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洁与人性:《节妇吟》中节妇形象漫议
粤教版-语文-高二-《节妇吟》基本解读及鉴赏要点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节妇吟》基本解读及鉴赏要点基本解读: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主旨)全诗分两个层次。
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
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
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
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
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
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
“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
《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
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
“知君”句上接“缠绵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
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
“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
鉴赏要点:此诗以诗代简,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此诗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
暗示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较之汉乐府二诗则更为委婉含蓄。
打印版。
古典诗词鉴赏——第二课节妇吟
思考:
• 1.“妾”守节意志坚定,为何她不直接拒绝对方, 反而采取如此委婉含蓄的谢绝呢?作用何在?
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 以体谅我; 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 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
思考:
• 2.“妾”和“君”到底有无感情?(文中对“君” 的表白似乎比“良人”更重要)她到底是一个怎样 的形象?
《诗筏》: 此诗情词婉恋,可泣可歌。然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逄于未 嫁之时,柔情相牵,展转不绝,节妇之节危矣哉!文昌此诗,从 《陌上桑》来,“恨不相逢未嫁时”,即《陌上桑》“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意。“自有”二语甚斩绝,非既有夫而又恨不嫁此夫 也。“良人执戟明光里”,既《陌上桑》“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 头”意。然《陌上桑》妙在既拒使君之后,忽插此段,一连十六句, 絮絮聒聒,不过盛夸夫婿以深绝使君,非既有“良人执戟明光里”, 而又感他人“用心如日月”也。忠臣节妇,铁石心肠,用许多折转 不得,吾恐诗与题不称也。或曰文昌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古又以 重币辟之,不敢峻拒,故作此诗以谢。然文昌之婉恋,良有以也。
表面内容: 节妇对第三者的拒绝和对丈夫的忠贞! 实质目的: 拒绝李师道的邀请,同时表露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贞!
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 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词也。”比是比喻,兴是起兴,“比兴”二字常联用, 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 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 渝的女子形象。
试论《节妇吟》和《团圆之后》的寡妇悲剧形象
状元 为 避免 因欺 君 之罪 而身 名不 保 ,不 得不 忍受 丧 母失 妻 的痛苦 分 著名 的剧 目,都 具有 明显 的剧种 特色 和 文人 创 作改 编特 点 。最 熬 煎, 在道 德和 人 性的 两重 世界 里 痛苦 抉择 ;郑 司 成更 是与 妻儿 大 的相似 之 处是 两 个寡 妇悲 剧 形象 的 塑造 : 《 节妇 吟 》 的颜 氏和 朝 夕相 处 十八载 ,却只 有在 死前 才 敢大 胆 认了 …… 如果 说 《 节妇 《 团圆之 后 》的 叶婉娘 。 吟 》是 维护 男权 封 建道 统 的个人 毁 灭悲 剧 ,那么 《 圆之后 》则 团 《 妇 吟 》 描 写 了寡 妇颜 氏嫁 入 杜 家 半载 即寡 ,独 守空 房 节 足更 为惊心 动 魄更 具有 震慑力 量 的一 群 人 的悲剧 。 一 十年 。她钟 情于 其 子 的教 习先 生沈 蓉 ,无 奈沈 蓉 为赴 春 闱而执 意 从 个体 与群 体关 系 的角 度分 析 , 中国 的悲剧 和 西方 的不 同。 要 离开 杜家 。颜 氏苦 留不住 ,一念 之 差 ,半夜 叩 开 了沈 蓉的 门扉 中 同的 古典 悲剧 缺乏 正 面直 接 的两种 力 最 的碰撞 冲 击 ,而是 在无 愿 与之相 好 。而 急 于求 取功 名 的沈 蓉 则 出于 “ 士林 清 誉 ”而拒 绝 意识 的抗 争 中有 意 识的 绝对 顺从 。这种 顺从 源 自于 冲突 矛盾 的双 了她 。颜 氏羞愧 难 当 ,截 断被 门扉 阖残 的二指 为 诫 ,立志 清心 寡 方 本身 的力 量不 对 等 :一边 是绝 对 强大 的运 行 了几 千年 的封 建伦 欲 ,做真 正 的节 妇 。她 含辛 茹 苦教 养儿 子 考取 状元 。然而 ,那 段 理道 德 体系 和这 一体 系 长期 熏陶 出的拥 护者 ,一 边 是仪 仅 因 内心 羞愧 的往 事 却被 沈 妻获 知 , 以一篇 《 阖扉颂 》告 知皇 帝 ,时值 其 的情 感 力量 而瞬 间进 发 出微 弱呼 声 的行 动反 抗而 内心顺 从者 。这 子 陆郊 为寡 母 守节 抚孤 而奏 请旌 表 。 