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苏州古桥建筑的独特文化
“苏州古桥的特色”教学设计及评析

“苏州古桥的特色”活动设计及评析设计:吴中区碧波中学初一(4)班同学及指导老师向燕清评析:吴中区碧波中学教科室钱玉兰活动内容分析吴文化教学是我校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固定教材,需要教师和学生搜集资料,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
苏州古桥是苏州古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
苏州古桥众多,建筑在大街小巷、隐藏于园林古镇。
这些古桥各具千秋,建筑时代、外形、结构、材料、技术、艺术不同,通过了解著名古桥——宝带桥、枫桥、双桥、小飞虹廊桥、吴门桥……赏析古桥的优美神韵,解读古桥的文化内涵,分析总结苏州古桥的特色,增强学生保护古桥的思想意识。
这是本节学习活动的重点内容。
学生搜集资料可从所熟悉的桥开始。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大多数学生生活在苏州,他们每天与小桥流水相伴,对一些古桥有所了解,会利用实地考察、访问、书籍、网络等手段搜集古桥的知识,但是他们对古桥的了解是零散的、表面的,缺乏对古桥的赏析以及古桥特色的整和,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
活动目标了解苏州古桥的建造历史、建造材料、形状、装饰艺术,总结苏州古桥的特色,了解著名古桥——宝带桥、枫桥、双桥、小飞虹廊桥、吴门桥等的建造情况,讲一讲与苏州古桥有关的故事,朗诵描写苏州古桥的古诗词,从诗中体会苏州古桥之美。
通过调查研究家乡古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1.学生画——《我喜爱的古桥》或制作桥的模型。
2.搜集苏州古桥的图片、历史或传说故事、诗歌等知识。
3.选拔两位小主持人(一男生和一女生)。
一、导入男:大家准备好有关古桥的作品了吗?准备交流展示。
请学生展示课后所画古桥或制作模型,并做简单介绍。
(请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并讲解。
)女:同学们的作品反映出了苏州古桥的神韵和魅力。
苏州地处太湖之畔,河湖密布,古桥众多,形成了水乡特有的风景,苏州古桥也呈现出独有的特色。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苏州古桥的特色。
二、活动开始板书:苏州古桥的特色男: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并讨论以下问题(视频显示古桥图片及问题):(1)大家知道这些古桥的名字吗?(2)从古桥的建造年代、建筑材料、形状、装饰等方面来分析有哪些特色?女:大家的回答有道理,我们来漫漫分析古桥的特色。
苏州古桥的特色

苏州古桥的特色吴江中专吴筱茵教学目标了解苏州古桥的建造历史、建造材料、形状、掌握苏州古桥的特色,了解著名古桥——宝带桥、枫桥、双桥、小飞虹廊桥、吴门桥等的建造情况,知道苏州古桥之最。
教学重点、难点:苏州古桥的特色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教学过程导入:请学生欣赏一组古桥图片。
刚才的图片展示了我们苏州古桥的神韵和魅力。
苏州地处太湖之畔,河湖密布,古桥众多,形成了水乡特有的风景,苏州古桥也呈现出独有的特色。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苏州古桥的特色。
讲新课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并讨论以下问题:1、大家知道这些古桥的名字吗?2、从古桥的建造年代、建筑材料、形状等方面来分析有哪些特色?一、苏州古桥的特色读下面诗句,想一想说明了什么?“东西南北桥相望,画桥三百映江城”“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1、多“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太湖之畔,河湖密布,水多桥多,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诗句赞美了苏州众多的桥梁。
根据记载,到目前为止,苏州桥梁总数已达到3.2万余座,其中清代以上古桥557座。
素有“水都桥城”之美誉。
2、古苏州古桥历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
如《吴地记》载:“定跨桥为吴王阖闾造。
”另外还有都亭桥、鹤舞桥、临顿桥、剪金桥、胭脂桥等。
3、秀苏州的桥,多姿多彩,精巧秀丽,似乎并不是供人行走的,而是让人欣赏的艺术品。
苏州古桥的种类很多:拱桥、平桥、旱桥、廊桥、曲桥、亭桥……每一座桥有每一座桥的风韵,有每一座桥的秀美,或彩虹临空,雄伟壮丽;或飞檐翘角,凝重古朴;或曲折有致,趣味无穷;或精巧玲珑,酷似小家碧玉。
如宝带桥长虹卧波,桥影横江;如小飞虹纤巧秀美,倒影水中,宛如彩虹……4、趣苏州古桥,有一个个内涵深厚、十分雅致的桥名,一副副笔墨精到、章法严谨的桥联,一件件技艺精湛、刀法精美的雕刻。
为古桥增添了无穷乐趣,令人白看不厌,回味无穷。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有趣的古桥名称?古桥名拾趣以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来命名的桥,如饮马桥、渡僧桥、胭脂桥、落魂桥、雪糕桥等。
基于苏州古桥文化的分析

