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的艺术性
赏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
赏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作者:张艳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的生平简介、个性特征,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的三个乐章进行分析,阐述了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现实,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此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艺术特点现实意义一.作者介绍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
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
其中《悲怆》奏鸣曲(作品 13 号)作于1799年,是献给他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
《悲怆》这个标题是作曲家自己确定的,它集中反映了作曲家在孤苦生活中的内心体验。
当时,耳聋的残疾“好象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他,在音乐上,为数可观的敌人,嘲笑、攻击他的作品,悲惨的生活使他备受折磨。
但是,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下,他怀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决心用自己的音乐为人类争取自由和幸福。
这种痛苦和期望,沮丧和反抗、追求与探索的内心冲突,在《悲怆》奏鸣曲中得到鲜明、形象的反映。
该曲作为早期奏鸣曲的杰作已经明显地体现出贝多芬奏鸣曲戏剧性、英雄性、交响性的基本风格和特征。
这些新的特征扩大了钢琴的表现力,展现了钢琴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由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卓越创造与贡献,使钢琴艺术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的发展中,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作品赏析《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小节严竣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赏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
求 的激情 。 第一乐章是奏鸣 曲式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 了全 曲的序
幕。 第一小节 严竣 阴森 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 的威胁 , 级进上 行 附点音符 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 的对 比 , 这两种 因素的 矛盾冲突 , 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 子发展的核心, 接着, 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 痛苦哀求 的音调反复模 进出现 , 当曲调上行 到高音“ b A” 时, 一 串下行 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 , 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 在引子结束 处, 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已蕴积着反抗的情绪 , 为后面爆发 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 的主部主题 , 以奋发 向 上、 奔腾 不息 的音 流反 映了人们 向命运挑 战的气 势 、 与黑 暗势 力搏击 的决心 。 副部活泼、 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 和, 感 人动听。 它表现 了厄运的幽灵无 法阻挡人们对美好 生 社 。 2 0 0 3 . 3 作 者简介 : 张艳 。 河南省 南阳市人 , 南 阳医学高等 专科 学 活 的追求 , 对幸福 理想 的憧憬 。呈示部的结束部在 b E大调上 校音乐教师 。 开始, 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 , 掀起 了更汹涌 的反抗 热潮 。展 开部以引子 的素 材在 g 小调上开始 , 集中凝练 的音乐形象 , 描 绘了阴暗势力 、 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 , 受伤的心灵仍在 隐
义
. . 作者介绍 贝多芬于 1 7 7 0 年1 2 月1 6日出生 于德 国波 恩的一个 贫 穷的家庭 。 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 , 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 华,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 他创作 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 作品 , 如交 响曲《 英雄》 、 《 命运 》 , 《 田园交 响曲》 ; 序 曲《 哀 格蒙 特》 ;钢琴曲 《 悲怆》 、 《 月光曲》 、 《 暴风雨》 、 《 热情》 、 《 黎明》 等 等 。其 中《 悲怆》 奏 鸣曲( 作品 1 3号 ) 作于 1 7 9 9年 , 是献 给他 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 悲怆》 这个标题是作曲家 自己确 定 的, 它集 中反 映了作 曲家在孤苦生活 中的内心体验 。当时 , 耳聋 的残疾“ 好 象一个 幽灵 , 到处 阻挡着” 他, 在 音乐上 , 为数 可观的敌人, 嘲笑、 攻击他的作品, 悲惨的生活使他备受折磨。 但是 , 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 国大革命 的鼓 舞下 , 他怀着崇 高 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 勇敢地 向命运挑 战 , 决心用 自己的音乐 为人类争取 自由和幸福 。这种痛苦和期望 , 沮丧 和反抗 、 追求 与探索 的内心 冲突 , 在《 悲怆 》 奏鸣 曲 中得 到鲜 明 、 形象 的反 映。该 曲作 为早期奏 鸣曲的杰作 已经 明显地体现 出贝多芬奏 鸣曲戏剧性 、 英雄性 、 交 响性 的基本风格 和特征 。这些 新的特 征扩大了钢琴的表现 力 , 展现 了钢琴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由于 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卓越创造与贡献 , 使钢琴艺术的创作 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 高。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 在钢琴艺术 的 发展中 , 是一座重要 的里程碑 。 二. 作品赏析 《 悲怆》 奏鸣 曲是 反抗 残酷命运 与黑暗势力 , 追求 美好理 想 和幸福人生 的雄伟诗篇 。全 曲充满着斗行 音调在左 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 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 调的轻吟形成对 照 ,这两种冲突因素互 相交替先在 e 小调上 出现 , 又在 D大调 、 g 小调上重复 。