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基本原理和分析技术共23页

合集下载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基础原理和分析技术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基础原理和分析技术

原子荧光
激发态原子发生自发辐射回到基态,放出一定波长 的光子。这个过程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下观察到,因 为激发态原子的寿命较长。
原子吸收光谱基本原理和特点
1
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技术是利用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光进行吸收,进而测定其中元素的含 量。
2
特点
该技术的检测限低、灵敏度高、分析快速,因此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 基础原理和分析技术
本演示将深入探讨原子吸收和荧光光谱的基础原理和应用技术,帮助您更好 地了解这一重要领域。
什么是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
定义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是 测量物质中元素浓度的一种 分析技术,通过观察物质在 吸收/发射辐射后的光谱,可 以对其中的元素种类和相对 浓度进行分析。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的应用领域
食品安全
原子吸收和荧光分析能够测定食 品中的重金属、金属元素等,确 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环境科学
这些技术可以检测自然水体、土 壤以及工业废水甚至空气中的污 染元素如铅、汞、镉等,为环境 保护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
海洋技术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还可以用于 海洋学领域,如海洋元时空分 布、环境污染的监测等。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流程 与步骤
1 前期准备
设备准备、样品预处理。
2 样品原子化
常用原子化方法为火焰、电感耦合、石墨炉 原子吸收和荧光分析。
3 信号检测
检测吸收或荧光信号并进行信号放大处理。
4 数据分析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元素浓度。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应用范围扩大
3
应用案例
环境中饮用水中铅浓度的测定、土壤矿物元素的分析、生物标志物微量元素分析 等。

分析化学-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

分析化学-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

(二) Graphite furnace atomizer 石墨炉原子化器
1. 构造:
2. 分析过程
T
Time drying ashing atomizing cleaning
干燥-----灰化-----原子化----净化
paring with flame atomizer
原子化原理 原子化效率 试样体积 固体进样 灵敏度 重现性 背景干扰 分析速度
1. Hollow cathode lamp
2. Electrodeless discharge lamp
mg MX
400Pa Ar 3 ~ 8 cm
10mm
As, Cd, Pb, Se, Zn, Hg, P, Sn, Te, Tl…...
二、 原子化器 Atomizer
M(* 激发态原子)
MX(试样)
消除方法: 1. 稀释待测溶液 2. 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 3. 配制与试样溶液物理性质相似的
标准溶液
五、背景吸收 Background absorption
背景吸收包括: 分子吸收、光散射、火焰气体吸收。 背景吸收干扰主要存在于石墨炉原子化器。
减小背景吸收的方法:
减小进样量 增加灰化温度和灰化时间 增加石墨管内气流 采用基体改进剂 (增加共存物的挥发性或 降低待测元素的挥发性)
Characteristics: ☆Sensitivity ☆Selectivity ☆Analysis speed ☆Application:
determination of (metal) elements
§1.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1.原子能级跃迁 Atomic energy level transition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K d kN
积分吸收与原子总数成正比,只要测出积 分吸收,即可求得待测元素的浓度

25
• 但由于原子吸收谱线的宽度仅有10-3 nm,很窄,要准确测积分吸收,需使 用分辨率很高的单色器,一般光谱仪 器很难满足。 • Δ =10-3,若 取600nm, • 单色器分辨率R= /Δ = 6×105
9 2
1 T
(
1 Ar

