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8个(之其以于而 则者也焉因 且乃矣乎所 哉夫遂虽然 故苟会或诸 盖若为)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4.表示处所,时间,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积于今六十岁矣。(到)《捕蛇者说》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A、苛政猛于虎。(比)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C.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二章》;舍鱼而取熊掌《鱼我所欲也》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然得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古汉语人称代词
尊敬表示法: 古人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在对话及书信往来中,多用尊称的 方法,而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表示尊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1、称人之字 ①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李广苏建传》) 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称人以美德之辞 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 滕文公下》)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史记· 留侯世家》) ④(先生)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我微命乎?(马中锡《中山狼 传》)
B.兼词“焉” “焉”是由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或“此” 结合而成的,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彼”、“于之”。例 如: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 隐公元年》) (于彼) 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宣公二年》) (于是) ③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 滕文公》) C.语气词“焉” 由于“焉”字经常用在句末,所以逐渐虚化成 了语气词,表示提示语气,有时也表示反诘语气。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寒暑易节,如一反焉。(《列子· 汤问》)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告子上》) D.代词“焉” “焉”字仅相当于“之”,“焉”变为代词。例如 ①草木无知,叩焉何益?(马中锡《中山狼传》) ②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
在句中用以避免名词的重复。 因此,代词的使用必须和它所代 替的名词在人称、数、性、格上取得 一致。
一. 人称代词
二. 指示代词
三. 疑问代词
第一节 代 词(4课时)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之比较
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之比较11级1班2011020110柳亚萍中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很大的不同。
从中古汉语至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发展总体来说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
本文主要比较的是中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和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加深对汉语人称代词的认识,以便于更全面地把握汉语的发展规律。
中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身”、“朕”、“阿”等;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尔”、“若”、“乃”等;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伊”、“己”、“厥”等。
中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数量多,往往单复数同形,辨别人称代词单复数的依据是语境。
而作为复数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主要为“吾”,第二人称主要为“汝”,第三人称代词主要为“其”、“彼”。
数量庞大的中古汉语人称代词系统,是文化繁荣的表现。
在同一部书甚至同一句话中,往往可以使用两个以上表示同一人称而形式不同的代词,如:“我有一女,乃不恶,但吾寒士,不宜与卿计,欲令阿智娶之。
”(《世说新语·假谲》)这是因为这些表示同一人称而形式不同的代词在使用时具有语法作用的区别。
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分为单数形式、复数形式、其他形式。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第一人称为我和咱,第二人称为你(敬称用您),第三人称为他、她、它;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第一人称为我们、咱们,第二人称为你们,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其他形式的人称代词有自己(反身代词)、人家、别人(他称代词)、大家(总称代词)。
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数量虽不及中古汉语的庞大,但它在单数和复数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形体和意义有了更紧密更细致的联系,这是汉语卓有成效地发展进步的体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不同的代词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明显的区别。
他、她、它和他们、她们、它们分别指向具有不同特征的人和事物。
他(他们)为男性,她(她们)代女性,而它(它们)则代表除了人之外的其他事物。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汉语人称代词
汉语人称代词汉语人称代词是指在汉语中指代人物的特有词汇,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均有其人称指代的专有词汇。
典型人称代词包括自称代词、对称代词和他称代词,它们体现人物之间的客观关系。
第一人称中文第一人称包括使用中文、汉语的人用于指代说话、书写者自己的人称代词。
有时汉语复数,如“我们”,可以指单数;例如行政官员发言时用“我们”以示代表整个政府发言。
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卬、台、言、侬(侬家、阿侬)、身、咱、昝(喒、偺)、俺、洒家、某、某甲、某乙等等。
