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脂质体

合集下载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
HO OH HO OH O
H
+
NH3
H O O P O O
O
C O
COO
HO
O
O
P O O
O
O
P O O
O
O
O O
O O
O
O O
R
R
R
R
R
R
磷脂酸 (phosphatidic acid,PA)
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 inositol,PI)
磷脂酰丝氨酸 (phosphatidyl serine, PS)
脂质体的分类按结构分类多囊脂质体的结构脂质体的分类按结构性能分类特殊性能脂质体特殊的脂质材料制成普通脂质体一般脂质材料制成热敏感性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多糖被复的脂质体免疫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光敏脂质体磁性脂质体脂质体的分类按荷电性分类正电荷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中性脂质体脂质体的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静脉给药脂质体口服给药脂质体肺部吸入给药脂质体眼部用药脂质体黏膜给药脂质体外用脂质体和经皮给药脂质体局部注射用脂质体肌注关节腔脊髓腔肿瘤内等免疫诊断用脂质体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用脂质体第三节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方法逆相蒸发法溶剂注入法冷冻干燥法ph梯度法前体脂质体法干膜超声法薄膜振荡分散法薄膜匀化法薄膜挤压法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一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
一、脂质体的组成
磷酸骨架
亲水的头部
磷脂 脂质体
疏水的尾部
水溶性分子(胆碱、丝氨酸等)
两条脂肪酸链, (10-24个C原子,0-6个双键)
胆固醇
脂质体的组成
HO
磷脂示意图
胆固醇的结构图
脂质体的组成
磷脂酰胆碱(PC) 中性磷脂 磷脂酰乙醇胺(PE) 鞘磷脂(SM)

脂质体免疫测定法

脂质体免疫测定法

脂质体免疫测定法
脂质体免疫测定法是一种基于脂质体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它利用脂质体作为载体,将抗原或抗体包裹在脂质体内部,通过检测脂质体与目标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免疫测定。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脂质分子组成的双层膜囊泡,具有类似细胞膜的结构和性质。

在脂质体免疫测定法中,脂质体可以作为抗原或抗体的载体,将其包裹在脂质体内部,形成脂质体-抗原/抗体复合物。

当脂质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与目标分析物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导致脂质体的形态、大小或光学性质发生改变。

通过检测这些变化,可以间接反映出目标分析物的存在和浓度。

脂质体免疫测定法具有一些优点,例如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响应和低成本等。

它可以用于检测各种分析物,如蛋白质、核酸、小分子化合物等,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脂质体免疫测定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取决于脂质体的制备和修饰、抗体/抗原的选择和亲和力、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等因素。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优化和验证,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脂质体作为疫苗免疫佐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脂质体作为疫苗免疫佐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脂质体作为疫苗免疫佐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核心提示:2,李春玲1,王贵平1,侯加法2*(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疫苗佐剂可同时增强机体的体液和2,李春玲1,王贵平1,侯加法2*(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疫苗佐剂可同时增强机体的体液和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对疫苗有很强的增效作用。

通过分析脂质体的作用机理,概述脂质体作为疫苗免疫佐剂的一些优点以及目前在抗细菌、抗病毒、抗寄生虫以及抗肿瘤疫苗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列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展现出脂质体未来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脂质体;疫苗;免疫佐剂佐剂(adjuvants)是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应用时,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本身并不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1]。

理想的佐剂应该有以下特征:能促进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也能作用于弱免疫性抗原,而且不引起有害的副作用;能以不同途径免疫,也能用于不同的抗原;能在免疫抑制个体中发挥作用,应用于食用动物不应有残留,能有效影响免疫反应质量(型的控制、局部免疫以及细胞类型的控制),稳定、价廉、易生产[2]。

