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基本概念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物质的组成。
- 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 微观: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氧化性。
-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溶液等。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_2)、铁(Fe)等。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_2)、氯化钠(NaCl)等。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氧化铜(CuO)、水(H_2O)等。
2. 化学用语。
-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如H表示氢元素。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H_2O表示水的化学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2H_2 +O_2{longrightarrow}2H_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的符号,如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
二、化学基本理论。
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无中子)。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外电子排布。
- 分层排布,离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 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汇总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1.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
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分子要改变。
常见的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焰色反应、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电泳、胶体的凝聚、渗析、布朗运动)、吸附、蛋白质的盐析、蒸发、分离、萃取分液、溶解除杂(酒精溶解碘)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蛋白质变性、干馏、电解、金属的腐蚀、风化、硫化、钝化、裂化、裂解、显色反应、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碱去油污、明矾净水、结晶水合物失水、浓硫酸脱水等。
(注:浓硫酸使胆矾失水是化学变化,干燥气体为物理变化)3.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冰水混和、H2与D2混和、水与重水混和、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石油、铝热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化合物、漂白粉、漂粉精、天然油脂、碱石灰、王水、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O2与O3) 、同分异构体组成的物质C5H12等。
5.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特征及常见反应:a.从物质的组成形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b.从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c.从反应的微粒:离子反应或分子反应d.从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应或不可逆反应e.从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6.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红磷和白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整理归纳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整理归纳高中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阶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考取理工科专业的必备课程。
化学基本概念是高中化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理解和掌握进阶化学知识的前提。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整理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 基本粒子高中化学中的基本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
其中,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物质。
离子是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2.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指原物质经过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变化的标志包括:颜色、气味、密度、温度和放出或吸收热量等。
3.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能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三类。
4.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原子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化学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比例是化学计量比,即是指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数与各元素的原子数的比值关系。
与元素不同的是,化合物可以被分解成原子或分子。
5. 摩尔化学计量单位的基本单位是摩尔,它是化学里的量子,表示某种物质中的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数量。
一个摩尔的物质中含有 6.02×10^23 个粒子。
6. 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是向一个化学方程式中加入反应物而形成的变化。
化学反应的平衡是指化学反应速度相等时的状态。
化学反应的平衡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正反两个过程同时进行的状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数量在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动态平衡。
7. 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热量、温度、压力、功、焓、熵、自由能等热力学量的物理学科。
热力学为化学反应的研究提供了定量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8. 酸碱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化合物。
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酸碱中和是酸和碱发生反应后电荷的均衡状态。
9. 氧化还原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电子的转移过程。
高中化学全知识点
高中化学全知识点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化学这门科目,掌握化学的各个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将系统地总结高中化学的全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复习。
一、化学的基本概念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的科学。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化学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而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确定的比例结合而成。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4.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上发生改变,但其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反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二、化学元素与周期表1.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指一类原子中只有一个类型的原子核和相同数目的质子的物质。
2. 元素的分类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等不同种类。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非金属元素多为气体或固体,类金属元素性质介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
3. 周期表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排列并分组的表格。
元素在周期表中按照周期和族的规律排列,周期性表征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4. 周期表中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为主族元素、副族元素、过渡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键和化合物1. 化学键的概念化学键是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力,使得原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
2. 共价键和离子键共价键是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是原子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化学键。
3. 化合物的命名化合物可以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正负离子组成的,分子化合物是由共价键连接的分子组成的。
高中化学概念大全
高中化学概念大全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圆梦教育高中化学基本概念(一)掌握基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
