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与“成”肖凌之①“诚”与“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字,我们仔细想过他们的因果关系吗?②“诚”,乃真实、真挚、真情、真意,是一种优良的态度、作风和品质;“成”,则是成绩、成果、成效、成就,是一种符合预期的结局、结果和状态。
“诚”是“成”的必备和基础,“成”是“诚”的投入与结局。
可以说,若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需以真诚待之。
③孔子在多个场合提到“人无信不立”;《韩非子·说林上》讲到“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礼记·中庸》谈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这些古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人要有所“成”,就不能忽略“诚”的存在与作用。
④常人都有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
但是,无“诚”则不“成”是铁的定律。
在现实具体的求“成”实践中,总有人把“诚”束之高阁,要么投机取巧,要么瞒天过海,要么出尔反尔,要么掺杂使假……凡此种种,都是以“欺”和“诈”的手段盗取功名。
这种“成”,是不踏实的“成”,以不“诚”而求“成”,其结果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丢失信誉,断送根本。
⑤一个人拥有了“诚”,就有了待人处事的真,就能获得理解、信赖和尊重,得到配合、支持与帮助,得来成事的各种条件和基础。
“诚”能帮愚者变聪、弱者变强。
现实中,以“诚”为人做事,也可能有一时无“成”的现象。
但是,有了“诚”的投入,人们的心灵便有了纯洁与高尚、坦然与无悔,也就收获了精神上的“成”。
“诚”者终究能“成”,在具体的行业与领域,以“诚”待学而成学、以“诚”待艺而成艺、以“诚”待业而成业的事例举不胜举。
“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⑥人与人相处,无处、无时、无事不需“诚”。
“成”,是每个奋发进取者的良好心愿,社会发展需要每个成员都有“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项训练(一)做一只生命的"候鸟"①在大自然中,每当严酷的冬季来临,不在少数的动物像狗熊一样,吃饱喝足,长一身脂肪,便躲进洞穴,不声不响地睡上一个冬天。
最困难的时期,它们就这么轻松地熬过去了。
而候鸟,却要成群结队地远走高飞,到另一个更适宜生存的地方过冬。
②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智慧,前者立足忍耐,相信时间能改变一切;后者却勇于闯荡,以空间的变化来达到目的。
反思一下我们人类这种所谓的"高级动物",富余的是狗熊式的生存哲学,缺乏的恰恰正是那种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候鸟精神。
③专门研究"穷人的哲学"的一位先生说:"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坚守一个行业一个地方,相信也会有所成就,在某个领域成为德高望重之人。
但是如果他不停地迁徙,或许会有更多的机会,人生会有更多的风景。
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两种人会各有所获。
但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每个人都能面临更多机会,如果你没有去尝试过,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潜能,不知道是否会有更好的前"④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
对候鸟式生存的人来说,尽管付出了动荡不安的代价,但他们却因此获得了许多发展机遇,有了更多成功的希望。
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往往就是因为对动荡不安的生活方式怀有深深的恐惧,才错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也有一双"翅膀",因而便老是在生活的"悬崖"面前惊恐万状,踌躇不前。
⑤候鸟们总在不停的飞行,飞行,所以它们生存得很好,过得很有意义。
对人类而言,面对"悬崖",我们何不有一点候鸟的精神,下决心对自己大喝一声"奋起"?或许生命由此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进入一片辽阔的天空。
1、作者提倡做一只生命的"候鸟",文中的"候鸟"所具备的精神是:2、从论据的基本类型来看,第③段属于论据;从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角度来看,第④段先从面论证,后从面论证,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知足①“知足常乐”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当今纷繁杂乱、诱惑多多的世界里,我看应是我们立身处世、自制自律的金玉良言。
②曾读过“齐人攫金”的故事,说齐国有个财迷,整天想着要有许多金子。
一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一家金店,直奔柜台,揣起金器就跑。
几个路过的巡吏将他抓住。
县官审问他:“当着那么多人,你竟敢去抢别人的金子!”那人这才清醒过来,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了金子,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
”③明代的刘元卿曾撰写《王婆酿酒》的寓言,读来颇为有趣。
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也不计较。
一天,道士说,我喝了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
井挖好后,涌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发财了。
以后道士又问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说,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
道士听后,笑着在墙上提了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
”写完之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④这些故事、寓言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该知足而不知足时,就会目眩神迷于五色之惑不能自拔,成为贪欲的奴隶。
古人总结教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说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人贪酒色,如双斧伐孤树,未有不仆者!”一个人,尤其是执掌权力的人,一旦对自己的地位、待遇不知足,欲壑难填,迟早会出事。
那么,如何识高低、知满足?这道问题确实考验着每个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⑤现实生活中,知足之乐是以忍痒换来的。
权力、地位、金钱、美色,对人的诱惑和杀伤力极大,见之“心痒”可以理解,关键是对非分之利要忍痛煞痒。
有位县官死后留下一只小木箱,后人打开一看,是满箱血迹斑斑的草纸,以及一封信件。
原来这位县官生前面对贿银,内心也曾一次次发痒。
为戒贪拒贿、煞住心痒,他以锥刺股,以纸拭血,久而久之,集满木箱。
信末,他以苏轼名言告诫儿孙:“忍痛易,忍痒难!”⑥极少数位高权重的“聪明人”,书读得比别人多,见识比别人高,可关键时刻,忘记了祖宗的良言,忘记了前车之鉴,见利便如蚁挠心,奇痒难支。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
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
