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深受启发。
由于马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
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
数学的吸引力。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
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要是在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时间在合理些,后面有梯度的练习学生就能得到训练,那样效果会更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导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听课老师有怎样的评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一)开学初,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能手大赛,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课。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6篇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6篇能精选习题,题目设置有梯度,提问面向中下等学生。
注意知识的衔接,运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懂。
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够,有待提高。
板书工整清晰,语言流畅有条理,课堂条理清楚,题目设置有梯度,课堂容量足,要加大学生参与面。
知识点详尽,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并能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如能适当增添一些互动环节,气氛会更好。
语言幽默风趣,将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的传授,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双基落实,效果大为显著。
知识点归纳条理清晰,采用学生回忆复习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忆和整理。
结合知识点辅以相关例题、习题,讲练结合。
例题规范,针对学生基础少扎实,采用此类复习方法能进一步夯实基础,值得肯定。
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详略得当,布局合理,字迹工整规范。
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
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
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
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郭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郭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课后练习中, 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郭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1、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评课
老师的整堂课,设计了复习铺垫,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升华,达标反馈等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效果良好。
一、引入简洁有效,促进学生思考本节课,老师采取了复习引入方式。
以实物纸巾盒为例,复习“它的体积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有关于体积的知识。
接着,让学生估一估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培养学生估测能力。
最后提出“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这个疑问,引发学生本能的思考,可能与“长、宽、高”有关。
课前通过简单的谈话交流,不仅起到了复习旧知的作用,更为整节课的探求提出了疑问,引发学生接下来的探究欲望。
二、重视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能力在本课的第二环节中,教师设置了操作探究如何算长方体体积的活动。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加强估测能力,验证探究结果在探究活动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个估一估的活动这样一个有参照的动态演变过程,使得学生的估计有理有据,也更加形象地验证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改变是有关系的。
四、重视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回归生活,同时也是对学生估测意识的一种培养。
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五、有效回顾全课,培养学习方法最后在回顾整节课中,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累。
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收获,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让学生在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论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为您收集整理的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提供全面的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信息,盼望对您有用!长方体的体积评课稿篇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稷下小学王万XX20XX年3月21日,我们在金茵小学报告厅听了韩建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课,深受启发。
韩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养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肯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受学问的探究过程。
韩老师支配了操作活动,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样子的长方体。
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看、分析,发觉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洁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育。
韩老师课件展示出4个摆法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看、发觉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育学生观看能力的过程。
韩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觉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观看能力的过程。
韩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育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韩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育学生应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看、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韩老师从上课开始就以学生所熟识的字典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身边的东西。
在课后练习中“一块体积为50立方米的长方体大理石,长是5米,宽是2米,它的高是多少米?〞和“一个长方体牙膏盒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现有一个纸箱〔内侧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30厘米〕,这个纸箱中最多可以放多少盒牙膏?〞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关怀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学问。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冯教导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冯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冯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冯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冯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冯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韩老师把算字典的体积贯穿课的始终。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1、本课是以问题为导引,训练为中心,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中掌握,练中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思想。
2、引入开门见山,通过抛出问题,调动思考,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思调动到学习上来,简捷明快。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提问、练习、板演、讲评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了有效互动和反馈。
3、杨老师对教材分析透彻,关键点讲解全面清楚,教学重点突出,拓展适当,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非常到位,通过本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而且在拓展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4、杨老师教学语言准确清楚,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富于变化,有激情。
采用启发式语言,填空式讲解,留下学生理解记忆的空间。
老师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激情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和激励。
5、注意解题格式规范的教学。
课堂中杨老师反复提醒学生要先写公式,再列算式,抓好学生的解题格式规范至关重要。
