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升和毫升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由于李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李老师首先安排了长方体体积与面积的类比,由此启发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然后变换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一个量,比较体积的变化,使学生分别体会到“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李老师接着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李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多篇-2019年精选教学文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多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今天,新华学校的王晓玲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北京版: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北京版: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深受启发。
由于马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
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表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
——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尤炎海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认识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这节课学习对今后的生活生产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听了刘老师这节课深受启发。
一、重视情景铺设,引导有利质疑。
新课之前刘老师通过熟悉的冰箱图。
让学生当当设计师把冰箱准确的摆放在合适的地方。
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提出猜测体积可能和谁有关,顺势展开教学。
二、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体摆成自己喜欢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作品,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三、知识迁移培养能力。
老师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之后,让学生尝试计算时,老师故意出示正方体的计算,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知识自己推到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总之,这节课刘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教学的魅力,给我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优秀14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优秀14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1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教师应�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总结出统一计算公式,并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我认为选择这样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
实施者,而且应�二、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但学生能不能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发现式的学习,并不那我们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接受学学生能不能解决那些连成人都会感到困惑的问题?当我们把问题“V=sh这个公式,在实际计算中哪些地方能应用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发现并不如我们所预料的:学生无法解决。
但是我相信学生确实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
关键是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
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当然,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习?再说,今天给学生留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在今后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和发展。
欲速则不达,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为了急于求成,造成留给学生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学会思维的东西却不多这一大遗憾吗?三、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
近日听到有人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
”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
这节课,我基本上没有讲,整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参与。
要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条件,但完全不必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条件。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为您收集整理的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提供全面的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信息,盼望对您有用!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篇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稷下小学王万XX20XX年3月21日,我们在金茵小学报告厅听了韩建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课,深受启发。
韩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养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肯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受学问的探究过程。
韩老师支配了操作活动,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样子的长方体。
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看、分析,发觉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洁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育。
韩老师课件展示出4个摆法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看、发觉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育学生观看能力的过程。
韩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觉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观看能力的过程。
韩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育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韩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育学生应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看、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韩老师从上课开始就以学生所熟识的字典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身边的东西。
在课后练习中“一块体积为50立方米的长方体大理石,长是5米,宽是2米,它的高是多少米?〞和“一个长方体牙膏盒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现有一个纸箱〔内侧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30厘米〕,这个纸箱中最多可以放多少盒牙膏?〞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关怀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学问。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冯教导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冯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冯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冯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冯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冯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韩老师把算字典的体积贯穿课的始终。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1、本课是以问题为导引,训练为中心,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中掌握,练中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思想。
2、引入开门见山,通过抛出问题,调动思考,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思调动到学习上来,简捷明快。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提问、练习、板演、讲评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了有效互动和反馈。
3、杨老师对教材分析透彻,关键点讲解全面清楚,教学重点突出,拓展适当,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非常到位,通过本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而且在拓展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4、杨老师教学语言准确清楚,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富于变化,有激情。
