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辨治宋欣伟
气病——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气郁
气病——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气郁气的病变很多,临床辨证当分虚、实。
虚证为气虚、气陷、气脱;实证为气滞、气逆。
虚者治以补气、升提、固脱;实者治以理气、降逆。
1.气虚症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不思饮食,大便溏软,舌淡胖有齿痕,脉虚无力。
病机:饮食劳倦,久病失养,或年老体衰,或素体禀赋不足,脏腑机能衰退,元气亏虚而致。
治法:益气补中。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
本方功能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食少便溏等症。
2.气陷症状: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头目昏眩,脘腹坠胀,纳谷不香,或内脏下垂,或久泻久利,或脱肛、阴挺,或月经量多,或带下绵绵不断,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病机:脏腑虚损,中气下陷,升举无力。
治法:益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本方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中气下陷,清阳不升之证。
3.气脱症状:气息微弱,神情淡漠,面色灰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质白润,脉微欲绝。
病机:脏腑衰极,阴竭阳亡,元气欲脱。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
本方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用于元气衰惫,气血不荣脏腑,阳气欲脱证。
4.气滞症状:脘胁胀痛,攻窜不定,时轻时重,嗳气,或腹痛腹胀,矢气则胀满减轻,其病情常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苔薄,脉弦。
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
治法:行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方疏肝解郁,行气和血,用于肝郁气滞所致脘、胁、腹部胀痛,嗳气等症。
5.气逆症状:肺气不降则咳嗽喘逆;胃失和降而嗳气呃逆,呕吐恶心;肝气升发太过而头痛,眩晕,咳呛胁痛,咽中如窒。
病机:或痰壅于肺,肺气不降;或病邪犯胃,胃气上逆;或肝失条达,肝气上逆。
治法:属肺者,降气化痰;属胃者,降逆和胃;属肝者,镇逆平肝。
方药:肺气上逆者,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6:气郁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
《丹溪心法·六郁》:“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
”《证治汇补·郁证章》:“气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
”病机:郁为结聚而不得发越之谓。
厥脱病证诊断(六)
厥脱病证诊断(六)1.病名诊断(1)临床表现特点:①神志淡漠,但欲寐或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或潮红或发绀,四肢厥冷,汗出不止,气息微弱或气促息粗等症。
②脉沉细无力或脉微细欲绝或不能触及,血压下降,收缩压低至80mmHg(10. 7kPa),脉压小于20mmHg (2.67kPa)。
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低于平时血压的1/3以上,或收缩压降低30mmHg (4kPa),尿少(每小时少于30ml.),指压再充盈时间大于3秒。
(2)发病特点:发病急,变化快,迅即逆转。
(3)病因病机特点:因感受邪毒或内伤脏气、失血亡津、创伤剧痛、药物过敏等病因,导致气血逆乱,阴阳耗脱,发为本证。
(4)实验室检查:根据不同病因可参考必要的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如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
凡具备以上临床表现中的:①或②项,参考(2)、(3)、(4)项即可诊断。
2.证类诊断(1)气阴耗伤证:[主证]精神委靡、面晄、气短、口渴、汗出。
[兼证]倦怠微烦,四肢欠温。
[舌、脉象]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
(2)真阴衰竭证:[主证]神恍惊悸,面色潮红,汗出如油,口渴欲饮,饮不解渴。
[兼证]身热心烦,四肢温暖。
[舌、脉象]舌光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
(3)阳气暴脱证:[主证]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
[兼证]息微唇绀,体温不升。
[舌、脉象]舌淡,脉微欲绝或不能触及。
上述证类以主证和舌、脉象为主要依据。
病危重者,阳气暴脱与真阴衰竭可以互见。
又因病因病机不同,可以兼夹下列诸证:热毒炽盛证:壮热,口渴,烦躁,便结,舌红,苔黄燥,脉沉细而数。
心气不足证:怔忡不安,气促,舌淡,脉细而促,或结、代。
气滞血瘀证: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腹胀,舌紫暗,脉沉细而涩。
3.分期分级(1)分期:早期表现为气阴耗伤证或阳气暴脱证或阴竭阳脱证;中、晚期表现为真阴衰竭证。
(2)分级:①轻度:神清或烦躁不安,手足不温或肢端发凉,汗出过多,脉沉细(数)无力,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g (10.7kPa)以下,脉压<20mmHg(2. 67kPa);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低于平时血压的1/3以上,或收缩压降低30mmHg (4kPa)。
厥脱的辨证施护
厥脱的辨证施护标签:中医急症;厥脱;辨证施护《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之证,危证也。
”徐灵胎在评《临证医案指南·脱》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珠,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证,方名脱。
”故厥脱之名包括厥逆及虚脱,是中医中较为急危重的疾病。
本科根据厥脱的辨证,分别予各分型实施护理,效果较佳,现总结如下。
1 诊断与分型1.1 诊断有外感、内伤、亡血或脱液的原因,如外感湿热、温热、疫疠之邪,或七情劳累,真心痛、怔忡、心悸频发,或大量亡血、暴吐、暴泄等;出现神情淡漠、但欲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发绀、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息微弱或气促息高等症;脉沉细、脉微欲绝或不能及,血压下降收缩压小于80 mmHg,脉压差小于20 mmHg,尿少每小时小于30 mL[1]。
具备以上几条即可诊断为厥脱。
1.2 辨证分型[1]1.2.1 阳气暴脱体温过低或不升,大汗淋漓,气短息粗,舌淡,脉微细欲绝或不能及。
1.2.2 真阴耗竭神恍惊悸,面色潮红,口渴欲饮不解渴,尿少,舌光剥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