自1965年由英国的Bangha首先发现磷脂在水中可以自发形成脂质体(lipses)以来,对其试验研究日渐广泛[3]。

1974年Allisn等首次报道脂质体的免疫佐剂效应,从而拉开了脂质体作为免疫增强剂的序幕[4]。

脂质体是由类脂质组成的人造细胞膜样小球体,主要由磷酸类脂、胆固醇、硬脂胺等组成的单层或多层双分子夹水结构,可包裹多种疫苗,并有效地引入细胞内。

在体内趋向沉积于肝、脾、淋巴结等状内皮巨噬系统内,延长在体内停留时间,减少疫苗用量、降低毒副作用,提高免疫功能。

它对多种抗原和抗体具有明显的佐剂及载体作用,是目前最有希望成为理想的疫苗佐剂物质之一[5]。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图3 受体介导脂质体药物的细胞毒性
1.2 长循环脂质体
脂质体在血液中的稳定性是发挥药物载体作用的关键。血液中有多种破坏因素:高密度
脂蛋白(BCD)是破坏脂质体的主要成分,载脂蛋白易从BCD 上脱落并与脂质体磷脂结合,
且BCD 和脂质体易发生, 与磷脂的互换,脂质体膜形成孔洞;同时脂质体在血液中激活
补体系统,最终形成攻膜复合体,脂质体膜出现亲水性通道,引起药物渗漏和水、电解质的
图7 不同脂质体的抑制率
3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控释
图8 不同脂质体包覆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
药物缓释是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使药物可以长时间保持在相对高的浓度 ,相比于 非缓释药物有以下优点:1,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降解和消除,保持长时间高浓度;2,减 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害;3,减少给药次数为病人提供方便13。 接下来本文会描述一些常见的 药物控释脂质体载体。 3.1 pH敏感脂质体
大量进入,最终渗透裂解脂质体;血清白蛋白与脂质体磷脂结合形成复合物,降低其稳定性;
血液中的磷脂酶可水解磷脂,该反应强弱由磷脂结构决定;脂质体进入循环系统后,未经修
饰的脂质体大部分运转至肝脏和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丰富的部位,少量被肺、骨髓及肾
摄取;肝细胞膜受体对直接暴露于表面的磷脂负电基进行识别,因而脂质体首先被肝细胞吞
图10 不同药物载体小鼠肿瘤体积变化和存活时间,倒三角表示纯的OVA溶液组,正方形表示未修饰 的脂质体组,三角形和圆形都表示MGlu-Dex修饰的脂质体组,只是是不同的衍生物。
3.2 温度敏感脂质体 脂质体在由凝胶态转变到液晶结构的相变温度(Tm)时,其磷脂的脂酰链紊乱度及活动
度增加,膜的流动性也增大,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脂质体内部 包封的药物借助于跨膜浓度梯度而大量扩散到靶器官中,在靶部位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对 周围的肿瘤细胞产生较强的杀伤作用,从而达到局部化疗的作用;而偏出相变温度时药物释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学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学

新型药物载体免疫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08药剂3班乔宇 20080702067免疫脂质体(immunoliposomes)是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简称“单抗”)或其片段修饰的脂质体的简称,这种新型药物载体对靶细胞具有分子水平上的识别能力,具有很多优势,包括对肿瘤靶细胞呈现明显的选择性杀伤作用,且杀伤活性比游离药物、非特异抗体脂质体、单独单抗等更强;在荷瘤动物体内呈特异性分布,肿瘤病灶药物浓度升高,药物毒副作用较小;体内循环半衰期长及运载药物量大等。

免疫脂质体发展至今经历了数代:第一代是抗体或抗体片断直接与脂质体的脂膜相连,但由于巨噬细胞的吞噬很快被血液清除;第二代在第一代的表面引入了聚乙二醇(PEG)等亲水性大分子,延长了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但PEG长链对单抗的屏蔽使抗体与靶细胞的结合能力降低;第三代将抗体连接在PEG或其衍生物的末端,制成空问稳定性免疫脂质体(sterically stabilized immunoliposomes,SIL),延长了包含药物的脂质体的血液循环时问,且单抗伸展至脂质体外部发挥寻靶作用。