接着 , 滚滚 向前 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 ,昂扬激进 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 , 掀起一个个浪潮 。 第二乐章是 回旋 曲式写成的如歌慢板 。描绘 了作 曲家经 历 紧张搏斗后 , 在大 自然 的怀抱 中 , 在动人 的歌声 中 , 心灵得 以慰 籍 , 精 神获得平衡 的情 景 。主部 主题纯朴 、 柔美 , 具有纯 真、 崇 高的风格 , 这一动人 的音乐形象使人产 生种种联 想 , 仿 佛看 到酷爱大 自然 的作 曲家漫步在雨后 的田野 上 ,欣赏着含 泪的小花 、 摇曳 的枝叶 、 起伏 的山峦 、 淡淡的云层 , 倾 听着远处 传来的迷 人歌声。第一插部在 f 小调上出现 , 透亮清越 的旋律 比主部主题活跃 、 飘洒 。 第二插部 , 作 曲家在歌声 中浮想翩翩 、 思绪纷扰 , 一 问一答 的曲调 , 反 映了作 曲家内心 自问 自 答 的反 复探索 , 旋律 时而在高音 区明朗 的 E大调上盘旋 , 仿佛答案就 在眼前 , 时而 又在低音 区起伏 , 似 乎又陷人苦苦 的思索 中。主 部 的歌声第二次再现 , 打断了作 曲家 紧张 的思考 , 动人 的歌声 变得庄严 、 饱满, 中声部三连音的伴奏织体 , 使情绪更为热烈 , 有如温柔亲切 的女声合唱 的音乐 , 使作 曲家疲劳的身心 , 带创 伤 的心灵与 田野 的景色 、 优美 的合 唱溶 为一体 , 精神得 到了升 华 。在结束部 中, 婉转的旋 律从 高音 区逐渐低移 , 歌 声慢 慢消 失了 ,黄 昏的田野渐渐朦胧 ,作 曲家 的心情也 和周围一样宁 静、 安谧 。 第三乐章是用 奏鸣回旋 曲式写成 的。它反映了作 曲家对 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 对人生的热爱与探索 。全 曲结 束时 , 顽强追求 、 不懈探 索的情绪越来 越强烈 、 越来越坚 定 , 并 在左 手切分和弦与右手密集音 型的搏 斗中达到高潮 ,以坚定有力 的结束句 向人们表明 : 百折不挠 的英雄 , 仍然屹立在斗争 的急 流 中。 三. 现实意义 《 悲怆》 奏 鸣曲虽然表现 的是贝多芬在激烈 的变革时代 的 感受 、 不幸遭 遇中的体验 。 实际上却反映 了当时作者的资产阶 级 的理想和信念 , 一代 变革者 的追求 和探索 , 在 当今社会 , 随 着科技 的高速发展 , 社会 竞争 日 益 激烈 , 我们也 应保 持积极 向 上、 顽 强拼搏 的精神 , 时刻 保持旺盛 的精 力 , 为我们拥有 精彩 的人生而努力奋斗 ! 参考文献 : 『 l 1 《 西洋名 曲赏析》 . 北京, 人 民音乐 出版社 , 1 9 8 5 . 1 2 『 2 1 《 艺术评论》 探 究钢琴奏 鸣 曲《 悲怆》 感 受贝 多芬 的 内 心世界。 陈林, 2 0 1 1年 O 6 『 3 1 冯 书远 吴 刚 李金祥《 音 乐家 的故事》 ( 人 物篇) . 海南, 南海 出版公司, 2 0 1 2 . 1 『 4 1 保 罗. 贝克 房 龙《 音乐 的故事》 . 北京 , 中国盲 文 出版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摘要;贝多芬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作品,《悲怆》奏鸣曲作品13号,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现状的愤慨和激情。
该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本文论述了《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对三个乐章的触键方法及所需要的音色、力度处理、节奏与速度和情感把握方面都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第一乐章是由极慢的慢板序奏转为辉煌的快板,因此引子部分的触键是非常沉的,让和弦听起来有深度,高声部强弱的对比比较明显,弹奏速度比较慢,带有很悲痛的情感;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都是非常柔和、舒缓的,力度比较弱,速度较慢,节奏始终保持一致,整个乐章都充满着抒情的气氛;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曲,因此这一乐章的触键和第一乐章类似,力度也由第二乐章的弱变强,节奏也是很快,这一乐章的情绪是比较乐观、欢快、积极向上的。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演奏技巧AbstractBeethoven is a rich creative composer, has created the massive works, "Is filled with grief" sonata work 13, the topic gives to Li to hope Knoff the Si base, is in the Beethoven dish 2 pianos sonatas extremely famous, expressed Beethoven to the social present situation indign ation and the fervor. This sonata is the revolt brutal destiny and the evil forces, the purs ue happy ideal and the happy life grand poem. The entire tune was filling the struggle stren gth and warm pursue fervor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Has been filled with grief" the sonata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to three music movements the timbre, dynamics processing, the r hythm and the speed and the emotion which touched the key method and needs grasps the aspect all separately to make the quite careful analysis and the elaboration. The first music move ment is plays by the extremely slow slow board foreword transfers the magnificent allegro, t herefore the actor's opening words partial touch the key are extremely sink, lets the chord sound the depth, high musical part strong and the weak contrast quite obvious, the speed qu ite to be slow, has the very sorrowful emotion; The second music movement is like the song s low board, therefore the entire music movement touches the key all is extremely gentle, affa ble, dynamics quite weak, the speed is slower, the rhythm throughout maintains consistently, the entire music movement all is filling the atmosphere which expresses feelings; The third music movement is the allegro rondo, therefore this music movement touches the key and the first music movement similar, dynamics also by second music movement weak f, the rhythm also is very quick, this music movement mood is quite optimistic, cheerful, positive is upward Keywords:Beethoven, Sonata,Pianism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2)1.引言 (4)2.正文 (5)2.1.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5)2.1.1.作者介绍 (5)2.2.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 (5)2.2.1.触键及音色 (5)2.2.2.力度处理 (7)2.2.3.节奏与速度 (9)2.2.4.情感把握与处理 (9)3.结论 (11)4.致谢 (11)5.参考文献 (13)1.引言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家,代表先进的世界观,伦理观和新兴阶级的审美理想,适应当时社会与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革,将人类友爱的最高憧憬以他特有的音乐语言表述出来被大众所接受。