自称代词的考论以传统难点“我”、“吾”的区分为重点,着重对比考察了上述自称代词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差异,并补入了以前很少论为自称代词的“某、某甲、某乙”。
现代汉语•我、我们:最常见中文第一人称代词。
•咱、咱们:比较常用中文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咱们”通常包括聆听、阅读者,而“我们”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
中国东北方言“咱们”的用法相当于“我们”。
•本人:多用于书面语。
•人家:多为女性所使用,古义中性,今义则带有撒娇或挑逗等亲密关系意味。
例:《红楼梦》第九十二回:袭人啐道:“小蹄子,人家说正经话,你又来胡拉混扯的了。
”职业•本席:司法官或民意代表自称方言•俺、俺们:山东等地•我、我米(我么):晋语•我伲(吾伲)、阿拉:吴语•侬:吴语(在其他地区方言不一定是第一人称)•阮:闽南语•我、我哋:广府话•涯、涯等:客家话网络用语•偶(台湾、大陆)•禾(港女)古汉语常用“等”为复数•余、予•卬•吾(单数)、吾人(单、复数用法皆有)、吾辈(复数)•洒家:宋代君王贵族•朕:秦皇朝之前为第一人称,秦代以后成为皇帝专用自称。
及至清代,“朕”已成奏折书面语。
像康熙,平时自称“我”,只在公文才自称“朕”•予一人:先秦天子自称•孤、孤家、不谷、寡人:君主、诸侯等的自谦之词•本王:亲王•哀家:死去丈夫的皇太后、太妃•本宫:皇后、妃嫔、公主、王妃•寡小君、小童:先秦时诸侯妻自称,秦代之后为皇后自称•梓童:皇后自称(亦用于皇帝称呼皇后)•本座:有名望、地位之人,如大官、教主。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中的代词⽤法分类详解1.⼈称代词第⼀⼈称:吾、我、余、予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我”;表⽰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的⽂意来判断。
第⼆⼈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rú)、尔(ěr)、若、乃、⽽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你”,表⽰复数时译为“你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则》)汝⼼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盍各⾔尔志?(《⼦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尔其勿忘乃⽗之志。
(《伶官传序》)家祭⽆忘告乃翁。
(《⽰⼉》)⽽翁归,⾃与汝复算⽿。
(《促织》)妪每谓余⽈:“某所,⽽母⽴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称:之、其、彼、渠、厥说明:第三⼈称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他(她、它)”;表⽰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妇必唾其⾯。
(《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缘。
(《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六国论》)注意:古汉语⼈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
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称代词后边表⽰⼀(同)类⼈,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理矣。
(《狱中杂记》)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单于视左右⽽惊,谢汉使⽈:“武等实在。
”(《苏武传》)尔曹⾝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代词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之:(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文言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文言文对你、我、他的称呼1. 文言文中对“你”的称呼有哪些文言文中代表你的称呼有:尔,君,卿,汝,若,乃。
尔:如“尔曹”,你们大家。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君: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你没看见黄河的水是从天上来的。
出自唐朝李白《将进酒》卿:如“卿言多务”,你的话多为紧要的事情。
汝: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我与你用尽全力平定险情。
出自《列子·汤问》。
若:如“若肯发兵助我乎?”,你肯发兵给我助战吗。
出自《汉书·匈奴传上》。
乃: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翁长。
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
2. 文言文中对自己的称呼有哪些自称百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
谦称都属于自度称.还有自称"愚"(选自<<;出师表>>;)."在下"."朕"."末将"."微臣版"."小人"."下官权".古代官员:文官:微臣,小臣(对皇帝)下官(对等级比他高的官)老臣(自己年龄大)武官:末将(对等级比他高的官)贪官,宦官:奴才,小的古代男子:小生,本公子,本少爷3.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孤、寡。
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扩展资料: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
古汉语第一册语法_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综述
其:定语 之:宾语 彼:主语、宾语、定语。
上古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第十章:“严格说,文言没 有第三身指代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 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没有一 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 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
第二人称代词(一)
女(汝)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 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提问:“女”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二人称代词(二)
尔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彼(教材361页)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 子·滕文公上》) 彼陷溺其民。(《孟子·梁惠王上》)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庄子·天道篇》) 彼不能收用彼众。(《墨子·非攻中》) 问题:“彼”作何种句法成分?