本文就免疫脂质体的分类、抗体连接脂质体的方法、临床应用及其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1 免疫脂质体的分类根据靶向特异性细胞和器官的原理可将免疫脂质体分为抗体介导和受体介导两类。

1.1 抗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抗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是利用抗原一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将单抗与脂质体偶联。

抗体有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之分,单抗因其专一性在抗体应用中占主导地位。

现今,全世界已有超过1 50种单抗应用于临床或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且也已从原先的纯鼠单抗发展为人鼠嵌合抗体及人源化抗体,如已上市的人源化单抗Daclizumab、Palivizumab、Trastuzumab等;临床应用中,单抗从最初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降凝血发展到治疗癌症、HIV感染等疑难性疾病[2】。

1.1.1 两种抗体修饰的双靶向免疫脂质体靶向物用两种不同的抗体修饰脂质体,可增加其结合特异性和细胞摄取率,并且抗体在靶向细胞时能产生协同作用【3】。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者:陈云灿刘帅刘小虎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7期【摘要】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一种闭合囊泡。

利用特殊的脂质材料或将脂质体进行修飾,从而赋予脂质体不同的特性使其作为药物载体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研究领域,是涉及基础理论较多的一项新技术。

脂质体携带药物具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半衰期长、运载量大等优点。

有关其研究很多,本文主要阐述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脂质体药物载体靶向早在60年代初,英国Bangham等[1]发现,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囊泡,类似于洋葱结构,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小囊称为脂质体(liposome)。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脂质体的工艺逐步完善,脂质体在稳定性差、包裹药物量少等方面的问题逐一被克服。

本文对脂质体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脂质体近来的应用。

1 脂质体的简介脂质体是磷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于水相中,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囊泡。

在囊泡内水相和双分子膜内可以包载药物,类似于超微囊结构。

其一般由磷脂和胆固醇构成,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药物递送系统。

制备脂质体的膜材料主要为类脂类成分,有磷脂和胆固醇等。

其中磷脂最常用。

胆固醇主要与磷脂结合,阻止磷脂聚集成晶体结构。

胆固醇趋向于减弱膜中类脂与蛋白质复合体间的连接,像“缓冲剂”一样起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较为成熟,传统方法主要有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乙醇注入法、高压均质法、超声法等;新开发的有薄膜分散—动态高压微射流法、动态高压微射流一冻融法、动态高压微射流—乙醇注入法、加热法、冷冻干燥法等。

脂质体的传统制备方法比较简单,适合小剂量制备,而不适合工业生产。

新型制备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具有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均一、无残留有机溶剂、可工业化大生产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行业[2-6]。

脂质体了解知识

脂质体了解知识

脂质体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脂质体英文名称:liposome定义1:(1)某些细胞质中的天然脂质小体。

(2)由连续的双层或多层复合脂质组成的人工小球囊。

借助超声处理使复合脂质在水溶液中膨胀,即可形成脂质体。

可以作为生物膜的实验模型,在研究或治疗上用来包载药物、酶或其他制剂。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定义2:(1)某些细胞质中的天然脂质小体。

(2)由连续的双层或多层复合脂质组成的人工小球囊。

借助超声处理使复合脂质在水溶液中膨胀,即可形成脂质体。

它可以作为生物膜的实验模型,或在临床上用于捕获外源性物质(如药物、酶或其他制剂)后将它们更有效地运送到靶细胞,经同细胞融合而释放。

应用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脂质体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人工膜。

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00nm不等。

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生物学定义: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

药剂学定义脂质体 (liposome):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

目录分类组成与结构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与评价脂质体的特点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临床应用给药途径脂质体的体内过程新型靶向脂质体简介机会性真菌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癌症患者一种常见的致残和致死病因,对这些患者需实施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为确定伏立康唑与制霉菌素B 和氟康唑相比,预防或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癌症患者真菌感染的利与弊,丹麦北欧Cochrane中心的J?尴rgensen等检索了Medline和Cochrane(截至2005年5月)数据库,并检索了相关文献和试验数据,从中提取相关随机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于今年1月25日在线发表了分析结果。

