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相关血栓形成的病理及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恶性肿瘤与血栓

恶性肿瘤与血栓

2012 | Building the Future Together
12
2012 |
共创未来
(一)
组织病理学
应用免疫化学或电子显微镜技术已经证实在原发癌和转
移癌之中和周围有纤维蛋白,同样也发现,血小板血栓和生 长中的瘤细胞紧密结合,表明血小板在肿瘤生长过程中有一 定的功用,这种病理所见表明止血作用引起的肿瘤周围纤维 蛋白的沉积和血小板的激活可能在宿主对生长的肿瘤的反应
中起重要作用。
2012 | Building the Future Together
13
2012 |
共创未来
这种反应在轻度时可能有助于限制肿瘤生长,但是过度的反
应对宿主是有害的( 即产生血栓) 和有助于肿瘤(促进血管生
成和肿瘤生长) ,与纤维蛋白原相关的蛋白(Fibrinogen related proteins FRPs) 在肿瘤中的分布为在癌症患者中高凝 状态的发生原因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实验证明给予纤维蛋白 原和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可选择性地浓集在动物和人的肿瘤,
2012 | Building the Future Together
10
2012 |
共创未来
(三)
静脉血栓栓塞和隐匿性癌
Trousseau报道的血栓性静脉炎是恶性肿瘤的先兆,但是有关原发性 深部静脉血栓的患者有发生癌的危险还存在争论,虽然不少学者的报道认
为原发性深部静脉血栓是隐匿性癌的信号,但是仍然有些学者认为对这种
2012 | Building the Future Together
2
2012 |
共创未来
有些病例对抗凝治疗无效,在一些癌症患者,静脉血 栓可以是首发症状,在患者还无任何其它症状时出现 ,直到数月甚或数年才发现肿瘤,静脉血栓是癌症的 重要并发症大约可在4%~20% 患者中发生动脉血栓少 见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

临床特鲁索综合症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

临床特鲁索综合症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

临床特鲁索综合症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特鲁索综合征是因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导致动静脉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一种副肿瘤综合征,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恶性肿瘤相关的心肌梗死、脑梗死及其他动静脉栓塞性疾病等。

急性脑梗死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容易被误诊或忽视。

急性脑梗死是特鲁索综合征的常见表现之一,特鲁索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动脉血栓栓塞以及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等。

急性脑梗死是特鲁索综合征的常见表现之一,约15%的恶性肿瘤患者有急性脑梗死病史。

以急性脑梗死为表现的特鲁索综合征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临床特点特鲁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动脉性血栓栓塞以及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等。

急性脑梗死是特鲁索综合征的常见表现之一,约15%的恶性肿瘤患者有急性脑梗死病史。

因为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导致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生率较高。

合并特鲁索综合征的脑梗死患者通常预后较差,卒中复发风险及死亡率较高。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 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恶性肿瘤相关脑梗死的重要临床特点,是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这是因为血浆D-二聚体是凝血及纤溶活化的分子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严重程度。

外周血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增高。

影像学特点“三流域征”是恶性肿瘤相关的缺血性脑梗死最引人注目的磁共振影像特征。

孤立的或多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灶同时累及双侧前循环和后循环。

“三流域征”(Three Territory Sign,TTS),即病变部位累及单侧或双侧(双侧多见)前、后循环,包括3个或3个以上血管分布区域,病变多呈无强化、非环形、聚集成团或单一部位的MRI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直径约0.5~2.0mm,以小梗死灶为主,单纯大面积梗死少见,多位于双侧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皮质、皮质下或深部白质区,分水岭少见,无弥漫皮质带状或深部灰质核团受累。

