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油菜育种概
国内外油菜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与生产程序
国内外油菜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与生产程序田保明;宋淑敏;宋铮;舒海燕;凌华;曹刚强【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0(029)005【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油菜籽第一大生产国,油菜籽产量接近全世界总产量的30%,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种业是农业发展和农业安全的基石,标准化种子生产方式和高质量种子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但是中国种子生产发展相对落后于农业经济中其他部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种业和落后的种子生产模式面临来自全球的挑战.国际油菜种子生产主要分为3~5级,一般包括:育种家种子、先基础种子、基础种子、注册种子和合格种子,主要优势体现在以育种家种子作为种子繁育的唯一种源、限代繁殖、种源纯度高,不需选择等,具备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质量检测与过程检验并重,同时标准种子生产模式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效率、节省育繁成本、提高种子质量.本文在国内外油菜种子分级制度、生产程序和质量标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油菜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创新与种子质量标准新体系建立的构想,为构建新的质量标准体系提供前提,从而对提高中国油菜种业竞争力、有效地服务国内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总页数】4页(P56-58,62)【作者】田保明;宋淑敏;宋铮;舒海燕;凌华;曹刚强【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郑州,45000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与经济信息研究中心,郑州,450001;河南省标准研究院,郑州,450002;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4【相关文献】1.国内外板栗质量分级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J], 席兴军;刘俊华2.中国种子生产程序的革新及种子质量标准新体系的构建 [J], 王春平;张万松;陈翠云;张新友;赵虹;郭天财;霍晓妮;汤其林;尹海庆3.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J], 席兴军;刘俊华;刘文4.花魔芋实生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及种子特性研究 [J], 刘二喜;降巧龙;王华;孙红雨;李登双5.四川省牧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牧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J], 王化春;胡朝华;邱碧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菜育种学
RAPESEED BREEDING
世界主要油料作物:大豆、油菜、棕榈、花生、向 日葵 油菜籽含油量38%~42%,出油率为35%左右。蛋 白质36-40%、芥酸45%~48%
RAPESEED BREEDING
一、世界油菜生产和育种概况
(一)世界油菜生产和育种概况
1.世界油菜分布与生产
• • 油菜分布于全世界,主要集中在五大产区: 东亚区:中国、日本、朝鲜、韩国 中国:世界第二大油菜生产大国,总产和面积均为世界第二 南亚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伊朗 印度:面积为世界第三,总产为世界第三,传统的油菜种植国(芥菜型油 菜和白菜型油菜) 欧洲:德、法、英、波兰、荷兰、瑞典等 以甘蓝型油菜种植为主 美洲:加拿大、美国 加拿大:面积世界第一,总产为世界第一,上世纪40年代开始种植油菜, 发展最快 大洋洲:澳大利亚等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油菜
一、世界油菜生产
1. 世界油菜生产与育种概况
2.中国油菜生产发展与育种概况
二、油菜和芸苔属作物的遗传进化 三、油菜的生物学特性 四、油菜育种目标
RAPESEED BREEDING
第二章 菜籽油品质改良
一、脂肪酸组分与生物合成 二、脂肪酸的遗传相关 三、脂肪酸改良育种
(一)低芥酸育种 (二)高芥酸育种 (三)高油酸育种 (四)低亚麻酸育种 (五)短碳链饱和脂肪酸育种 (六)高棕榈酸(C16:0)和高硬脂酸(C18:0)育种 (七)药用脂肪酸育种
RAPESEED BREEDING
第六章 油菜良种繁育
一、油菜的繁殖特点 二、油菜种子混杂退化原因 三、防止油菜混杂退化技术 四、油菜良种繁育关键技术 五、油菜杂交制种技术
RAPESEED BREEDING
第一章 油菜育种基础
油菜国内外耐热功能基因研究现状
油菜国内外耐热功能基因研究现状
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然而,气候变暖对油菜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油菜的耐热功能基因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在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油菜的耐热功能基因。
他们通过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与油菜耐热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包括热休克蛋白基因、抗氧化酶基因、脱水素基因等。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揭示油菜在高温环境下的适应机制,并进一步利用这些基因进行育种,培育出更耐高温的油菜品种。
在国外,许多国际研究团队也在研究油菜的耐热功能基因。
他们通过使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油菜的基因组进行全面分析,并鉴定了一系列与油菜耐热相关的候选基因。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油菜的适应机制,还为油菜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尽管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在油菜耐热功能基因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
重要进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油菜的基因组庞大且复杂,对基因的分析和功能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油菜的耐热机制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相关,需要进一步细致的研究来
揭示。
最后,如何将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于油菜育种中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油菜的耐热功能基因研究目前正处于国内外的积极探索阶段。
