 、 、 与五行 “ 西 南 北” 我 国古代 劳动人 民在长期 的 生 产 和 生 活 实 践 中 ,发 现 木 、
汉语方位词
汉语方位词
汉语方位词是指用于表示方位、位置、方向等概念的词汇。
它们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也可以用来指示人的位置或方向。
在汉语中,一般把方位词分为基本方位词和复合方位词两种类型。
基本方位词包括了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中等。
这些词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例如左前、右上、内侧等。
复合方位词则是将基本方位词和其他词语组合起来形成的,常见的有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里面、外面等。
这些词语通常用于指示物体或人的方位或位置,例如前面的教室、右边的树、里面的书等。
在日常生活中,汉语方位词的使用非常广泛,从描述物体的位置到指示人的方向都离不开方位词。
因此,学习汉语方位词是汉语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途径之一。
- 1 -。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
浅析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隐喻作者:义戴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9期摘要: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上/下”的方位词隐喻映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确立认知模式得出结论: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方位词;隐喻;不对称;认知合理性作者简介:戴佩(1991-),女,湖北黄冈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21.引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中方位词“上/下”的释义,可以将“上”和“下”的释义概括为两个基本义项:一、“上/下”用在名词前,表示位置在高处/低处。
二、“上/下”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之上/物体表面之下的范围之内。
“对称”指一目标领域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可以用来表示空间概念的上或下,形成由“上/下”构成的反义词,如“上半年---下半年”等。
“不对称”指某一目标域没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只能用“上”或“下”来隐喻,如“上学校”,而不能说“下学校”。
在空间概念中,“上/下”无论处于何种场景关系,基本呈对称性;当“上/下”映射到非空间领域后,却呈现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现象。
本文将从“上/下”隐喻的主要范围来分类考察其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其不对称的认知合理性。
2.“上”和“下”的隐喻义(1)隐喻数量和时间在这两个目标域中,“上/下”基本对称: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
如:物价上涨、物价下跌、通货膨胀上扬、通货膨胀下降;上个月、下个月、上半夜、下半夜。
隐喻方式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
温度计和股市走势图直观再现了“数量较多为上、数量较少为下”一对隐喻。
用空间来隐喻时间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相吻合。
人类的视觉系统中有感知物体的运动和方位的神经,但是没有感知时间的神经。
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认知分析
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认知分析在人类与大自然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空间方位的概念。
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风格。
汉语博大精深,其中所包含的方位词更是色彩缤纷的。
本文对汉语方位词的语义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空间方位词,推进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和理解中的应用。
汉语空间方位词语义分析认知分析汉语中的空间方位词是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这些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表现出的异同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异同。
本人做学校三助岗位的工作教流学生汉语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一道题:朗读下列各组会话并指出说话人或话中人的位置。
(1)A:他上来了吗?B:还没有呢。
(2)A:麦克从山上下来了吗?B:他还没下来呢(3)A:外边太冷,快进屋来吧。
B:我不进去了,家里还有事。
(4)A:林老师进教室去了吗?B:刚进去。
(5)A:你爸爸回家去了吗?B:回来了这些题考察的是留学生对空间方位词的理解。
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
汉语空间方位词是指汉语中专门用来表示物体空间方位和位置的一类词语。
在自然语言中,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词语本身的语法符号来作为唯一的确定因素,空间方位词的语义是依赖于语境的。
要将自然语言转换为图形图像系统输出,则必须正确理解语句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
方位词是虚词,和实词相比,它的意义比较空泛,但和其他虚词相比,它的意义又相对较实。
吕叔湘先生(1965)曾提出”定向性”与“泛向性”两个概念,照我们的理解“定向性”是指方位词的所指是它们各自的实际方位,而后者则不能从实际方位去理解,“泛向性”实际上也就是方位词词义的进一步虚化,为了对“上/下”的方位实指义进行分析。
我们首先看这二者的词典释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96)对“上”的释义是“位置在高处的”;对“下”的释义是“位置在低处的”根据释义,不难看出“上/下”显示着“位置高”和“位置低”的对立。
关于汉语表示空间和时间方位词“上、下”的研究
关于汉语表示空间和时间方位词“上、下”的研究作者:周平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期周平(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摘要]近年来,除了一般的汉语语法学的著作和现代汉语教材用专章或专节来解释方位词外,还有一些论文从方位词与处所词的区分、个体方位词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方位词的性质、范围、语法功能、使用状况等方面对现代汉语方位词进行研究。