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具有固定的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性质。
2. 物质的量- 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代表6.022×10^23个基本单位。
-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
3.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 反应物与生成物: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 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
4. 溶液与浓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常用单位有摩尔/升(mol/L)和质量/升(g/L)。
5. 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是质子(H+)的给予者,碱是质子的接受者。
-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log[H+]。
二、元素化学1. 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族至第2族和第13族至第18族的元素。
-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族至第12族的元素。
2. 元素的性质-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非金属通常不导电。
- 半金属: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特性的元素,如硅和锗。
3.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氧、氢、碳、氮、硫、磷、氯、钠、钾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键。
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列。
- 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几何形状的理论。
3. 晶体结构-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和固定熔点的固体。
- 晶格:晶体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汇总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汇总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汇总: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⑴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原子团的定义(2)混合物与纯物质、单质与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⑶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4)酸、碱、盐和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⑵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3)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和判断⑷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配平(5)氧化还原反应的典型计算⑹离子方程式书写以及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7)热化学方程、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的意义和编写3.物质的分散系(1)胶体的概念、性质、制备和透析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⑶ 溶解度概念与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4.电解质溶液(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电离与电离平衡⑵溶液的ph、盐类的水解、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等5.结构相关概念⑴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书写、原子核组成符号等(2)表示电子式、原子结构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式⑶化合价涵义,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4)三个键,两个力,四个晶体,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⑸元素周期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强弱的判断6.与物质数量有关的概念⑴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2)物质量、摩尔质量、物质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以及物质量与粒子数(原子、分子和离子)和气体体积(在标准条件下)之间的关系,阿伏伽德罗定律和推论7.化学基本概念的热点、重点①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物质量”的理解,这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我们不仅要知道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而且要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构建以“物质量”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体系。
更重要的问题类型是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它涉及许多概念。
此外,相关物质数量和物质数量的计算应适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高中化学概念大全
圆梦教育高中化学基本概念(一)掌握基本概念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2)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9.液化: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常用的几种气体液化后用途见下表.10.溶解性: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11.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12.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13.氧化性:物质(单质或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得到(吸引)电子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氧化性.非金属单质、金属元素高价态的化合物、某些含氧酸及其盐一般有较强的氧化性.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十分相似,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也越强.氟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氧化性规律有:①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弱于不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如Na+<Ag+;②变价金属中,高价态的氧化性强于低价态的氧化性,如Fe3+>Fe2+,MnO4>MnO42>MnO2;③同种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往往是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如HNO3>HNO2,浓度越大,氧化性也越强,如浓HNO3>稀HNO3,浓H2SO4>稀H2SO4.然而,也有例外,如氯元素的含氧酸,它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是HClO>HClO2>HClO3>HClO4.14.还原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还原性.金属单质、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和含有元素低价态的化合物都有较强的还原性.物质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该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也越强,金属单质还原性顺序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基本一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非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元素若有多种价态的物质,一般说来,价态降低,还原性越强.如含硫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的还原性:H2S>S>SO2;含磷元素物质的还原性PH3>P4>PO33;铁及其盐的还原性:Fe>Fe2+等.15.挥发性:液态物质在低于沸点的温度条件下转变成气态的能力,以及一些气体溶质从溶液中逸出的能力.具有较强挥发性的物质大多是一些低沸点的液体物质,如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等.另外氨水、浓盐酸、浓硝酸等都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这些物质贮存时,应密闭保存并远离热源,防止受热加快挥发.16.升华:在加热的条件下,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变化.常见能升华的物质有I2、干冰(固态CO2)、升华硫、红磷、灰砷等.17.稳定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它反映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稳定性可分为热稳定性、光化学稳定性和氧化还原稳定性.越不活泼的物质,其化学稳定性越好.例如:苯在一般情况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常用苯作萃取剂和有机反应的介质.很多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和水作溶剂,都是利用了水的化学稳定性.18.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1)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2)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注意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2O与D2O混合为纯净物.19.