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优质课教案1 (1)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
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第一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
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小组:一把塑料梳子、吹塑纸、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教师:吹塑纸卡通人、课件。
【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
出示吹塑纸福娃图片,谈话:你们喜欢它吗?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在黑板上呢?2、学生尝试直接贴图片。
(未成功,教师把福娃摩擦衣服后贴在黑板上)。
3、老师为什么能把这张福娃贴在黑板上,想知道这里的秘密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学生探究活动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1、体验活动。
(1)出示梳子、吹塑纸、纸屑。
你们能使梳子、吹塑纸吸引纸屑或头发吗?学生尝试。
(2)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做的。
(3)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4)这就是静电现象。
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让梳子、吹塑纸产生静电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摩擦)(板书:摩擦产生静电)2、交流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仪器和药品
橡胶棒、纸片、梳子,毛皮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魔术表演。(老师事前双手摩擦产生静电)。
采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魔术表演入手,在联系课堂要学习的内容,把抽象的转化为实际能理解的生活现象,即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降低了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
课题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实验名称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实验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什么是静电现象,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并且能够去运用静电产生的原理去解释生活中静电现象,知道什么是电荷流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反思
【致读者】
读者朋友,您好!非常荣幸,我的作品对您有所帮助。
为您提供优质作品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作品质量,今后能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供您参考使用。希望您能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改进方向、方法,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优化完善。您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愿您我携手共建,共同提高。在此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万分感谢!
(四)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静电现象了,就请同学们举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说说他产生静电的原因?
生:自由回答
师:好,同学们都说的非常正确,再请同学们举一个生活中用到流动的电荷工作的电器,并说说他是怎么运用流动的电荷的?
生:自由回答
布置作业
回家后做个小老师把今天的知识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在产生静电的两个当都带上正电荷或者负电荷时,两个物体就会互相排斥,当两个物体带上不同的电荷时,就会相互吸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究问题。
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的产生原因和机制。
2.静电的传播和消失方式。
3.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法:将静电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静电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静电现象。
如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片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探究静电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总结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特点。
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
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源于生电现象》
2:板书“电荷”
3:板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学案:
实验设计单:
4:本课将会通过一些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初步的完成科学的概念以及正确的认识,为本章节其他的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随处存在,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呈带电状态。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在物体中持续流动起来会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1:从摩擦这个实验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电荷的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实验二
教师:好!我们看到了带两个不同电荷的物质相互接近就会吸引,那么如果带相同电荷的两个物质相互接触,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教师: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两个气球;实验要求:观察并记录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下面就请每个小组上来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吧。
教师:实验时间结束,请一个小组上讲台了分享实验结果。
教师:好!非常棒啊!那么这种向外推的力量我们换句话说就是?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选题类别:小学科学
课题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科目
小学科学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科教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这一单元的启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从而认识到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是存在我们身边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更为复杂的电的知识打下基础。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内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4、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塑料梳子、碎纸片、吸管、橡皮擦、水笔芯、牙签、绒布、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纸片,我想把这张纸片贴到黑板上去,谁来帮老师想个办法?(生回答后,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用双面胶、磁铁、胶水粘贴,这些办法都很好,可惜这些东西老师这里都没有,那我们按照这位同学说的用摩擦产生静电的方法,我们试一下,看行不行,请这位同学自己来摩擦。
师问:你是用什么材料来摩擦纸片的呢?……学生摩擦后,师把纸片贴到黑板上去,贴上去之后,师揭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1)。
二、体验静电现象1、学生体验静电现象。
同学们:我们刚才是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用摩擦产生静电的方法把纸片贴到黑板上去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摩擦是否真的能产生静电现象,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的实验盒里准备了一些碎纸片、塑料梳子、塑料吸管、水笔、绒布等,老师想看看你们谁先想出办法把小纸片吸起来,师问:你们分别是用什么工具和什么方法把小纸片吸起来的呢?(生答:我是用塑料梳子、吸管、水笔等去摩擦自己的头发、衣服、绒布,然后慢慢接近碎纸屑,把纸片吸起来了。
师小结:摩擦产生了静电现象。
)2、师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摩擦产生静电现象的实验,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静电现象呢?(生:①刚脱下的毛线围巾或绒毛帽子会吸起头发。
②用手能摸静电起电机会让你“怒发冲冠”。
③下雨前天空中的电闪雷鸣。
④关电视机时,头发靠近屏幕时头发会被吸附在屏幕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优质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起始课。
与后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个最初的认识。
教材开始的安排,让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进入科学的学习,马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让学生认识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为学生后面电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对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基本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生活现象留意并进行思考,这些习惯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兴趣十足的情况下,课堂秩序也会有所混乱,实验习惯还应继续培养。
