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发展案例
“吉利汽车”案例-国际市场营销
吉利汽车一、东南亚汽车市场环境分析首先,让我们回顾下东南亚汽车行业现状。
东南亚地区,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文莱十国。
东南亚人口约5亿,总面积46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50多万平方千米。
该地区盛产锡、稻米、天然橡胶、油棕、香料、木材等特产。
东盟各国经济差异较大:新加坡经济繁荣,马来西亚、泰国和文莱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经济相对落后,缅甸、柬埔寨、老挝则经济落后。
2010年1月1日起,双方将相互开放市场,双方超过90%的产品贸易关税将降为零,这将形成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接近6万亿美元GDP总值的大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2007年东盟汽车销量约为190多万辆,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销量分别为63万辆、49万辆、43万辆、13万辆、12万辆和10万辆,五国占据东盟汽车市场的90%以上。
此外,越南汽车市场增长迅速,2008年销量约为12万辆,柬埔寨和缅甸汽车市场也发展较快。
依靠东盟汽车市场的发展,2009年1-8月,中国出口东盟十国约为29244辆整车。
1.东盟汽车市场需求分析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一方面,西欧、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三大汽车消费市场,整体上已进入成熟期,增长乏力,其汽车需求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原有车辆的更新;另一方面,西欧、美国和日本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但制造业成本居高不下。
相比之下,东盟正在成为日渐重要的汽车市场。
东盟各国经济增长迅速,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汽车开始进入或是即将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再加上东盟各国政府针对汽车行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措施,具备了发展汽车产业的有利条件。
根据福特公司预计,东南亚市场的汽车需求将从 2004年的 170万辆增加到 2014年的 300万辆左右,增幅超过 76%。
目前东盟国家中汽车普及率最高的是马来西亚,每 1 000人中接近 300人拥有汽车。
吉利战略转型案例分析课件
挑战
吉利战略转型案例分析
革命尚未成功,吉利仍需努力
欣欣向荣
吉利
OR
走向衰落
吉利战略转型案例分析
总结与分析
资本运作 能力
转型
渠道
战略资源 转化
吉利战略转型案例分析
希望中国能出现一个能让 中国人信得过的自主品牌
Thank You !
吉利战略转型案例分析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 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量大,可快速扩 张。 2 出口市场广阔。 3 政府部门对沃尔沃项目的认可以及 大力扶持。 4 “汽车下乡”政策的实施对低排量 汽车的支持
机遇
劣势 1 资金成为吉利目前最大的劣势 2 营销推广能力 3 吉利品牌形象并不佳,原有品牌定位 深入人心。
1 竞争更加恶劣,奇瑞、比亚迪等同级 别竞争对手发展迅速。 2 消费者对吉利这种国内自主品牌认知 度低。 3 国际汽车厂商的恶意竞争 4 能否跟上未来的发展潮流 5 能否运营沃尔沃
Add Your Text Add Your Text Add Your Text
吉利战略转型案例分析
DSI
吉利汽车战略转型措施
人才战略
童志远
沃尔沃中国项目
尹大庆
吉利上市、海外收购
沈晖
吉利欧洲事务
李书福 吉利
吉利研究院
汽车核心技术研发
Add Your Text
Add Your Text
吉利战略转型案例分析
• 单一、低端的品牌形象
吉利战略转型案例分析
吉利汽车战略分析
• 吉利现行战略解析
2007年,吉利汽车宣布进入战略转型期,并提出新的总体发展战略、企业愿景和企 业使命。
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吉利收购沃尔沃” 案例分析
三、吉利收购沃尔沃存在的问题思考
问题二 技术利用的隐忧 如果福特将技术捆绑在高级的流水线平台上,加工采用数
字化的机床,送进毛坯,顷刻就出来配件,福特出售成型设 备,配置成一体化的制造平台,因此,只能购买流水线生产 ,任何一个流水线环节的出现问题,会有无法解决的担忧, 无法利用成型的技术。
“吉利收购沃尔沃” 案例分析
三、吉利收购沃尔沃存在的问题思考 问题一 是否会留下知识产权“后遗症”
吉利28日宣称,除了股权收购,本协议还涉及了沃尔沃 轿车、吉利集团和福特汽车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 应和研发方面达成的重要条款。但并未公布条款细节。
沃尔沃与福特有些车型是共用平台,而且有些技术是通 用型的,吉利收购后,如何处理相关知识产权问题,是否会 留下后遗症一直是业界担忧的问题。
“吉利收购沃尔沃” 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吉利基本情况 集团产能整车30万辆/年,500个4S店和近600家服务 站,海外市场300个销售网点:在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尔沃” 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沃尔沃基本情况 集团产能:一个发动机厂,4个整车厂,56.8万俩的产能, 2000多个全球网络;海外市场100多个国家的2500家经销 商。2009年,沃尔沃全球销量33.48万辆,同比下降 10.6%;中国销量2.24万辆,同比增长88%。正常年景, 沃尔沃的全球销量都在40万辆左右,最高时曾达47万辆,其 重点市场历来是欧美而非中国。现在情况显然在逆转,中国 的市场权重在上升。
“吉利收购沃尔沃” 案例分析
二、吉利公司的情况分析
内部情况:优势(S)
1. 形成集团产能,汽车行业的民营之星 2. 价值观体系 核心价值观:”快乐人生,吉利相伴” 公司愿景:”让世界充满吉利 企业使命:”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3. 领导个人魅力 4. 新增的实体资产和无形资产
吉利汽车的成长史
吉利汽车的成长史吉利汽车的成长史吉利汽车的成长史——中国汽车行业商战的典范案例卢振林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1106吉利汽车和李书福,对于中国人来说肯定一点也不陌生。
“汽车疯子”李书福带领着他的吉利汽车用一次次外人看来近似疯狂的商战举动频频冲击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
总结了一下吉利汽车的成长历程,大约凭借以下几大谋略,吉利汽车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
谋略一:曲线经营李书福在创业初期看到汽车的准入门槛太高。
