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五讲_科学知识的构成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和直观性,b思辨性和臆测性,c自发性和不彻底性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a机械性,b不彻底性,c形而上学性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2)历史性。
(3)辩证性。
(4)批判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康德的“星云假说”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动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地质学”。
(2)维勒完成的人工合成尿素填平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3)麦克斯韦等人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和磁的统一性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4)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达尔文等人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的基础”。
B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和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圾其产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工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它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并由此产生了社会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概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知识点概要注释:标记为红色加粗字体的内容为重点内容(结合上课老师的说法月个人观点来谈的),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哦!第一讲哲学与科学一、哲学的特征:反思与批判(不同于其它学科)二、西方式的反思:存在先于本质三、科学来源于哲学⎧⎨⎩希腊时期罗马时期简答:为什么牛顿晚年研究神学?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谈:①从目的上说;研究自然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所以在目的上并不冲突。
②从论据上说;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而现实中并不存在以上两种运动状态,只有非静止或非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必须有种外力推动才能解释现实中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种外力就来自于“上帝之手”,从而世界上存在上帝。
四、科学对哲学的影响对上帝论的抛弃例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去掉了上帝的假设,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等等。
1)中世纪文化、黑暗、文盲公元8世纪后期卡洛林文化复兴2)近代科学家为什么牛顿晚年研究神学?①论证上帝的存在②论证,论据(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讲自然观的演化1)自然观①万物有灵论(过程)背后的故事、论证过程②论证(生与死、万物有灵论)一、自然的变迁⑴什么是自然答:非人工的物理世界(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本性;本来就有的东西(自然而然)⑵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的自然观①万物有灵人有两种状态⎧⎨⎩睡死,⎧⎨⎩相同点:躺,闭眼不同点:醒,梦,呼吸人之有灵(自然拟人化)②古希腊时期Ⅰ爱奥尼亚学派—以具体的自然物为自然界寻找确定性。
Ⅱ古希腊人一直坚持对确实性的寻求,其实就是遵循事物由具体一抽象的规律。
柏拉图:理念(idea)由概念实体简答:为什么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科学会得到很大的发展?答;在欧洲黑暗、教会横行的中世纪时期里,没有妨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反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理由有三:①在中世纪,教会掌握大权,他们信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从而推动了教会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来解释上帝的伟大。
第五章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自然辩证法课件
研究的分类(下):实验开发研究
• 凭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或总结 本人或其他人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知识,通 过实验和模拟,研究制造或实质性改良新 材料、新产品、在农业或生物学领域甚至 还包括创造新品种的工艺和方法,探索提 供新的技术服务的可能性。如,依据锅炉 设计原理实实在在地设计一种或数种不同 型号、不同目的的锅炉。这个研究就属于 实验开发研究。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理论结构分析
一、科学的概念分析
• 科学概念的合理性分析 (1)实体;(2) 数量;(3)性质;(4)关系;(5)空间; (6)时间;(7)位置;(8)归属;(9) 主动性;(10)受动性
• 科学概念的实体属性分析
–(1)数学实体概念:引力常数、Ω系数 –(2)物理实体概念:电子、细胞、钾 –(3)观念实体概念:刚体、化学元素、物种
二、科学命题陈述分析
• 1、原理性命题陈述:绝对零度是达不到的。 • 2、因果性命题陈述:因为体系内部的热运动是永
恒存在的,所以,绝对零度是达不到的。 • 3、不同命题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理论硬核(在理论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2)辅助性陈述(支持理论硬核的陈述) –(3)事实陈述(也叫“经验陈述”,支持理论硬核的
实验开发 研究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典型研究工作示意图:
求究从 基进基 础到础 研实研 究验究 的开进 帮发到 助研应 。究用
。研 实究 验, 开再 发从 研应 究用 寻研
不同种类研究的区别实例(化学)
• 研究某种聚合反应的产品回收率和他们的物理性 能和化学性能,属于基础研究。
• 试图将生产具有一定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的聚合 物的聚合反应最优化的研究,则属于应用研究。
– 原理关系:物体状态的存在和演变之间未知其因果关 系的规律性。如,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所产生的力, 服从库仑定律 。这个库仑定律就是一个原理性定律, 不是因果性定律。
自然辩证法第五讲
浅层生态学
深层生态学
技 术 观