这堂课体现比较到位,反复强调,再根据学生的做的题目进行说明,做到了规范格式的具体化,从抽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6、采用巡视的办法,关注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展,并能根据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纠正错误,进行补充教学,针对性强。
杨老师把学生回答的错误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来用,是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7、心中有学生,注重学习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
8、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归纳能力培养。
比如,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归纳,总结出体积公式的通用公式,即实现了拓展提高的目标,渗透了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思想,也与本课的教学。
建议:1、本课课堂容量较大,结构紧凑,马不停蹄,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有可能跟不上。
建议适当放慢速度,把腾出来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思考候答、小结总结等环节上,让反应慢的差生能跟上来。
2、数学课以思为主,以练为主,这个方向是对的。
如果在课堂中间适当穿插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体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互动会更好。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本文档旨在讨论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评课。
在评述内容时,我将简明扼要地介绍体积计算的基本公式,并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一、立方体的体积计算立方体是一种具有相等边长的三维几何体,其体积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体积 = 边长 x 边长 x 边长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解释立方体的定义和体积计算公式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境,如使用实物立方体或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练,以加深他们对立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是一种具有不同边长的三维几何体,其体积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体积 = 长 x 宽 x 高在讲解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绘制示意图,并以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为例,如书本、盒子等来说明。
教师还可通过简单的情景设置,如拆箱装书或堆积积木等,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长方体体积计算的理解。
三、评课策略在评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评估学生对立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掌握情况:- 使用小组或个人练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计算给定立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演示。
这样可以检验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以及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掌握情况。
- 报告和讲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短篇报告或举行短暂演讲,介绍他们在理解和应用立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过程中的体会和方法。
通过学生的表述和展示,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思维能力。
- 评估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立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的容积、的容量等。
通过这样的评估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是否能有效应用所学知识。
以上便是《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的内容。
希望本文档对于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
《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在本次课程中,我们研究了如何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这是一个实用且重要的数学概念,在日常生活和许多实际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这次课程进行评价,并总结所学内容。
课程回顾在课程开始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立方体和长方体的定义,分别是以正方体和长方体为基础形状的几何体。
我们研究了如何区分这两种几何体,并研究了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接着,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我们了解到,体积是描述一个几何体所占空间的量度。
对于立方体来说,体积的计算很简单,只需要将边长的立方作为体积即可。
对于长方体,也就是矩形的立体扩展,体积的计算是将长、宽、高三个边长进行相乘得到的。
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后,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些例题的解答。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如何运用所学的公式进行计算。
老师还给出一些练题供我们巩固知识。
研究收获通过本次课程,我研究到了如何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这些计算方法很简单易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
此外,我还学会了区分立方体和长方体,并了解了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这些知识对于进一步研究几何学和应用于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课程的评价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讲解清晰明了,引导我们进行实际操作,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答题,加深了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唯一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在练题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巩固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总的来说,这堂课内容丰富,知识点清晰,教学方法得当。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并且对计算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结通过这次课程,我们对立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了全面的认识。
我们学会了如何区分这两种几何体,并掌握了计算它们体积的方法。
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期待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一、教材解读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针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教材。
本册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和属性,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和技巧,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及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并通过各种图形、实物和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属性。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定义,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物、图形和生活实例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进行测量和计算。
3.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辨认。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属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模块化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模块,有机地组织教学活动和任务,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3.实践教学法:通过观察实物、图形和生活实例,让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和实践,从中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应用。
4.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对立体几何的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探究长方体的定义和属性(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对比不同长方体的特点和共同属性。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通用15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篇1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
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共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每次听于老师的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次听了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由于马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
