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论文(我眼中的中国哲学智慧——以道为视角)

合集下载

国学探究:论中国哲学智慧

国学探究:论中国哲学智慧

国学探究:论中国哲学智慧宋代马远《孔子像》中国智慧关于天、地、人、物、我之间的“和谐”思想、“宽容”思想,不仅为人类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生态平衡提供了智慧,而且也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哲学表达了自然与人文和合,人与天地万物和合的追求。

其宽容、平和、兼收并蓄、博大恢宏的品格,可以贡献给全人类。

一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所谓“中国哲学”,内容非常复杂,从流派来看,有诸子百家、儒释道、宋明理学、现代各派哲学等。

任何概括都有危险性,不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

笔者从儒、释、道诸家的哲学中抽绎出相对共同的思想倾向与反映中国哲学特点的若干内涵,归纳为以下六条:第一,存有的连续与生机的自然。

所谓“存有的连续”,即把无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和灵魂统统视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关乃至互相交融的连续体,这种观点区别于将存有界割裂为神界、凡界的西方形而上学。

中国没有创世神话,不向外追求第一原因或最终本质等抽象答案。

中国哲学认为,自然是一种不断活动的历程,各部分成为一种有生机的整体形式,不强调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分辨,而是一种自然的相应。

中国哲学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认为世界不是宰制性的建构,而是各种主体的参与。

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变动不居,大化流行,生机无限。

宇宙绝非孤立、静止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

由此,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包举万有,统摄万象。

第二,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

中国人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

中华民族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宇宙世界的独特觉识和特殊的信仰信念,即打破了天道与性命之间的隔阂,打破了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在自我的隔膜,肯定彼此之间相依相待、相成相济。

与这种宇宙观念相联系的是宽容、平和的心态。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

以下是分享的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

中国模式从总体来看,就是集古今之智慧,汇中外之优长;不走极端,而取中和;灵活多变,不失其刚。

[关键词]刚柔相济中国模式和谐社会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懂得了“刚柔相济”的道理。

在他们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刚性和弹性,而且正因二者不可分离,相互作用,才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即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在这里,“刚柔相济”既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揭示,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手段,是一种方法论。

“一张一弛”,既是治国理政的原则,也是做好日常工作乃至修身养性的方法。

其实,一切事物都是刚柔一体的。

我国古代兵器中,弓箭具有最典型的刚柔一体特性。

“张”字从“弓”从“长”,由此便可大体知道张力的意思。

张力的存在表明,事物的结构可以改变,但要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被破坏。

正是在事物结构的有限变化中,即一张一弛运动中,事物方显示出它的功能来。

拉弓射箭 __。

刚性是事物结构的稳定性,弹性则是事物结构的可变性。

没有稳定性,一个事物就不成其为自身;没有可变性,事物会失去灵活性甚至失去生机与活力。

但就一个社会来讲,其刚性和弹性又是相对的。

比如,经济结构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系统中比较具有刚性的东西,它基本上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政治结构相对来说具有弹性,文化系统的弹性就更大一些。

但即使是在文化系统中,也有刚性与弹性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它大致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具有刚性;而佛教、道教具有补充儒家思想之不足的性质,具有弹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儒佛道互补”。

这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努力做到刚柔相济,正确利用事物的刚性和弹性,是我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也应当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中国模式并积极应对当前全球 __、推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2)

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2)

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2)推荐文章科技哲学的论文范文热度:哲学论文格式范文热度:高中政治必修四关于哲学的小论文热度:中国哲学智慧论文热度:哲学与科学论文格式热度:中国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篇二摘要:儒学思想中饱含着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这些思想科学地阐释了人生历程中,立志、学习、工作、从政以及修身敬业、忠恕待人、廉洁为政、爱民富民等方面必须谨记、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使每个人都能从中悟出激励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的深刻道理,而且对完善人际关系,提升领导素质与执政能力,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学智慧儒学思想不仅是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典范学说,而且也是学习、修身、为人、工作、管理等的经典教义。

它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设立了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就是用愿景感召自己,用学习提升自己,用修养完善自己;用仁德影响他人、用利人对待他人、用德政施惠他人;用敬业严谨工作,用慎言协调关系,用正身处理政务等等。

这一思想所蕴含的精辟哲理,充满着博大的人生智慧,并且在千百年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阶段,深入研究与科学汲取儒学思想中的各种智慧,不仅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对从事任何职业的个人、身处任何层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愿景,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了愿景感召,生命才有活力。