1.科学技术能够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它; 2.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和经济变革,但我们控制它的能力却是十分有限; 3.大规模的高技术(如核动力)是进步的标志 4.通过分析,把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来解决。
1.不能依赖科学技术,必须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其他途径; 2.我们能够按自己的要求改变社会和经济:技术应该是仆人而非主人。我们不必拥有伤害自己的技术; 3.中间的、适宜的和民主的技术(如可再生能源技术)是进步的标志; 4.通过综合,把所有部分看作一个整体,相互之间是关联的。
人与自然
1
参考文献:
2
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4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余谋昌:《生态学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6
地球纵观:
7
自然之友:http:///
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着重于从自然属性的定义: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学联合会)
着重于从社会属性的定义: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着重于从经济属性的定义:
01
02
浅层生态学
深层生态学
自 然 观
1.人与自然是分离的; 2.我们能够支配自然使它为人的利益服务; 3.我们能够也应该利用自然规律来开发利用自然。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2.我们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是为它自身而不是为它对我们有价值,我们应该与它和谐相处; 3.我们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如:地球人口数量有限规律)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及其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最根本的看法,主要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等。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科学技术观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总的看法。
它在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考察科学技术自身内部矛盾发展的规律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的是科学技术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方法加以总结,概括出适用于各门科学技术的普遍的原则。
⏹科学社会学是阐明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深刻揭示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这一本质属性,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一部分:自然观⏹从静态看自然,自然是什么?如何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系统性自然界的层次性从动态上看自然,自然是如何发展的?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第一讲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概念、物质实体、物质属性1 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2 物质实体⏹能独立存在、自我支持而不需要别的东西作为载体加以支持的自立体,是属性、关系、变化过程的主体、载体和基体。
⏹因此,相对属性、关系和过程来说实体是“第一存在”。
而属性和性质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依附于实体而存在,是形容、刻画与表征实体的东西(所以又被称为“第二存在”)。
【自然辩证法】第5课 科技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 ②技术生命周期模式: • 技术的生命周期:初始期、加速期、转变期、减速期、饱和期。 • 技术的发展过程:投入期、进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 ③技术梯度递进模式(空间)
• ④技术跃升发展模式(时间)
• 思考题:医疗技术怎样发展起来?推动医疗技术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 2、技术发展的动力 • 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直接动力); • 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之间的矛盾; • 不同技术之间的矛盾。 • 技术发展的外在动力—— • 社会需要和生产需要是基本动力;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 科技、教育、文化制度的重要推动作用 •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 “应用机器的大规范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 大规范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
•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 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 化学等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样,整个 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 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 从各生产部分的分工看,近代技术体系包括纺织部门、蒸汽机械的制 造部门等。棉纺业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面机的发明, 进而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
二、科学的发展模式和动力
• 1、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 • 欧美: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科学否证发展模式、科学的 社会历史发展模式。
自我扩展。 • 社会建构论:社会因素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 它们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但具有片面性。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ppt课件
弗雷格迅速给罗素回了信。他说:“哎呀,算术动摇了。” 他在即将出 版的《算术基础》中写了一个后记,说:“在工作结束之后而发现大厦的基 础已经动摇,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古希腊悖论: 鳄鱼与小孩
一条鳄鱼从一位母亲手里抢走了一个小孩,鳄鱼想吃掉小孩,但又想 吃得名正言顺,心安理得,于是鳄鱼对这位母亲说:“只要你回答对了我 的问题,我就不吃你的小孩。我的问题是,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小孩?” 母 亲该怎么回答呢?
