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系统病理学

合集下载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是病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在血管内形成血栓的生理反应,这种血栓可以是一些凝固的血细胞、血浆蛋白和其他凝血因子的复合物。

下面详细阐述病理学血栓形成中相关的词汇和名词解释。

1.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是血液的一种成分,它在体内会自动聚集并黏附形成血栓,这个过程被称为血小板聚集。

这是血栓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还与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一组血浆蛋白物质,包括血管收缩剂、血栓素、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等。

它们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或抑制血液凝固。

3. 血栓栓塞:血栓栓塞是指血栓堆积并卡在血管内部的现象。

这会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对相关组织和器官的营养供应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心血管系统的严重疾病。

4. 异常凝血病:异常凝血病是一种由于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疾病。

这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的过程异常,从而在血管内部形成血栓。

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血栓栓塞。

5. 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物是指阻止血液凝固过程的药物,包括药理学上的肝素和华法林等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稀释血液或抑制凝血因子等机制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总之,病理学血栓形成的名词解释涉及多个概念和理论,其中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血栓栓塞、异常凝血病、抗凝血药物等概念非常重要。

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血栓形成,从而减少相应的疾病风险。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栓塞:在循环着的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其随血流运行至某组织或器官,而引起相应大小血管腔阻塞的过程。

2:渗出:炎症灶内血管中的血液成分(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3: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4、MSOF:即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或复苏后,在短时间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系统、器官相继或同时发生功能衰竭。

5、结核结节:由中央的干酪样坏死物,周围大量类上皮细胞和朗罕氏巨细胞,外周少量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样病灶6: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和其它异物的过程。

7:梗死:由于动脉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8:肉瘤:是指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9: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

10:桥接坏死:相邻的两个肝小叶之间或肝小叶与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坏死带。

1;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血淤积在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使局部组织和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

2: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所构成的,其间含有不等量炎细胞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3: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若久治不愈则可能转变为癌。

4;肺心病:由各种严重肺疾病、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病变所引起的一种以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为主的心脏病。

5:应激:机体受到各种强烈或有害的刺激后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

1、梗死: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2、蜂窝织炎:为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

3、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4、风湿小体:为由中央的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成团的风湿细胞及数量不等的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所构成的一种梭形小体。

5:氮质血症:是指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

血栓形成的病理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的病理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的病理书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它涉及到血液凝固系统的紊乱以及血管内膜损伤的复杂相互作用。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血栓形成相关的病理学名词,以便加深我们对该病理过程的理解。

1.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指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包括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在血管壁上形成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栓形成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可以防止出血,保护受损血管;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血管堵塞,引发心脑血管病变。

血栓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始阶段和扩展阶段。

在初始阶段,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从血流中聚集到损伤部位,并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促进更多的血小板聚集。

同时,损伤部位的内皮细胞释放出一系列信号物质,吸引其他血细胞和凝血因子聚集。

在扩展阶段,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网络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血栓。

2.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它起着重要的止血作用。

在血管损伤发生时,血小板迅速聚集到受伤部位,并形成血栓的基础结构。

血小板还能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凝血酶原激酶,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然而,当血小板聚集过度时,可以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在动脉血管中。

过度活跃的血小板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在破裂处形成血栓,从而阻塞血管通畅。

3.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促进血液凝固的蛋白质,它们通过一系列活化和激酶反应形成凝血酶,将溶解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稳定的纤维蛋白,促成血栓的形成。

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调节,包括维生素K、肝脏功能、抗凝血剂等。

当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或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时,血液容易凝固,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血栓溶解血栓溶解是指已形成的血栓在血液循环中被溶解。

血液中存在着纤溶酶原系统,它由组织型纤溶酶原和脂肪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质组成。

这些活性物质可以在血栓形成后被激活,将血栓分解为可溶解的产物,最终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

