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历史体系的多样性与编纂实践

合集下载

反思20世纪的西方史学

反思20世纪的西方史学

反思20世纪的西方史学20世纪是西方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见证了西方史学从传统的政治史和文化史向社会史、经济史和全球史的拓展,同时也经历了理论和方法的革新。

本文将对20世纪的西方史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探讨其发展的特点、主要成就和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20世纪的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西方史学逐渐摆脱了以前的重大的政治史和文化史叙事范式,开始关注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和全球史等其他多个方面。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使得西方史学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中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为整体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

另一个特点是理论和方法的革新。

20世纪见证了西方史学从传统的叙事史转向了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安娜尔学派和社会历史学派的兴起。

安娜尔学派注重历史事件的微观分析和个体经验的重建,倡导历史研究应注重对象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的统一。

而社会历史学派注重对群体、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对历史研究具有启发性的理论和方法。

20世纪的西方史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全球史的兴起。

全球史透视历史发展的全球性视角,将历史视为全球系统的一部分,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史和地区史的局限,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20世纪的西方史学还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容和形式。

20世纪的西方史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是理论与实证研究之间的过分对立。

在实践中,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难以有效应用于具体的历史研究,导致历史研究与理论之间出现了较大的脱节。

另一方面是学科的孤立和碎片化。

20世纪西方史学的多元发展使得历史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展,但也导致了不同专业的历史学者之间的孤立和碎片化,使得历史研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未来,西方史学应该努力克服这些不足之处,实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推动不同专业的历史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世界提供更加牢固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1.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航路开辟后,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大量的黄金白银引发了价格革命,从而造成了“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地疯狂掠夺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

这段话主要是针对A.葡萄牙B.荷兰C.西班牙D.意大利【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限制“1533-1603”。

在这一时期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国家是西班牙,故应选C。

法国是18世纪与英国进行殖民争夺的国家;荷兰是17世纪与英国进行殖民争夺的国家;D项是中世纪东西方交往的要道。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

3.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A.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冲击封建生产关系C.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引发本国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由图表可以看出,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从近代化的角度可以得出,这冲击封建生产关系,所以答案显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4. 2013年8月,中远集团商船首次尝试经由北极东北航道到达欧洲,在亚、欧、美地区连接起一条快捷、低成本的商贸通道。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

高三历史新航路的开辟试题1.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

……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C.世界市场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国家衰落下去,英荷等大西洋沿岸崛起,故A项符合题意,选A。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的开辟·贸易通道的改变2.下列四幅历史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③④①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片2是海上丝绸之路,图片3是新航路开辟,图片4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三角贸易。

图片1是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为世界市场。

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②③④①。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3.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往往由于视角、史料的差异而产生不一样的解释。

下列选项中,由于新史料的发现而导致不同解释的是A.哥伦布到达美洲被称为“发现新大陆”,也被称为“文明的相遇”B.魏晋南北朝被称为“分裂的时代”,也被视为“思想的自由时代”C.欧洲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时代”,也被目为“田园牧歌的时代”D.商朝一度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时代”,也被认为是“信史时代”【答案】D【解析】发现新大陆,使新大陆和旧大陆逐渐联系为一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同文明的相遇;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是分裂的时代,思想上玄学沉寂,佛道发展,儒学面临挑战;欧洲中世纪在思想上是黑暗的时代,在经济上是农业时代,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所以是——田园牧歌的时代;ABC都是视角不同而得出的结论;商朝随着断代工程的研究和大量史料的发现,改变原来的结论,是史料差异产生的结果,因此选D。

