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古代和近代史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耳其古代和近代史簡介
當今的土耳其共和國是在古老土地上建立的現代國家。其疆域曾是多種族和多元衣冠文物的交匯之地。考古發現証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小亞細亞半島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后經歷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青銅器時代、赫梯衣冠文物、弗裡吉亞衣冠文物、呂底亞衣冠文物、波斯統治時期、希臘化時代、羅馬統治和拜占庭帝國時代、塞爾柱突厥王國和奧斯曼突厥帝國時代,現扼要分述如下︰
一、突厥人占據安納托利亞前的歷史
土耳其東南部地中海旅游勝地安納托利亞附近的卡拉因(KARAIN)洞穴中發現的石器和骨製用具表明,西元前8000-7000年,這一帶就有原始部落生存。這一部落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屬于穴居社會與新石器時代之間的早期農業社會。這是迄今為止土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遺跡。
科尼亞(KONYA)盆地考古發現繼而証實,安納托利亞自古即有野生谷物和野生動物,系世界農業和牧業發源地之一。加泰土丘遺跡表明,西元前6500左右,安納托利亞人便進入了新石器和銅石並用時代。他們種谷物,養牛群,居于泥磚屋之中,製作陶器、木器、用藤條編織籃子,以獸骨造武器,與周邊地區開展原始貿易。西元前5000-2000年,安納托利亞進入青銅器時代。青銅器早期遺跡以特洛伊芳城為代表,製作青銅兵器和生活用具,經營商業,使該城變為愛琴海和地中海的貿易中心。西元前2000年,市鎮繁興,亞述人進入安納托利亞,與當地人貿易並通婚,並與后者完善了青銅冶煉術,探索並掌握了冶鐵術。他們將銅、鐵兵器出售給美索不達米亞的各酋長國,很快富裕起來。
西元前1700年,赫梯從高加索進入安納托利亞。他們善于鍛造鋒利武器,語言屬印歐語系,乘坐的雙輪馬拉戰車屬先進軍事裝備。在征服了土著居民哈梯人(Hattic)后,他們將自己在高加索使用的種族名稱更改為“赫梯”(Hittites)。赫梯人注意學習異族文化和生產技術,包括哈梯人的楔形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閃米特文學。赫梯人能征善戰,收取哈梯人的納貢作為軍費,先后發動了對敘利亞阿勒頗王國和伊芳拉克巴比倫王國的戰爭,均獲得了勝利。西元前14-13世紀,赫梯王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域包括安納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敘利亞北部和外高加索西部。西元前12-9世紀間,赫梯王國面臨內憂外患,包括朝野內訌、特洛伊芳城被毀、亞述人入侵和希臘多利安人入侵。西元前8世紀初葉,弗裡吉亞人(Phrygians)從馬其頓和色雷斯渡海峽進入安納托利亞,焚毀首都博阿茲柯伊芳(安卡拉以東150公裡處)王宮,攻占安卡拉,定都戈爾迪
烏姆(Gordium,安卡拉西南60公裡處)。弗裡吉亞人的建築技術、木工、金工、牙雕和紡織技術在當時的歐亞大陸首屈一指,采用字母製文字。他們的東進與亞述人的西侵迎頭相撞。在與亞述人的較量中,弗裡吉亞王國實力大損。赫梯人乘機恢複了一些小城邦,但后被凡湖附近的烏拉爾圖人(Urartians)奪取。烏拉爾圖人與亞述人亦發生戰爭,亞述人繼續向弗裡吉亞王國進攻,但難以征服。西元前7世紀,在高加索地區遭到塞西亞人追殺的辛梅裡安人(Cimmerians)且戰且退,進入安納托利亞,一舉滅掉弗裡吉亞王國。辛梅裡安人奪取戈爾迪烏姆、安卡拉等地以后,散居郊野,游牧于安納托利亞西部,引起呂底亞人(Lydians)的警覺。呂底亞人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個鑄造貨幣的民族,語言為印歐語,貿易上與希臘人往來較多。他們從色雷斯渡海峽進入安納托利亞西部,以薩迪斯(Sardis)為都建立王國。呂底亞人視財如命,精于商業與貿易,並由于在赫穆斯河(Hermus