19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 论,集合论刚产生时,曾遭到许多人的猛烈攻 击。但不久这一开创性成果就为广大数学家所 接受了,并且获得广泛而高度的赞誉。数学家 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 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 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 上。” 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1900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 勒就曾兴高采烈地宣称:“… …借助集合论 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 …今天, 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 但 是,罗素悖论的出现打破了数学家的美梦。
不知,而且是关于不知的知识。 —— 科普宁
——
芝 诺 悖 论 阿 喀 硫 斯 永 远 追 不 上 乌 龟
3、 科学问题的结构 1)问题的指向 问题所指的研究对象 2)研究的目标 即提问的内容。目标须正确才是真问题,否则为伪问题。 3)应答域 解决问题的范围,并且可调整。它是一个确定而有限的范围, 对求解起着导向作用。
伽利略悖论,使自然数与部分自然数比 较,产生了“整体 = 部分”的矛盾,康托尔 利用伽利略的方法,得出“一条线上的点要 比自然数多”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
自然辩证法第五讲_科学知识的构成
C科学事实III
3、特点 A可靠性(可重复性) B个别性 C相对独立性
4、作用
A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
假说、科学理论的基础。 B科学事实是评价和检验科学概念、科学定律、 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Fra bibliotek 二、科学定律
1、定义 科学定律——反映事物内部本质或者必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全称命题。 2、分类 A经验定律——直接从科学事实进行归纳推理 得到的定律。
B理论定律(原理定律)——从经验定律进行
溯因推理得到的定律。 3、特点 A一般性 B简明性 4、作用 A揭示了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或规律
B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C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的工具。 三、科学假说 1、定义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
学事实,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必然联系所作的 猜测性说明。
2、分类
A经验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经验
定律的假说 B原理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原理 定律的假说 3、特点 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2分类a经验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经验定律的假说b原理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原理定律的假说3特点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b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4作用a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广义的必经途径
第五讲 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
1、定义 科学事实——反映事物外在现象或者偶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单称命题。 2、分类 A科学事实I B科学事实II
A客观真理性。
B全面系统性。 C逻辑完备性。 4、作用 A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B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
a
22
③观察到什么(观察结果)要受理论的影响
④观察结果需用一定的陈述判断表现出来,而陈述判断 也要受理论的影响
深入的研究表明,后者的见解是合理的。
a
23
2、微观领域中仪器的干扰问题
•
间接观察能够使观察对象不断扩充,日益向自然界的广 度与深度延伸;使观察更加精细、准确;越来越能克服
人体感官观察速度的局限。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
,观测仪器不断改进更新,人们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
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时代的科学水平又与观测仪器的
水平密切相关。
• 值得指出的是,电子计算机在科学观察过程中的应用, 引起了观察方法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虽然它本身不是观 测仪器,但是它与现代观测仪器相结合,更加突破了传 统观察的局限,使遥感观测a 、“无主体观测”等成为可17
a
8
• 从变换思路方面来考察,问题转换可以是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转换和立体转换 等。
• 逆向转换:是将问题从否定的角度提出来。 • 互补转换:是将问题的两个对立方面统一地提出来。发散转换:是将问题的提法拓展
开去,多角度的发问。 • 立体转换:是将问题的平面思考与立体思考结合起来。
a
9
二、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
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a 略的起点。”
11
2、选题的基本原则
• 当然,选题是在发现科学问题之后进行的,要以对科学问题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 解为前提一些基本原则。一般来说,可以概括如下:
•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 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自然辩证法 5第五讲 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机制
(2)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包含着与自然不相符合的因素.
不证自明的公理和假设经常包含着与自然的不吻合。欧几里 德几何学“过直线外一点做一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做一条”。
(3)每一科学理论都有一个逻辑展开的过程。
牛顿力学的逻辑展开与麦可斯韦电动力学
(一)科学发展的机制
3、科学内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1)科学继承是对以往科学积累的成果予以接受和保留。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
(三)带头学科更替规律
▲凯德洛夫 :带头学科更替有周期性, 持续时间呈对半递减
趋势. 力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
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学——分子生物学
第五讲 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
(一)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规律(汤浅现象)
▲科技活动中心:科技成果超过全世界的25%; 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1540-1610 1660-1730 1770-1830 1810-1920 1920-
现在 ▲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80年周期 ▲一个国家成为科学技术中心应该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 ①具有一支高质量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队伍; ②具有一流的实验技术装备; ③具有高效率的图书情报系统; ④具有科学劳动的最佳体制结构;
学科的整体化科学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交叉学 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正在走 向统一,软科学是科学整体化的标志。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三)技术结构的整体化和技术手段的智能化趋势
技术结构是技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方式和顺序。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
2,机械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基本观点,合理意义及局限性[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基本观点]:1、机械的自然图景:伏尔泰“宇宙是一架大机器”,笛卡尔“动物是机器”,拉美特利“人是机器”;2、机械的实验生理学:嘴-钳子,心脏-发条,肌肉骨骼-绳子和轮滑系统,肺-风箱,肾脏-筛子和过滤器;3、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在牛顿力学的决定论原理上形成,如果知道物体初始的位置和速度以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就可以通过牛顿力学方程精确的导出未来任意时刻的运动状态;4、著名的拉普拉斯假定:设想有这样一个智能生物,他不仅知道一定时刻支配宇宙运动的所有作用力和组成宇宙的一切实体的位置,而且还具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巨大能力,那么无论是最大的天体运动,还是最小的原子运动,都将包括在同一公式里。