基于苏州古桥文化的分析作者:李升玉来源:《华东科技》2013年第08期【摘要】在我国这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现有的建筑都体现着古代人们的智慧,在我国古建筑群里,古桥建筑可谓独树一帜。
尤其是在江南水乡之地,古桥建筑的特色、韵味及结构的精巧等等让人为之一叹,它们是技巧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如枫桥、乌鹊桥。
本文旨在了解苏州古桥建筑的历史背景、其装饰艺术,阐述苏州古桥建筑的文化特色,并结合几处著名的古桥建筑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古桥的认识来体会苏州古桥建筑的独特文化。
【关键词】苏州;古桥建筑;装饰艺术;特色;独特文化古桥建筑有其丰富的内容,除了基本的桥梁结构外,构成它的还有立碑石、布楹柱和雕栏板等元素。
苏州的古桥可谓中国江南地区的代表,在苏州的古桥建筑不同于北方,它的结构小巧玲珑,功能为方便人们出行,因此它的观赏性要强;而北方的古桥则雄厚磅礴,除了供人们出行外还有泄洪防洪的功效。
深入探讨苏州古桥建筑的文化精髓,了解其自身的建筑艺术价值。
1 苏州古桥的主要构成苏州的古桥建筑,除了有一般桥都有的桥墩、桥梁等基础结构外,最主要的构成是立碑石、布楹柱和雕栏板。
在这三个主要部分体现着古桥建筑的文化和艺术,也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
它们不仅丰富了建筑艺术的多方面价值,还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风俗。
(1)立碑石。
将石碑组建到桥梁建筑中,在石碑上刻字,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对古桥建造的讲解,使石碑作为桥梁建筑的一种装饰。
立碑石是人们将文学语言美融入于桥梁建设中,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结合。
立碑石可以只是独立的碑体镶嵌如桥梁建筑中,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石碑结构,有碑首、碑座及碑身组成。
有了立碑石,使得古桥建筑元素更加多样化,整个古桥就是一个独具魅力的艺术品,它集结了建筑力学与美学、文学、书法及雕刻艺术。
如北京西郊的卢沟桥的立碑石上所刻的《卢沟晓月》,就是乾隆皇帝亲笔所题。
(2)布楹柱。
桥上设置楹柱是苏州古桥建筑中比较常用的做法,它的特点是利用汉字的一字一音一义,组成上下联相对称的形式。
双月湖石拱桥介绍

双月湖石拱桥介绍
双月湖石拱桥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也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处重要景点。
这座桥横跨在双月湖上,是苏州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双月湖石拱桥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桥长约36米,宽约5米,由12个石拱组成。
桥面铺设着青石板,两侧栏杆为石雕,雕刻着各种花鸟、人物等图案,栩栩如生。
桥的中央有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观景。
双月湖石拱桥的名字来源于桥下的双月湖。
这座湖泊呈月牙形,因此得名。
湖水清澈,倒影着桥上的石拱和亭子,景色十分美丽。
每到春天,湖畔的樱花盛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双月湖石拱桥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还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到苏州园林的独特韵味。
双月湖石拱桥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也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处重要景点。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苏州旅游的一大亮点。
古代桥梁的最高工艺,苏州宝带桥被誉为最美运河地标

古代桥梁的最高工艺,苏州宝带桥被誉为最美运河地标运河水静静地从姑苏南郊流过,也流过偌大一座苏州城里大大小小上木桥百座石桥。
这些桥里最有名气的,是易林湖畔的宝带桥——作为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她仅存是我国现存古代桥梁中最长的多孔石桥,全长316.8米。
采访组的无人机在宝带桥盘旋盘旋,俯视镜头下,长长的石桥如同一条美丽的宝带,优雅地横跨于澹台湖北侧的玳玳河上。
宝带桥的彩虹桥因何而来,她是为何而建?一千多年前,为什么要造一座数座杜博韦如此巨大的石桥?站在宝带桥上,吴中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对记者林先生讲述了这座石桥的“前世今生”。
当年隋炀帝修筑大运河,南段开启了江浙一带地区的漕运之北路,然而京杭大运河流经苏州城南七八里处,有三四百米的缺口使得拉船的纤夫无法通行,狐蛤科甚至要涉水拉纤。
澹台湖是太湖水流向运河与吴淞江出海口的主要,自然也不能“填土作堤责怪挽舟之路”。
唐元和年间(806-820),苏州刺史王仲舒为畅顺保证漕运顺畅,决定造桥代道,海岸边在澹台湖上修筑长桥作为景德路,并带头捐献了一条据说是御赐的玉质宝带。
当地豪绅深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很快解决了建桥资金。
为纪念这位太守的义举,苏州百姓并令将此桥命名为“宝带桥”。
这座初为纤夫而建的宝带桥,千年来成为苏州的文学意象和文化符号。
元代薛兰英《苏台竹枝曲》中有词,“生憎宝带桥头水,半入吴江半太湖”,是对宝带桥地形的形象刻画出,也借此抒发恋人之间借由的微妙情感。
宝带桥53孔薄墩联拱形,更是为苏州增添了两处“宝带串月”的浪漫景致。
曾有诗云:“瑶台失落凤头钗,玉带卧水映碧苔。
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来。
”描绘了宝带桥串起53个月亮,与天上明月争辉的奇观。
据说,当年苏州人中秋吃完月饼,一个重要节目就是相约到宝带桥赏月。
采访时,记者遇到扬州市民张先生正在用KEEP跑马拉松。
他们有一个跑友群,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跑友们“各跑各的”,然后将各自的KEEP记录上传。
这次的主题是沿各自家乡的运河风光带跑竞走人文马拉松。
苏州仿古拱桥设计介绍

苏州仿古拱桥设计介绍石拱桥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桥梁,在江南水乡比比皆是,作为"拱桥"这一形式,全国到处都有,但是,南方的拱桥与北方的拱桥有所不同,而苏州地区的拱桥又不同于其它江南的拱桥,有他的特点,在设计时必需将它的特点融化在设计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地区有许多景观工程建设,如高档住宅区,旅游休闲游览区,湿地公园等,很多都要求设计古代石拱桥的样式,但是,"石"砌的拱桥毕竟难以满足现代交通的需要,在汽车行驶的震动下,石拱的石块容易松动以及在车辆行驶下对拱产生水平作用力(原本是没有的)而使桥梁遭到破坏,苏州许多古代小拱桥就是因为走车后很快被破坏的;此外,砌筑石拱桥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的,有经验的老石匠愈来愈少,而传承的年轻人更少,因此,仍然采用石砌拱圈结构是不妥的,由此出现了“仿古拱桥”的设计课题。
一、苏州古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要进行苏州仿古拱桥的设计首先要分析苏州古代拱桥的特点,了解了它的特点才能去继承和发展它,那么,苏州古代拱桥有哪些特点呢? 1.苏州的古代拱桥基本上都是“半圆拱”,“坦拱”很少见(在山区基岩外露地点偶见),这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因为他们在实践中知道“坦拱”是有水平推力的,而广阔的、苏州地区的冲积平原的地基都是软土地基(最大的淤泥质亚粘土层厚达18米左右),在当时的基础工程技术条件下是难以抵抗的,而"半圆拱"在恒载作用下基本上是没有水平推力的,适合于软土地基上建造;此外,“半圆拱”也是南方水运交通的需要,因为,古代南方水运发达,船只又要挂帆,也只有高耸的“半圆拱”才能满足水运通航的高度要求,由此,苏州地区的古石拱桥都是“半圆拱”的,这显然与北方或西部地区不同,北方或西部地区的拱桥有“半圆拱”也有“坦拱”而且,“坦拱”很多,这是古人根据地基承载条件和使用要求作出的选择。
高耸于水面之上的“半圆拱”,加之倒映在水中的倒影从景观上来看,非常美丽,和富有诗意,能更好的体现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
说古道今苏州的桥——历史与文化的交响

