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推进诊断与改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摘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本文以某高职院校为案例,通过对该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分析和改进机制的建设,探讨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问题与改进策略,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保证,诊断分析,改进机制一、引言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分析1. 教学质量保证机制不完善在某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老师课堂教学内容不够生动、案例不够丰富、实例不够贴切的情况。

部分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评价机制也不够完善,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反馈不够及时和全面,这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保证机制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够规范在某高职院校中,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规范程度也不够理想。

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学校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机制也不够完善,对于学生的投诉和意见反馈处理不够及时和有效。

3.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够科学在某高职院校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存在问题。

评估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评估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不够规范,导致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够理想。

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运用也存在问题,缺乏对评估结果的科学分析和有效运用,不能有效指导教学改进和教师培训。

1. 加强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建设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积极性,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的建设。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分享和交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于教学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对于教学质量不达标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学校应该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指标,确保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职教诊改〔2018〕25号复核工作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机组成和重要保证。

为整体把握复核工作方向、规范复核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程序,特制定本复核工作指引。

一、复核目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握诊改制度建设方向,突出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主体的地位和责任,督促高职院校有效落实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简称学校实施方案),以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简称平台)建设为支撑,以诊改为手段,加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营造现代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复核工作以教育部诊改工作通知为指导,以学校实施方案为依据,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为重点。

(一)聚焦核心要素。

坚持以学校诊改工作为基础,聚焦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简称五个层面)的目标与标准、监测与预警、诊断与改进的机制建设和运行情况。

(二)关注诊改轨迹。

坚持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基于学校平台数据分析,以轨迹变化为关注点,辅以实际调查研究,做出与事实相符的判断。

(三)尊重校本特色。

坚持一校一策,尊重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自主权,针对学校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引导学校科学定位、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有效可行的诊改工作实施方案。

三、复核内容(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复核目标链与标准链(简称两链)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实施情况及成效。

复核五个层面“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简称螺旋)建设的科学性、覆盖面、可行性、实施情况及成效。

复核学校质量文化与机制引擎(简称引擎)驱动与运行情况及成效。

1.两链打造与实施(1)学校发展规划是否成体系,学校发展目标是否传递至专业、课程、教师层面,目标是否上下衔接成链。

学校机构职责是否明确,是否建立岗位工作标准,标准和制度执行是否有有效机制。

江苏高职诊改完善实施方案

江苏高职诊改完善实施方案

江苏省高职诊改完善实施方案为实施《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整体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发挥“中层担纲”、实施了《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苏教高〔2016〕9号),组织开展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

经实施一年,省级方案按步推进、实施良好。

在保持原定方案原则不便的前提下,2017年,省教育厅发布了《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推进诊断与改进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7﹞20号),就进一步提高对诊改工作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诊改工作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试点院校引领作用、全面加强诊改工作培训与宣传等事项进行了通知,并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都要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自主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对诊改工作的思想认识。

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引导学校积极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切实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持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创新;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广大干部教师树立立足本位、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树立服务需求、与时俱进的现代质量文化理念,并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逐步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与标准、管理制度与规范、自我诊断与改进完善机制,逐步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十三五”期间,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都要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自主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

2018年底,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随机接受省级抽样复核。

新建高职院校须通过高职人才培养合格评估后方可申请诊改工作省级抽样复核。

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是为了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围绕实施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提出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制定改进目标与计划1. 改进目标:明确改进工作的目标,例如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等。

2. 制定改进计划:根据改进目标,制定实施改进工作的具体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工作重点等。

二、开展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工作1. 收集相关数据:对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关的文件、数据进行梳理和整理,包括内部评估报告、学生评价数据、教师评价数据等。

2. 分析数据与评估结果: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各个环节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并与评估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和问题点。

3. 制定诊断报告:基于数据分析,编写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报告,明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确定改进方向与措施1. 分析问题原因:在诊断报告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原因,包括组织管理不到位、教育教学方法滞后、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等。

2. 确定改进方向:根据问题原因,确定改进的方向和目标,例如加强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培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

