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材料力学总复习(长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y ) max [ ] Iz
ML EI z
知识点 绪论 内力(截面法求解);
应力 pm lim 应变
A0
F A
正应力 切应力
du x dx
线应变
切应变 xy FN max FN 轴向拉压 1、强度校核 max A A max 重点 2、截面设计 3、确定许可载荷
重点
P
A
C B
dx y A 0, y B L BC
tan
P
A
重点
C左 C右
B
C
分三段,AC,CD,DB,有6个积分常数 边界条件:
y A 0, A 0, y B 0
y D左 y D右
第六章 1 例6.3
连续条件: y c左 y c右
光滑条件:
D左 D右
2
第七章 1,
x y
0 45
max 1
min 3
例 7.4, 7.5, 7.13 6, 18 25 37
y 得出 x、 和 z方向的线应变表达式为
1 x x ( y z ) E 1 y y ( z x ) E 1 z z ( x y ) E
p
剪切
剪切面、挤压面的方向
重点
平面、圆柱面挤压时挤压面的方向
扭转
P 重点 M 9549 n
扭矩 的 正负
A m

O B m
圆轴扭转时剪应力的推导过程
τmax
Mt Mt
τmax
重点
重点
Wt
例 2, 3, 4
Wt
第三章 习题2, 5, 19
Ti Li i 1 GI pi
1* 1
组合变形 解决组合变形强度问题的步骤可以归纳为: (1)将外力分解或简化为几组静力等效的载荷,其中 每一种载荷对应着一组基本变形 (2)分别画出每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图,确定危险截面。 (3)用叠加法将每种基本变形在同一点引起的应力叠 加,确定危险点的位置。 (4)分析危险点的应力状态。选择适宜的强度理论进 行强度计算。
作用点沿Xi 方向的位移。
A
FN max

FN A
重点 l
FNi li EA i N ( x) l dx l EA
难点:确定结构的许可载荷 和 节点 位移 例 2.2 2.5 2.7 2.11

条件
A

E
第二章 17, 28,33, 38, 40
p
40 40 5
2
C
D
1

B
xy
z
x y x y 2 2 m´ ax ±( ´ ) xy 2 2 m in
tg2 0
2 xy
x y
yx
C M C
xy
tg2 0
xy yx
2 xy
重点
1 ; 2 0; 3
max
1 3
(1)根据支承情况及压杆的实际尺寸,分别计 算可能弯曲平面的柔度 ,得出 max 。
公式的三 个应用
( 2) 计算 P, S,确定压杆的临界应力 公式 重点 计算出Pcr 或者 cr .
(3)校核
动载荷
动载荷问题的处理方法 及分类
d K d j
Nd K d N j
d K d j
重点
第八章 3, 7 , 8, 13, 19
稳定性:构件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力
EI Pcr 2 (L)
2
—长度系数
L
i — —杆的柔度(或长细比 )
(或杆端约束影响系数)。 约束越紧,越小;反之, 越大。
2E cr 2
满足 P 的杆称为大柔度杆(或 长细杆) , 其临界力用欧拉公式求 。
静不定结构分析
多余约束 静不定次数 结构(A)(B)(C)(D)的静不定次数分别为:
(A) 次 (B) 次 (C) 次 (D) 次
基本概念
(A)
(B)
(C)
(D)
变形比较法:比较原结构及其基本静定结构在多余约束处的变形, 二者应完全相同 写出下列各结构的的 变形协调关系
力法正则方程 对于有n个多余约束反力的静不定系统的正则方程如下:
应力 强度条件 变形 刚度条件
内力
轴向拉压
剪 切
FN
Fs
F N [ ] A Fs [ ] A F bs [ ] Abs
max
T ( ) max [ ] Wt
FN L L EA
扭转
T M
TL GI p
(
弯曲
Fs
* Fs S z I zb
材料力学总复习
基 本 内 容 强 度 刚 度 轴向拉压 基 剪切 本 应力状态 扭转 弯曲 变 形 强度理论 斜弯曲
组合变形
拉(压)弯组合
偏心拉(压) 弯扭组合
稳 定 性
方法及 应用 专题 能量法;莫尔积分(单位载荷法) 静不定结构 动载荷 交变应力 实验应力分析
部分
基本变形
受力、变形 特点
应力分布规律用图表达






