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腰裆劲、缠丝劲等练法
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
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标签:金刚玉女一枪太极陈式2010-12-13 11:16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养生功)预备式:压腿第一部分:关节放松1、手指交叉手腕摇摆放松2、手臂肘部摇摆放松3、肩部摇摆放松4、手臂伸展侧身摇摆放松5、腰部转动手臂摇摆放松6、手按腰部腰部转动放松7、手按膝关节转动放松8、手臂侧摇摆伸腿放松9、脚关节摇摆放松第二部分:缠丝劲1、逆缠2、顺缠3、上缠4、下缠5、左缠6、右缠7、前缠8、后缠第三部分:静养功1、采气2、3、丹田内转运气功4、盘坐养生功5、平坐养生功6、太极浑元桩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1. 太极初式2. 金刚捣椎3. 懒扎衣4. 六封四闭5. 单鞭6. 金刚捣椎7. 白鹤亮翅8. 斜行9. 搂膝10. 上三步11. 斜行12. 搂膝13. 上三步14. 掩手肱拳15. 金刚捣锥16. 撇身捶17. 青龙出水18. 双推手19. 肘底看拳20. 倒卷肱21. 白鹤亮翅22. 斜行23. 闪通背24. 掩手肱拳25. 六封四闭26. 单鞭27. 运手28. 高探马29. 右擦脚30. 左擦脚31. 左蹬一跟32. 上三步33. 击地捶34. 翻身二起脚35. 护心捶36. 旋风脚37. 右蹬一跟38. 掩手肱拳39. 小擒打40. 抱头推山41. 六封四闭42. 单鞭43. 前招44. 后招45. 野马分鬃46. 六封四闭47. 单鞭48. 玉女穿梭49. 懒扎衣50. 六封四闭51. 单鞭52. 运手53. 摆莲脚54. 跌岔55. 金鸡独立56. 倒卷肱57. 白鹤亮翅58. 斜行59. 闪通背60. 掩手肱拳61. 六封四闭62. 单鞭63. 运手64. 高探马65. 十字脚66. 指裆捶67. 猿猴探果68. 单鞭69. 雀地龙70. 上步七星71. 下步跨虎72. 转身摆莲脚73. 当头炮74. 金刚捣锥75. 太极收势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炮捶)1. 太极初势2. 金刚大捣锥3. 懒扎衣4. 六封四闭5. 单鞭6. 护心拳7. 斜行8. 回头金刚捣锥9. 撇身拳10. 指裆斩手11. 翻花舞袖12. 掩手肱拳13. 腰拦肘14. 大肱拳15. 小肱拳16. 玉女穿梭17. 倒骑龙18. 掩手肱拳19. 裹身鞭20. 兽头势21. 披架子22. 翻花舞袖23. 掩手肱拳24. 伏虎25. 抹眉肱26. 黄龙三搅水27. 左冲右冲28. 掩手肱拳29. 扫蹚腿30. 掩手肱拳31. 全炮捶32. 掩手肱拳33. 捣岔捣岔34. 左二肱右二肱35. 回头当门炮36. 变式大捉炮37. 腰拦肘38. 顺拦肘39. 窝底炮40. 回头井拦直入41. 金刚捣锥42. 太极收势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1. 金刚捣锥2. 懒扎衣3. 六封四闭4. 单鞭5. 金刚捣锥6. 白鹤亮翅7. 搂膝拗步8. 初收9. 上三步10. 斜行拗步11. 再收12. 上三步13. 掩手肱拳14. 金刚捣锥15. 撇身拳16. 青龙出水(出手花) 17. 肘底看拳(叶底花) 18. 倒卷肱(珍珠倒卷帘) 19. 白鹤亮翅20. 搂膝拗步21. 闪通背22. 掩手肱拳23. 懒扎衣24. 六封四闭25. 单鞭26. 云手27. 高探马28. 左右擦脚29. 左蹬一根30. 指地捶31. 踢二起32. 护心拳33. 踢一脚34. 右蹬一根36. 小擒打37. 抱头推山38. 六封四闭39. 单鞭40. 前招后招41. 野马分鬃42. 六封四闭43. 单鞭44. 玉女穿梭45. 懒扎衣46. 六封四闭47. 单鞭48. 云手49. 摆脚50. 跌岔(一堂蛇) 51. 金鸡独立52. 倒卷肱(珍珠倒卷帘) 53. 白鹤亮翅54. 搂膝拗步55. 闪通背56. 掩手肱拳 57. 懒扎衣58. 六封四闭59. 单鞭60. 云手61. 高探马62. 十字脚(双十字) 63. 指裆捶64. 白猿献果(青龙出水) 65. 六封四闭66. 单鞭 67. 铺地锦(雀地龙) 68. 上步七星69. 下步跨虎70. 摆脚71. 当头炮72. 金刚捣锥陈氏太极拳小架二路1. 金刚捣锥2. 懒扎衣3. 六封四闭4. 单鞭5. 护心拳6. 上三步7. 前趟拗步8. 玉女穿梭9. 撇身锤10. 左指裆11. 右斩手12. 左翻花舞袖13. 右翻花舞袖14. 掩手锤15. 上步腰揽肘16. 大肱拳17. 小肱锤18. 玉女穿梭19. 回身倒骑龙20. 右倒骑龙21. 转身掩身锤22. 左裹鞭炮23. 右裹鞭炮24. 兽头势25. 劈架子26. 上步舞袖27. 转身掩手锤28. 上步伏虎势29. 上右步黄龙三搅水30. 退步黄龙三搅水31. 左蹬脚32. 右蹬脚33. 转身掩手锤34. 上右步右冲拳35. 左冲拳36. 翻身掩手锤37. 回身扫蹚腿38. 翻身掩手锤39. 右全炮捶40. 左全炮捶41. 翻身掩手锤42. 回身倒叉43. 左朵耳肱44. 右朵耳肱45. 回头当头炮46. 变式大捉炮47. 腰揽肘48. 顺揽肘49. 上步窝底炮50. 井搅直入51. 金刚捣锥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1. 预备式2. 金刚捣硾3. 懒扎衣4. 六封四闭5. 单鞭6. 第二金刚捣硾7. 白鹤亮翅8. 斜行拗步9. 初收10. 前蹚拗步11. 第二斜行拗步12. 再收13. 前蹚拗步14. 掩手肱捶15. 第三金刚捣硾16. 披身捶17. 背折靠18. 青龙出水19. 双推手20. 三换掌21. 肘底捶22. 倒倦肱23. 退步压肘24. 中盘25. 白鹤亮翅26. 斜行拗步27. 闪通背28. 掩手肱捶29. 六封四闭30. 单鞭31. 运手32. 高探马33. 右擦脚34. 左擦脚35. 蹬一根36. 前蹚拗步37. 击地捶38. 翻身二起脚39. 兽头势40. 旋风脚41. 蹬一根42. 掩手肱捶43. 小擒打44. 抱头推山45. 三换掌46. 六封四闭47. 单鞭48. 前招49. 后招50. 野马分鬃51. 六封四闭52. 单鞭53. 双震脚54. 玉女穿梭55. 懒扎衣56. 六封四闭57. 单鞭58. 运手59. 摆脚跌叉60. 左右金鸡独立61. 倒倦肱62. 退步压肘63. 中盘64. 白鹤亮翅65. 斜行拗步66. 闪通背67. 掩手肱捶68. 六封四闭69. 单鞭70. 运手71. 高探马72. 十字摆莲73. 指裆捶74. 白猿献果75. 六封四闭76. 单鞭77. 雀地龙78. 上步七星79. 退步跨虎80. 转身双摆莲81. 当头炮82. 金刚捣硾83. 收势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炮捶)1. 预备式2. 金刚捣硾3. 懒扎衣4. 六封四闭5. 单鞭6. 搬拦肘7. 护心捶8. 拗步斜行9. 煞腰压肘拳10. 井揽直入11. 风扫挴花12. 金刚捣硾13. 庇身捶14. 撇身捶15. 斩手16. 翻花舞袖17. 掩手肱拳18. 飞步拗鸾肘19. 运手(前三) 20. 高探马21. 运手(后三) 22. 高探马23. 连珠炮(一) 24. 连珠炮(二) 25. 连珠炮(三)26. 倒骑麟27. 白蛇吐信(一) 28. 白蛇吐信(二) 29. 白蛇吐信(三) 30. 海底翻花31. 掩手肱捶32. 转身六合33. 左裹身鞭(一) 34. 左裹身鞭(二) 35. 右裹身鞭(一)36. 右裹身鞭(二) 37. 兽头势38. 劈架子39. 翻花舞袖40. 掩手肱锤41. 伏虎42. 抹眉红43. 右黄龙三搅水44. 左黄龙三搅水45. 左蹬一根46. 右蹬一根47. 海底翻花48. 掩手肱捶49. 扫蹚腿(转胫炮) 50. 掩手肱捶51. 左冲52. 右冲53. 倒插54. 海底翻花55. 掩手肱捶56. 夺二肱(一) 57. 夺二肱(二) 58. 连环炮59. 玉女穿梭60. 回头当门炮61. 玉女穿梭62. 回头当门炮63. 撇身捶64. 拗鸾肘65. 顺鸾肘66. 穿心肘67. 窝里炮68. 井揽直入69. 风扫梅花70. 金刚捣硾71. 收势陈氏太极枪(白猿棍夹梨花枪)1. 起势2. 夜叉探海3. 全舞花4. 中平枪5. 急三枪6. 上平枪7. 珍珠倒卷帘8. 下平枪9. 颠腿一橹枪10. 扎青龙献爪11. 上步捉一枪12. 扫地刺13. 边拦枪14. 往前打两枪15. 黄龙点杆16. 撩扎一枪17. 半个舞花18. 腰群拦枪19. 回头半个舞花20. 手按地蛇枪21. 挑一枪22. 扎一枪23. 掩两枪24. 左摇旗一扫朝天枪25. 右摇旗一扫铁牛耕地26. 回头半个舞花27. 下滴水枪28. 掩两枪29. 上骑龙枪30. 往前进拨草寻蛇 31. 往后退白猿拖枪32. 回头刺乌龙入洞33. 颠回腿收琵琶式34. 往前打两枪35. 摇旗扫地36. 泰山压卵37. 半个舞花38. 灵猫扑鼠39. 左扑一枪40. 右扑一枪41. 翻身回头刺枪42. 踢一根子43. 单手出枪44. 全舞花45. 二郎担山扫一枪 46. 半个舞花47. 下六分枪48. 回头半个舞花49. 鹞子扑鹌鹑50. 右扫一枪51. 挑一根子52. 扎一枪53. 全舞花54. 二郎担山扫一枪55. 半个舞花56. 美女纫针57. 玉女穿梭58. 刺闯鸿门枪59. 回头扫一枪60. 全舞花61. 护膝枪62. 掩两枪63. 苍龙摆尾64. 往前挡一枪65. 往前再挡一枪66. 往左挡一枪67. 往右挡一枪68. 半个舞花69. 太公钓鱼70. 回马枪71. 收势陈式太极短拳24式0. 预备式(无极式) 1. 懒扎衣(懒扎衣立势高强) 2. 单鞭(丢下单鞭鬼也忙) 3. 翻花炮(出门先使翻花炮) 4. 望门钻(望门攒去呈英豪)5. 反蹚掌掩手肱捶(反蹚庄后带掩手肱拳)6. 