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O2、Cl2、N2、Ar、金刚石、铁(Fe)等.HD、16O、18O也属于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20.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21.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常见强酸:HClO4、H2SO4、HCl、HBr、 HI、HNO3…常见弱酸:H2SO3、H3PO4、HF、HClO、H2CO3、H2SO3、CH3COOH…22.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ˉ的化合物叫碱.常见强碱:NaOH、KOH、Ba(OH)2、Ca(OH)2…常见弱碱:NH3·H2O、Al(OH)3、Fe(OH)3…2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盐的分类:①正盐:如:(NH4)2SO4、Na2SO4… ②酸式盐:如NaHCO3、NaH2PO4、Na2HPO4…③碱式盐:Cu2(OH)2CO3… ④复盐:KAl(SO4)2·12H2O…24.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Na2O、Al2O3、Fe3O4…非金属氧化物:NO2、CO、SO2、CO2…(2)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CO、NO成盐氧化物:CO2、SO2、SO3酸性氧化物:CO2、SO2…碱性氧化物:Na2O、CuO…两性氧化物:Al2O3、ZnO过氧化物:Na2O2超氧化物:KO225.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2)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二)正确使用化学用语1.四种符号(1)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上).②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上).③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电荷数及电性符号(正负号),“l”省略不写如:Ca2+、SO42ˉ、C1ˉ、Na+ …(3)价标符号:是在元素正上方标正负化合价、正负写在价数前.“l”不能省略.如:1+H、1-Cl、1+ Na、6+S、2-O…(4)核素符号:如2713Al、3216S、168O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2.化合价:化合价是指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①在离子化合物中,失去电子的为正价,失去n个电子即为正n价;得到电子为负价,得到n个电子为负n价.②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正负则由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来决定,电子对偏向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负价;偏离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正价.③单质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或化合物的组成的式子成为化学式.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结构特点,化学式可以是分子式、实验式、结构简式等.不同的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有区别.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元素组成,还表示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最简单的整数比,同时也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例如,氢氧化钡这种物质及其组成元素是钡、氢、氧3种元素,化学式还表示了Ba2+与OH的个数比是1:2,它的化学式量为171.过氧化钠的化学式是Na2O2,但不能写成NaO,在过氧化钠中实际存在的离子是O22 离子,且Na+:O22 为2:1,所以,过氧化钠的化学式只能用Na2O2表示.某些固体非金属单质及所有的金属单质因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它们的化学式只用元素符号表示.比如红磷的化学式是P.4.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的式子.一般分子式是最简式的整数倍,多数无机物二者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如最简式为NO2的分子可能是NO2,也可能是N2O4.有些单质、原子晶体和离子晶体通常情况下不存在简单分子,它的化学式则表示这种晶体中各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数目的最简整数比,如C、SiO2、CsCl、Na2CO3、2CaSO4·H2O等.分子式的意义:(1)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2)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3)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4)表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例如,硫酸的分子式是H2SO4,它表示硫酸这种物质,也表示了硫酸的一个分子及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氧原子组成.H2SO4同时也表示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985.原子结构示意图:用以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在各层上排布的简图,如钠原子结构简图为:表示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3个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表示该层电子数(K 层2个电子,M层1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也叫原子结构简图,它比较直观,易被初学者接受,但不能把弧线看作核外电子运行的固定轨道..6.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过程的式子.①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链接.②弱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用“”.HCO3-CO3-+ H+③强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用“=”.HSO4-= SO42-+ H+④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进行.H3PO4 H2PO4-+ H+H2PO4- HPO42-+ H+HPO42- PO43-+ H+⑤多元弱碱的电离认为一步完成.Fe(OH)3Fe3+ + 3OH-7.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如下:①只能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式;如NaCI、Na2SO4、NaNO3、CuSO4…②将难溶的(如BaSO4、BaCO3、AgCl…),难电离的(如HClO、HF、CH3COOH、NH3·H2O、H2O),易挥发的气体(如SO2、CO2、H2S…)用化学式表示.③微溶物:若处于混浊态要写成分子式,澄清态改写成离子式.④弱酸的酸式盐酸根不可拆开.如HCO3ˉ、HSO3ˉ、HSˉ.⑤碱性氧化物亦要保留分子式.⑥离子方程式除了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外,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离子电荷总数一定相等(离子电荷守恒).(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1.基本概念:①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②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还原:物质得到电子被还原.(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③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④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能力.⑤氧化产物:氧化反应得到的产物.还原产物:还原反应得到的产物.⑥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反应,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2.概念间的关系:3.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①表现性质规律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②性质强弱规律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 还原产物还原剂失电子→ 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③反应先后规律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被氧化的是Fe2+④价态归中规律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⑤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4.氧化性、还原性大小的比较(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a、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b、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2KMnO4+ 16HCl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常温)MnO2 + 4HCl(浓)= MnCl2 + Cl2↑ +2H2O (加热)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KMnO4>MnO2.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2Fe + 3Cl22FeCl3,S + Fe FeS ,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Fe3+、Fe2+),可判断氧化性:Cl2>S.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简记:左>右(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NO3-不显氧化性,酸性环境中NO3-显氧化性;又如KMnO4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三.化学中常用计量1.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以12C的一个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和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为该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一般不写.2.