1.2.3 邪毒炽盛壮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燥,脉细而数。
1.2.4 气阴两虚神疲倦怠,四肢欠温或暖,口渴汗出,气息微弱,舌苔薄,脉细数。
1.2.5 心气不足怔忡不安,汗出气促,舌淡,脉细而促或结代。
1.2.6 气滞血瘀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舌暗紫,脉沉细而涩。
2 一般护理2.1 病情观察对病情的观察是抢救的关键,是帮助医师制定抢救方案的依据。
厥脱的病情观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志是脏腑气血盛衰外在的表现,病情危重者表现为神志昏迷,言语失伦,循衣摸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者预后较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者预后较佳;②面色:面色是气血直接在外的表现,面色红润者预后较好,面色苍白、发绀、晦暗枯槁者,脏腑败坏,胃气已绝,预后不佳;③出汗、肢冷: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危重患者额部汗出如油,兼有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是久病精气衰竭、阴阳离绝、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表现;阳气衰微,阴阳离决,则四肢厥冷,随着血压的恢复,肢冷转温,如难纠正,预后较差;④气息、脉象:气粗息高为实证,气粗断续者为假实,气促细微者为肺肾之气欲绝,气来短促,不足以息,为元气大伤,阴阳离决之危证;脉象微弱,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为阳气衰微,无力鼓动,如若出现浮散无根,至数不齐,表示为正气耗伤,脏腑之气将绝,如若出现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140~160次/min),则为阳极阴竭,元气将脱[2];⑤血压:厥脱患者血压一般为80/40 mmHg,有的监测不到,需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⑥小便:24 h小便在500 mL以上者厥脱较易纠正,小于100 mL者较难纠正。
厥脱的辨证施护
厥脱的辨证施护作者:张桂兰何少平庞永诚,沈云霞,张晓琳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5期关键词:中医急症;厥脱;辨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25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80-02《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之证,危证也。
”徐灵胎在评《临证医案指南•脱》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珠,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证,方名脱。
”故厥脱之名包括厥逆及虚脱,是中医中较为急危重的疾病。
本科根据厥脱的辨证,分别予各分型实施护理,效果较佳,现总结如下。
1 诊断与分型1.1 诊断有外感、内伤、亡血或脱液的原因,如外感湿热、温热、疫疠之邪,或七情劳累,真心痛、怔忡、心悸频发,或大量亡血、暴吐、暴泄等;出现神情淡漠、但欲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发绀、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息微弱或气促息高等症;脉沉细、脉微欲绝或不能及,血压下降收缩压小于80 mmHg,脉压差小于20 mmHg,尿少每小时小于30 mL[1]。
具备以上几条即可诊断为厥脱。
1.2 辨证分型[1]1.2.1 阳气暴脱体温过低或不升,大汗淋漓,气短息粗,舌淡,脉微细欲绝或不能及。
1.2.2 真阴耗竭神恍惊悸,面色潮红,口渴欲饮不解渴,尿少,舌光剥干枯无苔,脉虚数或结代。
1.2.3 邪毒炽盛壮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燥,脉细而数。
1.2.4 气阴两虚神疲倦怠,四肢欠温或暖,口渴汗出,气息微弱,舌苔薄,脉细数。
1.2.5 心气不足怔忡不安,汗出气促,舌淡,脉细而促或结代。
1.2.6 气滞血瘀口唇青紫,皮肤瘀斑,舌暗紫,脉沉细而涩。
2 一般护理2.1 病情观察对病情的观察是抢救的关键,是帮助医师制定抢救方案的依据。
厥脱的病情观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志是脏腑气血盛衰外在的表现,病情危重者表现为神志昏迷,言语失伦,循衣摸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者预后较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者预后较佳;②面色:面色是气血直接在外的表现,面色红润者预后较好,面色苍白、发绀、晦暗枯槁者,脏腑败坏,胃气已绝,预后不佳;③出汗、肢冷:汗为心之液,阳加于阴谓之汗,危重患者额部汗出如油,兼有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是久病精气衰竭、阴阳离绝、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表现;阳气衰微,阴阳离决,则四肢厥冷,随着血压的恢复,肢冷转温,如难纠正,预后较差;④气息、脉象:气粗息高为实证,气粗断续者为假实,气促细微者为肺肾之气欲绝,气来短促,不足以息,为元气大伤,阴阳离决之危证;脉象微弱,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为阳气衰微,无力鼓动,如若出现浮散无根,至数不齐,表示为正气耗伤,脏腑之气将绝,如若出现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140~160次/min),则为阳极阴竭,元气将脱[2];⑤血压:厥脱患者血压一般为80/40 mmHg,有的监测不到,需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⑥小便:24 h小便在500 mL以上者厥脱较易纠正,小于100 mL者较难纠正。
中医辨证: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变化
中医辨证: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变化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机变化;二是气的某些功能障碍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机变化。
1.气虚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而表现出相应功能减退的病机变化。
气虚的形成,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以及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使气过多消耗而致。
气虚的临床表现,常见精神委顿,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脉虚等症状。
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减退等;偏于宗气虚者,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