卧弓射虎(骑马势连卧弓射虎)7. 左拗步下击(左拗步十面埋伏)8. 右拗步上打(右拗步谁敢当先)9. 披身压肘(庇身拳势如压蛋)10. 指裆势(指裆势高跳低蹦) 11. 金鸡独立(金鸡独立且留情) 12. 护心拳(护心拳八面玲珑) 13. 六封四闭(六封四闭势难容) 14. 纵横劈击(转身拳劈打纵横)15. 耳环跟打(上一步耳环跟打) 16. 倒转左右七星(倒回来左右七星) 17. 翻花炮孤雁出群(翻花炮打一个孤雁出群) 18. 下扎势(下扎势谁敢来攻) 19. 翻花舞袖(翻花舞袖拔长虫)20. 分门一脚(分门庄去丧残生) 21. 转身一拳(转身一拳打倒) 22. 穿梭两脚难停(两脚穿庄难停) 23. 舞袖推山(舞袖一推往前攻) 24. 回头当头炮(急回头当场炮中) 25. 收势陈式太极长拳108式0. 预备式(无极式) 1. 懶扎衣(懶扎衣立势高强) 2. 出步担阳(丢下腿出步单阳) 3. 七星拳(七星拳手足相顾) 4. 探马势(探马势太祖高传)5. 当头炮(当头炮势冲人怕)6. 中单鞭(中单鞭谁敢当先)7. 跨虎势(跨虎势挪移发脚)8. 拗步势(拗步势手足活便)9. 兽头势(兽桃势如牌抵进)10. 抛架子(抛架子当头按下) 11. 孤身炮(孤身炮) 12. 翻花舞袖(打一个翻花舞袖) 13. 拗鸾肘(拗鸾肘) 14. 左右肱拳(左右红拳)15. 玉女穿梭倒骑龙(玉女穿梭倒骑龙) 16. 连珠炮(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 17. 猿猴看果(猿猴看果谁敢偷铁甲将军也要走) 18. 高四平(高四平) 19. 迎风脚(迎风脚跺子)20. 小肱拳(小红拳火焰攒心) 21. 斩手炮凤鸾藏肘(斩手炮打一个凤鸾藏肘) 22. 窝里炮井揽直入(窝里炮打一个井揽直入) 23. 指路势(直入势) 24. 披身捶(庇身拳)25. 转身吊打(转身吊打) 26. 指裆势(指裆势) 27. 剪臁踢膝(剪臁踢膝) 28. 金鸡独立(金鸡独立) 29. 朝阳击鼓(朝阳击鼓)30. 护心肘(护心拳) 31. 专降快腿(专降快腿) 32. 拈肘势(拈肘势逼退英雄) 33. 小擒拿(哧一声小擒拿休走) 34. 拿鹰捉兔硬开弓(拿鹰捉兔硬开弓)35. 下扎势(下扎势闪惊巧取) 36. 倒扎势(倒扎势谁人敢先攻) 37. 朝阳手(朝阳手) 38. 变身放腿(便身防腿) 39. 一条鞭(一条鞭打进不忙)40. 悬脚势(悬脚势诱彼轻进) 41. 骑马势(骑马势冲来敢挡) 42. 霎步里踩(一霎步往里就踩) 43. 下海擒龙(下海降龙) 44. 上山伏虎(上山伏虎)45. 野马势独立擂鼓(野马分鬃张飞擂鼓) 46. 雁翅势穿掌一腿(雁翅势穿庄一腿) 47. 阴阳劈脚(劈来脚势) 48. 入步连心(入步连心) 49. 雀地龙跌下(雀地龙按下)50. 朝天蹬立起(朝天蹬立起) 51. 鸡子现胸( 鸡子解胸) 52. 白鹅掠翅(白鹅掠翅) 53. 黑虎拦路(黑虎拦路) 54. 转身托钵(胡僧托钵)55. 燕子衔泥(燕子衔泥) 56. 二龙戏珠(二龙戏珠) 57. 赛过神枪(赛过神枪) 58. 前肘后肘(丘刘势) 59. 左搬右掌(左搬右掌)60. 扑前扫后( 鬼蹴脚扑前扫后) 61. 挺身举鼎(霸王举鼎) 62. 十面埋伏(韩信埋伏) 63. 右山势(右山势) 64. 左山势(左山势)65. 前冲后冲(前冲后冲) 66. 拔地献掌(观音献掌) 67. 背手拜佛(童子拜佛) 68.翻身过海(翻身过海) 69. 回头指肚(回回指路)70. 勒马跳涧(敬徳跳涧) 71. 铁鞭挥扫(单鞭救主) 72. 青龙舞爪(青龙舞爪) 73. 饿马提铃(恶马提铃) 74. 六封四闭(六封四闭)75. 金刚捣硾(金刚捣硾) 76. 下四平(下四平) 77. 背后拔剑(秦王拔剑) 78. 提腿打虎(存孝打虎) 79. 挺膝仗剑(钟馗仗剑)80. 佛顶珠(佛顶珠) 81. 反蹚掌望门钻(反蹚庄望门攒) 82. 击地捶封闭捉拿(下扎势上一步封闭捉拿) 83. 推山二掌(推山二掌) 84. 罗汉降龙(罗汉降龙)85. 左右跨马肱拳(左转红拳左跨马右转红拳右跨马) 86. 左右搭袖(左搭袖右搭袖) 87. 搂膝拗步插一掌(回头搂膝拗步插一掌) 88. 转身三请客(转身三请客) 89.掩手肱捶双架梁(掩手红拳双架梁)90. 丹凤朝阳(单凤朝阳) 91. 金鸡晒膀(回头高四平金鸡晒膀) 92. 托天叉(托天叉) 93. 左右搭眉(左搭眉,右搭眉) 94. 天王降妖(天王降妖)95. 铁幡杆(上一步铁幡杆) 96. 倒拖鞭(下一步子胥拖鞭) 97. 苍龙摆尾(苍龙摆尾) 98. 拍手摘乳(仙人摘乳) 99. 回头一炮拗鸾肘(回头一炮拗鸾肘)100. 跺子二肱捧玉盘(跺子二红仙人捧玉盘) 101. 翻身探海(夜叉探海) 102. 俯身捕蟾(刘海捕蟾) 103. 回头捧金盒(烈女捧金盒) 104. 反扇掌(直符送书)105. 闪通背窝里炮(回头闪通背窝里炮) 106. 双龙抹马(收回去双龙抹马) 107. 田里看瓜(急回头智远看瓜) 108. 护膝摘下满天星(自转两拳护膝当场按下满天星谁敢与吾比拼) 109. 收势陈氏太极单剑1. 太极剑初势2. 朝阳剑3. 仙人指路4. 青龙出水5. 护膝剑6. 闭门势7. 青龙出水8. 翻身下劈剑9. 青龙转身10. 斜飞势11. 展翅点头12. 拨草寻蛇13. 金鸡独立14. 仙人指路15. 盖拦式16. 古树盘根17. 饿虎扑食18. 青龙摆尾19. 倒卷肱20. 野马跳涧21. 白蛇吐信22. 乌龙摆尾23. 钟馗仗剑24. 罗汉降龙25. 黑熊翻背26. 燕子啄泥27. 白蛇吐信28. 斜飞式29. 鹰熊斗智30. 燕子啄泥31. 摘星换斗32. 海底捞月33. 仙人指路34. 凤凰点头35. 燕子啄泥36. 白蛇吐信37. 斜飞式38. 左托千斤39. 右托千斤40. 燕子啄泥41. 白猿献果42. 落花式43. 上下斜刺44. 斜飞式45. 哪吒探海46. 怪蟒翻身47. 韦驼献杵48. 磨盘剑49. 太极剑还原陈氏太极春秋大刀1. 关圣提刀上霸桥2. 白云盖顶呈英豪3. 举刀磨旗怀抱月4. 上三刀吓杀许禇5. 下三刀惊退曹操6. 白猿拖刀往上砍7. 全舞花8. 一棚虎就地飞来9. 分鬃刀难遮难挡10. 十字刀劈砍胸怀11. 磨腰刀回头盘根12. 舞花撒手往上砍13. 举刀磨旗怀抱月14. 舞花撒手往下砍15. 落在怀中又抱月16. 全舞花刷刀翻身砍17. 刺回一举嗔哧人魂18. 舞花往左定下式19. 白云盖顶又转回20. 舞花翻身往上砍21. 再举青龙看死人22. 舞花往右定下式23. 白云盖顶又转回24. 递酒挑袍猛回头25. 花刀转下铜判竿26. 舞花双脚谁敢阻27. 花刀转下铁门栓28. 卷帘倒退难遮闭29. 十字一刀往举起30. 翻身再举龙探水陈氏太极十三杆1. 青龙出水2. 童子拜观音3. 饿虎扑食4. 拦路虎5. 腰拦枪6. 斜披横扫眉7. 井拦倒挂8. 中心入硾9. 俊鸟入巢10. 面披背崩11. 拖竿12. 黄龙三搅水13. 收回怀中抱月势陈氏太极单刀1. 单刀起势2. 护心刀3. 青龙出水4. 风卷残花5. 白云盖顶6. 黑虎搜山7. 苏秦背剑8. 金鸡独立9. 迎风滚闭10. 腰斩白蛇11. 日套三环12. 拨云望日13. 左拨草寻蛇14. 右拨草寻蛇15. 青龙出水16. 风卷残花17. 雁别金翅18. 夜叉探海19. 左翻身砍20. 右翻身砍21. 白蛇吐信22. 怀中抱月陈式56式国家竞赛套路动作名称第一段一、起式二、右金刚捣碓三、揽扎衣四、右六封四闭五、左单鞭六、搬拦捶七、护心捶八、白鹤亮翅九、斜行拗步十、提收十一、前趟十二、左掩手肱拳十三、披身捶十四、背折靠十五、青龙出水十六、斩手十七、翻花舞袖十八、海底翻花十九、右掩手肱捶二十、左六封四闭二十一、右单鞭第二段二十二、云手(向右)二十三、云手(向左)二十四、高探马二十五、右连珠炮二十六、左连珠炮二十七、闪通背第三段:二十八、指裆捶二十九、白猿献果三十、双推手三十一、中盘三十二、前招三十三、后招三十四、右野马分鬃三十五、左野马分鬃三十六、摆莲跌叉三十七、左右金鸡独立第四段三十八、倒卷肱三十九、退步压肘四十、擦脚四十一、蹬一跟四十二、海底翻花四十三、击地捶四十四、翻身二起四十五、双震脚四十六、蹬脚四十七、玉女穿梭四十八、顺銮肘四十九、裹鞭炮五十、雀地龙五十一、上步七星五十二、退步跨虎五十三、转身摆莲五十四、当头炮五十五、左金刚捣碓五十六、收式陈式心意混圆太极拳24式要点提示这是我从陈式心意混圆太极拳24式原碟上抄录而成,其中有些做了修正如“玉河仙开、玉开仙河,匿缠、竖粒圈”等;我改为:“欲合先开、欲开先合、逆缠、竖立圈”。
太极拳裆劲怎么练的方法技巧
太极拳裆劲怎么练的方法技巧众所周知,练太极拳十分重视裆劲,因为裆跨居于人体中间部位,上下转关连接枢纽。
那么太极拳裆劲怎么练呢?有什么方法呢?本文是太极拳裆劲怎么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太极拳裆的作用与要求所谓裆部,即会阴部位,也是指两胯根中间的部分。
研究裆的作用与要求,不能孤立地看待,它是人体结构一个组成部分,与腿、脊、胯紧密相连,腰部旋转与它的转动是分不开的。
太极拳所强调腰档劲,实际上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
胯开而裆圆,胯转即裆转。
腰与胯的旋转必须是一致的。
那么,腰裆的旋转也是一致的。
如果裆部转动不灵,腰轴旋转的灵活性就势必受到影响,力由脊发就会受阻,发力大大减弱。
裆的技击作用尤为重要。
拳谚日:“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
”其理是对裆功的赞扬,也是提出训练裆部的要求。
对裆部训练要求严格。
其理有:开裆,合裆,拧档,扣裆,松裆,提裆,圆裆,虚裆等。
1、舵手作用太极拳技击要求“力由脊发”。
怎样力由脊发呢?练拳时要做到: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落胯,开裆合裆。
完成此理,脊椎骨自然垂直,脊轴从上到下。
头部百会穴上顶,劲领意浓,中间命门穴后撑,确定主弓裆内会阴穴上托照应,形成躯干整体劲,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若要技击定向,裆口似舵手,就能确定方向,腰裆的转运是有规律的,根据技击目的而定。
