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

合集下载

脂质体药品发展现状

脂质体药品发展现状

脂质体药品发展现状
近年来,脂质体药品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和其他辅助成分组成的一种人工制备的纳米级药物递送系统。

它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高药物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靶向递送和控释释放,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问题,脂质体可以通过包封药物分子,防止其在体内的早期代谢和降解,从而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例如,脂质体包封的抗癌药物可以通过口服给药途径达到与静脉注射相当的治疗效果,降低了副作用和治疗费用。

其次,脂质体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实现药物的缓释和延时作用。

脂质体内的药物可以缓慢释放,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疗效和依从性。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通过调节药物的分布和靶向递送,实现对疾病灶的精确治疗。

通过调整脂质体的表面性质和组分,可以将药物递送到特定的目标组织和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影响。

已有的临床研究表明,利用脂质体作为载体的抗癌药物可以更好地靶向肿瘤组织,提高药物抗肿瘤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的脂质体
药物递送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例如,固体脂质体(SLN)和纳米脂质体(NLC)等新型载体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负荷量。

综上所述,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递送策略,已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对纳米技术的深入研究,我们相信脂质体药物将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脂质体包裹药物原理(一)

脂质体包裹药物原理(一)

脂质体包裹药物原理(一)脂质体包裹药物什么是脂质体脂质体(liposome)是由人工合成的类似于细胞膜结构的球形微粒,由脂质层包裹水溶性分子而形成。

脂质体的优势•脂质体具有生物相容性,不易引起免疫反应和毒副作用;•脂质体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和利用率,并降低其毒性;•脂质体还可以为药物提供保护,延长其作用时间。

脂质体包裹药物的原理脂质体包裹药物的原理是利用脂质体的结构特点:由一个或多个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空腔而形成的球形微粒。

药物被包裹进脂质体内,然后通过脂质体在体内运输到病灶部位。

脂质体包裹药物的应用脂质体包裹药物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肝癌、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脂质体包裹药物的发展前景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脂质体包裹药物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未来,脂质体包裹药物将有望在抗癌、抗病毒、避孕、口服疫苗等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结论脂质体包裹药物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药物传递系统。

其优点在于其与人体组织相容性高,吸收效率高,并且能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空腔内药物分解。

未来,脂质体包裹药物将会在医学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

脂质体包裹药物的缺点脂质体包裹药物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生产成本比较高,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脂质体的稳定性不够高,易被生物组织分解。

脂质体的类型脂质体包裹药物的种类较多,常见的脂质体包括:•纳米脂质体(nanoliposome):直径小于100纳米,可用于药物递送和基因传递等领域;•聚合物脂质体(polymer-liposome):由聚合物和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控制释放特性;•固体脂质体(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LN):是由固体脂质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微粒,适用于口服、局部和透皮递送等领域。

脂质体包裹药物的制备脂质体包裹药物的制备主要分为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磷脂,包括单层磷脂和双层磷脂,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磷脂材料。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和发展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和发展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和发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疾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脂质体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其应用和发展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脂质体的定义和结构特点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所组成的微小球体,大小在20-200纳米之间。

其双分子层可以与其他成分(如胆固醇、生物碱等)形成不同的组成和结构,以适应不同的药物递送需求,这也为其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二、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1.化学药物脂质体可以包含化学药物,经由胆囊淤积和循环系统进到肝脏,从而调节疾病的治疗达到有效的药效。

2.抗癌药作为一种相对于传统细胞毒性药物的更为温和的治疗方式,脂质体对于肿瘤的抑制作用得到了广泛研究。

例如,脂质体可以包含一些表面载体,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癌细胞,提高药效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3.抗病毒药脂质体可以用于包裹抗病毒药物,通常在研究中被证明具有很好的药物传递性。

例如,针对击败 HIV 的治疗,脂质体已经被广泛应用。

三、脂质体发展趋势尽管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发展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以下是前沿研究的趋势:1.利用脂质体进行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最近十年来新兴的治疗方式之一,其使用了核酸来直接干预某个异常基因或调节其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对于无法通过化学药物递送其直接靶位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脂质体带有的化学、物理等性质的可以通过修饰调控进一步创新。

2.发展新型的脂质体载体当前的脂质体治疗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跨段传递的稳定性和对非靶标细胞的影响。