它转而涉足汽车的相关行业——摩托车制造行业,一方面积累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打造品牌知名度。
由于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摩托车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李书福因此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然而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迅速将目光转向了汽车的研发和制造领域。
设立汽车研发部,进军汽车市场。
在经过一年的研发后,吉利的第一辆汽车下线。
策略二:低价风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汽车水平仍相当落后,但汽车的价格较高,中国一汽和东风汽车凭借国家的政策优势占据着中国市场的最大份额,外资也开始向中国渗透。
在那时汽车仍是身份的象征,属于高端消费品。
然而李书福却提出了汽车就是“一个沙发,加四个轮胎”的说法。
吉利汽车打着“做每一个中国人都开地起的轿车”的口号,开始低价销售汽车。
这在那时的中国可谓石破天惊,中国的汽车行业由此掀起了巨大的风暴,李书福也因此获得了“汽车疯子”的称号,对于普通人来说,汽车不再遥不可及。
吉利汽车一上市,销售形势就相当不错。
由于吉利汽车的干扰,其他汽车品牌也被迫开始降低销售价格,中国的普通家庭开始拥有轿车。
可以说吉利的成功,提前圆了许多中国人的汽车梦。
策略三:多品牌战略吉利汽车的低价风暴,使他迅速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并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销售量,然而吉利的成功也极大的刺激了各地的投资者,加之各地政府的支持,各种汽车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在中国大地上涌现,他们效仿吉利,低价销售汽车。
汽车行业进入了空前激烈的价格战中,低档汽车的利润触底,甚至出现了“汽车按斤卖,和钢铁一个价”的说法。
吉利案例分析
吉利汽车战略计划
组 员:郭 兵 崔叶欣 程子健 刘 露 付鹏程 丁燕娟 郭嘉君 付桥涛 指导老师:孟 鹰
主要内容
1 2 3 4 5
公司简介
外部环境分析 内部情况分析
战略制定
战略实施
公司简介
吉利汽车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企 业。我们的使命就是以“创造超值生活”为核心价值 观,为百姓提供低价优质的轿车;通过研发与创新, 不断提升我们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充 分发挥个性和才能的人性化环境,为企业股东提供合 理的投资回报,为社会尽公司应尽的义务;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民族汽车工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让吉 利轿车走向世界。
在“十一五”只做经济型轿车,并 立 志做精、做强、做大,达到40万辆 的产销规模,做中国经济型轿车的 “领头羊”。 做好、做足、创新、发展上坚持走 经济型汽车的发展战略 目前已具备产品研发和年产15万辆 轿车、18万台变速器、20万台发动 机的生产能力,公司生产的轿车遍 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已成功出口 美洲、西亚市场。
得分高于一般指标2.5,外部环境对吉利有利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公司 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奇瑞汽车公司 拥有风云、旗云、QQ、东方之子、瑞虎 五种车型的轿车与其配套的发动机、变 速箱等系列产品。奇瑞具有政府背景 概述
中国经济型轿车行业领先企业。 主要生产“夏利”、“威姿”、 “威乐” 系列轿车。夏利具有丰田的背景
(2)金融危机对汽车行 业的冲击
人们的汽车消费观念
(1)价格与性价 (2)个性化、实用性
(3)品牌意识
(4)节能环保
政策(political)环境分析
中国国内政策 国家政策的支持: 1、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作为国 家战略提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之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和经验, 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小排量汽车的解禁 国家政策的局限: 1、汽车税费过重;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吉利汽车帝豪品牌及EC7上市整合传播案例
广告主:吉利汽车帝豪品牌及EC7产品/ 服务的种类或描述:汽车传播运动名称:吉利汽车帝豪品牌及EC7 上市整合传播案例1 、策划背景自主车企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低价、低质、低档”,这三个词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压着自主车企艰难前行。
以价格战和对手拼命似乎已经成了自主车企逃不开的宿命。
面对激烈的竞争,低价之路越走越窄。
2009 年初吉利集团实施多品牌战略,希望借助帝豪品牌来逐步摆脱低价的竞争红海,向中高端利润市场攫取更大盈利空间。
作为吉利集团进军中高端车市场的急先锋,帝豪旗下首款车型EC7 进入的是一个市场空间巨大但竞争极其激烈的中级轿车市场。
2009 年4 月采纳开始代理帝豪品牌及EC7 上市的整合传播业务。
在短时间内突破帝豪品牌在市场上认知不足的瓶颈,迅速建立起产品知名度,不断创造市场关注焦点,达成销售目标,这是采纳帝豪项目团队在整合传播中要解决的核心课题。
2 、策略描述市场调查发现,EC7 的主要消费群体是注重实用与理性、体面与认同的上升力量,他们对于帝豪的心理障碍的核心在于面子问题和品质认知。
也就是说品牌会是EC7 最大的障碍点,包括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的形象都制约着EC7 的市场竞争力。
帝豪品牌的前期建设是EC7 是否能成功达到销售目标的关键。
因此,采纳整个传播活动围绕着提升品牌势能,拉高产品价值,为EC7 销售提供拉力展开。
首先在品牌方面,采纳将帝豪与开创者的形象联系起来,提出“开创新格局”的品牌主张,在传播活动中强调帝豪为突破而诞生,不断开创中国汽车业全新格局。
其次在产品方面,突出一种价值上的开创性变化,凸显EC7 强技术和高性能特点,凝炼成“欧洲标准高性能中级轿车”传播概念,并由此延伸出传播口号“稳.中.致胜”。
3 、传播运动目标品牌:精彩亮相,没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帝豪一亮相就要非同凡响,成功跻身中高端;市场:好评如潮,形成帝豪现象,成为消费者、渠道、行业焦点;销量:旗开得胜,EC7 销量持续增长, 1 万辆目标成竹在胸;4 、创意策略核心如何能清晰明确的传达帝豪品牌开创新格局”的主张和EC7 '欧洲标准高性能中级轿车”定位及稳冲.致胜”的口号呢?我们想到了“国际象棋”这一核心元素。
某汽车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谁是吉利?