另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等都还有所欠缺,还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
【器材准备】塑料梳子、碎纸屑、玻璃棒、橡胶棒、尺子、丝绸、毛皮、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走进课堂通过联系学生的平时生活经验,来进入静电的探究与学习,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1.教师引导:冬天已经过去了,但是现在的天气还是挺冷的,看大家也都还穿着毛衣呢?那你们晚上脱毛衣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预设】会听到啪啪的声音,头发还会竖起来!2.教师提问:那生活中你除了发现这个现象以外,你还注意过类似的现象吗?【学生交流】塑料梳子梳头,头发有时会竖起来;有时候手碰到一起感觉会有触电的感觉……设计题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课堂静电现象的学习。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静电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科书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电学基础知识,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静电现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电现象,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了一些经验,但缺乏系统的认识,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2.静电现象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
2.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产生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实验过程,如摩擦起电实验、静电吸引实验等,使学生对静电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静电现象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静电现象,思考如何减少静电的产生。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了静电这一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知识拓展,还有生活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动手实践,又能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及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知道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静电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难点:静电现象的原理和静电的利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静电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摩擦起电、静电除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探究静电的产生:让学生用丝绸摩擦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是如何产生的。
3.探究静电的传播:让学生用毛皮摩擦气球,将气球靠近头发,观察头发被吸引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传播方式。
4.探究静电的利用:让学生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静电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5.探究静电的防止:让学生了解静电的防止方法,如使用抗静电材料、穿棉衣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静电带来的不便。
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 科学 教案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第一单元电第1课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一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具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打算用手里拿着的漂亮小气球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呀?生:想看!师:小气球与纸片接触,很显然不能将纸片吸起来。
那么,我把小气球在头上摩擦几下再与纸片接触,同学们注意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纸片被吸起来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二)体验静电现象实验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靠近碎纸屑,你发现了什么?生: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起碎纸屑。
实验2:用梳过头发的干燥梳子再次靠近头发,你发现了什么?生:头发飘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生:塑料梳子经过摩擦,产生静电,就把纸屑和头发吸起来了。
师: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头发、桌椅、衣服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自己体验的静电现象:你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验。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静电现象不是通过摩擦产生的,比如:电视屏幕带电。
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三)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认识电荷师: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的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讲解:物质同时具备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以及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2.静电的产生和传播3.静电的消失4.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应用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索和发现。
但学生对于静电现象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2.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静电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玻璃棒等3.教学视频:有关静电现象的视频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静电是什么,怎么产生的。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PPT呈现静电的产生、传播和消失的原理。
1.静电的产生:用毛皮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吸引纸屑的现象。
2.静电的传播:用塑料尺摩擦头发,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
3.静电的消失:用湿布擦拭带电的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失去带电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记录下来;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使用说明及学法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2、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行探究案的学习。
3、练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填写在“我的疑惑”处。
预习自测查找有关电及用电的知识?我的疑惑探究点一: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3)全班交流。
(4)通过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探究点二:交流我们知道的有关电的知识。
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B、雷电的知识C、富兰克林的故事D、关于电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探究点三: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更多关于电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1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1生活中的静电设计思想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四年级的学生可能经历过,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
本课教学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结合多媒体教学使之通过展示事实,创设情境,获得直观经验。
教学设计过程本着活用的原则,使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媒体设计思路: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利用vcd机对学生已经熟知的电加以概括,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对静电有肤浅的认识,教师通过梳子、纸屑演示静电现象,vcd机提供静电现象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静电的概念。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从身边找静电现象,然后用静电现象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4、教师演示,学生探究:利用电脑动画演示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引导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完成简图。