说古道今苏州的桥——历史与文化的交响苏州的桥,一如苏州的园林、昆曲般典雅、精致。
“桥,是如何而来的呢?”《论语》中有“使子路问津焉”。
我们的祖先,在水面较为狭窄、水流不甚湍急的地方,用小船摆渡,这个地方就是“津”。
可是风浪大作的时候,一叶扁舟难以渡河,于是,有人就发明了“梁”,“梁”是会意字,从木子底和三点水就可以明白表示用木料架在水面上以便通行,这就是“桥”。
《说文》曰:“梁,水桥也。
”然而木质的桥梁长期浸于水中,容易损坏,因此,有人想到了用石头造桥。
枫桥苏州究竟有多少座古石桥?无人可知,最有诗意的当首推枫桥。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桥”字,但每个字都和桥密切相关,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据说,唐朝诗人张继赶考落地,郁郁回乡,途经此处,挥毫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但这个“据说”有个问题。
张继,天宝十二年(753)进士,而这首诗写于至德元年(756),愁绪何来呢?然而这并不影响《枫桥夜泊》成为一首好诗,还被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
在寒山寺景区,有一座诗碑,现已成为一个新的景观。
可以说,文学与书法、篆刻的结合,让《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了艺术的呈现,让苏州的历史与文化得到了创新。
枫桥,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月牙形单孔石拱桥。
桥横跨于运河支流之上,东南—西北走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这里是从西北进入苏州的水陆交通要道,设护粮卡,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封锁河道,故名为“封桥”。
紧贴着枫桥东南堍有一座雄伟的敌楼,这就是铁铃关。
它与关前的古运河、枫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有一年上海高考,有一道考题,就是根据张继的《枫桥夜泊》改编而来的歌曲《涛声依旧》。
我想,当文学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苏州的历史与文化会传播得更广吧!吴门桥老苏州人都知道,有这样一座桥,同时牵系着盘门城楼的高大宏伟、瑞光古塔的熠熠生辉以及京杭大运河的白帆纤夫,它就是苏州现存最高的单孔石拱桥——吴门桥,用“气势非凡”来形容吴门桥一点都不为过。
苏州古桥

二古
苏州古桥历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 下及清末民初。有不少桥始建于春秋时代。 据《吴地记》载:“定跨桥为吴王阖阊 造。”另有都亭桥、鹤舞桥、临顿桥、剪 金桥、胭脂桥等,也有千年以上历史了。 汉代建的桥有皋桥,唐代陆龟蒙题皋桥诗: “横绝春流架断虹,凭栏犹想五噫风……” 另有顾家桥,据《吴地记》载:“汉,顾 悌,仕吴为虎头将军,父亡五日,绝浆而 死,郡人感之造桥。”三国时东吴建造的 有乐桥、钱都衙桥。隋代建有杨素桥。唐 代建造的桥梁,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有石 岩桥为自居易所建,夏侯桥为夏侯司空所 建,宝带桥为王仲舒捐玉带助建。唐诗中 提到的苏州桥梁,有“乌鹊桥红带夕阳” 的乌鹊桥,“黄鹂巷口莺欲语”的黄鹂坊 桥,以及“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 阁头”的花桥。此外,还有唐张继诗中的 枫桥,南宋始建的寿星桥、越城桥、行春 桥,元初建的灭渡桥,明代建造的下津桥、 普安桥,清代建的普济桥,民国时期重建 的彩云桥。
《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义是指架木于 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 形式。
简介
苏州古桥的特点 苏州古桥的深刻文化内涵 苏州古桥的介绍
被毁报道 建议
苏州古桥的特点
苏州,是园之城,水之乡,桥之都。易君左先生曾填词日:“红阑干畔, 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清清爽爽,静静悠悠,最爱是苏州。”这 是对苏州桥梁的真实写照。 岁月湮远,朝代递嬗,在漫长的岁月里,苏州古桥形成了四大特色, 即—— 多
苏州的桥梁用材和建筑结构,有明显 的时代变化。最早为木桥,所以“桥”字 是“木”字偏旁,而不是“石”字偏旁或 “土”字偏旁。到了唐代,有木梁、木栏 杆的石墩桥,刷以红漆,称“红栏”或画 桥,所以唐代白居易有“绿浪东面南北水, 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因木材易腐烂, 不能经久,所以到北宋时,木桥逐渐被石 板桥所代替,即“皆叠石瓷甓,工奇致密, 不复用红栏矣。”后来又因长的石条易折 断,南宋时期便发明建造了石拱桥,在南 宋《平江图》中,可以看到石拱桥已比比 皆是。同时,其建筑材料也就地取材,在 宋元之际大多用青石(石灰岩),也有用武 康石(产地在今浙江德清县)的。明代随着 冶金技术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改进,木渎 金山的花岗石能够大量开采加工,故现存 古桥用花岗石的最多,少用青石与武康石 了。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由于大自然的 风化毁蚀,留存至今的苏州古桥,最早的 是宋代,其次是元代,大部分是经明清两 代修复和重建的。
苏州古桥艺术