明晰 前 因后 果 的皇 帝认 为此 两种 力量 的 撞击 ,无 异 于 以卵击 石 ,结 果是 不 言而 喻的 。 因此 , 事 忠孝节 具 备 ,不顾 颜 氏苦 苦 哀求 ,赐 予她 “ 两指 提 旌 ,晚节 可 这样 的 寡妇 悲剧 带给 我 们 的更 多的 是惋 惜 、怜悯 和 悲伤 ,是 余音 风 ”的 匾额 ,并诏 告天 下周 知 。颜 氏无地 自容 ,最 终 白绫缢死 。 绕梁 一月 的难 以停 歇的 节妇 的浅吟 低 唱 。 莆 仙 戏 名剧 《 圆之 后 》描 写 了施 佾 生 高 中状 元 ,请 旨返 团 《 妇 吟》 中 的颜 氏 , 《 节 团圆之 后 》的 叶婉 娘 ,都 无意 识地 乡,褒 扬其 母 叶婉 娘守 节抚 子之 德 , 并迎 娶柳 懿 儿过 门 。谁 知叶 对桎 梏 她们 人性 本 色的 道德 进行 了行动 上 的抗争 。但她 们并 不是 婉 娘与 郑 司成 自幼 青梅 竹 马 ,私订 终 身 ,无 奈 叶父 嫌 贫 爱富 ,嫁 自觉 自愿 的 抗争 者 ,她们 的 内心 实 际上 是彻 头彻 尾 有意 识地 对封 叶 婉娘 入范 家 。然 而其 夫早 天 , 叶婉 娘和 郑 司成依 然 偷偷 恩 爱 , 建道 德 的顺 从 。正 是因 为她 们绝 对 地顺 从于 封建 道 德 ,她们 绝对 暗 作夫 妻二 十载 。施佾 生亦 是 叶婉 娘 未嫁 之前 与 郑司 成 的儿 子 。 认 同贞 节的 寡妇 必 须遵 从三 从 网德 、伦 理纲 常 的要 求 ,颜 氏才不 新 嫁 妇柳 懿 儿 无 意 间 触 见 婆 婆 隐 私 ,叶 婉 娘 无颜 苟 活 , 自缩 而 允许 十年 前 的羞 辱 公渚 于世, 叶婉 娘才 不能 忍受 不 贞的 行为 被撞 亡 。柳懿 儿 为保 全 婆婆 名节 、丈夫 功 名而 被迫 到 官 自认忤 逆 ,按 司 洪 如 海判 斩 。施 佾 生 向知 府 杜 国 忠 求 情 网 开 一 面 ,救 其 妻 一 破 的难 堪 。她们 的 悲剧 在十 她们 的 行为 不仅 会遭 到 外界 的攻 击 ,
《节妇吟》赏析
《节妇吟》赏析文/ 凝文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全诗的译文是: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著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著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今日偶读这首《节妇吟》忽然感慨良多。
这首《节妇吟》让一个机智勇敢、敢爱敢恨、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绝代佳人跃然纸上,令人嗟叹不已。
在人性与礼仪的描述上先是“发乎情”,暴露了女人的得之自然的人性,接着是“止乎礼义”,没有违反人为的礼教。
道出了礼义之外的感情波澜,曲折微妙,入情入理,既委婉缠绵、韵味无穷,又坚定决绝,但是在决绝之余,又似乎有着太多的不忍、不舍、不绝缕缕。
细细读来,好像发现这首诗里似乎充满了太多的隐词隐意,查资料才知道张籍写作这首《节妇吟》时有着无法直言的真实政治意图。
在这里我不问政治,只解诗意。
时下有这么一句很流行的话:“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是幸福,错误的时间遇见了正确的人是一种无奈。
”很佩服古人千年以前就能说尽了今人之事,很钦佩作者的犀思锐笔早在千年以前就用质实明快、简朴清醇的诗歌解读了今人婚外恋情的无奈。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痴男怨女在重复在感受这种“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无奈啊!其实,无论古今女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心灵敏锐和情感丰富的女人,而多愁善感与聪慧敏锐又赋予了女人太多不可抗拒的魅力,我绝对相信这位赢得双明珠的女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
不是不曾心动,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缘无份,情深缘浅,爱在不对的时间,错过正确的相逢时机,所以才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慨。
当今芸芸众生中自有那清澈明净如兰花的女人,今夕何夕得遇良人,彼此深得人心,相互倾慕、钦佩彼此的人品,于是放松了所有的戒备,卸下了所有的枷锁,于是就偷偷的喜欢了爱了。
贞洁与人性:《节妇吟》中节妇形象漫议
贞洁与人性:《节妇吟》中节妇形象漫议作者:任鸿义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09期【摘要】唐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为读者描绘了一位“节妇”形象,然而,这一形象到了宋代引起了一些质疑。
其实,诗歌品读不能完全脱离时代语境,不能从宋代理学观念出发,否定唐朝开放和宽松时代环境下“节妇”所体现出的自然人性。
【关键词】《节妇吟》理学人性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为读者描绘了一位“节妇”形象: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字文昌,先世苏州人,贞元十五年进士,始授秘书郎,后做到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
此诗前开头四句说:你知道我已经有了丈夫,还送给我一对明珠。
非常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就把明珠系在红罗襦上。
后面六句说道:我家住的是高高的楼房内,我的丈夫是明光殿里的近卫军。
我心里很清楚你赠我明珠的用意,但我不能背叛我的丈夫,我和他曾发誓虽不能同生但要同死。
我只能含着眼泪归还你的明珠,深深地遗憾你我为什么没能在我嫁人前相逢。
一个男子,由于深情地爱恋着一个已婚的女子,因而赠送她明珠,这个女子开始对这个男子也深有感情,于是就收下了明珠,“系在红罗襦”表示接受他的感情。
可最终又把明珠还给了这个男子,明确地表示自己既已为人妇,就绝不应该背弃丈夫。
张籍这首诗的原题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这个李师道曾经礼聘过张籍,而此时的张籍已接受了别人的聘任,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委婉地回绝了李师道。
由此可知,这首诗的内容应该是个比喻。
诗中的“妾”是张籍的自喻,“君”自然是指李师道了。