3. 制定改进措施: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例如开展教师培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激励机制等。

四、实施改进措施1. 组织实施:根据改进计划,组织相关人员对改进措施进行实施,并明确责任人和工作进度。

2. 监督与评估:建立改进措施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估。

3. 修订相关文件:根据改进实施的情况,对原有相关文件进行修订和更新,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五、总结与反馈1. 总结改进成果:定期对改进工作的成果进行总结,了解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成效,发现问题和不足。

2. 提出改进建议:根据总结和反馈的结果,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为下一轮的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工作机制与推进对策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工作机制与推进对策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工作机制与推进对策作者:肖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40期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力度,为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

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工作机制和推进对策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工作机制;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027-02前言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制,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水平。

当然,高职教育的完善和政府部门、学校领导、教职工等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只有都参与到高职教育内部质量诊改工作中,高职院校诊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工作机制1.诊改工作的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工作涵盖面广,贯穿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

因此,高校内部质量诊改工作中,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通过对其构成的分析,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完善计划和组织方面的内容,对工作进行评价。

在计划制定时,需要从诊改工作的重点内容入手,按照诊改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特征,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确保各项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在高校诊改工作中要使各要素、环节之间紧密的配合在一起,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2.诊改工作的协调机制。

高职院校内部诊改工作的顺利进行,除了需要高职院校努力外,还离不开外部各资源的协调。

诊改的对象是高职院校,对内而言,学校内部资源要有效配置,各部门工作要协调统一,确保各系、部责任落实到人。

对外来看,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相关企业需要从纵横两个方向全面协助高职院校开展诊改工作。

当然,由于学校与企业在利益获取方向、价值观念、主要职能等各个方面都不一样,学校获得企业的外部支持并不是不劳而获的,需要高职院校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取[1],因此,协调机制的建立需要从协调内容入手,主要是指诊改工作的各个环节、各组成要素,即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信息。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一、引言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亟待进行诊断与改进。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并结合实际经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现状分析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不健全: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导致教学管理混乱、教学质量无法有效保障。

(2)机制不完善: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不够完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评估方法不够全面,不能真正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

(3)人才短缺: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内部质量保证人员,人员素质不高,无法有效开展内部质量保证工作。

2.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能够为学校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校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教学水平。

健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平台。

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1.诊断分析(1)明确内部质量保证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和任务进行明确,确定内部质量保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改进工作提供方向和保障。

(2)开展内部质量保证的动态评估:建立健全的内部质量保证评价体系,定期对内部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空间。

(3)加强内部质量保证的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内部质量保证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为改进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实施方案(试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实施方案(试行)一、引言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教育组织。

为了提升院校教育质量,持续改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试行方案,用于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和改进指导,以确保高等职业院校的稳健发展。

二、诊断阶段1. 院校质量评估在诊断阶段的第一步,对整个院校的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教师素质、学生学习成果、办学设施等各方面。

通过收集数据、进行调查研究等手段,了解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2. 制定评估报告基于对院校的评估结果,编制一份详细的评估报告,详细列出问题、原因和改进建议。

评估报告应该具备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为改进提供明确的指导。

三、改进指导阶段1. 设定目标和策略在改进指导阶段的第一步,根据诊断阶段的评估报告,制定改进目标和具体的策略。

目标应该明确、可衡量,并且与院校的使命和愿景相一致。

策略应考虑到院校内外的因素,确保其可行性。

2. 实施改进措施根据目标和策略,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应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要注重与师生的沟通和合作,形成整体合力。

3. 监测和评估改进效果改进措施实施后,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了解改进效果。

监测和评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定期的调研、收集师生反馈等。

评估结果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个人,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四、持续改进与质量保证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基于改进指导阶段的成果,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应具备完备的程序和制度,确保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

2. 持续监测和改进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需要持续监测和改进。

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是质量保证的核心。

通过提供培训计划和教务支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4. 加强学生指导与支持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加强学生指导与支持至关重要。