抢答
• 苏州古桥中最高的石拱桥是什么桥? • •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袖珍拱桥是什么桥? 我国现存古桥中最长的多孔石拱桥是什么 桥?
•引静桥
•小飞虹
•吴门桥 •宝带桥
• 苏州古典园林中最精致的廊桥是什么桥?
• 课后活动: 找一找你身边的古桥和现代桥。
太湖西山大桥
金鸡湖大桥
石湖大桥
趣
饮马桥
趣
孙武子桥
• 2000年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通过查 阅有关史料并历时多年寻访考证,认定穹窿山茅蓬坞为当年孙武的隐居 处和《孙子兵法》的诞生地,吴国是孙武的第二故乡和功成名就之地。
趣
讲一讲:桥联
• 山塘普济桥:交代地理方位,点题指路,使人一目了然的左右联云:
根据记载,到目前为止,苏州桥梁总数已达到3.2万余座,其中清代以 上古桥557座。素有“水都桥城”之美。
2. 古
• 苏州古桥历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有 不少桥始建于春秋时代。
古
宝带桥
• 建成于唐代元和年间。由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 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
拙政园
• 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 古典园林,占地78亩 (约合5.2公顷)。1 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 和园、承德避暑山 庄、苏州留园一起被 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秀
拙政园建造背景
• 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 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 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 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 (yu)蔬,以供朝夕之膳……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 “拙政园”。 • 这里的所谓“拙者”“为政”,就是 把浇花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 反映了园主人归隐田园、寄情 山水的心境,这种理解自然是 有道理的。
苏州古桥的装饰形态与艺术风格

( 四 )板 心 石
桥顶板心石也称 之为定心板或者合龙板 , 即桥 面石 梁正中
环境 艺术
l 6 5
顿河的落瓜桥 , 为清代翻建宋 代的拱桥 , 长9 . 5 米, 宽3 . 2 米,
鼓顶三类 , 雕 刻纹样以素面为主 ,个别雕有瑞兽祥禽 、灵木仙
跨径 6 . 8 米, 石 雕桥栏高 4 米, 中间书有桥名 , 左右望柱各 6 根。 卉等。
桥面栏板 、望柱 、抱鼓石互 相连接 ,高低错落 ,起伏有致 。栏
石狮 ,活泼而 灵动 。 ( 三 )抱鼓石 抱鼓石原 是汉民族传统 民居大 门底部位于宅 门入 口、形似
刻有蕴含 丰富寓意的精美 图案 , 这些图案雕刻技法精湛 ,象征 寓意深刻 ,体 现出古代 匠人们 的高超技 艺 。 苏州古 桥桥 顶板 心石一 般呈 四方形 ,而装 饰 图案 均为 圆
石桥 上的望柱也称栏杆柱 ,是栏板之 间的短 柱。望柱分柱 端 却分别抱有 3 个石鼓 对望 ,整个桥 身一共 1 2 个石鼓 ,并雕有
极具特 色 , 充分显示 出抱鼓石造 型在苏州桥梁装 身和柱头 两部 分 ; 石桥柱 身的截面 ,在宋代多为八角形 ,清代 素雅 的图案 ,
望柱的柱 身 , 截面多为四方形 。 望柱柱 身各面常有如意 灵芝纹 、 饰 艺术 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 ,来远桥 、乘骝桥 、落瓜桥 、引溪
芝状的抱鼓石 , 造型优美 。这些精美的石雕 艺术增添 了石桥的 经不仅是一种样式 ,而是植根于生活的深层结构 ,是一种居住
狮子林桥简介

狮子林桥简介1. 引言狮子林桥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位于苏州市中心地区,其建造始于17世纪。
狮子林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石雕而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对狮子林桥的历史、建筑风格、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 历史沿革2.1 建造时间狮子林桥的建造始于明朝末年,约在17世纪初完成。
它是苏州城内四大名桥之一,也是苏州市历史文化名胜保护单位之一。
2.2 建造者狮子林桥的建造者是明代的苏州知府陈燮祖和高拱,他们下令修建这座桥梁,以加强苏州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并增加其美观性。
2.3 翻修历史狮子林桥经历了多次翻修和重建。
最近一次翻修是在近年来进行的,将桥面和桥梁进行了全面的修复,以确保其长久的保存。
3. 建筑风格3.1 总体布局狮子林桥是一座拱桥,全长约80米,宽约5米。
桥身共有11个拱洞,每个拱洞上都有两只巨大的石狮作为装饰物。
整座桥梁由青石砌筑而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感觉。
3.2 石雕艺术狮子林桥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独特的石雕艺术。
每只石狮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的雕刻技艺赢得了广泛赞誉。
石狮形象独特,有的栩栩如生,脑海里想象。
狮子林桥的石狮不仅是桥梁的装饰物,还被认为是守护城市的吉祥物。
3.3 建筑材料狮子林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当地特产的青石,青石经过精心加工,使桥梁更坚固耐用。
同时,狮子林桥的石狮也是用同样的青石雕刻而成,给人一种整体和谐的感觉。
4. 文化意义4.1 建筑艺术狮子林桥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精华。
狮子林桥以其精美的石雕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研究者。
4.2 城市象征狮子林桥是苏州市的重要象征之一。
作为苏州市中心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成为了苏州市民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4.3 旅游景点狮子林桥是苏州市的一大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狮子林桥观光,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关于五里桥的介绍

关于五里桥的介绍关于五里桥的介绍一、概述五里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跨越河流大运河,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石拱桥。
五里桥总长约240米,宽4.5米,高10米,桥面由青石铺成,桥墩为砖木结构。
五里桥自建成后已有些建桥年代,是苏州市标志性的古桥之一。
二、历史五里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建桥年代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五里桥最初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水运,使运河的交通更加便利。
五里桥的桥墩为石砌形式,桥面铺设青石,这种古老的建造方式保留至今,也是五里桥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三、特色五里桥虽然历经沧桑,仍然保持着古老的样貌和特色。
五里桥的桥拱艺术非常独特,桥拱部分是以弧线为主要构成形式,这种古老的技术在当今的建造中已经鲜有应用。
五里桥的墩身雕刻精美,反映出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墩身的雕刻图案以动植物、人物等为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四、文化价值五里桥作为苏州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具有物质价值,更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五里桥为苏州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是苏州市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代表着苏州市老城区的城市风貌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游客们来到五里桥,可以领略到苏州市民的传统文化、历史和建筑工艺,也能更好地了解苏州市的民俗、传承、知识和技艺。
五、旅游价值五里桥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并举。
五里桥不仅是一座古老美丽的石拱桥,更是苏州市的旅游胜地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为苏州市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活力和就业机会。
众多的游客都到五里桥来游玩,感受古老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在五里桥留下美好的回忆和照片,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我们可爱的祖先,也留给了我们传递给下一代。
苏州桥文化