在这里,我们不谈李师道聘任张籍,也不谈此诗的比喻义,仅就此诗的思想内容来看,我们发现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一个敏感的话题——封建社会中的妇道问题。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张籍在诗中肯定了这个女人是个节妇,可见唐朝人认为一个女人可以接受另一个男人的感情,也可以对他表示自己的“感”,只要她不与人私奔,不背叛丈夫。
张籍《节妇吟》诗词赏析
张籍《节妇吟》诗词赏析张籍《节妇吟》诗词赏析《节妇吟》唐代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赏析据此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
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
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
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
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
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
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
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古诗曲辞中的女性形象》——女词人诗作鉴赏
《古诗曲辞中的女性形象》——女词人诗作鉴赏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诗曲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艺遗产,其中包含了大量描绘女性的诗作。
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古代女性的美丽与智慧,还反映了她们在家庭、社会和情感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鉴赏女词人的诗作,探索古代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深度,并剖析她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古代女性形象的多重角色1. 家庭的女主人中国古代女性在家庭中通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是家庭的主妇,负责照顾家人的生活起居。
许多女词人的诗作中都流露出她们对家庭的热爱和关怀。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表达了一种对家庭温馨氛围的向往和追求。
2. 社会的参与者古代女性并不局限于家庭,她们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一些女词人的诗作中抒发了她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简短的诗句以景物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3. 爱情的追求者古代女性在爱情方面也有激情和追求。
她们用诗歌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哀怨。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表达了她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4. 情感的表达者女词人的诗作中充满了对情感的表达和发泄。
她们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愁、喜悦和痛苦。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这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失望和懊悔。
古代女词人的诗作鉴赏1. 李清照的《如梦令》《如梦令》是李清照最为著名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满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逝去爱情的怀念。
词中的一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伤感与遗憾。
2. 孟郊的《登科后》孟郊是唐代的女诗人,她的诗作《登科后》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诗中她描述了一个女子在酒场中流连忘返的情景。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和婀娜多姿,同时也暗示了她对自由和享乐的追求。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简介《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古代诗歌集合,其中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她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对古代社会中的女性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1. 《登鹳雀楼》这首诗以华丽辞藻描绘了一位美丽而高傲的女子,并表达了她在婚姻制度中所面临的束缚和限制。
2. 《江南》描述了一个温柔贤淑、纯洁美丽的南方女子,传达了对乡间美景和自然之恋的渴望。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写出一位聪明才智、心灵独立,并拥有自我意识和主见的女性形象,强调个体独立精神对于女性地位和尊重的重要性。
4. 《长恨歌》这首诗讲述了妲己失宠后的境遇,揭示了古代女性多变的命运和对世俗纷争的无辜损伤。
5. 《回乡偶书》通过男主角之口呈现了被迫离开故乡的女性,强调了家园情结以及与家人、朋友和故土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6. 《送崔侍御赴汉阳别业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二首·其一》描述了一个贞洁痴心、忠诚而坚毅的女子对丈夫在战场上执著追求和期待的形象。
7. 《静夜思》展现了一位清秀动人、温柔静默却充满内心想象力的女子形象,传递了个人内省与无尽期待之意。
8. 《饮酒·其二》表达了女性对自由自在享受人生、摆脱社会压力和束缚的渴望,体现了个体主义和反传统观念。