第三人称代词(五)
“彼”的特点: 具有人称代词的性质。 没有完全丧失指代性。 不是正式的第三人称代词。 带有轻视的意味。
观点三简介
观点三简介
尔汝歌(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排调》 5:“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 尔汝歌》, 尔汝歌 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桮酒,令汝 寿万春!’帝悔之。” (不同版本文字稍有出入,“尔汝歌”,一本为 “汝歌。”)
尔汝歌(二)
南朝·梁沈约《宋书·刘穆之传》: “河东王歆之,尝为南康刘邕相,素轻邕。 后歆之与邕俱豫元会,并坐。邕性嗜酒, 谓歆之曰:‘卿昔尝见臣,今不能见劝一 杯酒乎?’歆之因斅(xiào,又音xué)孙 皓歌答之曰:‘昔为汝作臣,今与汝比肩。 既不劝汝酒,亦不愿汝年。’”
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其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口技》)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游褒禅山记》)(3)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译为“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2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4)表示强调,译为“一定”①寡人予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3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用法
(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③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④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代替词、短语、句子的词,叫做代词;現代汉语中代词属实词,而在古代汉语中代词的归属有分岐,一些语法书把它归入实词类,一些則把它归入虚词类;笔者以为代词虽具有一些实词的性质,但本身的意义还比较虚,不比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实在、确定,所以应归入虚词类;在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里对代词已有一些例释,这里单独列一节对代词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全面、细致的探讨;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一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常見的有“吾、我、余、予”等,相当于“我”“我的”;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吾.一瓶一钵足矣;彭端淑为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硕鼠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曹刿论战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归有光项脊轩志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苏轼石钟山记生以乡人之子谒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此外,“朕”在先秦是一个一般人都可用来自称的代词,相当于“我”,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到秦始皇才法定为始皇帝自称的专用词,以后为历代皇帝独用;自称的代词还有“自”“已”;如“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2、第二人称常见的有“尔、女、若、乃、而”等,相当于“你”“你的”;一般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尔.安敢轻吾射欧阳修卖油翁尔.何知左传·殽之战居,吾语女.;论语·阳货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项脊轩志若.何为生我家黄示羲原君若.毒之乎柳宗元博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3、第三人称常见的有“之”,相当于他、她、它;“其”相当于他、她、它的;“彼”相当于他、他的;“之”“其”在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一节里已有详细叙述,这里不再赘述;幸而杀彼.,甚善;柳宗元童区寄传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4、人称代词的谦称与尊称①文言文里的第一人称有时用谦称表示,但谦称不是人称代词;男的谦称自己为“臣、仆、走”,女的谦称自己为“妾、奴、婢子”,古代诸侯谦称自己为“寡人、孤”;翻译时都可译为“我”;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嗟呼嗟夫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走.虽不敏;张衡东京赋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孟子·庄暴見孟子..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文言文里的第二人称常用尊称“子、君、公、卿、夫子、先生、足下、陛下、殿下、阁下”表示“你”、“您”,但尊称不是人称代词;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墨子·公输子.不久死耶纪昀刘东堂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卿.欲何言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何哂由也夫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范晔乐羊子妻..生我;马中锡中山狼传幸先生..休矣;”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梁启超谭嗣同..此外,对皇帝称“陛下”,对王称“殿下”,对大官称“阁下”,对不同官职的人称“将军”“大王”以代替“您”;5、关于副词“相”“見”的活用副词“相”在第五节“一词多义”的“相”这一目里有所阐述,这里再补充数例;“相”在指代接受动作的一方时,可以指代“我、你、他、她、它”,有人又把它叫做指代性副词,它不属人称代词的范畴;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思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相煎”等于说“煎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莫相忘”等于说“莫忘我”;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三国志·鲁肃传“相迎”等于说“迎你”;他日归洞庭,幸无相避;李朝威柳毅传“相避”等于说“避我”;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相望”等于说“望他”;副词“见”放在动词前又不表示被动,就是表示他人对自己怎么样,指代“我”“自己”;有人也把它叫指代性副词,它也不属人称代词的范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見背”即“背我”;意思是离开我去世了;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柳宗元童区寄传“完”“恩”两个动词之间用“与”来连接;意思是“见.完”“见.恩”,即“保全我”“厚待我”;岳父见教的是;儒林外史·范进中举“見教”即“教我”或“教训我”;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見恕”即“宽恕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见录”即“记着我”;熟语中有“见谅”,即“原谅我”;6、人称代词的单复数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分别;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不分单复数;如“吾、我、尔、汝、之”等人称代词既可以表单数“我、你、他”,又可以表复数“我们、你们、他们”;如果一定要起指明表复数也可以在人称代词之后加“侪、辈、等、属、曹”;如“吾侪”“我辈”“尔等”“尔曹”“汝曹”“若属”“吾属”;另外,在“之”后加表复数的词,如“之流、之类、之属、之徒”;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词叫指示代词;根据所指的内容可以分为近指、远指、虚指、无指、特指;1、近指所指的人或事物的距离比较近;有此、兹、斯、是等;相当于“这”“这个”“这种”“这里”;此.