1 Mr
)
洛伦兹变宽随有效截面积和气体压力P增大而增 大,随温度、粒子的质量增大而减小。温度对多普勒 变宽的影响正好相反。
18
• 宽度与多普勒变宽为同一数量级10-4~ 10-3 nm • 在一定条件下,谱线变宽主要受热变 宽和压力变宽的影响。当气相中与待测 原子共存的其它粒子浓度很小时,以热 变宽为主。
46
4. 火焰——进行原子化的能源 • 试样的脱水、汽化、离解成基态原子 直接影响原子化程序。 • 温度过高,会使试样原子激发或电离, 基态原子数减少,吸光度下降。 • 温度过低,不能使试样中盐类解离或 解离太小。测定的灵敏度会受影响。
47
火焰原子化
48
• 常见的火焰及温度: • 火焰种类 • 丙烷-空气焰 • 氢气-空气焰 • 乙炔-空气焰 • 乙炔-氧化亚氮焰
2.104 9.9×10-6 2.690 4.99×10-7 2.932 1.22×10-7
4.346 3.35×10-11 5.02×10-9
Pb283.3
Zn213.9
3
3
4.375 2.83×10-11 4.55×10-9
1.34×10-7
5.796 6.22×10-15 6.22×10-12 5.50×10-10
43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3)通带宽度(W):指光线通过单色器出射狭缝
的谱线宽度,它是由单色器的狭缝宽度(S) 和倒色 散率(D)决定。当倒色散率(D)一定时,可通过 选择狭缝宽度(S)来确定:
W=DS
第31页/共62页
五、检测系统
主要由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示记录 装置组成。
作用:将待测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过检波放大、 数据处理后显示结果。
第35页/共62页
三、电离干扰
来源:
高温导致原子电离,从而使基态原子数减少, 吸光度下降。
消除:
加入消电离剂(主要为碱金属元素),产生大
量电子,从而抑制待测原子的电离。如大量KCl 的
加入可抑制Ca的电离,
K Ca++ e
K+e Ca
第36页/共62页
四、光谱干扰
主要有谱线干扰和背景干扰两种 1、谱线干扰和抑制
第34页/共62页
二、化学干扰
来源:待测元素与共存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所 引起的干扰,主要影响原子化效率,使待测元素的吸光度降低。
消除:
1. 加入释放剂:SO42-、PO43-对Ca2+的干扰----加入La(III)、
Sr(II) ----释放Ca2+; 2. 加入保护剂(配合剂):
• PO43-对Ca2+的干扰---加入EDTA----CaY(稳定但易破坏) • 含氧酸中Mg 和Al 形成MgAl2O4---使A急剧下降-----加8-羟
基喹啉作保护剂。
3. 加入缓冲剂或基体改进剂:主要对GFAAS。例如加入EDTA可 使Cd的原子化温度降低。 4. 化学分离:溶剂萃取、离子交换、沉淀分离等。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原子荧光和原子吸收

原子荧光和原子吸收

原子荧光和原子吸收一、原理。

1. 原子吸收。

-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

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原子蒸气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将选择性地吸收其同种元素所发射的特征谱线,使入射光减弱。

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吸光度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

2. 原子荧光。

-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所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来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一种发射光谱分析方法。

原子荧光的产生是当气态原子受到强特征辐射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去活化回到基态时,发射出与激发光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

二、仪器结构。

1. 原子吸收。

-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等部分组成。

- 光源: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辐射,常用的有空心阴极灯等。

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出强度大、稳定性好且谱线宽度窄的特征谱线。

- 原子化器: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蒸气,有火焰原子化器(如空气 - 乙炔火焰原子化器)和非火焰原子化器(如石墨炉原子化器)等。

火焰原子化器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多种元素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化器灵敏度高,可测定痕量元素,但分析速度相对较慢。

- 单色器: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谱线分开,以防止干扰。

- 检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测量,常用的有光电倍增管等。

2. 原子荧光。

- 原子荧光光谱仪主要由激发光源、原子化器、光学系统、检测系统等部分组成。

- 激发光源: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原子产生荧光,常用的有高强度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等。

- 原子化器:与原子吸收类似,有火焰原子化器和电热原子化器等,作用是将样品转化为原子态。

- 光学系统:包括聚光镜、单色器等,用于聚焦和分离荧光信号。

- 检测系统:将荧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测量,如光电倍增管等。

三、分析性能。

1. 灵敏度。

- 原子吸收:对于大多数元素,火焰原子化法的灵敏度适中,一般可达到ppm级(10 - 6g/mL);石墨炉原子化法灵敏度很高,可达到ppb级(10 - 9g/mL)甚至更低。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又称为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而在六十年代有较大发展的一种仪器分析新方法。