兼并收购重组案例分析
吉利品牌及变迁
兼并收购重组案例分析
“造汽车很简单,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
1986年11月6日,北极 花冰箱厂成立,揭开 了吉利汽车的创业历 程
2006年收购英国锰铜 控股公司
2009年收购DSI自动变 速器公司
1989年,转为生产装 潢材料,并研制出第 一张中国制造的镁铝 曲板
兼并收购重组案例分析
并购行业情况
兼并收购重组案例分析
2010年20大海外并购(1)
兼并收购重组案例分析
2010年20大海外并购(2)
兼并收购重组案例分析
澳州DSI公司
Value Century
100%
境内设计、售销、出 口、厂房公司
Centurion industries
91%
浙江吉利汽车 有限公司
91%
其他众多整车 制造、销售境
内公司
浙江吉利
兼并收购重组案例分析
吉利汽车的借壳之路
2003年3月
李书福
Proper Glory(BVI)
吉利控股 53.2%
2005
营业收入 14,069,22 4,289,037 131,720 127,006 105,467
税后利润 1,319,028 866,053 305,767 214,149 119,992
营业收入 税后利润
数据来源:吉利汽车2009年报
兼并收购重组案例分析
谁是吉利?
51.3%
浙江吉利控股 集团有限公司
重点领域(占总交易67%)
能源、矿业与公用事业 工业与化工产业 电信、传媒与科技产业
并购主要障碍
监管:外国监管机构政治考量 心态:中国企业只看不买 文化视角:劳动法和法律框架
汽车 吉利汽车企业战略转型案例
吉利汽车企业战略转型案例汽车09-1 宋维斌200940654114在2011年初举行的吉利服务商务大会上,吉利发布了以“品质服务赢未来”为主题的服务战略,围绕“关爱在细微处”的服务理念,推动吉利服务品牌由“被动保障”向“主动关爱”转变,通过打造123优质工程以及深化六大关爱体系,切实解决车主的后顾之忧。
在高效的同时让吉利的售后服务更加透明化,不断满足和超越用户的需求。
售后服务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或者简单的技术维修,而是客户到店内所有体验的总和。
愉悦的沟通、准确诊断、快捷的维修是优质售后服务的关键。
售后服务不仅需要出色的员工,更需要由每一位出色员工所组成的高效团队来服务好客户。
所以,售后需关注消费者需求、采用多种手段、追求服务细节、重视服务态度。
以比赛提高人员素质、选拔优秀人才,打造高素质团队,进而提高服务站整体服务品质,这是吉利汽车连续举办服务顾问及维修技师大赛的目的。
(夏利竞技——赢在终端)“比赛是最好的学习和训练,通过这次大赛,我对吉利“关爱在细微处”的服务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了我以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要更加努力,全身心地为顾客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来自某服务站的参赛选手表示。
在德国大众汽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第一辆车是销售员销售的,而第二、第三辆乃至更多的车都是服务人员销售的。
对于普通消费者,购车只是开始,售后服务则伴随整个汽车的生命周期。
对于企业,售后服务业已成为汽车厂商塑造品牌的重要基石。
随着吉利汽车战略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多品牌战略已初步形成,而吉利市场保有量的迅速增加给售后服务也带来了挑战。
服务转型成为势在必行,提升售后服务水平是转型的关键一环。
2010年吉利正式提出了由“被动保障服务”转变为“主动关爱服务”,“以服务保品牌”转变为“服务打造品牌”的服务品牌转型,以售后服务赢得消费者对新品牌的认可。
(美国屋顶案例)“以精诚之心动人,以品质服务悦人”。
吉利案例分析-PPT精品文档
吉利产英国豪华出租车
谢谢观看
传奇人物
李书福
现任吉利集团董事长。 经济师职称,台州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李书福白手起家,创办吉利集团。 2019年底,吉利集团员工发展到近万人,总资产20多亿元, 年销售收人30多亿元。 吉利集团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 此外,吉利还投资8亿多元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民办大学——北 京吉利大学.