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评课官渡路小学五年级组张老师预设的本节课的学习具体目标是:一、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学生能准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会用字母准确表达公式。
二、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课时目标叙写情况分析:从张老师制定的目标分析,行为主体是学生,学习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行为条件是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行为动词是推导、表示、计算,行为程度是准确。
整体上来看,张老师制定的目标是可观察、可测量的。
但结合张老师的整节课的教学流程,课中也着重突出了“猜想、观察”,因此我们认为目标一应该调整为: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摆出不同的长方体,观察、交流后能准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会用字母准确表达公式。
学习目标实施情况:目标一:提出环节是第一环节,通过比较两本字典的大小,新课伊始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提出方式是:提问(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教学行为是:提问(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会怎样计算?)追问(为什么?怎么得到的?)讲解(a的立方);学习行为:回答、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回答出错了一次,那就是:v=aaa,出现了a的立方,有一人误认为3a,此处是新知,需要老师讲解。
目标二在第二环节提出,提出方式是提问(如果老师告诉你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教学行为:引导、追问。
学习行为是:回答、交流、结合例题和达标闯关来促成目标二的达成。
在这一环节有一人出错,学生汇报答案105立方厘米时,老师只关注了105,没有听到“立方厘米”。
此处,张老师没能抓住课堂的随机生成,当学生纠正老师时,老师说:至少我没听见。
此处是课堂的偶然事件,老师向学生道歉“对不起,刚才老师没听清,不过,正因为老师没听清,也向同学们提一个醒,在计量体积时要带体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听课心得领会评课稿一、领会名师的风范。
本学期,有幸听了许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许老师的讲堂体现,能够用一个形象的词语来归纳:朴素无华、课如其人,这也正是对许老师人格与讲堂作品的归纳和。
朴素更显典雅和隆重,无华更增加了教课艺术返朴归真的魅力。
新课程改革正热火朝天的紧张进行着,而让讲堂回归自然、回归理性的认知的教师,当前还处在转型阶段。
我常常出门听课,而许老师的讲堂教课是初次让我感觉到了回归这样的理念的重要性。
许老师整堂课的教课形式就是一堂常态课、家常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头晕眼花的多媒体,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这样教课老师不用使讲堂披上华美的外套,不会让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转来转去,固然也学到了知识,可是老师和学生都会感觉到很累,学生失掉了自主学习的热忱,教师不过为了倾囊而赠的大方。
二、联系生活实质,解决实质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观点和体积的单位此后教课的 ,许教师第一出示一个长 20 厘米、宽 10 厘米、高 8 厘米的长方体 ,让学生猜一猜,看看它的体积大体是多少?接着再猜一猜它的体积可能与长方体的什么相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许老师依据学生的猜想,利用直观有效的课件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相关,接着,教师再次发问:长方体的体积究竟与长、宽、高存在什么关系,提示学生实验考证。
二、增强实质操作,发展空间观点小组合作,把每人准备好的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组内合作分别构成不一样的四个长方体,并实时填表记录(每组课前发一张表格),记下这时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需要的长方体的个数及此时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经过小组自主合作研究很快把表格填补完好,再经过展示、察看、比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相关,且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学生很快解决问题,找到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进而从实践上涨到理论。
五年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五年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五年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在本节课中,刘老师把我县的课改理念的精髓组织化学习,可以说演绎得趋于完美。
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五年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篇1一、三维目标确立的恰到好处,落实得非常到位。
刘老师本节课流程的设计,既突出了本节课梳理、复习、巩固的课型特点。
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框架。
三维目标抓得准,,并且通过教师关键处的点拨、有效地组织教学、恰到好处的点评,使目标落实的到位,学生学习效果好。
二、组织化学习贯穿全课始终,有效地突出了学习有组织、组织人人学的核心理念。
首先,课堂伊始,小组合作完成题目,就充分体现了学有组织的设计理念;其次,又通过小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强调、点拨与点评,实现了组织人人学,形成了全员共同学习、探究的热潮。
最后,又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全程都体验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带来的快乐和精神享受。
三、教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都恰到好处。
可以说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组织者这一定位,被刘老师演绎的很到位。
她的点拨之处恰在学生的迷茫之时,不懂之处,一语中的,使学生如沐春风,幡然醒悟。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并且,组织语言的逻辑性强,循循善诱,语言简练。
讲解具有针对性。
表达准确,思维严谨,使学生享受了一次严谨思维训练的洗礼。
四、巧用实物演示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无论是测量土豆的体积的实践操作,还是最后一题的求表面积的变化,都能通过教具、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悟到解题的思路。
这样的教学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问题的思考,化难为易,润物无声,从而巧妙地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五、习题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我发现每道题都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
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有坡度,又符合不同学生的口味。
特别是最后一题,刘老师能举一反三、扩展延伸。
2019-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五年级数学评课稿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五年级数学评课稿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改就是改课,是关乎学生成长、关乎家庭幸福、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大事,这样说似乎并不为过。
课改既然这么重要,那就应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对于先学后教和以学定教,我举双手赞成。
但是,如果慌不择路、盲目追风,或者牵强附会地生出一个什么教学模式来强令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生搬硬套,难免会弄出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的笑话来。
笔者对此现状实不敢恭维。
就像穿衣戴帽一样,总不能要求男女老少、高低胖瘦、不同气质、不同角色的人们都穿上同样尺寸的衣服,戴上同样大小的帽子吧?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自己创出的方法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为此,一年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小学高段数学课改的体会,对小学数学的课改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尝试,摸索出一个适合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和本人特点的教学模式来,并取名;三试;教学模式。
现以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例谈如下:一、生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呈现第一幅积木图,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生:这是一个长方体,每排有4个方块,每层有3排,一共有2层。
我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个方块。
师:那就请大家先想一想到底该怎么算?学生搭积木,独立思考,手脑并用,显得既积极又热情。
教师巡视学情,从中发现问题与多样化解法。
学生在组内相互交流时,学困生可以请教他人,初步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读书发现,尝试讲解富兰克林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这时,教师请学生认真看书学习。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发现与收获,准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同时鼓励多样化解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每次听于老师的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次听了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由于马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
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
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要是在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时间在合理些,后面有梯度的练习学生就能得到训练,那样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