9. 《观沧海》以率真明朗的女子视角展现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沧桑变迁的思考,传达了对社会地位易变和生活幸福脆弱性的省思。
10. 《登幽州台歌》通过我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李夫人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和自信,揭示了古代妇女在重要场合中留下影响力的能力。
这些诗歌中描绘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有高贵、美丽、聪明、执着以及纯洁善良。
虽然古代社会存在着男尊女卑的观念,但是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一部分优秀妇女通过自身努力和智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权利和地位。
通过研究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女性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复杂变迁。
《节妇吟》公开课解析
3.作者在诗中隐含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杨昊翔,谭有珍,张悦孜组)
合作探究 回归问题1. “1.“妾”守节意志坚定, 为何她不直接拒绝对方,反而采取如此委 婉含蓄的谢绝呢?作用何在?(廖宇静组) • 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 他可以体谅我; • 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 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
待 晓 堂 前 拜 舅 姑
洞 房 昨 夜 停 红 烛
• 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停”,点 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次句“待 晓堂前拜舅姑”。一大早就起床,在红 烛光照中妆扮,以待天明。可见其对拜 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 • 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 入时无?”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 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 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 “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 而逼真。
看
解题: 1.什么是吟? (引,歌,行)
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自由,节奏多变, 易于表达情感。(《梦游天姥吟留别》)
解题:2.什么是“节妇”?
◆节,就是节操、气节。
立 节 完 孤
看
节妇就是守女性之“贞节”的 女子。即女子对她所嫁之人的
无条件的忠贞。
特别是宋代以后,到了明清两 朝,这种观念始终是卡在我国 女性脖颈上的一道沉沉的枷锁。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 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词也。”比是比喻,兴是起兴,“比兴”二字常联用, 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如:《诗经》中《周南· 关雎》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就成功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我的第二次公开课初稿:酬赠诗鉴赏——(节妇吟)
我的第⼆次公开课初稿:酬赠诗鉴赏——(节妇吟)⼀、说教材。
结合近⼏年⾼考⽐较关注酬赠诗,想通过学习新课——节妇吟,让学⽣充分了解酬赠诗特点,学习鉴赏酬赠诗⽐兴艺术⼿法,引导学⽣委婉含蓄地传情达意,让⽣活更有情趣。
重点:鉴赏酬赠诗⽐兴艺术⼿法,感受委婉含蓄语⾔的魅⼒; 重点: 难点: 难点:引导学⽣在⽣活中委婉含蓄地传情达意。
学会鉴赏酬赠诗。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学会鉴赏酬赠诗。
⼆、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的学习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法:1、教读法。
通过教师⽰范朗读、学⽣齐读,来激发学⽣的学习激情。
2、⾃主——合作——探究⽅式。
让学⽣分组讨论,尤其是对诗的⽐兴⼿法以及主旨的分析,包括对⽐阅读,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见、畅所欲⾔。
3、巡视指导点拨法。
学⽣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思考疑难问题的时候,⽼师要适当点拨、诱导。
给学⽣指点迷津,使其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
学⽣在回答的过程中我会当堂进⾏评定,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给以热情的⿎励,增强他们的积极性。
指出需要改进的地⽅,以帮助其提⾼写作⽔平。
5、多媒体教学法。
6、对⽐阅读教学法。
把《节妇吟》与《陌上桑》对⽐,更好把握酬赠诗的特点及鉴赏⽅法。
、说学法三、为了让学⽣更好的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以下⼏种学习⽅法:1、讨论法。
在各⾃预习的基础上,让学⽣分组讨论,尤其是对诗的⽐兴⼿法以及主旨的分析,包括对⽐阅读,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见、畅所欲⾔。
让学⽣参与到⼩组中去,发表个⼈的看法,听取别⼈的见解,共同探究。
2、对⽐阅读法。
把《节妇吟》与《陌上桑》对⽐,让学⽣学会对⽐阅读。
3、读——思——联——仿。
其中设计了学以致⽤的环节,由学⽣写,教师也⽰范,让学⽣真正投⼊其中。