让人心碎的钢琴曲
让人心碎的钢琴曲钢琴曲是一种令人陶醉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美妙的旋律和和谐的音符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
然而,并非每一首钢琴曲都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欢乐,有些钢琴曲却更倾向于唤起人们内心的哀伤和伤感。
这些让人心碎的钢琴曲通过悲愤的音乐表达,让人们沉浸于深情的旋律之中。
一、《悲怆奏鸣曲》 - 贝多芬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深情地诉说着一位作曲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这首曲子的音符中流露出无尽的忧伤和绝望,让人沉浸其中。
它以一种狂热的方式表达了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令人心碎。
曲中的高潮部分充满了激情和愤怒,仿佛在述说着作曲家的命运和坎坷。
当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人们会感受到其中的无尽哀伤和无助。
二、《阶梯》 - 林昕林昕的钢琴曲《阶梯》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和弦引人注目。
这首曲子虽然没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但却通过简洁的音符勾勒出了一幅阶梯上升的画面,带给人们一种深深的伤感。
曲中的每个音符仿佛在揭示着人生的起伏和坎坷,让人沉浸在潜在的哀伤之中。
这首钢琴曲的美在于它所传达的情绪深度,以及令人心碎的真实感受。
三、《幻想即兴曲》 - 舒曼舒曼的《幻想即兴曲》是一首充满了内心情感的钢琴曲。
曲子以激情四溢的速度和强烈的音符表达了作曲家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在这首曲子中,舒曼通过巧妙的旋律和复杂的技巧让人们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这首曲子的特点在于它同时包含了希望和绝望的情感,让人们在悲伤中寻找到一丝希望。
四、《悲怆奏鸣曲》 - 肖斯塔科维奇肖斯塔科维奇的《悲怆奏鸣曲》是世界著名的悲伤钢琴曲之一。
这首曲子唤起了无尽的悲伤和内心的痛苦,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曲中的音符仿佛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深深的哀伤和无助。
听到这首曲子时,人们会感受到它那深沉的悲伤和内心的挣扎,令人无法自拔。
五、《D大调前奏曲》 - 拉赫玛尼诺夫拉赫玛尼诺夫的《D大调前奏曲》是一首令人心碎的钢琴曲。
曲子以它高亢的速度和强烈的旋律展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2221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21(总1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34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杨雅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336622)摘要: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用尽一生创作的心血,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他的一个代表作。
文章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结合谱例以直观的形式对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以期对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221)22—0214—03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为c小调, 2/2拍子的奏鸣曲式,是由肃穆的慢板和富有朝气的快板两种速度组成。
庄严的慢板引子(第1—14小节)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它是整首乐曲的“龙头”。
第一小节奏出的是一组强有力的和弦,而上行的附点音符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全曲情感发展的基调。
接着减七和弦奏出的音调在高四度和高八度两处反复模进,达到高音降A这个顶峰时,一组下行的半音音阶快速地顺势而下,蕴含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的爆发埋下伏笔。
呈示部(第11—132小节)是充满激情的快板,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部(第11—22小节)主题的旋律展现了同不公平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旋律音型、铿锵有力的节奏结合左手分解八度的持续震音,迸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
连接部(第29—55小节)与副部(第51—89小节)流畅动听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交相呼应。
左手的伴奏织体富有律动性,上行的跳音和下行的三连音夹杂着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梦幻的色彩⑴。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艺术与演奏手法
次 出版时 贝多芬 为其定 名为 《 情 大奏 鸣 曲》 这个 曲名对 激 , 于我 们在演 奏这 首作 品时具有 非常重 要 的指导 意义 。实 际
上这 首作 品除 了第一 乐 章 的引 子之 外 , 们很 少 能 够 感受 我
主 题发 展 , 织体 叠加 等 手 法 的 独 到 运 用 充分 表 现 了作 品 激 情 、 向上 、 争 、 憬 的 音 乐形 象 。在 弹奏 手 法上 应 注 意 充 分 抗 憧 表 现好 上 述 作 品 的特 征 。
[ 关键词 ] 奏鸣曲; 艺术 ; 弹奏 [ 中图分类号 ] J4 .3 6 7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7 —19 (0 9 0 09 0 6 1 66 2 0 )4— 0 2— 2
引子最 后 的延 长记号及 和声 功能上 阻 碍终止 的运用 使
贝 多芬在钢 琴作 品创作 上的 突破奠定 了浪 漫派及 以后 的所有 风格钢琴 作 品创 作 的基础 。他 在 弹奏方法 上也 是一 位改革创新 的先 驱 。试想 如果 我 们不 能用 大臂 、 的 力 量 腰
来弹奏 , 不会借助于整个身体的重量来弹奏怎么能够表现 出“ 怆” 鸣 曲乐 谱上 激 昂 、 悲 奏 深沉 的情 绪变化 呢?