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波,通过样品的蒸汽时,被蒸汽中的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光波强度减弱的程度,可以求出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它可应用于地质矿物原料、冶金材料和成品、农业、石油、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生化及环境污染监测等多方面,能测定几乎全部金属元素和一些半金属元素。

而且具有准确、快速、设备较为简单、操作人员容易掌握等特点。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是本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痕量分析方法。

物质吸收电磁辐射后受到激发,受激原子或分子以辐射去活化,再发射波长与激发辐射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

当激发光源停止辐照试样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这种再发射的光称为荧光;若激发光源停止辐照试样之后,再发射过程还延续一段时间,这种再发射的光称为磷光。

荧光和磷光都是光致发光。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宽,能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

这些优点使得它在冶金、地质、石油、农业、生物医学、地球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内获得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1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及其类型当自由原子吸收了特征波长的辐射之后被激发到较高能态,接着又以辐射形式去活化,就可以观察到原子荧光。

原子荧光可分为三类:共振原子荧光、非共振原子荧光与敏化原子荧光。

1.1共振原子荧光原子吸收辐射受激后再发射相同波长的辐射,产生共振原子荧光。

若原子经热激发处于亚稳态,再吸收辐射进一步激发,然后再发射相同波长的共振荧光,此种共振原子荧光称为热助共振原子荧光。

如In451.13nm就是这类荧光的例子。

只有当基态是单一态,不存在中间能级,没有其它类型的荧光同时从同一激发态产生,才能产生共振原子荧光。

共振原子荧光产生的过程如图3.15(a)所示。

1.2非共振原子荧光当激发原子的辐射波长与受激原子发射的荧光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原子荧光。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对于如铁族、稀有元素和连续背景较强的情况下, 要用较小的光谱通带。
可编辑版
40
7.4.2 火焰原子化法最佳条件选择
➢ 火焰的类型与特性选择 ➢ 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 火焰原子化器的吸喷速率
也称为待测溶液的提升量。 提升量过大,对火焰产生冷 却效应,影响原子化效率; 而提升量过小,影响分析方 法的灵敏度和检出限。
高熔点、形成氧化物、形成复合物或形成碳化物后 难以原子化元素的分析灵敏度低。
可编辑版
13
7.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可编辑版
14
7.2.1 仪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可编辑版
15
7.2.1.1 空心阴极灯
➢ 空心阴极灯(Hollow Cathode Lamp,HCL) ➢ 由待测元素的金属或合金制成空心阴极圈和钨或其
➢近年来,由于对AAS的创新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
可编辑版
2
7.1.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 Boltzmann分布定律: ➢ 在温度较高等离子体火焰中,核外层电子在各个量子化能级上的分布
遵循Boltzmann分布定律:
Ni
gi
ΔEi
e kT
N0 g0
可编辑版
3
7.1.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 处于基态原子核外层电子,如果外界所提供特定能量(E)的光辐射恰好 等于核外层电子基态与某一激发态(i)之间的能量差(ΔEi)时,核外层电 子将吸收特征能量的光辐射由基态跃迁到相应激发态,从而产生原子 吸收光谱。
➢ 物理干扰一般都是负干扰。 ➢ 消除方法: ➢ 配制与待测样品溶液基体相一致的标准溶液。 ➢ 采用标准加入法。 ➢ 被测样品溶液中元素的浓度较高时,采用稀释方法
来减少或消除物理干扰。

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原子荧光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
原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分析技术,用于测量样品中特定金属元素的浓度。

这种技术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吸收能量的原理。

在原子吸收光谱中,样品首先被转化为气态原子,然后通过将样品暴露在特定波长的光下,测量吸收的光强度来确定金属元素的浓度。

该技术常用于环境、食品、生物、地质等领域的元素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AES):
原子发射光谱是一种分析技术,用于测量样品中特定金属元素的浓度。