新型载体的发展有望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3.研究脂质体的生物学行为脂质体的递送性可能与其在生物学水平的行为和细胞互作有关。

因此,研究脂质体的生物学行为和其递送特性的关系将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四、总结脂质体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在化学药物、抗癌药、抗病毒药等方面的应用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

脂质体—神奇药物递送系统汇总

脂质体—神奇药物递送系统汇总

Ha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6 in Hans. /journal/hjmce /10.12677/hjmce.2016.43003文章引用: 王继波, 刘继民, 袁红梅.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J].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Liposome—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Jibo Wang 1, Jimin Liu 2, Hongmei Yuan 31School of Pharmac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Division of Microbiolog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3Pharmacy Department,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ShandongReceived: Oct. 27th , 2016; accepted: Nov. 12th , 2016; published: Nov. 15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study of liposome has become a focus in physical pharmacy recently and showed the prospec-tive value of application in many ways. The summarization of origin, basic concept, types, prepa-ration, in vivo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of liposome was made. The stability and target design of liposome are the fundamentality of its applicat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posome was viewed. KeywordsLiposome, Drug Delivery System, Stability, Lipid Bilayer, Target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王继波1,刘继民2,袁红梅31青岛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山东 青岛 2青岛大学医学部微生物教研室,山东 青岛3青岛市立医院药剂科,山东 青岛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7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5日摘 要近年来,脂质体已成为物理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药学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

药学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

药学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某种载体输送到特定的靶向部位的系统,广泛应用于药学领域。

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旨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增加患者的便利性。

本文将介绍药学中的一些药物递送系统研究的重要进展。

一、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纳米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这种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同时,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还可以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来实现对药物的控释,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二、胶束药物递送系统胶束药物递送系统是将药物包裹在由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微小胶束中,通过溶解、扩散或离子交换等方式进行药物的输送。

胶束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能够实现药物的迅速释放和靶向输送,对于水溶性药物和疏水性药物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此外,胶束药物递送系统对于药物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减少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

三、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脂质分子形成的微小囊泡,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并通过胆固醇等添加剂来调节脂质体的稳定性和透入性。

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膜相似性,能够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和靶向输送。

此外,由于脂质体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药物可以通过脂质体途径直接进入细胞内,从而增强药效。

四、高分子材料药物递送系统高分子材料药物递送系统是利用高分子材料载体进行药物输送的一种技术。

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缓慢释放和控制释放。

同时,高分子材料还可以通过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此外,高分子材料还可以与靶向分子或细胞结合,实现对药物的定向输送。

总结:药学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不仅涉及到载体的设计和合成,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性质和递送途径的选择。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药物传递系统作为连接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众多药物传递系统中,脂质体作为一种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能够有效保护药物并提高药物靶向性的载体,受到了广泛关注。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作为脂质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主动调控脂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输送,为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脂质体的特殊结构和性质,通过主动靶向和或主动转运的方式,实现药物的高效、精准和可控释放。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纳米级囊泡,其结构与生物细胞膜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膜融合能力。

这种结构特点使得脂质体能够包裹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并在体内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

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或受体,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或主动转运机制,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

本文旨在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随后,将重点围绕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的关键要素,如脂质体的制备工艺、药物的装载与释放机制、靶向性的实现策略等进行深入探讨。

还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在不同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以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优势。

将对脂质体主动载药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 脂质体的定义与特性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纳米级囊泡结构,其内部可以包裹水溶性药物,而双层之间则可以容纳脂溶性药物。

自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脂质体因其独特的药物传递特性,在医药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脂质体的磷脂成分与细胞膜结构相似,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现代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现代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现代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及应用近年来,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药物递送系统是将药物精确送达患者体内靶区的一种技术,可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降低药物用量、并有望实现某些难以治愈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现代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及其应用,同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前景和瓶颈。

一、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与分类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药物递送系统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主要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纳米载体、水凝胶和药物控释系统等。

1. 脂质体:脂质体是由一层或多层磷脂质构成的微粒,优点是生物相容性好,可以避免药物在血液循环中被尿液排出,增加药物在靶组织的积累。

此外,药物递送过程中处理相对简单,制备工艺成熟,适应范围广泛。

2. 聚合物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粒子是通过聚合物法制备的一种纳米材料,具有抗肿瘤、保护肝脏、促进神经节细胞生长等多种作用。