对于这样的智能生物,没有什么事物是不确定的,过去和未来都会展现在他眼前。
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
按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生物都是必然性的存在,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
[合理意义]:1.按照物质运动和物质构成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在反对神学的斗争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2.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当时科学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机械自然观成为相当长时间内科学家的通用观点。
3.后来由于科学进步和系统理论的发展,机械自然观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但至今仍然保持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局限性]:1.使18世纪自然科学在自然观上低于古希腊,甚至导致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目的论。
2.牛顿:神的第一推动。
3.恩格斯不无遗憾的说: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
3,系统的含义,构成,主要特征,系统观的基本思想[含义]: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辩证法幻灯第五讲
激发创新精神
自然辩证法鼓励人们勇于质 疑和挑战权威,敢于提出新 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激发创
新精神。
提高综合素质
自然辩证法教育不仅关注科 技知识本身,还注重培养人 们的综合素质,如人文素养 、社会责任感等,有助于培 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自然辩证法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中的价值
01
提供全球性问题的哲 学思考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方法论的关系
01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和指导原则,为科学方法论 提供正确的哲学依据。
02
科学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自然辩证法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03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科 学技术的发展。
02
自然观与科学观
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
自然辩证法有助于人们从哲学高度思 考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 样性保护等,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全局 性的解决方案。
02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自然辩证法强调不同文化和思想之间 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 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方面的合作与共赢 。
03
推动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关注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 共生,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应 对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自然辩证法幻灯第五 讲
目录
• 自然辩证法概述 • 自然观与科学观 • 自然科学方法论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学家的人文精神与科学伦理 • 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
01
自然辩证法概述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与内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 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的理论。
自然辩证法:第五讲什么是科学
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 环节。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 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猜测和反驳是科 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只有根据与某种理论 相悖才成为问题。科学的进步来自于现有 理论相悖的现象的提出。
危机时期:当以下四种情况的反常出现时,人们 会对范式产生怀疑,对范式的信念逐渐动摇,从而 使范式出现危机:1、反常数目越来越多;2、反常 十分顽固,既不能排除它们,又不能消化它们;3、 有些反常打击了范式的基本原则;4、社会上的某 种需要,使原来的范式受到巨大压力。
危机的到来使科学家失去了共同的信念,引
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与之不 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的过程。革命的标 志是范式的转换,新范式的产生必然是 旧范式的彻底破坏。
• 一部分科学家范式的转换被库恩称作“格式 塔转换”或“宗教转换”
• 范式之间不可比较
• 相互竞争的支持者们所赞成的一系列标准和 形而上学原则不尽相同。只有当一个理论的 前提被接受时,它 结论才具有说服力。相 互竞争的范式支持者们都不会接受对方的前 提,因而也必然不会被对方的论证说服
• 把理论看作是结构,一个理由源于科学史, (大多数科学的进步展现了一种结构,如哥 白尼革命之后,牛顿物理学的发展)还有 一个源于普遍的哲学论据,它与观察依赖 理论密切相关。
• 对科学更恰当的说明,必须从理解科学活 动发生其中的理论框架开始
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 —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 新常规科学……
自然辩证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系统自然观一科学基础与内涵1 科学基础20世纪科学革命a客观:相对论b宏观:系统科学(20c40s控制论一般系统论信息论20c60s70s超循环理论20c80s90s混沌理论)c微观: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2 基本内涵a从存在到演化(时间之矢,不可逆性)b确定性和随机性c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d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万事万物都是非线性的)二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系统的内涵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a是由若干要素组成(>=2)b"系"->系统内诸要素要素与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结构c"统"->要素彼此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d作为一个整体对特定功能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自然形式a整个自然界都是系统b自然界一切物质个体自成系统三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特点1 开放性a孤立系统:与外界环境无物质,无能量交换b封闭系统:与外界无物质,有能量交换(熵增)pc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有能量,有信息交换(熵减)i等结果性ii新陈代谢性2 动态性->变化发展:i进化(熵减)ds=dsi+dse(若ds<0,dsi>0,则dse<0)ii退化(熵增)ds总熵,dsi自身熵,dse外界熵3 整体性a分析方法:整体->部分b系统方法:整体->部分->整体4 层次性四要素结构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1 要素与结构的关系:a结构与要素的相互独立性b结构对要素的依赖性c要素对结构的相对独立性d要素对结构的依赖性2 要素与功能的关系:a功能的相对独立性b功能对要素活动的依赖性c要素活动的相对独立性d要素活动对系统功能的依赖性3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源,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i 结构决定功能:a一种结构->多种功能b多种结构->一种功能ii 功能反作用于结构第二章生态自然观一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1 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失衡->生态平衡表现:①人口激增②自然资源的消耗短缺(可能性,不可能性)③环境污染反思:①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②社会异化③传统工业生产的必然结果④传统发展观所致:发展=经济增长2 科学基础•生态科学提断学科①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生态特点②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远古时期:人与自然未分化,盲目地受自然的支配和奴役农业文明:人与自然开始分离,人类行为影响环境的能力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对立信息文明:人与自然的协调三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1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 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 生态系统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四可持续发展理论1、提出1962 P.