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 考研---早古生代地史

合集下载

早古生代地史Pz1

早古生代地史Pz1

早古生代地史(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Pz1一.主要特征 1 生物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事件2 构造特征:属加里东构造阶段,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二.生物界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意义: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栉水母、节肢、鳃曳、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门)、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

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三.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浮游相,底栖相,礁相)生态分异: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环境适应的结果。

四.古地理1.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梅树村剖面中寒武世后期:滇东地区上升为陆。

中寒武世陡坡寺组\双龙潭组:浅海砂泥、碳酸盐沉积;早寒武世龙王庙组:白云岩。

咸化海沉积;沧浪铺组:砂页岩沉积为主,内含浪成波痕和交错层理。

滨岸沉积;筇竹寺组中上部:以泥砂质沉积为主,含有三叶虫及澄江动物群等生物化石,环境已趋于正常浅海,总体代表持续海侵过程;筇竹寺组下部:黑色粉砂质、泥质沉积,含炭质及稀有元素—为海水流动不畅的弱氧化至还原环境,为潮下低能海湾;梅树村组:磷块岩,小壳化石富集成层,波状、鱼骨状交错层理,顶部白云岩内含鸟眼构造。

《地史学》课程笔记

《地史学》课程笔记

《地史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讲什么是地史学地史学,又称地质历史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地下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球自形成以来所经历的各种地质事件,如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生物演化等,以及这些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过程。

地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矿床等,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实验模拟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为矿产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讲地史学发展简史地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创立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威廉·史密斯为代表的地质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和地层对比,提出了地层的年代顺序和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2. 成长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地层的接触关系、化石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地槽-地台学说、生物演化论等理论,使地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今):地史学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大地构造学、沉积学、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全球事件地质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使地史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第三讲地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史学与以下学科密切相关:1. 地质学:地史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两者共同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

2. 古生物学:地史学通过研究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和古生态环境。

3. 地球物理学:地史学利用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4. 地球化学:地史学通过分析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探讨地球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

5. 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地史学与这些学科共同研究地球表层系统,探讨地球环境演变与生物演化的关系。

第四讲地史学的特点与学习建议地史学的特点:1. 综合性:地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掌握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基础知识。

第十一章 早古生代的地史

第十一章 早古生代的地史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扬子板块寒武系特征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 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中上统 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下统 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典型剖面
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
澄江动物群
滇 东 寒 武 系 柱 状 图
波痕、交错层理、 泥裂、食盐假晶发育
米氏旋回
古杯造礁
Chang ing fauna
帽天山
澄江动物群生态复原
3、三叶虫
trilobite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 壳动物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 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 比的重要依据
Radicchio chinensis
中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1 山东盾壳虫
2 孙氏盾壳虫 3 柯赫虫
龙马溪组上部黄绿色砂质 页岩,数百米只含三个笔 石带,笔石分散保存,为 弱还原环境—补偿盆地; 下部黑色页岩和硅质页岩, 含五个笔石带,典型的笔 石页岩相,代非补偿海盆
滇 东 上 志 留 统 剖 面
华南志留系对比图
第十一章 早古生代的地史
§1. 早古生代概述
§2.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3. 中国早古生代古地理 §4. 早古生代的沉积矿产
早古生代地层中沉积矿产与资源
生油层:五峰期和龙马溪期 磷块岩:华南寒武系底部 邯郸式铁矿:马家沟组的富铁碳酸盐岩地层中 石材及化石工艺品:燕子石雕,工艺石材
旅游景点:长江三峡岩溶地貌(
龙门石窟(O1)
∈1 ) ,
∈1; Three Gorges
洛阳龙门石窟/O1m
洛阳,龙门石窟
∈2
包括节 肢、海 绵、和 水母等
寒武纪生物群落

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 考研---前寒武纪地史

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 考研---前寒武纪地史

前寒武纪地史一、前寒武纪的划分和特征1、前寒武纪划分前寒武纪(Precambrian)是一个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划分见表)2、前寒武系的特征(1)时限长(38-6亿年);(2)地层普遍变质 (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绿片岩相,一般越老变质越深),岩浆活动发育;(3)构造变形复杂,因为原始地壳薄、刚性差、热流值大,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变动;(4)生物化石少(化石少,化石无硬壳、后期破坏)(5)大气圈、水圈与现在不同(6)矿产丰富(Fe、Au、U)3、前寒武纪的大气圈和水圈Ar: 缺氧还原性大气(广泛出现含金-铀砾岩)Pt1早期:缺氧到含氧过渡(纹带状硅铁组合-早期藻类释放出的O2被Fe2+吸收而沉淀)Pt1晚期:逐渐含氧,叠层石大量发育Pt2:含氧大气圈形成,出现含铁红色砂岩、高价铁沉积层、膏盐沉积和可燃有机岩,但是Pt2-3:海相沉积中原生白云岩大量发育,反映当时大气中CO2比Ar低,但仍比现在高水圈:在Ar以前已经形成,因为在Ar中出现玄武岩和砾岩Pt2由还原--氧化二、前寒武纪生物界1 Ar:主要是化学化石(如氨基酸、脂肪酸、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环形化合物等),此外少量叠层石2 Pt:菌藻类的时代微古植物指单细胞或多细胞藻类有机体,我国主要发育于Pt2-3,宏观藻类指根据目前研究程度尚无法归入现代藻类系统的、肉眼可见的藻类,主要Pt2-3叠层石繁盛,特别是Pt33 Ediacara Fauna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主要由腔肠动物(67%水母、海鳃纲)、环节动物(25%)、节肢动物(似三叶虫)(5%)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群。