通过深入研究油菜的耐热相关基因,我们有望开发出更适应高温环境的油菜品种,以保障油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油菜杂种优势的发展及利用途径概况
我国油菜杂种优势的发展及利用途径概况作者:陆鸣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油菜杂种优势的发展概况及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特点,提出了应利用多种杂种优势寻找性状稳定、品质优、抗性强的油菜杂种组合。
关键词:油菜;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12-1油菜属十字花科芸薹属,是仅次于大豆、花生、向日葵的重要的油料作物。
进行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把优质育种与杂种优势结合起来,选育高产优质的油菜品种是目前我国油菜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
1 我国油菜杂种优势的发展杂种优势指遗传组成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代在抗逆性、生活力、繁殖力、产量以及品质等方面明显优于双亲的现象。
利用杂种优势能够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进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发展到如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0~1970年),主要是杂种优势的测定,探索其可能的利用途径,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探索阶段;第二阶段(1970~1985年),选育了一批杂交种,并进行大面积示范生产,此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准备阶段;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多种高产杂交组合相继通过审定、登记并进行大面积推广,进入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实用阶段。
与别的大田作物相比,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有其独特的优点:杂种优势强,增产效果显著。
经研究表明,优良的油菜杂种组合一般可增产20%~30%,甚至更高;制种方便,制种产量高而稳定。
油菜花器较大,花期较长,非常有利于父本与木本在花期相遇传粉结实;繁殖系数高,种子成本低。
因此推广杂交油菜具有投资少、效益大的优势,前景广阔。
2 油菜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我国是世界最早利用油菜杂种优势育种并大面积推广的国家。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主要有人工去雄、化学杀雄、自交不亲和、雄性不育及天然杂交种等,其中就以雄性不育的应用最为广泛、效果最好、研究最深入。
油菜精量播种技术研究进展
油菜精量播种技术研究进展油菜精量播种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和种植要求,合理确定油菜的种子用量和播种密度,从而实现油菜的高产高效栽培。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油菜产业的不断发展,油菜精量播种技术成为油菜种植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油菜精量播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油菜精量播种技术的意义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的轮作作物,对提高我国的粮食和油料产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而精量播种技术可以帮助种植户根据具体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种子用量和播种密度,更好地利用土壤和水资源,实现油菜的高产高效栽培。
精量播种技术还可以减少种子浪费,降低种植成本,节约劳动力,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研究油菜精量播种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油菜精量播种技术的研究现状1. 种子用量研究种子用量是决定农作物播种密度和数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油菜精量播种技术研究中,种子用量的确定是首要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油菜对种子用量的要求各异,且与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耕作水平等因素有关。
科学合理地确定油菜的种子用量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播种密度研究播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播种的种子数量,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不同品种的油菜和不同地区的种植条件,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实践,总结出了不同播种密度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
过大的播种密度容易造成植株竞争激烈,从而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而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造成耕地浪费,降低农田的充实度。
3. 种植技术研究油菜精量播种技术的实施需要结合种植技术,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研究者们也对种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适时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措施,都对油菜的生长和产量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为油菜精量播种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主要类型油菜的授粉方式和育种特点
主要类型油菜的授粉方式和育种特点油菜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主要分为夏油菜、秋油菜和冬油菜三个主要类型。
这三个类型的油菜在授粉方式和育种特点上有一些区别。
首先是夏油菜。
夏油菜的主要授粉方式是自交,即花粉来自同一花的雄蕊传到同一花的雌蕊上。
这种自交授粉方式使得夏油菜的自交亲缘关系比较近,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
夏油菜的育种特点是产量稳定,适应性强,生物学特性相对稳定,但遗传多样性较低,抗逆性差。
因此,夏油菜的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其次是秋油菜。
秋油菜的授粉方式主要是自交和异交。
自交是指花粉来自同一花的雄蕊传到同一花的雌蕊上,异交是指花粉来自不同的花传到同一花的雌蕊上。
相比夏油菜,秋油菜的自交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秋油菜的育种特点是种质资源丰富,遗传多样性高,适应性强,但产量和抗逆性相对较低。
因此,秋油菜的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最后是冬油菜。