威尔逊<寂静的春天>1969 罗马俱乐部1972 <增长的极限>1981 布朗<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1987 <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6"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994 <中国21世纪议程>2 基本原则①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的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③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行动共同性﹣共同性原则④人与人的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代内公平)第三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一科学的本质1 科学的涵义(人对自然的能动和反映关系)马克思:①人对自然的辩证关系②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实际财富又是观念上的财富ⅰ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ⅱ科学是一种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ⅲ一种方法2 科学的性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3 科学的本质①客观真理性②可检验性(科学,非科学,伪科学)③系统性④主体际性二科学知识的构成(⒈科学事实->出发点和归宿,⒉科学定律->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⒊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⒋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1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的真实描述或推断」ⅰ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ⅱ对观察实验结果的描述和判断ⅲ理论事实(科学事实与日常生产生活事实共同构成客观事实)特点:①可重复性②渗透理论③比较系统的④相对独立性作用:ⅰ科学知识的基础ⅱ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2 科学定律(全称命题)「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科学事实->(归纳法->经验型定律;想像,直觉,灵感->理论型定律)科学定律特征:①绝对真理是科学真理的统一②简明性作用: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ⅱ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ⅲ科学解释和科学预测的有效工具3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的说明和尝试性的解释」假说: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预言,预见特点:①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②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③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统一作用:ⅰ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ⅱ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形式ⅲ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4 科学理论「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具体的规律,预见特征:①客观真理性,②全面系统性,③逻辑完备性,④科学预见性第四章科学认识的形成(2题)一科学问题的提出⒈科学始于问题(求解目标,求解范围,求解方法)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矛盾⒉科学问题的来源①为了寻求事实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经验定律型问题②从理论与事实间的矛盾发现问题③从某一理论内部(非自恰性)的矛盾中问题④从不同理论的分歧中发现问题⑤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中中发现问题⒊科学问题的选择"选题""优先权""科学无禁区,技术有禁区"基本原则:①创新性原则(要作充分的调研,避免研究已经证明过的问题)②科学性原则(要有充分的科学背景,不要把毫无依据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③可行性原则(要考虑全面,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考虑自己的水平和研究能力)④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注意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法,实验法)⒈观察实验: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观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方法主体(观察者)-->(感官)客体(观察对象)经验观察的客观性,排除错觉,先入之见,注意细节,新现象,使观察具有可重复性⒉科学实验: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试验设备,人为的监测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主要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条件下获得的科学事实的手段。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系”。揭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关 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部分的 以个人协作为条件,部分地以对前人的劳动的利用 为条件。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作为生 产力的要素被资本利用可以成为致富的手段,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部分。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目前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事业,是一个职业门类.
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制造方 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和人文文化相区别.
是一种方法。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用经验的方法 与理性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经过多次 检验,证明它的真理性的认识方法.
3.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和 非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有两派:库恩认为科 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在是否是在范式的指导 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费耶阿本德否认科学划界 的必要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承 认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划分。
4.多元划界标准.邦格提出了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 件,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伪科学.
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划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 学的界限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核心是科 学划界的标准.有四种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有意义的命题是科学 的,否则就是非科学.可证实性是基本的特征, 后来用”可检验性”或”可证实性”作为标 准. 2.批判理性主义波普主张;理论具有普遍性,不 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可证伪的命题 题和理论是科学的。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有两条途径:
一是用归纳法从科学事实中概括出经验定律。 有描述性、直接实践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 关.
