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个“鸡”的成语典故一定要知道!

这6个“鸡”的成语典故一定要知道!
这6个“鸡”的成语典故一定要知道!

这6个“鸡”的成语典故一定要知道!

又叫山鸡起舞,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三国时,曹植有一子名曹冲,年岁尚幼,已聪明无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来一珍禽名“山鸡”。

此“山鸡”喜在清澈之水旁,见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无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仅五六岁之幼童曹冲思得一法,命人取来大镜,置于山鸡之前。

山鸡自镜中见其美丽之身影,仿佛身临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劲,不肯休止,终于精疲力竭而死。

“山鸡舞镜”原指山鸡对镜起舞。后喻顾影自怜,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常用此语。

10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

又过了10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

再过了10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

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呆若木鸡”本来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后来“呆若木鸡”的意义演变为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小汁则熬而不可熟。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做更高一些的官。”

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啊。

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

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平庸。鹤立鸡群,当然超乎脱俗了。这说的是晋代嵇绍的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正面临“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模样,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

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祖逖不怎么讲究仪表,但却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愤攻读,学问大有长进,他与刘琨一道担任过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经常同盖一床被子谈论国家大事,谈到激动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来。

晋元帝时,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际,他叩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为人!”渡江以后,他率领部下与石勒的军队相持,收复了不少失地,恢复了东晋黄河以南的许多领地。

鸡的嘴巴,牛的肛门。愿意当前者,还是后者?有一句成语就是"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简称"鸡口牛后"。这是战国时代苏秦的话。

战国后期,秦国最为强大,各国围绕着与秦国的关系和态度,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连横就是以秦国为核心,联合各国为一体,这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

合纵就是秦以外的各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前都以张仪为代表,后者以苏秦为代表。张仪劝韩王倒向秦国,苏秦则劝韩王切不可上秦国的当。

苏秦对韩王说:"韩国领土广大,地势险要,又有勇敢善战的军队,为什么要向秦国低头呢?

韩国如果表示屈服,秦国一定首先要求割地给它。今年给这一块,明年它又会有背后的要求,韩国的领土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限,您怎么也满足不了它。

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您要跟着秦国合作,那就是做牛后了,我真替大王您难为情啊!"韩王听了这一番话,又气又急,大叫道:"先生说的对,我死也不能向秦国屈服!"

苏秦是劝韩国宁可作一自由独立的小国,而不要当秦国的附庸。鸡口虽小却是进食的地方,牛后虽大,却是出粪的地方。

也有人认为"鸡口牛后"应为"鸡尸牛从",鸡尸比喻独立作主,牛从比喻臣服于人。

但"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已广为流传,并被人们以常使用。它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经典成语故事六年级

经典成语故事六年级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更是渊远流长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 结晶,而成语则是汉语的精髓,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成语故事 六年级,欢迎查阅。 经典成语故事六年级1 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 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 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 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 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 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 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 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 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 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 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经典成语故事六年级2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 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

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 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 蠡坚持不允。 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 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 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 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 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 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 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 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 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 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 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 风捕景,终不可得。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小学简短成语故事大全【六篇】

小学简短成语故事大全【六篇】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 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 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 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 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狐假虎威】 在一个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有一天老虎的肚子很饿了,想找 个小动物当点心,他在路上走着走着,遇见一只瘦小的狐狸。 于是老虎就扑了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喊一声:“哼,森林里大家 都知道我是大王,大家都怕我,你敢吃我?”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 不相信他说的话,不过看狐狸说得那么认真,又怕他说的是真的。于是,狐狸说:“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你不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 瞧吧。我走到哪儿,大小动物见了我,就会吓得跑走的。”老虎想:

“我得去瞧一瞧。”于是狐狸仰着头在前面走,老虎跟在狐狸后面。 山上的鹿呀羊呀,一看见狐狸后面跟着一只大老虎,都吓得跑走了。 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害怕狐狸,不知道他们害怕的是自己,老虎吓 得再也不敢吃狐狸了。 “狐假虎威”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假”是“借”。有人仗别 人的势力欺负人,能够说他是“狐假虎威”。 【功亏一篑】 公元前11世纪,姬发——周文王的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 王残杀,得以即位。姬发死后谥号“武”,世称周武王——继承其父 周文王遗志,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姬发继任后,继续积极准备灭商,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公旦为 辅佐,负责政务;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 商军和周军在牧野激战之后,商军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自 焚于鹿台。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四面八方的小诸侯国当 然要来朝贺,并且带来很多地方特产和珍贵礼物。当时,有个西戎国,地处偏远,也派来了使臣,并送来了一只名狗作为礼物。这是一只西 戎特有的狗,身高四尺,尾大毛丰,很是珍奇,周武王很喜欢,就高 兴地收下了。 担任太保的召公,惟恐周武王玩物丧志。一天,他面见周武王, 对他说:“现在,西方都归附你,无论远近国家,都把自己的好东西 贡献给你,这固然是你的圣德。但是,玩赏之物是不分贵贱的,关键 是人的德行。没有德,物也不值钱;有德,物才显得珍贵。一个贤明 的君主不应该沉湎于声色之中。 一个人如果把人当作玩物加以戏弄,就会失掉德行;如果把珍奇 之物当作宝贝,每天玩赏,就会丧失志气。犬马之类的畜牲不是本地 所产,不该豢养它;珍禽异兽对人的衣食住行没有什么用途,也不必 饲养它;别国的珍宝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要稀罕它。四方贡献的 东西,是分封赏赐给同姓的国家,用来表示信诚之意。”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说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 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 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 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 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 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 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 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 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莼羹鲈脍】 这个成语不简单,短短四个字便囊括了两道名菜——莼菜羹和鲈 鱼脍。可要是因为名字是两道菜,便觉得这个成语“很好吃”的话, 那就闹笑话了! “莼羹鲈脍”要表达的感情是十分沉重的,它包含了游子对远方 家乡的思念。《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字季鹰。他曾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 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 他曾对同郡人顾荣说:天下战乱纷纷,战祸持续。凡有名气的人 都想退隐。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对官场难以适应,对时局又很绝望。 看来,也该防患于未然,考虑一下以后的事了。 不过要断然放弃眼前的功名利禄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迟迟未作 出最后的决定。 一年秋天,季鹰在洛阳感受秋风阵阵,似乎带来了泥土的芬芳, 他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绪。接着,他又回忆起家乡吴地莼菜羹和 鲈鱼脍等佳肴美味,更觉得乡情无法排遣。 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既然家乡如此 值得留恋,我又为必定要跑到几千里之外,去博取什么名位呢?接着他 坚决果断地辞了官,千里驱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后人用“莼羹鲈脍”或“季鹰思归”等来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 事顺乎自然,或用以形容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一到六年级成语故事

二年级下册 1.揠苗助长:宋国人【启发】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2.守株待兔:宋国人【启发】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三年级上册: 3.刻舟求剑: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意思】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4.闻鸡起舞: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意思】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三年级下册 1.亡羊补牢:【寓意】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2.南辕北辙:战国时期,魏国人【意思】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3. 惊弓之鸟:更羸与魏王【意思】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4. 叶公好龙: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意思】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4、画龙点睛:张僧繇(yóu ),梁武帝时期的名画家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上关键的一两笔)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意思】这则故事原来是说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张僧繇绘画技艺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词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四年级上册 1. 胸有成竹: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意思】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近义词】心中有数 2.杏林春满:董奉,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意思】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近义词】誉满杏林 四年级下册 1.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意思】读书看书入迷,手不舍得松开书,形容勤奋好学。有时也比喻十分喜爱。2.鹏程万里:《庄子·逍遥游》记载【意思】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五年级上册 1.水滴石穿:张乖崖【意思】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外强中干】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

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莼羹鲈脍】 这个成语不简单,短短四个字便囊括了两道名菜——莼菜羹和鲈鱼脍。可要是因为名字是两道菜,便觉得这个成语“很好吃”的话,那就闹笑话了! “莼羹鲈脍”要表达的感情是十分沉重的,它包含了游子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字季鹰。他曾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 他曾对同郡人顾荣说:天下战乱纷纷,战祸不断。凡有名气的人都想退隐。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对官场难以适应,对时局又很绝望。看来,也该防患于未然,考虑一下以后的事了。 然而要断然放弃眼前的功名利禄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迟迟未作出最后的决定。 一年秋天,季鹰在洛阳感受秋风阵阵,似乎带来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绪。接着,他又回忆起家乡吴地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六篇】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六篇】 导读:本文经典成语故事大全【六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六年级成语故事文字版