四、说教学过程(⼀)导⼊:(复习学⽣以前学过的酬赠诗,认识酬赠诗的概念和特点)(⼀)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楚⽔凄凉地,⼆⼗三年弃置⾝。
《节妇吟》中的“婉拒”艺术
《节妇吟》中的“婉拒”艺术作者:刘云英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9期刘云英《节妇吟》是选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里的一篇文章。
讲的是:张籍用节妇拒绝第三者“君”的事例,婉拒李师道藩镇割据团伙的邀请。
诗中,作者精心设置了多重矛盾。
这些矛盾出于交际的目的,又都遵循了一定的交际原则,诸如礼貌原则:整首诗,作者都在主观情感上谋求与李师道的一致,博取同情,从而实现婉拒的目的。
一、“节妇”“系红襦”矛盾的设置与交际原则的遵守标题中的“节妇”,根据注解:节妇,古代守妇节的女子。
而文中开头的“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说的是:感激“君”的爱意,并且把“君”赠送给自己的“双明珠”,系在了“红罗襦”。
可见在欣喜与感激中接受了第三者爱意的主人公,和标题中“节妇”的“节”是矛盾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一处矛盾呢?这要结合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来看。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通过与李师道的交际,向李师道表明自己不愿意加入他的团队。
既然是交际,就涉及到交际当中的两个原则: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分别是: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张籍用“节妇”拒绝第三者君的实例,来暗指自己,一定程度上是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所以,要想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就得通过一定的礼貌原则来弥补。
礼貌原则有六项具体准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作者开头,塑造了一个因被追求而感激欣喜的女主形象,其实质就是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的体现,作者用主人公暗指自己,用君暗指李师道,从而说明,自己在主观情感上也是乐于接受李师道的,自己在情感上对李师道的态度,与李师道对自己的态度是一致的。
这样,就与说话人找到了情感共鸣,从而拉近了与说话人的情感距离。
主人公主观情感上想要在一起的愿望越是强烈,当后文提到的各种客观因素阻挡,不能和君在一起时,诸如丈夫的阻拦,道德的谴责等,就越能顺理成章地博得对方的同情,与后文不得已拒绝而伤心欲绝的情状,共同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贞妇形象探讨
第35卷第1期延边教育学院学报Vol.35No.1 2021年2月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1·156·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贞妇形象探讨郭文睿(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1)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贞妇形象,虽然种类不同、情节不同,但在行为、生活以及道德上存在共同的特征。
本文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贞妇形象种类入手,探讨了文学作品中贞妇形象的共同特征,明确了其形象的产生原因与发展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贞妇形象;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64(2021)01-0156-02贞妇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根本,贞妇形象的产生与发展和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个人思想认知、社会伦理背景环境以及男性认知等存在明显的关联,由此塑造出种类丰富的贞妇形象,展现出独特的女性形象。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贞妇形象种类1.节妇的守节不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守节不嫁的节妇形象。
如《古列女传·译注》(贞顺篇)中记载的“梁国寡妇高行”,在丈夫死后坚决为丈夫守寡,不再改嫁,甚至拒绝梁王的求娶复:“妾闻妇人之义,一往而不改,以全贞信之节。
”在《窦娥冤》中,关汉卿描写窦娥自从嫁入蔡婆婆家后,操持家务,在受到张驴儿父子的强迫时拼命反抗,拒绝改嫁。
在《白玉娘忍苦成夫》中,白玉娘的丈夫程万里远去之后杳无音信,白玉娘被卖做他人妇,但依旧坚守贞节,宁死不屈。
通过上述的三位节妇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女子的贞节表现,虽然她们有的是丧夫、有的是丈夫杳无音信,但其最终的表现相同,始终坚守自身的贞节,从一而终,表现出一种高洁的品质。
以上述三人为代表的女性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节妇形象[1]。
2.贞女的决绝殉葬贞女是指与男方虽有婚约但尚未结合或者没有夫妻之实的女子,也是文学作品中贞妇形象的主要部分。
《节妇吟》赏析
《节妇吟》赏析文/ 凝文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全诗的译文是: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著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著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今日偶读这首《节妇吟》忽然感慨良多。
这首《节妇吟》让一个机智勇敢、敢爱敢恨、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绝代佳人跃然纸上,令人嗟叹不已。
在人性与礼仪的描述上先是“发乎情”,暴露了女人的得之自然的人性,接着是“止乎礼义”,没有违反人为的礼教。
道出了礼义之外的感情波澜,曲折微妙,入情入理,既委婉缠绵、韵味无穷,又坚定决绝,但是在决绝之余,又似乎有着太多的不忍、不舍、不绝缕缕。
