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

第六讲朱元璋

(一)朱元璋的生平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汉族,大明王朝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太祖高皇帝在应天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二)朱元璋的治国之策

功绩

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从政治、经济、军

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政治上,朱元璋空前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了元代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锦衣卫),提刑按审使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这三个部门合称“三司”,统属中央省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借胡惟庸谋反案,对中央机构进一步改革,革除中书省和废除丞相一职,由六部分理政务,听命于皇帝,在政治上增强中央集权。同时朱元璋分封诸皇子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夺皇位。朱元璋规定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同时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后世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从而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

在吏治上,朱元璋大力整顿吏治,制定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大明律》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若赃至六十两银子以上者,一律斩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在官府公座的两侧各悬挂一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办公的官员随时提心吊胆,不敢再犯法。他还采用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等酷刑。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为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并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以此朱元璋先后惩办了不少贪官污吏。如仅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有罪官吏发往安微风阳屯田者,即至万余人。在其所处理的一系列贪污案件中,最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户部侍郎,征收浙西秋粮贪赃枉法,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发,结果被追赃粮七百万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处死,供词牵连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杀者又有数万人,追赃还牵连到全国许多富户,以致中产之家大抵皆破产。像这样地使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和如此大规模地诛杀贪官污吏,可以说从古以来所未有。

在经济上,朱元璋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户口,清丈土地,建鱼鳞图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奖励农耕,减免赋税,使疲惫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有利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国家的租税额比元朝增加了三倍之多。洪武二十六年的统计数字,明初全国户数增长近10倍,耕地面积扩大4倍,农业、工业、手工业都有较快发展,明初的15年中,新垦田数共达1.8亿多万亩,占当时全国可耕地的一半。

在军事上,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在全国设立卫所制度,将军权也集中于上。

在司法上,朱元璋了设立大理寺,都审院,刑部,合称三法司,主管刑狱之事。通过这些改革,朱元璋集大权于一身,有利于明初政治的

统一和政权的巩固。

在水利上,朱元璋十分注重水利工程的整治和兴修。明初共修陂渠,堤岸5000多处;疏浚河道4100多条;开掘堰塘4.09万多处。

过错

(三)朱元璋屡兴大狱,大杀功臣。其中最大的两次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胡惟庸是左丞相,深得朱元漳的宠信,因而权势日盛,遂专权跋扈,不知自忌。如朝中有人命生死及官员升降等大事,往往不奏径行。凡内外诸衙门上奏章,有不利于己者,辄匿不奏闻。一时四方钻营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莫不争投门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状杀了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十年之后,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以胡党为题大开杀戒。于是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同时被杀者,又有陆仲亨等列侯多人。总计先后株连蔓延被杀者共三万余人。

(三)对朱元璋的评价

浅谈朱元璋与皇后马氏合葬的陵墓

浅谈朱元璋与皇后马氏合葬的陵墓—明孝陵的建筑与石碑艺术陈蕾生科系园林 12园林一班 1213090401104 摘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 关键词:明孝陵古代建筑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的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 明孝陵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动工,至永乐三年建成。至明永乐十一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才算完全建成,历时30余年。当日如此恢宏的建筑,现在还依然存在吗?经过六百年风雨的洗礼,今日的孝陵又是什么样子? 孝陵的墓区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孝陵的入口处是下马坊,“下马坊”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是让前来祭祀的诸官下马的地方。在这里有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着“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这块额枋曾被毁坏,后经修复才为现在的这个样子:坊高约9米、中间宽约6米,额枋长约6米、高1.28米、厚约0.32米。 过孝陵正门大金门,就是四方城了,是存放神功圣德碑的地方,因其为四方形,所以也称四方城。四方城四周墙形如壁垒,在城内有一大石兽,背上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就是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功德碑。碑通高8.84米,碑身高4.78米、宽2.24米,在南京地区现存的这块石碑是最大的一块。 神道在四方城的西北,从四方城过霹雳洞上的御河桥就是。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同其他帝陵一样,在神道的两侧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像生,它们分别是:狮、獬豸、驼、象、麒麟:马,每种四只,左右对成,共十二对,逶迤绵延达一里多地。 在中国古代帝陵中,神道两旁的石刻都是呈直线对称分布,而明孝陵的神道石刻却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类似北斗七星。沿着神道折向北,有华表望柱一对在前,紧接着就是四对巨大的石像,两武两文,威武雄壮,神态肃穆。这些石刻的线条粗率,简约生动,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 神道向北18米的尽头为棂星门,经过多少年的人为或者自然的破坏,棂星门已不存在,仅有6个石柱础站在那里,昭示着当年的雄伟。过棂星门折向东 北275米,过御河桥向北,便是陵寝的主体建筑了,孝陵的地宫就在这里。 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个门洞,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到了1999年,政府又重新进行了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改为5个门洞。 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到了清朝