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即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同位素的存在,同一种元素有若干种原子,所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即按各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各天然同位素原子百分比乘积和计算平均相对原子质量.3.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总和称为相对分子质量.4.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是n.用来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用mol表示①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原子、分子、离子、电子或其他微观粒子.②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通常用×1023molˉ1这个近似值.③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N)有如下关系:n=N·N A5.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ˉ1或kg·molˉ1.①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ˉ1为单位时,其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相等.②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如下:M=m · n6.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用V m表示,V m=V÷n.常用单位L·molˉ1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L·molˉ1.7.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会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PV=nRT(R为常数)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下列结论:①同温同压下,V1:V2=n1:n2②同温同压下,P1:P2=M l:M2③同温同体积时,n l:n2=P l:P2注意(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 2O 、SO 3、已烷、辛烷、CHCl 3、乙醇等.(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 、Ne 等单原子分子,Cl 2、N 2、O 2、H 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 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4)要用到·mol -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 2中存在着NO 2与N 2O 4的平衡;(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 2O 2+H 2O ;Cl 2+NaOH ;电解AgNO 3溶液等. 8.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 B .C B =n B (mol)/V(L) (n B 是溶质B 的物质的量,V 是溶液体积),单位是mol·Lˉ1.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公式:Mc %1000ωρ⋅=一)原子结构1.原子(AZ X )中有质子(带正电):Z 个,中子(不显电性):(A —Z )个,电子(带负电):Z 个.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①A=N+Z(A :质量数,N :中子数,Z :质量数) ②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③M Z ≈ M N ≈1836 M eˉ(质量关系) 3.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1)原子核:几乎集中源自的全部质量,但其体积却占整个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其中质子、中子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集合在一起,使原子核十分“坚固”,在化学反应时不会发生变化.另外原子核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原子能(即核能).(2)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为×10-27kg,相对质量.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为×10-27kg,相对质量.中子数决定同位素的种类.(4)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11836××10-27kg.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及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 K→L→M→N→O →P →Q 顺序排列.(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 2个,即K 层2个,L 层8个,M 层18个,N 层32个等.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溶液(一)分散系1.分散系:化学上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成很小的微粒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所组成的体系.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剂均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2.四种分散系比较(二)溶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特征是均一、稳定、透明.2.饱和溶液、溶解度(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不饱和溶液.(2)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常用s表示.质量分数ω=S(100+s)×100%(3)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食盐溶解度变化不大;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4)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溶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称之为溶解度曲线.3.了解几个概念: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1)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2)结晶水:以分子形式结合在晶体中的水,叫结晶水,它较容易分解出来,如:Na2CO3·10H2O=Na2CO3+10H2O,CuSO4·5H2O=CuSO4+5H2O(3)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叫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容易失去结晶水.常见的结晶水合物有:Na2CO3·10H2O(纯碱),CuSO4·5H2O(胆矾、蓝矾),FeSO4·7H2O(绿矾),ZnSO4·7H2O(皓矾),MgCl2·KCl·6H2O(光卤石),KAl(SO4)2·12H2O或K2SO4·Al2(SO4)3·24H2O(明矾),CaSO4·2H2O(石灰膏),H2C2O4·H2O(草酸).(4)风化:结晶水在常温和较干燥的空气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叫风干.(5)风化本质:结晶水合物分解Na2CO3·10H2O(无色晶体)=Na2CO3·H2O(白色粉末)+9H2O(6)风化现象:由晶体状逐渐变成粉末.因此凡具有此现象的自然过程过程都可称为风化,如岩石的风化,它显然不属于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7)潮解:某些易溶于水的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或全部溶解的现象叫潮解.(8)易潮解的物质有:CaCl2、MgCl2、NaOH等.(9)粗盐易潮解,而精盐不易潮解.这是因为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杂质的缘故.4.胶体(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在1nm~100nm之间分散系,叫作胶体.(2)分类:按分散剂的状态分为液溶胶:Fe(OH)3胶体、淀粉溶液、固溶胶、有色玻璃、气溶胶:烟、云、雾.(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②布朗运动③电泳现象④胶体聚沉(加入电解质、加入带异种电荷的胶体、加热,均可使胶体聚沉).5.胶体的应用(解释问题)①沙洲的形成②卤水点豆腐③明矾(或FeCl3)净水④工业制皂的盐析⑤冶金工业电泳除尘电解质溶液(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高中化学知识解读
高中化学知识解读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在高中阶段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世界。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解读,涵盖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溶液和酸碱反应等内容,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
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原子核、元素和化合物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不同种类的原子构成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得到了有序排列。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可以是同种元素的结合(如氧气O2),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结合(如水H2O)。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列出了已知元素的名称、符号和一些重要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排列,横向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纵向的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元素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二者之间的元素称为过渡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还包括周期性规律,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包括原子的重新组合和化学键的破裂和形成。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子转移反应等。