击发时,利用轮轴加速,从切线抛出,曲中求直,直射击点。
2、稳定重心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
裆开即胯开,胯间坐骨之上的耻骨平行伸展。
不论是实步,还是虚步,特别前后的弓步,要求两足踩在川字两端,要使裆部有横向开合,胯与肩应同宽为佳。
这样上肢的重量,通过圆裆的转盘缠丝旋转,内气导人两腿,屈膝,劲贯实足,与大地吸合,这样桩步更加稳固。
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的动作协调一致。
通过收臀、提裆、合裆之作用,小腹部更加充实,经过裆的虚实变换,圆转裆部,巧妙地移换重心,使小腿肩负体重,另一腿为弥补面积而用。
这样就形成太极活面积,即随平隅面积。
太极拳绝活缠丝功最新
太极拳绝活缠丝功转贴=============================发布时间:2009-08-01 12:20太极拳是一种用意不用力的缠丝运动,要练到全身放松,屈膝松胯,塌裆坐腿合住劲,以腰胯为轴心左右旋转,手随腰动。
这才是强化训练内功和技巧的独门绝活,只有通过这种脱胎换骨的强化训练,才能练习擒拿格斗、技击散打、推手技巧。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规范到位的缠丝功法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功法,也是其真正的入门功法,更是太极拳的速成功法。
只有练出了真正的缠丝功夫,才能登堂入室,才能走出“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误区。
太极名家冯志强在书中强调:“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功,不明此即不明拳,缠丝功隐于体内。
入于骨缝,循经走脉,缠绕运行,是流布全身的一种内功。
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行方法。
”“内外双修乃是到达太极高深境界的必由途径。
操演太极拳之时即是修炼内功之际。
外功(指武技)主练身手步,内功(指道功)主炼精气神。
只修内而不修外则肢体不灵,只练外而不修内则气血不活。
外功是内功的效能,内功是外功的根源,二者合一方是武功。
”太极名家洪均生也在书中强调:“按正规讲,大腿根的高度,应当随裆劲的松塌而和膝部略平,在步法进退肘,只能以腰的旋转带着小腿变化。
但这种功夫如今习陈式者多练不到了。
”洪均生强调了这种功夫练不到的主要原因是腰腿动作的不到位。
拳论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这双重之病就是腰腿动作不到位。
拳论又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所以腰腿动作不到位就是太极拳练功最大难题,也是练拳不练功的分界线。
而如今大多数人在练拳时没有全身放松,只会手动,而根本不会腰胯转动。
四十年前笔者在河南省焦作市工作时,拜范鸿信先生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十年后范先生调到开封后我与他失去了联系。
后来笔者在温县岳村工作时,有缘遇到高人指点,笔者的功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位高人就是太极宗师陈照丕的外甥、陈式太极拳传人杨松泉先生(小名叫小泉)。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
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太极拳的招法就是太极拳的技术和动作,也就是技法。
太极劲就是劲道、内劲。
我认为,劲力,或者说是太极劲,是离不开招法的,而招法也离不开劲力,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
欢迎阅读!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沾、连、随、粘是练内家拳者,特别是练太极拳者最基本的和特别讲究的一种劲力和招法。
这种劲力,人们称之为“沾连劲”或“随劲”;这种招法,称之为“粘随法”或“随法”。
沾、连、随、粘也是练太极拳者在推手或较手对抗中应该采用的重要的技术手法。
沾、连、随、粘这四个字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沾,即沾得住,沾贴在一起;连,即连接,连系在一起,不断开;随,即跟随对方,顺随对方,要哪儿给哪儿,不丢不抗,舍己从人,逆中求顺;粘,就是如胶似漆,粘粘糊糊,使对方无法摆脱自己:而且,只有粘,才能与对方沾贴在一起。
不会沾、连、随、粘,就无法“听劲”,所以沾连随粘是“听劲”的方法。
不会沾连随粘就谈不上“知劲”、“懂劲”,所以,沾连随粘又是“知劲”、“懂劲”的手段。
沾连随粘可以度量出对方招法的变化和劲力的大小、方向、快慢、长短、刚柔、虚实,所以沾连随粘又是知己知彼的手段。
较手中谁粘连随粘使用得好,谁就掌握了取胜的主动权。
沾连随粘不仅在对方平和的态势下运用,就是在其来势迅疾凶猛的情况下也要运用;不仅在我顺人背时使用,而且在彼顺我背,彼力大,我力小的情况下更应该使用。
沾、连、随、粘是“知己知彼”、“以小胜力大”、“以弱胜强”等独特的技击劲力和方法,贯穿在太极拳练较手的全部过程中。
那么怎样在较手中运用好沾连随粘呢?那就是必须把太极拳松、柔、圆、活的特点融入在沾连随粘之中。
所谓松(是用意不用力的表现);是指全身内外各个部位都充分地放松,没有拙力与僵劲;但是松绝不是松垮、疲沓、松懈。
所谓柔,是说身体各个部位都要柔和,柔顺,不可僵硬、死板。
柔不是萎软无力,而是柔中寓刚,即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积柔成刚,化刚为柔。
如何练螺旋缠丝劲
缠丝劲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首先全身心放松,用意在体内培养出充盈的内气,再引导它在体内进行螺旋缠绕形成螺旋转动的内气,再用螺旋转动的内气滋润全身五脏六腑、骨髓及周身经脉进行循环,之后外催,从而形成螺旋转动的内劲。
内劲形成后,以此走螺旋催动外形肢体和梢节。
梢尖、梢节、边沿依次递随领劲,领动肢体节节走曲线缠绕、弧线缠绕或圆周运动,利用这种缠绕再引动内劲,一切都为能培养出螺旋转动的内劲进而渗透润通脏腑经络又能螺旋外催为核心,使之与外形的缠绕相辅相成。
这种劲就是螺旋缠丝劲。
缠丝形与缠丝劲的练法我们首先要在体内培养出充盈全身的螺旋内气,然后在全身松柔的基础上,通过行拳走架习练螺旋缠丝形。
这时要把松柔细腻的螺旋内劲,由内及外注入到缠丝形中。
再以意引导螺旋转动的内劲,肢体受螺旋转动的内劲催动后节节缠绕,旋转里合,反过来又引动内劲,促使内劲螺旋的密实度增强后再外催,两者相辅相成。
在练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在松静慢练的状态下,先在慢中体会,练熟后逐渐加速而快,然后快而复慢,循环往复,用心揣摩。
“缠丝劲”所讲旳“丝”,就像桑蚕丝或藕丝一样,绵绵缠缠,异常柔韧。
我们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局部和整体的相互协调配合缠绕,就形成了一定的缠丝运动。
例如在盘架子的过程中: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胸与腰、左手与右手、左肘与右膝等之间形成了在一定空间内具有细腻松柔特性的螺旋缠丝劲;我们进而再进行曲线缠绕、弧线缠绕以及圆周运动时,全身就充满了无处不在的轻灵的缠丝劲。
正如“寒女之丝,铢积寸累”,量变引起质变。
在做圆弧运动时必须选定圆心,同时要注意稳定圆心和松动圆心。
圆心松的间隙要把握准,松得不够,卡住了转不如何练螺旋缠丝劲文/苏周动;松得间隙大了就会出现泄散荡摆。
练习时把作用力加在半径离圆弧较近的那个点上,再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松沉劲,旋转圆的半径,圆弧也就自然形成了。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如此才能使半径旋转得省力、轻灵、快速沉稳,这符合力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缠丝劲细腻松柔,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灵活性和灵巧性。
杨式太极“∞”字内缠丝功
杨式太极“∞”字内缠丝功刘振忠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现在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进行锻炼的人只会用手去划圆和走圈,而不知道用身体去划圆和走圈,也就是只会走外缠丝圈,而不会走内缠丝圈,如俗话常说的叫做“内里没有东西”。
这是太极拳水平得不到提高,把太极拳打成了“太极操”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向大家介绍杨式小架太极拳系列中一套锻炼内缠丝圈的功法,通过这套功法的锻炼可以使我们学会内缠丝圈的走法,从而做到以内带外做到“内外兼修”,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太极拳水平,改善太极拳的打法很有帮助。
该功法是由杨少侯传与田兆麟、田兆麟再传授给其外甥崇寿永,由崇寿永老师留传下来的。
在原来功法的基础上经过了我们的系统整理。
功法分两个部分:一、定步旋转太极球功法。
二、动步旋转太极球功法。
现在先介绍定步旋转太极球功法。
一、定步旋转太极球功法定步旋转太极球功法就是在双脚不移动的情况下,双手抱着一个想像中的太极球在身前旋转滚动的功法。