脂质体

脂质体

通过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具有以下优势: LOGO

• •
①脂质体与基因的复合过程比较容易; ②脂质体是非病毒性载体,与细胞膜融 合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后,脂质即被降解 无毒,无免疫原性; • ③脂质体携带的基因可能转运到特定部 位; • ④转染过程方便易行,重现性好等。
脂质体给药途径
(1)静脉注射 (2)肌内和皮下注射 (3)口服给药 (4)眼部给药 (5)肺部给药 (6)经皮给药

LOGO
二、组成和结构

LOGO
脂质体由磷脂为膜材及附加剂组成。磷脂 为两性物质,含有亲水的磷酸基和季铵盐 基,疏水的烃基(两个)。 和胶束的区别:胶束是单分子层

LOGO
• (2)多糖及其衍生物修饰
肝细胞半乳糖 受体仅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肝实质细胞膜上, 它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以非还原半乳糖或N乙酰半乳糖为末端的糖蛋白。半乳糖化的脂 质体对肝实质细胞有明显的靶向性。 支链型半乳糖基脂质衍生物,以此修饰的脂 质体对肝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具有 较好的靶向性。
脂质体

LOGO
一、脂质体: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
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也称类脂小球或
液晶微囊。双分子层厚度为4nm,“人工细
胞”

LOGO
• 分类 大单室 单室脂质体 小单室 多室脂质体 洋葱式、管状、球形、椭球性

LOGO
• (3)PAC膜修饰 • 心肌细胞缺氧严重时会对细胞膜造成损伤 从而破坏细胞的完整性,细胞内容物也随 之释放,因此一旦细胞膜失去了完整性即 标志着细胞的死亡。3-[4-[2-羟基-(1-甲 基乙胺基)丙氧基]苯基]丙酸十六醇酯(PAC) 膜修饰脂质体能识别心肌细胞表面的β1受体(β1-AR),并与其特异性结合,因而 对心肌细胞(特别是缺氧心肌细胞)具有较 强的亲和性。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剂学》章节复习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剂学》章节复习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剂学》章节复习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剂学》章节复习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合理利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药剂学》章节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与特点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是应用生物体(包括微生物、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其组成部分(细胞器或酶)在最适条件下,生产有价值的产物或进行有益过程的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酶工程。

此外还有发酵工程、生化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等。

生物技术药物是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来生产所需的药品。

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也称为生物技术药物。

二、生物技术药物的的结构特点与理化性质(一)蛋白多肽药物的结构特点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氨基酸。

蛋白质机构中化学键包括共价键与非共价键,共价键有肽键和二硫键,非共价键有氢键、疏水作用力、离子键、范德华力与配位键等。

蛋白质的结构可分为一、二、三、四级结构,一级结构为初级结构,二、三、四级结构为高级结构或空间结构。

高级结构和二硫键对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有重要影响。

(二)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理化性质1.蛋白质一般理化性质a. 旋光性:蛋白质分子总体旋光性由构成氨基酸各个旋光度的总和决定,通常是右旋。

b. 紫外吸收:苯核在280nm有最大吸收,氨基酸在230nm有强吸收。

c. 蛋白质的两性本质与电学性质:在不同pH下会解离成阳离子、阴离子或二性离子。

2.蛋白质的不稳定性a. 由于共价键引起的不稳定性:包括水解、氧化、消旋化及二硫键的断裂与交换等b. 由非共价键引起的不稳定性:聚集、宏观沉淀、表面吸附与蛋白质的变性。

透皮给药制剂第一节概述透皮给药系统又称经皮吸收系统(TDDS、TTS):系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

透皮给药制剂经皮肤黏贴方式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液浓度并转移至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