特点是材料稳定性好,对肝损伤剂量较低,具有组织仿生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使其可在不同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3. 纳米载体:纳米载体是一种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通过纳米化技术制备而成。

可以应用于基因、蛋白质和多肽等药物的输送,适用性广泛,且不易被免疫系统清除。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可以实现药物靶向输送,提高药物在病变组织中的浓度,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例如,固体脂质纳米粒子(SLN)和纳米乳剂等都是颇具发展前景的药物纳米递送系统。

4. 水凝胶:水凝胶是由水和高分子混合物组成的一种凝胶体系,其特点是易于加工和成型,以及高渗透性。

利用这些特性,水凝胶可以被制成中空微球,以将药物包裹在内,并利用其在体内的松弛特性,来实现药物递送。

5. 药物控释系统:药物控释技术是指通过控制药物在人体内的释放速率或药物跨膜传输速率,实现药物在体内长效存在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有望在药物治疗中减少一些副作用,提高药效。

目前,常用的药物控释系统主要包括胶囊埋设体、泵式药物控释系统、支架材料等。

脂质体技术原理

脂质体技术原理

脂质体技术原理脂质体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物传递系统,可以用于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其原理是利用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等成分组成的微小囊泡,其结构与细胞膜类似。

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其成分和结构,调节其大小和表面性质,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传递。

脂质体技术的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脂质体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许多药物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结构或物理性质,导致其在体内的溶解度较低,限制了其生物利用度。

而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可以提高其溶解度,使其更易被吸收和利用。

脂质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某些药物在体内受到光、氧、酶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分解或失活。

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延长其在体内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药效。

脂质体还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

通过调节脂质体的大小和表面性质,可以使其在体内靶向到特定的组织或器官。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可以制备靶向肿瘤细胞的脂质体,将药物精确地释放到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脂质体技术还可以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脂质体内部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其中,并通过调节脂质体的结构和成分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这种控制释放的方式可以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治疗需求来设计,提高药物的疗效。

总体来说,脂质体技术是一种灵活多样的药物传递系统,通过调节脂质体的成分、结构和性质,可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传递,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脂质体技术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可以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 引言脂质体是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系统,被广泛用于药物输送和治疗疾病。

随着脂质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质量控制成为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的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脂质体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制剂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一环。

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药物的制备、性能评价和稳定性研究。

2.1 脂质体的制备脂质体的制备涉及到多个关键步骤,包括脂质体组分的选择、制备方法的优化和工艺参数的控制。

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脂质体的大小、形状、稳定性和药物包封效率等。

2.2 脂质体的性能评价脂质体的性能评价是评估制剂性质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性能评价指标包括体外释放率、包封效率、短期和长期稳定性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进行评估。

2.3 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是了解制剂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变化的关键环节。

稳定性研究需要考虑光、温度、湿度和氧气等因素对脂质体的影响。

方法包括物理稳定性研究、化学稳定性研究和生物相容性评价等。

3. 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为了实现有效的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下面是几个技术指导原则:3.1 系统性评估在进行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制剂进行评估,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影响,才能得出准确和全面的结论。

3.2 简单到复杂在研究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时,应从简单的实验方法和评价指标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实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这种由浅入深的研究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脂质体的质量控制关键点。

3.3 数据可靠性脂质体药物质量控制研究需要依赖大量的实验数据,因此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实验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并进行数据验证和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3.4 综合分析和总结在完成各项研究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脂质体是指一种由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组成的微小球状结构,大小一般在100纳米以下。

由于其结构与人体细胞膜相似,脂质体可以被细胞识别和内吞,具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因此在药物递送中广受青睐。

脂质体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或外部,以解决药物的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作为靶向药物的载体,将药物精确地送到需要治疗的部位,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

在脂质体中,药物可以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水相区域中,或结合于脂质体外部的脂质层上。

药物的选择和包裹方式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脂质体的类型。

常见的脂质体类型有普通脂质体、固态脂质体、反相脂质体和具有特定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等。

普通脂质体是指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简单脂质体,可以包裹水溶性药物和脂溶性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固态脂质体是指在低温下形成的纳米晶体,可以包裹脂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药物,具有更高的药物包裹率和生物分解速率。

反相脂质体是指由药物自身构成的支架结构,可以包裹大分子药物和低水溶性药物,具有更好的药物释放性能。

具有特定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可以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和药物释放性能。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溶液法、乳化法、膜法、微乳化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乳化法和微乳化法。