组织因子与肿瘤性血栓研究进展

组织因子与肿瘤性血栓研究进展
G,et a1.
angiogenesis[J].Blood,2005,105(4):1734—
1741.
27—34.
[5]Egorina EM,Scvershaev MA,Sj?rk?Y
Intracellular and surface distribution tissue factor application
8I。
目前,临床暂无评估肿瘤性血栓形成风险的具体
预后方法。患者肿瘤患者没有可靠的鉴别个体在血栓
形成方面的高风险的预后方法,因此,凝血生物标记, 如循环TF,可能能用于鉴别患者前血栓形成状态,协
助诊治。 4结语 近年来TF与肿瘤性血栓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
点。Ⅱ.与肿瘤性血栓的形成、治疗和预后有着密切关
系,其间的具体信号途径尚未完全阐明。而用TF作 为靶标的抗肿瘤抗血栓治疗仍停留基础实验阶段。随 着研究的深入,抗TF必将成为一条有效的抗肿瘤抗 血栓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
venous
mutations,and the risk of
thrombosis[J].JAMA,2005,293:715—
many[J].Thromb
Haemost,2007,97
722.
(1):5—8. [4]
Siegbahn A,Johnell M,Sorensen BB,et a1.Beg- ulation of chemotaxis by the cytoplasmic domain of tissue
[14]
Yu JL,May L,Lhotak V,et a1.Oncogenic regulate
cancer
events
tissue
factor

肝脏门静脉血栓与癌栓的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门静脉血栓与癌栓的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
近肝 脏 组 织 的血 流 灌 注 异 常 。
2 多普勒超声技术及表现 多普勒超声检查 的由于其无 创性 、 脉血 栓 ( p o r t a l v e i n t h r o m b o s i s , P V T ) 是 指 肝脏 门静 脉
系统主干及其分支 内血栓的形成 。评估 P V T形成 的主要 内容
包 括血栓形成 的程度 ( 部分或完 全性血栓 、 晚期 形 成 纤 维 维 条
且可实时多切 面观察等优点 , 在 临床 上已经成为筛查 门静脉系
统 栓 子 的首 选 方 法 之 一 。有 文 献 报 道 其 敏 感 度 和 特 异 度 达 到
常血 流信号等 , 从 而进行鉴别 。在 临床工作中 , 往往 由于栓 子
形 成时间早 , 病灶小 , 或 由于陈 旧性血栓 回声不均 匀接 近于癌
栓 ,使得 多普勒超声检查在 鉴别 诊断方面存在一定 的局 限性 ;
超声 诊 断结 果 的准 确 性 与操 作 医 师 的 经 验 、 手 法技 巧有 很 大 关 系, 并且受限于超声单 一检查切面 视野相对 较小 , 很 难 一 次 性
■ 国 囤
肝 脏 门静脉 血栓 与癌 栓 的发 病 机 制及 影 像 学 表现
周 伟 蒋雪峰 朱玉春 张 怀信
( 昆山市第一人 民医院, 江苏 昆 山 2 1 5 3 0 0 )
D0I : 1 0 . 1 9 4 3 5  ̄ . 】 6 7 2 — 1 7 2 1 . 2 0 1 8 . 0 1 . 0 8 0
全面评估 门静 脉系统全貌等 。 利用 常规 的脉 冲多普勒结合二维
超声所产生的彩色 多普 勒图像 , 可清 晰地 显示病灶 局部 血流分 布, 通过 观察靶 向血管 中门静脉 的血 流分布 和流向 , 结 合 门静 脉系统内血流动力学理论 , 对血流 的动态情况进行 准确 直观的 判断。既往研究显示对 于门静脉系统不全性阻塞的患者 , 彩色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摘要】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发生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本文旨在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通过患者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发现食管癌患者在围术期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较高,其中静脉导管使用、肿瘤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提出了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如及时移除静脉导管、加强术后床旁护理等。

研究结论表明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的发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临床医生注意并加以预防。

未来可以通过更多大样本研究深入探讨食管癌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食管癌、围术期、静脉血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临床意义、研究结论、研究局限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生率逐年增加。

患者在接受食管癌手术治疗过程中,围术期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对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本研究旨在系统总结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过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的研究,也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2 研究目的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引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食管癌患者在围术期内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通过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的研究,我们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降低食管癌患者在手术后出现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恶性肿瘤病人发生血栓性栓塞的分析

恶性肿瘤病人发生血栓性栓塞的分析

恶性肿瘤病人发生血栓性栓塞的分析发表时间:2013-07-31T10:44:23.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王浩贾勋超[导读] 恶性肿瘤是目前的常见病、多发病,恶性肿瘤病人存在凝血异常很普遍,有可能发生血栓性栓塞。

王浩贾勋超 (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雅安 625000)【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病人血栓性栓塞的发生、诊断及预防。

方法分析恶性肿瘤病人发生血栓性栓塞的情况及处理后的康复情况。

结果恶性肿瘤病人发生血栓性栓塞后,积极采用改善微循环治疗;可以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和其他抗凝治疗,肢体肿胀完全或部分缓解;不能耐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病人,肢体肿胀情况无改善。