在化学反应中,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只是在反应中发生转化。
四、溶液与酸碱反应溶液是指溶质(通常是固体)在溶剂(通常是液体)中均匀分散的体系。
溶解是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物质的离解与溶剂的包围。
酸碱反应是指酸与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其中酸产生H+离子,碱产生OH-离子,中和反应的结果是生成水和形成盐。
本文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了简要解读,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溶液和酸碱反应等内容。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大全一、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 118 种。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溶液等;纯净物则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铁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燃烧、生锈等;物理变化则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状态等发生改变,如蒸发、凝固等。
4、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二、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如氢元素用 H 表示,氧元素用 O 表示。
2、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₂O,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 CO₂。
3、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它不仅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能反映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和粒子个数比。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液体药品的取用,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较多量液体可直接倾倒。
2、物质的加热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3、仪器的连接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将玻璃管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插入胶皮管。
4、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气体的制备1、氧气的制备实验室制取氧气常用的方法有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氯酸钾。
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归纳一、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元素:由一种原子构成的简单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为其他物质。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按一定的化学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3.化学式: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的种类和数量的简明符号。
4.化学反应: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原子结构的改变,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5.摩尔:相当于物质中包含的量,即单位物质的数量。
二、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1.原子序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
2.电子结构:原子中带电子的电子云的组合方式。
3.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沸点、硬度等。
4.化学性质:包括与其他元素的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等。
5.元素周期表:由元素原子序数排列而成的表格,按周期性规律排列元素。
三、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离子键: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2.共价键:由两个非金属原子间共享一定数量的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3.分子:由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离子或分子的微粒。
4.分子式:由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化合物中分子的构成。
5.分子构象: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
四、化学反应基本规律1.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
2.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物转化速度的比率。
3.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浓度达到常数值的状态。
4.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之比。
5.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
五、酸碱反应1.酸性物质表示:在水中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化合物。
2.碱性物质表示:在水中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3.盐的定义:由酸和碱反应而生成的化合物。
4.酸、碱、盐的性质与用途:如酸和碱的腐蚀性,盐的脱硝功能等。
5.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的化学反应产生中性溶液。
六、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作用定义:物质失去电子的化学反应。
2.还原作用定义:物质获得电子的化学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单元:包括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电位等。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元素:不可再分的基本物质单位。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2. 原子结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
- 电子云: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区域。
- 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3.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电子海”。
4. 化学反应-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5. 摩尔概念-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二、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1.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2. 周期表- 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分为7个周期和18个族。
三、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 表示化合物组成的符号表达式。
- 包括分子式、实验式和结构式。
2. 化学方程式- 描述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四、酸碱与盐1. 酸- 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
- 常见酸:硫酸、盐酸、硝酸等。
2. 碱- 能够接受氢离子或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 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
3. 盐- 由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和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 常见盐: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
六、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七、溶液与浓度1. 溶液- 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点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点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
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经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
二、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式。
分为分子式和结构式两种形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反应物在方程式的左边,生成物在方程式的右边,用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三、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四、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与化学键的形成有关。
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分子,化学键的类型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形成的。
五、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如相变、溶解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发生的变化,如氧化、还原等。