[关键词]上;下;方位词[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1-0003-02在现代汉语表示方位和处所的词语中,有一个特别的分支,因为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而自成一个封闭的词类,方位词的独立性一般都比较差,大多都不能单独使用,而需要与名词性成分组合。
另外,从表义的角度看,方位词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数量或是其他定义。
比如,中文里的时间范畴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一直往前,所以“上”可以表示过去,“下”可以表示将来,这就是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在表义的时候选取了相同的表达方式。
一、方位词“上”/“下”的研究现状(一)“上”/“下”的基本意义1.“上”/“下”的空间意义及意象图示。
在描述空间位置时,必不可少的要素是:目标物、参照物和位置。
例如:(1)柜台上堆着些胶皮鞋(2)他伸手把桌下的酒瓶摸上来。
在这两个句子中,目标物分别是“胶皮鞋、酒瓶”,参照物是“柜台、桌”,而表示位置的则是“上、下”。
对“上”、“下”的空间意义,可以用意象图示来表示。
在这当中,“意象”指的是“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形由于识别和理解方式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而“图示”则是“意象”的一种,是“人在与外界的日常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简单和基本的认知结构”。
“上”作为一个单纯词的空间意义就是表示“上”的空间位置,需要寻找目标物和参照物,从而确定具体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并有效地消除其他可能出现的歧义。
“上”的空间意象图示主要有以下几种:缑瑞隆提出,以上的情况中,B和C是从A在心理上分别旋转90°和180°得来的,也就是说,B和C的意义是从A引申而来的。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隐喻认知探索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隐喻认知探索
董萌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8)004
【摘要】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身体感知最明显的是空间的方位隐喻,人们通常是以自身所处环境的空间位置,来感知自己同外界一切的或上下、前后,或里外、远近的空间关系.而在这一切的空间方位词中,方位词“上、下”的使用范围最广,拓展的隐喻意义最多,涉及的民族文化内涵最丰富.
【总页数】5页(P41-44,66)
【作者】董萌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中高级泰国学习者汉语方位词习得考察——以单纯方位词“上/下/里/中”为调查对象 [J], 胡清国;Hathai Sae-jia
2.韩汉语空间方位词使用差异的句法、语义特点——以“()/里”和“()/上”为例[J], 南日
3.英汉方位词"上/下""Up/Down"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J], 余潇
4.再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以英语方位词"UP/DOWN"和汉语方位词"上/下"为例 [J], 毛平
5.汉语成语的隐转喻分析——以含方位词“上”“下”的空间四字格成语为例 [J], 马应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南、西、北”中的文化内涵
“东、南、西、北”中的文化内涵作者:周艳花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24期【摘要】“东、南、西、北”是汉语词汇中最常见的方位词。
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不仅仅是一种空间概念的表达,更是蕴含了巨大的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中,方位词出现的次数大约有54次,集中在古代散文与诗词鉴赏中。
如何利用课内出现的方位词来诠释其作用并阐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切入点。
【关键词】方位词空间概念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对方向有着特殊的情怀,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方位词进入我们视野的方式似乎只体现在路标指示与站台标注上,现代人似乎更重视方位词的方向指示作用,而淡忘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蕴涵,方位词本身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中,方位词共出现约54次(不计重复词语),主要涉及古代散文和诗词鉴赏。
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资源,渗透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方位词的基本作用:方向上的明示“东、南、西、北”以及由此基础而产生的“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在中国古代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是一种范围与界限的指向。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八荒”课下注释为“八方最远的地方”。
汉语中四方是凭借太阳来确定,日出之方为东;日落之方为西;阳光正射之方为南;背阳之方为北。
教材中大部分的方位词都以此为基础,重视方向上的明示。
在教材中大都以某一物为参照的中心,加上方位词的使用,凸显地理坐标上方向的明示,较少涉及文化内涵。
这些“物”大多为江、河、山、国家,它们的作用为陈述事件,指明方位,表现的是方位词的表层意义与作用。
“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山东豪俊遂并起”(《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这组句子中“山”特指崤山。
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文化内涵探讨
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文化内涵探讨作者:党政来源:《商情》2020年第41期【摘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所表达的方向意义是很明确的。