细细读来,好像发现这首诗里似乎充满了太多的隐词隐意,查资料才知道张籍写作这首《节妇吟》时有着无法直言的真实政治意图。
在这里我不问政治,只解诗意。
时下有这么一句很流行的话:“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是幸福,错误的时间遇见了正确的人是一种无奈。
”很佩服古人千年以前就能说尽了今人之事,很钦佩作者的犀思锐笔早在千年以前就用质实明快、简朴清醇的诗歌解读了今人婚外恋情的无奈。
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痴男怨女在重复在感受这种“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无奈啊!其实,无论古今女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心灵敏锐和情感丰富的女人,而多愁善感与聪慧敏锐又赋予了女人太多不可抗拒的魅力,我绝对相信这位赢得双明珠的女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
不是不曾心动,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缘无份,情深缘浅,爱在不对的时间,错过正确的相逢时机,所以才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慨。
当今芸芸众生中自有那清澈明净如兰花的女人,今夕何夕得遇良人,彼此深得人心,相互倾慕、钦佩彼此的人品,于是放松了所有的戒备,卸下了所有的枷锁,于是就偷偷的喜欢了爱了。
“节妇”,“节”否
“节妇”,“节”否“节妇”,这个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它源于《周礼》中对妇女作为家庭中“贞节”的规定,后来被奉为一种美德,成为许多家庭、社会中的价值观之一。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节妇”这一概念是否代表着一种消极、压抑的女性形象?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来看看它是否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节妇”的定义。
一般来说,它具有以下特点:处女身份、忠贞不渝、贞洁、完美的家庭主妇等等。
这些特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处女身份”。
它意味着妇女在结婚前应当保持身体的“纯洁”,避免沾染男性的“污点”。
这种想法源于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妇女在婚后必须“全心全意地侍奉丈夫”,若不守节,则会给家庭带来很多不祥之事。
因此,这个“节妇”的定义已经发展成了一种价值观。
它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女性形象,被广大的中国男性和部分女性所追求。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节妇”也被一些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显得有些过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宽容。
妇女在这个时代中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家庭的主妇,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她们应该有权利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将“节妇”这一理念强加于女性,就容易压抑女性的自主权,使她们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能力。
因此,现代社会有必要重新审视并更新对于女性的期望,将女性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自由。
当然,我们不应该将“节妇”这一价值观完全否定。
许多妇女仍然愿意选择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认为婚姻和家庭是她们的终身幸福。
这是她们自己的选择,也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为妇女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让她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她们遵循传统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节妇”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古代,它被奉为一种美德,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地位却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宽容的心态,让女性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幸福。
“节妇”,“节”否
“节妇”,“节”否“节妇”是一个古代社会中的女性角色和社会现象。
“节”和“否”则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具有广泛的意义和用法。
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历史文化和语言学两个方面探讨“节妇”、“节”、“否”等词语的含义和特点,以期读者对这些词语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节妇”解析“节妇”是指那些在传统婚姻道德准则下保持贞节的妇女。
在古代中国,贞节被认为是女性道德的核心,也是传统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准则之一。
因此,保持贞节对于古代中国妇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种被社会广泛认可和崇敬的行为和品德。
然而,在历史上,“节妇”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女性的贞节,还包括她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和形象。