苏州桥文化马祖铭走在桥上仿佛行走在历史的长廊下,到处都是遗迹,可以这样说,每一座桥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同种文化。
放眼苏州大地,拱桥、曲桥、平桥、廊桥、亭子桥、梁式桥、斜拉桥、立交桥、悬拉桥、钢架桥、木桥,比比皆是,其历史之长,造型之美,内涵之深,无不凝聚着苏州文化的灵韵,放射出独有的光彩。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苏州的桥梁从一个侧面承载着苏州的历史,展现了水文化的丰富内涵,毫不夸张地说,桥文化应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水文化中更涵盖着桥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今天古城苏州环境综合整治的浩大工程中如何体现人和水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如何在新时期中强化文化意识如何保护古代桥梁,挖掘吴文化资源,提升它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桥是民间游乐活动的场所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赏桥看月为旧时苏州风俗。
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记道:“八月十八夜,吴人于此串月,画舫征歌,欢游竟夕,金轮激射,玉塔倒悬,摇漾浺瀜,九光十色。
旧俗,串月多泊望湖亭。
今亭已倾废,画舫楼船,仅借串月之名,日间遨游山水,金鸟未追便已辞棹石湖,挣泊白堤,传觞醉月矣”。
又曰:“行春桥跨石湖上,八月十八日,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或云十八夜串月,从上方塔铁链中看出。
是夜月之分度适当铁链之中,倒影于地,联络一串。
”长桥串月画舫弦歌,湖亭美酒,如此美景佳酿,难怪游人在此要欢游竟夕呢。
桥是民俗风情的载体走三桥是苏州旧时的风俗。
苏州水乡桥多,桥名太多寓意吉祥安康。
例如有福寿桥、永福桥、和丰桥、平安桥、兴隆桥、吉利桥、长庆桥、永昌桥、通贵桥、状元桥、志成桥等等。
为此,苏州逢年过节,喜庆吉日都会选自己称心如意的桥名去“走三桥”,这是苏州水乡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以往避灾在元宵节夜要一口气走过三桥,不准回头,便可以来年平安如意,赶走厄运。
为何选走“三桥”不选其他?因吴地方言中“三”与“仙”近音,故而三桥有仙桥之意。
马祖铭:苏州桥文化

马祖铭:苏州桥文化走在桥上仿佛行走在历史的长廊下,到处都是遗迹,可以这样说,每一座桥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同种文化。
放眼苏州大地,拱桥、曲桥、平桥、廊桥、亭子桥、梁式桥、斜拉桥、立交桥、悬拉桥、钢架桥、木桥,比比皆是,其历史之长,造型之美,内涵之深,无不凝聚着苏州文化的灵韵,放射出独有的光彩。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苏州的桥梁从一个侧面承载着苏州的历史,展现了水文化的丰富内涵,毫不夸张地说,桥文化应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水文化中更涵盖着桥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今天古城苏州环境综合整治的浩大工程中如何体现人和水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如何在新时期中强化文化意识如何保护古代桥梁,挖掘吴文化资源,提升它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桥是民间游乐活动的场所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赏桥看月为旧时苏州风俗。
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记道:“八月十八夜,吴人于此串月,画舫征歌,欢游竟夕,金轮激射,玉塔倒悬,摇漾浺瀜,九光十色。
旧俗,串月多泊望湖亭。
今亭已倾废,画舫楼船,仅借串月之名,日间遨游山水,金鸟未追便已辞棹石湖,挣泊白堤,传觞醉月矣”。
又曰:“行春桥跨石湖上,八月十八日,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或云十八夜串月,从上方塔铁链中看出。
是夜月之分度适当铁链之中,倒影于地,联络一串。
”长桥串月画舫弦歌,湖亭美酒,如此美景佳酿,难怪游人在此要欢游竟夕呢。
桥是民俗风情的载体走三桥是苏州旧时的风俗。
苏州水乡桥多,桥名太多寓意吉祥安康。
例如有福寿桥、永福桥、和丰桥、平安桥、兴隆桥、吉利桥、长庆桥、永昌桥、通贵桥、状元桥、志成桥等等。
为此,苏州逢年过节,喜庆吉日都会选自己称心如意的桥名去“走三桥”,这是苏州水乡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以往避灾在元宵节夜要一口气走过三桥,不准回头,便可以来年平安如意,赶走厄运。
为何选走“三桥”不选其他?因吴地方言中“三”与“仙”近音,故而三桥有仙桥之意。
【最美姑苏桥】苏州古桥的四大特色