在讲解该功法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内缠丝圈的走法,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掌握在走内缠丝圈时,我们可以把脊柱想象为垂直树立的一杆笔,尾椎想象为笔尖,让我们的身体以脊柱为笔在胯、﹑膝﹑踝关节的旋转带动下,凌空向地面上划“∞”字形的圈,这个由一个顺时针圆和一个逆时针圆首尾相连组成的“∞”字形的圈,就是内缠丝圈。
第一式平圆“∞”字形滚球功平圆“∞”字形滚球功就是身体在内沿水平方向走“∞”字形圈,同时双手抱球在外也沿水平方向走“∞”字形的圈,这就叫平圆“∞”字形滚球功。
动作一:两脚分开距离略宽于肩,两腿微屈成高马步站立,全脚掌着地足心涵空。
立身中正、头正頸直、虚灵顶劲、开胯园裆、松腰松胯、全身放松。
既不裹臀也不翻臀,让脊柱保持自然的松垂状态。
双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在身前抱球,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两手上下距离20公分左右,在下之手约与肚脐同高,距离身体约10公分左右。
如(图一)。
动作二:首先让我们的身体在以右膝右胯为主左胯左膝为辅的旋转带动下,以脊柱为笔沿水平方向先向右顺时针旋转划平圆,重心向右旋转移动。
缠丝功概述
缠丝功概述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左旋、右旋、上下螺旋,用缠丝这个名词来形容陈式太极拳的动力形式,缠丝的方法叫缠丝法,用缠丝的方法练的劲叫缠丝劲,用这种方法练的功叫缠丝功。
第一段丹田以顺向中轴,丹田左右旋转,丹田的旋转影响到虚的,虚感的缠丝,丹田的旋转影响到肩、肘、手,肩、肘、手的缠丝,丹田的旋转影响到髋、膝、踝,髋、膝、踝的缠丝。
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这就是第一段丹田左右旋转的运动规律。
丹田左右旋转影响到手,大指领膝向外旋,小指领膝向内旋,当大指旋到外旋的时候,气由丹田通过后背,形于手指,手指会感到热或胀,气从背后到肩不可以停留,马上到肘,到肘时不可以停留到手。
一节一节贯穿起来,在肩部停留叫顶,在肘部停留叫顶,在手部停留叫顶。
气到手以后向里旋,小指向里旋,气从手的方向到丹田来,阴阳的变化,好像太极图在旋转,黑的一面转到白的一面去,白的一面又转到黑的一面去,叫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气到手指叫阳指,继续走就到丹田里,叫顶,不可以再走,把手指转化向丹田方向来,叫阳极生阴,气到丹田不可以再走,再走产生丢的现象,那么从丹田通过重力到手指来,这叫阴极生阳,不停的变化阴极生阳的阳极生阴,这就是第一段的主要运动规律,丹田左右旋转为主。
第二段,丹田中的横向中轴,前后旋转形成了胸腰折叠运用法,胸腰折叠运用法,在胸腰折叠运用法以后,关节一节一节这样转动的,在这样转动以后,气到手指,反方向转动的时候,气沉于丹田,还有一些配合的,开胸,胸腰折叠,配合一点。
第一段的运动规律。
第二段呢是以胸腰折叠运化为主,丹田以横向中轴为主,前后旋转为主,但是绝大部分的动作都是两段两种不同的运动规律配合在一起的,比如说金刚捣碓,它第二段的运动规律以转这第一段,用的旋转,再一转这就是第二段,胸腰折叠的运化,转过来以后继续走,这是第一段的运动规律,这两段不同的运动规律都可以归纳成一种,都是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这就叫万法归一,太极拳千变万化,但是它总得有一个规律,总结起来,我们学太极拳首先抓住这个要点,才能够待发,如果不知道去抓这个要点,光从外形动作上去模仿,学了很多套路,不懂得根本的东西,起到的作用呢,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个要点,把这个方法运用到这个套路中去,你真正掌握这个方法可以发挥出来千千万万个变化,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太极拳,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太极劲练习训练法
太极劲练习训练法太极劲练习训练法太极劲由两个劲组成,一是由外向内的收劲,一是由内向外的透劲,收透二劲相吻接便是太极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太极劲练习训练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太极劲太极劲由两个劲组成,一是由外向内的收劲,一是由内向外的透劲,收透二劲相吻接便是太极劲。
收,吸收、接收、内收之义。
收劲是由外向内的劲。
收劲意欲把放出的劲收回,如有巨大的力量把外面的东西吸收进来。
透,渗透、穿透、通透之义。
透劲是由内向外的劲。
透劲意欲把收人体内的劲向外透达,如有巨大的力量从体内向外奔发。
二劲相吻接,即指收劲是透劲的内收,收劲要有助于透劲的向外通达,透劲是收劲的外放,透劲要有助于收劲的向内吸人。
至此,二劲贯通,首尾相接,故名之为太极劲。
太极劲与非太极劲(外力)中的阴阳配合是两种不同的结构系统,因而它们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功能。
在外力系统中,对立的二劲各自为阵.处于交替运行的状态,如收劲与透劲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劲,但它们通过互相让位的方式来配合,取得了二者的'协同。
而在太极劲系统中,对立的二劲则是同时并存、互相渗透,形成了交互运行的状态。
太极劲分三种,长劲,短劲,沉劲,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劲法.长劲作用与人身上可将人弹发出去,但人身体不会觉得疼,短劲(透劲)可伤人身体内(劲透到了身体内部,使内部受损)但皮肉不会疼,松沉劲可伤人表皮(如同软鞭作用在人身上,打皮肉疼).劲的建立重要的就是“顶头悬(虚领顶劲)和充实丹田气”。
属于内在的修为。
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势”。
太极劲的练习方法柔化,为运化功力之基。
孟乃昌先生说:“柔也是劲,柔即内劲,内劲含刚。
”“柔软之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轻灵虚无。
这才符合小力胜大力和以柔克刚的原则。
”轻灵,是太极拳劲的主要特点,也是入门的主要途径。
吴鉴泉说:“......轻是太极下手处。
”轻而不飘,灵而不滞,神舒体展,四肢百骸,松空圆活,轻灵通透,气血流畅,内劲自生。
武当秘传太极拳三十六式
武当秘传太极拳三十六式武当秘传太极拳三十六式(游玄德宗师)武当派第十四代掌门/游玄德第一式:无极桩两手下垂,自然站立,独立守神,中正安舒,虚领顶劲,面南背北。
动作要领:在武当太极内功修炼当中,很重视南北极子午向,达到天人合一。
道家养生秘要:醒神安脑、引气归元。
图1第二式:抱元守一左脚左移,两脚与肩同宽、平行、足心含空、男左女右,两手合抱,拇指相对成圆状,顶天立地,头部中正,全身放松,气沉丹田。
动作要领:身正,体松,气顺,神凝,全身透空,八面支撑。
道家养生秘要:掐诀凝神、鼓荡丹田.图2第三式:开太极(图3、4、5)两手从身体两侧分开,如铜钟式,有气感后,慢慢伸展,至两臂展平与身体成大字状。
手心向下外转至手心向上,慢慢合于头顶,中指相对节节贯穿经面前下沉至丹田,两手以腕为轴外展,十指向前。
动作要领:两手分开自上而下划圆,须一气合成,配合呼吸。
道家养生秘要:伸筋拔骨、气贯黄庭。
第四式:金龟戏水(图 6 )接上动,松腰屈腿下沉成马步,两手掌心向下向前棚起,两腿直立,随即沉肩垂肘如金龟戏水下沉,双手收于丹田处,合抱于胸前棚出。
动作要领:太极有八十一个劲,此动作是个翻转劲,须周身协调一致,身形中正安舒。
道家养生秘要:任督通关、升清降浊。
金龟戏水图6第五式:怀中抱月(图7 、 8 )两脚成马步,腰右转,左手掌心向下收于左肋,在随身体右转,合于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收于丹田,两掌心上下相对。
动作要领:以腰带手,圆转中正,切记低头弯腰。
道家养生秘要:坎离相交、养心去火。
怀中抱月图7图8第六式:拨云见日(图 9 、 10 )接上动右转腰,两手掌心向上,右手在前、高不过眉,左手在后,低不过胸,左脚内扣,右脚外摆,两手分开,内旋挤出,掌心向前,左脚跟步。
动作要领:动作变化须自然圆活,力整。
道家养生秘要:转腰强肾、益寿延年。
拨云见日图9第七式:陆海奔潮(图 11 、 12 )退左脚,两手下捋收于胯根,双手合抱棚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婴儿状,左脚蹬,右脚弓步。
陈式太极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
陈式太极十八式分解动作讲解陈氏太极拳及其主要特点:1.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2.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3.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4.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5.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那么可练低架子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讲解:第一式:太极起势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