乳化法是将水相药物和脂质体所需的磷脂和胆固醇在乳化剂辅助下混合后,通过机械剪切或超声作用形成脂质体。

微乳化法则是将水相和油相通过表面活性剂混合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然后通过蒸发或加热去除溶剂,形成脂质体。

除了以上提到的应用外,脂质体还具有其它许多应用。

例如,可以将基因载体包裹在脂质体内,通过细胞内的内吞作用将基因运载至细胞内,以实现基因治疗。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作为疫苗的递送系统,减少针剂接种的疼痛和不适。

同时,脂质体还可用于食品中的香料、色素和营养物质的递送等。

总之,脂质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递送系统,在医疗和食品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药物制剂的新型递送系统与应用

药物制剂的新型递送系统与应用

药物制剂的新型递送系统与应用随着科技和医疗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的递送系统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新型的递送系统能够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减少副作用,并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及其应用。

一、纳米颗粒递送系统纳米颗粒递送系统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级颗粒中,通过靶向输送和控释技术,将药物准确地递送到疾病部位。

这种递送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减少副作用。

例如,纳米粒子可以被用作靶向肿瘤治疗的载体。

通过修饰纳米颗粒的表面,使其具有对癌细胞的亲和性,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治疗。

纳米颗粒还可以被用来输送疫苗,通过调节其体内释放速率,提高免疫反应的效果。

二、基因递送系统基因递送系统是一种将基因药物输送到特定细胞或组织的方法。

这种递送系统可以用于基因治疗、基因诊断和基因疫苗的研究。

一种常见的基因递送系统是基因载体,如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合成载体。

这些载体可以用来输送目标基因到细胞内,并帮助目标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通过调节基因载体的性质和递送方式,可以实现对细胞内基因的精确操控。

三、胶束递送系统胶束递送系统是一种通过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级胶束,将药物包裹在其中,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并延长药物的循环时间。

胶束递送系统广泛应用于化学疗法、药物控释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胶束递送系统的核心是由两性高分子构成的胶束。

这种胶束由亲水性头基团和疏水性尾基团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

通过调节胶束的组装参数,如亲疏水性、尺寸和表面电荷等,可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输送。

四、脂质体递送系统脂质体递送系统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脂质双层中,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并延长药物的循环时间。

脂质体递送系统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基因治疗和疫苗研究等领域。

脂质体递送系统通常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等组成。

这些成分能够形成稳定的脂质双层结构,将药物包裹在内。

药物运输系统的研究及其递送应用

药物运输系统的研究及其递送应用

药物运输系统的研究及其递送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药物运输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药物运输系统指的是将药物经过特定的运输系统送达到靶点,从而实现治疗效果的药物递送系统。

它通过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多种科技手段,将药物运输到组织或细胞内并发挥作用。

本文将围绕药物运输系统的研究及其递送应用展开探讨。

一、药物运输系统的分类药物运输系统主要分为主动型运输系统和被动型运输系统两种。

1. 主动型运输系统主动型运输系统是指通过药物分子与运输器蛋白的结合来达到药物递送的系统。

这种系统需要能够识别、结合特定运输蛋白的药物,在进入细胞时由于运输蛋白的作用,使得药物得到选择性地递送到靶细胞内。

该系统适用于具有结合运输蛋白的小分子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

2. 被动型运输系统被动型运输系统是指通过药物分子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实现药物的递送。

药物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其在体内的传输和靶位点的选择性。

这种系统更适合于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药物,如酶替代治疗剂、基因疗法等。

二、药物运输系统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药物运输系统的应用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这些系统,研究人员可以更加精准地将药物应用于疾病治疗中。

以下为药物运输系统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

1. 脂质体递送系统脂质体递送系统是指通过为药物包裹一层磷脂双层来实现药物递送。

这种药物递送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并且可以通过磷脂双层的性质对药物进行控制性释放。

该系统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领域,如乳腺肿瘤、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2. 纳米药物纳米药物是指通过纳米技术将药物递送到细胞或组织的药物系统。

该系统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可以降低药物剂量并提高治疗效果。

纳米药物目前应用广泛,如纳米金、纳米银、氧化亚铁等。

3. 基因疗法基因疗法是指将目标基因导入到细胞内,使其能够将特定的蛋白质或RNA序列表达出来。

这种治疗方式被运用于许多治疗领域,如癌症、血液系统疾病等。

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癌症中的应用

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癌症中的应用

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癌症中的应用近年来,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癌症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通过适当的载体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癌细胞,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的技术。