们 可 以明确 的感 觉 到 , 悲怆 ” 首 钢琴 作 品戏 剧性 的对 比 “ 这
表 现手 法 在作 品 中起 着 突 出 的作 用 。第 一 乐 章 ( 鸣 曲 奏 式) 第二 乐章 ( 回旋 曲式 ) 三乐章 ( 第 回旋奏 鸣 曲式 ) 以上 。
这 几种 曲式 的基础都 是建 立在 不 同主题多 次强烈 的对 比之
浅析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Op.13“悲怆”》
版社,2010. [2] 于润洋 . 西方音乐通史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侯艾岑(199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本科三年级,研究方向:音乐学(钢琴方向)。
一、贝多芬《c 小调奏鸣曲 Op.13“悲怆”》的 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与他的音乐背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生于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和祖父都 是宫廷里的乐师。他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经常吵骂贝多芬, 他的童年并不快乐。20 岁那年,在波恩大学上课的贝多芬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不久后,法国大革 命爆发,激发了他对这个时代的诸多看法,紧接着创作了奏 鸣曲以示心态。
(三)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是三个降号的 回旋曲,为 c 小调,拍子为 2/2 拍。开头标记有 Allegro 快板。 第 61 小节进入第二主题,降 E 大调,风格明朗,对位精准, 赋予戏剧性和幻想,在法国大革命时代,人们勇于追求自由, 追求幸福,反抗恶势力,充满着满腔热血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二、《c 小调奏鸣曲 Op.13“悲怆”》情感分析
(一)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一乐章较为阴森,引子标 记 Grave 庄板,演奏速度较缓慢,三个降号,是乐曲的重心。 第一小节左右手两个和弦弹下去,阴森的音乐氛围立刻就飘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魅力与演奏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魅力与演奏作者:王一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8期路德维西·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的波恩,他是最后一位“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大师,他的音乐不仅集古典主义之大成,也为浪漫主义音乐打开了大门。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许多流转至今的经典之作,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共32首)在钢琴音乐中的地位可以与被称之为“旧约圣经”的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相媲美,被称之为“新约圣经”。
在其音乐风格和精神内容上,都被看作贝多芬的音乐自传。
美国哈佛《音乐词典》的编著者亚培尔博士曾经问德国音乐家哈姆:“假如诺亚方舟故事再现,现代的诺亚方舟上只能携带一本琴谱,带哪一本最合适?”哈姆回答是贝多芬奏鸣曲集。
由此可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已经超越了时代,成为人类宝贵的音乐财富之一。
在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有两首作品是作者自己命名的,《悲怆》就是其中之一。
悲怆奏鸣曲作于1799年,英国著名的音乐家路易·肯特纳认为“《悲怆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创作演变中是一个重要阶段。
这在这首奏鸣曲中,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已经消失。
由于生活经历的阴暗面,过去他在青年时代那种充满青春活力的乐观力量已让位给一个成年人的感情,他逐渐陷入于经常的悲剧情绪中”。
这种“悲剧情绪”不单来自于他已开始感到的耳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走向成熟的艺术家,他独立的个性愈益强劲的萌生与发展起来,于是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人际及至他自己发生冲撞与矛盾。
贝多芬在自己的纪念册中曾写到“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悲怆奏鸣曲》的诞生,是伟大的音乐家作为生活在世纪末维也纳的一个普通人的心灵历程进入到一个崭新成熟阶段的艺术再现。
许多演奏者看到这首奏鸣曲的名字,再看到第一乐章引子上所标记的Grave(壮板),会以为演奏情绪应该像葬礼进行曲一般。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音乐解析
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在作品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上都堪称完美,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笔者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并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和演奏处理等方面对整首奏鸣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
目的在于在理解贝多芬音乐的前提下,稳定、自如的表现自己的技艺,并帮助演奏者更好的演奏整首乐曲,把整首乐曲诠释得更加透彻。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解析演奏处理AbstractBeethoven Piano Sonata "Pathetique", playing techniques and musical expression in the works are perfect, the whole song is filled with the strength of the struggle and the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passion.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author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to a certain extent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and creation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musical structur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edtreatment and s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tire sonata.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remise of Beethoven, stable and comfortable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skills and help players to better play the whole song, the song a more thorough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Beethoven; music analysis; performance processing引言钢琴奏鸣曲《悲怆》作曲者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伯恩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是宫廷乐长,父亲也任职宫廷。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柏辽兹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曲作品,并且迄今依然独树一帜。