本文从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概念义出发,结合古人对太阳的观察和感受,进行文化认知讨论,探究其生死、兴衰、尊卑、阴阳等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关键词】方位词; ;概念义; 文化内涵一、引言生活在时空之中的人类,经常需要对时空进行定位,方位词便理所应当地承担了这种表达空间方位的定位功能。
汉语中的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种,是表示方向、位置概念的词汇。
从类别上看,方位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单纯词诸如“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里、外、中、内、旁”等,合成词诸如“上下、前后、里外、东北”等。
汉语方位词作为词汇中的一部分,不仅表示方位空间概念,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它可以反映中国的地理特点,反映古时男女有别的观念,反映我国古人传统的阴阳观念,也可反映出在我国森严的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压迫之下所产生的尊卑意识,这些都蕴涵、渗透、隐含在汉语词汇所折射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方位词与传统文化(一)方位词反映地理特点首看“中”。
古代的“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居于周围的“四夷”之中而得名,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次看“东”、“西”、“南”、“北”。
我国有不少以地、山、江、河、湖为界而划分出的行政区域,如“湖南”、“湖北”以洞庭湖为界,“河南”、“河北”以黄河为界,“山东”、“山西”以太行山脉为界,“广东”、“广西”以广信县为界;再看“上”、“下”,由于我国的地理特征为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山地、盆地,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由西向东呈阶梯状,所以往东行叫“东下”,往西去叫“西上”,同理也形成了“北上”、“南下”的说法。
(二)方位词反映尊卑意识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森严,政治、经济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等级制度有关,所以方位词也带有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即尊卑意识。
汉语方位词组“在……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分析
系。
要手段。 L l 体现空间关系的方位 词的使用 与人类 对空间领域
的认知密切相关。“ 上” 是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位概念 , 学者们( 蓝纯 , 1 9 9 9 ) 对这 一概念早有 关注。 【 2 J l 与 以往研究 不同的是 , 本文 选择 方位介 词词组 “ 在 ……上” 作 为研 究对
上” 所 体现 的意象图式。
二、 在……上的空间语义分析
象, 结合实际语料来 分析 “ 在 ……上 ” 的空 间语义 , 并将“ 在
… …
上” 与英语 中的对应概念作 以比较 , 以期发 现空 间方位
意象圈式
描述中的认知特征 。
一
、
空间图式是最 基本 的意象 图式 。认知语 义学 认 为意象
大量实证 研究表 明 , 利用意象图式及 其隐喻 的观念可 以对语
( 一)界标为“ 面”
经过整理 , 本文将具有 “ 面” 特征 的界标 分为六 类 , 通过
言中错综 复杂 的语义现 象( 尤其 是多义 现象 ) 作 出简单而统
两个表格来体现 。
表 1 界标 为“ 面”
[ 在] 桌[ 上]
是相对简单 的、 在 我们 的 日 常 身体体 验 中反 复 出现的结 构 。 这些简单的认知结构包括 : 路径 、作 用力 、容纳等 , 以及上
一
下 、前 一 后 、部 分 一 整 体 、 中心 一边缘 等空 间 方位 关
1 . a mg a c k e r 对 意象 图式 的组成结构 作 了说 明 。 认为意
一
2 2 —
锈 支钾 字
明宏 /汉语方位词组“ 在……上” 的空间认知语义分析
在本统计 中, 并 未显 示射体 , 只显 示 了界标 ( 参照 物 ) , 通
方位词“上、下、前、后”的研究综述
222方位词“上、下、前、后”的研究综述文/李娜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方位词的范围及词类界定上的分歧,总结前人关于汉语方位词“上、下、前、后”的语义认知的探究及教学方法,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旨在为其他汉语教师提供这些方位词的相关教学思路。
关键词:方位词;上、下、前、后;认知理论;教学策略一、方位词的范围及词类界定上的分歧20世纪90年代之前,语言学届对方位词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
黎锦熙先生(1924)和吕叔湘先生(1942)将方位词归为名词;张志公(1957)和文炼(1957)把方位词看作是名词的附类,是带有虚词性的实词;丁声树先生(1961)明确提出方位词是名词的一种,并下了定义:处所词常常带“上、下、前、后、里、外、内、中”这类字,时间词也常常带“前、后、里、外、内、中”这类词,这类词表示方向和位置,称为“方位词”;而赵元任先生(1968)和朱德熙先生(1982)把方位词跟名词、处所词、时间词、区别词等并列称为体词的一类;到目前为止,归类上还存在争议,如张谊生(2002)将方位词归入虚词;刘丹青(2003)将方位词称为方位后置词,跟前置词一起归为介词。
因此,不管怎么归类,目前方位词归为名词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我们看到黄廖版的《现代汉语》也是把方位词划为名词的一种,那么我们有必要选取其中的一些方位词,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的开展汉语教学。
二、方位词“上、下、前、后”的语义研究与教学策略在方位词的研究方法方面,大多数论文从方位词与名词、处所词的关系,方位词的性质、范围、语法特点,个体方位词的使用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
如陈满华(1995)《“机构名词+里/上”结构刍议》;方经民(2004)《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这些都是从方位词语法特点来探讨。
倪建文(1999)《方位词“上”、“下”在使用中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是对个体方位词的研究,此外,在方位词系统比较、探源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但是之前主要着眼于词性或句法功能。
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ULIS
前言1.选题理由时间和空间(时空)是人类把握情景和事件的两个重要的认知领域,在人类认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为任何事件都是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