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间轻抵上颚,二目平视。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一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缘、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直,虚领顶劲,二目平视。
要求:横开步时,重心先移到右腿,提左脚开步,脚尖先着地,慢慢踏平。
周身放松,气沉丹田,降于涌泉,屈膝松胯,下沉时呼气。
此时脑空心静,思想高度集中,心中无一所念,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松肩沉肘: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屈膝松胯,两脚踏实,二目平视。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要松弛下降,促使心气下降,切忌肩上耸,横气填胸。
此动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身体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二目平视。
要求:两手下按时,要立身中正,切忌弯腰突臀,裆部要松、虚、活。
下蹲时,如坐凳子一样。
此动呼气。
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左逆缠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掤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要求:上掤转体时,要结合裆腰劲,松胯塌腰,劲贯手掌。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法(一)
63功法缠丝功,陈氏太极拳技法之根本,以顺缠和逆缠两大类为主。
小指领劲大拇指合,带动肢体运动为顺缠丝不停地缠绕,以腰为轴,承上启下,协调催动;大拇指领劲小指开,带动肢体运动为逆缠丝不停地缠绕,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领手。
六种缠丝功动作名称:单手缠丝(左右);交叉缠丝;双捋缠丝;双分双合缠丝;开合交叉缠丝;虚步立圆缠丝(左右)。
一、起势【练法】身体自然站立。
两膝微屈,松垮收臀,向左开步,两脚与肩同宽。
(图1-1、图1-2)。
【要点】集中思想无杂念,全身放松。
【歌诀】顶天立地人中央,浑然一片无极象。
灵机一动太极意,气运四正四隅方。
二、单手缠丝(左右)1.右单手缠丝【练法】(1)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眼平视,膝节微屈。
重心左移,开右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收于腰间,右手置于腹前,顺逆缠丝画圆。
(图2-1~图2-3)(2)右手顺逆缠变逆顺缠,同时图2-2图2-1图2-3图1-2图1-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4功法重心左右变换。
(图2-4~图2-11)【要点】虚实左右变换,手护头又护裆,画圈。
【歌诀】右手缠丝为一圈,顺递递顺柔连图2-6图2-7图2-11图2-10图2-5图2-4图2-9图2-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5功法绵。
以腰催动传于手,刚柔快慢自由选。
2.左单手缠丝【练法】(1)两脚开立,膝盖微屈,重心右移,开左步,成左弓步,右手收于腰间,左手置于腹前,左手做顺逆缠。
(图2-12~图2-14)图2-12图2-14图2-1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66功法(2)左手顺逆缠变逆顺缠,同时重心左右变换。
(图2-15~图2-17)(3)最后还原。
(图2-18、图2-19)【要点】重心随缠丝运动左右移动,重心移动时劲力主宰于腰。
圈要画圆。
陈氏太极拳之腰裆劲练习要领
陈氏太极拳之腰裆劲练习要领陈氏太极拳之腰裆劲练习要领众所周知,练习陈氏太极拳对力量也很重视,即所谓的劲。
而很多练了很久的太极拳都不一定知道如何把这个劲自如的体现出来,可能有些拳友们是领悟不够或者练习的方法不科学,所以达不到刚柔并济感觉。
下面就给拳友们共享下腰裆劲的练习要领:腰裆劲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
太极拳的四肢和躯干的`动作,以腰为轴心,即所谓“主宰于腰”。
而腰的轴心是腰脊,腰脊“命门穴”(前对脐。
所谓丹田,即在脐内和命门穴之处)是全身的重心所在,起到调节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体爆发力的来源。
腰脊控制着腰的松沉直竖和左旋右转,并使腰的旋转幅度合乎生理上、技击上的要求。
练拳和推手都应时刻注意腰脊命门穴的枢纽作用。
腰部的左旋右转,须轻松灵活,用意识引导的行气运劲由腰脊达于四梢。
因此,古典太极拳论要求在练拳或推手时“刻刻留心在腰间”。
腰力运用得当,既有助于保持全身平衡,也有助于内劲(行气运劲)运转的充足和集中。
尽管陈氏太极拳四肢动作缠绕转折,缠丝劲很显明,但对腰部要求做到松沉直竖、微微旋转,不使摇摆失中,不使旋转幅度过大。
以免手足运转无定向、不灵敏。
腰轴旋转幅度过大,身体和四肢动作就失之太过,太过或不及,都不能发挥整体劲的作用,推手时也易于授人以隙。
裆,指的是会阴穴(两便之间)部位。
裆部两胯根要松开撑圆,腰与胯的旋转是一致的,如果两胯根不松开,胯的旋转就不灵活,腰旋转的灵活性就会受影响。
迈步时,实腿一侧的胯根随转腰的方向先微旋内收而下沉,这一侧的腰肾也微旋而落实;这一侧的小腹也在“丹田内转”“气沉丹田”的内动下而觉得充实;这一侧膝关节负担量加大,腿肌也由松而紧,而达到实腿稳固有力,似乎不可摇撼。
既加大了运动量,也使虚腿迈出极为轻灵善变。
动势时裆要开,成势时裆要合,裆不开则腰腿动作不灵活。
动势时虚腿迈出,两膝盖分向相反方向前挺,这是开裆,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
裆不合则骨节松而力不聚。
成势时塌腰落胯,两膝盖微向内合,这是合裆,而两胯根仍要松开撑圆,谓之“外合内开”。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太极拳是很受中老年人喜爱的一项养生运动,其实太极拳是武术中的一种。
你知道太极拳有什么要领么,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又有哪些呢?今天店铺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些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练太极拳要掌握什么要领?1、用意不用力。
全身肌肉必须放松,忌用拙力和拙劲。
2、两足要虚实分明。
太极拳的动作最忌犯双重、虚实不分的毛病。
两足着地时,身体重心只能支持在左足或右足,不能平均分支在两足上。
一虚一实,便于移动,动作必然灵活。
太极拳讲的虚实和不能双重的要求,是说虚能转变为实,实能转变为虚。
3、头要正直。
太极拳所谓虚灵顶劲,就是头颈要自然地正直,不要偏斜,这样精神才能振作。
目要正视(上眼皮放松),闭口藏舌(口不宜张,齿不宜切),要用鼻呼吸。
4、肩须轻松。
太极拳所谓沉肩垂肘,即要求两肩轻松、两肘松垂,这样上肢动作即能灵活,且将筋络引长。
如果二肩不松,形成耸肩,肺部气量就会随之上伸,限于胸式呼吸。
气不能深吸到腹部,则会影响呼吸运动。
5、手要柔软。
伸手忌僵硬,手指要舒展,掌心要充实。
太极拳要求半握拳,不宜用力,要松柔。
握拳若用劲,则肩肘僵硬,不能灵活“运用”。
6、胸略内涵(即舒胸),目的在于解除胸间肌肉紧张。
既不要缩胸,也不宜挺胸。
7、背略直拔。
即要求脊椎端正、背部肌肉自然松弛,以有助于涵胸和松肩垂肘的动作。
8、腰要端正。
练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
任何动作都要受腰部的推动而动,腰部必须中正、不偏不倚。
9、臀部要内收。
否则,既影响呼吸运动,又致使身体上下形成两截不易灵活转动,运动不能完整统一。
10、腿脚灵活。
要做到身随步动、步随身换、变换灵活、虚实分明。
练太极拳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有力是无力,无力是有力”的境界。
若能如此,则全身各处定会放松,全身力量定能成为整体,继而发挥运用。
如能长期坚持练习这套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建成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那时就可明显地看到它对人体所起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增强人的体质。
太极缠丝技巧分享
太极缠丝技巧分享
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是一个细腻的过程,下面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太极缠丝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论缠丝功
“太极拳,缠法也”。
陈式太极拳所称的缠丝劲也就是螺旋、弧线运动轨迹,无论是在练拳和推手当中,它都是建立在“掤”劲(太极拳的掤、捋、挤、按四正劲法之一)基础之上的运动。