一种多元并存、互融并进的全球史观 ——丹尼尔·伍尔夫的《全球史学史》及其意义

一种多元并存、互融并进的全球史观 ——丹尼尔·伍尔夫的《全球史学史》及其意义

15世纪以后,世界各地的史学著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类型的多样性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历史学作为新政权建立的重要工具和巩固君主及宗教权威的支柱作用一直在加强。在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意大利的许多被宫廷资助的人文主义者用优美的拉丁文写作历史,以此来歌颂他们的统治,并希望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正面形象载入史册流芳百世[1](pp. 199-200)。在伊斯兰世界,印度、波斯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已经放弃了早期伊斯兰著作所关注的宗教,取而代之的是将历史作为建立君主权威和中央集权的工具,这更类似于同时期的欧洲君主们[1](p227)。
其次,明确否定了西方史学思想的中心观念及其价值评判标准。
史学史的撰述不能只以西方史学研究为对象,还应当注意到非西方史学的经验与成就,不能单纯地以西方史学模式为标准体系来衡量非西方史学的价值及其发展水平。在一张地图上或一本书中,中心的位置至少应该被认为有相对应的边缘地区的存在,有时我们甚至还会为哪里是中心,什么是边缘而争论,但对于大多数西方史学作品来说,它们都不愿将其对于过去的理解放进整个故事中。边缘?空白?附属?无论我们选择哪个词都无法与西方的中心相对应。就像爱德华·萨义德所总结的:各个学科领域里宣称的普遍主义都是一种极端的欧洲中心论。针对这种极端的欧洲中心论,伍尔夫认为地球上出现的各种文明用不同的方法构建过去,形成了它们对过去与现在关系的不同认识,进而发展出不同的术语来表述他们,这些都是他们自身价值的反映[1](p.7),因此也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标准而非当代专业历史学家极其狭隘的标准来判断;所有的史学文化都是不同的,也不应该以相同的方法来衡量他们。另一方面,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向读者展示世界各地的史学发展成果,从而创造出一个五颜六色而又毫无意义的史学万花筒,“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重写东西方同时并存的史学,就会陷入失去自己观点的危险之中;我们将无法看到宏观的景象,尽管它可能只是零碎的;同时也不会意识到不同史学类型的重要性和伟大之处,以及相对的衡量标准”[1](p.10)。因此,伍尔夫具体论述了史学观念在世界各个地区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并总结出了多元化的史学实践与经验。

反思20世纪的西方史学

反思20世纪的西方史学

反思20世纪的西方史学20世纪的西方史学在历史研究和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和变革。

本文将对20世纪的西方史学进行反思和探讨,探讨其发展的特点、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20世纪的西方史学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历史学主要以政治历史为主,强调历史事件和统治者的行为,忽视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20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开始尝试从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历史,推动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史的发展。

马尔科姆·托尼(Malcolm Thomie)认为,社会历史的出现使得史学家开始关注人民的生活、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20世纪的西方史学在方法论上也取得了很多创新。

历史学家引入了许多新的方法和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从而使得历史研究更加科学和系统。

历史学家开始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如口述史、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等。

这些新的方法和理论为历史研究揭示了新的方向和视角,使得历史学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性。

20世纪的西方史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的西方史学在过分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忽视了政治和外交等方面的重要性。

一些批评者认为,过度的理论化和方法论导向使得历史研究与现实生活脱离太远,失去了对社会和人类的现实关怀和启迪。

一些学者也对20世纪的西方史学的欧洲中心主义持批评态度,认为历史研究应该更加平衡和多元化,关注其他地区和文化的历史。

20世纪的西方史学的发展对历史研究和整个学科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的西方史学的发展使得历史研究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更加严谨和系统,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和深入,为历史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和范例。

20世纪的西方史学的发展也使得历史研究趋向于全球化。

历史学家开始关注世界各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从而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性。

“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

“世界史”的理论、方法和内容作者:钱乘旦《光明日报》(2015年01月10日11版)西方史学流脉中的“世界史”是一种“新史学”,它指20世纪60年代兴起、90年代风靡的一个历史学新分支,在很大程度上同义于“全球史”。

但在世界范围内,对“世界史”是有不同理解的,本文对此作简单梳理。

什么是“世界史”“世界史”有不同的含义,人们一向有不同的理解。

在中国学术语境下,“世界史”是指“外国史”。

中国古代历史学中没有“外国史”这个概念,因为在古代中国不存在“世界观”,而只有“天下观”。

西方史学传统从一开始就有“世界”的地位,因为在“西方”,从来就强国罗列,写历史都不可能避开“外国”。

古代的东亚从来都是一国独大,对中国来说,“外国”并不重要。

这样我们就看到,从希罗多德开始,西方的历史差不多都是“世界史”,而中国传统史学确实只写“中国史”。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世界”的存在,由此就渐渐有了“世界史”。