本文将探讨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种类和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一、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是利用适当的载体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肿瘤部位,以增加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常见的递送系统包括纳米颗粒、脂质体、聚合物和磷脂负载等。

纳米颗粒是一种尺寸在10-1000纳米之间的微粒,可以有效地携带和保护药物。

通过调整纳米颗粒的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输送,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脂质体则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微小囊泡,可以包裹和输送不溶性药物。

脂质体的可溶性和可渗透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可以在体内靶向输送药物、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并减少副作用。

聚合物是一种具有高分子量的材料,可以形成稳定的胶状或纳米粒子递送系统。

聚合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并可以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速率,从而实现药物在体内的准确输送。

磷脂负载是一种将药物载体与磷脂结合的技术,利用磷脂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将药物输送到肿瘤细胞内。

磷脂负载递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控制释放性能,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种类药物递送系统根据不同的载体和递送方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被动靶向递送系统、主动靶向递送系统和外源触发递送系统。

被动靶向递送系统是利用载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在体内靶向输送药物。

载体通常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例如纳米颗粒、脂质体和聚合物。

这种递送系统通过调整载体的大小、表面特性和形状,使得药物能够积累在癌细胞组织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主动靶向递送系统是利用载体表面的靶向配体与癌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将药物准确输送到癌细胞内。

这种递送系统可以通过改变配体的种类和密度,实现对不同癌细胞类型的选择性识别和靶向输送。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等构成的微小粒子,大小在10~100纳米之间。

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是药物输送领域中的重要载体之一。

脂质体可以包含各种药物,并帮助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

在药物输送中,脂质体可以被用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
和药代动力学。

脂质体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结构,因此可以与细
胞融合并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减少药物的副
作用。

除此之外,脂质体还可以被用来帮助药物通过血脑屏障。

由于
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无法进入到脑细胞中,导致神经疾病
的难以治疗。

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来提高药物在血脑
屏障上的穿透能力,从而实现药物的有效治疗。

脂质体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脂质体可以用于
治疗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
将胰岛素包含在脂质体中可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从而有效控制
血糖水平。

对于肿瘤患者,脂质体包裹的化疗药物可以靶向癌细
胞,减少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脂质体可以将降脂药物直接输送到血管壁,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载体,脂质体的研究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脂质体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将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脂质包裹技术

脂质包裹技术

脂质包裹技术脂质包裹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传递系统,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脂质层中,以增加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这种技术在药物研发和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脂质包裹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脂质的特殊结构和性质,将药物分子包裹在脂质层中形成纳米级的脂质体。

脂质体由磷脂、胆固醇等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药物分子通过与脂质层相互作用,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形成稳定的药物载体。

脂质包裹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其次,脂质体能够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此外,脂质体可以通过改变脂质的组成和结构,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疗效。

脂质包裹技术在药物研发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方面,脂质体可以用于制备口服、注射、局部和靶向等多种给药形式,以满足不同药物的特殊需求。

在治疗方面,脂质体可以用于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等多种疾病。

通过调控脂质体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脂质包裹技术的进展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的脂质体,并将其应用于药物研发和治疗中。

例如,利用改性脂质体可以实现药物的控释和靶向输送,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另外,利用纳米脂质体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然而,脂质包裹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脂质体的制备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控制多个参数,如脂质的组成、比例和制备条件等。

其次,脂质体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此外,脂质体的负载量和药物释放速率也需要进行精确调控,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脂质包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改变脂质的组成和结构,可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脂质包裹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脂质体的作用

脂质体的作用

脂质体的作用脂质体是由生物脂质自组装形成的微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释放特性。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基因治疗、疫苗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便以药物递送为例,详细介绍一下脂质体的作用。

脂质体是一种理想的药物递送系统,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脂质体能够将药物封装在其内部,保护药物不被体液中的酶类降解。

同时,脂质体的外膜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特性,能够与细胞融合,从而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2.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某些药物在体内易被分解或失活,脂质体作为药物的保护层,可有效保护药物免受到体液中的酶类或其他环境因素的损伤。