我国发现地点:鄂西、陕南、淮南、辽南和黑龙江。

三、中国主要古大陆形成史1、华北板块的形成史太古宙陆核的形成古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1)陆核的形成(古、中太古代)地层:集宁群、迁西群、下鞍山群岩性:深变质岩,原岩为基性、超基性至中酸性火山岩,夹分选不好的碎屑岩及多层硅铁沉积地史分析:1)基性、超基性岩来源于地幔,酸性火山岩为侵入体;2)可与现代月球对比:月陆-高地(亮)为辉石质斜长岩,月海-低地(暗色)为玄武岩。

中国早古生代地史学ppt

中国早古生代地史学ppt

滇 东 寒 武 系 柱 状 澄江动物群 图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 缘横向古地理变化
扬子板块东南被动大陆边缘
华夏板块
三、中国早古生代的地浅层海 与古地理 竹叶状灰岩
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 特征: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 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 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 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板块 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 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 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1、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 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
•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扬子板块寒武系特征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其标准剖面为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
武系早期 生油层:五峰期和龙马溪期 磷块岩:华南寒武系底部 重晶石:寒武系 邯郸式铁矿:马家沟组的碳酸盐岩地层中 旅游景点:长江三峡岩溶地貌,龙门石窟(O1)
洛阳龙门石窟/O1m
2、华北板块奥陶纪古地理特征:其标准剖面为河北唐山开平剖面
碳酸盐沉积 下统发育齐全,岩相稳定 中上统仅在少数地区有沉积
夹竹叶状灰岩及页岩,砾石表面无氧化圈, 含三叶虫、腕足类和树形笔石
潮下浅海
河 北 唐 山 开 平 剖 面
潮下浅海
华北板块及其南北大陆边缘 O1-3古地理变化
S
东胜
O3 S
O1-2
紫红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泥裂、雨痕、岩 盐假晶、波痕和鱼骨状交错层理干热条件下 的滨浅海沉积,含三叶虫中华莱德利基虫
∈2X
∈2ma
山东长清县张夏∈2剖面

古生物与地史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与地史学复习资料

原始水平性原理: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岩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岩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

原始侧向连续原理:沉积地层中的岩层在侧向上是大规模甚至全球性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

地层叠覆原理: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上而下是从老到新的,如果这种顺序被改变,说明有构造作用的改造。

海侵超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小壳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始见于震旦纪末期,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志。

象州型沉积:象州型沉积是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

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

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南丹型沉积:南丹型沉积是一套暗色的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

准层序:准层序是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积单元,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在中国境内晚三叠世以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一线为界,南方以D-C(网脉蕨-格脉蕨)植物群为特征,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北方以D-B(拟丹尼蕨-贝尔瑙蕨)植物群为特征,代表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磨拉石:地槽急剧隆起,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

简答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地质学基础17第十七章 古生代地史特征

地质学基础17第十七章 古生代地史特征
中国晚古生代主要矿产 铁矿:宁乡式铁矿,山西式铁矿 煤:华北地台为主 锰矿、铝土矿和其他金属矿产。
第一节、 第一节、早古生代地史
早古生代主要地史特征 3. 气候特征 晚奥陶世之前温暖干旱气候为主 晚奥陶世末冰期事件 志留纪缺氧、温暖、干燥气候
第一节、 第一节、早古生代地史
中国早古生代地史 三个稳定的核心 加里东运动队中国的影响:华北地台北 缘岛弧发育,南缘秦岭地槽形成;柴 达木地块与阿拉善地块对接;扬子地 台与华北地台对接;扬子地台与华夏 地块对接碰撞;一些列加里东造山带 产生。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2. 气候特征 气候分带特征明显 3.全球构造特征 联合古陆形成
第二节、 第二节、晚古生代地史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由海向大陆环境的转化 华北地台表现明显 海西构造队中国的影响:各地槽接受 厚层沉积,并上隆为山;华北地台 与塔里木地台联结;华北地台与西 伯利亚地台对接。
第二节、 第二节、晚古生代地史
第十七章 古生代地史特征 • 早古生代地史 寒武纪( 寒武纪(0-500Ma) - ) 奥陶纪( 奥陶纪(500-440Ma) - ) 志留纪( 志留纪(440-400Ma) - ) • 晚古生代地史 泥盆纪( 泥盆纪(400-350Ma) - 石炭纪( 石炭纪(350-285Ma) ) 二叠纪( 二叠纪(285-250Ma) - )
第一节、 第一节、早古生代地史
中国早古生代矿产 磷矿(扬子地台一线) 石膏(华北地台区) 石灰岩(华北及东北南部)
第二节、 第二节、晚古生代地史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 生物特征 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厥类时代 动物界的两次飞跃 无脊椎-有脊椎 水中-陆上 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事件
第二节、 第二节、晚古生代地史
第一节、 第一节、早古生代地史