刘邦与朱元璋刘秀与赵匡胤的区别

刘邦与朱元璋,刘秀与赵匡胤 对于那些历代的开国皇帝来说如何对待开国元勋是个很头痛的问题,尤其是那些从 底层一步登天的皇帝对于这个问题更是觉得棘手.因为他们都是从底层上来的,因此皇室 的势力不大,甚至不及那些开国元勋.在历史上在皇室的势力不及开国元勋的情况下对待 功臣的方法有两个典型,一是杀,二是厚待他们,但却不给他们实权.这两个典型都各有代 表人物,前者是刘邦和朱元璋,后者是刘秀与赵匡胤.我下面主要像说明一下这几个代表人 物间的不同之处. 首先来讨论一下刘邦和朱元璋,他们两个都被认为是那种对待功臣是"鸟尽弓藏,兔死 狗烹"皇帝.是那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之人.我以为这两者还是有点不一样的. 第一,刘邦杀功臣是被动的,朱元璋杀功臣则是主动的.刘邦是个豁达之人,而朱元璋则是 猜忌多疑之人,文字狱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刘邦对待功臣其实是很宽厚的,但是,作为一 个从平民打上来的皇帝,他也不能不有所堤防.而且当时有些功臣居功自傲,其中由以韩? 为首,当年韩信趁刘邦危急之时,要挟刘邦封他做假齐王,这足以表露出他的狼子野心.当 然他当时之所以没有反叛刘邦,是因为当时一来还有项羽这个劲敌在,而且他如果反叛刘 邦,也有可能失去人心.因此他当时只是要求做假齐王来试探一下刘邦.此举的确触怒了刘 邦,但好在他隐忍了下去,并还故作姿态的封了韩信一个齐王,才没有给韩信已反叛的理 由.但对于韩信刘邦心中已存介缔.在加上韩信的军事才能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他现 在不反,但不能保证他在刘邦死后不反,因此刘邦不得不先下手为强,而且当时诛杀韩信是 得到其他功臣的支持的,因为他们也认识到韩信是汉王朝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当年月 下追韩信的萧何就扮演了引诱韩信上断头台的角色.而英布之流或是因为韩信被杀而感到 恐惧或是因为听信谋士之言反叛刘邦在先,才被刘邦杀掉的.因此除了韩信外,杀其他人都 是被动的,而杀韩信也非无中生有.但朱元璋杀功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杀功臣纯粹是因 为猜忌,不管对方是否有反叛之实或反叛之心,一律杀无赦.可以说他是绝对主动

中考历史知识点第二册复习攻略:明朝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P78—81)<识记>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A、废行中书省(行省),设三司;B、废丞相,权分六部;C、设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D、设锦衣卫,由皇帝指挥。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以宦官为统领,由皇帝直接控制;明朝中期,又设立西厂。 3、八股取士(加强思想统治):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八股文(指南第7页)。对文化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二、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P88-92)<理解> 识图 1、郑和下西洋:☆(今年已经有600周年) (1)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即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2)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3)时间及到达地点: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秋冬顺东北、西北季风出发,夏季顺西南、东南季风返回。(泉州灵山圣墓内的郑和行香碑上,记载了郑和第五次航行前来此处行香的史实。) (4)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5)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③造船技术先进,指南针用于航海;④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⑤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2、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戚继光率戚家军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1565年,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肃清,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3、西方传教士东来: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也在这时来到我国传教(最有影响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也是第一个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绍给西方的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4、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葡萄牙是最早侵略我国的西方殖民者)