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
“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
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
“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
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
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
[全]中考语文最新议论文训练(10篇)及答案
中考语文最新议论文训练(10篇)及答案(一)柔软地带□查一路①菜市场外,路边小贩在和城管交涉,对收摊的要求,讨价还价。
“再等会儿,再等会儿。
“不能再等了,你再不走,我就要丢饭碗啦!”②我饶有兴致地驻足倾听,观看。
我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一种存于人的内心的柔软地带。
社会总是在进步,几年前,在我的印象中,城管跟小贩交流只用动作——他们飞起一脚,小贩的莱篮子随即像足球一样飞起。
同样这个地点,我看到过多起。
③我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想,好像谁都没有错:小贩提篮卖点小菜能有什么错?城管为交通道路畅通有序而整顿又能有什么错?需要那么尖锐地对立吗?④几天前,我看过一本书,书中有个细节: 1992 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士兵亨里奇受到审判。
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的青年。
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师辩称亨里奇仅仅是在执行命令,别无选择。
而法官西奥多不以为然,他的一番话振聋发聩。
他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
”把枪口抬高一厘米,这在法律管辖的范畴之外。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人的内心不是铁板一块,应该都能做到。
⑤法律和法规是坚硬的东西。
如果不够坚硬,人们可以自由触碰,久之形同虚设,除此,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人的内心,也应该有软硬两个地带,硬的是原则,软的是良知。
⑥绝对的“神圣”,许多都化成后来的“荒诞”。
因为世间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常识更为强大的东西,它们的检验,能够摧毁人们心中曾经毫无怀疑的确信与坚守。
⑦因此,在是与非之间,在权力与欲望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地带能给后来的进与退留一点余地,给调整与纠偏留一点空间,而这,需要人们的内心有一块可以松动的柔软部分。
⑧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
早在20世纪20年代,胡适就和鲁迅商量着要改写《西游记》的最后一回。
到了1934年,胡适终于将《西游记》的最后一回做了改写。
部编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
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莫因“狼来了”流失善良过去几天,温州11岁男孩黄某的“失踪”,一直牵动着大众关注的目光。
12月5日,许多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警方找到了孩子,并且确认平安无事。
不过,整起事件只是孩子母亲为测试丈夫是否在意自己和孩子,蓄意策划制造的虚假警情。
目前,孩子母亲已被刑拘。
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暖的。
当看到失联信息时,大部分人都会格外关注,媒体也会及时介入,在各类平台上发布消息,动员网友扩散信息、参与寻找。
这一点,从许多媒体平台的数据中可以得到证明。
许多网友的朋友圈都被诸如《温州11岁男孩失联4天,翻遍全城的爸爸几近崩溃》《第五天了!温州11岁男孩至今没有回家,家人重金50万苦求线索》的文章刷屏了。
还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志愿者投入到实际搜寻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释放。
大众的关爱不难想象,真正想不到的是事件本身的虚假。
这竟是孩子母亲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
5天的全城搜寻、5天的牵肠挂肚,等来的却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事实的真相被揭穿,始作俑者向公众道歉,但事件的严重性绝不是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消解的。
从法律上看,报假警消耗了大量公共资源,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从道德上看,对公众情感造成了伤害,对社会诚信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说,道德层面的危害更大,“狼来了”透支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既为防患未然,也是以儆效尤,这起颇为荒诞也颇为典型的事件,最好能成为一堂公开的道德法治课,让“狼来了”的故事不再上演。
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网友没有因为被欺骗而指责谩骂孩子母亲,也没有后悔自己的一片善心付之东流。
这样的宽容弥足珍贵,这样的善良更值得呵护。
必须承认,人性也有善恶两面,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别人的伪善所蒙蔽,也很有可能被“狼来了”的故事所愚弄。
只有更多人选择相信美好和善良,这个社会才可能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才可能更有温暖。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颜值重要,但不代表一切①当今社会是个看脸的时代,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提升“颜值”来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机遇。
然而颜值并不能决定一切。
马云,一个名列福布斯全球科技百富榜亚洲第一的男人,他并没有很高的颜值。
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如今的诸多成就。
即使是在颜值时代,修心亦是很重要的。
②一个没有素质的人,就算穿的多么华丽,一说话一个举动就能暴露自己。
一个非常有涵养的人,即使穿着朴素,和他相处也会觉得清风拂面。
③修心使人睿智。
钱穆,一个没有任何文凭,甚至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通过自学,成了一代儒宗。
他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通过修心,有了一番成就。
④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学数学让人周密,学科学使人深刻,学伦理让人变得庄重,学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修心是有好处的。
⑤一个人空有“颜值”却没有内在是不行的。
现在,有很多好看的人只凭自己的高颜值就能得到很多的喜欢与关注。
可是,当有一天颜值不在,自己又没有内在,怕苦又怕累的时候就会明白,颜值不是最重要的,内在才是。
⑥吕布是三国时一位大将,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吕布空有一身武艺,却不曾修心,每当自己失败的时候,就将责任归咎于他人。
他不盖识人,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死干曹孟德之手。