在柏辽兹之中,贝多芬以简单而博大的作曲技法将绝美的抒情效果优美的展示出来,令人陶醉的旋律传递出动人的情绪寓意。
柏辽兹是一首充满深刻细腻的抒情曲,让听众唏嘘不已。
在柏辽兹之中,贝多芬运用了细腻而微妙的和弦色彩,采用渐强渐弱、动态上
下弹琴等技法,表达了了令人陶醉的抒情情愫。
其首乐章采用短小精湛的快板,它由朴实的片段向复杂而密集的旋律张力逐步升温,融合了希腊升交和谐和表演技法,以及和多芬技巧,穿插其中的进行曲式突出抒情性,令人深情款款的感受到贝多
芬把令人感动的旋律穿梭于多种层次之中。
在第二乐章,此首曲子依然以婉转动听的寄义吻合,十分美妙。
可以领会到贝
多芬采用高低起伏、隐晦细腻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苦涩而哀伤的气氛,让听众也更加融入贝多芬的情感性逐流之中。
在最后一乐章中,贝多芬高度的抒情性更加加深,色彩更加浓郁,变幻旋律超凡听觉,令人惊叹。
柏辽兹的悲怆奏鸣曲以其富有音乐艺术性而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激赏,及被评
价为贝多芬最具影响力的钢琴曲作品。
它既是一首曲子又是一项艺术,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直至今日仍然被众多表演者所珍爱。
如果你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这首传奇乐曲,可以把它当作一件特别的礼物,来赞美贝多芬的细腻的抒情曲,以及充满感情的音乐之美吧。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作者:王屹洲来源:《大观周刊》2012年第11期摘要:《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是贝多芬创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
本论文通过对贝多芬生平的介绍和对《悲怆奏鸣曲》作品风格创作风格和演奏风格的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了《悲怆奏鸣曲》所反映的深刻内涵,本曲反映出对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的反抗和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风格内涵顶峰之作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
其 32 首钢琴奏鸣曲,包括《悲怆》和《月光》等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他早期的音乐,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宫廷音乐风格注重形式美,如第一交响曲。
到后期越来越表现出他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借音乐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诉求。
贝多芬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作品第 13 号,创作于 1798 年至 1799 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 23 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介绍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介绍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重要的音乐作品。
它是贝多芬在1802年到1812年间创作的一系列钢琴奏鸣曲,共有32首,被称为“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特点是抒情性强,悲怆的情绪深深地渗透在每一首曲子中,令人感动。
它们的旋律优美,抒情性强,把悲伤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心酸。
它们的旋律简单,但又不失深度,令人深深地感受到贝多芬的悲伤情绪。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影响力极大,它们不仅影响了西方音乐,而且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家。
它们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许多人,令人感动,令人深思。
它们的旋律也被用于电影、舞台剧、电视剧等,以表达悲伤的情绪。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重要的音乐作品,它们的旋律优美,抒情性强,把悲伤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心酸。
它们的影响力极大,不仅影响了西方音乐,而且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家。
它们的旋律也被用于电影、舞台剧、电视剧等,以表达悲伤的情绪。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重要的音乐作品,它们的旋律优美,抒情性强,把悲伤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心酸。
它们的影响力极大,不仅影响了西方音乐,而且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家。
它们的旋律也被用于电影、舞台剧、电视剧等,以表达悲伤的情绪。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重要的音乐作品,它们的旋律优美,抒情性强,把悲伤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心酸。
它们的影响力极大,不仅影响了西方音乐,而且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家。
它们的旋律也被用于电影、舞台剧、电视剧等,以表达悲伤的情绪。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是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它们的旋律优美,抒情性强,把悲伤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心酸。
它们的影响力极大。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即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第三乐章。
是贝多芬早期较为著名的奏鸣曲之一。
在此时期,贝多芬的思想、创作手法也逐渐成熟。
通过对“悲怆”奏鸣曲的音乐分析,使我认识到“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标签:贝多芬;奏鸣曲;音乐分析一、作曲家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及演奏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人称为“乐圣”。