“前、后、上、下、左、右、里、外、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就是表达时空概念的重要工具。
在三维空间中,“上”“下”是最突出的方位词之一。
对一个从事汉语教学的我来说,“上”“下”的多义和复杂有时使我伤脑筋。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时常碰到一些用功好学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灯明明挂在教室顶下却说‘教室顶上挂着灯’ ? ”“‘放到地上’和‘放到地下’的意思一样不一样?什么时候我们应该说‘放到地上’,什么时候说‘放到地下’”?“为什么我们只能说‘站在地上’,而不能说‘站在地下’呢?”。
这类问题教材上往往没有解释的。
这个问题历来深受汉语教学者和汉语学习者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哪一份专门就汉语“上”“下”等方位词进行用法考察研究的论文。
因此本人冒昧选《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与越南语的“trªn”、“ d-íi”对比)》作为硕士论文题目。
2. 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考察研究找出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用法的一些规律以及两者的不对称性。
同时通过图式展示“上”“下”所表示的义项以及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本论文将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与越南语的“trªn”、“ d-íi”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两个民族对空间认知的差异。
从而将课题考察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以便提高教学效果3. 研究任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论文要解决如下任务:❑概括有关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基础理论。
❑从语义、语形、语用和不对称使用等四个方面去考察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用法。
❑从语法、语义、句式和汉越翻译考察等四个方面对“上”“下”与越南语相应的“trªn”、“ d-íi”进行对比,之后对越南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上”“下”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汉语空间方位结构的表义特点及教学建议
案例三:参照物与位移关系的教学
总结词
通过实例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参照物与位移 关系。
详细描述
教师准备两个物体,例如两个玩具,一个放 在桌子上,一个放在地上,然后问学生:“ 哪个玩具动了?”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 回答问题。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解释参照物与
位移的关系。
案例四:空间方位结构的层级关系的教学
与其他语言空间方位结构的对比研究
开展与其他语言空间方位结构的对比研究,探索汉语 空间方位结构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例如比较汉语和其 他语言中空间方位词汇的语义、用法和文化背景等方 面的异同。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中空间方位结构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 则,揭示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为跨语言交际提供参 考和指导。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汉语空间方位结构的表义特点和教学策略,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和质量。
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例如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联合研究,从多角度探究汉 语空间方位结构的表义特点和教学应用。
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不断拓展汉语空间方位结构的应用领域和研究范围,为语言学 习和跨文化交际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支持和服务。
对比分析与语言学习的结合
总结词
对比分析,促进融合
VS
详细描述
将汉语空间方位结构的教学与对比分析方 法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 空间方位结构的独特性和与其他语言的异 同点。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 加清晰地认识汉语空间方位结构的本质特 征,促进其对语言学习的融合和理解。
04
CATALOGUE
01
静态空间方位结构是指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
关系,不涉及物体的移动或变化。
方位词“前/后”的认知语义分析
方位词“前/后”的认知语义分析“前/后”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方位词。
本文在分析其本义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前/后”表示空间、时间的意义与用法,以及由此进一步拓展的隐喻现象,从而希望为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标签:方位词前/后认知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从人类经验去寻找语言的理据性,认为“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生理和物质基础的。
”[1]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分析“前/后”的意义及用法。
一、“前/后”的本义《说文解字·上部》:“歬,不行而进为之歬,从止在舟上。
”不难看出许慎是从分析字形的角度来分析字义的,但是从古书的例句中可以看出它的本义实有“朝自身‘脸面’所对的方向行进”之义,词性为动词。
后来,“歬”被“前”代替。
如:(1)及至壁门,莫敢前。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2)二执戈者前矣。
(《左传·昭公元年》)《说文解字·彳部》:“後,迟也。
”《说文解字·辵部》:“迟,徐行也。
”“徐行”即“慢慢地走”。
彳旁表示人足上缚着绳子而行,所以走得慢。
又由于走得慢,自然就引申出了“落在后面”之义,词性为动词。
如:(3)子畏于匡,颜渊后。
(《论语·先进》)(4)子路从而后。