此外,脂质体还能够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3. 改善药物的选择性:脂质体通过调节其外表面性质和内部载体的性质,可以使药物更容易与特定细胞或组织靶向结合。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药物在目标组织中的浓度,增强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对非靶向组织的副作用。

4. 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脂质体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体的组成成分、粒径大小、表面性质等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途径。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磷脂浓度、脂质体内膜的液态-凝胶相变等方法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5.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一些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或溶解度的限制,导致其生物利用度低。

而脂质体可以作为有效的药物载体,能够使药物更好地溶解在脂质体内,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综上所述,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递送系统,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稳定性,改善药物的选择性,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并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因此,脂质体在药物递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在临床和科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体制剂研究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体制剂研究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体制剂研究药物递送系统是药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合适的载体,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其中,脂质体制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脂质体制剂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引言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是为了克服药物在体内的缺点,如生物利用度低、不良反应等。

脂质体制剂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稳定性和可控性,成为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因此,药剂学在脂质体制剂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脂质体制剂的构成脂质体制剂主要由脂质成分、辅助成分和药物组成。

其中,脂质成分通常为磷脂类物质,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甘油等。

辅助成分可以调节脂质体制剂的性质,如增稠剂、表面活性剂等。

药物则是脂质体制剂的有效成分。

三、脂质体制剂的制备方法脂质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薄膜分散法、逆向相沉淀法、超声乳化法等。

其中,薄膜分散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在制备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工艺条件,可以控制脂质体制剂的粒径大小和分布,从而影响其药物递送性能。

四、脂质体制剂的应用领域脂质体制剂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此外,脂质体制剂还可以用于靶向药物递送,将药物有效地送入目标组织或细胞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五、脂质体制剂的评价指标为了评价脂质体制剂的质量和性能,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粒径分布、包封率、负载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全面地反映脂质体制剂的稳定性、递送效果和药物释放特性。

六、脂质体制剂的优势和挑战脂质体制剂作为一种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脂质体制剂可以通过调节制备工艺和组分,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递送。

然而,脂质体制剂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如药物的稳定性、辅助成分的选择等。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药物有效地传递到特定的病变部位,从而为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脂质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中最常用的载体之一,具有很多优点,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并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使药物更加有效。

脂质体是由磷脂和胆固醇等脂质构成的小球形空泡,大小从20到200纳米不等。

这种结构使得它可以通过细胞膜,将药物引导到特定的细胞、组织或器官。

脂质体的制备通常采用自组装技术,即将脂质和药物混合在一起,在适当的条件下,脂质会自行组装成膜结构,形成脂质体。

通过调节不同的成分比例,可以控制脂质体的结构和性质。

脂质体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口服剂量形态的类脂质体通过口腔黏膜的吸收作用,使药物更快进入体内。

鼻腔给药的脂质体在呼吸道中的沉积时间比其他载体长,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静脉注射的脂质体可以被脾脏、肝脏等正常组织摄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除了传统的药物,脂质体还可以用作基因和疫苗的输运工具。

基因和疫苗是目前治疗癌症和一些传染病的重要方式。

但是,它们的输送受到许多限制,厚重的DNA或RNA分子难以通过细胞膜,同时,它们还需要具备较长的作用时间。

因此,由脂质体构成的基因递送系统和疫苗递送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因递送系统中,脂质体被用来封装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

通过这个技术,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可以更容易地进入目标细胞,并在其中表达特定的基因。

疫苗递送系统则可以通过脂质体将病原体蛋白或DNA递送到宿主细胞中,从而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虽然脂质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广泛,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脂质体的稳定性较低,容易在血液环境中被降解。

此外,在脂质体表面加上修饰分子可以提高细胞的特异性,但可能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

近年来,人工合成脂质体和改进脂质体的稳定性的方法被提出,并取得了一些突破。

总之,脂质体作为一种优秀的药物递送载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在基因递送和疫苗递送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脂质体,纳米材料,代谢

脂质体,纳米材料,代谢

脂质体,纳米材料,代谢脂质体是一种微小的球形结构,由脂质双层包裹而成。

它在生物体内起到重要的功能,例如作为细胞膜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工具。

纳米材料是一种尺寸在纳米级别的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代谢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的合成、分解和能量的转化等。

脂质体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已经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靶向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例如,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并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同时,脂质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来实现对特定靶标的识别和选择性释放。

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尺寸小、表面积大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材料可以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生物传感器和组织工程材料等。