他1770年12月17日在德国波恩出生。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贝多芬出身于音乐家庭,从小就对音乐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作为宫廷音乐家的父亲出于決心把他培养成类似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他十二岁时开始和聂费学琴,贝多芬的音乐之路才真正意义的走上了正轨。
聂费是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家,他教授了贝多芬许多演奏及作曲的基本知识,使贝多芬建立起了结构清晰的艺术框架,提升了艺术方面的修养,吸取了德国古典艺术的内涵。
在恩师的引导下,1792年秋,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并先后于莫扎特、海顿、阿尔勃列希兹贝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
不久,便在维也纳“站住了脚”,并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演奏家。
相对于事业的一帆风顺,贝多芬的生活之路却不那么顺利。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专业音乐学姓名戴玉学号 ************年级 2011级导师胡刚职称讲师2015年4月1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4)(一)关于贝多芬 (4)(二)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4)二、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背景 (4)三、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5)(一)创新的曲式结构 (5)(二)新颖的创作技法 (7)(三)深刻的音乐内涵 (7)(四)戏剧性统一的审美原则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2摘要“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许多伟大的作品。
其中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称为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突出,具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
这些特点与大师的思维准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他的世界中大自然、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社会一直是创作力量的源泉,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思想,透彻理解斗争的必然性,擅长表现内心的思索,因此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强烈。
震惊世界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用尽一生的心血,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本篇论文将由大师的作曲方法、谱写乐曲的背景、曲子的形式以及如何欣赏等方面来分析《悲怆》的神奇吸引力。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艺术特征Abstract"Open the romantic first" German music master Beethoven, in his short lif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Of his 32 piano sonatas, is called "new testament" of the history of music.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s outstanding, the theme of the changesin the content is rich.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reative thoughts, Beethoven's creation center is always the human society, life and nature, his work reflects the advanced thinking of The Time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the inevitability of inner thinking, good at performance so a strong expression of works.Beethoven's 32 piano sonata life creation is a great epic, complete the first 8 "sonata in C minor (pathos) i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in a storm.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m, creation techniques, music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four aspects discuss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thetique".Key words: Beethoven; "Pathetique"; Artistic features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一)关于贝多芬贝多芬作为德国伟大的作曲家,1770年在伯恩出生,1827年在维也纳去世。
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曲式分析
小 节数
12 38 7 8 17 1 8 8 l6 6 l1
小节 数 4 4 4 4 7 4 1 4 4 4 4 6 4 4 4 4 7
调式调性
D;g;F;f;G; 。; C
f;c;
调式调性
降 A; f; ;降 E;降 A; 降 ;E 降 E降 A
《c小调 钢琴奏 鸣曲 (悲 怆 )》完成 于 1799年 ,正值暴 风雨般 的革
第一乐章经过一场大战役后.第二乐章是作曲家的一种逃避和梦幻。
命年代 ,也是 自由 、平等受到镇压 的年代 ,这两种 因素在 乐曲的创作 中
单式五部 回旋 曲式 .其 中八个部分 ,叠部重复 了一次。叠部是两句
均得到体现 。作 品构思雄伟 、手法简练 ,音调庄严 、悲壮激 昂,以其戏剧 乐段 .是 承递的句法 ,方整性结构 ,主部旋律是弹 曲 目。
音 .具有 召唤人们进行斗争 的力量
第 一乐 章图示 :
副部 :主题是一段 优美非凡 的抒情旋 律 ,在高 、低 区一唱一 和 .双
乐部 乐段
前奏
呈示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手成 交叉状态 .音乐形 成一段激 昂的对话 .左手舞 曲性的伴奏织体 充 满热情 .放佛是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但这些只是短暂的 .心跳仍在不 安 地跳动 。
性的音乐效 果。其创作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 .增 强了力度对 比, 的织体 ,并 且齐奏。而第 2句又重复第 1句 的材料 ,终止式开 放终止 .