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的“8字螺旋”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的“8字螺旋”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的“8字螺旋”机制构建作者:石龙孙福才来源:《现代盐化工》2020年第03期摘要:基于高職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的“8字螺旋”,按照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通过设定标准、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诊断监测、考核激励、学习创新、改进提升、预警与分析、实时调控、及时改进等环节,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激发高职院校教师“诊改”内生动力,不断促进教师改进和质量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为了构建完善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为高职院校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1]。

“诊改”工作涵盖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5个层面,针对教师层面“诊改”中的“8字螺旋”机制构建问题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激发高职院校教师“诊改”的内生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 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模型构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是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做好教师诊断和改进工作对于解决现阶段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构建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

针对教师“诊改”,本研究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零缺陷”理论,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模型,如图1所示。

教师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模型由两个螺旋组成,分别为“静螺旋”和“动螺旋”,两个改进螺旋相交于计划、组织和实施环节,相互联动、相辅相成[3]。

(1)“静螺旋”。

以目标为出发点,通过设定标准、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诊断监测、考核激励、学习创新、改进提升等生成整个流程各环节的完整循环。

在该循环过程中,依托管理制度、绩效考核标准以及相关激励机制等手段,促使责任主体不断学习创新;该循环结束后,教师按照信息化管理平台反馈的数据进行自我分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发现自我专业成长最近发展区的空白点,调整下一阶段工作目标,进入到下一个循环。

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办法

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办法

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办法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推动和指导我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工作,我校研究制定了《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请参照执行。

第一条建立诊断与改进机制的重要意义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是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

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我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我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我校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条诊改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建立基于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推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具体任务是:(一)构建我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

围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自主诊改、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主管(办)部门协同改进的常态化周期性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与运行机制。

(二)搭建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

建设学校、地(市)、省、国家四级架构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简称数据系统),为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改提供数据服务,为利益相关方参与诊改提供数据参考,为教育行政部门抽样复核与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报告提供数据基础。

(三)引导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第三条基本原则(一)坚守底线。

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的,符合2019年以来教育部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系列规范性文件要求,是最低要求。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和健全性成为了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内部质量评估不够全面和深入、质量保证措施不够科学和有效、质量改进机制不够完善等。

这些问题既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也制约了高职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

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机制进行研究与实践,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和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保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本研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全面了解自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改进措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探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要素和诊断方法,可以为高职院校自主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参考。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可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改进提供实践路径和思路。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工作的开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即是明确研究在探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机制建设过程中的具体目标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全面了解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高职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领域的开放性逐步增强以及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管、办、评分离已经成为必然,教育主管部门不再直接组织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在此背景下,要求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学校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以创新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抓手,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体制改革、招生规模大扩张、基础设施大建设,并取得了规模与基础发展成就的背景下,办学质量与内涵建设需求己日益突出,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

2015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等系列文件。

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确定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72号),确定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试点院校27所。

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成效的主要方面,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制度,并形成教学工作诊断改进工作机制。

2016年6月,湖北省教育厅印发《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鄂教职成〔2016〕6号)。

提出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分类指导、稳步实施,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内部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常态化、可持续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高职院校自主诊改、教育厅抽样复核、利益相关方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

附件1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试行)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度,健全管理、监控机制,不断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创新发展责任意识和现代质量文化意识,切实履行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育质量的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一)普遍树立创新发展责任意识和现代质量文化理念。

自2016年开始,通过宣传动员、试点研究和培训交流,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促进干部教师更新理念,树立立足本位、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树立服务需求、与时俱进的现代质量文化理念,积极构建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自主发展创新机制,持续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 1 -(二)全面建立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积极推进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引导全体高等职业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与标准、管理制度与规范和诊断改进机制,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独立设臵的高等职业院校每三年至少完成1次自主诊断与改进工作,到2020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完成一轮自主诊断与改进工作。

(三)显著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发挥数据管理和应用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到2018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健全预警和统计分析功能,在决策、管理、运行、监控和质量年报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基本原则(一)全面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