自那以后,中国人对外国历史的了解经历了介绍、翻译、留学与早期研究几个阶段,史学门类中也出现了“西洋史”和“东洋史”。

人们对外国的历史不再陌生了,大中学校也开始讲授外国史;但作为学术领域,“世界史”是不被承认的,留学生从国外回来,教的是外国史,研究需做中国史,人们把“世界史”看作是知识而不是学术,一直到1949年情况都基本如此。

“世界史”作为学科,是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出现的,那是因为在俄国的史学传统中,很早就有“世界史”了,在苏联历史学体系中,“世界史”非常重要,与苏联本国史平分秋色。

但苏联的“世界史”是包括本国史的,俄国历史在“世界史”教科书中占很大比例。

这个特点在中国全盘引进苏联体系的时候却消失了,中国的“世界史”,成了刨除中国历史的“外国史”。

所以在中国学术语境中,“世界史”就是“外国史”。

由此我们看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对“世界史”的理解是不同的,而20世纪60年代西方史学界又兴起一种更加不同的“世界史”,这种“世界史”的最大特点就是摆脱自兰克以来西方史学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国家史的纵向观察角度,提倡用横向视野来观察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它注重地区、文明、国家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揭示遥远空间范围内各种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

2013广州二模历史试题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广州二模历史试题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年广州二模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12.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3. 右图是一幅用甲骨文字体创作的书法作品。

关于该作品的说法正确的是A. 字体是甲骨文,因此它是商朝的作品B. 东汉出现造纸术,因此它是东汉的作品C. 唐朝书法家辈出,因此它是唐朝的作品D. 甲骨文是清末发现的,因此它是清末或以后的作品14. 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

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

该机构是A.军机处B.内阁C.议政王大臣会议D.南书房15.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A.经世致用B. “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 “兼容并包”16. 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

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A. 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B. 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C.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D. 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17.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

这一论战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C. “双百”方针得到贯彻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18.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 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

略论20世纪最初二十年中国的世界史教科书编纂

略论20世纪最初二十年中国的世界史教科书编纂

10 9 5年 , 李翥仪、 梁柏年编著的< 西洋史》 由出版发行。该
中古 史 、 世 史 、 近世 史 四 个部 分 。 此 书 呈 现 以下 的编 纂 特 近 最
点 : 一 , 书 的编 纂 深 受 日本 同类 著 述 的影 响 。这一 点 , 者 第 该 作
二 十 年 中 国 的 世 界 史 教 科 书 编 纂 概 况 的前 提 下 , 以期 揭 橥 2 书 为 章 节 体 编 纂 形 式 , 节 以上 还 设 有 编 。 书 分 为 上 古 史 、 O 章 全 世 纪 最 初 二 十 年 中 国的 世 界 史 教科 书编 纂 特 点 。
还有 著 者 对 相 关 问 题 的 议 论 和 看 法 。第 四 , 著 对 该 界 史 研 究 的 重 要性 和 必要 性 ,从 而 对 于 突 破 单 一 中 国史 研 究 识 的 编 纂 , “ 具 有 积 极 意 义 。也 使得 世界 史研 究 成 为 了 中 国史 学 界 所 应 致 世 界 史 编 纂 提 出 了一 些 理 论 性 的认 识 。西 洋 史 之 性 质 ,与 东
史则取 分析主义 , 列材料 , 出研究 , 以助人群之发达 , 排 抽 专 某
为 此 即 据 笔 者 统 计 , 一 时 期 以 “ 洋 史 ” 主要 内 容 的 世 界 史 现 世 之 开 通 , 其 确 定 视 线 , 历 史 学 精 神 所 存 在 , 各 强 国 这 西 为 1 3 在 作 教 科 书 编 纂 大 概 有 将 近 二 十 种 , 中 主 要 的有 : 翥 仪 、 柏 之文 明之 源 泉 也 。”1 这 里 , 者 认 识 到 了 中 国史 学 和 西 方 史 其 李 梁 年 编著 的《 洋 史 》 吴 葆 诚 的 《 西 洋历 史 教 科 书 》 秦 瑞 阶 编 学 的 不 同 。 而 提 出 了历 史 学 研 究 的宗 旨所 在 , 有 一 定 的 理 西 , 东 , 进 具