营卫气虚和脏腑、经络气虚的病机,则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亦各有不同。
元气是人身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故元气亏虚可引起全身性气虚,而无论何种气虚亦终将导致元气亏损,特别在小儿和老人表现得尤为明显。
2.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机变化。
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节着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和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和排泄,维系着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
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则能影响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等各种功能的协调平衡,病变涉及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个方面。
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机变化。
(1)气滞指气的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机变化。
气滞的形成,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阻滞气机,影响气的运行;或外邪侵袭,阻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皆可形成局部的气机不畅或郁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
气滞一般属于邪实为患,但亦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郁滞者。
由于脏腑在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肝脾宜升,肺胃宜降,故脏腑气滞多以肺、肝、脾胃为多见。
气滞的临床表现有多个方面:气滞于某一经络或局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胀满、疼痛。
宋欣伟运用四神煎治疗膝痹经验
宋欣伟运用四神煎治疗膝痹经验鲍宝生;宋欣伟【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膝痹;风湿病;四神煎;宋欣伟【作者】鲍宝生;宋欣伟【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省中医院风湿科【正文语种】中文宋欣伟教授为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早年师从浙江名医范仲明,后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深得真传。
对中医风湿病[1]辨治经验丰富,见解独到,临床用药剂量颇大,常以重剂起沉疴。
现择宋老师运用四神煎加减治疗膝痹经验介绍如下。
膝痹[1]以膝关节变形、肿大疼痛,肌肉枯细,下肢形如鹤膝之状为特征。
故又名“鹤膝风”、“膝游风”、“膝眼毒”、“膝疡”等,统属“中医风湿病”范畴。
早在《灵枢·经脉》就有“膝髌肿痛”的描述,《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疡科心得集》等对此症皆有论述,近代专门论及的较少,大多附于历节、痛风而述。
宋老师结合临床,认为膝痹具有“虚、邪、瘀”的特点,即正气不足三阴亏损、风寒湿(热)外邪侵袭和气血痰瘀痹阻为其三大基本病机。
膝痹相当于西医的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骨膜炎以及其他以关节肿大、积水、变形为特征的关节疾病[2],本文膝痹主要针对其中非化脓性的“风湿类疾病”而述。
四神煎首载于清《验方新编·腿部门》,原文云:“病在筋则伸不能屈,在骨则移动多限,久则日粗日肿,大腿日细,痛而无脓,颜色不变,成败症矣宜早治之。
立方四神煎:生黄芪半斤,远志肉、牛膝各三两,石斛四两,用水十碗煎二碗而入金银花二两,煎一碗,一气服之,服后觉两腿如火之热,即盖暖被,汗出如雨,待汗散后缓缓去被忌风,一服病去大半,再服除根,不论近久皆效”。
近代名医岳美中对此方治疗鹤膝风大为推崇[2]。
广安门医院冯兴华教授等[3-4]曾对该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专门研究。
四神煎君药黄芪,温微甘,功效有四:重用以补气,上达脑络,下通四肢;益气固表,通利营卫,防止风邪入侵,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止银花透发伤正;气能生血,若配合少量活血药,则有益气补血、行血利痹之功效。
厥脱证
厥脱厥脱证非单纯之厥证或脱证,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脏气或亡津失血所致的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的病症。
相当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一、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一九八九全国厥脱证协作组起草制订的《厥脱证诊治规范》进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一九八二年全国急性“三衰”分会制订的休克诊断标准。
二、中医治疗(一)治疗原则:本证因感受邪毒,内伤脏气,亡津失血,创伤剧痛,气血逆乱,阴阳耗脱为其病机,阴阳耗脱为其临危表现。
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以救阴、回阳、固脱为先,随之审因而治或病因同治。
(二)急救处理:1.宜静卧、忌搬动,采用头低脚高位,使精血充盈,滋润心脑。
2.输液救阴:即用养阴或增液注射液2000—3000ml静脉滴注;或用葡萄糖盐水、葡萄糖水、平衡盐液等,每日视病情需要而用3000—5000ml静脉滴注(具体可参照抗休克中扩容疗法)。
3.回阳救逆:艾条灸关元穴15分钟,艾火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或用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25%葡萄糖水20ml静脉缓慢推注每15—30分钟一次,连续3—5次,或予参附汤灌服每次50 ml,每6-8小时一次,鼻饲。
4.神昏者:针刺人中、涌泉、足三里穴,或用清开宁注射液10ml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缓慢推注,每1—2小时可重复一次,连续3—5次。
5.喘促者:鼻导管氧气吸入。
6.脉微欲绝或不能触及者:立即用参附注射液20ml,或生脉注射液20ml,或参麦注射液20ml,25%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缓慢推注。
疗效评估:本阶段虽然症状较重,但多数属于发病初期,中医药治疗疗效较好。
但某些老年患者,正虚较重,虽积极抢救,但疗效不佳,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其新的方法。
(三)分型论治1.气阴耗伤证:症状:神萎、气短、口渴、汗出、肢凉倦怠、舌淡红,脉细数无力,兼见尿少,微烦。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加减。