然而,当血栓溶解系统受到抑制或不足时,血栓无法及时溶解,导致潜在的血栓性疾病风险增加。

血栓形成名词解释病理学

血栓形成名词解释病理学

血栓形成名词解释病理学
血栓形成是一种病理生理过程,指在血管内部形成血栓的过程。

血栓是由聚集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组成的固体物质,它可以阻塞血管,干扰正常的血液流动。

血栓形成通常在以下几个步骤中发生:
1.血管损伤:当血管内壁受到损伤时,內皮细胞会释放出某些物
质,如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

损伤可能来自于创伤、炎
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状况。

2.血小板聚集:损伤后,血小板会粘附到血管损伤区域的內皮细
胞上,并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如血小板激活因子(如ADP和血
小板活化因子),促使其他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形成血小板栓塞。

3.凝血因子激活:损伤后,凝血因子会在血液中被激活,形成凝
血级联反应。

这个级联反应包括一系列酶的活化,如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从而
形成纤维蛋白聚集物。

4.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聚集物和聚集在一起的血小板形成一个血
栓,这个血栓可以部分或完全堵塞血管腔。

血栓可以在血管内
形成,也可以在狭窄的动脉、静脉或心腔内形成。

血栓形成内因和外因可以相互作用,导致血栓形成。

某些情况下,如血液凝固机制异常、静脉血流缓慢、血管损伤或感染等,可以促进血栓形成的发生。

血栓形成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和中风)以及深静脉血栓症等并发症。

了解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血栓溶解药物来干预血栓形成过程。

病理学(二)

病理学(二)

2021/1/8
45
2021/1/8
心肌细胞脂肪变性
心肌纤维内可见串珠状排列的大小不等的脂滴, 肌纤维萎缩,呈细条状(HE×400)
46
结局及影响
可逆性变化 若病因消除→恢复 若病因持续存在→变性、坏死
变性的脏器和组织功能下降,因发生 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影响不同。
2021/1/8
47
3. 玻璃样变性
2021/1/8
3
1. 栓子运行的路径
与血流方向一致。按其来源,运行和阻塞 部位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自肺静脉、左心、大循环动脉的栓子:大 动脉→小动脉→全身各脏器动脉中形成栓塞 大循环静脉、右心的栓子:肺动脉栓塞 门静脉系统的栓子:肝内门静脉阻塞
2021/1/8
4
2. 栓塞的类型
血栓性栓塞:指由血栓脱落引起的栓塞,为栓塞中 最常见的一种。来自静脉系统及右心的栓子,常按其
2021/1/8
34
皮肤水泡变性
表皮细胞水泡变性,且崩解融合,形成大的水泡(HE×100)
2021/1/8
35
结局及影响
可逆性变化 若病因消除→恢复 若病因持续存在→变性、坏死
变性的脏器和组织功能下降,因发生 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影响不同。
2021/1/8
36
2. 脂肪变性
概念 是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时的形态表现。 其特点是细胞浆内出现脂肪滴或胞浆 内脂肪滴增多。
大小阻塞相应的肺动脉分枝,引起肺动脉栓塞;来自 动脉系统及左心的栓子,可随动脉血流运行阻塞全身 小动脉的分枝。
脂肪性栓塞:指由于脂肪滴进入血流并阻塞血管引 起的栓塞。多见于管状骨骨折、脂肪组织挫伤或骨手
术之后。
空气性栓塞:指由于空气或其它气体进入血流,在 循环血液中形成气泡并阻塞血管引起的栓塞。

血栓的病理诊断标准

血栓的病理诊断标准

血栓的病理诊断标准
1. 组织学特征,血栓通常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红细胞组成。

在病理学上,血栓通常呈现为纤维蛋白聚集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的网状结构。

通过组织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可以确定血栓的存在和类型。

2. 血栓形成部位,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可以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例如,动脉血栓通常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而静脉血栓通常发生在深静脉系统中。

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血栓的形成部位。

3. 相关临床表现,血栓形成通常伴随着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缺血,患者可能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疼痛、肿胀、发热等。