说明低分子肝素钠在恶性肿瘤病人发生血栓性栓塞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论恶性肿瘤病人中存在凝血异常很普遍,血栓或血栓前状态有利于癌栓形成和转移。

恶性肿瘤病人多数是血栓性栓塞与肿瘤栓塞同时存在。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栓预防措施,对于减少癌栓形成及癌栓栓塞是有利的。

可使用小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钠进行血栓预防。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栓性栓塞恶性肿瘤是目前的常见病、多发病,恶性肿瘤病人存在凝血异常很普遍,有可能发生血栓性栓塞。

近年来我科收治的恶性肿瘤病人中有部分发生血栓性栓塞,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近年来我科收治的资料齐全的恶性肿瘤病人320例,其中有36例发生血栓性栓塞,所有发生血栓性栓塞的病人都有病理资料:其中胃癌6例,直肠癌10例,胰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3例,原发性肝癌5例,乳腺癌7例。

病人发生血栓性栓塞,均为静脉血栓。

下肢25例,上肢11例,均为单侧肢体肿胀,经过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

辅助检查36例病人都有凝血酶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

1.2治疗情况根据病人全身情况,采用改善微循环治疗;其中有25例病人积极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

2 结果根据原发疾病和病人的全身情况、主要器官的功能状况,36例病人中,25例病人通过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和其他治疗,有15例病人肢体肿胀完全消失,活动恢复正常;10例病人肢体肿胀减轻,疼痛缓解;另外11例病人由于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仅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肢体肿胀情况无改善。

癌性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癌性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文献标识码 : A
恶性肿瘤相关 血栓栓 塞又称 癌性 血栓 , 可表 现为 深静 脉
数量 增加 , 遗传性致栓基因突变 。肿瘤相 关 因素 : 原发 肿瘤 的 部位 ( 消化道 、 、 、 脑 肺 生殖系 、 肾脏、 血液 ) 诊断后的最初 3— , 6 个月 , 肿瘤近期转 移。治疗 相关 因素 : 期接 受大手 术 , 在 近 正 住院 , 接受化疗 , 接受激 素治 疗 , 目前或 近期 接受抗 血 管再 生 治疗 , 目前接 受促红细 胞刺激 因子治疗 , 留置中心静 脉导管。
栓塞的检出率为 4 % 一5 % 。因此 , 恶性 肿瘤患 者采取 5 5 对 积极的预防措施 , 减少 V E和 P T E的发生尤其重要 。现将 癌性 血栓形成原 因分析及预防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
1 恶性 肿 瘤 与静 脉 血 栓 形 成 的关 系
脉血栓 的概率 为 1 % 一5 % , 0 0 化疗 为 2 一3 % , % 0 放疗 为 3 %
床上 主动屈伸下肢 做跖屈 和背屈 运动 , 外 翻运 动 , 内、 足踝 的
环转运动 ’J 。
成 和转 移等 机制 , 抗凝或抗栓治疗可能改善其预后 J 。
2 恶性肿瘤患者 V E的发病机 制 T
42 选择合适 的穿刺方 法 和穿刺部 位 .
肿瘤患 者 因治疗 需
2 1 血液高凝状 态 .
题 。Aln等 报 道 , IC置 管 后 静 脉 血 栓 的 发 生 率 高 达 l e PC 3% , 8 尤其经头静 脉置 管者 可达 5 %。G v 7 o r e等” 对 血栓形 成因素进行方差分析 的结 果显示 , 管直径 与血栓 形成 有 密 导
PC I C并发静脉血栓 的形成 已成为医护人员及患者较关注 的问