太子参30g,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若大汗大渴者,去太子参加人参15g,山茱萸肉30g;若四肢厥冷者,去太子参加红参15g,另加附子15g急煎频服。
针灸治急—厥证篇(内有多位名医治疗经验)
针灸治急—厥证篇(内有多位名医治疗经验)一、概述(1)厥证又称昏厥,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症,是临床常见的危急证候。
(2)各种时行热病、中暑、中风、癫痫、脏躁、疫毒痢和消渴、癃闭、臌胀病后期,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昏厥。
一般晕厥时间短暂、醒后无后遗症,但也有一厥不复而致死亡者。
厥证与中风的鉴别中风病程长,难自醒,常伴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厥证时间短,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可自醒,无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3)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脑血管意外、煤气(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中毒性痢疾、糖尿病危象、肝昏迷、尿毒症、休克、低血糖症、低血压、癔病性昏迷等。
二、病因病机本病多由于元气虚弱、劳累过度,或情志异常、剧烈疼痛等原因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清窍失养,阳气不达四肢而致。
(气盛有余,则气逆而上壅,清窍为之闭塞;气虚不足,则气陷而不能上承,清阳不得舒展)。
正如《素问·调经论篇》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1.外感时邪(热厥)★暑热或疫疠→肺、胃肠、心包→深入营血→扰乱神明。
2.痰浊蒙心(痰厥)★脾胃运化失司→湿聚生痰→痰热互结或兼风火挟痰→蒙闭清窍。
3.阴虚阳亢(气厥虚实)★素体阴虚→水不制火→ 心火亢盛→上扰清窍;★复加惊恐、恼怒→肝阳暴亢→气血并走于上→闭阻清窍4.气血不足(血厥)★素虚、年迈→气血不足;★大病久病→气随血脱;→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充于脑,髓海空虚,发为神昏。
★劳累过度;三、辨证【症候特点】:★★实证(闭证)突然仆倒,不省人事,面赤气粗,口噤握拳、呼吸困难:(1)痰厥者,兼见喉中痰鸣,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2)热厥者,兼见神志不清,面赤气粗,大汗,二便不通,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而数。
(3)气厥实者,因暴怒而致突厥,牙关紧闭,呼吸困难,苔白脉沉弦。
★★虚证(脱证)突然昏仆,不醒人事,面色苍白或潮红,呼吸微弱,口开手撒,汗出如珠,四肢逆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
中医对于气滞与血瘀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气滞与血瘀的辨证与治疗气滞和血瘀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理情况,它们在人体内的发生和发展与各种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通过辨别气滞和血瘀的症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气滞的辨证与治疗气滞是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的症状和体征,如疼痛、胀满、胁肋胀痛、脘腹胀满等。
中医在辨别气滞时,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症状,如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以及疼痛的发作时间等。
其次,中医还需要检查舌苔和脉象等,以获取更多的临床信息。
在气滞的治疗中,中医注重通过调理气机来消除气滞。
针灸、推拿、按摩等物理疗法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舒缓疼痛。
同时,中医也强调运用草药来疏通气机。
常用的草药有柴胡、香附、郁金等,它们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
此外,中医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等疗法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血瘀的辨证与治疗血瘀是指人体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嘻嘻稠,凝聚成块的病理情况。
血瘀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瘀斑、紫斑、疼痛、舌质深紫等。
中医在辨别血瘀时,同样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舌诊和脉诊。
在治疗血瘀时,中医注重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血液的流通。
中医常借助草药来调理血瘀,常用的有桃仁、红花、三七等。
这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的流通,从而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除了草药外,中医还可以运用针灸来治疗血瘀。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畅通血脉,促进血液的循环,从而解决血瘀引起的问题。
例如,通过艾灸和拔罐等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消除血瘀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气滞和血瘀的辨证与治疗,主要是通过辨别症状与体征,运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气血的运行。
中医治疗着眼于整体调理,强调平衡、协调和恢复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然而,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中医治疗气滞与血瘀的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证实其疗效。
中医关于“厥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厥证”的辨证要点
一、辨病因
厥证的发生常有明显的病因可寻。
如气虚证,多发生于平素体质虚弱者,厥前常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突受惊恐等诱因;血虚证,则与失血有关,常继发于大出血之后;气厥实证及血厥实证,多发生于形壮体实者,而发作多与急躁恼怒、情志过极密切相关;痰厥好发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之人,而恼怒及剧烈咳嗽常为其诱因。
二、辨虚实
厥证不外虚实二端。
实证者表现为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或痰涎壅盛,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