冬油菜的授粉方式主要是异交,即花粉来自不同的花传到同一花的雌蕊上。
这种异交授粉方式使得冬油菜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种群内的个体差异较大。
冬油菜的育种特点是遗传多样性高,适应性强,但生物学特性相对不稳定,产量和抗逆性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冬油菜的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夏油菜、秋油菜和冬油菜在授粉方式和育种特点上有一些区别。
夏油菜主要通过自交授粉,遗传多样性较低,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秋油菜通过自交和异交授粉,遗传多样性较高,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冬油菜主要通过异交授粉,遗传多样性较高,育种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抗逆性的稳定性。
这些不同的授粉方式和育种特点为油菜的育种和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油菜育种计划书
油菜育种计划书油菜在我国种植的面积比较广,市场需求比较大,高产丰收也就成了我们种植户所追求的方向。
油菜种植,要考虑到施肥选择品种,种植密度,病虫害防治等,下面就谈一下关于油菜种植的方案。
油菜种植一、种植前准备油菜的根系比较发达,加上种子比较小,出土能力会比较弱,所以在选择土地的时候,要选择土壤比较疏松,土质比较深厚,方便灌溉的地方。
种植前要进行犁地深耕25公分,北方有些地区到秋天容易出现阴雨天气,给正常播种就带来了一些困难,所以也很容易错过种植的最佳时期,因此建议种植户在早春种植,入冬之前,在大雪节气前后进行浇水。
氮磷钾的比例为1:0.36:1计算,因为油菜的生育期比较短,所以主要是使用底肥为主,一亩地要使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4吨,种植的时候要使用油菜专用的复合肥80斤。
油菜种植二、合理轮作油菜比较适合和夏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轮作,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也可以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品质和产量。
为了配合机械化操作,我们可以选择蜘蛛比较高的,可以种植稠密,抗病,抗倒伏的品种,华北京津唐,可以使用,威武小油菜(这个品种适合春播),陇油12(冬油菜),或者,陇油10号,陇油5号,金油158等品种。
油菜种植三、播种油菜的种子发芽,需要的温度是在5度以上,如果温度条件达到26度的情况下,五天就可以出苗了,华北地区,如果是秋季播种的话是在9月下旬,因为秋季雨水比较多,很容易耽误种植时间,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春天播种,在三月初,平均气温达到4度就可以播种,种植前要对种子进行晾晒两天,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油菜种植四、种植密度要根据种植地块的土壤肥力不同和品种不同,春播的密度也可以调整,一般情况下,株距为8公分,行距为40公分,或者株距为6公分,行距为50公分,一亩地种植2万棵左右,如果种植户所种植的地块为绿肥还田,种植的密度可以达到25000棵以上。
如果采用机械化种植一亩地使用种子一斤半,株距为6公分,行距为45公分,种植深度为3公分,盖土1公分。
油菜品种简介
油菜品种简介(19个)川油211、品种来源: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双低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9403A,保持系9403B和双低恢复系9403R三系配套而成。
2001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编号:川审油60号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
全生育期218天左右,株高200cm左右,匀生分枝,一次分枝7—8个;单株角果470个左右,每果平均14.2粒,千粒重3.44g,含油量(干基)37.78%;种子芥酸含量为0.04%,商品菜籽硫苷含量39.62μmol/g饼,达双低标准。
抗倒力强。
低抗病毒病,低感菌核病。
3、产量表现:经1998、1999两年省区试,18点次均增产,平均亩产140.4kg,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6.39%。
2000年省内4点生产试验各点均增产,平均亩产151.5kg,比CK1中油821增产21.01%;比CK2蜀杂六号增产15.71%。
4、栽培要点:播种期:育苗移栽,川西平原9月15—20日,丘陵区20—25日播种,直播10月上旬播种,苗龄25—30天。
直播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
密度:育苗移栽亩植7500—8500株,直播亩植15000—16000株。
施肥水平:亩施纯N10—12.5kg,有机肥为主,N、P、K、硼配合施用,重底早追,花期防治菌核病。
德油早一号1、品种来源:该品种由广汉市三星堆油菜研究所选育。
母本9701A(B)由特早熟油菜Ⅲ—257与双低两用系油菜207AB杂交育成;父本9508用川油11与早熟双低油菜杂交筛选而成。
1998年用两用系9701A(B)与9508杂交育成核不育双低杂交新组合98015。
2003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编号:川审油2003 0052、特征特性:植株幼苗生长半直立,叶色浅绿,花叶型,叶与茎蜡粉均不明显,株高200cm左右,匀生分枝,有效分枝9—12个,生序长72.6cm,花瓣大而重量叠,花色黄,平均单株有效角果421.5个,每角粒数15.2粒左右,千粒重3.77g。
9油菜品质育种
11.4
12.6
6.6
7.5
17.5
7.6
1.5
2.1
3.9
3.6
3.3
2.3
4.0
4.8
2.8
0.8
17.0
9.7
24.6
16.6
54.7
28.3
15.5
39.4
17.9
83.3
13.0
81.0
52.0
15.0
25.7
56.6
73.7
44.9
61.9
7.4
9.0
0
8.0
58.5
0
0.8
0
1.8
(引自Downey, 1963; Craig等,1969;李日正,1974)
脂肪酸
植物油
棕榈油
(16:0)
硬脂酸
(18:0)
油酸
(18:1)
亚油酸
(18:2)
亚麻酸
(18:3)
二十碳烯酸(20:1)
芥酸
(22:1)
甘蓝型油菜油
红花油
大豆油
亚麻油
花生油
玉米油
向日葵油
芝麻油
棉籽油
双低油菜油
4.07Biblioteka 211.53. **其中白菜型和甘蓝型各有一个低硫苷品种,即白菜型皖油1号和甘蓝型浙优油1号。
4. ***系新疆自治区农科院经济作物所育成的第一个芥菜型双低新品种新油9号,系由新油5号×加1058(加拿大育成的低硫苷系)芥菜型品种间杂交育成。
白菜型油菜第一个低芥酸品种,是在加拿大西部农业试验站育成的Torch,由加拿大Saskatchewan农业部和大学推广部合作育成(1978)。系来自白菜型品种Span SA中的低芥酸品系Sc 68-1332,通过单株选择得来的,芥酸含量低于1%。第一个白菜型双低品种Candle,于1977年注册投入生产,但其产量低,只有Torch的89.2%。其芥酸含量为1-2%,硫苷含量为1-2毫克/克。
油菜育种
油菜与播娘蒿融合
质核互作型不育系选育
细胞核不育系选育
显性核不育系的选育
细胞核+ 细胞核+细胞质不育系的选育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转基因基因不育系的选育
化学杀雄杂交种
化学杀雄杂交种是用杀雄剂将母本的雄蕊杀死, 作为不育系,与常规品种杂交配制强优势组合 的方式生产的.最早有官春云等提出并研制了 杀雄剂1号,在单核花粉期喷施,造成花粉死 亡,雄性不育,制种时能够获得50%到80%的 杂种率. 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具有简便,易 于配制杂交组合,育种进程快的优点,但是杂 交种的纯度不易保证.