(《论语·微子》)人类的认知模式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2],而且总是从已知向未知,由近而远,所以人类自身在人的认知领域里是极其重要的对象,是人类认知的生理基础。
方位概念的形成是由人自身的身体构造及人的认知方式决定的,而且又由于人类的视觉系统有运动、方位的感知器,却没有时间的感知器,所以人类首先突显的是空间方位性质。
因此“前”“后”就由动词义首先隐喻成表示空间义的方位词。
如:(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6)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二、“前/后”的空间义(一)人自身面部所对的方向为“前”,反之为“后”因为人的主要感觉器官如眼睛都是在面部的,所以,无论是走在前面的人还是落在后面的人均是朝自己的“脸面”所对的方向行进。
古代汉语语法学 《论语》中的方位名词探析
(此外还有《论语·子路》第十八章中的“直在其中”的“其中”;《论语·卫灵公》第三 十二章中的“馁在其中”的“其中”等。)
拓展:方位名词的转化
1.方位名词转化为称人名词
• 13.4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 情。 ——《论语·子路》
方位名词“上”在此转化为称人名词,指统治者,在句中作主语。
方位词“右”修饰“袂”,在这指右边的袖子。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方位词“南”修饰名词“人”,在这里指“南方人”。“南人”在句子 中充当主语。
三、方位名词的用法
3.古代汉语中单纯 的方位词直接用在 动词谓语前,起修饰 作用,在句中充当状 语。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方位名词“内”作状语,在心里。
——《论语·子张》 “天下”在句中做“恶”的定语。
拓展:表方位的复音词
•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辰”在此指北极星,在句子中充当主语。
• 2.18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为政》
”其中“表示处所,作宾语。
•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助词“之”与方位名词“下”构成短语,表示在舞雩台的下面。
•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 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助词“之”与方位名词“下”构成短语,表示在首阳山的下面。
四、关于方位词的疑难点
1. 判别方位名词的词类活用 2. 区分方位名词作状语和作补语 3. 两个特殊的由相对的两个方位词构成的合成词的用法:
方位短语现代汉语
方位短语现代汉语摘要:一、方位短语的定义与作用二、现代汉语方位短语的分类与特点三、方位短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四、实例分析与应用正文:方位短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词组类型,它主要用于表示事物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方位短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描述对象的位置信息,有助于增进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一、方位短语的定义与作用方位短语通常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其中一个词表示方位,另一个词表示事物。
方位词包括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与表示事物的词搭配,构成方位短语。
方位短语的作用主要在于明确事物在空间中的位置,使得描述更加具体、准确。
二、现代汉语方位短语的分类与特点1.根据方位词的类型,方位短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方位词组成的方位短语,如“上面”、“左边”等;另一类是复合方位词组成的方位短语,如“东南角”、“西北方”等。
2.方位短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方位词与表示事物的词搭配,构成方位短语,表示事物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2)方位短语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能使描述更加具体、生动;(3)方位短语表达简洁明了,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
三、方位短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在现代汉语中,方位短语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如:“请把书放在桌子上。
”“他把钥匙丢了,记得放在口袋里。
”等。
方位短语的使用,使得语言表达更加清晰、准确,有助于避免误解和沟通障碍。
四、实例分析与应用1.实例分析(1)错误用法:“他坐在房间的左边。
”(2)正确用法:“他坐在房间的左边。
”2.应用指导(1)在描述事物位置时,要选用恰当的方位词,避免歧义;(2)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方位短语,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准确;(3)注意方位短语的搭配,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词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方位短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掌握方位短语的分类、特点及运用方法,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描述更加具体、准确。
中古汉语基本方位词语义研究——以中古诗歌为例
此。 本 文 以 中古 诗 歌 的基 本 方 位 词 为 切入 点 , 运 用 认 知 语 义 理论 。对 中古 诗 歌 中 的基 本 方 位 词 语 义 状况 、 特点 及 其 成 因进 行 分 析 , 权 作 对 中古 汉 语 方 位 词 研究 的一 点 补充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1 6
池 州 学 院 学 报
第 2 7卷
1 . 1绝对 参 照定位 方位词
言 学 的传 人 与 深 入 发展 ,现 代 汉 语 方 位 词 问题 研 究 日渐 升温 并 走 向 成熟 。与 现 代 汉 语 方 位 词研 究
相 比. 古 代 汉语 方 位 词 的研 究 则 显 得 单 薄 和 不 足 , 所 以 对 古汉 语 方 位 词 的系 统 和 深 入 研 究 已 势 在必 行, 尤 其 是 中古 时期 。因为 从汉 语 方 位词 的发 展来 看, 中 古 汉 语 上 承上 古 汉语 , 下启近代汉语 , 并 基 本 上 奠定 了现 代 汉语 方 位 词 的语 义 、 功能 、 形式 系 统. 是 汉 语 方位 词 发 展 的关 键 阶段 , 具 有非 常重 要
对外汉语方位词教学
huáng sè de xiǎo niǎo zài zhōng jiān
黄 色的 小 鸟 在____间.中
shū zài bāo lǐ . 书 在 包 里.
