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审油菜品种汇总

合集下载

环县8个冬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环县8个冬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环县8个冬油菜品种比较试验随着冬油菜在中国农业中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品种被引进和开发。

为了比较和评价这些品种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环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了8个冬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本文将简要介绍试验的过程和结果。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了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8个品种,每个品种重复3次。

试验地点位于中国甘肃省环县农业示范区,选取了一块面积相当的均质农田。

试验管理按照当地的冬油菜栽培技术进行,包括翻耕、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试验品种试验选取的8个品种分别为:1. 环境优:叶片大、叶色翠绿,适应性强,产量较高。

2. 甘8501:分考1、2两个类系,耐寒性强,早熟,抗病能力较强。

3. 酥香88:适应性强,叶宽、叶片多,株型矮劲,生长期短。

4. 牡丹菜2号:适应性强,病虫害抗性好,品质好,油率高。

5. 光熙:生长势旺,早熟,抗病能力较强,油质优良。

6. 普益花:叶片美丽,株高矮,叶面无毛,适应性强。

7. 菜籽354:叶片饱满,抗逆性较强,适合大面积种植。

8. 华麟:早期生长较慢,但后期生长势旺,适应性强。

试验结果经过整个生态周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 环境优、甘8501和牡丹菜2号是产量较高且优质的品种,适合作为扩大规模的优良品种。

2. 华麟和普益花生长势相对较弱,不太适合作为主要品种种植。

3. 菜籽354的逆境适应性较强,适合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种植。

4. 酥香88和光熙生长势旺,但产量不如环境优和甘8501,适用于作为补充品种。

5. 所有品种都具有一定的病虫害抗性和适应能力,但具体的抗病性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深入探究。

总之,本次试验为冬油菜品种的比较提供了初步的数据支持,对于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冬油菜的栽培有重要参考意义。

双低油菜新品种“陕油1309”选育及制种技术

双低油菜新品种“陕油1309”选育及制种技术

双低油菜新品种“陕油1309”选育及制种技术作者:周显兵邓涛马维源刘绚霞来源:《南方农业·上》2024年第06期摘要为提升油菜产能,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以及油脂加工企业和农户效益,落实国家“稳粮扩豆增油”战略,选育高产抗病优良品种和研发配套制种技术是有效途径。

为给双低油菜新品种“陕油1309”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简单介绍“陕油1309”选育过程,并从严格隔离,筛选制种区;选好苗床,适时播种;防虫追肥,培育壮苗;规范移栽、施肥标准;加强田间管理,偏管父本;适度打顶,辅助化学杀雄等方面总结“陕油1309”制种技术。

關键词双低油菜;品种选育;制种技术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11.034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油菜生产和菜籽油消费大国。

目前,我国平均667 m2油菜产量在120~140 kg,平均667 m2菜籽油产量在60 kg,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约40%。

为提高粮油自给率,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油菜生产相关产业,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选育高产抗病优良品种和研发配套制种技术。

“陕油1309”为化杀两系杂交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油菜课题组选育的高产、高油、抗病、适应性广的双低油菜新品种,2019年7月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

为给双低油菜新品种“陕油1309”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简单介绍“陕油1309”特征特性,并总结“陕油1309”选育及制种技术。

1 “陕油1309”特征特性对于“陕油130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油菜课题组用时7年完成国家黄淮区、国家长江中游区、陕南灌区3个区域的试验,首次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在国家2个区域位居小组第一,首次实现了1个品种在3个区域登记,实现了陕西省油菜品种在长江中游审定(登记)的“零”的突破。

“陕油1309”综合表现为优质、高产、高油、抗病、中早熟、适应性广、抗裂荚及宜机收。

1.1 植物学特性在陕南灌区油菜组试验中,“陕油1309”生育期234.5 d,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0.8 d。

农业部公告第943号--45个小麦、油菜品种审定通过-农业部公告第943号

农业部公告第943号--45个小麦、油菜品种审定通过-农业部公告第943号

农业部公告第943号--45个小麦、油菜品种审定通过正文:---------------------------------------------------------------------------------------------------------------------------------------------------- 农业部公告(第943号)川育20、南油9号等45个小麦、油菜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七年十二月七日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01品种名称:川育20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品种来源:SW3243//35050/21530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1天左右。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绿,生长势旺。

株高92厘米左右,略开张、整齐,成株叶片中等长宽斜上举。

穗层整齐,结实性好。

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均匀、饱满。

平均亩穗数22.5万穗,穗粒数39.5粒,千粒重45.7克。

抗倒力较弱。

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0克/升、796克/升,蛋白(干基)含量13.0%、13.99%,湿面筋含量27.5%、29.3%,沉降值23.5毫升、24.7毫升,吸水率64.0%、68.2%,稳定时间2.2分钟、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5E.U、175E.U,延伸性15.0厘米、14.6厘米,拉伸面积36.8平方厘米、33.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2.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5%;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6.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9%。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4.1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53%。

28个绵阳地区主栽油菜品种抗根肿病鉴定及聚类分析

28个绵阳地区主栽油菜品种抗根肿病鉴定及聚类分析

28个绵阳地区主栽油菜品种抗根肿病鉴定及聚类分析杨亨;康晓慧;白雪【摘要】对绵阳当前主栽的28个油菜品种进行了抗根肿病鉴定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程度品种的病叶率及病情指数方差分析均呈现显著性差异,且反应型、病叶率及病情指数三者呈正相关.聚类分析将28个品种分为3类,其中,宜油24(德润油)、得油16、亚华油10号、德油杂5号、高产黄油菜为中度抗性品种;川油21、宜油16、中油杂7号、乐油6号、丰油737、德盛油15、油满缸、德优2000、南油9号、南油杂1号、种都油998为中度感病品种;常油杂61、德新油、黔油15、宁杂11号、科乐油1号、乐油858、路油杂1号、中杂油8号、德新油19、德新油、xy12(组合)、德优9号为高度感病品种.【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26【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油菜;根肿病;抗性鉴定;聚类分析【作者】杨亨;康晓慧;白雪【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0;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0;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2.4+4Identific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to 28 Main Rape Varieties in Mianyang YANG Heng, KANG Xiao-hui*,BAI Xu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Key wordsRape; Club root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Clustering analysis十字花科作物是根肿病主要危害对象,其中油菜受损最严重,由于根肿病的病原菌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长达6~7年的时间,加之根肿病病菌离体培养非常困难,给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扰。

农业农村部关于授予壮香A等62个植物属种2428个品种植物新品种权的公告

农业农村部关于授予壮香A等62个植物属种2428个品种植物新品种权的公告

农业农村部关于授予壮香A等62个植物属种2428个
品种植物新品种权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
•【公布日期】2023.12.29
•【文号】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37号
•【施行日期】2023.12.2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种植业
正文
农业农村部公告
第737号
关于授予壮香A等62个植物属种2428个品种植物新品种权
的公告
壮香A等水稻、玉米、马铃薯、普通小麦、大豆、甘蓝型油菜、花生、甘薯、谷子、高粱、大麦属、棉属、绿豆、茶组、芝麻、甘蔗属、燕麦、向日葵、荞麦属、大白菜、普通番茄、黄瓜、辣椒属、普通西瓜、普通结球甘蓝、食用萝卜、菜豆、豇豆、大葱、西葫芦、花椰菜、胡萝卜、甜瓜、不结球白菜、芥菜、菠菜、南瓜、青花菜、洋葱、山药(薯蓣)、咖啡黄葵、菊属、石竹属、唐菖蒲属、莲、蝴蝶兰属、薰衣草属、梨属、桃、苹果、柑橘属、香蕉、猕猴桃属、葡萄属、草莓、枇杷、柱花草属、狼尾草属、人参、香菇、金针菇、平菇(糙皮侧耳、弗罗里达侧耳)共62个植物属种2428个品种,经审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的要
求,现对其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特此公告。