浅谈明朝流民问题

浅谈明朝流民问题 摘要:所谓流民,即指因遭受自然灾害、社会厄难抑或其他种种原因,为了避难、求生而离乡背井、流向他乡的人。流民问题古已有之,并非明代所独有。但就整个明代的流民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其形成的速度,都是古代社会空前的。本文主要就明朝流民问题的发展阶段、原因和影响作简要论述,希望以此作为参考,对我国现阶段的户籍政策、人口流动问题等,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明朝、流民、原因、发展、影响 明朝流民问题一般分为两阶段来看。一是明朝前期,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这一时期是明朝的盛世;一是明中期,从正统年间开始,经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五朝,这一时期明朝逐渐走向衰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流民问题也比较严重。 明朝前期的流民主要包括元朝的残酷统治以及战争原因而被迫远走他乡的农民,战争包括元朝末年的全国反元大起义,也包括明成祖朱棣为争夺帝位而发动的“靖难之役”。这是一种自发性质的人口流动,其主要原因是躲避战乱,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明中后期,从明英宗开始,明朝皇帝自操威柄的局面结束,宦官与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作用也逐渐开始明显,成为明朝政权的主导力量,由于统治力量的逐渐削弱,使得法制趋于松弛,农村的经济秩序日益陷入混乱的境地,广大的自耕农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而不断破产,军屯与民屯也被破坏,大量的军民破产,被迫流亡,沦为流民。 究其原因,既有与其他朝代相似之处,也有其特殊的原因。本文主要通过战乱、赋役加重、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四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说的是战乱。这是几乎每一次流民大潮都有的原因,这也是明朝流民问题与其它相似之处。这个原因主要体现在明初期。主要包括元朝末年的全国反元大起义,也包括明成祖朱棣为争夺帝位而发动的“靖难之役”。因此,明朝前期的流民问题,在元朝末年就已经出现,并一直延及到明朝永乐、仁宣年间。这是一种自发性质的人口流动,其主要原因是躲避战乱,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其次说的是赋役原因。明朝虽已经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大环境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依然是封建统治者赖以巩固统治的基础。作为农民出身且从小就饱受灾荒与饥饿的朱元璋,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明初统治者大多也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它对明初封建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统治秩序的重建无疑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一政策并没有被有效的坚持下来。明朝中期以后,不断加重的各种赋役剥夺了人民的必要生产和生活资料,威胁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在沉重的赋役剥削与压迫之下,农民种田不仅无利可图,反而成了严重的负担,因此,不少农民被逼无奈,只好抛弃田产、背井离乡。由于失地农民流亡,原本应该加在这些人的赋役转嫁到了其他自耕农身上,即所谓的“陪纳”,由此造成更多人出逃,形成恶性循环。 接着说的是土地兼并原因。明中叶时,土地越来越高度集中。皇帝带头掠夺土地,是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的突出特点。《明史·食货志》记载,“占夺民业”方面,“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卫所屯田也逐渐破坏。诸王、公侯、监军太监、统兵将领、卫所军官和地

明太祖朱元璋与儒学

明太祖朱元璋与儒学 明太祖朱元璋与儒学【扯淡网】在中国历史上,以布衣起事而成功地开创了一代帝王之业的,大约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刘邦以马上得天下,又以《诗》、《书》安天下而出名.;朱元璋所不同者,是他居马上抢攘天下之时即已注意《诗》、《书》,重视发挥儒学的作用。创建朱明王朝后,他更始终尊孔崇儒,从而一直与儒学有着内在而又紧密的关联。一、对孔圣的尊崇及对儒学和儒经的重视朱元璋尊崇儒家,优渥孔氏。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率军下太平、克应天,首谒夫子庙,亲行释菜礼。十六年(1356年),入镇江,先谒夫子庙,并分遣儒士告谕乡邑,劝耕桑。明洪武元年(1368年),即位之初,朱元璋便以太牢祀孔子于国学,又遣专使诣曲埠祭孔,并郑重谕诫使臣曰:“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竝,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王之道。今既释奠成均,乃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三年(1370年),衍圣公袭封及授曲埠知县,优待孔氏子孙;七年(1374年),修曲埠孔庙成,设孔、颜、孟三氏学,教授其族人。十五年(1382年),诏令天下通祀孔子,并颁释莫礼于天下。又以太学成,亲幸太学向孔子行释菜礼。时有侍臣谏曰:“孔子虽圣人,臣也。

礼宜一奠再拜。”朱元璋却说:“昔周太祖如孔子庙,左右谓不宜拜,周太祖曰:‘孔子,百世帝王师,何敢不拜?’今朕有天下,敬礼百神,於先师组加崇。”乃令礼部尚书刘仲质定仪,从之。理学是适应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儒学,朱元璋对之亦甚推尊。许存仁是元代理学宗师许谦的儿子,朱元璋“素闻谦名,克金华,访得存仁,与语大悦,命傅诸子,擢国子博士。”吴元年(1367年),设太学,“命存仁为祭酒,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朱元璋又曾问宋濂“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以对。《大学衍义》乃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所著的一部疏解《大学》的理学典籍,内含许多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的道理。在真氏看来,《大学》乃“君天下之律令格例”,“本之则必治,违之则必乱”,并谓:“为人君不知《大学》,无以清出治之源;为人臣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朱元璋很认同真德秀的观点,对其所著《大学衍义》极为重视。吴元年,金陵宫殿落成,他不尚雕锦,却特命侍臣将《大学衍义》大书于殿两庑之壁,说:“以此备朝夕观览,岂不胜丹青乎?”并亲率文武大臣听宋濂讲解此书。朱元璋如此推尊理学,为其后“家孔孟而户程朱”,以致使程朱理学思想统冶达到如日中天的地步奠定了基础。朱元璋出身寒微,并无多少儒家文化修养,但他注重了