据史书记载,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节妇”是具有非常高地位和影响力的一类人群。
她们不仅要保持自己的贞节,还需要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高品德、高道德和高素质的形象。
同时,她们还需要向其它女性传播贞节的重要性,并在学习、礼仪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发挥榜样作用。
二、“节”与“否”的意义“节”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汉字,它的意义非常广泛,有时候甚至不容易进行界定和解释。
在中文中,“节”有时候可以表示“节日”,有时候可以表示“节约”,还有时候可以表示“音符”,“关键”,“部分”等意义。
除此之外,“节”在语言中还有很多固定的搭配和用法,比如“节目”、“调节”、“节奏”等等。
与“节”相对的是“否”,它表示拒绝、否定或表示一种负面的情况或状态。
它也可以用来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在汉语中,“否”同样具有广泛的用法和搭配,比如“是否”、“否认”、“否决”、“否定”等等。
三、“节妇”、“节”、“否”在语言应用中的特点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些词语的特点和用法十分有趣和多样化。
比如,在表达节日和节气的时候,往往使用的是单独的“节”字,比如“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
而在表达“节俭”、“节约”的概念时,我们一般会使用所谓的复合词语,比如“节约”、“节俭”等等。
“节妇”,“节”否
“节妇”,“节”否
“节妇”指贞节高洁的女性,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名词。
“节”是指
妇女守节,保持贞洁的美德,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而“妇”则是对女性
的尊称。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基本上没有什么自主权利,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极大,大部分女性只能成为家庭妇女,被束缚在家庭中。
在这样的社会
背景下,“节妇”这个概念逐渐形成并流传。
对于女性而言,守节、自持更是重中之重。
在古代中国,一个女人要想成为“节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她必须是具
有良好品德的女性,不仅要自强自立,独立自主,同时还要保持贞洁,坚持守节,忠贞不
渝地爱护丈夫,履行好家庭责任。
其次,她也需要承担家庭的家务工作,并且要有高度的
责任感和爱心。
此外,“节妇”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正确思考和处理家庭和社
会问题,有独立的思想和自主的判断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节妇”这种观念已经越来越淡化和消失。
如今,女性已经具备了与男性平等竞争的权利和条件,不需要再以“守节”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
尊重。
女性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方式,走出家庭,走
向社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总之,“节妇”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传统意识形态,它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女
性的思想和文化上的压制和限制,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对“家庭关系”的高度关
注和重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节妇”的意义已经越来越淡化,而女
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和尊重。
笼罩贞节的那一团人性迷雾
笼罩贞节的那一团人性迷雾作者:王六来源:《延安文学》 2017年第2期贞节这个名词的另外解释是坚贞不移的节操,意味着做人的基本底线。
但不知从哪年哪月起,贞节好像成了女性的专利,不但有了遍布神州大地的贞节牌坊这样外在的道德标杆,而且有了只适应于衡量女性性爱忠贞的无形道德标准。
这一颇为荒唐的婚性伦理,千百年来在女性主流意识中反倒成了行为“准则”。
米脂婆姨申小平,以一位农民作家、普通女性的独特视角,试图用小说《贞节》去探询笼罩在“贞洁”上的那一团人性迷雾。
小说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更没有愤世嫉俗的呼喊,而是截取改革开放大潮下现实社会中的时代断面,在此社会背景下民俗、民情的交织叠加,以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三个女人的悲欢离情为主线,展现了生活中的人性、贞节下的命运。
改革开放时期,在各种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行为,在接受洗礼的同时,也在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检验。
很多人在计划经济时期,封闭的意识形态尚未做好准备,就无所适从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求生本能的驱使,让部分人勇敢地抉择,也让一部分人盲从地去适应——小说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或许就是留给我们的时代缩影。
“女人一旦成了谁的老婆,就失去了让男人猛追的自由,再漂亮也成了画中人. 老娘喜欢让男人追,男人觉得老娘被人玩了,实际上是老娘在玩你们龟孙子!”刘雨霞,这个与父母同睡大炕因而对床头戏好奇,以至于想着去尝试的女孩。
她在前夫王静波不接电话时失落的咆哮,是因为离婚后她才知对其是爱之深恨之切,难以割舍;当她想把对前夫的感情重新打理时,却被未婚夫杨柳刀杀于床。
她的命运令读者感慨,这反映了人性多面存在的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丑恶,这无疑是小说成功的一大亮点。
离异后以吃青春饭行走于社会的刘雨霞的毙命,是不同人对贞节的不同诠释还是爱恨情仇的本能反应?刘雨霞的送葬队伍在经过村口的贞节牌坊时,牌坊轰然倒塌,这坍塌的是牌坊,还是牌坊所标榜的贞节?似乎谁也不敢妄下结论。