River)及其支流發現大量沙金而暴富,與辛梅裡安人展開不公平貿易。辛梅裡安人發現吃虧上當,以武力怒取呂底亞王國首都薩迪斯,奪回大量珍寶。呂底亞人丟失首都后,與亞述人結盟。西元前626年,辛梅裡安王國被亞述人滅掉,呂底亞人重新定都薩迪斯。西元前547年,波斯大帝居魯士率軍進攻安納托利亞,滅掉呂底亞王國,安納托利亞劃入波斯帝國版圖。
西元前546-前334年間,安納托利亞處于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之下,但愛琴海沿岸地帶在文化和宗教方面深受希臘人影響。早在西元前2600年,愛琴海沿岸就是希臘米諾斯-邁西尼文化圈(Minoan-Mycanean
Civilization/2600-1200
B.C,以克裡特島為中心)的組成部分。希臘盲詩人荷馬撰寫的《伊芳利亞特》史詩所描述的特洛伊芳戰爭就發生在安納托利亞西部愛琴海沿岸。從西元前1200年起,希臘人大量在愛琴海沿岸定居,建立許多城邦。繼而北上,由達達尼爾海峽進入馬爾馬拉海,控製博斯普魯斯海峽,並于西元前8世紀建立拜占庭城邦,創造了海峽和愛琴海地區的海運和商貿繁榮。希臘人先后與弗裡吉亞和呂底亞王國開展貿易,獲利豐濃。各沿海希臘人城邦為擺脫弗裡吉亞和呂底亞王國的軍事威脅,曾與波斯結盟,后又相繼反抗波斯占領,均遭鎮壓。
西元前334-前333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揮師進入安納托利亞,擊敗波斯帝國占領軍。他死后,安納托利亞被敘利亞塞琉西王朝和埃及托勒密王朝瓜分。西元前138年,羅馬帝國與塞琉西王朝交戰。塞琉西戰敗求和,將安納托利亞高原“割讓”給羅馬帝國。待奧古斯都皇帝(西元前2
7-西元14年)即位時,羅馬帝國在安納托利亞建立了嚴密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統治。羅馬帝國在395年分為東、西羅馬兩部分。東羅馬帝國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屬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史丹、埃及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南高加索一部分,首都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今伊芳史丹布爾)是古希臘的移民城市拜占庭舊址,故又稱拜占庭帝國。拜占庭時期,君士坦丁堡是繁榮的工商業中心,和阿拉伯、伊芳朗、印度等地進行貿易,馬克思稱之為“溝通東西方的金橋”。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527-565年在位)是拜占庭帝國著名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完成了《查士丁尼法典》和《法理匯要》、《法學總綱》、《法令新編》,統稱《民法大全》。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對以后歐洲各國的法令有重大影響。查士丁尼為恢複羅馬帝國的版圖,四處征戰,先后將義大利、西班牙東南部等並入拜占庭版圖。長期的對外戰爭,奴隸和農民的起義和外族的入侵使拜占庭帝國國力日益孱弱。1054年,羅馬教會與君士坦丁堡教會分裂,使拜占庭帝國四面受敵︰北有多瑙河北岸中歐和東歐各封建國家的進攻,東有塞爾柱突厥人的軍事威脅,東南有阿拉伯帝國滲透和擠壓,西有拉丁語世界的遏製。1071年,拜占庭帝國被塞爾柱突厥人打敗,幾乎丟失了整個安納托利亞。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邁赫邁特二世統帥的突厥大軍攻克。拜占庭帝國滅亡。1461年,希臘人在安納托利亞黑海沿岸的最后一個屬地特拉布宗投降。至此,奧斯曼帝國取代拜占庭帝國的過程全部結束。拜占庭文化在中古時期的歐洲占有重要地位,它繼承了希臘、羅馬文化的道統,又吸收了東方文化的原素,具有綜合的特色,世俗古典文化的道統,表現下拜占庭文化的各個方面。在哲學中占統治地位的新柏拉圖主義。它雖為基督教神學所利用,但其自身是唯理哲學體系。當時地理和史學著述也很發達。如從《東方各國旅行記》、《查士丁尼戰爭史》、《放史》等。拜占庭建築兼有古典時代和東方各國的風格。聖索菲亞建築是當時藝術的結晶。