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七、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是指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酸 + 碱→ 盐 + 水。
八、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剂能够接受电子,还原剂能够捐赠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还原剂 + 氧化剂→ 氧化物 + 还原物。
九、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不能够导电的物质。
高中化学2024年会考必备知识点
高中化学2024年会考必备知识点高中化学2024年会考必备知识点一、化学基本概念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2、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4、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5、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其相比。
6、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二、化学基础理论1、物质结构理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每个电子层上最多排列2n^2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倒数第二层不超过18个。
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理论: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3、酸碱理论:酸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阳离子完全是氢离子的物质;碱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4、配合物理论:配合物是由配合离子或分子和独立的离子或分子组成的化合物。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1、氢气:无色、无味、可燃,是最轻的气体。
2、氧气:无色、无味、助燃,存在于空气中。
3、氮气:无色、无味、不活泼,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4、氯气: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5、钠:银白色、软、导电、活泼,是典型的碱金属元素。
6、铝:银白色、硬、导电、轻,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7、硫:黄色、能溶于二硫化碳、不溶于水,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8、水:无色、无味、液体,是常见的溶剂。
9、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
10、氯化氢: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极易溶于水,是一种强酸。
四、有机化学知识1、有机化合物特点: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多数易燃、难溶于水。
2、烷烃:分子通式为CnH2n+2,是易燃气体,常见于天然气和石油中。
3、烯烃:分子通式为CnH2n,常温下为气体,常见于石油中。
高中化学必修一基本概念总结(最新最全)
高中化学必修一基本概念总结(最新最全)1. 物质: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为物质。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2. 纯物质: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纯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无法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其他物质。
例如,氢、氧等元素。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不同的元素。
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3.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 均质混合物:组成部分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例如,溶液。
- 非均质混合物:组成部分不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例如,悬浊液。
4.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化合物中最小的能够保持该化合物化学性质的粒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5.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表示元素的电子层数,族表示元素的化学性质。
6. 化学键: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产生的相互结合的力。
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键。
- 共价键:由共用电子对相互吸引形成的键。
- 金属键:由金属原子与其邻近原子之间的电子云重叠形成的键。
7. 化学反应:化学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
- 合成反应:两个或更多物质结合成一个物质。
-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物质。
- 置换反应:由两个或更多物质互相交换原子或基团。
- 电解反应:通过电解将化合物分解成离子。
这些是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基本概念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提问。
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2.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表示法。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3.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多种物质。
-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
-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4. 化学计量-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数量的粒子。
-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5. 溶液与浓度-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度量,通常以摩尔浓度(mol/L)表示。
二、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至第2族和第13至第18族的元素。
-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至第12族的元素。
2. 酸碱与盐- 酸:能够提供质子(H+)的物质。
- 碱: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4. 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 烃:仅由碳和氢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 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原子团。
三、化学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基本操作- 称量:使用天平或量筒准确测量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 混合:将两种或多种物质均匀混合。
- 蒸馏:利用物质沸点差异分离混合物。
- 滴定:通过逐滴加入标准溶液来确定溶液浓度的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一基本概念总结(最新最全)
高中化学必修一基本概念总结(最新最全)原子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绕着原子核轨道运动。
- 原子的质量数是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元素由其原子序数(与质子数相同)标识。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学键-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原子在化合物中保持结合。
- 共价键是两个非金属原子共用电子对的键。
- 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键。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转化的过程。
-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起始物质,生成物是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
- 化学反应可以根据能量变化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酸是一种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一种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 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相互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物质的电子转移。
溶液和浓度-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稳定体系。
- 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量与溶液总体积或质量之比。
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是指反应中物质浓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 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和反应方程式来确定。
以上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的基本概念总结,内容涵盖了原子结构、元素和化合物、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方面。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超详细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具有固定的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2. 物质的量- 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定义为一物质中包含的粒子数等于12克纯碳-12中原子数的集合。
- 阿伏伽德罗常数(NA):1摩尔物质中所含粒子数,约为6.022 x 10^23。