芥酸的遗传
芥酸含量受胚基因型控制,由两对具有 加性效应的基因控制(Harvey,B.L.等, Downey,R.K.,1964).白菜型油菜的芥酸 含量受A染色体组上的一个位点控制.芥 菜型和埃塞俄比亚芥的芥酸含量都受两 个位点控制.据Downey等研究,甘蓝型 油菜控制芥酸的2个位点的4个基因各控 制芥酸含量9~10%.
硫甙
菜籽饼粕中,含有硫甙,白菜型含量为3%,甘 蓝型含量为4~7%,芥菜型含量为5~7%.硫甙在 芥子酶或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为恶唑烷硫 酮,异硫氰酸盐和睛等有毒物质,可使单胃动物 的甲状腺肿大,并导致代谢混乱,但对反刍动物 无害.低硫甙品种的菜饼可饲喂猪,鸡. 甘蓝型油菜中,硫甙水解产物为恶唑烷硫酮,异 硫氰酸盐.脱脂后饼粕中异硫氰酸盐降低到0.5~ 1.5毫克/克,才不致使家畜中毒. 育种要求降低硫甙含量到小于40微摩尔/克(含 吲哚硫甙),或小于30微摩尔/克(不含吲哚硫 甙),欧洲的硫甙标准近年来有所提高,要求硫 甙含量小于10~20微摩尔/克.
油菜与播娘蒿融合
花和花粉
三,油菜杂交种选育
油菜高含油量育种研究进展
0. 23
14. 00~23. 79 1990
中双 2 号 2 436. 0 43. 00
0
17. 56~22. 12 1990
华双 2 号 2 190. 3
≥40
< 0. 40
20. 00~27. 40 1992
华双 3 号 2 439. 6 41. 58
<1
< 25
1998
华杂 4 号 2 662. 5 41. 24 0. 39~1. 54 22. 45~29. 51 1998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7 ,35 (18) :5373 - 5375 ,5411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李菲菲
油菜高含油量育种研究进展
王贵春 , 杨光圣 1 ,2
1 3 (1.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2.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 430064)
in common used methods ,however ,many varieties with high oil content were bred through these methods combined with biological techniques and molecular
5374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年
6 个白菜型品种中 ,选了 300 个单株进行含油量分析 ,发现其 含油量 35. 0 %~47. 7 %。其中含油量在 43 %以上的有 66 个 单株 ,在 45 %以上的有 15 个单株。经过 1 年种植后 ,大部分 含油量高的植株 ,其后代的含油量都有提高的趋势。在原含 油量为 45 %以上的 15 个株系内 ,平均含油量低于上代的株 数仅占 1/ 5。经过 3 代连续单株选择后 ,于 1978 年已得到 7 个含油量在 49 %以上的品系。说明油菜群体内植株间的含 油量差异很大。通过单株筛选 ,有可能找到高含油量的植 株 ,且高含油量这一性状的遗传力很强 ,通过定向连续选择 , 有可能不断提高种子的含油量 。谌利等采用连续单株选择 的方法 ,对 338 个株系及其 2 008 个单株的含油量进行了 3 年 的筛选 ,株系和单株含油量平均每年各提高 2. 4 % ,差异达极 显著水平 。 2. 1. 2 品种间杂交。国内外的育种实践证明 ,油菜含油量 这个经济性状是受遗传控制的 ,属于数量性状遗传 ,并有较 高的遗传力。同时 ,它在遗传上是受较少的基因所控制 ,较 之种子产量性状的遗传简单得多 ,容易通过基因重组 ,出现 高含油量的类型。瑞典奥尔逊 (1963) 报道 ,甘蓝型不同材料 含油量的变异系数为 3. 6 %~8. 4 % ,而单株种子产量的变异 系数为 60 % ;不论冬、春类型的品种间杂交 ,凡母本含油量高 的 ,后代的平均含油量也高 ,即甘蓝型油菜母本植株同子代 的含油量呈正相关。苏联卡拉门晓夫(1973) 进行的在芥菜型 油菜的品种间杂交的试验表明 ,父本含油量对后代有很大的 影响 ,以高含油量的品种作父本 ,可获得高含油量的杂交后 代 ,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的超亲现象 ,育成了含油量 47 %以上 的高含油品种。浙江省农科院张冬青等用高产品种宁油 7 号为母本 ,双低品种马努为父本 ,杂交育成高产、高含油量、 油用和菜用双低油菜新品种浙双 72。说明杂交育种是非常 有效的提高含油量的育种手段 ,杂交育种与连续定向单株选 择结合 ,效果会更好。 2. 1. 3 诱变育种。利用诱变因素诱发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 的油分突变 ,从而获得高含油量的突变后代已为前人所证 实。J Wilczkowska 通过电离辐射甘蓝型油菜获得含油量增加 4. 5 %的突变体 ;瑞典 1953 年用 35 kR 的 X 射线辐射油菜种 子 ,育成了高产和含油量高的甘蓝型品种勒奇那 A ,1963 年 又用 45 kR 的 X 射线辐射种子 ,育成了高含油和高产的甘蓝 型品种勒奇那 F。波兰曾以种、品种和杂种种子为材料 ,进行 η射线的照射处理 ,其后代产量和含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 高 ,其中甘蓝型材料的含油量最多的可提高 4. 5 % ,白菜型材 料 M5 含油量提高达 8. 6 %。印度纳加 (1974) 通过诱变育种 , 从一个褐粒芥菜型油菜中出现黄粒突变体 TM1 ,含油量比亲 本高 2 %。
优质油菜良种繁育技术
案例二:某品种油菜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结词
该案例通过选用适宜的油菜品种,并采取 一系列栽培技术措施,实现了油菜的优质 高产。
详细描述
该品种的油菜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品 质好的特点。为了充分发挥该品种的潜力 ,该案例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选地整地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溉 排水、病虫害防治等。通过这些技术措施 的实施,该品种的油菜产量和品质得到了 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