在原子发射光谱中,样品首先被转化为气态原子,然后通过将样品激发至高能级,测量由于电子跃迁而释放的特定波长的光来确定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发射光谱可用于元素分析,其应用广泛,包括金属工业、环境监测、地质研究等领域。

原子荧光光谱(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AFS):
原子荧光光谱是一种分析技术,也用于测量样品中的金属元素浓度。

在原子荧光光谱中,样品首先被转化为气态原子,然后通过特定波长的激发光将原子激发至高能级,然后测量由于电子跃迁而释放的荧光来确定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荧光光谱常用于分析痕量金属元素,如汞、砷等,其敏感性高,适用于环境、生物等领域的分析。

第三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ppt

第三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ppt

这种频率分布和气体中的原子热运动的速率分布(麦克 斯韦-波尔兹曼速率分布)相同,具有近似的高斯曲线分布。
VD 7.162107 V0
T M
(3)压力变宽pressure broadening (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Lorentz)变宽: 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随原子区压力增加而增大。 赫尔兹马克(Holtzmark)变宽(共振变宽):
I e d e
-K L
0
0
I

I e d e
-K L
0
0
采用锐线光源进行测量,则
Δνe<Δνa ,由图可见,在辐射线宽度 范 围 内 , Kν 可 近 似 认 为 不 变 , 并 近 似等于峰值时的吸收系数K0
峰值吸收
A
lg
e 0
I0 d
I e d e
1.积分吸收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后,光谱通带0.2nm。而原子 吸收线半宽度:10-3nm。如图:
若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 收光的强度变化仅为0.5%。灵 敏度极差。
理论上:

Kvdv

π e2 mc
N0
f

Kvdv

π e2 mc
N0
f
如果将公式左边求出,即谱线下 所围面积测量出(积分吸收)。即可 得到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
择狭缝宽度(S)来确定: W=DS
五、检测系统
主要由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示记录装置组成。 1.检测器-------- 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如:光电池、光电倍增管、光敏晶体管等。 分光后的光照射到光敏阴极K上,轰击出的 光电 子又射向 光敏阴极1,轰击出更多的光电子,依次倍增,在最后放出的 光电子 比最初多到106倍以上,最大电流可达 10μA,电流经 负载电阻转变为电压信号送入放大器。 2.放大器------将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较弱信号,经电子线路进 一步放大。 3.对数变换器------光强度与吸光度之间的转换。 4.显示、记录 新仪器配置:原子吸收计算机工作站

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

0
I 0 e -K Ld
采用锐线光源进 行测量 , 则 Δνe<Δνa ,由图可见,在辐射线宽度范围内, Kν 可近似认为不变,并近似等于峰值时的 吸收系数K0。
11
A lg

e

e
0
I 0 d
0
I 0 e -K Ld
A lg
1 e - K L
lge K 0 L 0.434K 0 L
谱线变宽
1. 自然宽度ΔvN 在无外界影响下,谱线仍有一定宽度,这种宽度称为自 然宽度。 根据量子力学的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能级的能量有 不确定性,ΔE由下式估算: Δ E = h/(2πτ ) τ -激发态原子的寿命;τ 越小,宽度越宽。ΔvN约相当于10-5 nm 数量级。 2. 多普勒宽度ΔνD 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导致的,故又称为热 变宽。 当处于热力学平衡时, Doppler变宽可用下式表示:
在原子吸收中,谱线变宽主要受多普勒效应影响,则:
2 π ln 2 e 2 K0 N0 f D mc
2 π ln2 e 2 A 0.434 N 0 fL kLN0 D mc
在实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被测元素的浓度c 与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的总数保持一定的比例 关系: N0 = a c 所以在实验条件一定,各有关参数都是常数的 情况下,吸光度为: A=Kc 上式就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七章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 Atomic Fluorescent Spectrometry, AFS
1
第一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定义: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在蒸气状态被测元素原子 对其共振辐射吸收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1802年,英国科学家 W. H. 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 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1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pdf