三,人才培育创新。
优势与机会
优势
自主品牌; 自主研发能力; 成本优势,性价 比高 组织结构紧凑, 决策效率高、执 行力强 凝聚力较强,冲 劲足;
机会 小排量汽车的 解禁政策 消费者对养车 成本的关注
消费税调整将 进一步改变轿车
消费结构
吉利汽车一览
如今的吉利已经能造出堪比劳斯莱斯的轿车
2019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首席财务官刘易 斯· 布思在英国伦敦共同出席交割仪式。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 公司2日在伦敦宣布,已经完成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 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
创新 力
创新-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一,自主技术创新。 二,营销方式创新。
四大品)
大事记
2019年企业经营规模列全国500强第331位。列“浙江省百强企业” 第25位,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 企业之一 2019年8月23日,《福布斯》杂志(中文版)发布了2019“中国顶 尖企业”百强名单,吉利榜上有名。 2019年3月28日,北京时间晚9点,吉利汽车在瑞典哥德堡与福特 汽车公司签署了正式收购沃尔沃的协议,从而为这场历时一年多的 并购“马拉松”画上了句号,同时18亿美元的收购价也创造了中国 民营企业至今为止金额最大的海外汽车收购案。
吉利汽车历史发展史
吉利汽车历史发展史吉利汽车是一家中国汽车制造商,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以下是吉利汽车的历史发展史:创业阶段(1997年至2003年):吉利汽车由李书福先生创立。
他最早从摩托车零部件制造起家,后来进入汽车行业。
在创业初期,吉利汽车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和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
然而,凭借着创业者的勇气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吉利汽车逐渐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技术引进与合作阶段(2003年至2007年):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吉利汽车开始与国外汽车厂商进行合作。
例如,2003年,吉利汽车与韩国双龙汽车合作,成立了一家名为“上海双龙”的合资企业。
此外,吉利汽车还与英国锰铜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英伦”品牌,引进了锰铜公司的经典车型“伦敦出租车”。
这些合作使吉利汽车在技术、品质和品牌形象上得到了提升。
品牌独立与全球化阶段(2007年至今):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地位的巩固,吉利汽车开始走向品牌独立和全球化发展的道路。
2007年,吉利汽车推出了第一个自主品牌——“吉利”。
此后,吉利汽车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车型,如远景、帝豪、博越等。
同时,吉利汽车开始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在海外建立工厂、与当地企业合作等方式,将产品销往全球。
兼并收购与产业布局阶段(2010年至今):为了实现规模效应和产业链布局,吉利汽车在近年来进行了多次兼并收购。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了沃尔沃汽车公司。
这一收购使得吉利汽车获得了沃尔沃的品牌、技术和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吉利汽车的竞争力。
此外,吉利汽车还收购了宝鸡吉田车辆有限公司、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英国锰铜公司等企业,从而完善了吉利汽车的产业链布局。
未来展望:随着吉利汽车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未来展望也备受关注。
吉利汽车将继续加大在新能源技术和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努力实现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同时,吉利汽车还将致力于推动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出更多节能环保的车型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吉利汽车历史发展史
吉利汽车历史发展史吉利汽车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发展史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创新精神。
下面是一篇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关于吉利汽车发展史的文章。
吉利汽车成立于1986年,当时的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吉利公司成立初期,仅有十几名员工和一小间办公室,但这并没有阻挡企业家李书福的雄心壮志。
他怀揣着改变中国汽车行业的梦想,立志将吉利汽车打造成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制造企业。
在吉利汽车的发展历程中,最初的十年是行业洗牌和技术追赶的时期。
吉利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后与意大利和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展开合作,通过技术交流和学习,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制造水平。
在这个阶段,吉利秉承着“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谋发展”的宗旨,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进入21世纪后,吉利汽车开始在国内外市场上迅速崛起。
2003年,吉利成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首款小型家用轿车——美人豹。
这款车型不仅外观时尚动感,而且具备出色的安全性能和可靠的动力系统,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从此,吉利汽车逐渐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各地。
吉利汽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面临过多次挑战和困境。
在面对激烈竞争和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时,吉利汽车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道路。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车型,提升产品竞争力。
同时,吉利也积极开展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吉利汽车的成功得益于公司一直以来坚持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吉利强调以科技创新和产品品质为核心,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