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早古生代地史

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早古生代地史

早古生代地史一、早古生代概况1、早古生代划分志留纪S(Silurian)440-400Ma,Murchison, 1835, 英国古民族名称奥陶纪O(Ordovician)500-440Ma,Lapworth, 1879,英国古民族名称寒武纪∈(Cambrian)570-500Ma,Sedgwick, 1835,Cambria 山2、早古生代主要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物成矿、生态分异、生物分区);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上陆)3)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二、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主要的生物门类:三叶虫、笔石、头足类(鹦鹉螺类)、腕足类、珊瑚、牙形刺等次要的生物门类:腹足、棘皮类、古杯、海绵原始脊椎动物的代表——无颌类的Astraspis(星甲鱼)最早在北美西部中奥陶世发现。

晚志留世原始的陆生植物裸蕨类开始出现。

1、小壳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类。

形成原因:1)前寒武纪漫长的生物进化(>20亿年),特别是震旦纪的酝酿,生物以达较高级的形式,如Z的伊迪卡拉动物群2)水体升温时碳酸盐饱和度的变化为壳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意义:第一个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早期小壳动物群与伊迪卡拉动物群共生澄江动物群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

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

最早发现于云南澄江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对于早期生物演化史均具有重大意义。

2. 三叶虫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寒武纪三叶虫的演化趋势早寒武世:以莱德利基虫目为主(头大、尾小、胸节多)中寒武世-以褶夹虫目为标志。

第七章早古生代地史上

第七章早古生代地史上
0.5 cm
中 华 微 网 虫
叶足动物门, Microdicty on sinicum Chen, Hou et Lu,1989
澄江动物群
线形虫动物门,中国古蠕虫 Palaeoscolex sinensis Hou et Sun, 1988
Chengjiang fauna
澄 江 动 物 群
Eoredlichia
寒武纪简介(二)





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芙蓉 世)。 动物群以具有坚硬外壳的、门类众多的海生无脊椎 动物大量出现为其特点,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其中三叶虫最为常见,是划分寒武系的重要依据。 其它尚有无铰、几丁质外壳的腕足类小舌形贝、小 园货贝以及古杯类和软舌螺等。 植物群以藻类为主,还有一些微古植物。
Pz1 Conodonts
牙形类 (conodonts):Cam2 晚期始出现,O极丰富;单锥 型;全球对比的主要依据;副 牙形-真牙形
早古生代初期全球存在着五个分离的 古大陆。它们是:



早古生代初期全球存在着五个分离的古大陆。 它们是:古北美、古欧洲、古西伯利亚、古 中国和冈瓦纳古大陆。 其中冈瓦纳古大陆位于古地中海以南,是一 个联合古陆,它的组成部分有:非洲、南美、 澳大利亚、印度以及南极洲。 如图所示。
Pz1 全球古大陆分布及其组合形式
寒武系底界
界线层型GSSP选定 在纽芬兰岛(加拿大 东南),以遗迹化石 Tricophycus pedum(三槽阿纳 巴管)首现为标志, 年龄543Ma;
寒武系底界 GSSP选定在纽芬兰 岛(加拿大东南),以 遗迹化石 Tricophycus pedum 首现为标志,年龄 543Ma;

第4节 早古生代地史

第4节 早古生代地史

2、华北地块区环境演化与地壳运动特征 震旦纪的晋宁运动使本区成为小面积的陆地, 震旦纪的晋宁运动使本区成为小面积的陆地, 的晋宁运动使本区成为小面积的陆地 经长期的风化夷平作用,本区成为准平原, 经长期的风化夷平作用,本区成为准平原,进入 加里东构造阶段,本区地壳开始下降,发生海侵。 加里东构造阶段,本区地壳开始下降,发生海侵。
早古生代地史
——地质学基础
一、早古生代的时限划分
早古生代分为三个纪,它们均三分,称之为早、 早古生代分为三个纪,它们均三分,称之为早、中、 晚世,相应的地层单位称为下、 上统。 晚世,相应的地层单位称为下、中、上统。
志 留 纪 奥 陶 纪 寒 武 纪 晚志留世 中志留世 早志留世 晚奥陶世 中奥陶世 早奥陶世 晚寒武世 中寒武世 早寒武世 410
早古生代生物体内结构的演化在化石特征上就反应得 很清楚,构造已很复杂,代表显生宙的开始。 很清楚,构造已很复杂,代表显生宙的开始。地质学家认 为,无论从海陆构造格局的演变、生物各门类的进化来看, 无论从海陆构造格局的演变、生物各门类的进化来看, 早古生代在地球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早古生代在地球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从寒武纪 一开始生物界便呈现爆发性增长的形势, 一开始生物界便呈现爆发性增长的形势,称其为寒武纪生 命“大爆炸”。 大爆炸”
纵观中国早古生代地史,华北、扬子地块均经 纵观中国早古生代地史,华北、 历了加里东构造引起的地壳下降接受滨-浅海沉积 --------地壳上升发生海退直至成为陆地这样一 个大的沉积旋回。总体表现为南北皆海的基本特 个大的沉积旋回。总体表现为南北皆海的基本特 南北皆海 征。
早古生代地史
早古生代地史
早 古 生 代 (P z 1)
439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六章 早古生代地史2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六章 早古生代地史2

