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l简释下列概念:

自动稳定器、权衡性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周期平衡预算、公债、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挤出效应、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答:(1)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巾,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2)权衡性财政政策

权衡性财政政策又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有限,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的财政政策。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该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

(3)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又称为“职能财政”或“机能财政”,是关于国家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根据斟酌使用(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美国经济学家勒纳于20世纪40年代明确提出“功能财政”的预算准则。他认为,功能财政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政府的财政政策、政府的开支与税收、政府的债务收入与债务清偿、政府的新货币发行与货币收缩等政策的运用,都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对经济所产生的结果,而不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是否遵循了既定的传统学说,顾虑这些传统学说是否好听。也就是说,在勒纳看来,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不能够只是以实现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作为财政的最终目标。政府应充分运用财政支出、税收、国家债务等财政分配工具来调节经济。为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需要经常调整总支出。当总支出太低时,增加政府支出;当总支出太高时,增加税收。为获得导致最需要的投资水平的利息率,利用政府举债或债务清偿,调整社会持有的货币和公债的相对份额。同时,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印刷钞票、窖藏货币或毁掉货币。总之,“功能财政论”的意图是要政府不必局限于年度预算收支平衡,而应当保持国民经济整体的均衡。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但是,功能财政理论是一个宏观静态而非宏观动态的理论,它只对短期的周期波动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而完全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问题。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问

题是需逐渐提高投资率和储蓄率来解决的,而不仅是通过调整总支出来治愈衰退和通货膨胀,因而它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4)周期平衡预算

周期平衡预算是指在一个经济周期内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通过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5)公债

公债是指政府向居民、经济实体、事业单位及外国政府或组织借款而形成的债务。公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央政府的债务也称“国债”。从借债的时间期限划分,公债主要分为三种:①短期国债,它是通过政府发行国库券方式取得的。②中期债券,这是指1—5年期的政府债券。③长期债券,这是指5年以上的政府债券。

(6)充分就业平衡预算

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认为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若某年经济萧条,税收水平较低,支出可不必等于该年收入,而可等于预计充分就业时会有的税收水平。

(7)挤出效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研;上海理工大学2005研)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刘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小,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且“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最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卜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眶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政府支出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时,那么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生产也不会增长。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8)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本来,这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把商业票据出售给当地的联邦储备银行(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银行按贴现率扣除一定利息后再把所贷款项加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作为增加的准备金。但当前美国的主要办法已经是银行用自己持有的政府债券作担保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所以现在都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借款称为“贴现”。在美国,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主要是为了协助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存款备有足够的准备金。如果一家存款机构(当然主要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临时不足,比方说某一银行客户出乎意料地要把一大笔存款转到其他银行时,就会出现临时的准备金不够的困难,这时该银行就可用它持有的政府债券或合格的客户票据向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窗口(办理这类贴现业务的地点)办理再贴现或申请借款。当这种贴现增加时,意味着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进而引起货币供给量多倍增加;当这种贴现减少时,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多倍减少。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