重典治吏_奈何朝杀而暮犯_浅析朱元璋吏治失败的制度根源及当今借鉴意义

LEGAL SCIENCE RESEARCH 法学研究 2009年07月(总第130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07,2009(Cumulatively ,NO.130)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对官吏贪污腐败恨之入骨。因此,在赶走元帝并彻底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后,他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腐败”和“重点治吏”运动。 一、明朝重典治吏的原因及其指导思想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而引发农民起义。他说:“以前我在民间,凡遇官吏贪污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着实恨透。如今要严厉法禁,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决不宽恕。”朱元璋把吏治腐败视为严重弊病,认为“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另外,朱元璋个人心里极端地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乱世”,一定要用“重典”,因此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在这些思想认识的驱动之下,“重典治吏”便顺理成章的成为明初治国治吏的指导思想,始终奉行。 二、“重典治吏”的措施及其失败的原因 (一)重点治吏的措施明朝初期的“重典治吏”,可以用“除恶务尽”和“严酷刑罚”来简要概括。朱元璋作为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皇帝,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为了整治吏治腐败可谓费尽心思。其反腐措施无所不用其极,“命官吏犯赃者罪勿贷”,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1.制定律条,用法严苛。明初的第 一部官方法典是《大明律》,由朱元璋亲 自主持修订。 明初同时颁布了《大明令》,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二十一年(1388年)又相继颁行《大诰》、《大诰续编》、《大 诰三编》 和《大诰武臣》,四编共二百三十六条,80%以上是针对官吏,特别针对贪官污吏。 明律中规定对负责监察之责人的都察院、监察道、在外按察御史之官贪赃枉法枉法的,要加重处罚。 在执法上,朱元璋将“重典治吏”的手段推向极致,远远超出了《大明律》中所规制的范围,实施律外重刑,充分印证了“无所不用其极”这句话。按照明律的正式规定,对于刑事犯罪者(包括贪官污 吏)的惩罚,为五种刑罚:笞、 杖、徒、流、死。朱元璋为提高震撼力,推出了更为残酷的刑罚,例如刷洗,将不断沸腾着的开水浇在人体上,然后用铁刷子刷,直到剩下一具骨骼;抽肠,于肛门处将人的肠子抽出直到掏空内脏;等等。此外,朱元璋最广泛推广使用的,则是剥皮实草。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衣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于官府门前,以示警戒。其核心理念是震慑那些心存贪渎之念的官吏。 2.重教育,亲廉吏。严刑酷罚并非说明朱元璋不教而诛,他一直注重对官 吏廉洁的教育。 《大明律》开篇便是尊崇儒学的《六礼图》,显示了明立国思想仍然是儒学礼教。此外,为唤醒官吏的良心,朱元璋亲自编写《醒贪简要录》,赐给官吏,“望做官的懂得体恤吾民”。其言词切切,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3.广开言路,支持“民告官”。朱元璋深知官场官官相护的黑暗,为了使下言能上达,民苦能尽知,他广开言路,设立“鸣冤鼓”,民间若有冤屈,可以向他直接申诉,他亲自审理过问案情。朱元璋允 许人民对 “巧立名目,害民取财”的省、府、州、县官吏,连名赴京状奏,力图借民众力监戒和惩治贪官。洪武年间,仅贪污 秋粮一案,贪官 “系死者,数万人”。朱元璋打破只有大员才能上早朝的 规矩,规定不论朝廷官员品级、 隶属,均可参加早朝,上殿言事,有隐情还可单独召见。他准许百姓密封奏事,直接向他上奏。朱元璋还对各级握有实权的司吏进行监视,校检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赃枉法等问题即可随时上奏。 4.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不分亲疏,他下令凡贪官污吏都要治罪,不容宽待,并身体力行的为天下做表率。明初有人检举他的侄儿朱文正违法乱纪,朱元璋立即罢他的官。他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出使办事时私贩茶叶(茶叶按规定需要官卖),朱元璋下令依法将其处死。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重典治吏失败的原因 朱元璋实施的一系列廉政法制和监察制度,对肃整当时明朝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为何最终仍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即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以任何手段防止贪污腐败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尤其是以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反动和倒退的手段防止贪污腐败,更突出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统治本身的腐朽和没落。 其次,从现代法的精神看,为了达到惩治腐败的功利目的,不区分犯罪情节轻重和危害大小都施以重刑,“挑筋去指”、“剥皮实草”、 “族诛”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反动和倒退,这样做不但使法令丧 重典治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浅析朱元璋吏治失败的制度根源及当今借鉴意义 孙钰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朱元璋时期是封建历史上有名的“法制”时期,他在元朝灭亡中吸取教训,强调“刑乱国用重典,重典治吏”,这种治国思 想也使明朝成为中国法制史上治吏手段最严厉的朝代,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然而,重典治吏却以失败告终。是什么原因使朱元璋发出“我欲除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感慨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来阐释,以古鉴今,希望对读者可以有些启迪。 [关键词]重典治吏;制度建设;以古鉴今;反腐倡廉[中图分类号]DF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07-0151-01 [作者简介]孙钰涵(1988-),山东临淄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学生。 [下转第159页]