练习时要求周身缠丝劲无处不在,无论是手上、脚上;腰上、腿上;肘上、膝上;也无论是大缠、小缠;左缠、右缠;顺缠、逆缠,在练拳时无时不在。
缠丝劲的实质就是一种弧形的引化方法,使对方的来劲改变方向,所谓:“引进落空合即出”。
练习时一定要加上“稝劲”意念,所谓:“用意不用力”,就形
成了太极拳的以“掤”劲为主的沾粘劲,这就是太极拳的精髓。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既要处理好外形方面的辩证关系,又要用意念引导,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如此内外结合,实在是不容易,因此,解决问题就要从最简单的单式基本功开始,世界上存在的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最根本所在。
缠丝劲的实质,就是一种掤劲的弧形运用,无论是在健身和技击运用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功效。
在健身方面:这种螺旋、缠绕的运动方式,不仅对于人的筋骨、关节、皮肉以及内脏和各个系统功能,都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用,加之意念、神经的调节作用,更促使经络畅通,使气血循环旺盛。
在技击方面:按照太极拳的原则“舍己从人”,我运用缠丝劲、稝劲、粘黏劲引入彼劲,使对方的来力改变方向而不脱离,并使其失去重心,站立不稳。
由于运用太极拳特有的“掤劲”引化,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可使对方处处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时我处处占据主动地位,随时可以出击,这叫做:“引进落空合即出”。
如何练出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如何练出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在习练者的手型上表达最为明显,主要显现为“瓦楞掌”。
而太极拳的手型又是根据手法需要而定。
太极拳虽名为拳,其实是以掌法为主。
掌法的表达在整个套路中占有主要地位。
掌型正确与否,是练太极拳的关键。
陈式太极拳掌型要求:大拇指根合向小指,指尖后仰,其余四指依次向手背方向舒展错开,五指束住。
请练者按此要求试作,手即能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缠丝劲”的感觉。
在其他太极拳式中应用正确掌型,也能产生类似感觉,如戳对方喉时所用的“高探马”也是这样掌型。
这个拳式是指法而不是掌法。
不论是指、掌、拳、钩都不能单用“直”作为理解。
因为太极拳是螺旋运动。
如陈鑫的《陈氏太极图说》中“人身缠丝图说”一图,其浑身都标注有缠劲的“路径”,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
有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为顺合者。
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
还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
各因其势变之状态,而以自然者运之。
这便是陈式太极拳掌法的基本规律。
正确的缠丝劲手法能够使练者清气上升。
而表现在步法上为: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即五足指抓地使练者浊气下降,这便是足缠劲的功夫。
缠丝的内劲: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肤。
左手属于阳内圈,为左手与左足所运之圈;右手属阴外圈,为右手与右足之圈。
值得注意的是,两手非更迭转实,一齐运动,而是左手略先,右手略后。
右手在内,为机之动,是阳先阴后,其运动势为阳内阴外。
合万物阴阳交合之意,执阴阳两端为一之用。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
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
”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尖止。
气之上行、下行就似两橛,执此二橛于一气,并将此贯运行于股肱内,合手而足于其中,缠丝劲继而显现无余。
陈鑫所谓内劲(中气)皆为由腰腹发动的劲,此劲经脊背而带动大小臂旋转,贯穿于手指。
臂向里转,小指走扣劲,是里缠丝;臂向外转,大指走扣劲,是为外缠丝。
太极拳绝活缠丝功
太极拳绝活缠丝功作者:张金良来源:《少林与太极》2008年第05期太极拳是一种用意不用力的缠丝运动,要练到全身放松,屈膝松胯,塌裆坐腿合住劲,以腰胯为轴心左右旋转,手随腰动。
这才是强化训练内功和技巧的独门绝活。
只有通过这种脱胎换骨的强化训练,才能练习擒拿格斗、技击散打、推手技巧。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规范到位的缠丝功法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功法,也是其真正的入门功法,更是太极拳的速成功法。
只有练出了真正的缠丝功夫,才能登堂入室,才能走出“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误区。
太极名家冯志强在书中强调:“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功,不明此即不明拳,缠丝功隐于体内,入于骨缝,循经走脉,缠绕运行,是流布全身的一种内功。
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行方法。
”“内外双修乃是到达太极高深境界的必由途径。
操演太极拳之时即是修炼内功之际。
外功(指武技)主练身手步,内功(指道功)主炼精气神。
只修内而不修外则肢体不灵,只练外而不修内则气血不活。
外功是内功的效能,内功是外功的根源,二者合一方是武功。
”太极名家洪均生也在书中强调:“按正规讲,大腿根的高度,应当随裆劲的松塌而和膝部略平,在步法进退时,只能以腰的旋转带着小腿变化。
但这种功夫如今习陈式者多练不到了。
”洪均生强调了这种功夫练不到的主要原因是腰腿动作的不到位。
拳论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这双重之病就是腰腿动作不到位。
拳论又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所以腰腿动作不到位就是太极拳练功最大难题,也是练拳不练功的分界线。
而如今大多数人在练拳时没有全身放松,只会手动,而根本不会腰胯转动。
四十年前笔者在河南省焦作市工作时,拜范鸿信先生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十年后范先生调到开封后我与他失去了联系。
后来笔者在温县岳村工作时,有缘遇到高人指点,笔者的功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位高人就是太极宗师陈照丕的外甥、陈式太极拳传人杨松泉先生(小名叫小泉)。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劲与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小架的腰劲与缠丝劲习练小架太极拳外在张扬的东西一定要慢慢的化掉。
就像做人,成大事的人一定会喜怒不行于色,心中再大的波澜,面色也会静似如水。
所以,太极拳内在越是松,外在的表现越小。
有的时候别人会看不懂你的拳。
练太极拳是一个人心性的磨练,你思想上的棱角没了,身体也就自然松了。
拳架子是死的,人是活的,要从一个招式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来。
这也就是拳打万遍,其拳自见的道理,从无到有,从有练到无!小架太极的基础裆劲有了,下来就是在腰。
太极拳从大的整体来说,要神意做主宰;从躯体动作来看,要做到腰为主宰。
如果能经常进行松腰训练,则可使上下之气血没有了阻隔,从而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样,内里的感觉将会很明显。
以后进行推手训练时,俩人一搭手,对方意气之轻微的变化,自己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如果轻轻放松自己的腰部,则这种意气之力会到脚下,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从而把对方轻松地发出去。
小架太极的背丝扣形的循环是太极腰的萌芽状态,腰椎命门为重心的收放循环的背丝扣开合,带动周身收放的循环的横开竖合。
人体重心在运动中只要不超过带脉一圈临界范围,人体就能保持本身的动态平衡。
在对抗中的借力平衡是指受力运动中,自身超出了带脉一圈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通过借对方一点点摩擦力而自身中线回到带脉一圈范围内,就如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中稍稍扶一下稳固物自身就保持了平衡一样。
腰与丹田处于同一水平面,腰靠后,是先天气之本;丹田靠前,是后天气之本,统一的方法是腰为开,丹田为合。
同时,随着脚下的前踩后蹬,腰胯瞬间拉开的一摇一抖,丹田如气球般一合一压一放,弹性十足,即可整体爆发。
发劲时,劲则从脚下传来,经过各个关节的传递,一下子就从手上轻松发出,通体舒畅。
而且人很舒服,不会喘气,不伤身。