另一方面,吉利注重员工激励和团队建设,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效率。
这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和践行,使吉利汽车获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
展望未来,吉利汽车将继续秉承“自主创新、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技术,推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吉利汽车将继续与全球合作伙伴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汽车产品和服务。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3.要有互补的共赢条件。成功收购要创造出价值,实 现整合价值大于总价值的溢出效应。收购并不是为了 打击被收购对象,而是为了实现价值创造,这需要双 方具备互补的共赢条件,才能一起创造价值。
反垄断审查 2010年7月15日,吉利宣布李书福将担任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 2010年7月中下旬,吉利收购沃尔沃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 2010年7月26日,吉利收购沃尔沃通过了商务部的审批 2010年8月2日,吉利与福特在伦敦签署交割协议,沃尔沃成吉利
合资了公司
并购成功经验
1.要积累足够的国际经验,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仍 普遍处于“走出去”的起步阶段,综合国际经验还不 充分。在生疏的环境实施收购时,由于对当地制度法 规、经营惯例、社会意识等缺乏了解而遭遇多种挫折。
并购动因
一、收购双方的销售市场互补,无重叠
沃尔沃公司一直坚持的销售管理就是造安全、环保、 设计和品质都一流的高端豪华车型,而吉利公司是以造 低成本的中低档车而发家的,直到现在吉利都一直坚持 这样的传统,这样两个公司的销售市场不单毫无重叠, 反而互补,形成了更强,更全面的销售整体。
二、吉利对此次收购作了充分准备
二、战略调整
对于沃尔沃此次中国区的调整,沃尔沃方面表示意 在加强吉利对于沃尔沃在中国业务上的把控,同时保证 在中国生产的沃尔沃轿车能够达到与瑞典托斯兰达工厂 同样的高标准,同时似乎也预示着,吉利在一切准备停 当后,沃尔沃在中国将会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变革, 沃尔沃看中吉利什么,以示吉利背后的中国市场,二是 吉利的商业文明,三是吉利的民营企业性质
并购后面临的风险
一、沃尔沃新车型难以脱离福特车系
战略管理~吉利汽车案例分析报告
课程:战略管理题目:吉利汽车企业战略分析报告小组成员:钟一鸣,曹柯佳,安昱霖,林苑,袁保龙目录一、吉利简介 (4)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5)1、现有竞争者 (6)2、潜在竞争者 (7)3、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 (8)4、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9)5、替代性产品 (10)6、互补性产品 (10)7、总结 (11)三、环境监测与分析 (13)(一)宏观环境分析 (13)1、政治环境 (13)2、经济环境 (14)3、社会文化环境 (15)4、技术环境 (16)5、自然环境 (17)6、法律环境 (17)(二)内部环境分析 (18)1、财务资源 (18)2、实体资源 (18)3、技术资源 (19)4、组织资源 (19)5、无形资源 (19)(三)吉利能力分析 (20)1、财务能力 (20)2、生产研发能力 (22)3、市场营销能力 (23)4、人力资源能力 (24)5、企业文化 (25)四、吉利使命,愿景与战略目标分析 (26)(一)吉利使命分析 (26)(二)吉利愿景分析 (28)(三)吉利战略目标分析 (29)(四)利益相关者分析 (32)五、吉利公司层战略分析 (35)(一)横向边界 (35)(二)纵向边界 (37)六、吉利业务层战略分析 (39)(一)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 (39)(二)吉利战略转型前后竞争策略比较 (43)七、吉利全球化战略分析 (46)(一)吉利全球化战略背景 (47)(二)为何进行全球化 (47)(三)吉利全球化历程 (48)(四)吉利全球化的优势与劣势 (49)(五)对吉利全球化的展望 (50)八、吉利战略变革分析 (51)(一)吉利战略变革的背景 (51)(二)吉利战略变革的内容与类型 (51)(三)吉利变革中的阻力 (54)(四)吉利变革的阶段分析 (55)(五)吉利领导者在变革中的作用 (56)(六)对吉利变革的展望 (56)一.吉利简介总体概况: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2010年8月2日在伦敦宣布,已经完成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李书福出任沃尔沃轿车的第一任华人董事长,中国诞生第一家跨国汽车集团、拥有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名车品牌,中国民营制造业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手笔的海外并购。
至此,吉利收购沃尔沃大功告成,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成功收购国外豪华汽车企业和品牌第一宗,也是中国踏上汽车强国之路的重要一步。
(一)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基本情况吉利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资产总值超过140亿元。
连续四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
沃尔沃,英文名为Volvo,瑞典著名汽车品牌,该品牌汽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
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创立于1927年,于1999年被福特公司以64亿美元收购。
然而,10年过去,沃尔沃并没有给福特带来预期中的利润,销售额不断下滑。
7月26日,商务部正式批复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沃尔沃的交易。
福特向吉利交割资产,标志着吉利收购沃尔沃完成了所有法定程序,开始全面管理沃尔沃。
7月中旬,吉利宣布了新的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人选,李书福出任董事长,沃尔沃轿车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斯担任副董事长。
吉利2日宣布了其他董事会成员。
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化运营团队已经形成,以确保沃尔沃未来的成功。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沃尔沃的营运收入将纳入吉利集团。
由于沃尔沃的销售收入远高于吉利的国内销售收入,吉利集团无疑将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国汽车公司。
(二)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并购种类此次并购属于收购。
收购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目标公司(被收购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份,来控制该目标公司的法律行为。