寒武纪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 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 缘与秦岭洋毗邻
浅海
竹叶状灰岩
鲕粒灰岩,波痕、交错层理
鲕粒灰岩
泥裂、雨痕、岩盐假晶、
华 北 板 山块 东寒 张武 夏纪 剖地 面层 序 列 紫红色
波痕和鱼骨状交错层理
潮坪
钙质页岩
华北板块寒武纪地层序列
凤山组 ∈3 长山组 崮山组
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含蝙 蝠虫和蝴蝶虫,竹叶状灰岩是同生砾 岩—风暴
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 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 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扬子板块寒武系特征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 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 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 石稀少 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 面
澄江动物群
滇 东 寒 武 系 柱 状 图
滇东剖面分析
中寒武统 双龙潭组 陡坡寺组 为浅海砂泥、碳酸盐沉积。中寒武世后期滇东地 区上升为陆。 早寒武统 龙王庙组的白云岩为咸化海沉积。 沧浪铺组 以砂页岩沉积为主,内含浪成波痕和交错层理,为滨海沉积。 筇竹寺组 中上部以泥砂质沉积为主,含有三叶虫及澄江动物群等生物化石, 环境已趋于正常浅海,下部黑色粉砂质、泥质沉积,含碳质及稀有元素, 为海水流动不畅的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可能为潮下低能海湾。 梅树村组 主要是一套磷块岩,其内小壳化石可富集成生物碎屑层,发
干旱的咸化海环境。
下统 石龙洞组为厚层白云岩。干旱的咸化海环境。 天河板组 石牌组 正常浅海的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含较多底栖的古杯类。 水井沱组为黑色碳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含磷、稀有元素及黄铁矿,化 石以浮游的盘虫类为主,推测为滞流还原环境。

西北大学《地史学》真题03-12

西北大学《地史学》真题03-12

西北大学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科目名称:地史学科目代码:467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任选10题)1、威尔逊旋回2、低水位体系域3、退积和进积4、组5、海侵超覆6、曹庄岩系7、蓟县群8、生物区系9、主动大陆边缘10、穿时11、南丹型12、相与相变二、简答下列问题(50分,每题5分,任选10题)1、地史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2、沉积环境判别的主要标志?3、海洋环境的沉积相类型及主要特征?4、地层划分与地层对比的含义?5、地台及其主要发育特征?6、华北地区太古宙重大地质事件包括哪几方面?7、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8、地层间的接触关系类型及其成因解释?9、扬子板块及其边缘寒武系稳定、过渡和活动沉积类型主要发育特征?10、二叠纪末生物界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11、石炭-二叠纪主要矿产及其古地理背景?三、古生代主要生物门类及其代表化石?(20分)四、以标准剖面为例,简述华北板块石炭-二叠系横向变化及古地理?(30分)五、燕山构造运动命名地点、发生时间及其对我国的主要影响?(20分)西北大学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科目名称:地史学科目代码:487一、名词解释(30分)1、地层叠覆律2、生物地层单位3、组4、超覆5、层型6、原始水平原理7、威尔逊旋回8、笔石页岩相9、岗瓦纳植物区10、松花江群二、说明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理和方法。

(20分)三、简述前寒武纪及古生代生物界特征。

(20分)四、说明新生代的时代划分。

(20分)五、论述印支、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对我国的影响。

(30分)六、论述我国华南、华北地区晚古生代的沉积发展史。

(30分)西北大学2005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科目名称:地史学科目代码:805一、名词解释(30分)1、超覆2、穿时3、威尔逊旋回4、岩石地层单位5、地层叠覆原理6、界线层型7、晋宁运动8、象州型泥盆系9、安加拉植物区10、松花江群二、说明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理和方法。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六章 早古生代地史1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六章 早古生代地史1

早奥陶世刺笔石-canthograptus
早奥陶世晚期笔石
(正笔石目无轴亚目)
中晚奥陶世有轴 亚目双笔石科代表
腕足类
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 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 贝目和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 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
寒武纪以无铰纲为主 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内部 构造复杂化
奥陶纪生物群落
Cephalopoda 头足类 Crinoid 海百合 Brachiopod 腕足类
奥陶纪礁 生物群落
食物链
bryozoan苔藓虫 echinoderm棘皮类动物
Stromatoporoidea层孔虫
三、Silurian life
重要化石门类:笔石
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正笔石目,有轴亚目) 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
对寒武纪来说最重要的代表性化石是三叶虫, 所以寒武纪亦称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的重要生物 化石是笔石和头足类中的鹦鹉螺,志留纪是单笔石。
其它还有早寒武世早期的小壳化石(亦称早期骨 骼化石),早寒武世的古杯,腕足类、横板珊瑚和单 带型四射珊瑚均有重要的地层意义。
一、带壳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和寒 武纪生物大爆发
期的三叶虫特征
相近,尾板宽大,
尾刺发育
1 山东盾壳虫 2 孙氏盾壳虫 3 柯赫虫 4 高台虫 5 毕雷氏虫 6 园劳伦斯虫
中寒武世末期—晚寒武世初期 三叶虫(尾刺发育)
晚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
前边缘窄
球接子类 三叶虫 ∈2-3
Hale Waihona Puke 武纪以后三叶虫的演化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
浮游相-planktonic facies 生物—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