而《礼记・礼运》就为中华民族打造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并随着一代代人们的努力,而赋予新的内涵。

这个愿景就是天下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各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仅就这一愿景,孙文以“天下为公”明志,毛泽东以“大同社会”励人。

这一愿景所寄予人生的最大智慧,就是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个人和组织设立一个美好的愿景,用以自我感召和激励他人,努力在矢志不移的追求中,实现人生的美好蓝图。

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论文

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论文

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论文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可以使人智慧,却并不能“给”人以智慧。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论文篇一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摘要: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可以使人智慧,却并不能“给”人以智慧。

智慧在人的头脑里,并不在哲学的教材、专著里。

智慧孕育于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却不必然产生出智慧。

每个人都可以是智慧的,但任何人也都不会自动成长为智慧的人。

智慧之学探讨智慧孕育于怎样的意识,能够产生出智慧的意识又何以让智慧无形湮灭,意识如何才能最终产生出智慧。

“知人则哲”。

在人的精神世界,知识和逻辑的力量是有限的。

真正哲学的智慧是让人人都拥有智慧的智慧,并非借助创造、发明来显示自己有智慧的智慧。

真正的哲学是思想的学校,人人都应当学习,并非少数专家的事情。

思想健康成长,人人都可以是智慧的。

关键词:数字政治;民主;信息技术一真正的哲学是智慧之学——使人智慧的学问,但并不是“给”人以智慧的学问。

如果某种哲学自以为可以“给”人以智慧,这种哲学也就还不是真正的智慧之学,传授这种哲学的哲学教育也不会使受教育者获得他们所期望的智慧。

智慧是人的最重要的能力——“人的最高思维能力”??[1](p.70)?、“人的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2](p.1624)?,与人同在,不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

人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源泉,蕴涵无限的创造力。

一切文明创造——畜牧、耕种、建筑、文字、宗教、哲学、教育、艺术、医学、城市、法律、国家、科学、工业等——都凝聚着人的智慧。

然而智慧一旦离开了人,客观化在人的创造物中,也就失去创造性,不会再产生出新的发明创造,不能再让人们正确辨析判断那些以往没有但在文明发展中却必然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文明的存在、延续,人的智慧需要不断客观化为人的文明创造,凝聚于科学、技术、艺术、制度等人的创造物之中。

文明的发展、进步,则要求每一代人都必须拥有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不能仅仅依赖于前人的智慧。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道家的智慧引言: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思想深刻而丰富。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智慧的内涵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通过对道家哲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家智慧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一、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1. 道: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道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力量。

2. 无为而治: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3. 自然: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由。

二、道家智慧的内涵1. 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不要强行干预。

通过无为而治,人们可以在生活中保持平衡和谐。

2. 柔弱胜刚强的智慧:道家主张以柔弱胜过刚强,强调灵活性和柔软性的重要性。

只有柔弱才能适应变化,而刚强则容易受挫。

3. 追求自由的智慧:道家强调自由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解脱,摆脱外界的束缚和拘束。

三、道家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 领导智慧:道家智慧可以指导领导者在组织管理中的决策和行动。

领导者应该以柔弱胜过刚强,以无为而治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以达到组织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2. 个人智慧:道家智慧可以帮助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和自由。

人们可以通过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以及追求自由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社会智慧:道家智慧可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和谐与平衡,摆脱强权和压迫,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结论: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道家智慧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道家哲学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和谐与平衡。

道家智慧的核心概念,如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和追求自由,可以指导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以道家智慧为指导,追求内心的平衡和自由,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体会11071107 冯剑波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盛世,出现了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繁荣。

三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九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

一、孔孟儒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我理解的知识分子积极入仕儒家思想的描写。

儒家主张率真、合礼、推己及人且不问后果的仁爱精神。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应该是最深的,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时,一施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兴利除弊。

韦编三绝,积极去游说,宣传自己就是他们积极入仕治国的体现。

他们一生中读圣贤书,闻天下事,谈到国家安危则忧之哀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达济天下”可以说是历朝来很多文人的人生信条。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人的所有理想,忧国忧民、为国奉献是他们的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这种思想所产生的行为的很好诠释。

半部《论语》治天下,大部分封建集权统治独尊儒术,利用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

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广大民众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很多都形成了温顺善良的性格,不到最后一步绝不造反,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吧。

二、老庄道学“宁生而曳宁尾涂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知识分子清静无欲,崇尚自然的另一种选择。