shū zài zhuō zi shànɡ . 书 在 桌 子上 .
qiú zài yǐ zi xià . 球 在 椅子下 .
biān miàn 一般不单说.单纯方位词后边加上"边""面"构成合成方位词.
biān "……边"
miàn 和"……面"意思相同,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lǐwài
on
介词小集合
在…上面
in
在…里面
under
behind
在……下面
在……后面
near
在……旁边
In front of 在……前面
课后 作业
zhì zuò xuéxiào dìtú bìng yòng hànyǔ shuōmíng fāngwèi . 制作 学校 地图,并用 汉语 说明 方位.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方位词
shēng cí
生词
shàng biān 上 边<above>
zuǒ biān 左 边<left side
yòu biān 右 边〔right side
qián biān 前 边〔forward
zhōng jiān 中 间〔middle;between
dōng miàn 东 面〔east
dōng biān 东 边〔east
over 在……上方
kàn yí kàn
看一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空间方位词释义一引言文炼(1987)说:“我们更常见的是:方位词附着在别的词语后边,被附着的词语表示基准,方位词指明方向,合起来表示处所或时间。
”如果我们暂时撇开方位词的时间意义,只关注它的空间意义,那么文炼实际上已经正确地指出了汉语空间方位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
这就是说,汉语空间方位词的句法功能是附着在普通名词的后边,它的语义功能是与普通名词组合构成方位短语表示处所。
简而言之,汉语空间方位词的作用就是附着于普通名词之后造成处所短语。
说汉语空间方位词的作用是附着于普通名词之后造成处所短语,这是就方位词的总体功能而言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弄清楚每个方位词各自的意义,以及彼此的区别和联系。
这是本文要做的工作。
在我们之前,已有学者就上述问题作了专门研究,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看法(廖秋忠1989;林笛1993),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下面以“上”为例对此作些说明。
廖秋忠(1989)提出,“上”有两个意义:1)指高于某个参考点(即我们下文说的“参照物”)的位置,2)指参考点的外部接触面,前者如例(3),后者如例(1)(2)。
(1)不要把布告贴在城墙上。
(指城墙前后表面)(2)不要站在城墙上。
(指城墙的最上部表面)(3)彩旗在城墙上迎风招展。
(指城墙上空)詹人凤(1997:154—155)对上面第二个意义提出了异议,下面是他的例子:(4)树上有只黄鹂鸟。
其中的“黄鹂鸟”便不在树的表面,而可能只在树冠之中。
詹人凤还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在他看来,例(4)不是以树为参照物,而是以观察者为参照物,其中之所以用“上”是因为“黄鹂鸟”在人(观察者)视野之上。
如果说廖秋忠(1989)对“上”的解释存在问题的话,那么在我们看来,詹人凤的解释问题更大。
第一,按照通常的说法,参照物指的是方位词所附着的名词所指称的对象(详见第节),既然例(4)中“上”所附着的名词是“树”,那么其中仍然是以树为参照物,而不是以观察者为参照物。
第二,如果我们站在树底下,固然“黄鹂鸟”在我们的视野之上,但如果我们是站在一座大楼上往窗外看,树在楼底下,这时“黄鹂鸟”在我们的视野之下,而这时我们仍然只能说“树上有只黄鹂鸟”,而不能说“树下有只黄鹂鸟”。
详见第节。
有两点需要事先说明:1)方位词有单纯和合成之分,合成方位词是由单纯方位词分别加上“面、边、头、方”等构成的,每个单纯方位词及其相对应的合成方位词构成一组同义词。
本文对属于一个同义词组的各个成员之间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暂且不论。
2)本文只讨论方位词的空间意义,不涉及方位词的引申意义,也不涉及方位词的时间意义。
关于后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拟作专文讨论。
二与方位词相关的四种切分方式和四个基本概念在本文的研究中,有四种空间切分方式和四个基本概念对于我们描写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对此作些解释。
我们先来看四种空间切分方式:1)平切:从水平方向(与地面平行的方向)把一个物体切分成两部分。