农业农村部
2023年12月29日。

浙江省适栽油菜新品种简介

浙江省适栽油菜新品种简介

个,二次有效分枝数 8.
1 个,主花序长度 56.
6厘
米,主花序有效角果数 69.
4 个,单株有效角果
数 455.
1 个,每角粒数 23.
2 粒,千粒重 4.
0 克。
品质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芥
检测,芥酸含量 0.
1%,硫苷含量 22.
1 微摩尔/克,
3 千克,比对
照浙双 72 增产 12.
4%;亩产油量 112.
1 千克,比
对照增产 28.7%。2013—2014 年度省区试平均
49.0% , 病 情 指 数 为 34.9, 菌 核 病 抗 性 弱 于 对
照。栽培上要增施硼肥,加强菌核病防治。适宜
在浙江省油菜产区种植。
2%,芥
酸含量 0.
1%,硫甙含量 18.
43 微摩尔/克。经浙
江省农科院植微所鉴定:菌核病株发病率 17.
4%,
病指 13.
3;病毒病株发病率 35.
0%,病指 16.
2,
菌核病、病毒病抗性均强于对照。栽培上要重施
基苗肥和硼肥,做好病虫害防治。适宜在全省油
菜产区种植。
4.浙油 51
属中熟甘蓝型半冬性油菜。2010—2012 两
量 49.
04%。区试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
种鉴定,菌核病株发病率 38.0%,病情指数为
酸未检出,饼粕硫甙含量 18.
84 微摩尔/克,含油
12.
88%、病指为6.
96,病毒病发病率9.
19%、病指
为 4.
99。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
较强。栽培上要重施基苗肥,需施硼肥,做好病

介绍6个国审油菜新品种

介绍6个国审油菜新品种

茎 叶均无刺 毛而具蜡粉 。花瓣较 大 、 黄
色 、 叠 种 子黑 褐 色 区试 结 果 : 生 侧 全 育 期 平 均 2 9天 . 对 照 中油 杂 2号 相 1 与
苗期注 意防治霜霉病 、菜青虫和 蚜虫 , 开 花 后 7天 防 治 菌 核 病 .及 时 中 耕 除
草 2 中农 油 6号 中 国农 科 院 油料 作 . 物 研 究 所 选 育 的杂 交 品种 .0 0年 通 过 21
( 者 系 湖 北 省 农 科 院 畜 牧所 研 究 员 ) 作

3 4一
2 《
国 家 审 定 . 宜 在 湖 北 、 南 、 西 三 省 适 湖 江
冬 油 菜 主 产 区 种 植 。还 适 宜 在 上 海 、 浙
匀 生 分 枝 类 型 . 次 有 效 分 枝 数 83个 , 一 - 单 株 有 效 角 果 数 4 4个 . 角 粒 数 2 . 3 每 1 5 粒 . 粒 重 38 千 . 6克 。 抗 病 鉴 定 综 合 评 价 为 低感 菌 核 病 。抗 倒 性 较 强 。菜 子 含油 量 4 .1 . 酸 含 量 几 乎 为 零 . 粕 硫 32 % 芥 饼 苷含量 2 . 50 9微 摩 尔/ 克 生产 试 验 平 均 6 7平 方 米 产 量 140千 克 . 比 对 照 品 6 6. 种 增 产 81 长 江 下 游地 区育 苗在 9月 .% 中旬 播 种 . 床 与 大 田 比例 为 1 . 育 苗 : 培 4 大壮 苗 . 格 控制 苗龄在 3 严 0天 左 右 .0 1
养 条 件 : 舍 可 增 设 电 风 扇 、 气 扇 等 猪 换
设 施 . 要 紧 闭 猪 舍 门 窗 . 进 猪 舍 空 不 促
料 , 晨 和 夜 间 增 加 精 饲 料 的 喂量 早 ( ) 用 防 暑 降 温 , 脾 健 胃药 物 . 4采 开 预 防 各 种 疾 病 的 发 生 : 是 可 在 饮 水 中 一 添加 适 量 的 霍 香 正 气 水 、 滴水 等 供 猪 十 自 由 饮 用 : 二 是 在 饲 料 中 添 加 03 I % 05 .%的小 苏 打 . 可 添 加 适 量 电 解 多 维 也 和维 生 素 C. 减轻 猪 只 的热 应 激 反 映 : 可 _ 采 用 银 花 藤 、 菊 花 、 前 草 、 鞭 二是 野 车 马 梢 、 竹 叶 、 杷 叶 、 枯 草 、 灯 蕊 等 淡 枇 夏 水 清 热解 毒 的 中草 药 各 等 份 . 煎 冷 却 后 水

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绵油14号

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绵油14号

再生稻的再生苗数 、 再生季的产量 , 随着母茎含氮量 的提
高而增加 , 为促进再生分 蘖的充分萌发 , 形成 比头季多 1 倍的
穗数 , 就要提高头季稻母茎的含氮量 。 因此 , 施好促芽肥关系
到再生稻 出苗率及 产量 的高 低 。施肥时间掌握在头季稻收割 前 1d 5 ,施肥量 用尿素 2 0 0 k / m,分两次隔天于露水干 7  ̄30 gh 2
久。 抽穗扬花期保持田间有水 ,灌浆期干湿交替 , 养根保叶至 成熟 ,切 忌过 早断水 。 34 及时防治病虫害 . 该组 合生长旺 、 叶色淡绿 、 茎秆粗 、 叶鞘肥厚 , 应注意对
20 年在安徽省各地示范种植 3h2 右, 06 3m 左 获得一致好评 。
其中合肥市郊区大圩乡示 范种植 6 7 , .h 表现 出抗 寒性强 , 抗 病性好 ,适应性广 ,高产稳产等特点,平均单产达 3 3 .k / 9 7 5g h2 m ,深受当地 农民喜爱 。 后撒施 ,以利促发新根 和加快 出苗速 度 。
维普资讯
绵油 1 4是由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 究所选育而成的甘
蓝型低芥两系杂交种 。2 0 0 3年通过 四川省 品种审定 ,审定编 号 : 川审油 2 0 O o 3 O; 0 4年通过国家 品种审定 : 20 国审油
1 品种 特性
条 件下抗 病毒 病能 力 、抗 ( )菌 核病 能力 、耐寒性 均强 耐
于对照。
2 栽 培 要 点 2 ・
9月 1 ̄2 5 0日育苗 I1 。月上髓
播 ; 长江 中游
11 丰产稳产 . 2 0 、20 两年参加四川省油菜 区域试验 ,1 0 1 02 6点次均增
产 ,平均单产 2 0 5 g h 。 8 0.k / m ,比对照蜀杂 6号增产 1 .9 16 %;