提高了手指技巧 .而且还加强 了奏 鸣 曲式结 构内部的对 比因素 .扩大 在属 和弦上 。总的来说 ,主部 主题 以奋发 向上 、带有活力的音响反映了
总的来说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带有活力的音响反映了人们向命运调整的气势和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上升的音型坚定的节奏充满了激昂的意志力而左手在低音声部持续演奏隆隆的震音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关键字:贝多芬热情悲怆反抗追求内容概括:《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正文:《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Patheti que”(悲怆大奏鸣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1“小悲怆”》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1“小悲怆”》演奏分析
《OP:10 NO:1“小悲怆”》是贝多芬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曲子,其中包含着贝
多芬丰富而复杂的表现力和作曲技法。
为了表现出这首曲子的独特之处,演奏者需要深入
分析它的乐句,从而勾勒出贝多芬的理念,表现出这种独特的音乐特质。
首先是主旋律,它开始于右手底下的C大调永远在整段曲子中影响着整个乐句,而这
种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就像是在一切感情,内容和技巧之外,无论紧张还是安乐,它们终极
上都闪耀着某种平衡并回归到这里,这样就完美地表达出了贝多芬音乐艺术中浓厚的伦理
精神。
其次是节奏,演奏上也要把节奏饱满而节制,感性而亲切表达出来。
贝多芬将特殊的
节拍结合进曲子中,使曲子中的一切都处在紧张的状态,然后用轻松而流畅的节拍作调节,以抒情的节拍引领表达的情意,这跟贝多芬本身的个性相符。
此外,在和弦的表现中,贝多芬用精致的和弦技巧切分每个乐句,在一个和弦内扩展
出丰富的内容,用和弦衔接多种不同的乐句,从而实现抒情艺术的目的,同时也使乐句不
受死板的束缚,让演奏者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总之,通过深入这首曲子,演奏者能完整地把贝多芬留给世界的这首曲子诠释出来,
表现出贝多芬音乐艺术中独特的抒情,盎然的生命力和磅礴的钢琴气势,将曲子的奥妙之
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的艺术性作者:蒋艳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35期【摘要】贝多芬的奏鸣曲赋予了古典主义音乐以“崇高”之境,用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法,不同角度共同诠释了古典音乐风格,树立了古典钢琴音乐的艺术特点,开启了古典主义音乐“崇高美”的发展历程。
本文通过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调式、调性、踏板的应用、情感的处理以及一些装饰音的演奏分析与探讨,让更多的人来演绎及理解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艺术性与情感表达。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特点;艺术情感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42-02一、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乐圣”之称的他被认为是近代音乐史中钢琴大师级的音乐家。
贝多芬的作品大多具有自传色彩,他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 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等。
此外,还由多部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传世。
1798年至1799年的时间里,贝多芬创作了《悲怆》奏呜曲,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来表达他们的友谊。
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欧洲社会的剧变对身处其中的贝多芬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之生活的坎坷使其进一步陷入了悲怆的心境之中。
这部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成为了作者的早期奏鸣曲的杰作。
《悲怆》奏鸣曲表现出的是贝多芬对待不公的生活和命运,以及面对一切阻力、不平等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出他的理想追求。
这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达到顶峰的杰作,这首作品在曲式结构、乐曲旋律、创作内容及风格都体现出了“日耳曼式”的理性之光。
二、曲式结构的完整性与严谨性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同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同时,贝多芬还师从海顿和莫扎特,继承了二者的奏鸣曲式,延续对展开部的重视,但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并没有海顿的安逸和莫扎特的欢快,而是在完整而严谨的曲式结构中承载着宏大的理想和悲怆的情怀,为“古典主义”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一)第一乐章,宏伟的奏鸣曲式《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顶峰,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音乐构思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乐章,是庄严的慢板转为辉煌的快板,使人们感到命运对英雄的威胁与不公,英雄在黑暗社会中的反抗。
第一乐章是宏大的奏鸣曲式,在采用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古典音乐作品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引子和尾声。
作品以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开始,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表达出贝多芬对命运的抗争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
引子的基本功能通常是为主题的进入做准备,但《悲怆》的引子却与第一乐章紧密相连,为呈示部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前奏。
引子共有10小节,采用c小调旋律,引子的前半部分速度缓慢、风格凝重,象征着黑暗的社会和残酷的命运;后半部分速度逐渐加快,在逐渐“升温”的紧张感中将乐章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呈示部的速度为很快的快板,激昂的情绪在黑暗与抗争中一触而发,采用级进音乐手法呈现渐强到渐弱的发展,整体呈现出奋起向上的气势,表达了与黑暗斗争和追寻美好生活的决心。
展开部是音乐形象冲突的中心部分,整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再现部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是奏鸣曲式的总结部分,《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再现部主要主题,最后停留在C大三和弦上,连接段落被重复的主部主题代替并转至f小调。
在由慢板到快板的过渡中,通过鲜明的节奏、上升音型和八度震音的运用象征与命运的抗争气概以及战胜黑暗的决心。
在贝多芬的《悲怆》中,尾声很好地体现了展开这一性质,在16小节的尾声中,先是引用慢板的引子,随后转为快板。