此外,血栓还可能引发相关并发症,如栓塞和血栓脱落等。

通过全面的临床表现评估,可以确定血栓的病理诊断。

4. 影像学检查,血栓的形成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如超声检查、CT、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血栓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特征,对于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血栓的病理诊断标准是通过组织学特征、形成部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以确定血栓的存在和性质,为后续治疗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条件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条件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条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学科,而血栓形成是一种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的病理过程。

在人体内,血管内血液流动不畅或者凝血机制异常时,就容易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的条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第一,血管壁受损。

血管壁受到外伤、炎症或其他原因造成损伤时,会释放出一些物质,如组织因子、血浆蛋白等,促使血栓形成。

这些物质能够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促使它们聚集在受损的部位,形成血栓。

第二,血液高凝状态。

当人体内的凝血机制紊乱时,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易于形成血栓。

高凝状态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增多或者抗凝因子减少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血小板活性增高导致的。

无论何种原因,高凝状态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血液流变障碍。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呈现流动状态,不易形成血栓。

但是当血液流变性发生改变时,如血液流速变慢、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就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血液流变障碍可能是由于疾病、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胆固醇等。

第四,血液中的炎症反应。

炎症是一种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免疫反应,其过程中会释放一些炎症介质,如白细胞、细胞因子等。

这些炎症介质可以促进血管内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受损,进而引发血栓形成。

炎症反应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还有一些与个体因素有关的条件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老化,凝血机制也可能发生改变,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女性在生育期间由于激素水平的波动,也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有些人可能携带特定的遗传变异,使其更容易形成血栓。

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保护我们的健康。

通过控制血管壁受损、维持血液凝固平衡、改善血液流变性等,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血栓形成的条件,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保护自己的健康。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静脉或动脉里流动的血液,由于某种原因凝固成血凝块将血管堵塞,造成堵塞的远端或近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主要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损伤、血液凝固性增加等三大因素,凡是能够造成三大因素的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血管如果很重要,就会造成一系列后果,比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远端肢体可能出现肿胀甚至于疼痛。

血栓形成以后可能会脱落,脱落的血栓会顺着血液流动到肺,引起严重的后果,称为肺栓塞,严重的肺栓塞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动脉里的血栓形成以后,会造成远端缺血,缺血以后会出现脏器功能障碍。

如果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出现心梗、心绞痛,如果是颅内血栓形成,会出现脑梗、中风。

如果肢体动脉出现血栓形成,会出现肢体远端缺血、剧烈疼痛,严重时必须截肢才能挽救生命。

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聚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可以根据体内的解剖部位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微血栓。

也可以按照血栓的组成成分,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混合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

还有些人根据肉眼所见到的血栓颜色,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等等。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加,是形成血栓的三个重要因素。

血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可以造成相关供血区域内的器官、组织坏死,引发诸如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等血栓性血管疾病。

最为常见的是血管的老化、血管壁的受损、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黏稠度不断升高的情况,这些都促成了血栓的形成。

一般来说,预防血栓要比血栓后的治疗更为重要。

血栓形成一、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一)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用条件。

(二)血流缓慢或涡流(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三、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见于血栓的头,以及心瓣膜血栓。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3.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所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由于其肉眼呈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故称为肉芽组织。

4.瘢痕组织(scar tissue)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并玻变,呈灰白、质硬、缺乏弹性的组织。

1.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内, 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 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常见的栓塞有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等。

3.梗死(infarction)任何原因出现的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4.槟榔肝(nutmeg liver)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槟榔肝。

5.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除了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3.渗出(ex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4.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于粘膜表面,称假膜。

故此类炎症又称假膜性炎,常见于痢疾白喉等5.绒毛心(cor villosum)生于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外膜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在心脏搏动的影响下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故有“绒毛心”之称。