虚证者表现为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三、分气血
厥证以气厥、血厥为多见,应重点辨别气厥实证及血厥实证之不同。
气厥实者,乃肝气升发太过所致。
体质壮实之人,肝气上逆,由惊恐而发,表现为突然昏仆,呼吸气粗,口噤握拳,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脉沉而弦。
血厥实者,乃肝阳上亢,阳气暴张,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表现为突然昏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面赤唇紫,或鼻衄,舌质暗红,脉弦有力。
《伤寒论》厥证治法探析
《伤寒论》厥证治法探析
张国霞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1996(0)4
【摘要】阙证以手足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伤寒论》对此论述颇为详尽,现将其有关治法分析如下:1 回阳救逆法本法适用于少阴病阳衰阴盛之阙证。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云:“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逆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病机为病邪直犯少阴,或它经病变误治、失治,损伤心肾之阳,病从寒化。
当此阳衰阴盛之际,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主以四逆汤。
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归经少阴,以温阳祛寒;用干姜之辛辣,助附子以救逆;伍甘温之炙甘草,以补脾胃、调诸药。
三药合用,力专效宏,图回阳救逆之功。
本条之病机。
【总页数】3页(P11-13)
【关键词】《伤寒论》;厥证;治法
【作者】张国霞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试论《伤寒论》中厥证的治法 [J], 卢月英
2.《伤寒论》厥证辨治观探析 [J], 张喜奎
3.仲景厥证治法探析 [J], 马洪海;李冰;李占元
4.《伤寒论》治肺法探析 [J], 王根发;蒋小敏
5.《伤寒论》“缓治法”探析 [J], 许生;黄笛;夏娟娟;谭颖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内科学厥证
厥证xx年xx月xx日•厥证概述•厥证的辨证论治•厥证的治疗方法目录•厥证的预防与护理•结论01厥证概述厥证是一种急性病证,患者突然出现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厥证的定义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厥证可分为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
厥证的分类定义和分类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不同类型厥证的病因各不相同。
如气厥主要是由情志刺激、疼痛、饥饿、疲劳等因素引起;血厥主要是由急性失血、脑出血等引起;痰厥主要是由痰浊内阻、气机不畅引起;食厥主要是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胃失和降等因素引起。
厥证的病机厥证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气机不畅、血脉瘀滞、痰浊内阻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荣于脑窍,从而出现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厥证的病因病因和病机VS气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痰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胸闷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喉中痰鸣、胸闷等症状。
食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症状,同时可伴有腹胀满痛、大便不通等症状。
血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痛、眩晕、手足逆冷、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等症状。
主要症状02厥证的辨证论治总结词厥证中以寒邪为病因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寒冷、腹痛腹泻等。
详细描述厥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四肢寒冷、腹痛腹泻、呕吐清水等,同时可伴有全身疼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等表现。
治疗应以温中散寒为主,可选用良附丸、姜附汤等方剂进行加减。
厥寒证总结词厥证中以热邪为病因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发热、口渴烦躁等。
详细描述厥热证的主要症状为四肢发热、口渴烦躁、头痛身痛、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象洪大等表现。
治疗应以清热泻火为原则,可选用黄连解毒汤、白虎汤等方剂进行加减。
厥热证厥证中因气血虚弱引起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
从休克谈厥脱辨治
从休克谈厥脱辨治
赵立军;金东明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08(028)011
【摘要】休克属急重症,可归属于中医厥证和脱证的范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阐明该证病因复杂,病情危重,变化多端.其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在具体治疗中据不同病情,确定相应治法,开治厥之先河.中医辨治厥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加以整理分析,对临床治疗急危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页数】2页(P849-850)
【作者】赵立军;金东明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
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64.14
【相关文献】
1.论吴鞠通厥脱辨治特色 [J], 龚婕宁
2.厥脱证液体疗法辨治 [J], 华明华;曲堂靖
3.谈标本同治法在厥脱证治中的运用 [J], 姚公树
4.从伤寒与温病两大辨治体系的差异谈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辨治 [J], 王大伟;王飞雪;岳利峰;马克信;韩经丹;王一战;范吉平
5.开闭固脱辨治EHF休克──附76例疗效及甲襞微循环的观察 [J], 杨宁;余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辨治宋欣伟