采用启发式语言,填空式讲解,留下学生理解记忆的空间。
老师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激情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和激励。
5、注意解题格式规范的教学。
课堂中杨老师反复提醒学生要先写公式,再列算式,抓好学生的解题格式规范至关重要。
这堂课体现比较到位,反复强调,再根据学生的做的题目进行说明,做到了规范格式的具体化,从抽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6、采用巡视的办法,关注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展,并能根据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纠正错误,进行补充教学,针对性强。
杨老师把学生回答的错误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来用,是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7、心中有学生,注重学习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
8、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归纳能力培养。
比如,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归纳,总结出体积公式的通用公式,即实现了拓展提高的目标,渗透了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思想,也与本课的教学。
建议:1、本课课堂容量较大,结构紧凑,马不停蹄,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有可能跟不上。
建议适当放慢速度,把腾出来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思考候答、小结总结等环节上,让反应慢的差生能跟上来。
2、数学课以思为主,以练为主,这个方向是对的。
如果在课堂中间适当穿插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体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互动会更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开课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开课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钟丽冈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感触颇深,整节课上,钟老师和学生互动和谐,学生课上兴趣高涨,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上学生是非常愉悦的,这样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整个课堂脉络清晰。
钟老师通过学生对前置性作业的处理,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对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用字母表示公式,之后的练习题巩固对体积公式的理解以及应用,最后再用所学知识只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教师仪态大方、富有亲和力。
课堂生动形象,气氛自然活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3、重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郎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4、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
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
5、利用积分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钟老师采用抽取分值的方法,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将本节课的学习知识得到了延续,在教学中,冯老师还注重了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使得学生学习气氛很好。
6、在改错训练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钟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探询前后知识的联系中,意识到错误,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7、善于求异提问。
问题的设计富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挖掘学生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全面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评课人**中心小学** 9月22日,我们数学组的全体老师在凌桥中心小学二楼多媒体教室里,听了陈校的讲课,感受颇深。
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公式的推导又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上课开始,陈校首先利用基本练习,复习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单位、用手比划1体积单位的大小等,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了铺垫。
接着,放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然后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最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做可能有人认为费时,但我认为这样做值得,因为这样做能让他们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认知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
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的理念。
教学中,陈校还注意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同学们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思维语言,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急于把这些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
陈校在教学时安排了边摆边记录,再汇报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同时为整理、分析数据准备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条理地分析汇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大部分的环节是比较顺利的,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掌握的情况也较好,但是由于让学生动手拼摆小正方体,所以上课时学生动手所用的时间较多,因此在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时对公式如何推出所用的时间较少,有些仓促;还有就是在课件的利用上也存在遗憾,如果能把学生每个小组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在帮助他们理解公式的推导一定更有帮助,能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多篇-word文档资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多篇-word文档资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多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今天,新华学校的王晓玲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听课心得领会评课稿一、领会名师的风范。
本学期,有幸听了许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许老师的讲堂体现,能够用一个形象的词语来归纳:朴素无华、课如其人,这也正是对许老师人格与讲堂作品的归纳和。
朴素更显典雅和隆重,无华更增加了教课艺术返朴归真的魅力。
新课程改革正热火朝天的紧张进行着,而让讲堂回归自然、回归理性的认知的教师,当前还处在转型阶段。
我常常出门听课,而许老师的讲堂教课是初次让我感觉到了回归这样的理念的重要性。
许老师整堂课的教课形式就是一堂常态课、家常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头晕眼花的多媒体,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这样教课老师不用使讲堂披上华美的外套,不会让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转来转去,固然也学到了知识,可是老师和学生都会感觉到很累,学生失掉了自主学习的热忱,教师不过为了倾囊而赠的大方。
二、联系生活实质,解决实质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观点和体积的单位此后教课的 ,许教师第一出示一个长 20 厘米、宽 10 厘米、高 8 厘米的长方体 ,让学生猜一猜,看看它的体积大体是多少?接着再猜一猜它的体积可能与长方体的什么相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许老师依据学生的猜想,利用直观有效的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相关,接着,教师再次发问:长方体的体积究竟与长、宽、高存在什么关系,提示学生实验考证。
二、增强实质操作,发展空间观点小组合作,把每人准备好的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组内合作分别构成不一样的四个长方体,并实时填表记录(每组课前发一张表格),记下这时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需要的长方体的个数及此时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经过小组自主合作研究很快把表格填补完好,再经过展示、察看、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相关,且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学生很快解决问题,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进而从实践上涨到理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多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资料多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看法»听课心得体会明天,新华学校的王晓玲教员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讨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看法»。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受颇深,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规范下,如何提高先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假设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窗门带着效果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意思,课上教员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窗们所领悟,激起先生的自主探求和求知愿望。