最后用一些力的强奏和弦以巨大的动力结束了该乐章,表现出了在面对黑暗时的痛苦、在思考命运时的悲凉和同黑暗社会、不公命运抗争到底的信念。
在《悲怆》的第一乐章,贝多芬采用了宏伟的奏鸣曲式,在复杂多变且完整严谨的曲式结构中表达出了融合了痛苦、坚定、反叛、希望等复杂情感融合而成的“悲怆”。
(二)第二、三乐章,带有戏剧性特点的回旋曲式第二乐章,是如歌的行板,这是贝多芬以往的慢板中最为优雅的乐章,它抒发了宁静诚挚的感情,这一乐章的整体结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对称性,主部以一次原型和四次变奏出现。
在第一乐章紧张、激烈的抗争后,呈现出回归自然寻求心灵慰藉的田园般的心境,宽广深情的旋律,细致均衡的织体似一首如歌的弦乐四重奏。
第三乐章采用了c小调,由呈示部、插部、再现部、尾声组成,与第二乐章相比,第三乐章同样具有田园式的特征,同时融入了戏剧性的特点,《悲怆》的第三乐章也是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首次运用回旋曲式,体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第三乐章中出现了四次的主题,每一次都带有细微的变化,在或急或静中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新鲜感,同时第三乐章带有很强的歌唱性色彩,也体现了贝多芬在古典音乐之路上的创新与音乐个性。
三、戏剧性的创作情感特点贝多芬被认为是兼有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作曲家,早期的弦乐四重奏,属于纯粹的古典主义音乐。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情感不只是表现在悲天悯人的感伤情怀,而更多是表现在激昂澎湃的抗争、呐喊与灵魂深处的深情独白,最终奔腾不息的舞蹈与发现的喜悦。
这是一位斗士面对苦难时所表现出的心灵历程,短短的三个乐章招示了圣者一生的精神之旅。
它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成为开辟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先锋。
《悲怆》是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奏鸣套曲,属于典型的古典传统式样,整个作品的趋势结构可体现出强烈的“悲怆”意味。
在《悲怆》奏鸣曲中,贝多芬凭借戏剧性的创作,赋予乐曲诗一般的浪漫情结和跌宕起伏的审美特征,映射出了作曲家坎坷的人生经历、悲喜交织的人生情感,同时铿锵有力的乐曲处理也指向了贝多芬倔强、顽强的生命力。
贝多芬的“悲怆”则激荡着生命的欢乐、顽强乐章,更是人性力量的充分张扬。
四、具有英雄主义创新性的演奏风格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分析掌握一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是演奏这个作品的必备条件。
在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中,钢琴曲占了绝大部分,总的来说,贝多芬著名的钢琴曲都带有一种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但其中最具英雄气概就是《悲怆》。
在创作期间,贝多芬倍受耳疾困扰,加之亲人的背叛,在黑暗社会中独自挣扎的贝多芬一度精神崩溃,但与此同时,他怀着对音乐的热情与对命运不屈服的精神,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
第一乐章是由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主部的第一主题则是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
第二主题颇富轻快的流动感。
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是强烈集中而轻快的。
第一乐章整体而言都是强有力的,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
具有切分音形态的主题,弹奏时要力量集中,速度均匀,节奏平稳,不能忽快忽慢或拖泥带水。
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这是充满祈祷气氛的抒情乐章,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都是非常柔和、舒缓。
弹奏时情绪平静和缓,音色整齐统一,不能忽暗忽明,或急转强烈明亮的演奏。
力度记号“P”所要求的,不仅是音量要控制,同时又含有“安静”的要素。
第二乐章总体是舒缓的,柔和的,所以弹奏时要注意区分弱和和很弱的表现力。
例如乐章的最后一小节,是以很弱结尾的,而前面一小节的过度是中强,这就要求掌握好由强到弱的递进,通过由强到弱的演奏体现出万物息声的安静之美。
相比于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开始由弱变强,并出现了很多标注“很强”的乐句,与第一章相类似,是集中的快板,轻快的节奏映展现了活泼、乐观的情绪特征。
尤其是从198小节到201小节的“ff”,是这乐章的最高潮,需要集中全身力量演奏,使旋律强而有力,节奏鲜明,令人振奋,备受鼓舞。
总体而言,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标记的许多的力度及表情符号中,严谨的音乐态度和高超的演奏技能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是贝多芬作品的演奏风格体现,《悲怆》自然也不例外。
在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运用手指、指尖、小臂等手臂力量,还需要运用腰部等身体力量,一方面是《悲怆》曲式结构和音乐风格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表现这部作品所蕴含的英雄主义。
身处底层社会的贝多芬在黑暗之中独自挣扎,尽管经济拮据、亲人背叛,但他却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精神追求,即对平等、自由、反抗黑暗的封建势力的不懈追求,这种社会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宏大沉重而不失欢快灵动的音乐风格体现在《悲怆》奏鸣曲中。
通常非常重要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就在于演奏的速度,就好像贝多芬本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演奏同一首作品时,也因环境、情绪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速度变化,对于《悲怆》而言尤是如此。
如果说第一乐章是黑暗社会中的英雄崛起,第二乐章是黑暗中的英雄沉思和艰难的前行,那么第三乐章,尤其是尾声处就是英雄坚定的屹立,不同的情感表达对在演奏《悲怆》过程中的速度把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说,不同元素的最佳配合才能产生出最“标准”的速度。
同时,在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踏板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第二乐章中,精准地运用延音踏板才能够表达出《悲怆》的“悲怆”之感。
五、总结综上所述,这个作品无论是在创作上、演奏技法、曲式、还是情感上,都能够体现出贝多芬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与创作的艺术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与转换。
作品全曲结构严谨,感情发展丰富,伤感中略带激情,激情中暗透悲伤,至始至终都在围绕“悲怆”进行叙述,是其奏鸣曲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随着人们对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深入研究,这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它独特艺术光芒。
参考文献:[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2]郑兴三.贝多芬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