磷脂的结构和相变温度
磷脂 二月桂酰磷脂酰胆碱 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 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 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 相变温度(℃) -1.1 23.5 41.4 55.1
② 电性:脂质体表面电性与其包封率、稳定
性、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有关。
酸性脂质,荷负电,如:磷脂酸、磷脂酰丝氨酸等
含碱基(胺基)脂质体,荷正电,如十八胺的脂质体
模拟膜的研究
制剂的可控释放Biblioteka 体内的靶向给药 基因的载体,提高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组成:磷脂+添加剂
⑴磷脂
结构:
亲水基团:一个磷酸基和一个季铵盐基
疏水基团:两条较长的烃基疏水链
磷脂
Polar Head Groups
Three carbon glycero
⑵添加剂:胆固醇 结构:a.两亲物质 b.具有亲水和亲油基团,亲油性较亲水性强
4. 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 脂质体可提高药物体内、外的稳定性
三、脂质体的制备
1、薄膜分散法(film dispersion method)
磷脂、胆固醇、脂溶性药物+氯仿→溶解→ 旋转蒸发成薄膜→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水溶性药物)→ 搅拌→成品
例: 放线菌素D 脂质体 取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胆固醇(9:1:10)溶于氯仿,减
不含离子的脂质体,电中性。
二、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磷脂和胆固醇形成的“人工生物膜”易被机体消化分解
1.磷脂类
a.天然磷脂:卵磷脂、豆磷脂、脑磷脂 b.合成磷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 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等 2. 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成为“流动性 缓冲剂” a.低于相变温度时,可使膜减少有序排列,增加流动性 b.高于相变温度时,可增加膜有序排列,减少流动性

脂质体

脂质体

脂质体的研究76期基础药学基地班耿红健 09104103摘要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

最早是1965年被英国Banghan 等人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提出的,其一经发现,就引起生物学家、药学家的兴趣。

它能使药物对淋巴及网状内皮系统具有一定靶向性,同时具有降低药物毒性、缓释性、组织亲和性、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改变给药途径等多优点。

但未加修饰的脂质体靶向性不强,而修饰脂质体膜表面是提高其靶向性和稳定性、延长体内循环作用时问的一种效途径。

目前已研制出多种不同功能的脂质体,例如长循环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温度敏感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等等。

脂质体为给药途径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脂质体脂质微囊给药途径药物载体靶向组织亲和AbstractLiposomes are formed by a bilayer lipid cores with aqueous microcapsules. Was first in 1965 by the British, who Banghan biofilm model as a research made, one is found to lead to biologists, pharmacists interest. It makes drugs on lymphatic and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has a certain target, while a decrease of drug toxicity, slow release, tissue compatibility, increased drug stability, improve efficacy, to change th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other advantages. But unadorned targeted liposome is not strong, and modified liposome membrane surface to improve its targeting and stability, extended circulation in vivo role of a effective way to ask. Has developed a variety of different functions of the liposomes, such as long circulating liposomes, pH sensitive liposomes, temperature-sensitive liposome, so long circulating liposomes. Liposomes as drug delivery means of opening up a vast space, bring the gospel to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Key words: lipid microencapsulated liposome drug delivery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argeting organizations pro-前言脂质体(1iposomes)是一种新型药物载体,[1]是由类似于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可以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主要材料是磷脂和胆固醇。

pH敏感脂质体

pH敏感脂质体

pH-敏脂质体研究的最新进展王弘王志清王升启脂质体是具有双层膜的封闭式粒子。

脂质体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膜的物理化学性质作为药物载体。

脂质体转运DNA原理是脂质体加速大分子、荷电多的分子透过细胞膜。

此过程相当复杂,尤其在包封较大片段上。

由于这种技术在实践中只在体外使用且要用融合剂,荷电越多用途越少;同时由于脂质体稳定性和在环境中相互作用的特点而不能广泛使用。

采用pH敏脂质体可以改善转运并且不改变方向。

立体稳定性的pH-敏脂质体在血循环中极稳定,避免了在血循环中被迅速清除,可在血管部位渗出并在肿瘤组织发挥作用,已成功地用于人体肿瘤治疗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

pH-敏脂质体是一种具有细胞内靶向和控制药物(如基因、核酸、肽、蛋白质)释放的功能性脂质体。

其原理是pH低时可导致脂肪酯羧基的质子化而引起六角晶相的形成,这是膜融合的主要机制。

在酸性条件下,即在核内体(endosome)形成后几分钟内,进入溶酶体之前, pH从7.4减至5.3~6.3左右时,pH-敏脂质体膜发生结构改变,促使脂质体膜与核内体/溶酶体膜的融合,将包封的物质导入胞浆及主动靶向病变组织,避免网状内皮系统的清除。