若吕布可以修心,重用手下贤才,爱兵如子,未必不能问鼎天下。
可惜,吕布只是将才,成就不了更高的事业。
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当今社会,空有颜值目中无人不予修心是万万不可的。
我认为人们没必要去整容,你的相貌再怎么长久也不过几十年,而你的内在若出名,还可以留名青史,被传颂千年。
⑧再者,如果人人都长的一模一样,还不是靠气质区分吗?(选自《意林》2019年合订本,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请为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
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
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⑤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
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
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
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别让“垃圾快乐”毁了你的生活①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
本想刷一会手机,就去睡觉或者读书。
结果手指一动,滑开手机,就再也停不下来。
看看朋友圈的消息,看看微博上的热搜,玩玩小游戏,刷刷短视频。
结果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去大半,懊悔、心痛瞬间涌上心头,可再追悔,也已于事无补。
②其实刷手机、电子游戏、打麻将等等带来的都是“垃圾快乐”。
所谓的“垃圾快乐”,就是能带来短暂的精神快感。
比如搞笑的短视频、好玩的综艺、肥皂剧,看着非常过瘾,让人不禁沉浸于“哈哈大笑”的喜欢。
③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垃圾快乐成瘾,比毒品成瘾更可怕。
毒品成瘾,每个人都知道是件必须拒绝和远离的事。
而垃圾快乐,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忍不住地想要更多,让你的意志迷失,忽略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它默不作声地,让你慢慢成瘾,一层“快乐”的糖衣之下,也许会有刹那甜蜜的错觉,但久而久之,你就会尝到它带来的苦。
④为什么人会沉浸于“垃圾快乐”中呢?心理学的角度说:反馈时间越短的越容易获得快感。
你玩一会游戏,看一个搞笑短视频,马上就能哈哈大笑。
情绪带来的快感,让人忍不住上瘾,这么舒服的事情,谁愿意舍弃呢?反之,对于那些反馈模式比较长,获取快感的时间比较慢的事情,我们通常会觉得厌烦,难以坚持。
⑤比如,想要收获好身材,必须克服高热量美食的诱惑,再加之一次次挥汗如雨的运动。
学习读书亦是。
一两个小时的学习并不会让人直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它是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在不知不觉中沉淀在看不见的气质、谈吐之中。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些我们所追求的美好,亦不是唾手可得。
⑥我一直相信,走得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
⑦毛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不喜欢的事。
”。
在人生路上,想要走得更长更远,你就必须一次次地去突破自己。
⑧在《声临其境》节目中,宁静的表现让我印象很深刻。
新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贪多嚼不烂史中兴①古话说,贪多嚼不烂。
②著名学者梁漱溟深谙此理。
他的孙子梁钦宁接受访谈告诉我们,祖父一次一个人带四个孩子出去玩,他最小,只有四岁,最长的十一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四个孩子总共只要了二两米饭。
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
如今吃的东西好了多了,胖墩也多了,肥胖成了一种病,可证梁氏所言非虚。
病从口入,你要健康,第一条就是管住你的嘴,众多医生千百遍地重复着这样的告诚。
③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也懂得这样的告诚,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食品再丰富,不会把盘子都搬过来,一天三顿就是三顿,不会没完没了地吃,一顿二两三两,不会八两一斤,换上肚汉,也不可能八十个馒头、六十碗面。
④这种过饱过撑的情形在微信群里发生了。
你出去看看,车船上、候机候车室里、开会的会场里、商店的柜台里,甚至医生看病的诊室里,有多少人在低头刷屏,上班族办公的上班族办公时间不便刷,就上厕所刷。
办公室以外,早晨一睁眼,晚上闭眼前,都刷个不停。
我所住的院子里几个常去健身点的老人,近日不见,我转身xún mì,坐在长椅上刷屏呢!⑤信息不胀肚子,胀脑子。
你拥有几个、几十个微信群,一个群十来个人,就是几十、几百个人,每天从早到晚,这么多人给你发信,你也必有所回应,难怪有人一有空就刷屏,就是生怕漏了谁的信,在群中掉队落伍。
这就迫使你从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全部休息时间都不敢闲着,你就是24小时不闭眼不停手,它还是没完没了,你脑子不胀才怪呢!⑥信息单一的年代,人们坐井观天,不知今夕何夕,患上信息饥渴症。
如今人们爱上微信上自国内外大事,小至饮食起居,看病养生、辨假防骗,里面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叫人怎么不爱它。
事情总是这样,有一利就有一弊,爱之过甚,为其所累,就有可能转化为恨,或者是爱恨交加。
⑦老友聚会,一位退休不久的,泡微信的牛人,竟热情大减,诉说他泡微信的初衷,是让自己在朋友心目中是个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的消息灵通人士,渐渐地,他应接不暇了,潮水般的信息,一波波从群里涌来,他把全部休息时间都赔上,还是担心又漏了什么。
中考语文议论文专题练习及答案.doc
中考语文议论文专题练习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共51题)1.白手起家,不能手无寸铁①我们常常说,“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
这里的“铁”,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资本和能耐,也可以说是你创业的本领。
②哈佛大学教授哈恩曼曾经这样说:即使你再羸弱、再贫穷、再普通,你仍然拥有别人羡慕的优势。
对于梦想难成真的人来说,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缺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开发利用。
③美国人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在文学领域和演说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世界范围内受人尊敬的文学和演说大师。
但是,在他选择文学和演说之前,他曾经试图成为一名商人。
他先是投资开发打印机,花费了整整3年的时间,最后把千辛万苦借来的5万美元全部赔光了。
他又发现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著作而赚了大钱。
他很不服气,心想,我自己写了文章自己出版发行,所有的利润不都是自己的吗?为何不自己开一个出版公司呢?他于是又投资开了一家出版公司。
但是,他不知道,写作与经商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他很快就因为债务陷入了困境,出版公司破产了,他也陷入了更大的债务危机当中。