二、 突厥人和突厥汗國史
突厥人最初的起源地,在準噶爾盆地以北,約在今葉尼塞河上游。《周書突厥傳》對此曾有記載。突厥人傳說“其遠祖,野狼所生也”,“故牙門建野狼頭,示不忘本也。”435年,突厥受柔然掠奪,遷移至阿爾泰山之陽,代為柔然的“鍛奴”。此后突厥日漸強大,並與西魏結好,西魏以長樂公主婚之。552年突厥出兵顛覆柔然汗國,逐漸形成突厥汗國。突厥汗國是由六世紀中葉到八世紀中葉,前后約近二百年歷史
的多部落、多部族國家。當時的疆域“東自遼海(今遼河)以西,西到西海(今裡海)萬裡。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五、六千裡,皆屬焉。”汗國建牙庭于于都斤山(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583年東西突厥分裂,630年隋朝應用“”是亞洲北部和中亞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以野狼為圖騰,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于西元前6世紀。突厥族群起源于今俄羅斯葉尼爾塞河上游地區。因生存環境惡劣,遂向東、中、西三個方向遷移。東路突厥人首先進入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南地區,繼而繼續東進,最遠抵達中國東北遼河上游地區並與中國南北朝之后的若干封建王朝有過戰爭或沖突,間或伴有經濟與文化上的交流,后西移。中路突厥人首先南下今蒙古國色欏格河和鄂爾琿河之間的河谷草原地帶,進而繼續南下深入阿爾泰山南麓。立足后,多次嘗試征服中國西域其它少數民族並向中國中原地區擴展疆域,與西域其它少數民族和中國若干封建王朝爆發過多次戰爭,其中也伴有經濟、文化交流和小范圍的民族融合(如北魏時期)。西路突厥人自葉尼塞河上游地區翻越阿爾泰山脈徑直向天山南麓轉進,后定居中國新疆喀什地區,並以喀什為大本營,分出一些部落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北兩緣的一些綠州定居。東、中兩路突厥人繼續因生存環境不利和與其它民族戰事不斷,除一部分留居天山南北兩麓外,大部移至今烏茲別克史丹和土庫曼間的阿姆河流域以及哈薩克的錫爾河流域。這一地帶在中亞史上被稱作“河間地帶”。東、中兩路突厥人以河間地帶為中心,向烏拉爾河流域、高加索地區以及阿富汗、伊芳朗北部展開多方位滲透,逐步坐大。
西元10世紀,河間地帶和喀什、天山地區的突厥部落皈依伊芳斯蘭教。移居烏茲別克史丹的奧古茲突厥分支(OGUZ
TURKS)迅速崛起,並以布哈拉(BUKHARA)為都城建立突厥國。由于內部權力之爭,部落首領之一塞爾柱率部出走,進入土庫曼,安下帳營,以游牧和為周邊強鄰充當僱佣軍為生,先后為波斯薩曼王朝和阿富汗伽色尼王朝效力。塞爾柱死后,部落由兩個孫子圖格魯勒(TUGRUL
BEY)和查格理(CAGRI
BEY)統領。1040年,二人乘伽色尼國王麥斯歐德率主力討伐印度時,推翻伽尼色王朝,建立塞爾柱王國,定都加茲尼。查格裡留守。圖格魯勒率主力西征,先后占領伊芳朗中、西部和美索不達米亞大部,1055年攻克巴格達,推翻布維希王朝(BUWAYHIDS,935-1055),並將塞爾柱帝國首都遷至賴伊芳(RAI,古地名,位于伊芳朗境內)。1063年,圖格魯勒病死在征戰途中,帝位由埃勒卜?阿爾斯蘭(ALP
ARSLAN,
1
063-1072年在位)繼承。埃率軍占領敘利亞、黎巴嫩、巴勒史丹、約旦和外高加索並于1071年在凡湖地區大敗拜占庭軍隊。這一年被中外史學界定為突厥人征服安納托利亞和伊芳斯蘭教立足土耳其元年。埃建立了安納托利亞塞爾柱王國,定都安卡拉。安納托利亞塞爾柱王國從此構成大塞爾柱帝國的組成部分。1243年,塞爾柱帝國被蒙古人所滅。
蒙古人進入阿拉伯地區和小亞細亞的歷史短暫,遭各方反抗后退卻。其間,13世紀初由今土庫曼遷入安納托利亞西部的奧胡斯突厥群(OGHUZ
TURKS)卡伊芳部落(KAYI
TRIBE)首領奧斯曼在瑟于特(SOGUT,伊芳史丹布爾東南200公裡處)建立奧斯曼侯國。奧迅速統一周邊小侯國,擴軍並揮師東進,奪取整個安納托利亞。邁赫邁特蘇丹(SULTAN