在封建时代,积极入仕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状况每朝可见,有时候性命都难保,更谈不上什么大展鸿图了。

于是文人们隐居山林,玩弄花草虫鱼消磨自己的壮志,只留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趣句。

三国魏时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是典型的代表。

他们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这种超越自古的传统礼制,其实都是对礼法尊严的一大挑战。

这或许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但是这种放浪形骸皆自然,鄙弃礼仪道德做性情中人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世有很大的影响的作用。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doc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doc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之品味孔孟儒学学习中国哲学智慧已经半学期了,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对中国的哲学智慧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记忆最深的非孔孟儒学莫属。

通过对孔孟儒学经典的学习和老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讲解以及课后对书籍的阅读和资料的查阅,我对儒学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谈到儒家思想,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大圣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我国古代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仁”,认为“仁”者的本质是爱人,特别是宋明儒学强化了这种观点。

不过,我认为,除了伦理含义外,“仁”还具有更深层的政治含义。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仁”的观点不只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虽然“仁”有“克己”的伦理意义,但“克己”的目的是“复礼”,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

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周游列国只是为了遇到贤明的君主采纳他的“仁政”主张,但他明知道在当时的战乱情况下君主不可能放弃战争转而实行仁政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宣传自己的“仁”的思想,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所以我认为孔子“仁”思想的核心意义是政治意义。

孔子的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仁”的思想,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自己对孔子“仁”思想的理解,尤其是它的政治意义。

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尽管“仁”字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但把他们明确作为一种思想提出来,孔子是开创者。

不过,两千多年以来,学者们大都囿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解释“仁”,把“仁”的思想作为儒家的伦理学说。

如,近代以来的学者中,冯友兰认为“《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徐复观认为“仁只是一个人自觉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识的追求,发出无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他人毫无条件地感到有应尽的无限的责任”,李泽厚从血缘、心理、人道、人格四个方面来理解“仁”,认为“仁”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

题目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专业地理科学班级 1102 姓名杨婷学号 2011119010230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中国哲学简史》是上大学以来看过的第一本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经马原老师的推荐,同学们掀起了一股买书的热潮。

出于跟风的心理,我稀里糊涂的就买了,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枯燥,可是后来真正用心走进哲学的世界,会发现,原来哲学的世界,充满了一种前所未闻的美,充满了智慧。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蕴含无穷智慧,它像"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哲流洪流激荡起的思想浪花淘尽了无数叱咤风云名噪一时的英雄和豪杰,给后人留下了众多慰籍心灵启迪智慧的种子,在后来者精心的呵护下,智慧之种开始饮着时代的琼浆润着潮流的雨露生根发芽慢慢成长起来了。

读这本书使我在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内涵远非孔子老子等的思想,或者儒道两家著述所覆盖的范围。

在漫长的二十五个世纪里,凡是西方哲学家所曾涉及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思想家无不思考过。

在漫长的时间里,哲学家所属的学派,尽管还继承了自古以来的名称,但其思想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冯老先生认为: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这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吧:西方哲学可以说只是一种相对比较单纯的科学,而我们中国的哲学则更像是一种能起到规范人们道德行为作用的宗教文化吧;第二,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融合即中国哲学的发展之道。

什么是哲学?以我们高中曾学过的知识,我们肯定会机械般地脱口而出: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是我们今天的,也是科学的定义。

但是,冯友兰大师所认为的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我能够看懂他解释的每一个字,但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我并不能理解得很透彻。

比如“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在思想人生以前,我们必须思想我们的思想”。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感悟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感悟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感悟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思想精髓,以及易经、五行八卦等传统哲学理论。

通过这些学习,我不仅了解了不同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

不同学派的思想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又都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应该遵循“中庸之道”,不要过分偏颇,要保持平衡。

同时,中国哲学还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通过这个课程,我也深刻领悟到了中国哲学的应用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借鉴中国哲学的思想,例如“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可以借鉴“中庸之道”,保持平衡和公正;在处理自然环境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中国哲学智慧课程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广泛应用价值。