【最美姑苏桥】苏州古桥的四大特色◇马祖铭苏州,是园之城,水之乡,桥之都。
易君左先生曾填词日:“红阑干畔,白粉墙头,桥影媚,橹声柔,清清爽爽,静静悠悠,最爱是苏州。
”这是对苏州桥梁的真实写照。
岁月湮远,朝代递嬗,在漫长的岁月里,苏州古桥形成了四大特色,即多、古、秀、趣。
◎一多唐代诗人、苏州刺史自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其时,苏州有桥近四百。
诗人杜荀鹤对苏州桥梁众多的特点亦作过生动的描绘:“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宋代《平江图碑》上刻有359座桥梁,至民国时城内有桥308座,加上城外700余座,总共达1000多座。
据有人统计,苏州的桥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5座,桥梁之多为世界之最,远远超过了世界著名水城意大利威尼斯每半平方公里一座桥的密度。
◎二古苏州古桥历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
有不少桥始建于春秋时代。
据《吴地记》载:“定跨桥为吴王阖阊造。
”另有都亭桥、鹤舞桥、临顿桥、剪金桥、胭脂桥等,也有千年以上历史了。
汉代建的桥有皋桥,唐代陆龟蒙题皋桥诗:“横绝春流架断虹,凭栏犹想五噫风……”另有顾家桥,据《吴地记》载:“汉,顾悌,仕吴为虎头将军,父亡五日,绝浆而死,郡人感之造桥。
”三国时东吴建造的有乐桥、钱都衙桥。
隋代建有杨素桥。
唐代建造的桥梁,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有石岩桥为自居易所建,夏侯桥为夏侯司空所建,宝带桥为王仲舒捐玉带助建。
唐诗中提到的苏州桥梁,有“乌鹊桥红带夕阳”的乌鹊桥,“黄鹂巷口莺欲语”的黄鹂坊桥,以及“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的花桥。
此外,还有唐张继诗中的枫桥,南宋始建的寿星桥、越城桥、行春桥,元初建的灭渡桥,明代建造的下津桥、普安桥,清代建的普济桥,民国时期重建的彩云桥。
苏州的桥梁用材和建筑结构,有明显的时代变化。
最早为木桥,所以“桥”字是“木”字偏旁,而不是“石”字偏旁或“土”字偏旁。
到了唐代,有木梁、木栏杆的石墩桥,刷以红漆,称“红栏”或画桥,所以唐代白居易有“绿浪东面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
浅析苏州桥文化的发展

浅析苏州桥文化的发展作者:胡静怡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苏州固有“东方威尼斯”之美称。
作为悠久历史的古城,桥梁文化成为苏州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之一,桥梁在苏州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苏州古桥在记录着一代代苏州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见证这个城市的快速发展。
本文就苏州古桥的历史、文化角度进行了一个大致的解读,在阐述古桥文化的同时激起对其历史文化产物的保护意识,以及“古桥文化”对当代桥梁设计产生的影响进行粗线分析以了解“桥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苏州古桥;桥梁文化;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22-02一、“苏州桥”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桥文化”的起源和产生原因常言道“上有苏杭,下有天堂”,苏州一度被称为“东方水上威尼斯”,纵横交错的水网系统无一不在诉说苏州与桥梁的不解之缘。
临江近海的苏州,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城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
正如《送人游吴》中提到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苏州城以水而兴,吴文化以水而名,水是苏州的灵魂。
水乡造就了桥乡,桥乡衬托着水乡。
黑格尔说过“建筑是一种用建筑材料造成的象征性符号。
”苏州古城坐落于水网之中,街道临河而建,建筑临河而造,基本保持“水陆并行,街道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所以苏州古桥就是苏州独特且唯一的城市文化符号。
(二)苏州著名的“桥文化”苏州桥梁总数达到3.2万余座,其中清代以上的有557座。
苏州古桥历史悠久,上至春秋下至明末清初,有几座特别保留的文化古城显然已经成为城市历史的文化符号。
在众多保存时间较久的古桥中属宝带桥和枫桥最为出名。
古桥建造用现代眼光来评定显然就是经典的建筑设计作品。
苏州枫桥自古至今就是水陆的交通要道和集散交流中心,因唐代时用来封锁河道,故又作封桥,现坐落于寒山寺风景区。
始建于唐,距今至少有1200多年历史。
廊亭桥短文

廊亭桥短文
廊亭桥,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旧城区,是苏州八景之一。
建于明代,全长72米,宽3.6米,由24个拱形石桥碑拱成。
廊亭桥成为苏州市内一个古老和独特的景点,也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代表。
廊亭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然与人文的美简直让人无法言语。
桥下的运河边,传来了船夫的吆喝声和嬉戏声,显得格外热闹,而桥上则满是游客和拍照的人们。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苏州古城的风貌和人文历史,也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
除了风景,廊亭桥的建筑特色也是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桥面用青石板拼成,桥头还设有两间亭子,可以让游客在此休息、饮茶、聊天,欣赏苏州传统园林等等。
廊亭桥旁还有一些小吃店和特色店铺,让游客在这里尝到正宗的苏州美食,并有机会购买到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
苏州游客来到苏州,怎能错过这座代表苏州文化的古桥呢?尤其是晚上的廊亭桥更是气氛独特,点点灯光照亮了整座桥,鲜艳欲滴,如此美景来到了此地,怎能不留下一张美照呢?。
苏州古建筑工程