2)横向垂切:沿着与地面垂直的方向同时沿着纬线方向把一个物体切分成两部分。
3)纵向垂切:沿着与地面垂直的方向同时沿着经线方向把一个物体切分成两部分。
4)函切:一个物体包容另一个物体,从而后一个物体作为一个封闭的曲面把前一个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切分成两部分:后一个物体自身所占有的空间和前一个物体被后一个物体占去一部分空间后剩下的空间。
下面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5)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一个以陈列历代代表性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分历代典型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两大展区。
历代典型墓葬展区位于馆东部,为一组仿汉代建筑群。
整个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
地上建筑又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半部分由南往北依次为汉白玉石门阙、馆表;进而为“太虚”大殿,殿内置洛阳历代陵墓分布的沙盘,殿前左右两侧置复制的汉代大型汉白玉天禄、避邪兽一对;殿后为玄堂,是出入地下古墓陈列室的所在;两侧是东西配殿。
后半部地面高于前半部。
地下部分平面成“口”字形,四角建两汉、魏晋、唐宋和综合等四座大厅。
厅内设置大型铝合金玻璃展柜,按时代顺序陈列出土的珍贵文物。
地下部分为历代墓葬。
(中国通用旅游网)在上面例子中,把“洛阳古墓博物馆”分为东西两部分,这是纵向垂切。
把“历代典型墓葬展区”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这是平切。
把地上建筑分为前后两部分,这是纵向垂切。
根据“厅内设置大型铝合金玻璃展柜,按时代顺序陈列出土的珍贵文物”可知,说话人是把“历代典型墓葬展区”的地下部分分为厅内和厅外两部分,这是函切。
上面例子是对有确定大小的物体的切分,实际上我们常常对无限大或者没有确定大小的宇宙空间进行切分。
请看下面例子:(6)洛阳地处中原,北依太行,南望嵩岳,东呼虎牢,西应崤函;大河东西相贯,“洛伊”涧纵横其间。
(洛阳旅游服务网)(7)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我们毕业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最前一排的中间位置上。
(林海音《城南旧事》)在例(6)中,说话人以“洛阳”(作为一个平面)把宇宙空间进行纵向垂切,得到东西两部分,虎牢关在东边,函谷关在西边。
又把宇宙空间进行横向垂切,得到南北两部分,太行山在北边,嵩山在南边。
之所以说是对宇宙空间的切分,是因为除了虎牢、崤函、太行、嵩岳分别在洛阳的东边、西边、南边和北边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物体不管远近大小也分别在洛阳的东边、西边、南边和北边。
在例(7)中,说话人把“新建的大礼堂里”看作一个曲面,把宇宙空间切分为内外两部分,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们坐在礼堂里,除此之外的人和物都可以说是在讲礼堂外。
下面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其中用了两个“前面”,用了两个所指物“收费口”、“省城”。
(8)汽车减速了,前面就是收费口。
省城就在前面……(《人民文学》2006年第1期)我们上面的解释及举例都是对物体进行二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对物体进行三分,这与方位词“中”直接相关。
下面是例子:(9)在地貌上阿格里河流域可以分成三部分。
西部为高、中山区,地形陡峭,……。
中部为切割较深的丘陵地区,海拔大多在300—800米之间。
东部为河谷平原,海拔在300米以下,……(转引自廖秋忠1988)对不同的切分方式的选择决定了对不同的方位词的选择。
与平切相关的方位词是“上、下”;与纵向垂切相关的方位词是“东、西”;与横向垂切相关的方位词是“南、北”;与垂切相关的方位词是“前、后、左、右”,但前后和左右不能同时存在;与函切相关的方位词是“里、外”。
“中、旁”则与上述四种切分方式都有关。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10)当我从一路车上挤下来又挤上另一路车的时候,那心情别提有多懊丧了。
车上根本无立足之地,一只脚的脚尖着地,另一只脚悬空。
车里显然已容不下人了,可售票员仍在喊“往里挤挤,往里挤挤”、“再上一步,再上一步”。