通过这个课程,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哲学的理论知识,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我相信,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将会一直影响和启迪着我们。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从大范围上说“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古典哲学对待生态的最有力的总结,是从古至今哲学的基本观念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思想。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哲学智慧论文篇一中国哲学视阈下的生态智慧当今全球都被生态破坏这一问题所困扰,相应的更多的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如何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问题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生态的问题在态度和解决方式上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对生态所造成的破坏也在加剧,对如何解决生态问题,哲学学者对此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早在几千年以前,我国的古代哲人就已经对生态问题有过认识,所以无论是如今的法律构建还是哲学思考都应当重新审视古典哲学对生态的观点,继而引领现代走向未来,为我们的生态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一、古典哲学对生态的表达我国的古典哲学以儒家、道家最具有代表性,两家都对生态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对此笔者做如下介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生态最为有影响力也是最能表达儒家思想的观念,从大范围上说“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古典哲学对待生态的最有力的总结,是从古至今哲学的基本观念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思想。

笔者在此对“天人合一”思想作如下理解:人是“天”的一部分,“天”是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生态的认识,即对天的认识与西方的上帝观点大为不同,生态是指自然界的所有,是真实存在的,而其形而上的才是超乎现实存在的天道、天德,这两方面在传统的儒家看来是统一不可分的。

儒家对人的认识是与自然紧紧相连的,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依靠自然而生存,也即为天人合一的主张所在,人是“天”的一部分,“天”是人的一部分。

北宋哲学家提出:“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无与也。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2)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2)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2)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二法家的哲学人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李斯。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斯以其政治实践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

他们共同的老师是战国后期的著名学者苟子。

苟子是儒、法兼重的思想家,由于战国时期崇尚武力的特殊背景,他在承传儒家学说的基础上,采纳了法家的思想成份,而提出了王霸兼用的主张。

孔、孟都是重王道而轻霸道的。

所谓王道,是以仁义统一天下,霸道是以武力统一天下。

从唐尧、虞舜、夏禹都是以举贤、禅让的方式相继为天子的。

他们是王道的榜样,因而孔、孟都主张“法先王”。

但荀子则公然主张“法后王”。

这里指的后王,就是指以武力推翻夏王朝的殷王成汤,与以武力推翻殷王朝的周武王。

所以荀子在王霸兼用的招牌下,实际上是更倾向于法家的。

荀子是“性恶论”的倡导者,但他更强调后天的努力与改造。

他并不认为“性恶,,是法家人生哲学的动力。

不过,在他的学生李斯身上,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

据《史记》的《李斯列传》的记载,李斯看到米仓里的老鼠又白又胖,生活安逸而自在,而阴沟中老鼠则又瘦又脏,李斯由此得到启发,做人也必须善于选择。

从而李斯决定拜荀子为师,学帝王之术,以彻底改变仓库小官吏的暗淡命运,最后他终于依靠他的努力与才华,成为秦始皇的宰相。

从李斯的人生实践可知,治国平天下,不一定要修身、齐家,依靠个人奋斗,从一己之私利出发,同样可以走上人生的辉煌之路。

法家人物从来不讲仁慈与兼爱,他们崇尚阳刚之气,主张强力与奋斗,不断地向权势进展,为了辉煌的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较动机与后果。

法家的哲学人生,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德国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强力,扩张自我,要有坚强的毅力与意志,做凌驾于群众之上的超人。

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只是超人实现其强力意志的工具。

以历史人物为例证明,秦始皇自以为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以超人自居,以其强大的武力,并吞六国、筑长城、修驰道、起阿房宫,使用了众多的民力,把民众当作实施其意志的工具。

中国哲学智慧的论文(2)

中国哲学智慧的论文(2)

中国哲学智慧的论文(2)中国哲学智慧的论文篇二哲学教育与哲学智慧摘要:对智慧的追求使哲学具有恒久弥新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今天的哲学教育似乎正在背离它原来的目标,把哲学知识等同于哲学智慧,哲学教育成了对既定哲学遗产的继承。

为此,必须恢复哲学的智慧功能。

首先,教育方法应注重启发性和探讨性。

其次,考核方式上应注重能力的评价。

相信凭着哲学的智慧,哲学教育终将摆脱困境,走向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哲学教育哲学智慧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1. 何谓哲学自古以来,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关于哲学的定义,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很难给出一个清晰、完整而又为大家都接受的定义。

然而,哲学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悠久漫长,它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向人们展示出时代的精神和智慧,它把人们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思绪进行提炼、加工,成为照亮众人的智慧之光。

由此可见,不管人们把哲学称之为什么,毫无疑问,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科学。

从词源来看,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文philo(爱) sophia(智)两个词,译成汉语即“追求智慧”之意。