2021年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中生代地史

2021年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中生代地史

中生代地史一、中生代划分及特性中生代时限为250—65Ma,延续约185Ma。

涉及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三叠纪Triassic 250-205MaAlberti,1834来自德国中部,三分性明显(斑砂岩-壳灰岩-含煤碎屑夹碳酸盐岩) 侏罗纪Jurassic 205-135maVon Humboldt,1795来源于Jura Mountain (瑞士、法国交境)白垩纪Cretaceous 135-65MaOd’Halloy(达罗阿,1822),据岩性命名白垩一名源于西欧,在西欧广泛形成了白垩质沉积物(白色钙质超微颗石藻和浮游有孔虫化石形成白色质软、极细碳酸钙沉积),并且在英吉利海峡两岸构成了白色断崖,故而得名中生代特性生物界: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中生代以裸子植物、爬行动物(特别是恐龙)和海生无脊椎动物中菊石类繁盛为特性白垩纪末浮现了地史中最知名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古地理、古构造均有较大改观。

沉积界: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广布,气候温湿,植被茂盛,成为地史上又一重要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古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逐渐萎缩环太平洋火山活动二、中生代生物界(一)陆生植物—演化阶段1.基本特性裸子植物中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在晚二叠世兴起后来,到中生代已占统治地位,真蕨类及少量节蕨类仍继续发展,被子植物浮现于早白垩世,不久占据重要地位。

因而,晚白垩世植物群已具备新生代面貌。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如肋木Pleuromeia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如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2.陆生植物--代表分子及分区北方区:D.-B.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 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T3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南方区,D-C植物群(Dictyophyllum(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J1+2:基本上是T3延续,但是内容有所变化,气候整体趋于干燥J3-K1:界线北移至阴山山脉北方当时处在一种潮湿温带有助于成煤环境,植物化石组合是划分对比地层重要佐证。

地史学学习笔记

地史学学习笔记

地球早起生命大致经历了,化学演化.原核.真核.无壳后生.带壳后生生物阶段.前寒武纪主要以微古植物(菌藻类.植物微孢子.凝源类),叠层石(由蓝藻和细菌及其他真核生物及真菌等共同行程是小的生活群落)和无壳后生动物为主.(新元古后期—震旦级全球冰封之前;伊迪卡动物群:以躯体后生动物为主体,是一些无硬骨骼,形态多样而奇特的动物组成,和现代生物显著不同,不纳入现生动物分类系统中)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元古宙新元古代震旦纪自青白口期末抬升以来,一直处于剥蚀状态.仅在东源辽南,胶东,南源豫西西源贺兰山一代出露.辽东半岛一带:下统于清白口群间沉积间断,多为石英砂岩,及页岩相.上统于下寒武统平行不整合.碳酸盐沉积为主.整体来看为一个大的海侵旋回,厚度巨大,下统不太发育,有强烈的凹陷,主要为浅,滨海环境的沉积.南源和西源:发育不全,根据地层中含有冰嘖岩推断可能存在多期冰川活动晋宁运动后,稳定盖层扩大,活动沉积主要在边缘地区,西—东:扬子西部区.上扬子区.下扬子区.上扬子区角度不整合于元古宙地层上.上统: 灯影组: 下部白云岩发育,交错层里,台地边缘浅滩沉积.中部暗色沥青灰岩,上部,白云岩,鸟眼构造和藻席,潮萍及泄湖环境,气候干燥的沉积上扬子区徒山沱组:碳酸盐为主.灰黑色薄层,汗黄铁矿.较深水滞流沉积下统: 南沱组:紫灰色,紫红色,块状或水流交错层里.大陆冰川和近岸冰海沉积平行不整合(地壳抬升)莲沱组:粗碎屑岩-泥质岩沉积,下部紫红叠瓦状板状交错陆上河沉积.上部变细为水下三角洲沉积扬子西部区,存在南北向苏雄陷裂带.下统不整合于元古宙地层上.下统局部厚度5000m,想东西两侧厚度逐渐减小至尖灭.主要有冰川湖泊沉积和大陆裂谷沉积.发生过澄江运动,代表地壳上升的挠曲地层的现象.上统出现广泛超覆现象,碳酸盐沉积为主,转暖.形成上扬子路表海.下扬子区:下统以冰海沉积为主,部分为海洋型冰筏沉积,包括冰原水下重力沉积.上统为深水,静水还原的沉积环境.裂陷槽发育阶段:3个沉积区,燕山海槽,豫西陆鹏海,胶辽深海槽,此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有成熟的较高的陆源碎屑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板块的形成:中元末期芹谷运动使华北整体抬升,新元沉积范围缩小,清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变薄,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平行不整合,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中新元古扬子上发育一层似盖沉积层,主要为碳酸盐,碎屑岩,和火山岩沉积.中上元古的似盖层沉积未达稳定状态,经过晋宁运动,使板块褶皱,元古宙地层和上覆震旦系角度不整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中古原地台的形成:陆核经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和大量花岗岩的侵入吕梁运动是初期分离的陆核重新连接,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原型形成,早中火山碎屑沉积,晚山麓磨拉石堆积为代表的基底沉积核心为四川盆地,基底地层未出露,通过盆地四周的出露基底地层推断形成和演化.核部存在于上太古界-下元古界的变质基底,该基底形成扬子板块的雏形.太古宙新形成陆核,分布于内蒙古乌拉山,燕山,翼东,辽宁,吉林南部吕梁山区,五台山,太行山,鲁中及豫西,淮南地区.早:基性喷发主,陆源沉积薄,表壳零星出现。