苏州古建筑工程
苏州古建筑工程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其中一些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备受关注。
古建筑工程在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建筑传统和优秀的建筑技艺。
苏州古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它们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精湛的施工技术而闻名。
苏州古建筑工程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园林设计。
苏州古建筑常常与精心布置的园林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这些古建筑工程的园林设计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表达,通过巧妙地利用水、石、植被等元素,打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
另一个特点是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苏州古建筑工程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材料,包括木材、石材、砖瓦等。
这些材料既体现了古建筑工程的美感,又能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雨侵蚀,保证了建筑的长久保存。
此外,苏州古建筑工程还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装饰的精美。
从屋顶到门窗,从梁柱到墙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精雕细琢。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还展示了古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苏州古建筑工程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这些古建筑工程不仅有着极高的艺
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代能够欣赏和学习其中的智慧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淡苏州古桥建筑的独特文化本文提要:用所调查、搜集的部分苏州古桥(含部分新桥)建筑艺术文化元素,包括立碑石、布楹柱、雕栏板等素材,浅述它们在深化桥梁建筑意蕴的独特魅力,探索其在升华桥梁建筑艺术的作用,旨在推动苏州古桥乃至我国古桥保护事业的发展。
(一)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将建筑艺术看作为物质性最强的艺术,把文学视为精神性最强的艺术。
人们都知道,石头、混凝土、钢材等建筑材料,本身完全没有精神性,只能按照重量规律来造型物质。
任何建筑物要实现其功能要求,必须用工程材料来构筑,并受到力学的制约,它的构件组合和空间造型,基本上是几何形态的、抽象的,难以具体表述它特定的意蕴。
而文学是语言艺术,具有表意上的细腻、灵活等独特的优势。
建筑语言所碰到的表意上的障碍,恰恰是文学语言、尤其是中国文学语言之擅长。
我们的祖先,早就以其无比的智慧,在建筑形象中嫁接上文学语言,充分调动文学语言来深化建筑意蕴。
苏州古代桥梁在这方面就是运用了这种手法,采取多姿多彩的形式,如立碑石、布楹柱、雕栏板(杆)等,从而丰富了桥梁的建筑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象,不失为姑苏吴文化的一朵奇葩。
立碑石。
将文字刻在碑石上,再将碑石组织到桥梁建筑中,是中国传统建筑融合文学语言的一种较为郑重的形式。
碑可以是一块纯朴的简单碑石,也可以由碑座、碑身和碑首组成的隆重形象,甚至可以辟建碑亭。
这些碑,集文学、书法、雕刻艺术于一身,本身就构成了建筑小品,如北京西郊卢沟桥的碑亭便是典型之作,碑石上刻有《卢沟晓月》,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笔。
苏州古桥桥碑更为普遍。
如城东南郊的宝带桥,始建成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16-819年),为53孔连缀石拱桥,全长317米,是我国保存至今的四座古桥之一(见注)。
宝带桥北逸有石塔和碑亭,碑亭以花岗石叠砌,单檐歇山造,虽然比不上卢沟桥碑亭那样庄重精致,却也显得古朴素雅,碑亭内置石碑,碑上刻有清代张松声的《重修宝带桥》碑记。
苏州吴江风仙桥,南北逸各建有碑亭一座,式样、尺寸相仿,隔河相望,犹如一对孪生姐妹;两座碑亭均歇山顶,正脊雕饰八仙图案,造型秀逸,四脊翼角飞翘,如春燕凌空;亭内均置石栏坐槛,供过路人歇脚休息;两亭碑石上分别阴刻联词,南亭是“化日光天,相安无躁;栉风沐雨,且住为佳”,北亭有“坐而言矣,起而行矣;老者安之,少者怀之”。
生动地描述了过路人安逸自在的祥和气氛,还激励年轻人放眼未来,去开拓美好的生活,读来颇具情趣。
如今,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还藏有重建望亭桥碑记、西白塔子桥重修记等桥碑。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由吴县顾肇熙记、长洲陈伯玉篆刻的西白塔子桥重修记中,简要叙述了修桥的经历,记载了重修时捐资者姓氏、款额,直至修桥的帐目开支,笔笔详尽地公诸于众。
布楹柱。
在桥上设置楹柱,雕刻楹联是苏州传统桥梁建筑最为普遍的现象,如今,许多苏州古桥上仍留存着。
它利用汉字一字一音一义的特点,组成上、下联对称的形式,短的六、七字,长的十多字,体例各异、文字幽雅;有的是精炼的赋诗词,是诗的浓缩;有的是通俗的散文调,以流畅的语言,寄寓着深邃的理念;有的是普通的白话文,记叙着修桥者的姓氏、年月。
对联联结于桥梁建筑,大多采用抱柱,称为楹联,安置于桥洞两边。
也有少数布置于桥顶栏柱的,叫做门联。
苏州虎丘山东麓的普济桥的楹联是:“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岩塔影立春秋”。
苏州吴县胥口后塘桥的桥联是:“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
西山庙桥楹联为:“跨水虹梁新结构,合流虎阜抢潆洄”。
苏州市吴江盛泽的白龙桥上的楹联为:“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三尺浪,好从欲水更思源”。
南郊五龙桥的楹联是:“钥镇三吴,下饮长虹规半月;支条钟五水,远通飞骑扼全湖”。
市西北郊浒墅关丰乐桥的楹联有:“水远天长古口浇连泰渎;年丰人乐,四时风景胜涂阳”。
雕栏板。
现存我国古桥绝大多数用石料建造,石雕栏板是桥梁造型艺术的重要方面,其形式多属美术雕刻,少见文字艺术。
从广义角度来讲,美术雕刻亦属文字艺术的范畴,如卢沟桥栏杆望柱头上的石狮子和栏板上的花饰就是典型之例。
苏州古城内官太尉河上原来有座叫百狮子桥的,是南宋时始建的单孔石拱桥,用武康石砌筑,粗犷古朴。
桥身两侧栏板浮雕狮子,刀法精美。
走狮、坐狮、卧狮、蹲狮、数达近百、栩栩如生。
如今,该桥已拆除,部分雕狮栏板移于道前街河小桥上。
不久前,苏州市东郊车坊镇发现了一座大觉寺石桥。