新审定通过的油菜品种

新审定通过的油菜品种

蓝 型 常规 油 菜 品种 适 宦 江 苏 省油 菜 沟 、 腰 沟) 。 ( 3 ) 病 虫 革 害 防治 。 苗期 、 区 种植 冬 前 和开 春 后 及 时 防治 蚜 虫 等 害虫 : 1 . 产 量 水 平 及 特 征 特 性 2 0 1 0 ~ 及时除草 : 初 花期防治菌核 病 . 雨 水 次 2 0 1 2 年 度 参 加 江 苏 省 常 规 油 菜 区 域 多 年份 盛 花期 冉 防 治 1
江 苏 省油 菜 区种 植
1产 量 水 平 及 特 征 特 性 2 0 1 0 ~ 2 O l 2 年 度 参 加 江 苏 省 常 规 油 菜 区域
试验 : 平均亩产1 8 1 . 6 公斤, 较 对 照 嚣 油4 号增产6 . 0 %. 第 二年 增 产 檄 显 著 、 2 0 1 2 - 2 0 1 3 年 度 参 加 江 苏 省 常 规 油 菜 生产试验 . 平均亩产2 1 3 . 0 公斤 . 较 对 号 增 产8 . 9 % 该 品种 幼苗 子 果: 芥酸 含量0 . 2 %, 硫 甙 含量 1 7 . O 傲 照 苏 油4 叶 肾 脏形 . 叶色深绿 . 叶片 较 长 、 裂 片 摩 尔/ 克饼粉 . 含油率4 3 . 0 % 两 年 试 田 间抗 性 调 查 结 果 平 均 : 菌核病发 病 缺 刻 、 叶缘 锯 齿 , 叶柄 长 度 中等 苗期 率 1 2 . 0 %、 病指7 - 3 , 冻 害率7 1 . 0 %、 冻 越 冬 半 直立 至 直 立 区试 平 均 结 果 : 指2 9 . 7 . 抗倒性较强。 经 农业 部 ( 上 全生 育期2 4 4 天. 较 对照苏油4 号长 l 天: 海) 转基 L 犬 ] 植 物 环境 安 全 监 督 检验 测 株 高 1 5 8 厘米 . 分 枝 点 高4 2 厘米 . 主轴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德油737 及配套栽培技术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德油737 及配套栽培技术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德油737及配套栽培技术王仁东1 蒲春雷2 田 波3 罗 峰2 何文斌4 仲晓惠3 杨 腾2(1四川恒禾种业有限公司,成都610000;2四川省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南充637000;3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南充637200;4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农业农村局,南充637200)摘要:德油737是四川恒禾种业有限公司用W11-6213-2-2AB作母本、11-5188-91R作父本配组而成的甘蓝型核两系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2021年初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该品种植株矮、分枝低、角果多、产量高、抗性好、油质优,是油菜生产的理想品种。

对德油737的特征特性和常用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介绍,旨在加快该品种推广利用和提升油菜种植水平。

关键词:油菜;新品种;德油737;特征特性;栽培技术油菜是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之后的第五大优势作物[1],搞好油菜生产,维持种植面积和总产的稳定,对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水平持续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选对种植品种和科学实施栽培技术是搞好油菜生产的前提。

德油737是四川恒禾种业有限公司用W11-6213-2-2AB作母本、11-5188-91R作父本配组而成的甘蓝型核两系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21)510004。

经多年生产试验和多地生产示范,该品种表现出植株矮、分枝低、角果多、产量高、抗性好、油质优的特点,既适合育苗移栽、人工直播等传统方式种植,也适合机械直播、免耕撒播等现代模式生产,是农户种植、适度规模生产和油料项目创建的理想品种。

1 主要特征特性1.1 生物学特性 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两系双低杂交种,2020年企业创新联合体生产试验中在长江上、中、下游全生育期分别为211.6d、205.5d、201.5d;2个生产周期平均株高176.2cm、165.9cm、159.6cm;单株有效角果数449.9个、203.8个、373.3个;每角粒数26.5粒、21.7粒、22.4粒;千粒重4.70g、4.17g、4.07g。

推介5个优质油菜新品种

推介5个优质油菜新品种

推介5个优质油菜新品种作者:熊飞来源:《科学种养》2009年第12期中双11号该品种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育成,属常规双低优质油菜,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0)。

它是我国育成的第一个超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其突出优势有5方面:一是含油量高。

平均含油量高达49.04%,是我国目前已审定品种中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种,比长江流域一般品种含油量高8个百分点以上,出油率增加20%以上。

二是产量高。

一般亩产在150千克以上,高产田块在200千克以上,与目前大面积推广的高产油菜产量相当。

三是综合抗性好。

株高153.4厘米,中等偏低,茎秆坚硬,既抗倒伏,又抗菌核病、病毒病两大主要病害,稳产性能好。

四是生育期适中。

全生育期平均233.5天,年前生长稳健,不易出现早薹早花现象,适宜多种茬口种植。

五是商品性好。

油菜角果长,籽粒大而饱满,千粒重在4克以上,产品卖相好。

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下游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既适宜单种,也适宜与其他农作物套种。

中油杂13号该品种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育成,属三系杂交双低优质油菜,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6)。

主要特点有3个:一是单株产量高,增产潜力大。

该品种生长旺盛,分枝能力强,一次有效分枝数一般在8个以上,单株有效角果数在500个以上,每角粒数约20粒,千粒重约4克,单株产量约40克,一般亩产量170~180千克,比目前大面积推广的良种增产10%左右。

二是综合抗性良好。

田间试验,菌核病发病率20%左右,病毒病发病率5%左右,抗倒性也较强。

三是生育期适中。

全生育期约230天,属中熟油菜品种。

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下游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中上等肥力田块推广种植。

由于该品种单株产量高,适宜育苗移栽,稀植(4000~6000株/亩)或超稀植(3000~4000株/亩)栽培。

油菜品种简介

油菜品种简介

油菜品种简介(19个)川油211、品种来源: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双低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9403A,保持系9403B和双低恢复系9403R三系配套而成。

2001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编号:川审油60号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

全生育期218天左右,株高200cm左右,匀生分枝,一次分枝7—8个;单株角果470个左右,每果平均14.2粒,千粒重3.44g,含油量(干基)37.78%;种子芥酸含量为0.04%,商品菜籽硫苷含量39.62μmol/g饼,达双低标准。

抗倒力强。

低抗病毒病,低感菌核病。

3、产量表现:经1998、1999两年省区试,18点次均增产,平均亩产140.4kg,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6.39%。

2000年省内4点生产试验各点均增产,平均亩产151.5kg,比CK1中油821增产21.01%;比CK2蜀杂六号增产15.71%。

4、栽培要点:播种期:育苗移栽,川西平原9月15—20日,丘陵区20—25日播种,直播10月上旬播种,苗龄25—30天。

直播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

密度:育苗移栽亩植7500—8500株,直播亩植15000—16000株。

施肥水平:亩施纯N10—12.5kg,有机肥为主,N、P、K、硼配合施用,重底早追,花期防治菌核病。

德油早一号1、品种来源:该品种由广汉市三星堆油菜研究所选育。

母本9701A(B)由特早熟油菜Ⅲ—257与双低两用系油菜207AB杂交育成;父本9508用川油11与早熟双低油菜杂交筛选而成。

1998年用两用系9701A(B)与9508杂交育成核不育双低杂交新组合98015。

2003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编号:川审油2003 0052、特征特性:植株幼苗生长半直立,叶色浅绿,花叶型,叶与茎蜡粉均不明显,株高200cm左右,匀生分枝,有效分枝9—12个,生序长72.6cm,花瓣大而重量叠,花色黄,平均单株有效角果421.5个,每角粒数15.2粒左右,千粒重3.77g。