MAHMET二世,1451-1481年在位)繼位后,率奧斯曼大軍橫渡達達尼爾海峽,于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正式建立奧斯曼帝國,並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芳史丹布爾。經塞利姆一世蘇丹(SULTAN
SELIM,1512-1520年在位)和蘇萊曼大帝(SULEYMAN THE
MAGNIFICENT,1520-1566年在位)時期的對外擴張,北起克裡米亞、東南至整個阿拉伯半島、正南至蘇丹和北非,東至伊芳朗和裡海,西北達維也納,東南至西班牙的亞、非、歐廣大地區均被置于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奧斯曼歷任蘇丹被視為伊芳斯蘭世界的最高精神領袖,奧斯曼帝國版《古蘭經》沿用至今,基督教聖地之一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擴張,一方面遭到各屬國民眾的反抗,另一方面遇到歐洲列強和沙俄的強力擠壓和遏製。奧斯曼帝國自十七世紀起與歐、俄及周邊民族戰事不斷,因四面出擊而愈發顯得力不從心,國力日衰。與此同時,歐洲經文藝複興、地理大發現、全球商貿航路打通、資本原始累積過程完結、工業經濟興起和科學技術進步,成為世界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同時,軍事理論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發展,使歐洲軍事實力遠遠超過奧斯曼帝國。力量對比失衡呈不可逆轉之勢。從18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被歐、俄視為“歐洲病夫”。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領土和屬地的問題,即所謂的“東方問題”,擺在了列強面前。對此,革命導師恩格斯指出,所謂“東方問題”就是“對土耳其怎么辦”的問題。在“東方問題”上,英、法、奧、德等與沙俄展開激烈角逐,爭奪的焦點是巴爾干半島及對土耳其海峽(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控製權。經巴爾干諸國的若干民族起義、兩次俄土戰爭、土埃戰爭、克裡米亞戰爭、塞土戰爭、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奧斯曼帝國實際上成為歐洲
列強的附庸,並在歐俄爭奪中充當歐洲列強的炮灰,形成屬地失控、本土難保的局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斯曼帝國加入德、奧同盟國集團,與英、法、俄作戰,戰敗。戰爭給土耳其民眾帶來巨大災難,四年中共有33萬官兵陣亡,200萬百姓因流離失所和疾病而喪命。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迫使奧斯曼帝國在《色佛爾條約》上簽字。條約規定︰取消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放棄對亞洲和北非的一切權益,承認亞美尼亞和庫爾德史丹自治,色雷斯東部和安納托利亞西海岸歸屬希臘。在此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土耳其近、現代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穆斯塔法?凱末爾,毅然發動對外反抗外國占領、對內推翻奧斯曼帝國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民族和民主革命,取得勝利。1922年,安卡拉革命政府宣布廢黜奧斯曼帝國末代蘇丹,奧斯曼帝國的歷史正式終結。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誕生,定都安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