例如,金纳米颗粒可以用作药物递送系统,通过改变其表面修饰物和尺寸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同时,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相互作用,实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代谢是生物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过程。

它涉及到各种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包括能量的合成和消耗、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

代谢紊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研究代谢调控机制和开发相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脂质体和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药物递送和疾病治疗方面。

代谢作为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对于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和应用脂质体、纳米材料以及代谢调控机制,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加安全、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6 in Hans. /journal/hjmce /10.12677/hjmce.2016.43003文章引用: 王继波, 刘继民, 袁红梅.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J].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Liposome—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Jibo Wang 1, Jimin Liu 2, Hongmei Yuan 31School of Pharmac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Division of Microbiolog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3Pharmacy Department,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ShandongReceived: Oct. 27th , 2016; accepted: Nov. 12th , 2016; published: Nov. 15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study of liposome has become a focus in physical pharmacy recently and showed the prospec-tive value of application in many ways. The summarization of origin, basic concept, types, prepa-ration, in vivo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of liposome was made. The stability and target design of liposome are the fundamentality of its applicat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posome was viewed. KeywordsLiposome, Drug Delivery System, Stability, Lipid Bilayer, Target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王继波1,刘继民2,袁红梅31青岛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山东 青岛 2青岛大学医学部微生物教研室,山东 青岛3青岛市立医院药剂科,山东 青岛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7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5日摘 要近年来,脂质体已成为物理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王继波等综述了脂质体的起源、基本概念、类型、制备方法、体内特性、质量控制和应用。

脂质体的稳定性和靶向化设计是脂质体应用的根本。

对脂质体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稳定性,脂双层,靶向1. 引言1961年,Alec Douglas. Bangham和R. W. Horne用经过负染的磷脂调试电子显微镜时,他们在电镜下观察到磷脂形成了类似细胞质膜的结构,并于1964年发表了他们拍摄的电镜照片。

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会形成多层小囊泡,而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

他们将这种内部是一定量水完全由单层或多层同心(或非同心)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人工囊泡称为脂质体(Liposome)。

由于脂质体的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1]。

脂质体是作为生物膜模型提出的,近年来,脂质体在给药系统研究领域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非常引人瞩目。

2. 脂质体的结构及构建组件2.1. 脂质体的结构类型脂质体的基本结构和类型可分为单层脂质体和多层脂质体。

含有单层双分子层磷脂膜的囊泡称为单层脂质体(unilamellar vesicle, ULV)即单室脂质体。

单室脂质体又分为小单室脂质体(small unilamellar ve-sicular,SUV,粒径< 100 nm)即纳米脂质体(nanoliposomes)、大单室脂质体(1arge unilamellar vesicular,LUV,粒径> 100 nm)和巨大大单室脂质体(giant unilamellar vesicle,GUV,粒径> 1000 nm)。

含有多层双分子层磷脂膜的囊泡称为多层脂质体(multilamellar vesicle,MLV,粒径100~1000 nm)。

含有多个单室脂质体的囊泡称为多室脂质体(multivesicular vesicle,MVV,粒径> 1000 nm)。

见图1 (来源网络)。

2.2. 构建脂质体的膜材磷脂和胆固醇是制备脂质体的重要脂质载体材料,是生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又是机体内源性物质。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无毒无免疫原性。

制备脂质体的磷脂分为天然磷脂和合成磷脂。

天然磷脂最常用的是中性的磷脂酰胆碱(PC),由于天然磷脂分子中的脂肪酸链均含有不饱键,在空气中容易氧化、水解,使脂质体脂膜的微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使装载的药物渗漏,脂球易聚集沉淀[2]。

合成磷脂常用的是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二棕榈酰乙醇胺(DPPE)、二油酰磷脂酰胆碱(DOPC)、二油酰磷脂酰甘油(DOPG)、磷脂酰乙醇胺(PE)及鞘磷脂(SM)。

合成磷脂不易氧化水解,制备的脂质体稳定性较高[3]。

负电磷脂常用的是磷脂酸(PA)、磷脂酰肌醇(PI)、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甘油(PG)。

正电磷脂常用的是:十八胺(SA)。

胆固醇可调节磷脂双层的流动性,降低膜的通透性,减少药物的渗漏。

胆固醇能保持脂膜一定的柔韧性,以增加脂质体应对外部条件的变化。

胆固醇可保护磷脂被氧化,胆固醇还可增加脂膜的稳定性。

在体内,没有胆固醇成分的脂质体容易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白蛋白、转铁蛋白、巨噬细胞)作用导致物理不稳定性。