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

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

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世界近代史的相关论文篇一《探讨世界近代史的体系问题》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应构建一个与现有体系有所不同的新的世界近代史体系。

钱乘旦提出的“现代化体系”具有很多优长之处。

但是在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时,需要注意世界通史的整体性、内容与主题的联系性、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其内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并且应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结束的标志。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现代化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体系问题,是国内史学界,特别是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编写世界近代史,或者说以什么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主题、主线或中心思想,并按这个中心思想将近代时期的世界历史系统地、有机地组合起来。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先后出版了多种《世界近代史》。

这些著作大多作为高校教材使用,内容大同小异,由于主导思想和史实编排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不同的体系。

该书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的组成部分。

这部著作虽说是按照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观点来编写世界近代史,但仍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只是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并将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定在1500年,终点则定在1900年。

综合起来看,第一种与第二种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第二种和第三种终点相同,起点则不同。

三种体系的共同点是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只是第三种体系强调世界历史是在近代时期(即资本主义时期)由分散而发展成为整体的。

我们认为,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近代和现代。

第一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近代史,第二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现代史。

在我们看来,所谓近代,就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个时期。

现代化过程的第一个时期(世界近代史)开始于工业革命。

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工业社会(或工业经济时代)。

高中历史选修三《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三《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三《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知识点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课程标准热词聚焦(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1)亚洲:西亚苏美尔农耕文化、南亚印度佛教文化、东亚朝鲜与日本文化(2)非洲:北非埃及大河文化(3)欧洲:希腊罗马海洋文化、中古欧洲二元文化(4)美洲:中南美洲印第安文化一、古代西亚、非洲文化1.古代西亚文化文字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建筑及艺术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亚述帝国的王宫、波斯王宫等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各种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2.古代埃及文化文字象形文字,使用于公元前4千纪末—公元4世纪文学有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著名的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卡尔纳克神庙等科技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②数学、医学等方面颇有建树。

波斯帝国宫廷中,就有许多埃及医生3.阿拉伯文化背景政治阿拉伯帝国兴起,并征服亚非欧大片地区文化继承和融合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等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文学“悬诗”盛行;故事集《天方夜谭》科学①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②天文学:白塔尼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③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④传播: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地位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二、欧洲文化的形成1.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1)古典希腊文化①概况:古代希腊以巴尔干半岛南部为中心区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典时代”,文化高度发展。

②成就“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柏拉图,发展了几何学,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荷马史诗》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戏剧(悲、喜剧)是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艺术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帕特农神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经典之作(2)古典罗马文化法侓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20世纪世界史

20世纪世界史

二十世纪世界史(上)导言在导言课里,我们将探讨两个问题。

一、20世纪世界史的主要特点这门课程在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西方国家,一般都包括在modern history里,但是,因为modern history的事件跨度很大,现当代的内容大都包含在late modern history 里。

苏联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不太强调把1917年以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阶段,而是把它归入近代史的范围,认为世界现代史即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开始把1917年以后的历史单独列出,而且强调世界现代史代表着一种社会形态,即:古代史同奴隶制社会形态相联系,中世纪史同封建制社会形态相联系,近代史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联系,现代史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相联系。

在我国,20世纪世界史的体系确定,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种社会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作为体系的中心内容,其基本出发点是,资本主义已经面临灭亡,社会主义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制度,因而社会主义必然很快取代资本主义,其典型语言是:“从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始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种提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5种社会形态学说,立足点看来相当稳固,而且到目前为止,如果不放眼社会现实,是诸种说法中最能够自圆其说的,因而持续的时间很长。

一直到目前为止,有些文章和教材的提法中还留有某些痕迹。

但是再仔细观察,在这一大框架之下,不同的阶段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建国到1957年,强调资本主义总危机的2个阶段,这无疑同斯大林的论述有关。

斯大林的总危机理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的三大基本矛盾激化,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资本主义进入了总危机阶段,其特征,1·世界分裂成两个对立的体系;2·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瓦解。

由于这2点,资本主义三大基本矛盾又进一步激化,政治危机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资本主义体系因此而日益削弱,各国相继脱离这个体系,最终资本主义逐渐死亡,世界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刘新成 内容提要 全球史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史学流派,目前在西方乃至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后现代学术的发展、东西方之间日益紧密的学术交流,是全球史产生的国际环境和学术背景。