病理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三、 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3周开始,孕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Ⅰ、Ⅱ、Ⅴ、Ⅶ、 Ⅸ、Ⅹ、Ⅻ等逐渐增多,抗凝及纤溶活性物质降低,胎盘产生的纤溶 抑制物增多,血液开始趋向高凝状态,妊娠末期最明显。因此,当发 生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宫内死胎等产科意外时,极易发生DIC。
酸中毒也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一个常见因素。酸中毒可直接损 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酸 中毒时血液pH降低,在酸性环境中肝素的抗凝活性降低,凝血因子 的活性升高,血小板聚集、释放反应增强等,均可使血液凝固性明显 增高,故易发生DIC。
图11-2 裂体细胞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裂体细胞形成的主要机制是:DIC发生发展过程中,在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丝网, 当血流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常粘着、滞留在纤维蛋白丝上,由于血流的不断冲击, 可使红细胞扭曲、变形和破碎,从而形成上述各种畸形的红细胞碎片(图11-3)。
图11-3 红细胞碎片的形成示意图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内毒素、凝血活酶、 凝血酶、纤维蛋白、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其它促凝 物质的作用。因此,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严重受损时,会促进 DIC的发生。动物实验证明,给家兔间隔24小时二次静脉注射小剂量 内毒素,第一次注射内毒素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第二 次注射内毒素时则易发生DIC。
复期DIC。
二、 分型
3.按DIC的发生部位分型
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身型。多数DIC为全身型,即全身多部位、多脏器同时或相继出 现广泛微血栓形成。局部型DIC是指局限于机体某一部位或脏器的多发性微血栓形成。 如静脉瘤、室壁瘤、体外循环、器官移植后排异反应等,在病变局部有凝血过程的激 活,主要产生局限于某一器官的多发性微血栓症,但全身也有轻度的血管内凝血。因 此认为,局部型DIC是全身型DIC的局部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肿瘤相关血栓形成的病理及发病机制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李家增
止血障碍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或易栓状态。

大量研究已表明,肿瘤细胞表达的各种促凝物质是引起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且肿瘤细胞的促凝活性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亦有重要作用。

组织病理学
应用免疫化学或电子显微镜检测可发现,在原发癌、转移癌及肿瘤周围组织中有纤维蛋白,同样也可发现,血小板血栓与生长中的肿瘤细胞紧密结合,提示肿瘤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激活可能在宿主对肿瘤生长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轻度的反应可限制肿瘤生长,但过度的反应对宿主有害(产生血栓),而利于肿瘤(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

有实验证实,在大鼠和人的肿瘤中有与纤维蛋白原相关的蛋白(FRPs),其在肿瘤中的分布可为癌症患者高凝状态的发生原因提供重要线索。

FRPs的解剖分布因肿瘤而异,其沉积在围绕肿瘤细胞的基质中,在肿瘤基质中心区则不明显。

应用抗体鉴定FRPs,可验证纤维蛋白原和各种相关的蛋白,包括未交联和交联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另外,纤维蛋白在肿瘤中的沉积也因肿瘤类型而不同。

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
已有报道显示,50%的癌症患者和90%的转移癌患者有1至数个凝血参数异常。

最常见的包括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如纤维蛋白原,因子Ⅴ、Ⅷ、Ⅸ和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加和血小板增加。

癌症患者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关键的作用是肿瘤细胞特殊的促凝机制。

恶性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与止血系统相互作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其一,肿瘤细胞的活性,包括促凝活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释放细胞因子;其二,肿瘤细胞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如内皮细胞、血小板和单核细胞。

肿瘤细胞的活性
大量文献已报道,肿瘤细胞可表达各种促凝物质(PCA),其中已明确的是组织因子(TF)和癌促凝物(CP)。

TF是47 KD的穿膜糖蛋白,与因子Ⅶ形成大分子复合物,从而激活因子Ⅹ和Ⅸ。

CP是68 KD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可直接激活因子Ⅰ而不依赖因子Ⅶ。

对这两种主要促凝物的表达和调节的了解有助
于探讨恶性肿瘤凝血激活的病理生理并监测肿瘤的治疗反应。

在人的肿瘤中还发现了其他PCA,如肿瘤细胞膜上伴有因子Ⅴ受体的微体,这有助于组合凝血酶原复合物。

多数肿瘤细胞的表面能表达纤溶系统所需的全部蛋白如尿激酶型
(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也能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和2(PAI-1和PAI- 2)。

另外,肿瘤细胞膜上存在特殊的受体。

通过受体介导的纤溶系统激活可能是白血病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纤溶活性的受损可能是实体瘤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

近年来的报道表明,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的失衡可能在肿瘤细胞增殖、肿瘤浸润和转移中发挥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这些蛋白中的一种或多种在部分恶性肿瘤中是患者无病生存和长期生存的指标。

肿瘤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2(TNF-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脂多糖(LPS或内毒素)可使内皮细胞表达TF和PAI-1,下调凝血酶调节蛋白(TM),从而可使蛋白C系统的激活降低,而蛋白C是重要的抗凝物质。