④经过两次经商失败的打击,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经商的无能,他彻底断绝了经商的念头。
痛定思痛,他发现自己没有找到自己的强项,自己有写作和演讲的才能,而自己却没有很好地使用。
到全国巡回演讲,在演讲的间隙里埋头写作。
很快,风趣幽默的马克·吐温声名大噪,成为全国知名的演说家,脍炙人口的作品也迅速走红。
⑤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
”马克·吐温开始经商的经历就是把宝贝放错了地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你也许兴趣广泛,掌握多种技能,但是,在所有的长处中,总是有你的强项。
成功者的原则是:去选择最能够使自己全力以赴的、最能够使自己的品格和长处得以充分发挥的职业。
新部编中考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停下来,做个发现者张勇①李斌先生在文中谈到,大学时的老师来北京出差,邀请三两门生去喝茶。
老师亲自沏茶、斟茶,并传授洗杯、闻杯、品茶的技巧。
临走时老师特别叮嘱:“只有学会停顿,才能发现不同的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给自己留出一点品茶静思的时间。
”②忙是一种节奏,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生活。
现在社会,何人不忙?何事不忙?生活的逼迫,学习的压力,梦想的追求,常常让我们行色匆匆,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
于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到无力,彷徨,孤单……与其在苦难的泥潭中挣扎,不如停下来。
③立陶宛有一种叫做“螺旋树”的松树,这种树在幼年时,长势过快,一味地疯长,顶端的幼芽就显得柔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每当刮风下雨,这些脆弱的幼芽往往是不堪一击,几乎全被毁掉。
顶芽被毁后,螺旋树就生长出许多侧芽来顶替,这样一来就渐渐地长成了弯弯扭扭的螺旋树。
④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
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这样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没有人可以精力无限、奔腾不息,忙碌周期与休憩周期相结合才能让生命充满精彩。
适度的停顿犹如登山过程中的休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激昂迈向激昂的必经阶段。
就像电影镜头,长短镜头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缤纷多彩的画面节奏;________________。
⑤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赶路,让人们在“停”中补充体力,增添力量,让人们把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走得更快捷。
“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是中国古人智慧在“亭”中的形象体现。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面对山之厚重,水之浩淼,难道你就不会有些许所感所悟么?那些洗净铅华,浮躁的心灵同样可以清丽脱俗,摄人心魂,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现在你,需要整装待发,重新起航。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中国人弄丢了器物精神①杭州的菊英面馆开在中河南路,靠近雄镇楼,曾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这家面馆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那里“片儿川”,而是每年7月至9月,会放两个月的暑假,这在整个杭州也是绝无仅有的。
老板说,钱是赚不完的,让员工也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应该是老板的态度。
②菊英面馆的老板真的是有“态度”的,一般面馆的卫生,抹抹桌子拖拖地就可以了,而在这家面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吊扇上的灰尘每天也抹一把。
③我认为这是久违的“器物精神”。
什么是“器物精神”呢,是对物件的钟爱,也可延伸于对从事的工作注入情操和人生态度,再说得大一点,那就是精神追求。
④菜场里有十几个肉排,其中有一摊位与众不同,体现在刀具上,别人的摊版刀具粘着肉沫子,或是血淋淋的,他的呢,一块纯白的毛巾,时常擦找,每一把都闪耀着银色的光芒,整齐摆放。
它的案台也干干净净,一丁点木渣也没有,他倒不像是在卖肉,像是在西餐厅。
有人买肉,一刀下去,手势一拉,一块肉就割下,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⑤这也是器物精神。
⑥中国其实是一个具有“器物精神”的民族,在明以前的中国古代,无论是中国人的科技发明水平,还是生活水准,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当然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也远远地高于西方人。
最能体现中国器物精神的就是选器和丝绸,选器的功能本来就是盛饭盛菜,用个陶钵和竹筒也能达到,但中国人把它艺术化了,选器出口到西方,让西方叹为观止,它们发现原来吃饭的器具也可以做得这样美。
丝绸也同样,把衣料这种生活必需品艺术化了。
⑦而反观当下的“器物精神”,我认为是缺乏的,换言之,今天我们的精神需求是低的或者说是不入流的,大家都奔着利而去,大家从小到大都在想一个问题,怎么赚到更多的钱,很多人没有精神追求。
所以一个生意极好的面馆一年要放两个月的假,是让人不可思议的;天天耗费时间擦洗店面的里里外外也是不可思议的。
2024部编版初中语文议论文专题练习题(附答案)
2024部编版初中语文议论文专题练习题(附答案)(一)文学当助人识己①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
它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
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
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
这方面文学(),因为文学是“人学”,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
②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
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能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
鲁迅十分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
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
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
③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
卡夫卡小说《地洞》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迟迟不来,但又时时防备着它来。
”这句话言简意赅,堪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写照。
事关人类生存问题,文学可关注的空间很大。
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
20世纪20年代,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
④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