收购的种类有三种:1,控股式,指收购公司通过购买目标公司一定的股份而成为目标公司最大的股东,从而控制该目标公司的方式;2,购买式,指收购公司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全部股份而使目标公司成为其附属的全资子公司;3,吸收式,指收购公司通过将该目标公司的净资产或股份作为股金投入收购公司而使目标公司成为收购公司的一个股东的方式。
吉利汽车发展案例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过20年的艰辛努力,吉利集团终于脱颖而出,成长为寄托着民族汽车工业希望的新兴实体之一。
然而,与许多民营企业不同的是,吉利并不以取得的业绩和成就为满足,因为这与始终盘桓在创始人李书福心头的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吉利的“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透过上述规划,你可以窥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目标是多么宏伟、多么令人振奋!为了保证这一规划的顺利实现,从2004年起,吉利在国内外就开始了艰难的战略布局。
其中包括与马来西亚、英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合作伙伴签订各种合作协议;在国内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合作建设组装工厂等等。
截至目前,吉利已经形成了年产20万辆整车的产能。
现在,以提高生产能力为标志的布局仍在紧张进行中。
以全球汽车工业格局为考量、立誓要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李书福,在最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用空前严峻的口吻指出:布局,这是吉利面临的最为紧迫、事关生存的事!吉利的前身1997年11月6日,在中国江南古镇路桥,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把“黄岩县北极花冰箱厂”的招牌挂上工厂的大门。
那时,没有人会想到,若干年以后,一个代表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会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工厂中诞生。
更没人会想到,从这家小工厂破壳而出的小汽车公司,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会奇迹般地发展起来,朝气蓬勃地走向浙江、走向中国,成为令全世界汽车界都为之震动的跨国企业集团!20年的跋涉伴随着太多的艰辛,也伴随着无上的荣光。
吉利人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种种史诗般的实践,已经历史地镌刻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上。
如今,当我们用更加自信的心情来检视往日的峥嵘时,一种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国人、无愧于民族的豪情,就会像春潮一样,涨满所有吉利人的心胸!由于创始人的志存高远,吉利()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开拓之路。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NO. 4: 增大负债。
2010年底,吉利集团资产总额约967 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约710亿元人民币, 资产负债率约为73.4%。增加的近530亿元 负债大部分来自沃尔沃汽车,正是由于吉 利集团接收了沃尔沃汽车全部的负债,才 造成2010年负债大幅上升。
多元化融资渠道,分散风险
争取政府的支持:大庆国资和上海嘉 沃尔都是政府资本,我国政府资金充足, 有投资关系当地经济发展的资本。 海外资本市场融资:很好地利用了国 外完善的资本市场和便利的多种融资工具。 打造风险隔离带:被收购放的收益作 为担保,成立吉利万源作为并购操作公司。
NO. 2: 市场需求差异。
市场差异性,中国市场和欧洲 市场需求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沃尔沃和吉利分开发 展,各走个的品牌路。
2010年11月11日,在上海举办的“2020:中国 和世界的新纪元”主题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 书福表示,与福特公司合作以后,吉利和沃尔沃将分开 发展,各走各的品牌之路。 李书福坦言,在部分问题上,双方确实存在不一致 认识。作为西方的企业,沃尔沃认为当前全世界汽车工 业发展方向,就是要搞小型、节能、环保的车。而在他 看来,沃尔沃在中国要造大一点的车,才符合中国的汽 车市场。但吉利已经表态,要尊重沃尔沃的核心价值理 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完 美融合
沃尔沃力挺吉利,沃尔沃技术的导入,吉利也已经开 始尝到甜头,目前吉利现有平台上研发的新车型和改款车型 上,均不同程度上运用了沃尔沃的技术。即将在2015年4月 上市的吉利新车博瑞,正是由吉利欧洲研发中心CEVT(吉 利-VOLVO联合研发中心)与吉利研究院共同进行开发,运 用了部分沃尔沃技术。
NO. 3: 缺乏高端品牌管理经验。
吉利一直坚持做中低档次的轿车, 一直受人诟病的就是缺乏管理水平和 高端品牌的运作经经验。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精选文档
2、沃尔沃品牌代表了安全和环保两大理 念,而吉利在试图摆脱“草根”形象的过 程中,就力图追求安全和环保。沃尔沃品 牌特点完全符合吉利的发展思路。
3、走出去的重要方法 吉利是民营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更困难, 但是只有进入了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才能 够越做越强。吉利需要打入国际市场的 “通行证”,而收购品牌无疑是捷径。所 以代表品牌市场的沃尔沃就毫无疑问地成 了吉利走出中国的桥梁。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历程
收购价格 根据洛希尔对沃尔沃资产进行的评估,在 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沃尔沃估值,合理价 位在20亿-30亿美元之间。 吉利提出的申报收购金额为15亿-20亿美 元,最终成交价格确定为18亿美元。
交易框架 此次收购以在国内及海外设立特殊目的项目公司的形 式进行。 吉利成立了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吉 利凯旋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来作为国内的收购主体。 按照18亿美金的收购价格折算,吉利这次收购需要超 过120亿元人民币。吉利万源的注资已经完成,剩余 50多亿元的融资缺口通过吉利凯旋来完成。 吉利万源和吉利凯旋在瑞典设立一家全资的特殊目的 公司来持有沃尔沃汽车股份。方便瑞典事务的推进。
1、组建专业团队:全球知名企业
罗兰贝格:对收购沃尔沃项目展开为期100天的内 部审查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研究收购完成后的整合工作 洛希尔银行:卖方的总体协调,并提供对沃尔沃的 估值分析 富尔德律师事务所:收购项目的相关法律事务 博然思维集团:负责项目的总体公关策划、媒体战 略制定和实施
1、内部原因