全省所有独立设臵的高等职业院校均应建立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自主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保障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保障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保障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分析一、引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保障体系是指为了确保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和效果的一系列保障机制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保障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改进专业建设保障体系,本文将对其进行诊断与改进的分析。

二、专业建设保障体系的诊断1. 问题一:缺乏科学的专业设置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于单一和传统,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些新兴行业和专业被忽视,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2. 问题二: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师资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一方面,缺乏优秀的教授级、副教授级师资,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储备也不够充实。

3. 问题三: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滞后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室设施、教学用具等条件滞后,无法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这对于实验科目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造成了一定困扰。

三、专业建设保障体系的改进1. 改进一: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专业适应性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合理设置专业,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就业前景。

可以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及时了解专业需求,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2. 改进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学术能力。

要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师评价机制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3. 改进三:完善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设施的投入,提供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以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要加强实验室管理和设备维护,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及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及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高等职业院校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具体任务是:(一)完善高职院校部质量保证体系。

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

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基本原则(一)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

诊改工作主要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

(二)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方案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形成省级执行方案。

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施计划方案

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施计划方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施方案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 号)《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苏教高﹝2016)9 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教职成[2015]9 号)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质量保证与纵向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横向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工作融为一体,部门及全体人员均为质量保证主体,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可控性原则:遵循SMART原则(明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

(3)科学性原则: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针对不同层面(主1体)合理确定诊改内容、周期和方法。

(4)客观性原则:以源头采集、实时采集的校本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研究与实践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研究与实践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的研究与实践作者:蒋丽华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第24期摘要: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历史进程出发,分析了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下教学诊改的重要意义,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学校以过程性诊改为抓手,通过目标链、标准链的打造与制度体系的建设,自主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改,构建从机制、体系、平台、队伍、文化等全方位、多元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内部质量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实践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108-05质量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主要议题,也是一项国际行动。

[1]当前,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职业教育质量的内外部评价,并以院校的自我评价为主体。

院校的自我评价是构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

因此,在引入外部质量评价的同时,要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如果说,与本科“双一流”并列的高职“双高”计划(即高水平高职学校与专业建设计划)是中国高职教育领域的一项引领性改革,那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就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历史进程从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当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已经进入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阶段。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首次在国家层面从“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提出在全國范围内推进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

这是对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具体推进。

随后,教育部职成司组织专家编制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明确要求省级层面在此基础上出台本省的实施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推进
诊断与改进试点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高等教育
【发文字号】苏教高[2017]20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教育厅
【发布日期】2017.10.24
【实施日期】2017.10.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推进诊断与改进试点工作的通知
(苏教高﹝2017﹞20号)
各高职高专院校:
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2016年以来,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

为实施《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整体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现将我省深化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推进诊改试点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诊改工作的思想认识。

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引导学校积极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切实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持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创新;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广大干部教师树立立足本位、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树立服务需求、与时俱进的现代质量文化理念,并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逐步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与标准、管理制度与规范、自我诊断与改进完善机制,逐步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十三五”期间,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都要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自主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

2018年底,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随机接受省级抽样复核。

新建高职院校须通过高职人才培养合格评估后方可申请诊改工作省级抽样复核。

全省高职院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和质量年报编撰等工作,不断完善数据管理系统的预警和统计分析功能,为决策、管理、运行和质量监控提供有效服务。

二、切实加强诊改工作专家队伍建设。

鉴于今年全省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普遍调整的实际情况,重新遴选和更新一批专家充实省高职诊改专家委员会,同时建立省高职诊改工作专家库,作为省诊改专委会专家候选人及诊改工作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的专业人才储备。

省诊改专委会专家原则上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院长或书记,应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显著成果。

特邀部分热衷教育事业、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行业企业专家加入省诊改专委会。

省诊改专委会专家须积极参加专委会的各项会议和活动,积极承担相关工作任务。

省诊改工作专家库成员原则上来自省级示范以上高职院校,不限校级领导。

专家所在学校在服务地方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