纵观本课,先生一切的学习活动都是树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先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十分感兴味的。
二、有效应用学习终点。
美国教育心思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要素是先生曾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依据先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规范〔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只要思索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照先生学习数学的心思规律,强调从先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数学教学活动必需树立在先生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阅历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需掌握好先生的学习终点,在先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局部,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先生判别这些物体的外形;〝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效果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先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先生自主探求的空间十分大,其缘由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求进程为基础。
二、注重培育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员积极倡议〝自主探求〞式学习。
〝探求〞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求,是对效果做出猜想、假定、预测、搜集数据、证明的进程。
这是一个活动进程也是先生的思想进程,对儿童的开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拟突出:教员引导先生探求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求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先生逐渐掌握了探求这类效果的一些方法。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本文档旨在讨论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评课。
在评述内容时,我将简明扼要地介绍体积计算的基本公式,并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一、立方体的体积计算立方体是一种具有相等边长的三维几何体,其体积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体积 = 边长 x 边长 x 边长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立方体的定义和体积计算公式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境,如使用实物立方体或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练,以加深他们对立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是一种具有不同边长的三维几何体,其体积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体积 = 长 x 宽 x 高在讲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绘制示意图,并以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为例,如书本、盒子等来说明。
教师还可通过简单的情景设置,如拆箱装书或堆积积木等,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长方体体积计算的理解。
三、评课策略在评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评估学生对立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掌握情况:- 使用小组或个人练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计算给定立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演示。
这样可以检验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以及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掌握情况。
- 报告和讲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短篇报告或举行短暂演讲,介绍他们在理解和应用立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过程中的体会和方法。
通过学生的表述和展示,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思维能力。
- 评估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立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的容积、的容量等。
通过这样的评估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是否能有效应用所学知识。
以上便是《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的内容。
希望本文档对于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听了XXX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收获颇丰。
本节课中,XXX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点评:一、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XXX老师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层次分明XXX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序,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紧凑,师生互动良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非常紧凑,XXX老师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多样,符合学生实际XXX老师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特别是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来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课堂实效,教学效果良好XXX老师非常注重课堂实效,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XXX老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种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在本次课程中,我们研究了如何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这是一个实用且重要的数学概念,在日常生活和许多实际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这次课程进行评价,并总结所学内容。
课程回顾在课程开始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立方体和长方体的定义,分别是以正方体和长方体为基础形状的几何体。
我们研究了如何区分这两种几何体,并研究了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接着,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我们了解到,体积是描述一个几何体所占空间的量度。
对于立方体来说,体积的计算很简单,只需要将边长的立方作为体积即可。
对于长方体,也就是矩形的立体扩展,体积的计算是将长、宽、高三个边长进行相乘得到的。
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后,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些例题的解答。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如何运用所学的公式进行计算。
老师还给出一些练题供我们巩固知识。
研究收获通过本次课程,我研究到了如何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这些计算方法很简单易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
此外,我还学会了区分立方体和长方体,并了解了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这些知识对于进一步研究几何学和应用于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课程的评价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讲解清晰明了,引导我们进行实际操作,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答题,加深了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唯一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在练题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巩固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总的来说,这堂课内容丰富,知识点清晰,教学方法得当。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并且对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结通过这次课程,我们对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了全面的认识。
我们学会了如何区分这两种几何体,并掌握了计算它们体积的方法。