何遽不为福乎淮南子·塞翁失马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归有光项脊轩志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兹.游快且愧矣;徐宏祖游黄山记总此十思,宏兹.九德;魏征谏太宗十思书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是.心足以王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王安石伤仲永2、远指所指的人或事物距离比较远;有彼、夫、其等,相当于“那”“那个”“那里”“那样”;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王充订鬼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未必有其.实也;王充订鬼3、虚指指代不准确说出来或虚构的东西;易其首;方苞狱中杂记是以某某..余在狱,犹见某.姓;方苞狱中杂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贾谊论积贮疏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世说新语·周处4、无指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多用“莫”“无”;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贾谊论积贮疏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庄子·庖丁解牛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5、特指所谓特指是说他们跟其它指示代词有特别的不同;即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其它词类结合起来构成短语,才有指代意义;“者”“所”就是两个特别指示代词,在本书第十节“常用文言虚词”里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从略;三疑问代词用来发出疑问的代词叫疑问代词;1、代人的疑问代词有“谁”“熟”,相当于現代汉语的“谁”“哪”;缇骑按剑面前,问:“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两小儿辨日2、代事物的疑问代词有“奚”“何”“孰”,相当于“什么”“哪个”“为什么”“怎么”;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吾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3、代处所的疑问代词有安、焉、恶、奚;相当于“哪里”“什么”;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传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路恶.在孟子·尽心上子路宿于石门,晨城门曰:“奚.自”论语·宪问。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欢迎阅读初中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例句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初中文言文虚词以字的用法及例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本文是关于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感谢您的阅读!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常见的有:我吾予余;不常用的有:朕台(YI)昂(ANG)。
A,吾和我字,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同。
吾,常用作主语,定语,或否定句中的前置宾语。
我,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
如:吾日三省吾身。
居则曰:“不吾知也。
”(否定句,前置宾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高频词人称代词
文言文高频词(五)常用代词代词在记人叙事的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
人物传记文中代词起着关联人物、事件的重要作用,只有精准理解文中每个代词所指代的具体的人物、事件和事物,才能全面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设计和解答也与代词密不可分。
代词可以是文言翻译题中的得分点,还可以是信息概括分析题(第3个选择题)中设误点。
人称代词常在句首作主语,据此语法特点可判定句子停顿之处,准确解答断句题。
因此,要在准确理解文意基础上精准答题,就必须全面掌握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代词的用法。
一、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仆、妾、愚、臣、己、自、之、孤、朕、寡人”等。
其中“我、吾、余、予”四个词最常用。
“仆”是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孤、朕、寡人”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朕”在秦以前是一般人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称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而“吾”后加上“侪、辈、曹、属”等词后表示复数。
第一人称代词在句中常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在对话中古人常用“臣、不肖、小人”等谦称代替第一人称。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列女传》)6.臣不胜受恩感激。
(诸葛亮《出师表》)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诸葛亮《隆中对》)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诸葛亮《出师表》)1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12.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二、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女)、尔(而)、乃、若”等。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A:10个文言虚词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XXX,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XXX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XXX?(《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XXX(《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XXX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文言文中“之”字有哪些用法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文言文中“之”字有哪些用法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6.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本文是关于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感谢您的阅读!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常见的有:我吾予余;不常用的有:朕台(YI)昂(ANG)。
A,吾和我字,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同。
吾,常用作主语,定语,或否定句中的前置宾语。
我,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
如:吾日三省吾身。
居则曰:“不吾知也。
”(否定句,前置宾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