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辨治宋欣伟指导周仲瑛现代医学的休克相当于中医学的厥脱,厥脱所致气阴两脱证,是指厥脱时气脱与阴(血)脱的并见,其描写散见于“气脱”、“血脱”、“亡阴”、“气液脱”等证中,常由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致阴(血)液急剧亡失,以致气亦随脱;或外感、内伤久病重病,气阴极度耗竭而成。
从历代文献描述来看,多注重于气、阴之急剧向外亡脱,古代医家据此创立独参汤、两仪膏、生脉散、参附汤等用以急救治疗,主旨在于固脱,成功地抢救了不少病人的生命,但失败的病例亦多。
即使在目前,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仍分别高达65-80%和80%以上。
为了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历代医家对厥脱的病机、治则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代有发展,尤以晚清最有成果。
王清任认识到厥脱在正气亡失的同时,存在着血淤的病理变化,首创急救回阳汤,取法扶正救脱和活血化淤相结合,抢救瘟疫、霍乱、吐泻所致的四肢厥冷、皮肤青紫、血色紫黑的厥脱病证。
绍派伤寒著名代表俞根初明确提出了脱证“乃由脏腑窒塞,而不尽关乎元气之虚脱”,“总由邪热郁火熏蒸,血液胶凝、脉络阻塞”所致的观点,认识到厥脱不尽属虚,理论上别具一帜,临床亦富验证。
近代随着对活血化淤的进一步研究,运用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654-2针剂治疗属于中医厥脱的感染性休克,取得了重大成果,已为众所周知。
陈汝兴等通过对休克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休克系“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使全身有效的气血循环量减少,各脏腑失去血液濡养,气血广泛淤滞于脉内所致,对气机不畅在休克中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
把青皮注射液运用于各类休克,以破气消滞、调节血量、改善各脏腑功能,使有效气血循环量增加而纠正休克,共治疗22例,显效17例,占77%,有效5例,占23%,从传统运用补法走向通法治疗休克。
近20年来,周仲瑛教授根据临床实践,认为厥脱证总由阴阳不相顺接,气血失调所致,既存在着正气耗竭,又具有气滞血淤的病理变化,气滞血淤、正虚欲脱为厥脱病理基础,故以行气活血、扶正固本为基本治疗大法,使用自行研制的救脱1号注射液治疗各类厥脱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二、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厥脱证是以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常因内伤脏腑,失血亡津,或邪毒内陷,热深厥深,或火极劫阴,阴损及阳,而致阴脱、阳脱或阴阳惧脱,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循环衰竭。
治疗以回阳救逆、养心复脉为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并根据其病因、病机、病情,辨证施治,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
主要药效学研究应以①急救,②固脱,为重点,进行有关的试验研究。
中国医药资讯网(一)主要药效学试验1、回阳救逆试验参照抗休克药效学研究,可供选择的试验如下:(1)失血性休克;可用犬、猫进行试验,大鼠及兔较差。
(2)感染性休克;可用活菌、内毒素或脓毒病灶诱发休克,多种动物均可选用。
(3)创伤性休克:可用肢体缺血法,转鼓法或打击法诱发休克,动物可选用犬、猫或兔。
(4)心源性休克:可用物理化学方法损伤心肌,或冠状动脉阻塞法(结扎、血栓、栓塞等法),或心包填塞法,诱发心源性休克,以犬、猫、小型猪为宜。
中国医药资讯网(5)其他类型休克:如烧伤、疼痛、过敏、肠道缺血、胰岛素休克,以及微循环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动物模型,亦可适当选用。
若新药用作回阳救逆急救药者,应作(1)、(2)两项,另在(3)一(5)项中选一项试验。
若新药为标本兼治者,应根据功用主治,有针对性的选作至少两种试验,例如主治邪毒内陷之脱证,应选作感染性休克;主治失血亡阳之脱证,应选作失血性休克及有关试验。
重点观测指标为血压及微循环。
2、血流动力学及重要内脏(特别是肾)血流量的影响:药物对心脑肾等重要内脏血流量的影响,以及对整体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与治疗作用有密切关系,应进行有关试验。
3、标本兼治的有关试验(l)主治邪毒内陷之脱证者:除进行上述试验外,尚应增作以下试验:①祛邪试验:如抑菌、抗病毒、抗毒素,抗炎、解热等与清热解毒有关的试验。
②扶正试验:如应激试验、免疫试验等。
(2)主治心气不足,阳脱于外者:应增作心力衰竭,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有关验。
宋欣伟教授辨治干燥综合征新思路
宋欣伟教授辨治干燥综合征新思路
吴玲燕;宋欣伟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7(25)8
【摘要】介绍宋欣伟教授中医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心得体会。
立足于中医整体
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从独特的角度分析病机,巧妙地将开里通表、清里润表、培土生金、引火归原等中医经典治法运用于干燥综合征的治疗。
并分别举医案验证。
【总页数】2页(P1564-1565)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药经验;宋欣伟
【作者】吴玲燕;宋欣伟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2.8
【相关文献】
1.宋欣伟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探析 [J], 关天容;陶茂灿;宋欣伟
2.宋欣伟教授运用通阳法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 [J], 王吉安
3.宋欣伟教授运用通阳法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 [J], 王吉安;宋欣伟;
4.宋欣伟教授运用滋阴解郁安神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J], 关天容; 宋欣伟
5.宋林萱教授辨治干燥综合征临证经验 [J], 刘晓宇;张洋;宋林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疗“厥证”方剂汇总
治疗“厥证”方剂汇总
厥证病因病机
1.气厥、血厥、痰厥的常见病因: ①情志内伤②体虚劳倦③亡血失津④ 饮食不节。
2.厥证的基本病机: 气机突然逆乱,生降乖戾,气机阴阳不相顺接。
①厥证辨证要点→辨病因→辨虚实→辨气血。
②厥证的基本治疗原则:醒神回厥。
③分证论治。
厥证→气厥(实证)→开窍,顺气,解郁→方药: 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厥证→气厥(虚证)→补气,回阳,醒神→方药: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厥证→血厥(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方药: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