此外,肿瘤细胞还分泌一种多肽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其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部分肿瘤细胞TF基因的高表达可引起VEGF
基因的高表达,表明凝血过程、炎性细胞因子和恶性肿瘤生长及转移之间有重要的相互作用。

肿瘤新生血管的高通透性使血浆漏出造成比容增加、血黏度增高、血流淤滞从而易发生血栓。

肿瘤细胞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
肿瘤细胞可间接或直接与内皮细胞发生相互作用。

间接作用指肿瘤细胞合成和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减低内皮细胞的抗血栓性、增强内皮细胞促血栓形成,直接作用是肿瘤细胞通过膜黏附分子黏附于血管内皮或内皮基质。

IL-1β 和TNF-α激活内皮细胞可增加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肿瘤细胞附着于血管壁后通过释放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及促使白细胞和血小板黏附,从而促进局部的凝血激活和血栓形成。

已有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可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活性物质。

肿瘤细胞表面的黏液素为恶性肿瘤细胞在血流中与血小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条件。

血小板与肿瘤细胞形成复合物可保护肿瘤细胞抵抗宿主的免疫防御体系。

肿瘤细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TCIPA)有利于血栓形成和微血栓形成。

研究显示,肿瘤细胞可引起血小板分泌VEGF,刺激血管增生,同时VEGF 也是肿瘤进展的指征。

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产物可与单核-巨噬系统相互作用,使其细胞表达TF。

有报道显示,癌症患者的巨噬细胞比对照患者的巨噬细胞表达更多的TF,这可能与癌症患者的高凝状态有关,也可能与肿瘤组织中纤维蛋白的沉积有关。

由此可见,肿瘤细胞自身影响着止血作用的各个方面如凝血、抗凝、纤溶及血小板等,这不仅造成了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或易栓状态,而且还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引起高凝状态的外来因素
多种危险因子均可引起癌症患者的高凝状态。

抗肿瘤疗法如单一或多种药物化疗、激素治疗和血液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等都不可避免地参与了静脉和动脉的血栓形成。

化疗可改变凝血因子和自然抗凝物的水平,降低纤溶活性、直接损伤内皮细胞。

已有研究表明,49例Ⅱ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和化疗中出现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缩短;环磷酰胺+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CMF)治疗的Ⅱ期乳腺癌患者,蛋白C和蛋白S抗原水平和活性降低70%~90%,而PAI-1水平升高;40例Ⅲ期和Ⅳ期肺癌患者接受化疗后,t-PA明显下降,而PAI-1水平升高。

另有研究发现,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博来霉素可引起内皮细胞收缩和血小板黏附,而内皮细胞收缩可暴露内皮下基质,从而启动凝血系统激活。

体外实验显示,内皮细胞与化疗后的血浆温育后与血小板的反应性增强,但化疗前的血浆无此作用。

由于年龄、肿瘤类型和分期等因素,难以确定每种化疗药物引起高凝状态的原因和危险程度,但目前我们对少数抗肿瘤药物,如L-门冬酰胺酶引起高凝状态的作用有较多了解。

L-门冬酰胺酶通过减低血浆中蛋白合成所需的L-门冬氨酸而抑制白细胞的生长,也可降低肝生成的多种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抗凝血酶、蛋白C及蛋白S等的水平。

有报道显示,儿童和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L- 门冬酰胺酶治疗,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1.1%~14.3%。

亦有报道提示,应用L-门冬酰胺酶可导致血浆中特别大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增加,而这种特殊的多聚体可增强血小板凝集,促进血栓栓塞。

已有报道表明,抗雌激素药物他莫昔芬是引发静脉血栓的危险因子。

在一项双盲临床研究中,1.3万名健康妇女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的4年随访结果显示,他莫昔芬可防止乳腺癌的发生,但年龄为50岁以上的患者经他莫昔芬治疗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有所增高。

采用他莫昔芬治疗时可观察到抗凝血酶和蛋白C 水平下降。

血细胞生长因子,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已广泛应用于抗癌治疗。

一项研究表明,在962例接受GM-CSF和884例接受G- CSF治疗的患者中,静脉和动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8%,其中GM-CSF组为4.2%,G-CSF组为1.2%,表明GM-CSF致血栓并发症的危险性较高,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CSF增加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而GM-CSF使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血管的作用比G-CSF更强有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