贞节对于命运坎坷的王改梅而言,就是一道为其婚姻亮黄牌的咒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洁与人性:《节妇吟》中节妇形象漫议
【摘要】唐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为读者描绘了一位“节妇”形象,然而,这一形象到了宋代引起了一些质疑。
其实,诗歌品读不能完全脱离时代语境,不能从宋代理学观念出发,否定唐朝开放和宽松时代环境下“节妇”所体现出的自然人性。
【关键词】《节妇吟》理学人性
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为读者描绘了一位“节妇”形象: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字文昌,先世苏州人,贞元十五年进士,始授秘书郎,后做到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
此诗前开头四句说:你知道我已经有了丈夫,还送给我一对明珠。
非常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就把明珠系在红罗襦上。
后面六句说道:我家住的是高高的楼房内,我的丈夫是明光殿里的近卫军。
我心里很清楚你赠我明珠的用意,但我不能背叛我的丈夫,我和他曾发誓虽不能同生但要同死。
我只能含着眼泪归还你的明珠,深深地遗憾你我为什么没能在我嫁人前相逢。
一个男子,由于深情地爱恋着一个已婚的女子,因而赠送她明珠,这个女子开始对这个男子也深有感情,于是就收下了明珠,“系在红罗襦”表示接受他的感情。
可最终又把明珠还给了这个男子,明
确地表示自己既已为人妇,就绝不应该背弃丈夫。
张籍这首诗的原题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这个李师道曾经礼聘过张籍,而此时的张籍已接受了别人的聘任,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委婉地回绝了李师道。
由此可知,这首诗的内容应该是个比喻。
诗中的“妾”是张籍的自喻,“君”自然是指李师道了。
在这里,我们不谈李师道聘任张籍,也不谈此诗的比喻义,仅就此诗的思想内容来看,我们发现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一个敏感的话题——封建社会中的妇道问题。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张籍在诗中肯定了这个女人是个节妇,可见唐朝人认为一个女人可以接受另一个男人的感情,也可以对他表示自己的“感”,只要她不与人私奔,不背叛丈夫。
那就应该算是恪守了妇道,也没有逾越礼教中对妇女行为的种种约束和限制,就可以算是一个“节妇”的。
古诗云:“……发乎情,止乎礼义。
”张籍诗中女主人公开头的态度显然是“发乎情”,表现了她的一种自然的人性,但紧接着就是“止乎礼义”,说明她并没有违反当时人为的礼教。
张籍的这首诗在当时写出来也是比较大胆的,在封建的宗法制度中,夫妻是五伦之一,又是三纲之一。
夫为妻纲,妻子是从属于丈夫的,夫妻间的爱情也不是均等的,而是由宗法制度分配的。
丈夫对妻子,权力大于爱情;妻子对于丈夫,义务大于爱情。
由封建婚姻制度结合的夫妻,即使双方真有爱情,那也是由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妇道等维系着,这种夫妻关系许多表面上是亲密的,实质上
是疏淡的,妻子在家庭中是处在绝对服从的位置上的。
因而,当时许多妇女的内心是极度苦闷的,是需要有人抚慰的。
张籍诗中的女主人公或许就是这种情况,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这位妇女还是深爱她的丈夫的,所以说张籍的这首诗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可以证明唐代的确是一个很开放的朝代。
可到了南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以朱熹为首的道学家严重歪曲了儒家的礼教观念,他们对妇女的言行定出了许多灭绝人性的禁律。
他们把妇女的言行束缚在礼教的界限中,不允许妇女们表现出自然的人性,甚至不许妇女们有人性。
这种残酷的礼教观念,严重地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和文学批评。
明末就有人评论此诗:“系珠与襦,心许之矣……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又有人评曰:“此诗情辞婉恋,可泣可歌,然既系在红罗襦,则已动心于珠矣,而又还之。
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逢未嫁之时……节妇之节,危矣哉。
”这两段评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对这个女子的系珠、还珠的行为不以为然,而且都认为这个节妇的“节”已经处在很危险边缘了。
两段评论虽说都没否认女主人公节妇的行为,但也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心许之”、“动心于珠”是不符合礼教的,他们对这个女子的行为是明显地持有贬义的。
再后来就有人直接提出疑问,认为“忠臣节妇,铁石心肠,用许多转折不得,吾恐诗与题不称也”,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评者认为诗里描写的并不是节妇,他认为,如果要写节妇,就应该写女子的“铁石肠”,对赠珠人坚决拒绝,绝不应有丝毫的感情,怎么能“还君明珠双泪垂”呢?至于“诗与题不称”,不过是评论者的一种委婉说法罢了,在他们的思想中,此时的女主人公应该像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秦罗敷一样,用“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来坚决地回绝。
很显然,这些否定评论的根源均产生于禁止人性的宋儒的礼教观念,用今天的话来讲,这是一种灵魂的拷问,是泯灭自然人性的。
其实,这首诗好就好在真正表现了人性,后人也有人称颂此诗的,认为此诗中的女主人公具有节义肝肠,她的行为不是从礼教出发,而是从对双方的感情出发。
此诗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不宣扬礼教。
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妾家高楼连苑起”二句,倒是有值得探讨之处,此二句似给人一种炫耀富贵之意,容易让人理解成是因为有这样的富贵家庭和丈夫,所以才“事夫誓拟同生死”,假如丈夫是个贫贱之人,那又如何呢?
作者单位:新疆霍城县江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