脚腿腰裆能完整一气。
一则,是力聚。
可以致远,一则,身不散乱,方可命中。
这才是发劲之妙用。
劲与力不同,劲由於筋,力由於骨。
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似,是靠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
太极拳绝活缠丝功
极拳 最高 心法 .也是 太极 功夫 高深 的最 高 境 界 。 志强 说 :谁能合 , 就能 赢 。 只有 练 到 冯 “ 谁 ”
全身 放松 了 , 会感 觉到 指肚尖 膨胀 . 就 指肚 也
说 :久 习久 练 , “ 一旦 练 成 习惯 , 人来 时 自然 则 能 产生 自动 的 ‘ ’ 人走 时又 可 以 自然 产 生 连 . 自动 的 ‘ ’再 也 用 不着 多 费 心 思指 挥 动作 随 .
腰胯 转动
四十年 前笔者 在 河南 省焦作 市 工作 时 。 范 鸿 拜 信 先生 为 师 。 习陈式 太 极拳 , 年 后范 先 生 调 到 学 十
开封 后我 与他 失去 了联 系 后来 笔者在 温县 岳村 工 作时, 有缘 遇 到 高 人指 点 。 者 的 功力 又 上 了一个 笔 台 阶 这 位高 人就 是太 极宗 师 陈照丕 的外甥 、 式 陈 太 极拳 传 人杨 松泉 先生 ( 名 叫小泉 ) 小 。真是 “ 听君
自成法 度 : 之使 去 , 得不 去 ; 挥 不 引之使 来 , 不 得 不来 : 内劲 猝发 . 摧枯 拉朽 , 入木 三分 ” 。要
拳
乱
有
先
只
想 练好 太极拳 功 夫 .必 须要 经过 三个 阶段 的
强化训 练
一
、
只 有全 身放松 了才能练 到 形似 阶段
这个 阶段 主要 是进 行全 身放 松 、心平 气 和 、 意不用 力 的强化 训练 。 用 太极 名 家冯 志强
则 肩 自松 .肩 要 松 到 胳 膊 如 在 肩 上 挂 着 一
般 。 ” 有做 到 松 肩 , 能练 到 全 身 “ 节 松 只 才 节
开 , 处合 住 ” 做 到内三合 与外 三合 。 处 . 这是 太
太极拳缠丝劲论
太极拳缠丝劲论太极拳,缠法也。
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
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
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
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
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于硬,故以为软手。
其周身规矩:顶劲上领,裆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为的;顶不可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
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
至于手,其权衡皆本于心,物来顺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
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太极拳缠丝法诗(四首)其一(七言四句)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
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其二(七言四句)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
此中消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蒙。
其三(七言四句)一阵清来一阵迷,连环阖闢赖撕提。
理经三昧方才亮,灵境一片是玻璃。
其四(五言十八句)理境原无尽,端由结蚁诚。
三年不窥园,壹志并神凝。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
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
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
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有时引入胜,工欲罢不能。
时习加黾勉,日上自蒸蒸。
一日无障碍,恍然悟太空。
咏太极拳(五言俚语)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
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衍。
收来名为引,放出箭离弦上句言引进落空,下句言乘机击打。
虎豹深山踞,蛟龙飞潭淵上句言静,下句言动。
开合原无定活泼泼的,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
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
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
乾坤如橐(音:托)籥(音:月),太极一大囊。
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
至终復自始,一气运弛张。
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与道为一。
太极拳中路,功夫最为先。
太极拳缠丝劲技巧
太极拳缠丝劲技巧太极拳缠丝劲技巧太极拳本身的运动方式决定了“缠丝劲”训练的首要性。
太极拳要求动作须沿弧线运动。
要想达到这一运动目的,必须通过身体的内外协调旋转才能实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身体的旋转才产生螺旋式运动,才产生了整体的“缠丝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太极拳缠丝劲技巧,欢迎阅读。
一、“缠丝劲”的真意太极拳爱好者对“缠丝劲”并不陌生,尤其是陈式太极拳练习者可谓是一动俱为缠丝。
可是,细细研究起来,我们又难以讲清楚,什么是“缠丝劲”,它的典型形式是什么?训练的要点步骤又怎样?具体实作时又是怎么随机应用呢?诸如此类问题,困扰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
在自然界中,水流的旋涡是螺旋推进的,藤类的植物攀缘树干或者篱笆都是把藤条缠绕成螺旋上升状,这些螺旋线状,大家早已司空见惯。
太极拳运动中,人肢体的立体运转也是相同的道理。
由定向旋转产生的劲力都是呈各式螺旋缠丝状的,我们广义上都可谓之“缠丝劲”。
可以说,“缠丝劲”法是整体轻灵运转的根本劲法,是高层次太极拳内劲的主体。
只是因对其内涵的把握有高低之分,故表现形式有明暗之别。
二、各家武术中的“缠丝劲”太极拳形意结合定向旋转动作产生“缠丝劲”,而旋转是武术动作中普遍存的运动方式。
比如,长拳中的冲拳动作路线虽然是直线,但是拳的力量却也是成螺旋式向前发出的,从力的运行轨迹上来说,这样的力也是一种“缠丝劲”。
形意拳动作翻转硬上,产生的劲力也都带着“缠丝劲”。
在八卦掌的拳诀中就明确要求“拳宜滚出滚入”,这种滚出滚入本身就是旋转,旋转产生的劲力也可以称其为“缠丝劲”。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缠丝劲”不是太极拳独有,“缠丝劲”是普遍存在于武术动作之中的,其他流派动作中的“缠丝劲”与太极拳的“缠丝劲”在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而把劲力方式放在次要地位,而太极拳却是把“缠丝劲”作为核心劲法形式,贯穿始终,讲究内外动静互为其根,更细更严,成为十三势的灵魂。
所以不丢不顶,呈太极之相。
三、“缠丝劲”训练的基本形式太极拳本身的运动方式决定了“缠丝劲”训练的`首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腰裆劲、缠丝劲等练法腰裆劲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
太极拳的四肢和躯干的动作,以腰为轴心,即所谓“主宰于腰”。
而腰的轴心是腰脊,腰脊“命门穴”(前对脐。
所谓丹田,即在脐内和命门穴之处)是全身的重心所在,起到调节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体爆发力的来源。
腰脊控制着腰的松沉直竖和左旋右转,并使腰的旋转幅度合乎生理上、技击上的要求。
练拳和推手都应时刻注意腰脊命门穴的枢纽作用。
腰部的左旋右转,须轻松灵活,用意识引导的行气运劲由腰脊达于四梢。
因此,古典太极拳论要求在练拳或推手时“刻刻留心在腰间”。
腰力运用得当,既有助于保持全身平衡,也有助于内劲(行气运劲)运转的充足和集中。
尽管陈式太极拳四肢动作缠绕转折,缠丝劲很显明,但对腰部要求做到松沉直竖、微微旋转,不使摇摆失中,不使旋转幅度过大。
以免手足运转无定向、不灵敏。
腰轴旋转幅度过大,身体和四肢动作就失之太过,太过或不及,都不能发挥整体劲的作用,推手时也易于授人以隙。
裆,指的是会阴穴(两便之间)部位。
裆部两胯根要松开撑圆,腰与胯的旋转是一致的,如果两胯根不松开,胯的旋转就不灵活,腰旋转的灵活性就会受影响。
迈步时,实腿一侧的胯根随转腰的方向先微旋内收而下沉,这一侧的腰肾也微旋而落实;这一侧的小腹也在“丹田内转”“气沉丹田”的内动下而觉得充实;这一侧膝关节负担量加大,腿肌也由松而紧,而达到实腿稳固有力,似乎不可摇撼。
既加大了运动量,也使虚腿迈出极为轻灵善变。
动势时裆要开,成势时裆要合,裆不开则腰腿动作不灵活。