优质油菜新品种淮油20号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优质油菜新品种淮油20号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B edn n I l—y ligC l v t n T c nq e f e a e re iga dIi l i dn ut a o e h iu so N w R p g e ii A C t a ay u N .2 ) hIil Qu ly l v u i rHu io o 0、i I l ai l r t g t
2 7万株/ m h 。
次分枝 88 .5个 , 二次分枝 4 3 .0个 , 单株有效结角 20 8

30 , 2 个 平均角长 72c 每角 2 2 粒 , . m, 1~ 3 千粒重39 .6
表 1 淮油 2 0号参加全国冬油菜新品种
黄 淮 组 区 试 验产 量 分 析
g 。黄淮 地 区 5 下旬成 熟 。 月
对较低 , 近年来 油菜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尽管 国 。]
名 K 8) 36 作母本 , 淮油 l 用“ 6号 × 宁油 1 0号” 命名 F( 9 18 6 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 9 20 60 — ) 1 9~ 04年连续 自交 9 单株选择 6 , 代 F 代选择优势组合 , 按组合种植 F 群体 , F一 , : F 根据 田间长势进行单株 自交选择 , 结合品质测定 筛选。F ~ F 进行单株经济性状和株型选择,05 20 年选 出2 个单株种成株系 , 8 在株 系中选择生长整齐一致、 成 熟期适中、 丰产性能好的材料 4个 ,06年种植鉴定 圃 20 进行产量、 抗性鉴定 , 0 2 7年决选 H 76品系参加 江苏 0 08 省油菜预备试验 , 0 ~ 09年参加全 国冬油菜新品种 2 8 20 0 黄淮组区域试验 , 0 2 1 2 9~ 00年继续参加全 国冬油菜新 0 品种黄淮组区域试验 , 同时参加全 国冬油菜新 品种黄淮

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Ⅶ)——油菜(2)

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Ⅶ)——油菜(2)

68 .. 特征特 性 :甘蓝 型半冬 性波 里 马细胞 质雄 性不 5 育 三系杂 交种 。种 子黑色 。区试结 果 :全生 育期 平均 2 9天 , 1 与对 照 中油杂 2号相 当 。平均 株高 1 5c 一 7 m, 次有效分枝 数 8~1 2个 , 生 分枝类 型 , 上 单株 有效 角果 数 2 0个 , 8 每角粒 数 2 0粒 , 千粒 重 4O 。菌核 病发病 . g 6 率 9 7 病 指 58 ; . %, 4 . 病毒病 发病率 1 5 病指 09 0 . %, 3 .。抗 病鉴定 综合评 价为低感 菌核病 。 抗倒性 较强 。 农业 部 经 油料 及 制 品 质 量 监督 检 验 测 试 中心 检 测 ,芥 酸 含 量 0 5 饼 粕硫苷 含量 2 . mo/ , . %, 0 1 6l Ig 含油量 4 . %。 9 x 31 2 686 产 量 表 现 :0 8 2 1 . . 2 0 — 0 0年 参 加 长 江 中 游 区 油菜 品种 区域试 验 , 两年 平 均亩 产 1 1 g 比对 照 中油 杂 6.k, 5
品种 管理处 .
(全 国农业技 术 推广服 务 中心 , 北京
( 上接 第 6期 第 5 3页)
68 中农 油 6号 .
10 2 0 15)
693 品 种 来 源 : C 5 x 6 。 .. 5 6 0 R1 1
681 审定编 号 : .. 国审油 2 1 0 8 00 0 。
68 .. 选育 单位 : 国农业 科学 院油料作 物研 究所 。 2 中
683 品 种 来 源 : 0 5 R2 .. l 5 A× 。
68 以往 审定 情 况 :0 8年 国家农 作 物 品种 审定 委 .. 4 20 员 会审定 ( 审定 编 号 : 国审油 2 0 O 5 。 0 8 3 )

甘蓝型双低油菜

甘蓝型双低油菜

甘蓝型双低油菜扬油6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新品种。

于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定名(品种审定号:国审油2004026)。

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市示范种植,普遍认定该品种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农艺性状好。

该品种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ANOO1537E)产量高:2000-2001年度,在江苏省联合鉴定试验中,平均亩产量210.95公斤,比对照宁油10号增产6.57%,增产极显著,居首位,产量超过了同组试验中的2个杂交组合。

2002-2004年参加全国长江下游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单产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13%,列优质常规品种首位。

在长江下游生产试验中,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56%。

在江苏、安徽等地大面积生产示范中,一般亩产量200公斤以上,具有亩产量300公斤的产量潜力。

品质优:扬油6号品质优。

据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3、2004两年测定平均,扬油6号芥酸含量0.35%,硫苷含量18.26微摩尔/克,粗脂肪含量40.44%。

芥酸、硫苷含量都显著低于国家规定的双低标准,尤其是硫苷含量低于20微摩尔/克,是参试品种中所少有的。

抗性强:扬油6号茎秆较粗,韧性强,抗倒性较好,病害发生轻。

根据2002-2004年国家区试结果,扬油6号抗性水平达到或高于对照中油821(该品种是我国育成品种中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常作为抗病性鉴定的标准):菌核病,中油821平均发病率22.36%、发病指数11.61,扬油6号平均发病率23.51%、发病指数11.19,与对照基本一致;病毒病,中油821平均发病率21.37%、发病指数9.38,扬油6号平均发病率15.32%、发病指数5.90,明显比对照轻;抗倒性,扬油6号与中油821相近,属中抗。

农艺性状优良:扬油6号为早中熟甘蓝型油菜,全生育期234天左右。

幼苗生长半直立,叶色淡绿,叶片全缘,冬前生长较旺,返青后抽薹迅速,生长量加大,各期生长稳健。

抗冻耐寒油菜品种

抗冻耐寒油菜品种

抗冻耐寒油菜品种油菜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内粮油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和高寒山区,由于严寒气候的影响,常规的油菜品种很难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

因此,培育抗冻耐寒的油菜品种成为了当前油菜育种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抗冻耐寒特性的油菜品种,以供农业生产者们参考与选择。

1. 抗冻耐寒油菜品种A抗冻耐寒油菜品种A,是由某国家重点实验室经多年选育而成。

该品种具有超强的抗寒性,能够在零下10℃的低温下存活,并能在零下5℃的低温下正常生长。

该品种的菜叶鲜绿,生长势旺,生育期适中,种植面积不受地域限制。

在栽培管理上,品种A对土壤要求较高,喜欢疏松透气、肥沃保水的土壤。

适当施肥,合理浇水,可使其生长更加良好。

此外,品种A 对害虫较为抗性,生长过程中的病害发生率相对较低。

因此,选择品种A种植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具有较好的环保效应。

2. 抗冻耐寒油菜品种B抗冻耐寒油菜品种B是由某大型农业公司联合多个研究机构共同研发而成,具有较高的抗寒能力。

该品种在零下8℃的低温下依然能保持正常生长,是北方地区油菜种植的理想品种之一。

品种B的油菜籽含油量丰富,菜籽油品质优良,可用于食品加工和生物柴油生产。

同时,该品种的油菜籽大小均匀,收获成本较低,为农业生产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 抗冻耐寒油菜品种C抗冻耐寒油菜品种C是由某农业科研院所通过长期的选育工作培育而成。