厥证→血厥(虚证)→补养气血→方药: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加减
厥证→痰厥→行气豁痰→方药:导痰汤加减。
寒厥阳脱证的病机探讨
寒厥阳脱证的病机探讨
周学平;周仲瑛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0()12
【摘要】寒厥阳脱证的形成,关键在于心肾阳衰,气机逆乱,导致脏腑功能衰竭,阴阳气血严重失调,表现为阳衰阴盛,气滞血瘀,给脉不通。
【总页数】3页(P38-40)
【关键词】寒厥;阳脱;中医病理
【作者】周学平;周仲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相关文献】
1.运用趺阳脉鉴别《伤寒杂病论》中热厥和寒厥 [J], 陈宽圣;陆颖;李洁;
2.运用趺阳脉鉴别《伤寒杂病论》中热厥和寒厥 [J], 陈宽圣;陆颖;李洁
3.基于"寒凝血瘀"关键病机理论探讨新加良附方治疗胃癌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J], 国佳鑫;侯丽;蔡和平;栗枭杰;杨茜茹;张思亲;董青
4.慢性咳嗽寒咳证中医病因病机及物质基础探讨 [J], 范钰晗;史利卿;马建岭;王丽云;季坤;王颖;罗敬月
5.《伤寒论》中厥的基本病机探讨 [J], 陈可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耿鉴庭:脱发-血瘀、肝肾阴虚、神虚、阴阳两虚】
【耿鉴庭:脱发-血瘀、肝肾阴虚、神虚、阴阳两虚】耿鉴庭先生诊治“脱发”的经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在任何疾病过程中,诊断治疗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也是中医的学术特点和精华之所在,数千年来,它在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促进诊断治疗的进步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其实质也就是指出,在临床应当善于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进行周密的辨证才能达到正确治疗目的。
在内经的基础上,后世结合临床实践,对辨证论治又有迸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如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中的六经提纲,辨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随症治之,依法治之。
《金医要略》中论述三因,以专病专证而成篇章。
在专病、专方、专药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如黄疸病之主茵陈,百合病之主百合,热病之主黄连,胸痹之主瓜蒌、薤白等。
可见仲景伤寒、杂病分论各治,既为医家揭示了辨证论治之原理原则,又指出了辨证论治之具体方法,对我们临床实践具有高度指导意义。
在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上,于临床的治疗中常出现一病多方或多病一方的情况,进而形成“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之法。
同病是指同一种疾病,异治即包含着辨证论治之意。
下面就笔者同病异治几例脱发病,进一步简述对辨证论治的认识。
1周××,女,32岁,1978年7月25日来诊。
患者诉:脱发一年余。
病史:于1年前即开始脱发,继则加剧,头皮显露,曾用西药维生素及其他各药很多,治而无效。
胃纳佳,二便调,睡眠尚可,唯有月经延期而行,量少,舌质有瘀斑,脉沉细涩。
诊断:脱发(血瘀型)。
辨证:患者宿有经水愆期,乃瘀血内滞,通行不畅,升降失调,发失所养之故而脱之。
脉沉细而涩,属血瘀之候。
治则:活血化瘀。
处方:血府逐瘀汤。
生地25g、桃仁10g、柴胡10g、川芎7.5g、红花10g、甘草10g、枳壳10g、怀牛膝15g、赤芍25g2诊,8月7日服药10剂后,脱发较前减轻,诊断后,仍按前方继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辨治
宋欣伟指导周仲瑛
现代医学的休克相当于中医学的厥脱,厥脱所致气阴两脱证,是指厥脱时气脱与阴(血)脱的并见,其描写散见于“气脱”、“血脱”、“亡阴”、“气液脱”等证中,常由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致阴(血)液急剧亡失,以致气亦随脱;或外感、内伤久病重病,气阴极度耗竭而成。
从历代文献描述来看,多注重于气、阴之急剧向外亡脱,古代医家据此创立独参汤、两仪膏、生脉散、参附汤等用以急救治疗,主旨在于固脱,成功地抢救了不少病人的生命,但失败的病例亦多。
即使在目前,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仍分别高达65-80%和80%以上。
为了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历代医家对厥脱的病机、治则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代有发展,尤以晚清最有成果。
王清任认识到厥脱在正气亡失的同时,存在着血淤的病理变化,首创急救回阳汤,取法扶正救脱和活血化淤相结合,抢救瘟疫、霍乱、吐泻所致的四肢厥冷、皮肤青紫、血色紫黑的厥脱病证。
绍派伤寒著名代表俞根初明确提出了脱证“乃由脏腑窒塞,而不尽关乎元气之虚脱”,“总由邪热郁火熏蒸,血液胶凝、脉络阻塞”所致的观点,认识到厥脱不尽属虚,理论上别具一帜,临床亦富验证。
近代随着对活血化淤的进一步研究,运用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654-2针剂治疗属于中医厥脱的感染性休克,取得了重大成果,已为众所周知。
陈汝兴等通过对休克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休克系“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使全身有效的气血循环量减少,各脏腑失去血液濡养,气血广泛淤滞于脉内所致,对气机不畅在休克中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
把青皮注射液运用于各类休克,以破气消滞、调节血量、改善各脏腑功能,使有效气血循环量增加而纠正休克,共治疗22例,显效17例,占77%,有效5例,占23%,从传统运用补法走向通法治疗休克。
近20年来,周仲瑛教授根据临床实践,认为厥脱证总由阴阳不相顺接,气血失调所致,既存在着正气耗竭,又具有气滞血淤的病理变化,气滞血淤、正虚欲脱为厥脱病理基础,故以行气活血、扶正固本为基本治疗大法,使用自行研制的救脱1号注射液治疗各类厥脱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为此,本文选择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其病机本质、诊疗规律的进一步探讨,以求有助于深化理论,俾益临床。
一、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因机探讨
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始于外感、内伤多种原因,气滞血淤、气机逆乱是其病理基础,脏腑气阴始损终竭是其病变结果。
1. 外感六淫、疫毒、伏邪,内伤久病是厥脱的基本病因
厥脱常见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疫毒、大汗、大失血、大吐、中风和久病虚脱。
众多原因均可导致气滞血淤,成为厥脱证的基本病理。
⑴外感六淫,疫毒,伏邪化热