制成pH敏脂质体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溶酶体降解并增加包封物摄取量和稳定性,有效地将包封物转运到胞浆。

转染技术上应用pH-敏脂质体是目前生物大分子转运的重要手段,在体外实验成功的同时,显示体内基因靶向的特点;经结合抗体或采用特殊组成制备的特殊pH-敏脂质体能达到提高靶向、延长体内循环时间等目的。

1 pH-敏脂质体减少病毒介导基因转染的方法是采用非病毒载体。

采用脂质体介导DNA进入细胞已有19年历史。

根据与溶酶体融合前的细胞内空泡融合而设计的pH-敏脂质体,DNA释放入胞浆而不被溶酶体的降解酶破坏。

pH-敏脂质体的组成影响pH-敏脂质体的pH敏感性。

由于脂膜中含有不饱和PE(磷脂酰乙醇胺),不易水化,它在中性生理环境下可形成六角晶相,须加入某些脂肪酸以制成稳定的脂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脂质体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了脂质体,并将其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提出。

1971年,英国莱门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脂质体用作药物的载体使药剂学的研究领域进入靶向给药的新天地,同时也更新了给药途径。

定义:免疫脂质体的靶向治疗技术是通过将载药脂质体与单克隆抗体或基因抗体供价结合成免疫脂质体,借助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或受体结合的作用,经接触释放、吸附、吞噬、吞饮及融合等方式,释放出包封的药物,来特异性的杀伤靶细胞,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的技术。

免疫脂质体:1 第一代免疫脂质体(IML) 是指连有单克隆抗体的脂质体。

通过单克隆抗体与靶细胞的特异结合,将脂质体包载的药物导向靶组织,赋予脂质体主动靶向性。

2 第二代免疫脂质体此技术包括PEG含有的长循环脂质体,使抗体或配体结合到脂质体表面。

3 第三代免疫脂质体为了增加长效脂质体的靶向性,将抗体或其它配体连接于长效脂质体表面上的聚合物(如PEG)链的末端上,从而避免了PEG链对靶位识别的干扰,得到一种新型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具有制备工艺简便,无毒、无免疫原性及可被生物膜利用的特点,它携带、保护及释放药物的能力高于Mab(单克隆抗体),是现阶段抗体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关资料:1 脂质体的制备和质量研究1.1 制法目前较为成熟的脂质体制备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1.1.1 冻干法该法采用低温干燥技术,通过反复包封、反复冻干来实现较高的包封率和稳定性。

其主要缺点是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且脂质体的稳定性是在体外固态条件下实现的,还原为液态进入人体后,需采用特殊技术来控制脂质体的体内行为。

1.1.2 组N型脂质体该技术采用一组特殊的稳定剂来稳定脂质体的内相和外相。

其特点是对水溶性物质一次包封便可实现70%以上的包封率、无需采用特殊方法便可实现极高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制备工艺简单,便于工业生产。

尤其是用该技术制备的脂质体的体外形态与体内形态相一致,均为液态,从而大大提高了脂质体体内行为的可控性。

1.2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粒径及粒度分布:1.2.1 脂质体的粒径一般为nm级,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粗略测量其粒径和粒径分布。

1.2.2 测定包封率的关键是把未包封的游离药物从脂质体上分离出来,常用的分离方法有柱层析法、透析法、超速离心法、超滤膜过滤法等。

1.2.3 渗漏率渗漏率即为脂质体贮存期间包封率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贮存期间包封量的减少与刚制备脂质体的包封量之比。