动势时虚腿迈出,两膝盖分向相反方向前挺,这是开裆,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
裆不合则骨节松而力不聚。
成势时塌腰落胯,两膝盖微向内合,这是合裆,而两胯根仍要松开撑圆,谓之“外合内开”。
成势时,顶劲领好,腰劲塌下,两膝微向内合,裆劲沉着合住,两胯根撑开撑圆,脊柱节节松沉直竖,虚虚对准,骶骨有力,随着呼气而膈肌下降,吸气时聚于胃部之内气,随呼气而“气沉丹田”,这时带脉充实膨胀,自然形成重心下降,小腹充实,冲脉气旺,臀部之力贯到足跟。
手臂之内劲前发,腰脊命门穴似有后撑之意,两腿则前腿弓、后足蹬,腿劲似植地生根。
上下、前后、左右对拉匀称,身法中正,支撑八面,周身团聚,劲力集中,姿势沉着稳固。
逢发劲动作时,腰裆劲由松沉转为浅弧形略微(外形上不易看出的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自然地催动劲力由脊背达于手臂浅弧形地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
这种腰裆劲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送去的练法,与两臂的发劲动作是一致的,运用在推手上容易使对方失去平衡、脚跟浮动。
腰裆不松不活,内劲运转时就会迟钝,腰不塌下,裆不扣合,手臂就会显得不是沉着松静,而是飘浮无力。
每一拳势变着换劲,腰裆的变换、开合、虚实,关系到全身的灵动和重心、力点、角度双换的迅速、正确,这是推手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我顺人背”的关键。
腰裆的沉着有力,关系到力量和耐力的发展,而力量大、耐力好又是推手时最后取得胜利的关键。
步稳虽在双足似钉入地,也要依靠腰裆的变换与坚实,才不致流于死硬。
桩步无论怎样稳固,如果不善于变换虚实,还是容易被牵动而失去平衡的。
导下内劲缠绕运动时,由意气贯注而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其质量。
缠绵曲折,大都在上、中、下(上肢、躯干、下肢)三个横向椭圆形弧形螺旋转圈,两个斜向(左手与右足,右手与左足)弧形螺旋转圈和一吸一呼时绕任、督二脉的立体圈,以及无数小螺旋的交织缠绕,进退屈伸,形成为复杂而又和谐的圆形动作,这是太极拳练法特点的精华所在。
内劲运转的主要方法是内气蓄于丹田,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贯注于四梢(两手两足尖端)。
上行为旋腕转膀,形于手指;下行为旋踝转腿,达于趾端。
弧形螺旋式地缠绕绞转,从而形成为一系列无限延长的复杂的空间螺旋运动。
缠丝劲有顺缠、逆缠两种。
手的顺缠是手外旋(掌心由内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
手的逆缠是手内旋(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
顺缠、逆缠,始终“搠劲"(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劲)不丢。
洪均生同学有句云“太极是硼劲,动作走螺旋",概括地突出了太极拳练法上、技术上的特点。
腿的顺缠(里往外上而向下斜缠),以膝头向裆外旋转。
丹田劲由腰隙经大腿根里边向上而外,经环跳穴再往里向下斜缠至足根(大钟穴),分注足五趾肚。
腿的逆缠,以膝头向裆内旋转,内劲从五趾肚向上经原路线斜缠至腰隙归丹田。
凡攻击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动、为分、为离心力。
丹田劲运至四梢,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气、发劲(重心下沉,劲往前发),谓之“丹田劲走四梢"。
凡防御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静、为合、为向心力。
意气从四梢回归丹田,肩带肘,肘带手;胯带膝,膝带足,吸缠丝劲(弧形螺旋劲)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它是在意识指气、蓄劲(气聚胃部,蓄势待发),谓之“四梢劲归丹田"。
缠丝劲练法能使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于同一时间内、综合性地完成神经、呼吸、循环、经络、骨骼、肌肉、消化、泌尿等系统的锻炼。
一蓄一发,一吸一呼,通任、督,练带、冲,内外兼练,以内壮为主,是整体性、内外统一性的体育运动方法,与分部位练习的其他体育运动方法作比较,在时间上较为节约,在锻炼效果上较为优越于其他体育运动方法。
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这种以意行气的缠丝劲练法,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较为完善的适应性较为广泛的体育运动方法。
太极拳缠丝劲的圆运动,不是直线的弧形动作组成,而是曲线弧形螺旋式的动作组成。
在划圆圈时意气(内劲)的运转,像螺旋式的缠绕伸缩,可以比喻为像地球在公转时不断地在自转。
因此,它是分阴分阳而又阴阳互转的。
如果圆形运动没有螺旋式贯串其中,就等于月球环绕地球运行,只有公转而无自转,就不能阴阳互转,这种圆形运动仍然是走的直线。
直线的弧形动作在推手实践中,证明它是容易犯顶劲之病(即“双重之病未悟耳"),容易造成“引进落实”,为人所制。
即使功夫较深,也只能做到“化而后打”,不可能像弧形螺旋动作那样能达到“边化边打”“即化即打" “打即是化”“化即是打"的程度。
因为弧形螺旋的运动力学作用,能使对方直线来的劲力成为我方动作弧线上的切线。
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其劲力就会离开着力点而继续前进,影响其自身的平衡和稳定,而不影响我的平衡和稳定。
亦即在我为引进(弧形螺旋走化),在对方为落空(直线前进)。
同时,我的弧形螺旋动作已避实就虚地越过对方防线而进逼或发劲,亦即在我为“曲中求直" “蓄而后发"。
我处处在旋,在变动力点、方向、角度,才能“不丢不顶”,不犯双重之病,取得“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巧。
练太极拳,初期应架势舒展宽大,年轻力壮者更应每势胯与膝平,使下部功夫扎的深厚,缠丝劲转圈的幅度也要宽大。
中年以后,架势可以稍高,转圈也要逐渐收小,这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锻炼步骤。
老年期则应练高架势,转圈也愈练愈收小,“精锻已极,极小亦圈”,而内劲的质量也达到更高阶段。
在练太极拳和推手的长期实践中都能体会到凡功夫下得越深,身体各部的转圈(位置移动)便越小越细密、越正确协调,推手时能达到“紧小脱化”的地步。
缠丝劲的精练与内劲质量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但都是无限制的。
内劲越是充沛沉重,越能显出轻灵的作用,加强了“忽隐忽现”的作用,推手时能使对方不能适应,处处被动,失去平衡。
陈式太极拳的拳势呼吸采用腹式逆呼吸法。
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加大肺活量。
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于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
由于腰肾的左旋右转,因此,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是结合的。
拳势呼吸是指合、虚、蓄、收、化的动作为吸气,开、实、发、放、打的动作为呼气。
是在意识指导下呼吸行气与武术动作的协调,有着强健内脏器官功能以及增强抗击能力与加强爆发力量的作用。
因此,陈式太极拳家一般都练成“虎背熊腰”“膀阔腰圆”的健壮体格。
在推手互喂、试验发劲时,通常采用哼、哈、咳三种发声。
哼音是用螺旋劲向上打放,使对方腾空掷出。
哈音是用螺旋劲向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墙壁。
咳音是用螺旋劲向下打,意欲将对方打入地中。
这种发劲试验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的。
1.腹式逆呼吸陈式太极拳的拳势呼吸采用腹式逆呼吸法。
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上行聚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加大肺活量。
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于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
由于腰肾的左旋右转,因此,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是结合的。
拳势呼吸是指合、虚、蓄、收、化的动作为吸气,开、实、发、放、打的动作为呼气。
是在意识指导下呼吸行气与武术动作的协调,有着强健内脏器官功能以及增强抗击能力与加强爆发力量的作用。
因此,陈式太极拳家一般都练成“虎背熊腰”“膀阔腰圆”的健壮体格。
在推手互喂、试验发劲时,通常采用哼、哈、咳三种发声。
哼音是用螺旋劲向上打放,使对方腾空掷出。
哈音是用螺旋劲向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墙壁。
咳音是用螺旋劲向下打,意欲将对方打入地中。
这种发劲试验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