朱元璋与“杀亥”

朱元璋与“杀亥” 提起历史古都南京,总是令人悠然神往,发思古之幽情。这座建城将近二千五百年之 久的古金陵,曾是六朝胜地,十代名都。它,被诸葛亮形容为龙盘虎踞,真是东南的形胜之区;又被刘禹锡赋为山围故国;历代的文献中记载着无数动人的史迹。 我虽为南京郊区人,但对南京的历史掌故非常地感兴趣。如果我们要提到与南京有关的 数个人物,则朱元璋必定是其中的一个。 朱元璋,生于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入寺为僧。1352年 率众投奔红巾军,参加元末的农民起义,攻下南京后运用“高筑墙,广积粮,缓 称王”的战略方针。壮大军力,前后击破陈友谅,张士诚部,1368年建立明朝, 定都南京,国号“洪武”,谥号“太祖”。 朱元璋在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皇帝中,是一个比较卓越的人物。其功劳在于统一全国,结 束了元末二十多年战乱的局面;在立国之后,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大 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解放了奴隶,改变了元王朝官僚大量拥有奴隶的落后局面,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朱元璋还保护 商业,取消书籍和田器征税,繁荣了市场。他还改变了元朝的匠户制度,推进了民间手工业 的发展。在严惩贪官污吏方面,大大改变了元末恶劣的政治风气。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农业 生产发展的,有利于社会前进的,为明朝的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打了坚实的基础。 近日在读到一篇有关古代人避名讳的文章,偶然联想到明朝的朱姓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做过的一件事,颇觉有趣。汉人有吃猪肉的习惯,朱元璋是聪明人,不至于不开明到不让老百姓杀猪吃肉,可我也相信他决不会容忍别人叫出“杀猪”这两个字。“杀猪”就是“杀朱”,多不吉利啊!那该怎么叫呢?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于是我决定来考证一番。 名字避讳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在原始氏族的观念中,人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一种具有某种超人力量的符号。他们认为,当一个人获知某一个其他人的名字时,他同时也将得到他一部分力量,这也许就是避讳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说,避讳是在原始人对大自然、对人类自身不理解,并加以神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 在我国,名字避讳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我们最熟悉的例子恐怕是那个"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田登了。由于"登"和"灯"同音,元宵节放灯时,他出布告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而不说"放灯三日",遗笑而今。还传说一个女人的丈夫亲属中有叫羊、狼、河、芦等名字的。一次她告诉丈夫在河的对岸的芦苇丛中有狼在叼羊时说道:"看呀!在潺潺者的那边的索索者当中,一只嗥叫者正在拖走一只咩咩者。再有扬州人直到现在还习惯把蜂蜜叫"蜂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唐朝时杨密曾在扬州担任过地方官,为了避他的讳而将蜂蜜说成"蜂糖"。 那么明朝人怎样称谓“杀猪”呢?我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纪年方法,即以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搭配来纪年,共有六十个排列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连绵不绝。十二生肖是与十二地支相联系的。即每一地支有一种动物与之相对应,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个人诞生那年地支所对应的动物,便是所谓的生肖。当时人由“亥猪”想到了避讳“猪”而说“亥”,则“杀猪”就被称为“杀亥”了。

关于朱元璋简介_作文素材

关于朱元璋简介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关于朱元璋简介,感谢您的阅读! 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汉族,原名朱重八(也称朱八八),后取名朱国瑞(1328-1398),《明太祖实录卷一》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境内)。出生于元朝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历1328年10月21日)丁未时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太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大脚”马皇后。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十月甲子日,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乏味与无聊的,仅是朝代的兴盛到衰败,再到被其他朝代所取代。我原先也抱有同感。 可是,当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出现在我的书架上后,我对这些看法改变了。 的确,这本书很生动,很幽默。但这并不是重点。这本书告诉我,历史是有情感的,时间是公正的。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比如写朱元璋:当史料中告诉我们,每个开国皇帝是多么英明伟大时,《明朝那些事儿》告诉我:其实他们很普通。 朱元璋,仅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时其实啥事都没有,童年也很苦,按作者的说法,叫“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的,那么,这样一个人怎么就当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就是凭借着信念。这就是历史,有趣的,但又严肃的历史。如果有人只把《明朝那些事儿》当成小说看,那可能就错了,因为我们应去看历史的本质。 元末的统治是极其腐败的,元朝的统治阶级,任何时