该品种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在北方寒冷地区正常生长,抗寒能力非常突出。

品种C的花期较长,花朵黄色明亮,花期较长,不仅能够为农田增加观赏价值,还可为蜜蜂等传粉昆虫提供丰富的花蜜资源,促进生态平衡。

同时,该品种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强,干旱少雨的气候下,仍能保持较好的生长状况。

总结:抗冻耐寒油菜品种是保障北方地区油菜产量的重要因素。

通过选育和推广这些具有抗冻耐寒特性的油菜品种,可以有效缓解严寒气候对油菜种植的不利影响,提高北方地区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双低高产适宜机械化油菜新品种苏油8_号的选育

双低高产适宜机械化油菜新品种苏油8_号的选育

2620㊀㊀2023年第64卷第11期收稿日期:2023-09-04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2);江苏省重点研发现代农业-后补助项目(BE2017397);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BE2020385);江苏省 六大人才高峰 高层次人才项目(NY-191)作者简介:余意雯(1995 ),女,江西宜春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油菜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E-mail:1468063022@㊂通信作者:孙华(1976 ),男,江苏海安人,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油菜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E-mail:sunhqzy@㊂文献著录格式:余意雯,张建栋,黄萌,等.双低高产适宜机械化油菜新品种苏油8号的选育[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11):2620-2624.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882双低高产适宜机械化油菜新品种苏油8号的选育余意雯1,2,张建栋1,2,黄萌1,2,陶玥玥1,2,孙灵湘1,2,孙华1,2∗(1.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苏州㊀215000;2.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苏州综合试验站,江苏苏州㊀215000)㊀㊀摘㊀要:苏油8号是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苏油1号与扬2078配组杂交得到的F 2代为母本,苏178为父本,进行复交,经自交2代及5代系谱选择育成的甘蓝型常规油菜新品种㊂该品种具有高产㊁双低㊁适宜机械化㊁油蔬两用㊁综合抗性好㊁耐寒性强,成熟期一致性等特点㊂该品种在江苏省常规油菜区域试验中,两年每667m 2平均产量202.14kg,较对照苏油4号增产8.64%,两年增产均极显著;含油量43.34%,油酸含量66.02%,硫苷含量18.92μmol㊃g -1,芥酸含量0.22%㊂2014年通过江苏油菜品种审定[苏审油201401],2019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CNA20150495.1],适合在江苏省及邻近省(市㊁区)油菜主产区冬季种植㊂关键词:双低;高产;适宜机械化;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种;选育中图分类号:S565.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11-2620-05㊀㊀当前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高,食用油自给率不足35%㊂要保障 油瓶子 安全,必须大力发展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1-2]㊂油菜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㊁分布区域最广的油料作物[3],在我国食用油供给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油菜具有用地养地特征优势,不与粮食作物争地,是开发利用冬闲田最有潜力的作物[4]㊂当前油菜生产由于用工多㊁成本高,农村劳动力紧缺以及粮油种植收益率差等问题,农民种植油菜积极性不高㊂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变革现有种植方式,实现机械化生产和轻简化栽培,才能促进油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5-6]㊂要提高油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不仅要创新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方式,如采用无人机飞播㊁油菜毯状苗机械移栽等降低用工成本[7],更重要的是从油菜适宜机械化生产出发,在高产㊁优质的育种目标基础上,选育耐密植㊁株形紧凑㊁抗倒性强㊁抗病性好㊁耐裂角㊁成熟期一致性强的油菜新品种[8],减少油菜机械收获损失率,突破油菜生产机械化瓶颈,实现农机与农艺相融合,促进油菜产业稳步发展㊂基于以上油菜产业需求,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优质㊁高产㊁多抗㊁适合机械化种植为主要育种目标,选育出集高产稳产㊁双低优质㊁多抗宜机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苏油8号,其具有适应性广㊁丰产性好㊁抗逆性强㊁含油率高㊁适合机械化作业㊁油蔬两用等特点㊂苏油8号于2011 2013年参加江苏省常规油菜区域试验,2013 2014年度参加江苏省常规油菜生产试验,于2014年通过江苏油菜品种审定[苏审油201401],2019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CNA20150495.1],适宜在江苏省及邻近省(市㊁区)油菜主产区种植㊂1 亲本材料与选育经过1.1㊀亲本材料㊀㊀苏油8号的亲本材料为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双低油菜品种苏油1号与引自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双低油菜新品系扬2078配组杂交,以杂交F 2代为母本㊁苏178为父本进行配组杂交㊂亲本苏油1号为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国审品种,扬2078为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骨干亲本,苏178为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新材料㊂1.2㊀选育经过㊀㊀为培育高产㊁双低㊁综合抗性好㊁广适性强的油菜新品种,2001年春,在苏州以苏油1号为母本,与父本扬2078杂交,获得F1㊂2002年春,将其套袋自交㊂2003年春,以杂交F2选优株为母本,与父本苏178复交,获复交F1㊂2004年春,将其套袋自交,收获种子进行芥酸㊁硫苷㊁含油率等品质指标测定㊂2005年春,进行田间农艺性状选择,选择优良单株,进行品质测定㊂2006年春,注重田间生物学性状选择,选留叶形㊁叶色等一致,熟期较早的单株,并对选择单株籽粒进行品质测定㊂2007年春,继续进行田间生物学性状选择,并进行品质测定㊂2008年春,注重选择抽薹㊁始花早㊁开花集中㊁成熟期较早的单株,并进行品质测定㊂2009年春,建立优株系(圃),从籽粒灌浆充实较快㊁耐寒抗倒㊁病害较轻的优株系中选择植株中等偏高大,株形紧凑,茎秆粗壮坚韧挺拔,分枝中生,大分枝为主且较多,单株结角数与每角粒数多,中大粒的单株,结合籽粒的理化分析,形成株系苏YJ-3㊂2009 2010年,在苏州进行品比鉴定试验,以苏油4号为对照品种,进行产量㊁品质㊁抗性等综合性状的鉴定,苏YJ-3,即苏油8号相较苏油4号增产极显著,抗逆性显著增强,综合表现突出(图1)㊂图1㊀苏油8号品种选育系谱图2622㊀㊀2023年第64卷第11期2㊀产量和抗性表现2.1㊀产量表现㊀㊀2011 2013年度参加江苏省常规油菜区域试验,全省共6个测试点,两年每667m2平均产量为202.14kg,较对照苏油4号增产8.64%,两年增产均极显著㊂2013 2014年度参加江苏省常规油菜生产试验,全省4点次,每667m2平均产量175.18kg,较对照苏油4号增产12.34%,第二位(表1)㊂试验结果表明,苏油8号具有很好的丰产性与广泛的适应性㊂表1㊀苏油8号在各类试验中的产量表现试验类别年份点次667m2产量/kg 比CK/%位次江苏省区域试验2011 20126190.757.282江苏省区域试验2012 20136213.539.993平均2011 2013202.148.64江苏省生产试验2013 20144175.1812.342 2.2㊀品质表现㊀㊀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进行品质性状测定,苏油8号芥酸含量0.22%,硫苷含量18.92μmol㊃g-1,含油率43.34%,油酸含量66.02%㊂其中芥酸㊁硫苷含量均达到国家双低品质标准㊂2.3㊀抗性表现㊀㊀江苏省常规油菜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苏油8号菌核病抗性较强,两年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8.12%㊁病情指数10.84;耐寒性较强,两年平均冻害率36.55%㊁冻害指数14.08;抗倒性中等(表2)㊂经农业部(上海)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为非转基因品种㊂此外,苏油8号株高中等,株形紧凑,菌核病抗性较强,耐裂角,成熟期一致性好,适宜油菜机械化种植与收获㊂表2㊀苏油8号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中的抗性表现试验类别年份菌核病冻害发病率/%病情指数冻害率/%冻害指数抗倒性江苏省区域试验2011 20129.07 5.3962.8421.75直江苏省区域试验2012 201327.1716.2810.26 6.41斜平均2011 