优质油菜繁育的策略
选育优良品种
优化栽培技术
通过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选育 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油菜品种。
制定科学的栽培技术方案,优化施肥、灌溉 、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 质。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
建立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确保优良品种的 繁殖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
多倍体育种
通过诱导多倍体油菜的产生,筛选 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多倍体品种。
分子育种技术
基因克隆
克隆与油菜性状相关的基因,用于改良油菜品种的性状。
分子标记
利用DNA标记技术,确定不同品种油菜的遗传变异,为育种提 供依据。
转基因技术
将外源基因导入油菜细胞中,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生物技术应用
01
02
在必要时,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需注意使用量和药 剂的选择,避免对油菜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04
优质油菜良种繁育的收获与加 工
收获时期与方式
适时收获
油菜的适宜收获期是在油菜籽成熟度达到90%以上时,此时收获的油菜籽含 油量高、品质好。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影响油菜籽的产量和品质。
机械收获
采用联合收割机等机械设备进行收获,能够提高收获效率,减少损失。同时 ,机械收获时需要注意调整收割机参数,确保油菜籽的收获质量。
油菜生产现状
油菜生产现状、趋势和育种目标黄山市农业技术指导站张跃飞二○一一年八月一、世界油菜生产基本情况2010年油菜主产国面积、单产、总产全世界种油国24个,总面积3.8亿亩,各大洲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
世界油菜平均单产111公斤,欧洲平均单产190公斤以上,尤其是德国平均单产高达240公斤;单产最低的是印度,亩产仅70公斤左右。
加拿大1942年开始引种油菜,澳大利亚1970年才开始发展油菜,是油菜生产的一个新区。
而我国油菜种植已有数千年历史,油菜单产和品质都不及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国。
二、中国油菜发展史﹤一﹥中国油菜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油菜面积、单产增加了3倍多,总产增加了10倍多。
目前,我国油菜面积、总产约占世界的30%,是最大的油菜生产国。
湖北省油菜面积、总产约占全国的1/6;我省油菜面积、总产约占全国的10%(1150万亩、160万吨)。
2010年全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2500万吨,目前国产食用植物油不足1000万吨,自给率约37%(粮食自给率95%,石油自给率55%),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自给率>60%才是比较安全的。
我国上年进口油菜籽200万吨。
2011年我国菜籽油进口量将会达到100万吨、豆油300万吨、棕榈油200万吨、葵花籽油20万吨、花生油5万吨、橄榄油5万吨、亚麻籽油2.1万吨。
﹤二﹥中国油菜单产与品种改良——油菜品种改良对产量的贡献率估计超过45%三、油菜生产发展的趋势(一)油菜生产面积有可能进一步扩大(1)我国油菜油总量约500万吨,仅占国产食用植物油50%左右,有很大需求量。
双低油菜油的品质好,消费量增加;低硫苷饼可作饲料,市场需求量大。
油菜是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与粮食争地矛盾少,发展油菜生产是解决食油和蛋白饲料供应的重要途径(2)我国还有冬闲田约1亿亩,利用3000—5000万亩发展油菜生产,即从现在油菜面积1.2亿亩(湖北省约1900万亩)发展到1.5亿亩,茬口条件是具备的。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油菜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油菜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它要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并明确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以下是针对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油菜的引言部分内容: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农业领域中,作物遗传育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油菜作为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在食用油和畜牧饲料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因此,对油菜进行遗传育种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围绕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社会实践报告总结油菜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关于油菜及其遗传育种原理方面的概况。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所进行的实践项目并总结实践过程及成果,并从中获得启示。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油菜优良品种选育关键技术,包括品种筛选方法、基因编辑在油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双低杂交优势及其利用情况分析。