该桥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重建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
古桥两侧石栏板雕饰着精美图案,东侧为双龙戏珠,龙身粗短、飞舞于云雾间,愈显天桥;西面刻有宝珠、蝙蝠、天马、仙人组成的画面;桥头雕饰着持大钵的金刚力士,形象古朴。
这些珍贵的美术图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如今,该桥已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栏板文字艺术多见的是题桥名一类,现存的苏州古桥桥栏板正中几乎都有桥名石碑题名。
如枫桥、江村桥、乌鹊桥、重建吴门桥、大朗桥、青龙桥、宝带桥等等。
至于桥栏板上雕刻门联的,就数枫桥顶上那“行善勿恶”的两幅,北联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南联为“万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
(二)古人通过以上这些形式,将文学语言巧妙地揉入桥梁建筑环境中,为古桥建筑艺术的升华,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为人们提供了鉴赏指引。
历史上我国许多著名的风光名胜无不多是有诗人吟诗作赋而成为传世之宝的,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胜枚举。
正是以这些碑石、诗文做媒体,使滕王阁、岳阳楼、醉翁亭得以名声大躁。
同样,苏州古桥中寒山寺畔的枫桥,本是城中常见的一座普通单孔石拱桥,跨径不打,但有了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才享有其美名的。
后来,明代诗人高启有诗赞曰:“画城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更让枫桥的美名走向世界。
又如,苏州古城内的乌鹊桥,也是因为诗人白居易的“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的名句而诗意盎然的。
其次,是深化了桥梁这一景物的文化意蕴。
给桥梁景点赋文、点题,使之表达高逸情思,通过楹联文字来抒发桥梁建筑的诗韵,是苏州传统桥梁审美的最大特色。
在这方面前面已列数例,下面再举几例做一点补遗和描述。
如苏州娄门外的永安桥,南北走向,是一座高耸的单孔石拱桥,桥的东西两侧楹柱上各有一副对联,东联是:“潮接唯亭,绝曲烟波迎画鷁;市通官渎,万家灯火耀花红”。
西联为:“鼓棹动来,飞泽湖光涵远塔;扬帆西曲,马鞍山色送行舟”。
两联遣词美妙,生动地描述出江南潮连烟波、光照万家、塔影逐帆的水乡景色,宛如画卷,令人陶醉。
苏州同里镇上的小东溪桥,是建于明代正德元年的古石拱桥,桥身南北两侧楹柱纂刻有楹联,南为:“古桥摇虹迎旭影,罗星晕碧琐溪光”。
北对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
工整的楷书联词,如今仍清晰可见。
这楹联不独吟咏了绿水依依、塔影相映的水乡景色,还记载了当时人们勤奋好学的生活气息,读来情意绵绵、令人倾倒。
苏州桐泾桥桥联就更精彩了。
其北联是:“向东去近抵金阊,望西行远通浒墅”。
南联为:“陆地运精功疏浚,出人才恒善栽培”。
显然,联词前者指示舟楫航向,后联则别开生面,从开河造桥说到培养人才,寓意深渊、耐人寻味,迄今仍不失启迪之意。
古人通过文字艺术展示桥梁建筑境界、升华建桥艺术,无不闪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光华。
再者是丰富了桥梁与书法美、工艺美的融合。
古桥上的碑词和楹联文字书法大多出自名家手笔,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字体端庄、苍劲浑宏;论纂刻工艺,既有阳刻、亦有阴雕,融桥梁建筑美、诗文美、书法美和工艺美于一体,真是美哉、妙哉!(三)“历史烟云桥上过,人间新事扑面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迎来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春天,苏州城市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大量新型桥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古桥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近些年来,我市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桥梁设计师和能工巧匠携手合作,热情交流、相互切磋技艺,继承和发扬了古人造桥的优良传统,在保护古桥和重建,移建古桥的同时,注重弘扬苏州古桥建筑文化风格,设置小品、配置桥碑、巧布楹柱、遣词咏联,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在重建临顿河徐贵子桥时,配置楹联,由王西野先生赋词,南首是:“桥因贵子留名,波映园姿替月”。
北联为:“两行杨柳临官路,一带楼台接画桥”。
又如,在寒山寺东隅重建了来凤桥,是一座单孔坦形石拱桥,桥身刚劲柔美,犹如长虹卧波。
桥的两边设置有漏窗和楹联,所配楹联:东对为隶书:“白莲开近先贤宅,绿凤飞来第九桥”。
西首是楷体:“江枫渔火霜钟动,水廊山村玉镜涵”。
在山塘河改建的新民桥畔,也留了楹联:“远山拥翠,此去舟行烟水里”。
“新月横波,方知人在画图中”。
为保护苏州城东南隅的老觅渡桥(为始建于元代的古石拱桥),不久前在其南侧新建了气势恢宏的新觅渡桥,在新桥上布置得桥联曰:“葑溪瞻宝带,揽吴地三分明月。
古渡跨新虹,抒水城千载乐间”。
这些新桥楹联,借景抒情,着力于描叙时代风貌,较好地继承了苏州古桥建筑文化的传统,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市民的好评。
特别需要叙述的是前年移建竣工的蟠龙桥。
这是按原胥江上的枣市桥原样设计的。
该桥为三孔人行石拱桥,两边孔跨径各八米,中孔为十五米,全长56.8米,南、北走向跨越护城河,北接东大街、南接南门路。
蟠龙桥的告竣,不仅便利了两岸市民的交通往来,亦为吴门桥与人民桥之间又新添了一景。
“蟠龙桥”是鉴于该桥地处苏州古城的古蟠门,且门楼雕有飞龙而得名。
蟠龙桥落成后,苏州市人民政府在桥址东北堍立桥碑一座为“蟠龙桥碑记,”简要记叙了该桥移建始末。
桥顶千斤石上雕有“双龙戏珠”轮回图案,古朴典雅。
在桥的东、西两侧,于墩、台楹柱上,布置了楹联四对,两对为气绝,两对是十一字联,记叙如下:东侧的七绝是:“西来挂棹上黄浦,东去锦帆入太湖”。
十一字联是:“瑞塔凌霄景物千秋留胜概,王虹衔月水云一派赏吴风”。
西侧的七绝为:“一棹好风泛碧波,三环明月连吴苑”。
十一字联为:“宋桥添新俦同枕塔影联新诗,吴地重古韵特移江虹映古阙”。
蟠龙桥东西桥堍均配置整齐的花岗石砌驳岸,古栏望柱上安装着一尊尊石狮子,数量之多,难以清点。
石驳岸壁间隔地锒嵌着系缆石和泄水孔。
蟠龙桥是一座比较高耸的人行石拱桥,为便于两岸群众往来,在宽五米的桥面两边设有自行车上、下行滑槽;桥身南、北两端各安装有四十五级人行步阶,以长条石辅就的布阶,宽约四十厘米,高仅十二厘米,较常见古桥的石级要平坦得多,行人上、下高桥倍感平缓舒畅。
若仔细察看,每块布阶前沿都粗凿纹理,是防止雨、雪天行人滑倒的措施,……。
凡此种种细微处的人性化设计,无不浸润着建桥设计师和工匠们的心灵美。
综观蟠龙桥及其配置的一件件建筑小品,古朴典雅、赏心悦目,不失为苏州环古城风貌带上一成功的杰作。
如今,游人拾级登桥,极目远眺,只见护城河水徐徐东去,不时一艘艘游船穿梭而过,好一派迷人的水乡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