候都可以找理由向人民要钱----尽管人民也没钱。元末了,黄河泛滥,淮河旱灾,元朝腐败的F眼中的人民百姓,像牲口一样,被使来唤去,无数人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被饿死、累死,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一无所有,连做和尚都被欺负,但他活下来了,而且名垂千古----他有信念。 他亲眼见到了亲人被饿死,灾害的发生,他一无所有,只剩信念。他不再是牲口一样的人民,他是能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敢者,一个坚持不懈的斗士。长期困难、痛苦的生活可以改变一个人,朱元璋就被改变了,成功地被改变了,他经历过无数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灾难给予其信念。用三个词来形容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可怜、可悲、可叹。 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用他充满悲哀的前半生,换来了无数的赞叹----他已经把那颗脆弱的心,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的来源。书中有一名话也可形容那时的朱元璋:不要以为弱小的人,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人,就没有尊严,弱者与强者的唯一区别,就是信念的坚定与否。我想,这就是历史想让我们学到的吧。于是,明朝出现了,让一个雄心壮志的农家孩子一手支起。 书中只写了这个吗?只告诉我们朱元璋的伟大经历吗?不,还有许多,明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伟大在这

朱元璋人格分析

朱元璋人格分析 摘要: 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因其各种行为手段饱受后人争议,有人说那是政治的需要他必须的那样做,换成李元璋、王元璋也会这,难道真是这样吗?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一下这段历史。 关键词: 朱元璋;焦虑症;自卑感;精神分裂 朱元璋是元末卓越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是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明王朝的缔造者,也是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时代废除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在他的时代皇权得到空前加强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然而这个时代也充满血和泪,充满了屠杀。同一个人为什么前后的行为却如此不同?下面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浅析一下朱元璋的人格及其变化。 毋庸置疑,朱元璋在领导农民起义时和治国前期都采取一些有利与百姓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但是对朱元璋的人格分析重点应放在他取得政权后的各种行为表现,因为在领导起义和治国前期,他得考虑巩固政权和防止人民再次进行反抗斗争,可能就表现出开明、广阔的胸襟。政权稳固后,就消除了朱元璋的后顾之忧,此后的行为表现可能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才能反映出他的人格特征。 笔者认为朱元璋人格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严重的焦虑症、强烈的自卑感、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下面分别具体阐述这三个问题。 一朱元璋的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自主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其临床表现:常坐卧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紊乱现象,如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麻、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感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等。朱元璋的表现严重失眠、卧立不安、缺乏安全感、心烦意乱、猜疑敏感、喜怒无常、易惊醒、四肢麻木、食欲不振、心悸胸闷等,结合在此期间他的所作所为,朱元璋有很大的可能性患上严重的焦虑症。笔者并非凭空想象,以下证据可以佐证: 1 《明史》、《明太祖实录》、《国初事迹》等一批史料记载的太医给朱元璋开的药方,后经资深中医专家分析,这些药主要医治失眠、心悸胸闷、食欲不振、头痛、胃病、盗汗等病症,这些症状与焦虑症的临床表现相当的吻合,仅仅用巧合来解释似乎很难让人信服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与朱元璋书》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有关骈文的常识。 2.记住本文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能用现代汉语流畅地翻译课文并记住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流畅地翻译课文并记住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又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附诗句:①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②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苏东坡) ③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④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刘嗣绾) 二、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及骈文的特点 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骈文常用四字句,六字句,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三、预习交流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分组交流,教师巡查了解预习情况并作简单点评与评分。根据预习情况分配展示任务。 三.课堂展示 预设疑难: 1.骈文的有关知识教师要作补充讲解 2.字词文学常识的展示可提示学生参考当堂训练进