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1500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深层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最新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最新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做一股“清流”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
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
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
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
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等等。
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
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
”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
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等。
这一股股清流,以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
④清流生活,还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
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
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
古人云:“源洁流清。
”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
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歪了则正。
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激了。
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
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
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匠人与大师梁衡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
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
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最新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最新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小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周国平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
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
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
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
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
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
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
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只写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
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
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
2023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总训练50篇附答案
2023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总训练50篇附
答案
这份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汇总训练的50篇文章,并附带答案。
以下是其中一篇文章的示例:
文章标题: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内容简介: 近年来,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越来越受欢迎。
然而,它对青少年的发展可能带来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方面,网络游戏可
以提高青少年的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另一方面,过度沉迷于
网络游戏可能导致青少年研究成绩下降和社交能力退化。
问题观点: 网络游戏的影响应该得到重视,并采取措施保护青
少年免受负面影响。
讨论观点1: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研究成绩的影响
- 青少年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分散注意力,导致研究成绩
下降。
- 研究是青少年的首要任务,应该限制他们玩游戏的时间,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研究。
讨论观点2: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影响
- 青少年花太多时间玩游戏,缺少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机会,导致社交能力退化。
- 学校和家长应该鼓励青少年参与更多的现实社交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结论: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要保护青少年免受其负面影响,需要制定合理的限制和教育措施。
答案示例:
1. B
2. C
3. A
...
50. D
注意:本文档仅提供示例,实际的50篇文稿和答案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编写和提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50套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绝对不应该这样。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
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2)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
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