6.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介导炎症反应的一系列化学因子。

血栓形成过程和类型.ppt

血栓形成过程和类型.ppt

静脉内血栓 白色血栓
混合血栓
红色血栓
二、血栓的类型
三、血栓的形态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部位
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形成,主要位 于心瓣膜及静脉延续性血栓头部。
大体 灰白色,波浪状
镜下
主要由血小板小梁构成,伴少量纤 维素网
14
三、血栓的形态
15
心瓣膜白色血栓
三、血栓的形态
16
白色血栓 200×
三、血栓的形态
21
冠状动脉混合性血栓 40×
三、血栓的形态
22
冠状动脉混合性血栓 400×
三、血栓的形态
3、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部位
主要见于静脉,构成静脉延续性血 栓尾部
大体 红色
镜下 纤维素网及红细胞(血液凝固)
23
三、血栓的形态
24
股静脉血栓尾部—红色血栓
三、血栓的形态
9
血栓形成机制示意图
一、血栓的形成过程
10
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
一、血栓的形成过程
11
二、血栓的类型
(起始) 血小板小梁
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血小板小梁
(延续)
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纤维素网(红细胞)
(末端)纤维素网及红细胞 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12
35
Question
1.该例的主要死因?
肺动脉主干栓塞引起猝死
2.该例栓塞的栓子类型? 血栓栓子
3.试分析下肢静脉栓子形成的原因? 骨折损伤血管(内膜损伤) 术后卧床(血流缓慢) 手术(幼稚血小板增多,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
导课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精心设计的导课环节,可以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 教师的自信心,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最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 量和效率。导课环节是极富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它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个 性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灵活的运用。
教学目标
本着制定的 教学目标, 在吃透教材 基础上,我 确定了教学 重点、难点。
• 休克的发生机制 血栓形成机制
教学 难点 教学重点
• 休克微循环变化三期 血栓形成条件及过程 的特点及临床特点
强调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关键
教学过程设计
整体安排 教学方法 内容取舍
教学时间 分配
教学手段
板书设计
教学时间分配 学法指导 领悟式 兴趣式 渗透式 反馈式 5min 6min 5min 4min 反馈式 点拨式 矫正式 领悟式
1学时 教学手段及方法 多媒体;启发式、病案导入 多媒体;讲授为主 多媒体,板书; 讲授为主,演绎归纳,动画 演示 多媒体,动画演示;讲授为主 多媒体;精讲 多媒体;精讲 多媒体;病例提问,总结归纳
血栓形成 循环衰竭
症状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重难点突破
一、血栓形成条件 二、血栓形成过程
及血栓常见类型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主板书和副板书
概念: 一、血栓形成条件与机制 ⒈心血管内膜损伤 ⒉血流状态改变 ⒊血液凝固性增高 二、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形态 ⒈白色血栓(头) ⒉混合血栓(体) ⒊红色血栓(尾) ⒋透明血栓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概括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病理学血栓形成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血栓形成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其发生与许多条件密切相关。

血栓形成是机体在外伤或血管内皮损伤时的一种自然防御性过程,通过形成血栓来修复损伤并维持血管通畅。

然而,当血栓形成失衡或异常时,就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深静脉血栓等。

因此,深入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病理学上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安排和主要内容的概述。

在这篇关于病理学血栓形成条件的文章中,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本文包括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具体内容可能包括:本文将首先介绍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解释血栓形成在病理学上的意义和条件,接着探讨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

最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和总结,展示血栓形成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结构的安排应该清晰明了,有助于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病理学上血栓形成的条件,以及进一步探讨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深入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与原因。

通过对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病理学上的血栓形成条件,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本文也旨在强调血栓形成的重要性,引起人们对这一病理过程的重视,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够对血栓形成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促进相关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2.正文2.1 血栓形成的基本过程血栓形成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在人体内部起着保护作用。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聚集体。

同时,受伤的血管壁会释放一种叫做组织因子的化学物质,促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激活。