全球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但全球史忽视对各个社会内部发展动力的考察,表现出理论欠缺。

“世界横向联系”历来是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而全球史正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在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笔者结合修订吴齐本(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早期部分的工作,介绍在编纂世界通史过程中尝试借鉴全球史方法和理论的体会。

关键词 全球史 世界通史 近代早期十多年前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文版出版,1995年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全球史’是否可能”列为讨论主题之一。

自那时起,国内史学界开始议论“全球史观”。

进入2005年,《史学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均在其第1期编发了有关“全球史观”的笔谈①;7月份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美国学者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散发了一份广告,宣布由他本人担任主编的《全球史杂志》(Journal of Gl obal H ist ory)将于2006年创刊,办刊目的是与美国世界历史学会主办的《世界历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 ist ory)一道,为世界各国学者探讨全球史问题开辟专门园地;10月份,由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和美国世界历史协会联合举办的“世界通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中外学者近两百人。

这些情况表明,全球史观正在成为国内外史学界关注的热点。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汇总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汇总

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汇总西方史学史复习知识点筑波千鸟整理前言:本复习知识点,依照《西方史学史》(张广智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第3版),分类整理。

名词解释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具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事实上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办法撰述历史,同时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妨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高卢战记》:约著于公元前52年,共8卷,前7卷出于恺撒之手,最终一卷是他战友所续写的,本书采纳第三人称的形式,力图保持客观平复的叙述,从体裁上来看《高卢战记》是一本对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顾录。

它以对高卢和日耳曼各地区的人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浮现这段时刻的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的记述,《高卢战记》成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

《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慨及战争最终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故乡的记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叹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确信人与日子的价值。

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

它别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法兰克人史》:是六世纪法兰克国家历史的要紧著作,作者格雷戈里是中世纪法国闻名史学家。

全书始自《圣经》所宣扬的“创世”,止于公元591 年,共10卷,详近而略古,内容十分丰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于历史上对于法兰克早期历史记载甚少,此书也就显得弥脚宝贵,格雷戈里被誉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教科书编纂

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教科书编纂

解。 其主要代表作有 12 ”1 94年《 生活系统》 3 年 ,0 代初撰成《 中国社 会史论》 13 ,9 9年 出版 《 中国通 史》 14 ,90年撰成《 中国政 治史》 14 , 9年出版《 9 世 界通史》 《 。“ 世界通史》 的出版, 确立了周谷城在 世 界史 研究 的权威 地 位与领 先水 平 。 【 ”2 周谷城的《 世界通史》 2 是 0世纪前半期 中国
世界 史成 为一 级学科 后 , 加强对 世界史 学科 发 展史 的研 究 , 显得 十分必要 。关 于 2 0世纪 4 O年 代 中国的世 界史 教科 书编纂 的课 题 , 目前学 界 尚未 有
苦 的年代 编撰 出来 的 , 因此 具有特 殊 的意义 。姜 义
华认为 :周谷城的《 “ 世界通史》 无愧为 中国历史学 家 贡献于 2 0世纪 世界 史学 界 的一 部珍 贵 的科 学 著
世 界史 编纂 的集 大成 之作 。《 界通 史 》 为 周 氏 世 原
新 中国成立 前在 复旦 大学 的讲义 , 是在 条件 十分 艰
】 8 3
版 。按照作者 原来 的设 想 , 还将 完成 第 四册 , 以 “ 产业革命 以后的世界历史” 为主要 内容, 因故 但 未能如愿。已经出版的三册主题分别是 :远古文 “ 化之 发展 ” “ 欧 势力 之 往 还 ” “ 、亚 和 世界 范 围之 扩 大” 。作为大学教科书 , 周著《 世界通史》 有着鲜 明 的编纂 特点 : 第一 , 以周谷 城 的“ 史完 形 论 ” 历 为理 论支 撑 ,
史” 【 。为 此 , 谷 城 特 别 强 调 世 界 通 史 的 整 体 周
是最重要的贡献 , 是坚决反对把欧洲当做世界 的 中心— — ‘ 欧洲 中 , ” 。 。 t论 ’ l 第三 , 周谷城《 世界通史》 注重在世界史视野