3. 化学反应- 反应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通常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 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4.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
-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
5. 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是质子(H+)的供体,碱是质子的受体。
- 水溶液pH: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 = -log[H+]。
二、无机化学1. 元素周期表- 周期:元素按原子序数增加排列成行。
-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至第2族和第13至第18族的元素。
-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至第12族的元素。
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3. 配位化合物- 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
- 中心离子:通常为金属离子,能接受配体的孤对电子。
4.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氧化物、酸、碱、盐:非金属元素与氧、氢、金属或其他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
5.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金属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合金的性质等。
三、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烃:仅由碳和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 衍生物:烃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形成的化合物。
2. 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一个原子或基团被另一个取代。
- 加成反应:两个或多个分子结合形成一个更大的分子。
- 消除反应: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脱离,形成双键或三键。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如O2、Cl2、N2、Ar、金刚石、铁(Fe)等。
HD、16O、18O也属于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
3.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4.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常见强酸:HCIO4、H2SO4、HCl、HNO3常见弱酸:H2SO3、H3PO4、HF、HClO、H2CO3、H2SO3、CH3COOH…5.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ˉ的化合物叫碱。
常见强碱:NaOH、KOH、Ba(OH)2、Ca(OH)2常见可溶碱:NaOH、KOH、Ba(OH)2、Ca(OH)2、NH3.H2O常见弱碱:NH3·H2O、Al(OH)3、Fe(OH)3…6.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盐的分类:①正盐:如:(NH4)2SO4、Na2SO4… ②酸式盐:如NaHCO3、NaH2PO4、Na2HPO4…③碱式盐:Cu2(OH)2CO3… ④复盐:KAl(SO4)2·12H2O…7.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Na2O、Al2O3、Fe3O4…非金属氧化物:NO2、CO、SO2、CO2…(2)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CO、NO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CO2、SO2…碱性氧化物:Na2O2、CuO…两性氧化物:Al2O3、ZnO (不要求掌握)过氧化物:Na2O2超氧化物:KO28.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
(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常考化学概念汇总:高一上册
常考化学概念汇总:高一上册一、化学基础概念1.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2.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确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确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3. 原子: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4.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二、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表达式。
2.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并发生变化的物质。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并发生变化的物质。
3. 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物质。
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物质。
4.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三、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物质状态或形态的改变,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物理变化:物质状态或形态的改变,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3.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4.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四、溶液和浓度1. 溶液: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2.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3. 溶剂:将溶质溶解的介质。
溶剂:将溶质溶解的介质。
4.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例。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例。
五、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2. 共价键: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一、几个常见的热点问题1.阿伏加德罗常数(1)条件问题: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增大,不能使用22.4 L/mol。
(2)状态问题:标准状况时,H2O、N2O4、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为液态或固态;SO3、P2O5等为固态,不能使用22.4 L/mol。
(3)特殊物质的摩尔质量及微粒数目:如D2O、18O2、H37Cl等。
(4)某些特定组合物质分子中的原子个数:如Ne、O3、P4等。
(5)某些物质中的化学键数目:如白磷(31 g白磷含1.5 mol P-P键)、金刚石(12 g金刚石含2 mol C-C键)、晶体硅及晶体SiO2(60 g二氧化硅晶体含4 mol Si-O键)、Cn(1 mol Cn含n mol 单键,n/2 mol 双键)等。
(6)某些特殊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如Na2O2与H2O、CO2的反应(1 mol Na2O2转移1 mol 电子;Cl2与H2O、NaOH的反应(1 mol Cl2转移1 mol电子。
若1 mol Cl2作氧化剂,则转移2 mol 电子);Cu与硫的反应(1 mol Cu反应转移1 mol电子或1 mol S反应转移2 mol电子)等。
(7)电解质溶液中因微粒的电离或水解造成微粒数目的变化:如强电解质HCl、HNO3等因完全电离,不存在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CH3COOH、HClO等因部分电离,而使溶液中CH3COOH、HClO 浓度减小;Fe3+、Al3+、CO32–、CH3COO–等因发生水解使该种粒子数目减少;Fe3+、Al3+、CO32–等因发生水解反应而使溶液中阳离子或阴离子总数增多等。
(8)由于生成小分子的聚集体(胶体)使溶液中的微粒数减少:如1 mol Fe3+形成Fe(OH)3胶体时,微粒数目少于1 mol。
(9)此外,还应注意由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微粒时,是否告知了溶液的体积;计算的是溶质所含分子数,还是溶液中的所有分子(应考虑溶剂水)数;某些微粒的电子数计算时应区分是微粒所含的电子总数还是价电子数,并注意微粒的带电情况(加上所带负电荷总数或减去所带正电荷总数)。
2.离子共存问题(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Fe3+、Al3+、Zn2+、Cu2+、NH4+、Ag+ 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CH3COO–、F–、CO32–、SO32–、S2–、PO43–、AlO2–均与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
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会生成正盐和水:HSO3–、HCO3–、HS–、H2PO4–、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Ba2+、Ca2+与CO32–、SO32–、PO43–、SO42–等;Ag+与Cl–、Br–、I–等;Ca2+与F–,C2O42–等。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Al3+与HCO3–、CO32–、HS–、S2–、AlO2–等;Fe3+与HCO3–、CO32–、AlO2–等。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Fe3+与I–、S2–;MnO4–(H+)与I–、Br–、Cl–、S2–、SO32–、Fe2+等;NO3–(H+)与I–、S2–、SO32–、Fe2+等;ClO–与I–、S2–、SO32–等。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Fe3+与SCN–;Al3+与F–等(AlF63–)。
(8)此外,还有与Al反应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可能H+;可能OH–,含H+时一定不含NO3–);水电离出的c(H+)=10–13 mol/L(可能为酸溶液或碱溶液)等。