201318.1210.8436.5514.08斜3㊀特征特性3.1㊀主要农艺性状㊀㊀两年江苏省常规油菜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全生育期243.8d,较对照苏油4号早1d;植株高度165.92cm,分枝点高度47.40cm,主轴长度58.74cm,一次分枝8.64个,二次分枝4.88个,单株有效角果360.85个,每角粒数22.10粒,千粒重4.23g(表3)㊂表3㊀苏油8号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中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的表现年份全生育期/d植株高度/cm分枝点高度/cm有效分枝数一次/个二次/个主轴长度/cm单株角果数/个角果长度/cm每角粒数/粒千粒重/g2011 2012244.3164.8045.738.42 4.5857.57357.057.4922.83 4.22 2012 2013243.3167.0349.068.85 5.1759.91364.657.5021.36 4.24 2011 2013243.8165.9247.408.64 4.8858.74360.857.5022.10 4.233.2㊀特征特性㊀㊀该品种种皮黑褐色,幼苗子叶肾脏形,叶色深绿,叶片裂片缺刻㊁叶缘锯齿,叶片较长,叶柄长度中等,苗期越冬半直立至直立,植株株形较紧凑,茎秆坚韧粗壮,抗倒性较好,耐寒性较强,田间抗病性较好㊂抽薹及始花略晚,开花期集中,籽粒灌浆充实较快,成熟期适中㊂种子芥酸㊁硫苷含量低,均符合我国双低油菜标准㊂3.3㊀菜薹品质㊀㊀苏油8号为适宜油蔬两用种植的油菜新品种,采收一季菜薹后可正常收获油菜籽且产量较高,与普通油菜相比增收一季油菜薹,大幅提高了油菜种植效益,并拓宽了油菜多功能利用的途径㊂同时油菜薹富含维生素C与钙㊁锌㊁铁㊁镁㊁硒等营养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9]㊂试验结果表明,与菜薹专用富硒油菜新品种高硒2号相比,苏油8号菜薹品质与之接近,特别是在叶绿素含量㊁还原糖含量㊁铁含量等方面,基本与高硒2号一致(表4)㊂苏油8号具有薹油两用的优势,可大幅提高油菜种植的经济效益,适宜在江苏㊁浙江㊁安徽等冬油菜主产区大面积推广㊂4㊀高产保优栽培技术要点4.1㊀适期早播,培育壮苗㊀㊀苏油8号适宜播种期为9月15日 25日㊂苗床期要注意抓好稀播㊁足肥㊁化控等3个环节,适㊀㊀表4㊀苏油8号菜薹品质品种维生素C含量/(mg㊃kg -1)游离氨基酸含量/(mg㊃g -1)叶绿素含量/(mg㊃g -1)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镁含量/(mg㊃kg -1)钙含量/(mg㊃kg -1)铁含量/(mg㊃kg -1)锌含量/(mg㊃kg -1)硒含量/(mg㊃kg -1)苏油8号594.812.080.57 5.348.06244.8680758.422715.989610.15340.1269高硒2号(CK)685.714.520.595.377.94303.0274965.384816.503414.53960.1660时喷药防治蚜虫与菜青虫,培育壮苗,移栽时最好苗高20~25cm㊁根茎粗0.60cm㊁叶龄7.0张左右㊁绿叶数6张㊂4.2㊀适当早栽㊁密植,控制群体总量㊀㊀苏油8号秧龄期一般为35~40d㊂每667m 2移栽壮苗数不少于0.8万株;若土壤肥力较差,则应增加移栽数量,如每667m 2移栽1万株,具体移栽密度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及时调整;若缺少适宜茬口,水稻茬迟(套)直播密度则应每667m 2移栽3万~4万株,以密补迟,以密补弱[10]㊂4.3㊀科学施肥,合理化调㊀㊀一般每667m 2产量为180~200kg 的田块,需施纯氮量18kg 左右,配施氮㊁磷㊁钾素肥,比例以1ʒ0.4~0.5ʒ0.7为宜;肥料运筹要做到重基面肥,补冬前苗肥,适度重施薹花肥并适当早施,基肥㊁苗肥㊁薹花肥施肥比例分别以50%㊁20%㊁30%为宜[11]㊂基肥每667m 2施45%氮磷钾复合肥50kg 和12%硼肥0.5kg,用联合播种机在播种时施肥或播种前撒肥机撒施,苗肥2~3叶期每667m 2施46%尿素5kg,12月中旬追施腊肥,每667m 2追施46%尿素5~8kg,在薹高15~20cm 时施用薹肥,每667m 2追施46%尿素5~6kg㊁氯化钾5~6kg㊂同时应重视增施硼肥,以提高结实率㊂冬发或春发过足的要视苗势喷多效唑,以增强抗倒能力,可在油菜3叶期用100~150mg㊃L-1多效唑溶液喷施,即每667m 2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50g 兑水50L;在蕾薹期用100mg㊃L-1多效唑溶液喷施,即每667m 2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35g 兑水50L㊂在实际生产中,要避免使用多效唑的浓度过高,以免抑制作用过强㊂4.4㊀重视 三防 ,控制 三害㊀㊀除苗床期外,在大田苗期与返青期要注意喷药防治蚜虫与菜青虫,每667m 2用10%吡虫啉20g 兑水50L 防治蚜虫,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40mL 兑水40~50L 防治菜青虫,同时要注意防止病毒病的传播㊂对圩田和稻板田栽种油菜的要先开沟再种油菜,且 三沟 配套畅通,保持土壤湿润而无涝渍,以利通气发根,提高成活率㊂在播种后3d 内封闭除草,每667m 2用乙草胺50%乳油60~80mL 或甲草胺48%乳油200~250mL 或丁草胺60%乳油100~130mL,兑水40~50L 均匀喷雾;在5叶期进行苗期除草,每667m 2用精吡氟禾草灵9.0~10.5mL 兑水40~50L 均匀喷雾㊂花期要做好 一促四防 防治菌核病,在油菜初花期,每667m 2用咪鲜胺0.1kg㊁磷酸二氢钾0.1kg 和20%速效硼0.05kg 的混合药剂,兑水40~50L 均匀喷雾,以促进油菜后期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㊁防菌核病㊁防 老鼠尾巴 ㊁防高温逼熟,确保油菜高产稳产㊂4.5㊀严控种子质量,优化种植环境㊀㊀苏油8号为双低优质常规油菜品种,在确保种子纯度的前提下,应切忌与品质差的常规油菜品种夹种,适宜的间隔距离不少于800m,要成片种植,最好进行集中区域生产,以确保其种性和优良品质的相对稳定㊂5 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情况近年来,依托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苏州综合试验站平台,在江苏苏南地区及沿海地区等多个科技示范县建立核心示范方进行试验示范,在生产上普遍表现为丰产稳产,具备高产潜力,抗菌核病强,耐寒性强,适宜机械化生产,品质较好的特点,受到广大农户欢迎(表5)㊂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与2023年油菜越冬期,江苏苏南及沿海地区气温偏低,雨雪偏多,多数油菜品种遭受冻害,而苏油8号耐寒性好,耐渍性强,受冻程度较轻,减少了农户种植的顾虑,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油菜主产区推广㊂2624㊀㊀2023年第64卷第11期表5㊀苏油8号试验示范产量表现示范年份示范地点667m2核心方面积/m2667m2产量/kg菌核病冻害发病率/%病情指数冻害率/%冻害指数抗倒性2021东台105273.530.617.585.130.0斜高淳120226.99.1 5.414.27.6直溧阳110241.123.716.426.911.5斜昆山112227.818.911.735.617.4直吴江108237.221.213.145.018.4斜平均111241.320.712.841.417.0斜2022东台120286.114.8 6.2 4.6 3.4斜高淳103265.3 2.1 1.320.510.6直溧阳110234.014.38.811.7 6.3直昆山115258.99.3 4.5 6.9 3.4直吴江105241.730.417.528.414.2斜平均111257.214.27.714.47.6直2023东台120276.245.123.562.720.8斜高淳116249.713.87.429.98.5斜溧阳104267.316.49.125.411.4直昆山106237.414.311.742.815.2斜吴江115226.125.816.237.413.7直平均112251.323.113.639.613.9斜参考文献:[1]㊀钟志平,刘俊,刘文祥.我国油菜生产现状㊁效益及提升策略[J].湖南农业科学,2023(4):94-97. [2]㊀何微,李俊,王晓梅,等.全球油菜产业现状与我国油菜产业问题㊁对策[J].中国油脂,2022,47(2):1-7. [3]㊀王汉中.以新需求为导向的油菜产业发展战略[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40(5):613-617.[4]㊀赵曼利,戴志刚,顾炽明,等.油菜用地养地的作物优势及其在冬闲田开发中的应用潜力[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2,44(6):1139-1147.[5]㊀吴传云,王超,冯健,等.我国油料作物产业发展现状与机械化生产对策建议[J].农机科技推广,2021(3):18-19,26.[6]㊀王汉中,殷艳.我国油料产业形势分析与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36(3):414-421.[7]㊀周广生,左青松,廖庆喜,等.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㊁存在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9):2153-2157.[8]㊀罗海峰,汤楚宙,官春云,等.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田间油菜植株特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S1):61-66.[9]㊀张哲,殷艳,刘芳,等.我国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40(5):618-623.[10]㊀张建栋,黄萌,孙华,等.移栽密度对双低油菜新品种苏油8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0):41-43,46.[11]㊀张建栋,黄萌,宋云生,等.不同栽培措施对双低油菜苏油8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6):46-49.(责任编辑:董宇飞)。