全球史观在中国

全球史观在中国

全球史观在中国1987年,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文版出版,原著中a universal view of history一词被译为“全球历史观”,是为“全球史观”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

此后全球史观广为传播。

据2011年2月中国百度网搜索,涉及“全球史观”的条目达200万之多。

中国大陆主要史学期刊以“全球史”或“全球视野”为篇名的史学论文逐年增加,1997年仅有1篇,2004年上升到10篇,2009年达到23篇。

《史学理论研究》、《光明日报(史学版)》等具有影响力的报刊都曾举办笔谈或开辟专栏就全球史观进行讨论。

巴勒克拉夫、斯塔夫里阿诺斯、麦克尼尔、彭慕兰、本特利等被中国学者视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名字在评介文章中频繁出现。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把全球史作为研究方向,有的高校还建立了全球史研究机构,并与相关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联系。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出版了《全球史评论》、《全球史译丛》、《全球史读本》等书刊。

许多大学的历史系都曾以全球史观为题举办学术研讨会。

中国学者对全球史观评价不一。

赞者首先肯定全球史观的时代价值,认为它是“全球化进程在史学领域的直接反映”,“在当今世界人类交往更趋频繁的崭新形势下”,运用全球史观审视人类历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向”,因此,应将“全球史观的确立,视为战后西方史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就其学术意义而言,有的学者认为,“将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审视和研讨历史,已成为史学界的重大课题”;全球史学者提出的“整体主义全球视野”给予中国学者以“振聋发聩的提示”,“如何运用全球史观,彻底改变国别史拼凑的马赛克式旧体系……乃是我国世界历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关乎“一种真正意义的世界史观(在中国的)形成”。

在近年编纂的世界通史类著作中,有的“采用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相同的历史分期”,有的借鉴外国学者的编写方式。

有的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世界历史,并注重描述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冲突与融合。

难以超越“欧洲中心论”的西方通史类全球史

难以超越“欧洲中心论”的西方通史类全球史

难以超越“欧洲中心论”的西方通史类全球史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史因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凸现,而随着全球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也不断加深。

不过,作为一个史学流派或史学分支学科来说,迄今为止,全球史仍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

有学者指出,“全球史这一术语可以用来描述一切试图致力于广泛、大规模视野的历史,全球史学家正是以其方法而不是史实,区别于那些研究地区史或国别史的学者”,“全球史主要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某种根本上统领着世界机制的综述和阐释,全球史有别于旧的世界史,它是一种研究方向,重在对全球交织的多样性展开经验研究,揭示与这种交织相联系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全球史就是全球人类社会的交往史,其研究指向是全人类的联结模式”。

还有学者认为,全球史大致相当于我国高校课程中的“世界通史”。

目前,还有学者提出,“新全球史”指出“新全球史与全球史有明显的重叠,‘新’字在于表明其研究的重点是全球化的当代表现,强调研究和教学并重”。

总体来看,正如有学者指出,全球史作为一个学科领域还处于创建阶段。

视野恢弘的全球史实际上,全球史与世界史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是一样的。

目前,西方全球史在实践中表现出两种路数:一是宏观性的通史类全球史研究,二是全球视野下的微观性个案研究。

通史类全球史之所以能为人们认识世界史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就在于其对世界史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转变。

通史类全球史的编纂一般涉及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是宏观的全球视野,其二是对规模较大的单位及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其三是追求中立的价值判断。

对这三个方面的把握和运用是否精深适当,往往决定了一本全球史著作的成败与否。

首先,西方通史类全球史强调历史研究的全球性视野,即全球的、整体的而非区域的、局部的研究视角,从而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系统考察。

全球史观的宗旨与西方史学界传统的“欧洲中心论”是针锋相对的。

对于世界史编纂而言,不仅需要对“欧洲中心论”在价值判断上的狭隘和偏颇之处进行批判,更重要的是如何肃清它作为历史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教条而造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及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世界历史体系的多样性与编纂实践
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的曲折发展,可以看到,我国的世界历史工作者在世界历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在世界通史编纂实践方面的发展总趋势——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否定“西欧中心论”,承认文明的多样性,逐步确立“全球史观”,并以全球史观的视角看待各种存在的文明的发展与交往。