1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pdf

1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1.1 原子荧光光谱法原理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是原子光谱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介于原子发射(AES)和原子吸收(AAS)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它的基本原理就是: 固态、液态样品在消化液中经过高温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分解等反应后样品转化为清亮液态,将含分析元素的酸性溶液在预还原剂的作用下,转化成特定价态,还原剂KBH4反应产生氢化物和氢气,在载气(氩气)的推动下氢化物和氢气被引入原子化器(石英炉)中并原子化。

特定的基态原子(一般为蒸气状态)吸收合适的特定频率的辐射,其中部分受激发态原子在去激发过程中以光辐射的形式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检测器测定原子发出的荧光而实现对元素测定的痕量分析方法。

1.2 原子荧光的类型原子荧光是一种辐射的去活化(decactivation)过程。

当有原子吸收由一合适的激发光源发射出的特征波长辐射后被激发,接着辐射区活化而发射出荧光。

基本上,荧光线的波长和激发线的波长相同,也有可能比激发线的波长长,但比激发线波长短的情况也有,但不多。

原子荧光有5中基本类型:①共振荧光。

即激发波长与产生的荧光波长相同时,这种荧光称为共振荧光,是原子荧光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荧光;②直跃线荧光。

即激发波长大于产生的荧光波长相同时,这种荧光称为直跃线荧光;③阶跃线荧光。

即激发波长小于产生的荧光波长相同时,这种荧光称为阶跃线荧光;④热助阶跃线荧光.既原子吸收能量由基态E0激发至E2能级时,由于受到热能的进一步激发,电子可能跃迁至于E2相近的较高能级E3,当其由E3跃迁到较低能级E1时所发射的荧光,称为热助阶跃线荧光;⑤热助反Stokes荧光。

即电子从基态E0邻近的E2能级激发至E3能级时,其荧光辐射过程可能是由E3回到E0所发出的荧光成为热助反Stokes荧光。

1.3 汞的检测方法汞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是国际国内进出口商品中一项重要理化指标。

汞在体内达到一定量时,将对人的神经系统、肾、肝脏产生严重的损害。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一、原子吸收的原理和概念1.1 原子吸收的定义原子吸收是一种用于分析和检测物质中特定元素含量的方法。

它基于原子能级的跃迁和吸收光的特性,通过测量吸收光的强度来确定样品中特定元素的浓度。

1.2 原子吸收的原理原子吸收的原理基于元素的原子能级结构。

当样品中的元素处于基态时,外层电子处于基态能级。

当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到样品上时,光子能量与元素电子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相匹配,电子会吸收光子的能量并跃迁到激发态能级。

通过测量吸收光的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特定元素的浓度。

1.3 原子吸收的装置和步骤原子吸收分析通常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

主要步骤包括:样品制备、样品进样、光源照射、光的吸收和检测。

二、原子荧光的原理和应用2.1 原子荧光的定义原子荧光是一种用于元素分析和检测的方法,它基于元素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跃迁时放出的特定波长的荧光。

2.2 原子荧光的原理原子荧光的原理与原子吸收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原子荧光是测量元素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跃迁时放出的荧光强度来确定元素的浓度。

当元素处于激发态时,通过外界能量的激发,电子从激发态能级跃迁回基态能级时,会放出特定波长的荧光。

通过测量荧光的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特定元素的浓度。

2.3 原子荧光的装置和步骤原子荧光分析通常使用原子荧光光谱仪进行。

主要步骤包括:样品制备、样品进样、光源照射、荧光的发射和检测。

三、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的比较3.1 检测灵敏度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的检测灵敏度取决于仪器的性能和样品的特性。