1.2.4 体外释放脂质体中药物的释放速率与脂质体的通道性有关,体外释药速率的测定可初步了解其通透性的大小。

1.2.5 体内实验脂质体的高效低毒作用是通过体内实验得以验证的。

采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系统,在这个系统中,PK参数用动力学实验数据分析法描述包封于脂质体的药物及未包封的药物在治疗部位的积蓄;而PD参数通过动物实验用来描述成活率及致死率,这个模型能够比较确切的预测和循环药物的体内释放率。

脂质体区别于其它普通制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具有靶向性。

脂质体的靶向性分为被动靶向性和主动靶向性,被动靶向性是脂质体进入人体后的自然分布,即静注体内的脂质体主要定位于肝、脾、骨髓、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等;而主动靶向性是改变脂质体被动靶向性的特点,使其定位于特定的细胞、组织、器官,这受到了脂质体粒子大小及毛细血管种类的限制。

脂质体的靶向性可以通过放射性元素标记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验得以验证。

2 脂质体的靶向性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和粒径来调整其靶向,另外,还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通过其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专一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最突出的优点,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携带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

2.1 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的。

脂质体不仅是肿瘤化疗药物的理想载体,也是免疫激活剂的理想载体。

2.2 隔室靶向性是指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以通过各种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不同的隔室位置产生靶向性。

在组织间或腹膜内给予脂质体时,由于隔室的特点,可增加对淋巴结的靶向性。

2.3 物理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的设计中,应用某种物理因素的改变,例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

弱离子性药物的脂质体,在进入体内后,可以选择性地在肿瘤的低pH局部释放药物。

这种受pH影响释放药物的脂质体称为pH敏感脂质体。

2.4 配体专一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即所谓的配体,通过配体分子的特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现的互补分子相互作用,而使脂质体在靶区释放药物。

3 脂质体的分类3.1 阳性脂质体阳性脂质体(cationic liposome)又称阳离子脂质体,正电荷脂质体(Positiveiy charged liposome)是一种本身带有正电荷的脂质囊泡。

3.1.1 阳性脂质体的组成大多数阳性脂质体是由一种中性磷脂和一种或多种阳性成分组成。

中性磷脂成分:阳性脂质体中使用的中性磷脂成分上与常规脂质体相似,如胆固醇(cho1)、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酚乙醇胺(PE)等。

阳性成分:多为合成的双链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体外稳定性好,体内可被生物降解的优点,但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

3.1.2 阳性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作用机制介导转染过程中,阳性脂质体的主要作用在于DNA形成复合物,介导与细胞的作用,并将DNA释放到细胞中,实现基因转染。

3.1.3 阳性脂质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阳性脂质体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基因传递载体具有下列优点:(1)可防止核酸被体内物质降解,可将其特异性传递到靶细胞中;(2)无毒、无免疫性,具有生物惰性,可生物降解;(3)易于制备,使用方便,可将大的DAN片断转运到细胞中;(4)基因转染率高,100%离体细胞可以瞬间表达外源基因。

阳离子脂质体的另一组分为不带电荷的中型脂质分子,叫辅助脂(helper lipid)DOPE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脂。

3.2 隐性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隐形脂质体或长循环脂质体的组成中含有亲水性聚合物一聚乙二醇(PEG)的二硬脂酸磷酯酰胺(DSPE)的衍生物(PEG-DSPE)。

3.3 免疫脂质体3.3.1 第一代免疫脂质体(IML) 是指连有单克隆抗体的脂质体。

通过单克隆抗体与靶细胞的特异结合,将脂质体包载的药物导向靶组织,赋予脂质体主动靶向性。

3.3.2 第二代免疫脂质体此技术包括PEG含有的长循环脂质体,使抗体或配体结合到脂质体表面。

3.3.3 第三代免疫脂质体为了增加长效脂质体的靶向性,将抗体或其它配体连接于长效脂质体表面上的聚合物(如PEG)链的末端上,从而避免了PEG链对靶位识别的干扰,得到一种新型脂质体。