3. 载药脂质体及质量控制3.1. 载药脂质体及药物装载1971年Ryman等首次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做成治疗制剂。

脂质体可以在同一系统中提供亲水和亲王继波等脂的环境,其载药方式取决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

水溶性药物包裹在脂质体的内水相、脂溶性镶嵌在脂质体的脂双层中、两亲性药物作为组分构成脂双层或通过技术处理将表面修饰剂连接在脂质体表面均称为载药脂质体,其ULV模型见图2 (来源网络图片编辑)。

脂质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受关注和益处是能有效地包裹各种水溶性的、离解常数不同的大小分子。

控制剂量达到在满足疗效的条件下减小给药剂量,降低副作用。

通过修饰脂质体的表面和改进功能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控制循环时间和作用部位。

脂质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发展至今已经可以装载化疗药物、抗微生物及病毒(SARS、HIV、AIV、RV等)药物[4] [5]、抗寄生虫药物、基因物质、疫苗、治疗蛋白质、抗炎症药物、激素和天然药物等[6]。

载药脂质体具有被动靶向性和主动靶向性(表面修饰的脂质体)、缓释性,药物经脂质体包覆保护药物、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减少敏感组织对毒性大药物的暴露,降低药物毒性[7]。

脂质体的研究已经从早期的,普通的普通脂质体向多功能脂质体的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但是,由于脂质体理想配方、稳定性及给药的实施等方面的困难,目前上市的脂质体制剂的数量有限。

3.2. 脂质体的制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脂质体的载药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较多,脂质体类型不同,制备方法不同。

目前制备SUV多采用超声波分散法、溶剂注入法和冻融出挤法。

制备LUV采用反相蒸发法、冻融挤出法和溶剂注入法。

制备MLV采用冷冻干燥法。

制备MVV(W/O/W)采用二次乳化法。

这些方法均属于药物的被动包封法。

为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发展出药物的主动包封法(遥控装载法),主要有硫酸铵梯度法、醋酸钙梯度法、其它离子梯度法、pH诱导囊泡化等开启了脂质体载药的新思路[8]。

3.3. 脂质体的剂型乳剂是脂质体的主要剂型,但是,这种剂型的长期稳定性差,不宜长期储存。

采用冷冻干燥法将脂Figure 1. Model of liposome图1. 脂质体模型Figure 2. Drug loaded liposome图2. 载药脂质体王继波等质体制成冻干粉可以提高脂质体的贮存稳定性[9] [10]。

前体脂质体是只有当脂膜成分和装载药物接触到水环境时才会形成脂质体,是一种独特的系统,可以在使用时制备是该系统的最大优点。

此外,脂质体还被制成气雾剂及药膏等剂型外用。

3.4.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脂质体是粗分散体系,脂质体的脂膜双分子层具有一定流动性,脂质体混悬液在贮存期间易发生聚集、融合、沉淀及药物渗漏造成脂质体的不稳定。

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极易受自身的组成、装载药物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体内,血清中的各种蛋白、酶等都会破坏脂质体。

此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也会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

脂质体的质量控制主要从粒度分布及平均粒径、表面形态、包封率、载药量、稳定性、磷脂的氧化程度、相变温度、有机溶剂的残余量和灭菌效果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 脂质体的修饰及研究热点4.1. 脂质体的表面修饰传统脂质体是用天然磷脂和胆固醇制备,由于天然磷脂容易氧化、水解,所以稳定性较差,难以满足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要求,使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目前,多采用在脂质体表面添加聚乙二醇(PEG200-20000)及其衍生物的方法制备长循环脂质体,提高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减小脂质体与血浆蛋白的作用,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同时保护脂质体不被网状内皮系统(RES)识别、摄取及吞噬。

PEG修饰类型分为双功能PEG修饰(HCOO-PEG-COOH、NH2-PEG-NH2、OH-PEG-COOH、OH-PEG-NH2NH2、PEG-COOH等),直链PEG修饰(mPEG-SC、mPEG-SCM、mPEG-SPA、mPEG-OTS、mPEG-SH、mPEG-SS 等)和分岔PEG修饰((mPEG)2-NHS、(mPEG)2-NH2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