六年级成语故事文字版 导读:本文六年级成语故事文字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巫见大巫】 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

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成语故事读后感(共6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共6篇)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中国成语故事》,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并带有插图,非常吸引人,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一个的吹,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四年级读后感700字:《中华成语故事》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我再一次被汉语的奇妙所震撼,为它的魅力折服。 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 它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 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只吹竽乐队,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 有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但也混了进去。 成语故事读后感每次合奏吹竽的时候都只是做做样子。

齐宣王去世后,他儿子齐湣王偏喜欢听乐师们单独吹竽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说后十分害怕,赶紧溜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 同时,我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靠侥幸取胜。 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学管乐时的情形。 有一次,滥竽充数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 管乐课学了新曲子,老师让我们回家多练练,我也没在意,只练了一遍,心想到时候做做样子就行了。 上课了,老师先让我们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单簧管上的按键,摇头晃脑,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实我根本就没吹出来音。 终于吹完了,我长叹一口气,以为这样就完了,没想到,老师对我们吹得不太满意,竟让我们一个一个吹。 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挠腮。 轮到我了,我没吹几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红着脸老老实实说了实话。 结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师的一阵数落,受同学们的一顿嘲笑。 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滥竽充数是不行的。 我喜欢《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古人高超

制作成语故事集

《制作成语故事集》教学案例分析 六年级上册 【案例题旨】 《制作成语故事集》这一课是在之前学习的Powerpoint基础上编排的,是对之前的学习做一次综合练习和梳理,通过分类归纳以巩固所学知识。本课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完成操作的能力如何养成?2、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课学习重点是成语故事集的制作,理解PowerPoint的集成功能。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幻灯片基本制作方法,为学习本课操作积累了经验,在幻灯片中插入背景音乐是新知识点,可以从引导学生选择音乐开始,先使用音频解霸播放音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行操作,做到寓教于乐。 据本案例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从之前所积累的经验中,选择性的把它们综合运用起来。 【案例实录】 导入演示文稿是由多张幻灯片组成,我们今天就把成语故事集用演示文稿展示出来,之后老师演示,学生观察,怎么做呢? 片段一:师演示

1、制作幻灯片首页。 (1)打开已经制作好的“成语集.ppt”演示文稿 (2)插入一张“标题”版式幻灯片;并输入文本 (3)设置字体、颜色、字号 (4)在大纲窗格移动这张幻灯片。 2、添加成语故事 (1)在第二张幻灯片上插入“空白”版式幻灯片 (2)插入艺术字 (3)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 (4)设置文本背景色和边框线形 (5)重复以上步骤,让学生把幻灯片制作好 生观察后模仿阅读教材,练习操作,同学间互相帮助,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片段二:1、放映幻灯片 (1)打开菜单“幻灯片放映”->“观看放映” (2)鼠标点击幻灯片看下一张 (3)注意:也可以用右键选择“上一张”返回上一张 (4)试一试:点击左下角“放映幻灯片”按钮播放幻灯片 还可以按“F5“按钮放映演示文稿 2、添加背景音乐 (1)打开“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 (2)选择一个音乐插入。

五六年级成语故事

五六年级成语故事 导读:为了让五六年级的小朋友更好地理解一些成语,下面整理了成语故事大全,希望能帮到你! 1、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 拼音:wánbìguīzhào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近义词】物归原主【反义词】久假不归 【造句】我今天要去舞会,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 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cī,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 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