《自然辩证法》科学观-科学的性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必然规律
• 必然规律:在所有时间和地方都被观察到的规则性。
• 逻辑形式: (x)(PxQx)(任何一个x ,如果有P性质, 那么就有Q性质)
• 全称陈述作为规律的条件:
• 如果全称陈述蕴涵于某个已被接受的理论,或者猜想出的全称陈述其推论与已 知的背景知识相符合,则该陈述可以称为规律。
对应规则:将理论词与可观察词联结起来的规则。
例: “如果有一种特别频率的电磁振荡,则有一种特定色彩的可见的青蓝色”。 “气体的温度与它们的分子的平均动能成正比”。
• 对应规则的不同名称:
• 布里奇曼:操作规则。 • 概念或命题的意义在于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学实验操作和经验行为过程。
• 坎贝尔:字典。 • 因为这些规则将一种术语与另一种术语联结起来,类似于英汉词典的用途那样。
• 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本身应当具备原则上能够被事实验证的属性。
• 系统性:科学知识理论的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 主体间性:科学知识是超越个体的,科学共同体内普遍接受的知识。
(2)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A 逻辑主义:
• 逻辑经验主义接受了经验确定标准 ,以逻辑语言分 析改造传统思辩性哲学为己任 ,拒斥形而上学 ,提出 经验证实标准 ,即凡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 (知 识 )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否则便是无意义的、非科 学的。
• B 相对主义学派
• 操作主义者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意义标准 :每 一个词语、每一个科学问题和每一个科学命题 对应于一组,凡可操作的 ,包括仪器的和智力 的操作 ,就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是无 意义的、非科学的。
• 逻辑实用主义者奎因将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化 , 认为科学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 和工具 ,凡是在应付环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 的 ,否则是非科学的 ;科学理论只有有用无 用之分 ,没有真假好坏之别。
《自然辩证法》5
科学研究的实质内容, 科学研究的实质内容,就是借助 各种科学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 各种科学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搜 索资料,加工整理, 索资料,加工整理,从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找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 的规律,创造出新知识; 的规律,创造出新知识;或者根据科 学原理,研制出新的产品。 学原理,研制出新的产品。
2、实验方法的分类 (1)按实验中量和质的关系,可分为: 按实验中量和质的关系,可分为: 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和结构分析实验。 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和结构分析实验。 (2)按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可 按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将实验分为: 将实验分为: 析因实验、对照实验、判决实验、 析因实验、对照实验、判决实验、 探索实验和中间实验。 探索实验和中间实验。
(二)实验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 科学研究目的, 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 科学设备和设备), ),在人为控 段(科学设备和设备),在人为控 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 学事实的方法。 学事实的方法。
1、实验方法的含义 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 科学研究目的、 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 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 )、在人 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 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 获得科学材料的方法。 获得科学材料的方法。
3、实验方法的特点 (1)简化和纯化自然现象(精确性) 简化和纯化自然现象(精确性) 由于实验方法可以借助于各种专门 仪器和工具,根据研究的需要, 仪器和工具,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把 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分解, 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分解,通过人为的条 件控制对其进行研究, 件控制对其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是在纯 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化的条件下进行的,能够准确地把握本 质。
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是科学事实 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自身的 非自治性;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 非自治性;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已 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 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 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 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 。 常 识问题、无知问题、 识问题、无知问题、虚假问题不是科 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事实问题、 学问题。科学问题可以分为事实问题、 理论问题;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等。 理论问题;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溯因推理得到的定律。 3、特点 A一般性 B简明性 4、作用 A揭示了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或规律
B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C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的工具。 三、科学假说 1、定义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
学事实,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必然联系所作的 猜测性说明。
假说、科学理论的基础。 B科学事实是评价和检验科学概念、科学定律、 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
二、科学定律
1、定义 科学定律——反映事物内部本质或者必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全称命题。 2、分类 A经验定律——直接从科学事实进行归纳推理 得到的定律。
B理论定律(原理定律)——从经验定映某个自然领域的运动
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 2、构成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逻辑推论(包 括解释性的和预见性的)。 3、特点
A客观真理性。
B全面系统性。 C逻辑完备性。 4、作用 A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B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
五、四者的关系
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 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
2、分类
A经验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经验
定律的假说 B原理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原理 定律的假说 3、特点 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B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4、作用 A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广义)的必经
途径。 B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C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四、科学理论
第五讲 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
1、定义 科学事实——反映事物外在现象或者偶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单称命题。 2、分类 A科学事实I B科学事实II
C科学事实III
3、特点 A可靠性(可重复性) B个别性 C相对独立性
4、作用
A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