5、教师置境,学生体验:利用视频展示电的危害,引导学生明确探索电的奥秘,必须注意安全用电。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静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2、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件演示“电和我们的生活”)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开始对“电”的探究。
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灯,从此电就照亮了人们的生活。
今天人类的一切活动几乎都离不开电了。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电,将会是什么样子。
电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进入这一单元的学习,尝试去认识电、了解电吧。
(板书:电)二、体验静电现象。
小学科学4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4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静电,掌握静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能够描述和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理解其原因。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和消除方法。
教学准备:1. 静电现象的实物示例:塑料梳子、气球、塑料薄膜等。
2. 实验材料:小纸片、悬挂球等。
3. 教学辅助工具:PPT、白板、黑板、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是否曾经碰到过发生静电的情况,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2. 引出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时候会感到电击一样的刺痛?这与什么有关呢?Step 2:呈现静电现象(15分钟)1. 使用梳子梳头或摩擦气球,让学生观察和描绘梳子与头发或气球之间发生的现象。
2. 分析静电现象:为什么梳子或气球摩擦后会有静电?(接触电子的转移)3. 让学生自己尝试摩擦梳子或气球,并触摸物体,观察是否发生静电现象。
Step 3:探究静电现象(20分钟)1. 制作实验装置:使用小纸片和悬挂球,固定小纸片在桌上,并将悬挂球靠近小纸片。
2. 让学生预测当他们轻轻触碰小纸片时,悬挂球会朝哪个方向运动。
记录预测结果。
3. 学生实验:轻轻触碰小纸片,观察悬挂球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总结实验结果:为什么触摸小纸片后,悬挂球会被吸引或者排斥?(电荷的相互作用)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碰到金属物体会感到电击一样的刺痛?Step 4: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0分钟)1. 通过PPT展示或板书生活中的常见静电现象,如摩擦气球粘在墙上、摩擦塑料薄膜吸附纸屑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每种静电现象的原因,让他们尝试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Step 5:探究消除静电(20分钟)1. 呈现一个问题:当我们摩擦梳子或气球时充电,如何消除这种静电呢?2. 分析可能的方法:使用金属导体接触梳子或气球,通过导体的导电性将静电释放到大地。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 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名师教案 教科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说课稿说课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材2至4页的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本课是第一单元《电》的起始课,本节课首先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当物体上的正负电荷的数量不相等时,就会产生静电现象。
然后让学生知道当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时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本节课所学的电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它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此阶段的学生都经历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对静电现象及电有初步而又概括的认识,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让学生认识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使学生知道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呈现带电状态,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3.使学生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目标:在探究生活中静电现象的过程发展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情景再现、直观演示、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操作,体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能明白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
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够用所学的只是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3、了解人类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教学过程一、放电现象问:火花放电是最常见的放电现象.现实中放电现象呢?(①在干燥天气的黑夜里脱去化纤衣服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僻啪声②实验室中感应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之间也能发生火花放电③很多房屋顶上装有避雷针是为了进行接地放电④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着,这样可以把电荷引入大地,避免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⑤飞机轮胎用导电像胶制成,可以避免着陆时机身积累电荷)二、雷电和避雷说明: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能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这就是闪电和雷鸣。
闪电的电流可以高达几十万安培,会使建筑物严重损坏。
说明:雷电对人类生活也会产生益处,有哪些益处呢?(①闪电产生的高温促使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化物,随雨水降至地面,成为天然的氮肥②闪电产生的臭氧留在大气层中,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演示实验:实验器材:验电器、安放在绝缘支架上的带电导体、带绝缘柄的验电球实验过程: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A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B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C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实验现象:验电球跟带电体的A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小;跟B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大.跟尖端C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最大。
教科小学科学四下《1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word教案(1)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第一单元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教材简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3个部分:(1)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除了让学生说以外,教师也要补充一些静电现象,让学生能感受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
(2)研究不一样的电荷:使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让电荷流动起来: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二、教学背景: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
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
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逻辑推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难点:通过实验解释不一样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关系。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毛皮,泡沫粒,泡沫板,梳子、气球、橡胶棒、玻璃棒、尺、纸带绳、毛皮、丝绸、铁架台、尼龙绳、教学流程发现问题————猜测原因————实验证明————解决问题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课前谈话表演魔术(吸引泡沫粒的实验)(准备泡沫和纸屑)二、魔术导入1.揭题师:好,上课。
师:其实刚才的魔术老师是用科学知识变得。
你们知道刚才绳子站起来这是什么现象吗?(静电现象)知识真丰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揭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知道通过摩擦可以使物体呈现带电状态,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3、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
二、过程与方法:
1、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规律。
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难点:认识什么是电荷、不同的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将学生六人分为一组,为每组准备
材料袋(1)碎纸屑、塑料梳子、吹塑纸,
材料袋(2)吹塑纸、支架、、绸布、实验报告单。
材料袋(3)塑料纸、吹塑纸。
2、吹塑纸卡通人、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1、师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
出示吹塑纸福娃图片,谈话:喜欢吗?这节课谁表现得好,课后老师就把福娃送给他。
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在黑板上呢?