1 1 1 ( 2 3 ) E 1 2 2 ( 3 1 ) E 1 3 3 ( 1 2 ) E
一28a号工字钢受力情况如图所示。钢材 E 200GPa 0.3 。现由应变 , 仪测得中性层K上点处与轴线成 45 方向的线应变为
11X1 12 X 2 1n X n 1P 0 21X1 22 X 2 2n X n 2 P 0 n1 X1 n 2 X 2 nn X n nP 0
11 21 31 n1
2
T ( x)
2
2
杆件组合变形
N 0 Ndx T 0Tdx M 0 Mdx ( ) 重点 li li GI l EA EI i 1 p
n
用单位载荷计算杆件和杆系的位移的基本步骤和要点为: T (1)计算外力引起的内力函数: (x) 、 (x) 和 M (x) N (2)在结构待求位移的点处,沿待求位移方向施加单位载 荷。若待求的是线位移,则施加单位力,若待的为角位 移,则施 加单位力偶; (3)计算单位载荷引起的内力函数N 0 ( x) T 0 ( x) 和 M 0 ( x) (4)计算莫尔积分求出位移数值; 例 13.12 13.13
n

T ( x) dx GI p l
弯曲
平面弯曲
特征
(plane bending) 挠曲线平面与外载荷作用平面重合
挠曲线 (deflection curve)
集中力F 分布载荷
集中力偶
Q的符号规定:
截面n-n的左段相 对右段向上错动时, 其上的剪力为正, 反之为负。
M的符号规定:
截面n-n处的弯曲 变形向下凸时, 其上的弯距为正, 反之为负。
ij:柔度系数 flexibility coefficients ,表示在基本静定系上
由Xj取单位值时引起的在Xi作用点沿Xi方向的位移;
M i0 M i0 N i0 N i0 Ti 0Ti 0 dx dx dx , ii 0 主系数: ii EI EA GI P l l l 重点 M i0 M 0 N i0 N 0 Ti 0T j0 j j dx dx dx , 且 ij ji 副系数: ij EI EA GI P l l l iP:自由项,表示在基本静定系上, 由原载荷引起的在Xi
第四章 4.4 (c),(j)
4.8
例4.4
重点:典型结构受力的M, Fs图
纯弯曲正应力的推导过程 中性层,中性轴的概念
max
M max ymax 重点 Iz
能根据弯矩图判断危险截面,及受拉、受压侧 例5.3
* Fs S z 弯曲剪应力 I zb
第五章 3, 12, 16,17, 21
第九章 8 13 例 9.5 , 9.4 15

E P P
2
1.直线型经验公式
①P<<S 时:
cr ab
安全系数法(Method of Coefficient of safety) 稳定条件: P Pcr
n st
cr n st
p cr cr n n st p
当危险点为单向应力状态时,可采用轴向拉 压时的强度条件 ; 当危险点为二向或三向应力状态时,则应采用 适宜的强度理论进行强度计算。
斜弯曲
对于有棱角的矩形截面
2 M y M z2
对于圆形、正方形和其它正多边形截面,

W
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D
例 8.1,例 8.5
弯扭组合变形
P271~275
U
T 2 ( x) dx 2GI p
弯曲变形
U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U
L
M 2 ( x) M 2 ( x) dx U dx L 2 EI 2 EI
内力2 dx 2 刚度

L
第十三章 7 21 24
杆件组合变形应变能
N ( x) M ( x) U dx dx dx L 2 EA L 2GI L 2 EI P
求梁变形——挠度和转角的方法
积分法 叠加法 单位载荷法 重点
y
A
q
l /2
C
l
B x
EI
用叠加法求 f c
应力状态的概念
主单元体
主平面 主应力 主方向
主应力排列规定:按代数值大小,
1 2 3
原始单元体(侧面应力已知的单元体):
y B C P M x
yx x
zx
B
xz
x
C
12 22 32 n 2
1p 13 1n x1 23 2n x 2 2p x 3 3p 33 3n n 3 nn x n np
,试求此时梁承受的载荷 P 为多大?
例 7.9
强度理论的概念 2 1 2 3 3 1 3 1 1 2 2 2 3 2 3 1 2 4 2
矩形、工字形、圆形截面 梁 弯曲 剪应力 分布规律和最大值 重点 例5.5
弯曲中心概念
典型图形弯曲中心的位置
挠曲线必须是光滑和连续的,任意截面都有唯一的挠度和转角
二 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dy M 2 dx EI
2
两个近似
{
忽略了剪力Q的影响
边界条件 光滑连续条件
dy 2 dy 2 忽略 ( ) , 1 ( ) 1 dx dy dx
动响应 动荷系数K d 静响应
加速运动问题
a Kd 1 g
v 2 / g 2h Kd 1 1 j
构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 例 10.4
能量法
杆件应变能计算
轴向拉、压变形
N i2 Li U i 1 2 Ei Ai
n
U
2
L
N 2 ( x) dx 2 EA
L
扭转变形 U W 1 T T l 2 2GI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