终于外面的乘客都上来了,好不容易关上了车门,我已经喘不过气来。
(《京华时报》2006年5月8日)(11)我们坐进车里,把汽车迅速地开上马路,直驶远处灯火辉煌的“燕都”大饭店。
在饭店旁边的一条林荫道上,我把车停在一溜轿车的后边,下了车,“乒乓”关好门,快步加入一群刚从一辆大旅行车下来的日本游客中间,走进“燕都”饭店富丽堂皇的大厅。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在例(10)中,“当我从一路车上挤下来又挤上另一路车的时候”使用的是平切切分方式,所以使用了方位词“上”。
“车里显然已容不下人了”、“终于外面的乘客都上来了”使用的是函切切分方式,所以使用了方位词“里、外面”。
在例(11)中,“我把车停在一溜轿车的后边”使用的是垂切切分方式,所以使用了方位词“后边”。
现在我们来解释与方位词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这四个概念是:1)所指物,2)参照物,3)切分对象,4)标志物。
前两个概念是早就有的,后两个概念是我们新提出来的。
关于所指物和参照物的名称和定义,我们接受林笛(1993)的意见:“我们要在三维空间中确定物体的空间方位,必须引进一个参照点和坐标系。
所以,我们说的‘确定物体的空间方位’是确定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空间方位。
确切地说,是确定一个物体在以这一个物体为零点的坐标系中的方向和位置。
被确定其方位的物体是所指物,这另一个物体就是参照点或参照物。
”按照上述定义,下面例(12)中的“脸盆”是所指物,“桌子”是参照物:(12)脸盆在桌子后边。
廖秋忠(1983:3—4)也指出下面例(13)中的“桌子”是方位词“前面”的“定位参考点”(即我们说的参照物):(13)在桌子的前面。
无论是林笛还是廖秋忠都忽略了参照物的一个重要作用,这就是参照物的切分作用,换句话说,参照物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一个具体物体切分成两个部分(或者说两个区域)。
这时候参照物就成了两个部分或区域的分界线。
比如说我们用北海风景区把整个宇宙空间切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于是北海风景区就成了东西两个区域的分界线。
至于这两个区域分别叫什么名称,那不是由参照物决定的,而是由标志物决定的(详见节)。
(14)北海风景区,东临太液池,西接北京图书馆,南侧是北海大桥,北至北海经济植物园,占地3万2千平方米。
(转引自廖秋忠1988)接着的一个问题是,任意一个实际的或假想的具体物体,相对于无限的宇宙空间,它是如此之小,怎么能够把宇宙空间完全切分?比如说北海风景区相对于无限的宇宙空间,它是如此之小,怎么能够把宇宙空间完全切分?我们对此的回答是,说话人实际上是把参照物作为一个抽象物体看待的,也就是说把它作为一个占有一定位置只有大小没有厚度并且可以无限延伸的平面看待。
这一点与人们把地球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的做法有些类似——人们假想连接南北两极通过中心地球有一条地轴,又以赤道(赤道也是假想的)上的任一地点为起点作一平面与地轴垂直,从而把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从这个意义上讲,参照物只是说话人对宇宙空间切分活动的一个出发点,一个引子。
比如在例(12)中,“桌子”是作为一个无限延伸的平面把整个宇宙空间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脸盆”位于“桌子”的后面部分。
其实,从逻辑上讲,位于“桌子”后面部分的物体除了“脸盆”还有无限多个,只不过在实际话语中,想要确定这些物体的空间方位,我们不一定会选择“桌子”作参照物。
又如:(6)洛阳地处中原,北依太行,南望嵩岳,东呼虎牢,西应崤函;大河东西相贯,“洛伊”涧纵横其间。
(洛阳旅游服务网)在例(6),“洛阳”是参照物,说话人把“洛阳”看作是一个无限延伸的平面,从两个方向分别把整个宇宙空间切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和南北两个部分。
当我们用参照物(作为一个没有厚度的平面或曲面)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切分为两部分的时候,这被切分的物体我们叫做切分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参照物又可称作切分物。
例如:(14)北海风景区,东临太液池,西接北京图书馆,南侧是北海大桥,北至北海经济植物园,占地3万2千平方米。
(转引自廖秋忠1988)(15)难度还和省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