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目标的合理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教学目标的合理把握
常常有老师觉得,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严重了。
这其中客观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容置疑教师自身目标意识的淡化、弱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评判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
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看,我们的教学目标或流于肤浅,或过于繁杂;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含混不清;实现目标的教学策略不当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以下就结合开学来听取的一些随堂课,谈一些想法和体会。
一、瞻前顾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每一门学科,都是一个知识体系,因此每一节课,作为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个环节,都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以我们认为对教材的前后编排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全面了解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
1、根据教材的前后编排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量知识点的增加;内容具体教学年段的调整;教材叙述方式和呈现方式的转变等等。
在具体实施中不少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对于这个变化的反应是各有不同。
因为按照传统教材知识点比较集中,这样教师教学的目标就十分明确。
新课程把知识点进行分散处理,可能总体的目标不会变,但这里就牵涉到每个学段分散的目标。
教师不光对当前教学的知识点要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还要了解清楚此知识点之前已教学过的内容以及它的后续编排,只有整体系统地解读教材,才能对执教内容的教学目标有合理的定位。
例如:对于小数这个知识点,它的初步认识安排在三下,这一单元的知识目标是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完成了本单元目标的解读后,为了更好地把握小数初步认识起始课的目标定位,教师还特地去了解了小数后续教学的安排,小数的第二次教学是安排在四下,具体目标是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样对后续教学有了了解教师就不至于会拔高教材了。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定位教学目标
教师如果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就能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新知的获得。
因此在定位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了解教材的编排,我们还要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四年级的教学中关于天气的一堂课,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的单词,教师发现学生单单对于天气的单词表达已经基本不存在问题,而对于天气情况的描述就不十分流畅了,因此把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创编文本,将上海和悉尼的天气进行对比,开展信息链接。
有了这样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师再来制定这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就水到渠成了。
二、主次分明,合理梳理教学目标
当教师熟读教材,了解了学生的起点后,准备要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会罗列出很多,那么怎样处理好几个目标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整堂课的把握。
1、对教学知识点主次的把握
对于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知识点来说肯定都是有主次之分,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后合理梳理,分清“孰重孰轻”。
例如五年级的《科林的圣诞蜡烛》是一篇长篇文本,如果按照常规的上法,35分钟肯定是不够的。
老师能合理的制定出运用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教学目标,化长篇为短篇教学,根据课后的阅读思路,设计教学方法,紧紧依托文本,解决知识重难点。
同样,四年级的《哥伦布竖鸡蛋》一课,也是通过教师的认真钻研,将课文的目标重点放在指导朗读课文重点段2-9小节,让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懂得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2、对三维目标关系的把握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这三者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有学者认为如果教学目标是“一条线”,那这条线就是由三股(三维目标)拧成的。
最粗的(也就是主干)是知识与技能,另两股就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股目标又称为发展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是在知识技能目标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它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在每一节课里。
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这一点大多数老师都落实得较好,恰当的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三、调整策略,努力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旦经准确定位合理梳理,教学目标被制定下来以后,
教师就要考虑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
首先,这个有效策略必然是联系学生实际的。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才有可能制定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
在二年级语文课《西湖名堤》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词语教学和句子教学的环节中,能合理运用实物演示法、词义辨析法等策略,在教学长句时,采用短句教学合并法等,从而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轻松地达到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我们的课堂总也不是尽善尽美的,那是因为学生的不定性因素,这就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师面对课堂上的生成要学会运用“缩小、放大、引申、搁置”等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当学生反馈的信息只代表个别学生的认知水平时,恰当地缩小处理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当教师一旦发现有价值的、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信息时,就应及时捕捉,把星星之火生成燎原之势;当学生的反馈与我们预设的目标仅一步之遥时,教师就需要巧妙引申,让其为我所用;当学生的生成与学习内容关系不大、与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时,教师不可贪多求全,舍得放弃,才是理智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对教材作深入细致地分析,明确之前和后续教学的安排,了解学生的起点;明确教学的重点内容和要求,把握好目标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和调整好教学策略,。
通过上半学期听随堂课,我们觉得老师们对待课程都十分认真,准备都十分充分,一些缺陷还需在日常教学中多实践、多总结,那么你就向一堂成功的课、优质的课、有效的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