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1999年第3期(总第86期) 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马植杰 (河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要: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中国,并非个人才能所致,不过是/续六世之余烈0而已。秦统一后,虽颁布了在全国推 行郡县制的政令,但面对当时中国仍保留着封建割据状态的现实,他没有采取与民休养生息和稳定政局的措施,而 是进行史无前例的大役使、大榨取、大刑杀、大巡游、大求仙等,致使民不聊生,百姓疾苦。秦始皇的骄奢淫暴、喜阿 谀奉承的品性与/雄才大略0、/千古一帝0之称的确不相符。所以,对他的评价不宜过高,还应当更低些。 关键词:秦始皇;功绩;过失 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44(1999)03-0051-04 一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贡献 众所周知,统一国家的出现,不是只凭个别英雄人物就能做到,它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做基础的。秦中央集权封建皇朝的建立,正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春秋时期,由于铁工具的使用日益广泛,农业、手工业和交通相继发展起来,人民的经济生活自然也日益密切,这就为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强,各国统治者争夺土地、人民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兼并战争因之日益剧烈地展开。春秋时,中国还有数以百计的诸侯国,另外,散居着不少的少数民族,可是进入战国时,就只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而且在各国内部也大致消灭了旧日卿大夫专权世袭的局面,成为具有君主集权性质的新型王国。国家大了,战争规模也日益扩大,最后势必是由一个最为强大的国家统一中国,哪个国家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呢?秦国僻处西陲,经济、政治原来比较落后,可是它所受旧传统保守势力的阻碍较少。秦孝公时,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建立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政体,变法积极推行富国强兵的耕战政策,不仅奖励本国人民积极生产,并且招徕三晋人民到秦开垦荒地,还设立军功爵,鼓励战士杀敌立功。另外,秦也招揽国外有识之士担当国家重要职任,秦官吏比较忠于职守,结党营私的现象较少,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都较东方各国缓和,所以秦在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居六国之前列。公元前246年嬴政即位时,秦的疆域已接近其他六国疆域的总和,连当时执政的丞相吕不韦都/欲以并天下0[1],公元前237年,嬴政亲政时,李斯建策说:/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0[2]。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也说:/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0[3]可见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吞并六国,主要还是由于秦国长期以来积累的总体优势,并非秦始皇个人才能所致。 郭沫若早在1943年就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作出论断:/中国自春秋以来,由十二诸侯而成七国,无论在政治上与思想上所走的都是趋向统一的路线,而始皇乘六世的余威,处于居高临下的战略地位,益之以六国诸侯的腐败,故他收到了水到渠成的大功。0[4]这个说法是极有见解的。历代创业国主如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都善于用人驭将,身经百战,摧破强敌,平定天下。秦始皇则一直深居朝堂,从未参加过实际战斗,就此而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不过与司马炎之灭吴相类似。就他在统一前的表现而论,他一直到22岁平定嫪毒之乱后,才开始亲自处理政务。由是以观,秦始皇早年表现并非突出,他亲政以后至统一前虽有些较好表现,如虚心纳谏,择善而从,谦恭下士,遇事能讲策略,分别缓急等,但很难就此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特别是他统一之后,把历代人民用血汗和泪以及先王艰苦创业换来的统一大业,全部说成是他自己的功德,将自己吹捧为旷古未有的超级皇帝,这种表现只能显示他器小识短。1995年白寿彝等主编的5中国通史6中说:/一般对秦始皇在统一上的作用,多推崇过高,秦 收稿日期:1999-04-20 作者简介:马植杰,男,1922年生,汉族,河北定洲人。研究员,从事秦汉三国史研究。 ) 51 )

浅谈明朝内阁制

标题:浅谈明朝内阁制 摘要:本文主要从明朝内阁制的产生、发展谈起,简要讲述了内阁制的特点,运作方式以及对明朝政治的影响等。 关键词:朱元璋,内阁制,首辅,明朝,皇权 引言:朱元璋是一个崇尚强权、铁腕统治的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然而,其后世子孙却确立了相当于宰相职权的内阁制。 “朱元璋不守规则的行为只是害了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辛苦操劳,对于整个明朝政治而言,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朱元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没有砸到这个朝代。”――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谈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那么明朝的内阁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将对明朝的政治有哪些影响呢? 正文: 一:内阁的产生: 1.宰相的废除: 明朝建立初期,职官设置沿袭元朝,中央以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 明洪武十三年,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明太祖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六部,规定此后不准再设宰相,臣下有敢奏请者,处以极刑。《皇明祖训》里,朱元璋有如下论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2.内阁的成立: 然而,废除宰相后,一个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各种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皇帝躬亲为之。吴晗先生曾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生动地就表现了这一点,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他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时间,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 可见,废除宰相之后,凭皇帝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事物的。于是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命解缙等七名翰林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为了避宰相之名,称之为“内阁”,即皇宫内的君主私人办公室。不过,此时的大学士没有实权及切实职务,只是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