国审杂交油菜新品种沣油95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国审杂交油菜新品种沣油95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国审杂交油菜新品种沣油95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李莓【摘要】沣油958是湖南省作物研究所于2008年选育的POL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组合.在参加国家区试与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品质优良,丰产性、稳产性、综合抗性良好,2012年12月通过国家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品种来源,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2页(P209-210)【关键词】油菜新品种;沣油958;选育;栽培【作者】李莓【作者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长沙410125【正文语种】中文沣油958是2008年湖南省作物研究所选育的POL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组合。

目前,该品种已在适宜生态区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

沣油958是湖南省作物研究所于2008年利用Pol-CMS系统选育的三系杂交种,为不育系20A与恢复系H6R杂交的F1代。

当年配组后进入国家油菜品比试验,表现出良好的产量结构与品质性状。

2010-2012年该品种参加国家长江中游区区试,在区试与生产试验中,丰产性、稳产性突出,品质优良,综合抗性良好,2012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12005号)。

1.1 不育系选育不育系20A是来源于一个白×甘的种间育种材料“3120”,20A的转育起始于原有Pol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湘5A的改良,以湘5A为母本进行测交,发现其杂交一代株间表现了明显的育性差异,45株杂交后代中,5株表现为半不育、2株表现为彻底不育,其余单株则介于半不育到彻底不育之间,说明父本对育性控制具有选择机会。

继之选择6个原父本单株分别对2个彻底不育株采用2×6的杂交方式配制12个杂交组合,观察回交一代株系间的育性表现,证明了父本单株间的遗传差异。

在以后的回交转育中,进一步采用定向回交的选择方法,经过3代定向回交筛选,育成了育性性状稳定的新不育系20A与保持系20B。

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大地199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大地199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大地199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王会;胡琼;李云昌;王新发;汪文祥;付丽;梅德圣【摘要】以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油菜新品种大地199的产量、品质、抗性及经济性状表现.结果显示,大地199在2014-2016年长江下游区区试中,2年平均单产191.09 kg/667m2,居小组参试材料第1位,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10.55%,达极显著水平;23个试验点中,20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增产点次占86.96%;2年舍油率分别为48.32%和49.02%,均居长江下游区同期参试品种第1位;菌核病鉴定为低感,抗倒性强;平均芥酸含量0.0%,硫甙含量21.80μmol/g(饼);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高是其增产的主要因素.根据2年区试结果综合评价:大地199丰产性、稳产性好,含油率高,品质优,抗倒性强.【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7(036)007【总页数】4页(P102-105)【关键词】油菜;新品种;选育;大地199;高产;高含油率【作者】王会;胡琼;李云昌;王新发;汪文祥;付丽;梅德圣【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武汉中油科技新产业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武汉中油科技新产业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武汉中油科技新产业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武汉中油科技新产业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武汉中油科技新产业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4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1],为我国食用植物油提供了重要来源。

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

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

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
梅方竹
【期刊名称】《中国种业》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 1 双低杂交新组合华杂4号华中农业大学利用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1141A和恢复系恢5900配制而成.1998、1999年分别通过湖北省和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4~1996年湖北省多点试验平均2522~
2657kg/hm2,比中油821增产15.5%~17.43%.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梅方竹
【作者单位】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34
【相关文献】
1.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扬油6号选育 [J], 惠飞虎;张永泰;李爱民;周如美
2.甘蓝型油、蔬兼用双低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 [J], 戚存扣;陈新军;张洁夫;浦惠明;高建芹;傅寿仲
3.国审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扬油6号 [J],
4.国审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场油6号 [J],
5.高含油率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21’的选育 [J], 蒋美艳;王伟荣;李延莉;杨立勇;周熙荣;孙超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国审油菜品种2013年国审油菜品种审定公告审定编号:国审油2013001品种名称:油研57选育单位:贵州禾睦福种子有限公司品种来源:YD0848A×YD57R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品种。