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3)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解析】【分析】⑴本文的论点在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再结合前文,就可以概括出论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具体的内容在文章的3﹣8段,相关的句子有;第四段“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第五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种实质”;第七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根据上述内容概括具体内容要点。
⑵议论文常见的辩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作用一般都是为了论证论点。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是举例论证,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是引用王粲的文字,属于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
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内涵,有一定的开放性。
作答时先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再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注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细意去领会”、“大抵观书须先熟读”、“继以精思”。
故答案为:⑴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扣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⑵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
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
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⑶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点评】⑴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和中心论点。
答题时应注意,中心论点的识别: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要了解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外、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对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整合重要信息,从论证、意思、结构上作用几方面分析,然后写出探究结论。
2.阅读《阅读的愉悦》,回答各题。
①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绝对真理。
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
这个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②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因此,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③首先,阅读闲书的愉悦,会带来身心充实。
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
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
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
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
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带来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
④其次,广泛的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
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但对我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
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得之甘汁,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总之,我读书就好比吃甘蔗,吸其甜汁,吐其渣滓。
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⑤再次,多一份读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正如鲁迅所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
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
⑥从古至今,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
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
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
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
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④段中加点词语“渣滓”在文中是什么意思?(3)依次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①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________)②那些有学问但对我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
(________)(4)阅读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愉悦呢?【答案】(1)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2)无价值的书或书中无价值的知识、内容。
(3)道理论证;比喻论证(4)阅读闲书的愉悦,会带来身心充实;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多一份读书,多一分智慧的光亮.【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能力。
考生通读全文,梳理脉络,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提取要点,抓关键语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如分析“ 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
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因此,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等句,即可整理出答案:阅读的愉悦,在于能够自由摄取精神食粮中的营养。
⑵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渣滓指剩下的边角料,物体取出精华后残留的东西;东西磨成的碎沫堆在一起;作骂人的话的时候,一般是指无用的,多余的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