地史学复习重点

地史学复习重点

地史学重点笔记(随堂)第一章绪论从哪几方面研究地球?地史学、地球化学、年…地球的大气、表层、生物三个方面Great Oygenation event 大生氧事件(31亿年前?)Huronian Glaclation 冰期(25亿年前,持续3亿年)泥盆纪植物登陆,泥盆晚期出现树研究地球历史的意义1)了解地球运转规律,保护地球环境;2)早期生命的起源,未知;3)地球大气的独特性。

参考书:《中国地层典》《生物地质学》(2003)第二章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单偏光、正交偏光?)黑色薄层硅质岩表示有机质多;含放射虫表示特定的深水、富氧低能环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相分析:通过对地层中古代岩石和生物的特点,将其与环境联系起来分析和恢复古代沉积环境。

沉积相的相对比定律(相率):只有哪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沉积相,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Walther”s Law)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1)沉积岩组合和结构;碎屑岩成分主要有:岩屑、石英、重矿物、有机质、胶结物;碳酸盐岩:生物碎屑、岩屑(包括内碎屑和非原生沉积)、原地碳酸盐、陆源泥、有机质、胶结物;沉积岩结构:颗粒支撑、杂基支撑海绿石形成于陆棚浅海环境,且在缓慢沉积条件下。

2)沉积构造:沉积过程中沉积物的叠堆方式,包括层理、层理构造、滑塌构造。

层理:水平层理:水动力特别弱(静水环境),细层厚度毫米级平行层理:水动力相对较强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发育于河道底部递变层理、块状层理层面构造:沉积层面上的构造,如波痕、泥裂海洋环境:XX、泻湖、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缓坡、陆棚海大陆环境:山麓沉积相、湖泊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沼泽沉积相浅海沉积相:碳酸盐台地、碳酸盐缓块、陆棚海过渡环境:三角洲、滨海、沼泽3)生物类群及其生态组合;4)沉积地球化学标志及其环境意义。

地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地层的接触关系:1)沉积间断: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而后又接受沉积,由此产生的地层的间断;2)整合接触3)不整合接触海侵:由于海水范围不断扩大,地层不断向陆地侵入的过程,其形成的沉积序列为海进序列。

地史学概念1

地史学概念1

地史学概念11.阐述××地质时代⽣物界的主要特征(前寒武纪、早古⽣代、晚古⽣代、中⽣代)前寒武纪⽣物界我国元古宙地层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微古⽣物化⽯群,多产于1900Ma以后的地层中。

中元古宙早期的藻类个体⼩(直径⼩于10),其膜壳较薄,纹饰简单。

距今1600-1050Ma阶段,开始出现膜壳较厚,个体较⼤,纹饰复杂或形状多样的类型,主要为原核⽣物,距今1050Ma开始出现了多种丝状藻、球藻,纹饰更加复杂,个体⼀般较⼤。

同时⼤量出现褐藻、红藻等⾼级藻类,以真核⽣物为主,除微体藻类之外,新元古代出现有⼤量的宏观藻类,⾁眼可见。

此外太古宙和元古宙发育⼤量与蓝细菌类⽣命活动有关的⽣物沉积体——叠层⽯。

⽆壳的后⽣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南华纪全球冰期之后,典型代表为:伊迪卡拉动物群,标志着后⽣动物的真正出现,⽣物界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演化过程,是⽣物演化史上的⼀个重要飞跃。

早古⽣代⽣物界早古⽣代⽣物界是海⽣⽆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早古⽣代⼜称海⽣⽆脊椎动物的时代。

⽆脊椎动物以三叶⾍、笔⽯、头⾜类、腕⾜类、珊瑚及⽛形⽯最为重要。

在震旦纪末、寒武纪初出现了⼩壳动物群——个体微⼩,具外壳的多门类海⽣⽆脊椎动物群,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物界⼜⼀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

寒武系底部的澄江动物群包括多孔动物门、⽔母动物群、腕⾜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等,证明了后⽣动物在寒武纪初期爆发式出现。

三叶⾍是继⼩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它在寒武纪属种繁多,演化迅速,⽣态分异明显,化⽯丰富,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的重要依据。

