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提问类型

————————————————————————————————作者: ————————————————————————————————日期:

教师课堂提问类型

第一节认知层次

学习指南

教师在构思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答案中可能包含的内容,而且应当了解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应用的思维类型或过程,从而来确定问题的类型。“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可以用来帮助教师分辨和区分不同种类的思维或认知方式,从而在教师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时,帮助教师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问题。同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所提问题的要求,理解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

本节,我们将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对认知过程维度描述的学习,掌握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认知层次。

一、认知层次分析

2001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对原来分类法的六个维度: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变成用动词来进行分类,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纬度,这也与我们教学目标设定时要用行为动词相一致。因为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动词,在每个认知维度上提供了两个或更多具体的认知过程,并对认知过程进行了描述。

1.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是新获得行为的保持。记忆是最低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记忆通过常是由要求学生再认或重现信息的问题所激发,记忆对有意义的学习和问题解决非常重要。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全面、更深人。也就是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如果学生能够在更复杂的认知环境中运用知识,就更能够记忆并重现知识。记忆分为两个认知过程。

(1)识别。识别是从长时记忆库中找到相关的知识与当前呈现的信息进行比较,看其是否一致或相似。如,识别l894年8月1日、l893年8月1日和1895年8月1日日三个日期哪个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日期。

(2)回忆。回忆是指当给予某个指令或提示时,学习者能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如,哪一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2.理解

“理解”就是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并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系统之中,是“输入的知识被整合到已有的图示和认知框架中”。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在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记忆类的信息运用到新的环境中。

理解可以被看成是通向迁移的桥头堡,同时也是最广泛的一种迁移方式。不管是口头的信息、书面的信息还是图表图形的信息,不管是通过讲授、阅读还是观看等方式,当学习者能够从教学内容中建构意义时,就算是理解了,即学习者在对将要获得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产生联系时,他就产生了理解。更具体地说,新进入的信息与现有的图式和认知框架整合在一起时,理解就发生了。理解的认知过程分为以下几类:

(1)解释。是指学习者能够将信息的一种表征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征方式,如不同

语词之间的转换,图表转换成语词或反之,数字转换成语词或反之,乐谱转换成乐音,说明日蚀的成因,要求学生画出光合作用的图,等等。

3.应用

在给定的情景中应用某种程序。运用不同的程序去完成操练或解决问题。完成操练是指这样一种任务,学习者已知如何运用适当的程序,已经有了一套实际去做的套路;解决问题是指这样一种任务,即学习者最初不知道如何运用适当的程序,因而必须找到一种程序去解决问题。应用与两个认知过程有关。

(1)执行。它涉及的任务是一项操练,意味着在一个熟悉的任务环境中应用某种程序。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个熟悉的任务,所做的是执行某一程序。熟悉的情境为学习者提供了恰当的线索去选择程序,如:利用中国地图上提供的信息,估计黄河的长度;请准确计算l5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应用学习过的二位数加法,计算二位数加法问等等。

4.分析

将材料分成不同的部分,并确定这些部分怎样与彼此联系,以及与整体结构或目标相联系。将材料分解为其组成部分并确定这些部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这一过程包括了区分、组织和归属。虽然有时候也将分析作为独立的教育目标,但是往往更倾向于将它看成是对理解的扩展。或者是评价与创造的前奏。

(1)区分。从现有的材料中区分出无关或重要和不重要的部分。学习者能够按

照其恰当性或重要性来辨析某一整体结构的各个部分。区分同比较之间是有所

不同的。前者要求在整体的框架下看待部分,例如苹果和橘子被放在“果核”

这一更大的认知结构中加以区分时,颜色和形状都是无关特征,只有“果核”是

相关特征,比较则被要求关注苹果的所有三个特征;分辨直角三角形和正三角形

的不同,等等。

5.评价

在各种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依据准则和标准来做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和评判(基于外部准则所做的判断)。尤其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做出的判断,才是属于评价。

(1)核查。对某一操作或产品检查其是否内在一致。例如,结论是否从前提中得出,数据是否支持假设,呈现的材料是否互相有矛盾,等等。当核查与“计划”和“实施”相结合运用时,就可以确定该计划是否运作良好。发现一个过程或者成果的矛盾或错误:确定一个过程或者成果是否具有内部一致性;察觉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如,确定一个利学的结论是否根据观察的数据得来的);检查重力加速度实验结果和该定律的一致性,等等。

6.创造

创造是把要素放在一起形成连贯的或者实用的整体;重新组织要素成一种新的模式或结构。将要素整合为一个内在一致或功能统一的整体,这一整体往往是新的“产品”。这里所谓的新产品,强调的是综合成一个整体,而不完全是指原创性和独特性。“理解”、“应用”和“分析”虽然也有整体和部分之问的关系,但它们主要是在整体中关注部分;“创造”则不同,它必须从多种来源抽取不同的要素,然后将其置于一个新颖的结构或范型中。

创造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问题表征阶段(表征是指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此时学习者试图理解任务并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案;第二是解决方案的计划阶段,此时要求学习者考察各种可能性及提出可操作的计划;第三是解决方案的执行阶段。所以,创造过程始于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的“生成”,然后是论证一种解决方案并制订行动“计划”,最后是计划的“贯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