战略性决策 沃尔沃轿车在被福特收购后销售额在过去数年 来一直下滑,自2019年至今更是连续5年亏损。 2019年,福特遭遇公司创办以来最大的亏损, 亏损金额达到127亿美元,福特决定缩减公司规 模。 沃尔沃汽车的重要卖点是它的安全技术和环保 技术,福特收购沃尔沃之后,两者之间的平台 已经完全融合,对于福特来说,保留沃尔沃也 没有必要。 福特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品牌上,重点经营 福特汽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利汽车公司发展之路过20年的艰辛努力,吉利集团终于脱颖而出,成长为寄托着民族汽车工业希望的新兴实体之一。
然而,与许多民营企业不同的是,吉利并不以取得的业绩和成就为满足,因为这与始终盘桓在创始人李书福心头的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吉利的“十一五”规划确定: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透过上述规划,你可以窥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目标是多么宏伟、多么令人振奋!为了保证这一规划的顺利实现,从2004年起,吉利在国内外就开始了艰难的战略布局。
其中包括与马来西亚、英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合作伙伴签订各种合作协议;在国内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合作建设组装工厂等等。
截至目前,吉利已经形成了年产20万辆整车的产能。
现在,以提高生产能力为标志的布局仍在紧张进行中。
以全球汽车工业格局为考量、立誓要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李书福,在最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用空前严峻的口吻指出:布局,这是吉利面临的最为紧迫、事关生存的事!吉利的前身1997年11月6日,在中国江南古镇路桥,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把“黄岩县北极花冰箱厂”的招牌挂上工厂的大门。
那时,没有人会想到,若干年以后,一个代表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会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工厂中诞生。
更没人会想到,从这家小工厂破壳而出的小汽车公司,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会奇迹般地发展起来,朝气蓬勃地走向浙江、走向中国,成为令全世界汽车界都为之震动的跨国企业集团!20年的跋涉伴随着太多的艰辛,也伴随着无上的荣光。
吉利人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种种史诗般的实践,已经历史地镌刻在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上。
如今,当我们用更加自信的心情来检视往日的峥嵘时,一种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国人、无愧于民族的豪情,就会像春潮一样,涨满所有吉利人的心胸!由于创始人的志存高远,吉利()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开拓之路。
打开吉利的创业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冰箱行业,到装潢材料行业,从造摩托车,到造轿车,每一次的转产都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每一次的转产都带来一场脱胎换骨般的阵痛。
就是在这种“革命性”的一次一次转产中,吉利的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传奇般地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充满艰辛的再创业,炼就了吉利“顽强拼搏、敢创一流”的企业性格。
而正是这种企业性格,激励着吉利人,给每一次的转产,都戴上了值得夸耀的“第一”桂冠。
且让我们领略一下那仍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烁的一个个“第一”的风采吧!首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张镁铝曲面装饰板1986年起步创办“北极花冰箱厂”的李书福,带领一批刚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村青年和各地请来的技术人员,白手起家,历尽艰苦,终于把这家小工厂办成了年产值达4800万元的县龙头企业。
一战成功,自然让冰箱厂的员工们欣喜万分,但是,这在李书福的眼里并不算什么。
1990年,李书福发现进口的装饰板十分畅销,而国内却没有厂家生产这种产品。
于是他立即决定转产装潢材料行业,自行研发镁铝曲面装饰板。
这是早期吉利人的第一次“自主研发”。
然而,这项研发项目除了一个概念,既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也没有样本仿照,全要研发人员来摸索。
当时的一位研发成员回忆,那时人员不足、资金有限,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作条件。
在整整一年零六个月的日子里,所有的研发人员既当技术员,又当操作工,每天都是一身的油污、一身的汗水。
他说:“在那时,几个人坐在流水线上用沾满油污的手吃宵夜的场面司空见惯,人要是累得不行了,就蜷缩在某个角落睡一觉,也是常见的情景。
”就这样,在经历一次次的试制失败,尝试千百回的从头再来后,1991年7月,中国第一张镁铝曲面装饰板终于研制成功。
这一项目的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畅销大江南北,给吉利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1992年,吉利装潢材料厂的年销售收入达到7000万元。
1993年,销售收入更是突破了1.5亿元!二次转产:催生全国第一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如果说,镁铝曲面装饰板的成功研发是吉利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一次实质性尝试,那么,挺进摩托车产业就是吉利朝自主创新的纵深进行的另一次意义深刻的砥砺。
1994年,李书福在国外考察期间给家里打来一个电话,明确指示相关人员,尽快去工商局注册一家摩托车厂。
他说,他把厂名都想好了,叫“华田”。
造装饰板与造摩托车,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很显然,这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转产。
万事开头难。
在摩托车制造的起始阶段,困难接踵而至,其中最紧要的是要找到对摩托车发动机制造特别懂行的技术人员,否则,制造摩托车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
李书福绞尽脑汁,八方觅将。
他几乎将整个黄岩县与发动机有点沾边的企业翻了个遍,终于得知八一机械厂有一位年近50,从名牌学府出来,一直从事发动机设计研究工作的余挺。
于是,李书福立即登门请将。
现任吉利华普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余挺回忆说:“董事长找我促膝谈心,邀请我加盟吉利,他提出的宏大愿景让我吃惊,真让我有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就这样,在余挺领衔下,吉利的摩托车之战很快拉开序幕。
依然是夜以继日,夙兴晓旦,废寝忘食;依然是试制、失败,再试制……1994年6月,中国第一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终于在“华田摩托车总厂”诞生!这款摩托车一推出,立刻轰动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1996年,吉利摩托车的产销量突破了20万辆。