这些激活的凝血因子会形成凝块,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病理练习题

血栓病理练习题

血栓病理练习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血栓形成起始于下列哪一过程:A. 血小板聚集B. 凝血酶原活化C. 凝血酶生成D. 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答案:A2. 血栓形成终止于下列哪一过程:A. 纤溶酶原激活B. 血小板去膜化C. 抗凝物质释放D. 凝血酶降解答案:C3. 血栓形成最常见的部位是:A. 冠状动脉B. 肺动脉C. 下肢静脉D. 颈动脉答案:C4. 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参与因子是:A. 血小板B. 红细胞C. 淋巴细胞D. 中性粒细胞答案:A5. 下列哪种情况最易导致血栓形成:A. 血小板减少B. 凝血酶减少C. 血流减缓D. 抗凝物质过多答案:C6. 反常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是:A. 遗传缺陷B. 外界因素C. 免疫异常D. 内源性激素异常答案:A7. 血栓栓塞形成的栓子主要由下列哪一种物质构成:A. 纤维素B. 凝血酶C. 血浆蛋白D. 栓塞物答案:A8. 下列哪一种疾病与血栓形成无关:A. 高血压B. 糖尿病C. 白血病D. 高尿酸血症答案:D9. 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下列哪一因素:A. 血栓形成的程度B. 血栓形成的速度C. 血栓形成的部位D. 血栓形成的原因答案:C10. 下列哪一种药物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A. 抗生素B. 抗病毒药物C. 抗凝药物D. 抗肿瘤药物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血栓形成的机制是什么?血栓形成是机体在损伤血管壁时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它主要由三个过程组成:血小板聚集、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

当血管受损后,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损伤处,并释放出血小板因子,促进凝血酶原的活化。

凝血酶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纤维蛋白,使血栓稳定。

2. 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的区别是什么?血栓形成是指在血管壁损伤的情况下,在血液中形成血栓的过程。

血栓栓塞是指形成的血栓脱落,并随血流到达其他部位造成栓塞的情况。

血栓形成是血栓栓塞的前提和基础,而血栓栓塞是血栓形成的导致的并发症。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充血:机体的某器官或组织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2、动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3、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4、缺血:局部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5、出血:血液逸出心脏、血管之外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份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7、栓塞: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相应大小的血管而不能通过,导致血管阻塞的过程,称为栓塞。

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8、萎缩:已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9、变性:是指细胞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著增多10、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细胞体积增大,胞体内出现伊红着染的微细颗粒或大小不一的水泡。

11、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小滴蓄积12、透明变性:是指某些慢性病理过程中,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伊红着染的同质、半透明、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透明变性又称玻璃样变13、粘液样变性:是指结缔组织代谢障碍,出现类粘液积聚。

14、淀粉样变性:淀粉样物质沉着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的病理过程15、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在蛋白分解酶作用下,迅速分解液化17、水肿:等渗性组织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蓄积过多18、水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渗性体液在细胞内、外蓄积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出现脑水肿,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19、脱水:由于水分摄入不足或丧失过多,造成水的负平衡20、高渗性脱水:此时,失水大于失钠,故又称缺水性脱水。

血栓病理学基础与进展

血栓病理学基础与进展
(近5年全球36059篇,肺血管血栓5003篇)
隐蔽杀手
大血管
出心及入心血管的一级 分支,不进入脏器
中等血管
出脏器及进入脏器 血管的一级分支
小血管
脏器实质内血管
血栓病理学
• 血栓概述(机制、病理、转归及影响) • 心腔及大、中、小动脉内血栓的形态表现 • 血栓的鉴别诊断及疑难病例讨论 • 肺血管血栓病理
大体观察
• 标本(心、肺)剖切、肉眼观察、拍照、记录
血栓病理学
• 血栓概述(机制、病理、转归及影响) • 心腔及大、中、小动脉内血栓的形态表现 • 血栓的鉴别诊断及疑难病例讨论 • 肺血管血栓病理
血栓形成与栓塞
z 血栓形成(thrombosis)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 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态凝块,造成血管部分或完 全堵塞,相应部位血液供应障碍。所形成的凝块 称为血栓或栓子(thrombus)。
血栓的鉴别诊断
• 疾病性质不同、处理原则不同 • 血管腔堵塞--血栓、非血栓 • 鉴别诊断:增生性(重构、炎性、畸形、 As)、肿瘤性
重构
炎性
肿瘤
• 方法: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电镜、分子检测等
病例
• 男性
45岁
S-27208
• 主诉: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短,加 重不能平卧四天。
• 彩超:左房占位病变(左房粘液瘤),二尖 瓣口梗阻,双侧胸腔积液。
血栓栓塞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度研究生精品课程:血栓与出血性疾病-基础与临床
血栓病理学基础与进展
赵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
2018.09.27
血栓病理学
• 血栓概述(机制、病理、转归及影响) • 心腔及大、中、小动脉内血栓的形态表现 • 血栓的鉴别诊断及疑难病例讨论 • 肺血管血栓病理