3.热化学方程式(1)△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反应物中的总键能-生成物中的总键能注意:①同一热化学方程式用不同计量系数表示时,△H值不同;②热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表示物质的量;③能量与物质的凝聚状态有关,热化学方程式中需标明物质的状态;④△H中用“+”表示吸热;用“-”表示放热;⑤计算1 mol物质中所含化学键数目时,应首先区分晶体类型,分子晶体应看其分子结构(如P4中含6个P-P键,C60中含30个C=C键和60个C-C键),原子晶体应看其晶体结构,特别注意化学键的共用情况(如1 mol SiO2中含4 mol Si-O键,1 mol 晶体Si中含2 mol Si-Si键);⑥在表示可燃物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前系数为1,并注意生成的水为液态。
(2)物质分子所含化学键的键能越大,则成键时放出的能量越多,物质本身的能量越低,分子越稳定。
(3)盖斯定律: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反应的热效应相同。
即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所经历的途径无关(注意:进行相关计算时,热量应带“+”、“-”进行运算)。
例如:,△H1=△H2+△H34.元素周期率与元素周期表(1)判断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金属性强弱非金属性强弱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强弱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②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易难②与H2化合的易难或生成氢化物稳定性③活泼金属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③活泼非金属单质能置换出较不活泼非金属单质(2)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①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则半径越大: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如:H+<H<H–;Fe>Fe2+>Fe3+;Na+<Na;Cl<Cl–②电子数相同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多则半径越小.即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微粒,核电荷数越大,则半径越小。
如:①与H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H–>Li+>Be2+②与N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O2–>F–>Na+>Mg2+>Al3+③与Ar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S2–>Cl–>K+>Ca2+③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微粒同主族:无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论是原子半径还是离子半径从上到下递增。
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递减。
同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比较时要把阴阳离子分开。
同周期非金属元素形成的阴离子半径大于金属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半径。
例如:Na+<Cl–;第三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是Cl,离子半径最小的是Al3+(3)元素周期结构(4)位、构、性间关系。
二、无机框图中的题眼1.中学化学中的颜色(1)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红色)、Fe(SCN)3(血红色) (3)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固体:Fe(OH)3;蓝色固体:Cu(OH)2;黑色固体:CuO、FeO、FeS、CuS、Cu2S、Ag2S、PbS;浅黄色固体:S、Na2O2、AgBr;黄色固体:AgI、Ag3PO4(可溶于稀硝酸);白色固体:Fe(OH)2、CaCO3、BaSO4、AgCl、BaSO3等。
(4)反应中的颜色变化①Fe2+与OH–反应: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转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②I2遇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
③苯酚中加过量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三溴苯酚能溶于苯酚、苯等有机物)。
④苯酚中加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
⑤Fe3+与SCN–:溶液呈血红色。
⑥蛋白质溶液与浓硝酸:出现黄色浑浊(蛋白质的变性)。
2.中学化学中的气体(1)常见气体单质:H2、N2、O2、Cl2(2)有颜色的气体:Cl2(黄绿色)、溴蒸气(红棕色)、NO2(红棕色)。
(3)易液化的气体:NH3、Cl2、SO2。
(4)有毒的气体:F2、O3、HF、Cl2、H2S、SO2、CO、NO(NO、CO均能与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NO2(制备时需在通风橱内进行)。
(5)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HBr;易溶于水的气体:NO2、SO2;能溶于水的气体:CO2、Cl2。
(6)具有漂白性的气体:Cl2(潮湿)、O3、SO2。
注意:Cl2(潮湿)、O3因强氧化性而漂白(潮湿Cl2中存在HClO);SO2因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无色物质而漂白;焦碳因多孔结构,吸附有色物质而漂白。
(7)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气体为:Cl2(SO2使石蕊试液显红色)。
(8)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时又恢复红色)、Cl2(加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9)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气体:水蒸气。
(10)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气体:Cl2、Br2、NO2、O3。
(11)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NH3、H2S、HBr、HI。
(12)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的气体:NH3(原因:生成:CaCl2•8NH3)。
3.有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反应(1)单质+化合物1 化合物22FeCl2+Cl2 =2FeCl3 4Fe(OH)2+O2+2H2O= 4Fe(OH)32Na2SO3+O2 =2Na+ 2SO4 2FeCl3+Fe =3FeCl2(2)难溶性酸、碱的分解H2SiO3= SiO2+H2O Mg(OH)2 =MgO+H2O2Fe(OH)3 =Fe2O3+3H2O 2Al(OH)3= Al2O3+3H2O(3)不稳定性酸、碱的分解2HClO =2HCl+O2↑4HNO3= 4NO2↑+O2↑+2H2ONH3•H2O= NH3↑+H2O H2SO3 =SO2↑+H2O(4)不稳定性盐的分解NH4Cl= NH3↑+HCl↑ 2AgBr= 2Ag+Br2CaCO3 =CaO+CO2↑2NaHCO3= Na2CO3+CO2↑+H2O;(5)金属置换金属:Fe+Cu2+ =Cu+Fe2+、2Al+Fe¬2O3 =2Fe+Al2O3(6)金属置换非金属:2Na+2H2O =2NaOH+H2↑Zn+2H+= Zn2++H2↑2Mg+CO2 =2MgO+C 3Fe+4H2O= Fe3O4+4H2↑(7)非金属置换非金属:2F2+2H2O =4HF+O2 Cl2+H2S(HBr、HI) =2HCl+S(Br2、I2) 2C+SiO2= Si+2CO↑C+H2O =CO+H23Cl2+2NH3 =N2+6HCl Si+4HF =SiF4+2H2(8)非金属置换金属:H2+CuO= Cu+H2O C+2CuO= 2Cu+CO2↑4.一些特殊类型的反应(1)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化合物Cl2+H2O =HCl+HclO 2H2S+3O2= 2SO2+2H2O4NH3+5O2 =4NO+6H2O CH4+2O2 =CO2+2H2O(2)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单质4NH3+6NO =5N2+6H2O 2H2S+SO2= 3S+2H2O2Na2O2+2H2O =4NaOH+O2↑NaH+H2O =NaOH+H2↑2Na2O2+2CO2 =2Na2CO3+O2 CO+H2O= CO2+H2(3)一些特殊化合物与水的反应①金属过氧化物:2Na2O2+2H2O =4NaOH+O2↑②金属氮化物:Mg3N2+3H2O =3Mg(OH)2+2NH3↑③金属硫化物:Al2S3+6H2O =2Al(OH)3+3H2S↑CaS+2H2O =Ca(OH)2+H2S↑④金属碳化物:CaC2+2H2O= Ca(OH)2+C2H2↑Al4C3+12H2O =4Al(OH)3+3CH4↑⑤金属氢化物:NaH+H2O =NaOH+H2↑⑥金属磷化物:Ca3P2+6H2O= 3Ca(OH)2+2PH3↑⑦非金属的卤化物:NCl3+3H2O= NH3+3HClO PCl3+3H2O =H3PO3+3HClSiCl4+3H2O= H2SiO3+4HCl SOCl2+H2O =2HCl+SO2↑(4)双水解反应①Al3+(或Fe3+)与HCO3–、CO32–:Al3++3HCO3–= Al(OH)3↓+3CO2↑2Al3++3CO32–+3H2O =2Al(OH)3↓+3CO2↑②Al3+与HS–、S2–:Al3++3HS–+3H2O= Al(OH)3↓+3H2S↑2Al3++3S2–+6H2O= 2Al(OH)3↓+3H2S↑③Al3+与AlO2–:Al3++3AlO2–+6H2O =4Al(OH)3↓(5)一些高温下的反应3Fe+4H2O =Fe3O4+4H2↑2Al+Fe¬2O3 =2Fe+Al2O3C+H2O =CO+H2 CaCO3= CaO+CO2↑CaCO3+SiO2 =CaSiO3+CO2↑ Na2CO3+SiO2= Na2SiO3+CO2↑(6)能连续被氧化的物质①单质:Na Na2O Na2O2 C CO CO2N2 NO NO2 P P2O3 P2O5 S SO2 SO3②化合物:CH4 CO CO2 NH3 NO NO2H2S S(或SO2) SO2 SO3 CH3CH2O CH3CHO CH3COOHCH3OH HCHO HCOOH CO25.有机中常见的分离和提纯(1)除杂(括号内为杂质)①C2H6(C2H4、C2H2):溴水,洗气(或依次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NaOH溶液,洗气)②C6H6(C6H5-CH3):酸性高锰酸钾溶液、NaOH溶液,分液③C2H5-Br(Br2):Na2CO3溶液,分液(主要考虑C2H5Br在NaOH条件下能水解)④C6H5-Br(Br2):NaOH溶液,分液⑤C2H5-OH(H2O):加新制生石灰,蒸馏⑥C6H6(C6H5-OH):NaOH溶液,分液(或直接蒸馏)⑦CH3COOC2H5(CH3COOH、C2H5OH):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⑧C2H5OH(CH3COOH):NaOH,蒸馏(2)分离①C6H6、C6H5OH:NaOH溶液,分液,上层液体为苯;然后在下层液体中通过量的CO2,分液,下层液体为苯酚(或蒸馏收集不同温度下的馏分)②C2H5OH、CH3COOH:NaOH,蒸馏收集C2H5OH;然后在残留物中加硫酸,蒸馏得CH3CO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