一般来说,原子吸收的检测灵敏度更高,可以检测到更低浓度的元素。

3.2 检测范围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的检测范围也取决于仪器的性能。

原子吸收通常可以检测到更广泛的元素,而原子荧光主要适用于特定元素的分析。

3.3 优缺点比较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各有其优缺点。

原子吸收的优点包括高灵敏度、宽检测范围和广泛应用领域;缺点包括分析速度较慢和对样品制备要求较高。

原子荧光的优点包括快速分析速度和灵敏度较高;缺点包括仅适用于特定元素的分析和对仪器性能要求较高。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a.恒磁场调制方式
吸收线分裂为π 和两个 σ±,π组分平 行于磁场方向波长不变,σ± 组分垂直于磁 场方向,波长分别向长波和短波方向移动。
光源发射线通过起偏器后变为偏振光,某 时刻平行于磁场方向的偏振光通过时,吸收线 组分和背景产生吸收,得到原子吸收和背景吸 收总吸光度;另一时刻垂直于磁场的偏振光通 过原子能器时只有背景吸收,没有原子吸收, 两者之差即为原子吸收。
b.可变磁场调节方式
磁场变化 零磁======激磁 零磁时, 原子+背景吸收; 激磁时,
仅背景吸收,他们之差为原子吸收。
四.分析方法
1.测量条件选择
⑴.分析线,查手册,随空心阴极灯确定。 ⑵.狭缝光度 W=DS没有干扰情况下, 尽量增加W,增强辐射能。⑶.灯电流, 按灯制造说明书要求使用。⑷.原子条 件。⑸.进样量(主要指非火焰方法)。
空心阴极灯 即发射线
半宽度远小 于吸收线半 宽度光源.
⑷. 实际测量
I = I0·exp(-Kν1 )
式为吸收定律。
I--透光率, I0---入射光, l --- 蒸气厚度
Kν---吸收系数,
当用线光源时, 光度表示:
可用K0
代替

,用吸
A = lg I0/I = lg [1/exp(-K01)]
先用锐线光源测定分析线的原子吸收和 背景吸收的总和。再用氘灯(紫外区)或碘 钨灯、氙灯(可风区)在同一波长测定背景 吸收(这时原子吸收可忽略不计)计算两次 测定吸光度之差,即为原子吸收光度。
Ⅲ.Zeaman 效应校正背景
该法是在磁场作用下,简并的谱线 发生分裂的现象。
Zeeman方法: 光源调制——磁场加在光源上。 吸收线调制——磁场加在原子能器 上— —使用广泛。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一、共振线
基态 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吸收光谱
激发态 基态
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1〕各种元素的原子构造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基态 第一激发态: 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 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1〕待测元素与其共存物质作用生成难挥发的化合物, 致使参与吸收的基态原子减少。
例:a、钴、硅、硼、钛、铍在火焰中易生成难熔化合物
b、硫酸盐、硅酸盐与铝生成难挥发物。
〔2〕待测离子发生电离反响,生成离子,不产生吸收, 总吸收强度减弱,电离电位≤6eV的元素易发生电离,火焰 温度越高,干扰越严重,〔如碱及碱土元素〕。
由于原子互相碰撞使能量发生略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 赫鲁兹马克变宽:同种原子碰撞。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ΔVo为主

mm。而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mm。
假设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收 光的强度变化仅为0.5%。灵敏 度极差
假设将原子蒸气吸收的全部能 量,即谱线下所围面积测量出 〔积分吸收〕。那么是一种绝 对测量方法,如今的分光装置 无法实现。
ccc/ΔA 单位: μg(mol 1%)-1 3.特征质量
〔二〕检出极限
在适当置信度下,能检测出的待测元素的最小浓度或最
小量。用接近于空白的溶液,经假设干次〔10-20次〕重复
测定所得吸光度的标准偏向的3倍求得。
1.火焰法
cDL=3Sb/Sc
单位:μg ml-1
2.石墨炉法
mDL=3Sb/Sm
Sb:标准偏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