全生育期218天,比对照南油12号晚熟2天。

幼苗半直立,叶绿色,顶叶长圆形,叶缘锯齿状,裂叶3~4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蜡粉,无刺毛;花瓣黄色、复瓦状重叠排列;籽粒黄褐色。

株高193.3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7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47.9个,每角粒数19.9粒,千粒重3.51克。

菌核病发病率3.78%,病指 2.04,病毒病发病率0.95%,病指0.39,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

籽粒含油量46.44%,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5.86微摩尔/克。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81.56千克,比对照增产10.4%;2012~201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93.78千克,比对照增产15.0%;两年平均亩产油量87.67千克,比对照增产12.7%。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油量87.81千克,比对照南油12号增产22.0%。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18日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

2.亩种植密度,移栽6000~8000株、直播20000株以上。

3.有机肥作底肥,亩施纯氮15千克以上;氮、磷、钾肥按1:0.5:0.9比例配合施用,追肥注意苗肥重、苔肥轻,花期看苗根外补肥;特别注意施用硼肥,亩用硼砂0.5~0.8千克作基肥沟施,或者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期、苔期、花期根外追施。

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汉中、安康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3002品种名称:德5油319选育单位:四川正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品种来源:33A×HR19特征特性:甘蓝型核不育两系杂交品种。

全生育期216天。

苗期叶片半直立,子叶肾形,叶柄中长,裂叶3~4对,顶叶椭圆形、较宽大,叶缘锯齿状,叶面蜡粉较多。

花瓣黄色、侧叠,角果较粗,中偏长,籽粒黄褐色。

株高189.9厘米,中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5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9.3个,每角粒数17.4粒,千粒重4.19克。

菌核病发病率3.94%,病指1.76,病毒病发病率0.20%,病指0.11,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

籽粒含油量45.62%,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9.42微摩尔/克。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80.81千克,比对照增产13.7%;2012~201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92.74千克,比对照增产13.8%;两年平均亩产油量86.78千克,比对照增产13.7%。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油量89.00千克,比对照南油12增产23.6%。

栽培技术要点:1.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

2. 亩种植密度,育苗移栽6000~8000株、直播13000~16000株。

3.有机肥作底肥,亩施纯氮15千克以上、硼肥1.5千克;氮、磷、钾肥按1:0.5:0.9比例配合施用,追肥注意苗肥重、苔肥轻,特别强调施用硼肥。

4.早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及时清沟排渍。

5.注意防治菜青虫、跳甲、蚜虫以及菌核病、霜霉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汉中、安康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3003品种名称:种都油998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南A6×66R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品种,全生育期218天,子叶肾脏形,幼苗半直立,苗期叶暗绿色,蜡粉多,裂叶3~4对,顶裂近圆形,叶缘缺刻。

花瓣大,黄色,侧叠,籽粒黑褐色、近圆形。

株高201.7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81.1个,每角粒数18.4粒,千粒重3.81克。

菌核病发病率6.44%,病指2.78,病毒病发病率0.58%,病指0.33,中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

籽粒含油量39.29%,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6.67微摩尔/克。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上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3.2千克,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1.9%;2011~2012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4千克,比对照南油12增产6.3%;两年平均亩产189.8千克,比对照增产9.1%。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6千克,比南油12增产9.3%。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直播10月上旬播种,及时间苗、定苗。

2.亩种植密度,移栽6000~8000株、直播10000~12000株。

3.亩施纯氮11~13千克、五氧化二磷7~10千克、氧化钾8~10千克、硼砂0.75~1千克;磷、钾、硼肥作基肥施用,氮肥按基肥、腊肥、苔肥5:3:2比例施用。

4.及时防治菜青虫、蚜虫、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汉中、安康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3004品种名称:渝油28选育单位:西南大学品种来源:T72×L546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化学杀雄两系杂交品种。

全生育期219天,比对照南油12号晚熟2天。

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深绿色,裂叶1~2对,顶裂片近圆形,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黄色,花瓣较大,覆瓦状排列,籽粒黄褐色。

株高189.4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2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9.4个,每角粒数19.3粒,千粒重3.75克。

菌核病发病率2.37%,病指0.76,病毒病发病率0.67%,病指0.22,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

籽粒含油量43.35%,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1.54微摩尔/克。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度参加长江上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油量72.05千克,比对照南油12号增产10.3%;2012~201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83.42千克,比对照增产6.8%;两年平均亩产油量77.73千克,比对照增产8.5%。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油量88.36千克,比南油12号增产20.0%。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35天,壮苗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亩播种量0.2~0.3千克。

2. 亩种植密度,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移栽 6000~8000株、直播20000~25000株。

3. 多施有机肥,底肥亩施硼砂0.5千克、五氧化二磷7千克、氯化钾8千克,中等肥力地块亩施纯氮12.5千克。

4.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汉中、安康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3005品种名称:同油杂2号选育单位:安徽同创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9758A×2376R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品种。

全生育期218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熟期相当。

苗期半直立,子叶肾形,顶裂叶中等大,叶深绿色,侧叠叶3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

花瓣黄色,侧叠状,籽粒黑色。

株高183.9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 6.7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47.3个,每角粒数21.2粒,千粒重 3.25克。

菌核病发病率5.72%,病指 3.60,病毒病发病率0.54%,病指0.33,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

籽粒含油量41.47%,芥酸含量0.3%,饼粕硫苷含量24.79微摩尔/克。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度参加长江中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5千克,比对照增产9.1%;2012~201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20.5千克,比对照增产8.8%。

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油量83.13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2.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10日播种,苗龄30天,培育大壮苗,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种。

2.亩种植密度,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移栽7000~8000株、直播15000~18000株。

3.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40千克或尿素30千克、过磷酸钙40千克、钾肥30千克,早施苗肥,重视施用硼肥。

4.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湖北、湖南、江西冬油菜区种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74号,该品种还适宜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3006品种名称:常油杂83选育单位:湖南湘穗种业有限公司、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品种来源:6918A×2578C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油菜杂交品种。

全生育期215天。

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形、绿色,顶叶中等,裂叶2~3对;黄花,花瓣重叠;籽粒黑褐色、近圆形。

株高172.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5.3个,每角粒数21.0粒,千粒重3.5克。

菌核病发病率6.71%,病指4.65,病毒病发病率0.37%,病指0.29,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

籽粒含油量43.20%,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17.17微摩尔/克。

产量表现:2011~2012年度参加长江中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4.9千克,比对照增产8.5%;2012~201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10.4千克,比对照增产3.8%;两年平均亩产182.7千克,比对照增产6.2%。

2012~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8.3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1.育苗移栽9月10~20日播种,直播9月20~25日播种。

2.亩种植密度,移栽6000~8000株、直播10000~12000株。

3.底肥80%、追肥20%,追肥应以腊肥为主,亩施1千克硼砂作底肥。

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湖北、湖南、江西冬油菜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3007品种名称:圣光87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品种来源:8087A×6105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品种。

全生育期218天,比对照早熟2天。

苗期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大,叶绿色,有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2对以上,裂叶深中等,叶脉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