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造成严重冲击,也开始动摇“西欧中心史观”的根基。

一些历史学家对“西欧中心论”提出质疑,并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欧洲以外的历史和文明,于是出现了以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为其奠基者和代表作品的比较文化形态学。

斯宾格勒带着宿命论的色彩,把世界历史看作是八种文化诞生、成长、鼎盛和衰亡的历史。

随后英国史学家A. J. 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继承并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并通过对近六千年出现过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著名的挑战和应战学说,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一般规律,从而最终确立了文明形态史观(亦称历史形态学)的历史哲学体系。

汤因比认为,一切文明在哲学上都是同时代的和同等价值的,因此一切文明形态都是可比的,而西方基督教文明仍然具有“创造性的活力”。

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虽然在本质上仍然没有摆脱“西欧中心论”,但是他把多种文明相提并论,并认为西方文明最终也会衰落,这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

英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杰夫里·巴勒克拉夫对此有着深刻的评论:“正是因为他(按—这里指汤因比)最早发动了对欧洲中心论的猛烈批判(尽管他的全部历史观充满了他所攻击的那种欧洲中心论的‘异端邪说’),因而具有解放的作用,这才
是他名满天下的主要原因。

”(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页。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全球史观早有阐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7、51页。

)在国际学术界,最早系统提出以“全球史观”撰写世界历史的是巴勒克拉夫,他在1955年出版的论文集《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中,提倡史学研究要“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时代”(注:Geoffrey Barraclough, History in a Changing World, Oxford, 1955, P. 27. );在1978年出版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进一步指出,“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242页。

)于是,西方史学界在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或整体历史的时代。

在20世纪的诸多西方历史学家中,运用全球史观撰写世界历史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是美国历史学家W. H. 麦克尼尔、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和美国社会学教授I. 沃伦斯坦。

麦克尼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分别撰写了《世界史》和《全球通史》,两者的共同之点,在于都显示了“一种观察人类历史的整体观念”,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他“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或非西方人”,世界历史是“从全球
的而不是从地区或民族的角度讲述历史”,世界历史要探究的是“那些曾对整个世界有影响的力量或运动”。

(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序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沃伦斯坦以“世界体系理论”作为其世界历史观念,并计划撰写4卷本《现代世界体系》。

(注:沃伦斯坦从全球出发,把资本主义的历史放在世界性的体系中去认识,认为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而出现的,并将“世界体系”作为研究的单位;他还引入“核心”、“边缘”、“半边缘”等概念,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把世界逐渐卷入核心和边缘的历史。

目前该书已出版3卷,并被译成中文等多国文字及盲文,中文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出版。

)无论上述这些世界历史著作的研究体系存在什么样的缺陷,但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史观在现代西方史学界关于世界历史的编纂理论和实践中开始居于主导地位。

中国的历史学家从中外研究世界历史的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中汲取营养。

194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谷城撰写的《世界通史》,该书反对“西欧中心论”,将各大洲和各民族均视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并强调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开拓价值。

196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4卷本《世界通史》,该书以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以人民群众为主角,比较系统地分时期按国别地叙述了从人类起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世界历史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学者当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史观”在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以及世界通史的编纂实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与发展,其代表便是吴于廑对世界历史学科本体论的新认识,以及根据这种新认识由吴于廑和齐世荣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1—1994年出版的6卷本《世界史》。

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形态史观发展而来的“文明多元论”,在当代中国也
有它的回响。

以罗荣渠为代表的“现代化史观”也于80年代异军突起。

(注:参见罗荣渠:《有关开创世界史研究新局面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第2页;《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90年代他以《现代化新论》和《现代化新论续篇》两部著作,将“现代化史观”具体实践,并因此而成为中国现代化史学的开拓者。

还要提及的是,钱乘旦在《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发表《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一文,把世界近现代史分为现代化的准备、起动、在西方的成熟和发展、向全球扩张和转型迹象等五个阶段。

总之,20至21世纪初中外学术界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方法与编纂实践已经表明,无论以什么样的体系和框架撰写世界历史,都要求研究者具有全球的视野,具有历史学和相关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修养,以及深切的现实关怀。

另一方面,在世界历史的研究和编纂实践中,并没有单一的理论和方法。

只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有选择地吸收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精华,我们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和撰写就会越来越接近世界历史的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