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期待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范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范文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基本图形,所以新授课也好,练习课也罢,都是数学教师们熟悉的平淡无奇的内容,上过这一内容的老师很多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老套、机械,难以上出新意。
听了这次观摩,我有幸欣赏到了刘老师执教的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收获良多。
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出浓厚的课改气息,上出新意。
一、教学要具备勇气。
曾经有很多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也聆听过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但是思前想后,就是想不出有哪位优秀教师上过哪一节练习课给我们看。
课改行进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解决公开课与家常课的“两张脸”现象。
一位朋友曾这样调侃听到的“教学展示课”:如果真去学习他们的上法,恐怕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就要考砸了。
如此可见一些公开课表面的浮华是多么地背离随堂教学的实际。
“真的很佩服刘延革老师的勇气和智慧!她敢在这样的大会上上练习课,还能上得如此精彩!”这是一位听课者发出的感慨,也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如果说以前对练习课的教学深感头痛的话,那么在聆听了刘老师的教学风采之后,我不仅从心里发出一种感慨,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如此精彩。
“家常课”、“公开课”本就为一家,我们要有一种挑战的勇气,挑战练习课、挑战家常课,以此拉近“家常课”与“公开课”的距离,用研究公开课的心态去研究家常课,用随堂课的基础性、扎实性来衡量公开课,两者相辅相成,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的主阵地。
二、教师要善“啃题目”。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怎么列式?为什么除以12?知道棱长又可以求什么?”这是本堂课的第一道练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做这道题目时需要回忆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及棱长总和的.计算公式,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掌握的是正方体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不正是本课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之一吗?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刘老师的课堂提问,巧妙地将正方体的知识复习融入一道简单的练习之中,看似平常却极不平常,以一题而复习一片,以一斑而窥全豹,那是大师的艺术,是无痕的教学。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观课报告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观课报告观看了李玉玲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课是在学生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他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基础上学习的。
本节课李老师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下面就我观看后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领略了名师的风采。
李老师的课堂教学,可以用一个形象的词语来概括:那就是朴实无华,整堂课增添了教学艺术返朴归真的魅力。
其教学形式就是一堂常态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这样教学老师不必使课堂披上华丽的外衣,不会让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转来转去,虽然也学到了知识,但是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受到很累,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只是为了倾囊而赠的慷慨。
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
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真正体现了一个优秀数学教师数学素养。
二、注重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李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三、培养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主改为自主探究、发展能力;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由以严格遵守常规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听课心得体会评
课稿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听课心得
何志颖
一、领略名师的风采。
本学期,有幸听了许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许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可以用一个形象的词语来概括:朴实无华、课如其人,这也正是对许老师人品与课堂作品的概括和总结。
朴实更显典雅和庄重,无华更增添了教学艺术返朴归真的魅力。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紧张进行着,而让课堂回归自然、回归理性的认知的教师,目前还处在转型阶段。
我经常外出听课,而许老师的课堂教学是首次让我感受到了回归这样的理念的重要性。
许老师整堂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一堂常态课、家常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这样教学老师不必使课堂披上华丽的外衣,不会让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转来转去,虽然也学到了知识,但是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受到很累,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只是为了倾囊而赠的慷慨。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许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 20厘米、宽
10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让学生猜一猜,看看它的体积大概是多少?接着再猜一猜它的体积可能与长方体的什么有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许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利用直观有效的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接着,教师再次提问:长方体的体积到底与长、宽、高存在什么关系,提示学生实验验证。
二、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小组合作,把每人准备好的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组内合作分别组成不同的四个长方体,并及时填表记录(每组课前发一张表格),记下这时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需要的长方体的个数及此时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很快把表格填充完整,再通过展示、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且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很快解决问题,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从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
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
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
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通过练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又把这个长方体用课件很直观的演变成正方体,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接着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分别标出长、宽、高及把底面涂色)学生计算后引导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把握了本课教材的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主改为自主探究、发展能力;教学方
法,由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由以严格遵守常规改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
甘教师在本节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
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它不仅让学生学会
了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联想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我想了很多:
1、教学备课未达精细巧妙
对于备课,我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许老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打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极致。
2、课堂教学缺少角色换位
平日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当做学生去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从许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教学态度的必要性。
3、教学效果稍欠扎实高效
许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收益到了很多,既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我在课堂上很少涉及这么多方面,唯恐时间和精力上不允许,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今后我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多方面教诲学生,做到课堂教学向扎实高效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