最后,我们将给出本次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对油菜遗传育种领域的建议和期待。
1.3 目的本篇文章旨在总结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社会实践报告,并对油菜遗传育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通过介绍油菜的概况、遗传育种原理以及当前研究现状,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油菜遗传育种的重要性和挑战。
同时,我们将分享我们在实践项目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工作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工作的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油菜遗传育种概况2.1 关于油菜:油菜(Brassica napus)是一种十字花科植物,也被称为油菜薯或芸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栽培。
作为经济作物之一,油菜不仅可以提供食用油和饲料,还具有药用价值。
它是世界上主要的食用油来源之一。
油菜的特点包括快速生长、高产量、适应性强等。
其茎和叶片中富含营养物质,如氨基酸、多糖和维生素等。
此外,油菜的种子含有丰富的油脂,可用于制造食用油和工业产品。
2.2 遗传育种原理:油菜遗传育种是通过改良和选择优良品种来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能。
其核心原理是基于遗传变异的利用,并结合技术手段对目标性状进行优化。
油菜遗传育种概述
第一章 油菜育种基础
一、世界油菜生产 1. 世界油菜分布与生产 2.我国油菜生产发展与区划 二、油菜和芸苔属作物的进化遗传 三、油菜的生物学特性 四、油菜育种目标
第二章 菜籽油品质改良
一、脂肪酸组分与生物合成 二、脂肪酸的遗传相关 三、脂肪酸改良育种
(一)低芥酸育种 (二)高芥酸育种 (三)高油酸育种 (四)低亚麻酸育种 (五)短碳链饱和脂肪酸育种 (六)高棕榈酸(C16:0)和高硬脂酸( C18:0)育种 (七)药用脂肪酸育种
第三章 油菜油分遗传与改良
一、高油分育种基础 二、高油分育种方法与途径 三、黄籽育种
第四章 油菜饼粕品质改良
一、菜饼主要化学品质组分 二、低硫苷育种 三、双低育种
第五章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
一、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特点 二、油菜杂种优势表现 三、我国油菜杂种优势研究利用的成就 四、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主要内容及考核方式
包括6章,共8个授课学时
考试成绩(90%):期末考试,总分100分 平时成绩(10%):出勤(10%)
参考书目
1.油菜的遗传和育种,刘后利主编,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5
2.油菜遗传育种学,刘后利主编,中国农业大 学出版社,2000
3.杂交油菜的育种和应用,傅廷栋主编,湖北 科技出版社,2000
第六章 油菜良种繁育
一、油菜的繁殖特点 二、油菜种子混杂退化原因 三、防止油菜混杂退化技术 四、油菜良种繁育关键技术 五、油菜杂交制种技术
黄杂一号(油菜)
黄杂一号(油菜)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成的世界上第一个黄籽杂交油菜。
1996年8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该品种育种技术于1999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94119114.1。
品质
含油量42%―45%。
产量
1995、1996两年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四川等六省进行生产试验、示范,平均亩产200.58公斤,最高亩产达279.9公斤;1997年安徽来安县试验,平均亩产227.8公斤,较华杂三号增产21.8%,同年在湖南省沅江进行的品比试验中,较油研七号增产16.4%;1999年在江苏金湖示范种植,平均亩产244.0公斤;2000年度在河南安阳试种,平均亩产241.7公斤,最高亩产达315.0公斤。
2000年秋播在湖南安乡、澧县已进入大面积规模化生产,深受当地农民和油脂加工企业欢迎。
特征特性
该品种甘蓝型,半冬性,全生育期黄淮区为243―258天,长江流域为236―241天。
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开花集中,灌浆快,成熟早;耐寒耐旱,较耐菌核病。
突出特点
高产、抗逆性强、含油量高。
杂交种子呈黑色,收获后
的商品油菜籽呈五花籽,有黄籽、土黄籽和黑籽,黄籽外显率50%左右。
由于黄籽皮薄,含油量高,榨出油清澈透亮,商品性好。
适宜区域
适宜于黄淮流域、长江流域及北方冬油菜区种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国内外油菜育种概况一、世界各国油菜育种概况1.油菜的类型:油菜是一个农艺学名词,不是分类单元。
油菜按其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特性,大体上可把世界范围内栽培的油菜品种分为三大类型: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2n=20)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 Coss L.,2n=36)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2n=38)前两者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和邻近国家,后者则原产于欧洲。
2.三大类型油菜的传统分布和生产(1) 欧洲: 欧洲各国油菜以甘蓝型油菜为主,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次之。