血栓类型-病理学

血栓类型-病理学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血栓类型-病理学
血栓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在心血管内膜损伤处开始有血小板沉积并彼此粘集,然后依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形成过程。

1.白色血栓(血栓头部)
静脉内膜损伤处最初沉积并粘集的血小板释出ADP,吸引更多血小板粘附,血小板间有少量纤维素,形成白色较坚实的固体块状物质。

牢固地粘附在内膜损伤处的表面。

2.混合血栓(血栓体部)
在白色血栓的下游,血流形成漩涡,流速减慢,血小板沉积并相互吻合呈分支的珊瑚状,镜下呈分支状的小梁,小梁表面有白细胞大量粘着,小梁之间因血流更趋缓慢,使凝血因子能达到较大浓度而有多量纤维素形成,构成网状,网眼内粘有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这样形成的圆柱状血栓,肉眼呈红白交替的层状,成为混合血栓。

3.红色血栓(血栓尾部)
混合血栓的下游,血流极为缓慢甚至停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出现血液凝固过程,纤维素网眼内充填按正常比例均匀分布的红、白细胞,肉眼呈暗红色,光滑湿润而有弹性,以后水分吸收,变得干燥易碎。

4.透明血栓
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DIC),微循环内形成由纤维素构成的纤维素性血栓,嗜酸性,均质透明,又称透明血栓,因其在微循环内;亦称微血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瓣膜病
血栓与死后血凝块鉴别 活体心血管内正常血液为何不凝固?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⑴内皮细胞
单细胞层薄膜屏障
抗凝 合成、释放抗凝、抗血小板粘集因子
表面糖萼中含硫酸乙酰肝素
促凝
内皮细胞损伤释放组织凝血因子 内皮下基底膜胶原促凝作用:
①促进血小板活性 ②激活XII因子
促使血小板粘集
三、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 活化的XII因子激活纤维蛋白溶酶系统 血栓内的白细胞释放溶蛋白酶
2.机化、再通 3.钙化:静脉石
血栓机化
血栓再通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阻止出血:小血管破裂,肺结核空洞,胃
溃疡,动脉瘤
动脉-局部缺血、梗死
阻塞血管 静脉-淤血、水肿
栓塞
毛细血管-DIC-出血性休克
血栓形成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循环血量的异常:充血、淤血、缺血 2.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异常:血栓形成、
栓塞、梗死 3.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改变:水肿、出血
血栓形成(thrombosis)
在活体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 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 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thrombus)。
髂静脉内延续性血栓
血栓的类型: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2.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3.混合性血栓(mixed thrombus)
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层状血栓
下 腔 静 脉 及 左 髂 总 静 脉 血 栓
4.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微血栓
↑↓ 血小板释出ADP
③刺激血小板合成过多的血栓素A2→加强血小板 粘集
⑵血小板
胶原、凝血酶、ADP和血栓素A2 ↓
血小板活化
粘附反应
释放反应
粘附于胶原
释放血小板因子
(内皮细胞合成的

vWF因子与胶原及
血小板粘集
血小板受体结合) 血小板第3因子激活,
与凝血因子结合
粘集反应
(ADP缓慢、涡流
3.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小板增多或血小板粘性增加、凝血因子增多
⑴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⑵ 游走性血栓性脉管炎(Trausseau综合征) 胰腺癌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血栓形成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