6年级成语故事主要人物及解释

3-6年级成语故事主要人物及解释 三年级上册: 闻鸡起舞P33(晋朝的祖逖刘琨) 含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三年级下册: 惊弓之鸟P38(魏国的更羸) 含义: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画龙点睛P138(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的画家张僧繇) 含义: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四年级上册: 胸有成竹P39(北宋画家文与可) 含义: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杏林春满P119(三国时期医生董奉) 含义: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四年级下册: 手不释卷P97(三国时期吴国吕蒙孙权鲁肃)含义: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鹏程万里P137(远古时候特大的鱼鲲)含义: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纪昌学射P139(纪昌飞卫) 含义:一是要能吃苦,持之以恒才会成功。二是大本领往往要从小处练起。 扁鹊治病P141(名医扁鹊蔡桓公) 含义: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告诉了人们有病要及早医治,要防微杜渐;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五年级上册: 水滴石穿P75(宋朝张乖崖) 含义: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大公无私P155(春秋时期晋国祁黄羊晋平公)含义: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五年级下册: 程门立雪P89(宋朝杨时程颢) 含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入木三分P148(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含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六年级上册: 竭泽而渔P74(春秋时期晋国狐偃雍季晋文公) 含义: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响遏行云P151(战国时期薛谭秦青)含义: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六年级下册: 邯郸学步: 含义:比喻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但不见成效,反而丧失固有的功能或技能。 典故:传说战国时,燕国有几个青年羡慕赵国人走路的样子,便相约去赵国首都邯郸,细心观察行人走路的姿势,并竭力模仿,他们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反而失去了原有走路的能力,结果爬着回

50个成语故事大全

50个成语故事大全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 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 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

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6个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6个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6个 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马的成语故事6个,希望大家喜欢。 1、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2、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3、伯乐相马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

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

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专项训练 一(共16分)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③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④当世之民⑤,皆守株之类也。——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③冀:希望。④治:治理,管理。⑤民:百姓。 1、文学常识:(2分) 韩非是时期思想家。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就选自《韩非子》。 2、解释加点词。(4分) (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而守株() 3、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3分)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这则成语故事叫。(2分) 5、作者讲故事的用意是批评、讽刺了(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的人。(2分)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从宋人失败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3分) 二(共15分) 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⑤方出曝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⑧其喙⑨。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⑩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11),以弊(12)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13)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且:将要。②伐:征伐,讨伐。③苏代: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苏秦的弟弟。④惠王:惠文王赵何。⑤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的外壳。⑥曝(pù):晒太阳。⑦鹬(yù):水鸟。⑧拑(qián):夹住。⑨喙(huì):鸟的嘴巴。⑩禽:同“擒”,捉获。(11)支:对峙。久相支:长久相持不下。(12)弊:使……疲惫,使……困乏。(13)熟:仔细,周详。计:谋划,考虑。 7、解释加点词。(4分) (1)蚌方.出曝()(2)两者不肯相舍.() 8、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3分) 渔者得.而并.禽之.。 9、这则成语故事叫《相争,渔翁》,现在常用来比喻 (4分) 10、对于“赵且伐燕”这件事,苏代的态度是(赞成/反对),理由是(用文中的话回答)“”。(4分)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六篇】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六篇】 【导语】学成语的目的是为了用成语,想熟练运用成语,就要掌握成语的含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或者写得更简洁、更准确、更生动。下面是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简短【六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篇二】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大夫荀息想了一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 荀息说:“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晋献公也很珍爱美玉和良马,不愿轻易予人,因而沉吟不决。荀息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就去讨伐虞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马了。”晋献公权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议,派他带着美玉和良马前往虞国游说。虞公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喜出望外,当即允诺借道给晋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位有识之士,他对虞公说:“有一句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虞国和虢国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虢国灭亡,那我们离亡国之日就不远了。所以坚决不能允许晋国借道。”虞公心里只有美玉和良马,根本不理会宫之奇的意见。 宫之奇见忠言不被采纳,无奈之下率领族人逃往国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国就要大祸临头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会沦为晋国的附庸。” 晋国的大军穿过虞国国土直抵虢国都城,虢国人做梦也没有料到晋军竟然会从虞国的边境冒出来,还没来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国奴。晋军班师回国时,经过虞国国都。虞公毫无戒备地到城外犒劳晋军,祝贺他们凯旋。晋军乘机突然发难,擒住了虞国君臣,之后进城夺回了当初贿赂虞公的美玉和良马。直到此时,虞公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不该贪财而不听信良言,但为时已晚。 【篇三】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