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概览之经济特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概览之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就
(一)广东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1979至2002年,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特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5亿多元增加到3133.34亿元;工业总产值由2亿元提高到5201.04亿元。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前列。其中,深圳市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人均606元提高到46030元,成为中国大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
特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02年,深圳特区高新技术产品值达到1710亿,成为中国大陆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珠海特区高新技术产品值213亿;汕头特区高新技术产品值93亿元。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为核心的产业群成为广东经济特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广东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利用外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广东经济特区创办之后,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引进大批资金。1979年至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501.85多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2万家。世界著名经贸企业500强纷纷前来设厂投资。而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特区进一步调整引资方式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深圳特区利用邻近香港的有利条件,提出“深港经济无缝对接”的构想;珠海特区与澳门联手设立“珠澳跨境工业区”。与此同时,广东经济特区的许多大企业还积极在海外兴办企业,设立贸易机构,与国际市场建立广泛的互通网络,结成贸易伙伴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特区外贸的发展。
(三)广东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投资环境最优化的区域之一。
广东经济特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深圳是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宝安国际机场是国内第一个实现海陆空联运的现代化国际空港。皇岗口岸是目前亚洲最大陆路货运口岸。三个特区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准高速铁路四通八达。并已与国外200多个城市,国内2000个城镇开通了直拨电话通讯业务。
(四)广东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典范。
广东经济特区自设立之时就率先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经济运行新秩序,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规范企业行为,理顺分配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对企业核算及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1987年7月,中国第一家企业化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深圳投资管理公司成立。1990年4月23日,深圳市举行全国首次国营企业的产权转让,向国内外公开转让深圳市装饰工程总公司下属的四家国有企业,总资产1200万元。这是深圳继公开拍卖土地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大胆尝试,迈出了建立产权交易市场的第一步。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特区经济发展和实现按国际惯例经营企业目标奠定了基础。
汕头经济特区
特区初建时规划面积为1.6平方公里,位于汕头市东部龙湖区,后经1984年与1991年的两次扩大范围,总面积为234平方公里。汕头市是近代中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1861年就被正式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口岸。目前汕头已与世界上1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与
47个国家和地区210多个港口及国内各大港口有货运往来。汕头又是中国著名侨乡,有华侨华人3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创建特区后,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华侨华人。侨资、外资、民资在汕头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推动作用。自1980年,全省第一家私营企业——汕头市民生集团有限公司诞生,至今,全市民营企业达到8.8万家,成为汕头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1979年至2002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8.02亿美元,出口总额累计318.96亿美元。特区工业从初期的加工区模式转向以科技为先导的外向型、多功能、综合式的模式发展,形成了超声电子、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机械、食品、医药、印刷包装、玩具工艺等骨干行业。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483.29亿元,工业总产值839.02亿元。
深圳经济特区
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脉,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东西长49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设有全长8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特区范围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和盐田区。特区前身为原宝安县的县城,人口仅有两万多,是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6000万元。1979年,交通部香港招商局率先在蛇口开发了一平方公里的荒坡建立工业区,兴办了23家工厂,开通了国际微波和直通香港的货运码头。其后又吸引外资兴办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工业小城。1980年8月,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利用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与部分地方财政,参照“蛇口模式”在罗湖区0.8平方公里的区域兴建金融、商业、旅游住宅设施提供给外商,利用从中赚到的利润继续进行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这种利用银行贷款“滚雪球”式的发展为珠海、汕头的起步建设提供了经验。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企业经营自主权、税收、土地使用、外汇管理、产品销售、出入境管理等。通过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和租赁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加速了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自1979年创办深圳经济特区,至2002年止,实际利用外资315.18亿美元。其中,1979~1989年10年间,深圳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至1999年20年间,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深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36万项,合同外资298.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0.45亿美元。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2239.41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571.26亿元。
珠海经济特区
位于珠海市东南部,水路距香港36海里,陆路距澳门7公里。1980年8月创办时面积为6.81平方公里,1983年与1989年两次扩大范围后,总面积为121平方公里。珠海有146个海岛,是著名的百岛之市,拥有高栏、九洲、湾仔、万山、斗门5个一类港口口岸,海域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珠海设立特区前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7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2.1亿元。1980年创办特区后,先后在珠海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临港工业区、横琴经济开发区、海洋开发试验区,充分利用产业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的经济合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电气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石油化工、计算机软件等产业为主导,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拥有格力、卓夫、亚仿、金山、丽珠、联邦和中富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企业。至2002年,累积实际利用外资108.65亿美元,吸引外资企业7303家。与140个国家与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珠海。世界500强企业有30多家在珠海兴办企业。2002年,珠海国内生产总值410.64亿元,工业总产值790.76亿元,农业总产值26.5亿元,旅游业总收入91.3亿元。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试点城市,1998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