2、学生上黑板尝试(未果,教师把福娃摩擦衣服后贴在黑板上)。
3、师:老师为什么能把这张福娃贴在黑板上,想知道这里的秘密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游戏揭题。
1、游戏。
(出示梳子、吹塑纸、纸屑)
①、师:你们能使梳子、吹塑纸吸引纸屑吗?学生尝试。
②、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做的。
2、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交流后汇报。
3、教师谈话:这就是静电现象。
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提问:让梳子、吹塑纸产生静电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摩擦)师谈话、板书:摩擦产生静电
5、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静电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三、探究奥密。
1、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对静电有了初步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2、实验活动:
(1)、了解实验内容一,认识实验材料,阅读提示。
实验内容一:用两条吹塑纸的一端,分别与绸布摩擦,一条放在支架上,另一条手拿,将与绸布摩擦过的两端靠近。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3)、了解实验内容二,认识实验材料。
实验内容二:两条吹塑纸,一条与绸布摩擦,放在支架上,另一条与塑料纸摩擦手拿,将摩擦的两端靠近。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3、小结:两条吹塑纸都和绸布摩擦后靠近时,相互排斥。
两条吹塑纸分别与绸布、塑料纸摩擦后靠近时,相互吸引。
4、学生尝试解释发生的现象。
5、谈话:为了更好解释发生的现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静电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课件演示边讲解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
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板书:正电荷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这就是我们平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的缘故。
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时(例如摩擦),物体表面的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正电荷多的物体就带正电,负电荷多的物体就带负电。
如:用塑料梳子梳头。
梳子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结果头发带正电,梳子带负电。
6、分析推理:第一个实验中,两条吹塑纸都与绸布摩擦,这两条吹塑纸带的电荷一样吗?(电荷一样科学上叫做同种电荷)结果怎样?
第二个实验中,吹塑纸一条与绸布摩擦,另一条与塑料纸摩擦,这两条吹塑纸带的电荷一样吗?(电荷不一样科学上叫做异种电荷)结果怎样?
7、学生解释发生的现象。
小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8、联想:这和我们了解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
四、汇报小结。
1、刚才上课时候,老师能把福娃贴在黑板上,这其中的秘密你们解开了吗?谁再来试一试?赠送福娃。
2、师谈话:今天这节课过得真愉快,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汇报。
五、拓展延伸。
关于静电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课后大家可以去查找一些有关静电的资料,老师也把今天用的材料留下来送给大家,可以继续做实验研究静电现象。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摩擦产生静电
正电荷
负电荷
实验报告单
组记录人
年月日
我看到的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1、用两条吹塑纸的一端,分别与绸布
摩擦,一条放在支架上,另一条手拿,
将与绸布摩擦过的两端靠近。
2、两条吹塑纸,一条与绸布摩擦,放
在支架上,另一条与塑料纸摩擦手拿,
将摩擦的两端靠近。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