腕⾜类⾃早寒武世起⼴泛分布,在奥陶纪达到发展⾼峰。

头⾜类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奥陶纪迅速发展,志留纪开始衰落。

珊瑚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志留纪达到繁盛。

晚古⽣代古⽣物特征:晚古⽣代⽣物界发⽣了重⼤变化,主要表现在:脊椎动物相继发⽣重要进化并逐渐征服⼤陆、陆⽣植物逐渐繁盛,改变了陆⽣的古地理景观、海⽣⽆脊椎动物丰富多姿,⽣物类别发⽣了重⼤改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古生代地史一、早古生代概况1、早古生代划分志留纪S(Silurian) 440-400Ma,Murchison, 1835, 英国古民族名称奥陶纪O(Ordovician) 500-440Ma,Lapworth, 1879,英国古民族名称寒武纪∈(Cambrian) 570-500Ma,Sedgwick, 1835, Cambria山2、早古生代主要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物成矿、生态分异、生物分区);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上陆)3)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二、早古生代的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主要的生物门类:三叶虫、笔石、头足类(鹦鹉螺类)、腕足类、珊瑚、牙形刺等次要的生物门类:腹足、棘皮类、古杯、海绵原始脊椎动物的代表——无颌类的Astraspis(星甲鱼)最早在北美西部中奥陶世发现。

晚志留世原始的陆生植物裸蕨类开始出现。

1、小壳动物群和澄江动物群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臵不明的棱管类。

形成原因:1)前寒武纪漫长的生物进化(>20亿年),特别是震旦纪的酝酿,生物以达较高级的形式,如Z的伊迪卡拉动物群2)水体升温时碳酸盐饱和度的变化为壳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意义:第一个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早期小壳动物群与伊迪卡拉动物群共生澄江动物群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

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臵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

最早发现于云南澄江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对于早期生物演化史均具有重大意义。

2. 三叶虫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寒武纪三叶虫的演化趋势早寒武世:以莱德利基虫目为主(头大、尾小、胸节多)中寒武世-以褶夹虫目为标志。

(头鞍截锥形,具平直的眼脊和较小的尾板,中后期与晚寒武世初期的三叶虫特征相近,尾板宽大,尾刺发育)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寒武纪以后三叶虫的演化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 ,栉虫亚目,斜视虫亚目和三瘤虫亚目占优势,等尾型,头鞍前叶膨大 ,如Dalmanitina(小达尔曼虫),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虫)等志留纪起三叶虫显著衰退,仅镜眼虫目较为重要,如Coronocephalus (王冠虫)等。

3. 笔石最早出现于中寒武世,绝灭于早石炭世。

是奥陶系、志留系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早奥陶世Acanthograptus早奥陶世晚期笔石:Didymograptus(对笔石),Dichograptus(均分笔石)中晚奥陶世双笔石科代表:雕笔石, 栅笔石, 直笔石Sl: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正笔石目,有轴亚目)雕刻雕笔石; 单笔石;塔形螺旋笔石;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S2:具幼枝的弓笔石类大量出现S3晚志留世的笔石胞管简单化,多为直管状。

4. 腕足类自早寒武世起已有广泛分布,以无铰纲为主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贝目和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早奥陶世以扬子贝和中国正形贝多见晚奥陶世以赫南特贝动物群最为重要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内部构造复杂化5. 头足类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早古生代主要世缝合线简单的鹦鹉螺类奥陶纪是鹦鹉螺的重要发展时期,数量多,个体大,是当时海洋中的一霸,奥陶纪后期已开始迅速衰退。

中国南方和华北存在着两个不同类型的头足类动物群,特别是在早奥陶世更为明显。

华北:珠角石动物:以阿门角石为代表华南:直角石动物群:以震旦角石为代表志留纪起鹦鹉螺类开始衰退。

6. 珊瑚最早出现于寒武纪,我国早奥陶世发现床板珊瑚。

志留纪为全球性第一个繁盛期,常形成小型礁体。

以床板珊瑚、六射珊瑚和四射珊瑚为主。

如S1泡沫珊瑚,S2的峰巢珊瑚等。

生物古地理、生物相、生态分异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浮游相-planktonic biofacies :生物-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共生岩石类型-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分布区-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实例-晚奥陶世五峰组的笔石页岩相壳相(底栖相)-shelly facies :正常浅海底栖生物;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台地区;实例-上扬子浅海早志留世石牛栏组礁相-reef facies: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沉积环境:温暖、清澈的浅海;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岩性:纯净的灰岩生态分异: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环境适应的结果。

三、中国东部早古生代古地理华北板块-∈13-O2滨浅海沉积,其南、北为大洋环境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是南秦岭裂谷,东南缘是被动大陆边缘(一)寒武纪1.华南地区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1)扬子板块的寒武系①扬子板块寒武系整体特征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②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我国早寒武世地层建阶的标准剖面中寒武世后期--滇东地区上升为陆中寒武统陡坡寺组,双龙潭组,浅海砂泥、碳酸盐沉积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白云岩,咸化海沉积沧浪铺组:砂页岩沉积为主,内含浪成波痕和交错层理,滨海沉积筇竹寺组:下部黑色粉砂质、泥质沉积,含炭质及稀有元素-为海水流动不畅的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可能为潮下低能海湾;中上部以泥砂质沉积为主,含有三叶虫及澄江动物群等生物化石,环境已趋于正常浅海。

总体代表持续海侵过程。

梅树村组:磷块岩,小壳化石富集成层,波状、鱼骨状交错层理,顶部白云岩内含鸟眼构造,滨海潮间-潮下带沉积③湖北宜昌三峡剖面总的特征为: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空间分布上两分性十分明显:Є1为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丰富;Є2~Є3则为镁质碳酸盐沉积(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咸化,化石稀少。