(2) 中国:中国油菜以白菜型油菜为主,芥菜型油菜次之(作调料利用)。
(3) 印度和南亚:印度和南亚以印度以芥菜型油菜为主,白菜型油菜次之。
(4) 北美(主要是加拿大):北美各国则以甘蓝型油菜为主,其它次之。
(5)大洋州(主要是澳大利亚):大洋州以甘蓝型油菜为主,其它次之。
(6) 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以芥菜型油菜为主,用作生产调料和芳香油。
欧洲部分有少量甘蓝型油菜。
一油菜育种概况科学的油菜育种工作开始较迟。
(1)中国的油菜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孙逢吉,1948;Singh,1958)。
(2)欧洲的油菜育种工作也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且以甘蓝型油菜为主,其它次之。
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最早在欧洲开展油菜育种,Lembke种子公司最早在北德育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种Lembke是当时欧洲的主栽品种,也是欧洲油菜育种的最基础材料。
1938年瑞典Svälov 种子协会(现为Svälov AB)育种实验站系统开展了油菜育种工作,由引进的Lembke 品种中通过系统育种育成甘蓝型冬油菜品种Matador (Andersson,1950)。
此后,丹麦、法国、波兰、英国等国都相继开展了油菜育种工作。
(3)加拿大油菜生产发展较迟,1941年起才由波兰引进白菜型春油菜(称为Polish type),由阿根廷引进甘蓝型春油菜(称为Argentine type)。
到50年代后期才系统开展了油菜育种工作,50-60年代以低芥酸育种为主,60年代前期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甘蓝型无芥酸品种Oro,此后又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甘蓝型双低(低芥酸和低硫甙)品种Tower。
至70年代双低品种相继问世,从80年代到现在,生产上不论白菜型和甘蓝型春油菜品种都是双低品种,因而在加拿大油菜已成为仅次于小麦的一项重要外销产品。
这是由于产品品质改良使一个作物发展到处于垄断地位的典型事例。
到70年代在加拿大油菜中甘蓝型油菜的种植面积只占1/3,到1989年品种调查结果,甘蓝型油菜的种植面积上升到56.4%,其中Westar一个品种就占50.2%(约达144.73万hm2);白菜型品种Tobin占42.6%。
这两个品种遍布全国各地。
(4) 印度油菜育种工作也开始于30年代(Singh,1958)。
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油菜主要分布于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以北方邦(Uttar Pradsn)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印油菜的1/2,印度把油菜(rape,Brassica campestrisL.)和芥菜(mustard,B.junceancea Coss.)相提并列,油菜育种工作也是同时并进的。
油菜品种则以芥菜型油菜为主,白菜型油菜次之。
白菜型油菜有三种变种:托里亚(toria,B.campestris,var.toria),褐籽沙逊(brownsarson,B.campestris,var.brown sarson)和黄籽沙逊(yellow sarson,B.campestris,var.yellow sarson)。
中国以白菜型油菜为主,芥菜型油菜次之。
印度以芥菜型油菜为主,其它次之。
(5)日本:在亚洲,日本是开展油菜育种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
日本本地油菜来源于中国汉代,由朝鲜半岛引进,自30年代以来,由欧洲引进一批甘蓝型油菜品种,加上当地原产的甘蓝型油菜(命名为B.napella Chaix),就以甘蓝型油菜为主开展油菜育种研究,40余年间育成了农林系统的甘蓝型油菜品种40余个(详见刘后利主编的《油菜的遗传和育种》,1985)。
二、中国油菜育种概况1.土著种: 历史上,在古农书中将油菜分为两类:油辣菜:即芥菜型油菜, Brassica juncea Coss L.,2n=36。
油青菜:即白菜型油菜, Brassica campestris L.,2n=20。
根据清代吴其俊著《植物名实图考》(1846年或稍前)记载:“油辣菜味浊而肥,茎有紫皮,多诞,微苦”。
“油青菜同崧莱(即白菜),冬种生薹,味清而瞍”。
2.引进种: 30年代中期,我国由日本和欧洲分别引进甘蓝型油菜,即Brassica napus L.,2n=38 。
从此我国生产的油菜,按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特性分为三大类型(刘后利,1984)。
n3.油菜的育种概况。
油菜的育种程序和方法,按照三大类型的繁殖特点,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自花授粉占优势,自交亲和性强,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均属之;第二种是异花授粉占优势,自交不亲和性强,白菜型油菜属之(刘后利, 1981)。
我国的油菜生产以甘蓝型为主,约占油菜总播种面积的90%左右。
但是,甘蓝型油菜在我国是一个外来种质,土著种质为白菜型和芥菜型。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栽培面积最大的是白菜型油菜。
我国的油菜育种则是以甘蓝型油菜的引进、推广为标志。
自1960年以来,中国的油菜育种是以甘蓝型油菜为主开展系统研究。
(1) 胜利油菜的推广与油菜育种上世纪50年代,重庆的西南农科所和四川农业改进所开始进行油菜育种,也是我国油菜育种的系统研究的开始。
当时生产上的问题主要是菌核病、病毒病的危害和低产问题。
1953年在简阳棉场,从该年菌核病、病毒病严重危害后的原始材料圃中发现了从日本引进的胜利油菜,是抗(耐)病性最好的品种。
农业部把胜利油菜种子散发到长江流域各省试种,以后发布到全国各地以至东北和新疆的伊犁。
但在北方,如果没有积雪的保护就很难安全越冬。
胜利油菜不但是抗(耐)病性最好的品种,产量也远远高于当时生产上的主体品种白菜型油菜。
全国最大种植面积达到800万亩。
但与白菜型油菜相比,胜利油菜存在晚熟的问题。