3.4 柔性脂质体在脂质体组分中加入少量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形成柔性脂质体。

柔性脂质体对水溶性大分子药物经皮渗透具有促进作用。

普通脂质体粒径小于柔性脂质体,但由于无胆酸钠的存在,使刚性较大,难以促进药物的经皮转运。

脂质体是将载药颗粒微细化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虽然它本身并不是固体粉末,但是通过制剂的手段,可以将其制成各种固体粉末剂型。

4 脂质体的应用脂质体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当药物被包封后,可降低药物毒性,减少药物用量,进行靶向给药,提高药物疗效。

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用卵磷脂和胆固醇作为脂质体的载体材料。

若将水不溶性的口服药物制成静脉注射液,就须将药物的粒径降低到亚微米或纳米状态(1μm以下)。

在制剂中常用的微粒制备方法有薄膜蒸发-冷冻干燥法、乳化热固化法、溶煤蒸发法等。

4.1 抗肿瘤药物的载体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具有能增加与癌细胞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增加癌细胞对药物的摄取量、减少用药剂量、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特点。

4.2 激素类药物的载体抗炎甾醇类激素包入脂质体后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浓集于炎症部位便于被吞噬细胞吞噬,避免游离药物与血浆蛋白作用,一旦到达炎症部位就可以内吞、融合后释药,在较低剂量下便能发挥疗效,从而减少甾醇类激素因剂量过高引起的并发症和副作用。

将胰岛素以脂质体为载体,以求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病人的顺应性。

但仍存在包封率低和药物在胃肠道失活问题。

脂质体内包含有胰岛素,包裹率为20.3%。

胰岛素脂质体可抵抗胰蛋白酶对胰岛素的降解。

4.3 酶的载体脂质体的天然靶向性使包封酶的脂质体主要被肝摄取。

脂质体是治疗酶原贮积病药物最好的载体,有人应用包封淀粉-葡萄糖酶的多室脂质体治疗II型糖原贮积。

4.4 解毒剂的载体EDTA或EDPA可以溶解金属,治疗金属贮积病。

但由于这些螯合物不能通过细胞膜而影响了它们的体内效果,如果将螯合物制成脂质体剂型,脂质体作为将整合物转运到贮积金属的细胞中的载体。

4.5 抗寄生虫药物的载体脂质体作为网状内皮系统的药物载体是脂质体最成功的应用之一。

利用脂质体的天然靶向性,可以用其治疗网状内皮系统疾病。

4.6 抗菌药物的载体利用脂质体与生物细胞膜原剂量的1/10即可具有透过角膜作用。

4.7 透皮给药的载体脂质体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特性作为经皮给药载体己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脂质体中脂质的组成对药物的渗透有一定的影响。

由极性接近皮肤的神经酰胺、胆固醇、脂肪酸和胆固醇硫酸酯等组成的所谓角质脂质体,可使药物有较大的皮肤透过性和稳定性,这是由于与角质层有相同的脂质,易互相融合所致。

脂质体脂质的流动性也影响药物透皮渗透性。

固态脂质体与皮肤的结合少于液态脂质体,液态脂质体增加角质层脂质的流动性,而固态脂质体降低角质层脂质的流动性,液态脂质体促进透皮的效果优于固态脂质体。

5 前体脂质体(proliposome)又称重建脂质体系脂质体的前体形式,通常为具有良好流动性能的粉末,应用前与水水合即可分散或溶解成脂质体。

它具有脂质体制剂的一系列作用特点,又可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增加制剂的稳定性和高温灭菌等问题,为脂质体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5.1 前体脂质体的类型固体形式、液体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前体脂质体,均成功解决了脂质体以混悬液形式贮存的一系列稳定性问题,如药物渗漏、粒子聚集、磷脂氧化降解等,有利于脂质体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和商品化。

5.2 前体脂质体的组成在前体脂质体处方中加入不同的附加剂,可以显著影响所生成脂质体的性质和功能。

5.3 包封的药物前体脂质体广泛用于包封各种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