外感六淫疫毒,化热入里,或伏邪化热,热毒内陷,“热极血淤不流”,致使气血淤滞、脉络阻闭,气血津液不得正常循行,可以造成病理性血液、水液聚集(如蓄水、蓄血),机体升降出入之机废失则气血愈滞,且致脏腑受损。
热毒内陷,“壮火食气”,可使气耗气衰;热邪耗灼阴液,可致津伤血少。
气耗阴伤血少则可进一步发展为气阴两脱。
同时也可进而加剧气血淤滞。
他如大汗、大泻、大吐、大失血消亡津液导致的暴脱,亦可致气滞血淤的病理变化。
津液为血之组成部分,《内经.营卫生会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津液既伤则血液虚少、运行涩滞,每致广泛淤滞于脉中;气附载于阴津血液,一旦阴津血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外脱,此所谓“吐泻之余,定无完气”,“气随血脱”之谓,气脱则血行无力而瘀,总之气滞血淤在所难免。
⑵内伤久病元气虚弱,精气耗竭
多种慢性久病,元气虚弱,精气逐渐消亡可引起脱变。
心肝肺肾的功能衰竭基本上属于此范围,由于病因病理和症状均以精气外脱为特征,故又称外脱。
这类病人中,有多种临床证型,气阴两脱是其一,但每为气滞血淤与气阴两脱并见。
因“气为血帅”,久病元气衰弱,气虚无力运血则血淤气滞;脏腑气化失常,气血阴液难以生化,脉道枯涩,则愈益加重气滞血淤。
从上述可知,不仅邪实可以致气血郁闭,且可因正虚阴伤气耗而致气血郁闭,且气血淤滞贯穿于厥脱气阴两脱证的始终。
现代医学对休克的研究显示的,微循环血流障碍,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浓缩粘滞,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导致不同程度的DIC等,都支持了气阴两脱、气滞血淤,脉络闭阻是休克的基本病理这一观点。
2气机逆乱、脏腑气阴始损终竭是厥脱的重要病机
⑴气机逆乱、脏腑受损
人体脏腑经络的气机运行,分则为升降,为出入,合则为一气,升降与出入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升降之病极则累及出入,出入之病极则累及升降。
因此,外感内伤诸因都可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气机逆乱,使气阴耗伤、脏腑受损,具体表现为“闭脱互见”,“闭”,是指脏腑气阴因淤滞闭塞不能顺接,“脱”,是指脏腑气阴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步耗竭,生化息灭,气阴无根可系而亡脱于外。
二者又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终致气阴亡脱于外,气血淤闭于内。
于此可知,厥脱是气阴耗竭,脏腑衰竭与气滞血淤、脉络闭阻互见的综合征,是虚实互见、闭脱共存的综合征。
⑵宗气元气外脱、脏腑衰绝
厥脱气脱始自宗气外泄,终见肾元亡脱。
宗气由水谷精微所化的营卫之气和大气相合而成,若剧烈腹泻呕吐,大量胃肠失血致津、气、血亡脱则宗气难以为继;热毒外侵,病犯上中二焦之心肺脾胃,亦必然损伤宗气。
宗气外泄故见气短息微,虚里悸动,唇面紫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
宗气上积于胸中,下“蓄于丹田”(《灵枢.五味》),与元气相连,肾为元气之根,生命之本,病变及肾,肾元因衰竭而脱,故临床见气促、汗冷、尿少尿闭等真元衰微、肾失司化的危候。
现代医学认为休克时细胞损伤,线粒体功能紊乱,溶酶体破裂及其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和功能障碍,与中医认为厥脱时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脏腑气阴始损终竭的观点颇相类似。
二、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的四诊要点
望诊
1神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神志萎靡,瞳神呆滞,神识昏蒙,或撮空理线。
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曰:“目暗,肾将枯……目睛不转,舌强不语者,无神将脱。
”厥脱病人由烦躁出现表情淡漠,神志萎靡,瞳神呆滞系微循环障碍引起血容量不足,神经细胞反应由兴奋转为抑制所致,病至脑与心神气俱脱,则见撮空理线,神识昏蒙。
2色面黯唇紫,或面色灰白,颧红,皮肤淤斑花纹。
清.王宏《望诊遵经》曰:“卒厥唇口青者,身冷,为入脏既死。
”气血亡脱则面白,血液淤阻则面黯,口唇紫绀;皮肤花白为气机逆乱,气血淤阻之象。
颧
红为阴液脱竭,浮阳上越,虽红而淡,有浮于皮肤上之感。
3舌舌红绛有紫气,舌面干涸,或舌光淡紫暗干瘪,甚或舌体缩小
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颜色》曰:“舌绛而光亮者,胃阴亡也。
”“舌虽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肾阴涸也。
”气血津液耗竭则舌淡而瘪,甚或舌体缩小,气血淤滞则舌质紫暗。
闻诊
4息气息短促,张口微喘,或气息微弱。
宗气外泄,无以贯心脉而行呼吸,肾元不足,无力摄气下纳,故气息短促微弱。
心肺脾肾诸脏之气外脱则张口微喘。
切诊
5脉与虚里脉微细数涩,或模糊不清。
虚里动而应衣,或虚里搏动微弱。
气阴耗竭,脉络不充,气血淤滞,则脉微细数涩,甚则模糊不清。
宗气积于虚里,宗气外泄故见动而应衣,宗气衰竭则虚里搏动微弱。
问诊
6汗尿汗多而粘,小便短少。
汗多而粘为宗气外泄,肾元衰颓之象。
气液外脱,津不上乘于则口渴,膀胱不充则小便短少。
三、益气养阴固脱,行气活血开闭是治疗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的基本大法
由于气阴耗竭、气滞血淤是休克的基本病理,脏腑衰竭是最终结果,故周仲瑛教授主张在求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行气活血开闭,益气养阴固脱,通补并重的治法,并据此研制成救脱I号注射液,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这里的“开闭”是指开通闭塞之气,开通闭阻之脉络,开通郁闭之气机,“固脱”是指敛亡失之气,救垂竭之阴。
具体有三:
1.行气活血可以疏通气血淤滞
气滞血淤既可因于邪实,亦可源于正虚。
行气可以促进血液流通,活血可使淤化气畅。
且脏腑气机是人体之本,故尤须时刻注意调整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开通郁闭之气机,使阴阳之气得以顺接,从而恢复脏腑正常气化功能。
救脱1
号注射液以枳实、牛膝相配,一行气一活血,通达周身之气机而取气行血畅之效。
2.扶正固脱可以保护脏腑气阴
扶正固脱,益气养阴,既可匡正以祛邪,又可保护脏器细胞的功能,纠正气
机“升降出入”的紊乱,疏通气血的淤滞,使阴阳气血生化有济,从而达到保护脏腑气阴之目的。
救脱1号注射液以人参、玉竹相配,以人参大补元气配玉竹之增液生津,扶正脏腑气阴而达到固脱目的。
3.多脏同病,整体衰弱,重在维护心肾
厥脱是多脏器、多系统的整体失调、脏腑功能衰竭的急危重症。
心藏神,主血脉,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肾为元气之所舍,心肾水火的升降既济,在整体气机的调畅,脏腑气化运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若心肾之气衰竭,必致阴阳不相顺接而致脱,如气阴两脱患者面青唇紫,脉微欲绝,神志烦躁,淡漠或昏昧,均属心脉淤滞,心神失用所致,而气促汗冷,尿少尿闭又为真元衰败,肾失司化之危候,故治应手足少阴并重。
因此,多脏同病,整体衰弱,维护心肾为治疗的重中之重。
附:
宋欣伟,1991年南京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周仲瑛教授。
现为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