上统三游洞组--厚层白云岩,其顶部归属奥陶系中统覃家庙组--由薄-中层白云岩组成,波痕、交错层理、泥裂、食盐假晶发育下统石龙洞组--厚层白云岩石牌组和天河板组--正常浅海的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含较多底栖的古杯类水井沱组--黑色炭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含磷、稀有元素及黄铁矿,以浮游的盘虫类为主,推测为滞流还原环境从石龙洞组至中上统均为干旱的咸化海环境④横向古地理变化整体特征:扬子板块内为稳定的陆棚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康滇古陆始终存在,其范围不断扩大早寒武世:为向东倾斜的混积型缓坡梅树村期在Z2基础上发展成碳酸盐缓坡;筇竹寺期和沧浪铺期则是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西北康滇古陆边缘的滇东、川西一带为砂砾岩、粉砂岩类白云质灰岩,向东陆源碎屑颗粒逐渐变细,至桂西、黔东及鄂中等地陆源碎屑减少,碳酸盐增多,物源区为西部康滇古陆龙王庙期: 为典型的碳酸盐缓坡,仅在古陆东缘的川西南-滇中地区含陆源碎屑,而在川、滇、黔、桂、鄂为大范围的潮下低能碳酸盐沉积中寒武世起,扬子区西部古陆不断扩大,形成纵贯西部边缘的康滇古陆,古地理由早期的缓坡发展成镶边型碳酸盐台地。

由于西部古陆和东南部水下隆起影响形成半封闭海盆,加之气候炎热干旱,海水盐度增高,白云岩发育,川西南和滇东北等地还有膏盐沉积下扬子区早寒武世:北东方向狭窄的碳酸盐潮坪相带,主要为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南北两侧由碳酸盐缓坡进入陆坡深水盆地中晚寒武世:主体为半局限台地白云岩沉积,南北两侧仍为陆坡较深水盆地2)扬子板块大陆边缘的寒武系①扬子板块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范围:桂西北、赣北、浙江及苏南等地狭长的、北东向展布的非补偿海盆下统: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夹硅质层,水平纹层发育,含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偶见浮游型三叶虫,局部夹磷结核、黄铁矿团块等,代表深水、缺氧的还原环境中统:深灰、灰黑色炭质页岩、页岩和灰岩相,含漂浮型的球接子类和海绵骨针上统:泥岩和泥灰岩②华南裂谷盆地绍兴-江山-萍乡-南宁一线以南以长汀-清远-玉林为界分为:西北部的赣粤次深海盆地及东南部的闽粤浅海盆地粤赣次深海盆地为砂泥质浊积岩,夹少量灰泥及凝灰质,含深水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可能是华南裂谷盆地的主体闽粤浅海盆地是一套砂岩、页岩、炭质页岩等,含磷、锰矿层,在广东郁南、台山、开平一带中寒武纪出现紫红色含镁砂岩③扬子板块的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区(商丹古缝合线以南):为被动大陆边缘上的裂谷盆地,中晚寒武世为火山岩沉积(二道桥组下部)2.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开始海侵寒武纪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1)华北板块寒武纪地层序列①山东张夏剖面—位于山东长清县,为我国Є2和Є3标准剖面(见教材)∈3 长山组, 凤山组: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含蝙蝠虫和蝴蝶虫崮山组竹叶状灰岩是同生砾岩-风暴∈2张夏组鲕粒灰岩为主,含德氏虫等,波痕、交错层理发育潮毛庄组,徐庄组:紫色泥岩为主,向上碳酸盐含量增高,滨、浅海沉积紫色泥岩为主,向上碳酸盐含量增高,滨、浅海沉积∈1馒头组:紫红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泥裂、雨痕、岩盐假晶、波痕和鱼骨状交错层理干热条件下的滨浅海沉积,含三叶虫中华莱德利基虫②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变化∈1中期从南侧秦岭洋向北海侵,淮南、豫西、陕北陇县和宁县贺兰山地区最早波及(滨浅海碎屑岩及含磷砂岩,称猴家山组或辛集组)。

沧浪铺晚期海水侵入到燕山、辽南地区,含Palaeolenus的豹皮灰岩。

馒头组沉积范围由东向西逐渐扩大到太行山、中条山一线和鄂尔多斯、阿拉善西缘及南缘∈2毛庄期、徐庄期海侵向西延伸到吕梁山。

西部贺兰山一带的海水亦向东扩大到鄂尔多期中部,华北古陆进一步缩小。

张夏期是最大海侵期(除陕北和内蒙古东胜地区),稳定的浅海碳酸盐∈3古地理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南部(淮南、豫西和晋南)开始上升,形成以白云岩沉积(三山子组)。

白云岩层位由南向北升高。

北部燕辽地区相对下降,为滨浅海灰岩沉积2)华北板块边缘的寒武系①华北板块南缘主动大陆边缘-商丹缝合线以北蛇绿岩套及丹凤群的岛弧火山岩、二郎坪群的弧后火山岩秦岭洋向北俯冲,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