晚熟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性状,特别在长江中、下游多熟制地区,晚熟影响早稻的插秧。
油菜的育种就此开始,四川育成了早熟的川农长角和中晚熟的353-5。
(2)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针对甘蓝型油菜晚熟的问题,育种目标转向产量育种、熟期育种和抗病育种。
胜利油菜的大面积推广,解决了白菜型油菜长期低产和感病重的问题,但相应地也带来了熟制的问题。
由于栽培制度的改革,北方由一年一熟改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南方由一年一熟改为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
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相应地带来了生产季节上的矛盾。
在南方油菜主产区,是以中稻-油菜一年两熟制为主,改为双季稻-油菜一年三熟制,季节矛盾十分突出。
就是原有的中稻-油菜一年两熟制,由于胜利油菜较白菜型油菜生长季长10~15天,它的产量高是其优点,但季节矛盾和需肥较多,是其两大缺点。
因而高产、早熟育种就成为当时油菜育种的主攻目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了从甘蓝型油菜品种湄潭洋油菜(贵州,Brassica napus,引自欧洲)、早生朝鲜(江苏太仓,Brassica napus,引自欧洲)、宁波油菜(Brassica napus,引自日本)中分离早、中熟材料的系统育种和通过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杂交把白菜型油菜的早熟性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的种间杂交早熟、高产育种。
育成了一大批(约126个)早、中熟品种。
例如先后从胜利油菜的变异单株中选育出了一批比胜利油菜早熟5-7天的中、早熟高产甘蓝型油菜品种,如西南322、西南325、黔油23、九二油菜、甘油1号、甘油3号等,这些品种的选育推广对促进当时水田多熟制地区甘蓝型油菜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70年代,主要是高产育种和杂交油菜育种。
以高产育种为突破口,育成了一大批高产品种。
代表品种为中油821和秦油2号。
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中油821,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育成并已在全国推广而占有最大种植面积(约近2000万亩,合133万hm2)的品种,它在长江流域各省均能广泛适应。
并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性,后成为全国各地组织品种区试的对照品种。
秦油2号是陕西省农垦科教中心(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殿荣育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甘蓝型杂种油菜,自1985年起在陕西省开始推广,并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最高年分份推广120万hm2)的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油菜品种,它也同样获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但较为迟熟。
(4) 80年代以后以品质育种为主的品质育种阶段。
油菜的品质育种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1957年前后)。
二战后,由满足人们对食用油的需要,而不断扩大了油菜的种植面积。
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导致产量大幅度提高,这就要求改进油的品质,以适应发展涂料(油漆)工业的需要。
因而对油菜油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对人体营养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改进这些性状,使它们更能符合人类的需求。
自1980年前后开始,我国各育种单位开展了油菜品质育种研究。
到1990年为止,通过“六五”、“七五”两次油菜育种攻关研究,全国各育种单位已育成了甘蓝型单、双低(低芥酸或低硫甙,或低芥酸与低硫甙)新品种10余个,其中,有湘油11、中油双低2号、华双1号、豫油2号、皖油430、浙油84—1等新品种。
(5)西部地区因地区条件不同分别开展了白菜型(小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的育种研究。
(6)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世界上第一个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是由刘后利等(1990)育成的华黄1号。
(7)杂种优势利用:自交不亲和育种;化学杀雄杂种;雄性不育杂种第二节油菜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的遗传一、油菜育种目标:(1)适应性: 选育适合当地栽培制度要求的不同熟期的品种;(2)产量: 选育产量比同类的当地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常规品种超过10%以上;(3)品质: 优质的标准①含油量:一般超过42% ②芥酸含量:商品种子﹤5%③硫甙含量:﹤40μmol/g n ④蛋白质含量:﹥36%-40% n(4)抗性: 抗病、耐寒、耐湿、抗倒性、抗裂角等。
二、主要性状的遗传(一)、产量性状:构成油菜的产量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产量起决定作用的性状是分枝数,随着分枝数的增多,有效花序数和有效角果数都相应增加。
在一定株高基础上,选择分枝部位较低、分枝数多、花序多、角果数多而分布密度大的育种材料非常重要(刘后利,1975)。
日本开展油菜育种研究40余年,他们认为品种的生产力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