这是一匹生机勃勃的黑马,它的一跃而出,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垄断摩托车制造业的格局,引发了以后长达十数年的摩托车生产狂潮!吉利的曲线造车之路转产装饰业和摩托车业的巨大成功,使得吉利的企业资本迅猛增殖,为李书福最终转产汽车和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1997年,李书福决定进入汽车产业!那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那年的冬天,吉利在临海的第一家汽车生产基地开始破土动工。
鉴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基地建设极为低调,大家都以为这里建的是吉利的摩托车厂,没有人知道,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中国第一个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即将拔地而起。
汽车试制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形下艰难地进行着。
负责汽车试制的开发班底只有7个人,其中只有3个人在生产卡车的汽车厂呆过。
李书福说,“如果说有第四个工程师,而且是总工的话,那就是我!”就是在这技术力量几乎等于零的条件下,吉利的汽车产业开始上马。
试制过程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去说它了,富有戏剧性的是,当汽车研制进行到最为关键的时候,人们发现吉利造的竟然是汽车,这让当地政府官员大为吃惊!1998年8月8日,顶着没有准生证压力的吉利汽车在临海吉利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民营轿车制造企业终于呱畈坠地!1997年,吉利出资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占70%股份。
后来,李书福又买到了其他30%的股份,拿着四川吉利的“汽车生产目录”,立即在浙江临海建起了吉利第一个汽车生产厂。
可是,四川吉利的生产目录并不是真正的轿车目录,而是6字头的客车生产目录。
尽管这样,李书福领着一帮人,还有几位大学汽车专业的教师,开始了造汽车的艰辛之路。
吉利集团虽然通过买壳的方式获得了汽车生产目录,但吉利汽车6字头车型的限制,使产品线无法进一步扩大,不能开发和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三厢轿车。
不能开发新车型,或者新的车型无法上目录,这是一个坎。
吉利再次走上了买壳之路。
2001年下半年,吉利与江南机器厂合资成立江南吉利,准备生产公司新开发的车型。
当年底,经贸委正式将吉利列入《第六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这意味着在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吉利汽车终于获得了“准生证”。
吉利名正言顺地扛起了民族汽车工业大旗,走上了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道路。
吉利由此成为全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惟一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
自1999年第一辆吉利轿车上市以来,吉利集团已经生产轿车超过26万辆,稳稳地占据了中国汽车低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全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1998年前后,李书福痛感技术人才难得、大专人员难留,决定自己动手培养汽车专业人才。
几乎与建设临海汽车基地同步,吉利在基地的附近划出一块土地,创办培养专业技工的“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和培养专业技师的“浙江吉利技师学院”。
两校很快获得了成功。
紧接着,李书福开始着手创办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
2000年3月,位于北京昌平的北京吉利大学工程开始动工。
6个月后,吉利大学如期开学,以崭新的校貌迎来了首批学子。
北京吉利大学的诞生,除了它奇迹般的建设速度,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后对现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大胆改革和创新。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这样评价:“这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
相信吉利大学一定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作出独特的贡献。
”而传媒则惊呼,吉利大学的改革,将在中国教育界引发强烈的“地震”。
合理布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李书福告诫他的同僚:“从世界汽车的发展经验看,年销售200万辆是一个汽车公司的生存底线。
这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也不会例外。
吉利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否则,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吉利高层作出这样一个战略决策:“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
跟随什么?超越什么?突破什么?李书福指出,根据吉利现有的实力和中国汽车工业的现实,我们只能、也必须跟随国际汽车的发展“路线图”,在发展中寻找战机,倚仗吉利独特的优势,进行战略上的超越和突破。
据此,吉利首先在经济型轿车领域进行突破和超越,并取得了成功。
截至目前,吉利已经在国内轿车市场占据了5%的份额,其中自由舰成为年度单一品牌的销售冠军。
同时,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在掌握轿车核心零部件研发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发动机、自动变速箱、ESP等方面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或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在此基础上,为实现200万辆的产能,吉利参照国内外汽车公司成功布局的经验,不失时机地开始了扩张,用媒体的用语,叫做“剑指2015”。
于是,通过对全国各地市场的调研,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新的总装基地项目逐渐浮上水面。
有媒体疑问:吉利为何要“四处点火”?有必要“全面开花”吗?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李书福对此回答:全国性布局,一小半是无奈之举,一多半是势在必行!所谓“无奈之举”,是因为吉利从进入汽车领域第一天起,就很难获得较大的场地。
吉利省内现有三大基地,多是从别人手中高价转让来的土地。
在宁波基地,由于场地狭小,产能稍稍扩大,厂区的道路就都成了停车场。
在临海,现有厂区已使用殆尽,无法再建新的生产线。
汽车工业是“脚踏实地”的产业,没法向空中或地下发展,因此,吉利要扩张,必须另觅新地。
所谓“势在必行”,是因为吉利的竞争力就在于完全的自主研发和别人很难克隆的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