朱元璋与淮西集团

第33卷第6期Vol.33l.6 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r nal of A nhui Normal Univ er sity(Hum.&Soc.Sci.) 2005年11月 N ov.,2005朱元璋与淮西集团* 张健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朱元璋;元末;明初;淮西集团 摘要: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利用淮西集团的力量,登上了明代皇帝宝座。当政权取得之后又千方百计打击、迫害淮西集团。这种政治思想和态度,实质上是狭隘的农民思想和封建专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6-0669-05 Zhu Yuan-zhang and Huaixi group ZH AN G Jian(School L ibrar y,A N U,W uhu241000,China) Key words:Zhu Yuan-zhang;the end o f the Yuan Dynasty;the beg inning o f the M ing D ynast y; Huaix i G ro up Abstract:In the peasants.w ar at the end of t he Yuan Dynasty,Zhu Y uan-zhang ascended the t hr one of the M ing Dynasty,depending o n H uaixi G roup.Ho wev er,he tr ied all means to attack and persecute H uaixi Gr oup after he g ot pow er.T his po lit ical attitude is actually the pr oduct of nar row peasant s.thought and feu-dal auto cratic idea.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他以/濠梁之民0、/淮右布衣0的身份,参加了元末群雄起事行列。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劲敌,推翻元朝统治,创建了大明帝国,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布衣0,确切地说,从僧钵到皇帝,除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和个人的作用外,还与他一同起事的淮西集团是分不开的。探讨朱元璋与淮西集团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使我们清楚地了解朱元璋的帝业是如何建成的,而且还可以看出明初政坛的形势变化及其影响。 一、淮西集团的形成及其特点 1.淮西集团是元末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元代的穷兵黩武,重赋苛役,土地兼并,诛求无已,特别是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二十年的长期战乱,积骸成丘,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土地荒芜,经济残破已达极点。而统治者却骄奢淫逸,肆意挥霍浪费,造成国库虚竭,财政极度困难,人民生活极度艰难。 广大劳动人民已无法再照旧生活下去,民怨沸腾,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利用治理黄河民工的不满情绪,四处散布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0并聚集了三千人在颍州首举义旗,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江淮一带的农民也积极响应,纷纷起义。朱元璋也在这种情况下,于至正十二年(1352)初,奔向濠州城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起先充为步卒,两个多月后,郭子兴提升他为亲兵九夫长,并调到帅府。郭子兴看到朱元璋/度量豁达,有智略0,才能出众,视为心腹,并把养女马氏嫁给他。 朱元璋在反元斗争中,有谋有勇,善于组织指挥,重用人才,凡克城略地,严禁烧杀掳掠,并访求贤士,收揽豪杰。他重人才,而非钱财。有一次,在东南割据的方国珍欲结好朱元璋,遣 *收稿日期:2005-01-08 作者简介:张健(1962-),男,安徽枞阳人,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著有5新安文献研究6,发表5鲍廷博与/知不足斋0藏书6等论文20余篇。

浅谈明朝经济

浅谈明朝经济制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王朝,从它的诞生、成长、繁荣到消亡,其特殊的经济制度为许许多多的史学家们投注着毕生的心力去研究探索。 而说到明朝,不得不先提一提这个传奇王国的缔造者——朱元璋。出生布衣的他,一路从流浪乞讨,梯度为僧,到投奔红巾军,慢慢展现其将帅之才。而正因为他童年备受元朝统治者腐败的迫害,使得他登上九五之尊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百姓的经济制度,一度把明朝推上了一个太平盛世。但是贪官污吏是永远杀不完的,而朱元璋一厢情愿的种种制度却也往往事与愿违,当然其中不乏好的典型性的政策。简谈下个人拙见,主要有: 其一,恢复农村经济。其中实行了缓和人身依附关系、奖励垦荒、实行军民商“屯田”。除上述三项主要措施外,还组织兴修水利,疏峻大运河,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规定有地五亩以上须种桑、麻、棉各半亩,多者加陪,并推广植棉法等等。这些措施实行后明初社会经济很快从元末动乱低落中恢复发展起来。 农业上洪武时耕地达三百千余万顷粮食,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增加。手工业方面,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特别是棉纺业,棉布不仅是民间衣用之物,也是军衣的衣料,“织机十室必有”,棉布“寸土皆有”,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制瓷业,元以前为青瓷、白瓷,明代开始出现彩瓷,很精美,一种“宝石红”工艺品畅销国内外。此外,还有造船,冶铁等等。商业方面,南京,北京,苏杭九大商业城(同时是政治据点)遍布全国,京城设商人存放这些货物的“榻房”,大市镇设税课司局。并前后铸造两种铜钱:大中通宝钱和洪武通宝钱,又有纸帛“大明宝钞”。 其二,赋级制度的整顿上创行了以下几种制度:征发赋税的鱼鳞图与粮长制、征发徭役的里甲制和黄册。朱元璋在明初三十年间,能从维护长远经济的目的出发,针对元末以来战乱灾荒、经济衰退的情况,实行一些发展生产,减轻税役的措施和制度“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太祖实录),实际上是在推行与民休息的政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 欧阳学文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2、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3、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5、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6、英宗朱祁镇(qí)(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