在这里,智慧不等于知识,如果说知识属于静态的范畴,那么智慧则属于动态的范畴。

智慧最重要的涵义就是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人们对宇宙、时代的认识只有挣脱了静态的知识表面,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升华成动态的哲学智慧。

智慧的第二个涵义是哲学的洞见。

哲学洞见不是指哲学知识,因为知识的堆砌不等于智慧。

不仅如此,知识会老化,而哲学洞见不会老化,也不会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相反,哲学智慧具有恒久弥新是价值。

正因为如此,成书于2千年前的《道德经》和《柏拉图全集》才没有因年代的久远失去其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而是代代相传,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正是这种对智慧的追求,使哲学具有充分的生存权和独特的魅力,从而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痴迷,,为之陶醉。

然而今天的哲学教育却并不尽如人意,哲学教育步履艰难。

2. 哲学教育的误区作为一门追求智慧的科学,哲学教育似乎正在背离它原来的目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国哲学是智慧之学智慧乃中国哲学之母,学习中国哲学,一是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方法,二是体悟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智慧,智慧是浓缩了的思想,是思想的升华,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和他的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但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高耸云端。

庄子忍不住问树旁的伐木者:“请问,眼前这棵大树这么高大挺直,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来砍伐它?”伐木者听了庄子的问话,淡淡地说:“要问为什么,我来告诉你,这棵树看起来高大挺拔,但却是一棵不中用的树。

用它来造船,船很容易沉底;用它来作棺材,棺材很容易腐烂;用它来作器具,器具很容易毁坏;用它来作门窗,门窗的脂液很不容易于;用它来作柱子,柱子很容易受虫的侵蚀,因此,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没用的树木。

既然是不材无用之木,所以就没有人对它砍伐,以至于它长成现在这个样子。

”庄子听了伐木者这番话,感慨地对弟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材无用,所以长得高大挺拔,得以终其天年,这难道不是无用之用吗?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用,却往往不知道无用之用。

”人们往往会问,当今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为什么一定要了解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这些东西都是过去的事了,不了解老子、孔子、孙子,不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了解三国、水浒、红楼,不是也不影响我的人生吗?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还不如学一些实用的技术来得经济实惠。

人们有这样的想法,本也无可厚非,因为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出现了断裂,传统文化成为了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人们除了在中小学学的那点古文诗歌外,几乎就不再会接触民族文化的东西了。

其实,如果我们扪心自问、反躬自省,我们就会发现:千百年来积淀成的文化因子已经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既然我们每一个人在潜意识中与民族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及其智慧就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件十分重要紧迫的事情,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把传统思想与封建落后保守垃圾等同起来一概否定。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我眼中的中国哲学智慧——以道为视角)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我眼中的中国哲学智慧——以道为视角)

我眼中的中国哲学——以道为视角【摘要:】中国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中国哲学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世界大发展也极具意义。

以创世人老子所主张的“道”为起点,从人的自身发展、人与人的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发展来看待中国哲学文化对中国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道发展社会指导意义中国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哲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中国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哲学之父是老子,他写了著名的《道德经》,主张“道”和“无为而治”,这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兼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老子文化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吸桶,唾手可得”。

英国的李约瑟也说:“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烂掉了根的大树”。

在中国哲学中,所谓的“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如果读了《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

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哲学中的“道”是老子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①老子:《道德经》,凤凰出版社及2001年版,第四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

中国哲学的智慧结课论文

中国哲学的智慧结课论文

中国哲学的智慧结课论文姓名:王成飞学号:090905323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哲学的智慧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的内容天人关系这是世界本原论的进一步深化,与世界本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主要有“天人感应论”,“天道自然论”,“天人合一论”。

特别是老庄;一部分既承认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肯定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宋代以降,“天人合一论”,即整体合观人与自然,成为各派哲学家的共识。

所不同的是,气本论者合一于“气”,理本论者合一于“理”,性本论者合一于“性”,心本论者合一于心,实有论者合一于“实有”。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它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

他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先说孔子的“仁”。

“樊尺问仁,子曰:爱人。

”以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就人和物的关系而言,前者比后者重要;二是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应当互相尊重和亲爱。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

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一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

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中国哲学——以道为视角
【摘要:】
中国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中国哲学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世界大发展也极具意义。

以创世人老子所主张的“道”为起点,从人的自身发展、人与人的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发展来看待中国哲学文化对中国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道发展社会指导意义
中国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哲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中国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哲学之父是老子,他写了著名的《道德经》,主张“道”和“无为而治”,这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兼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老子文化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吸桶,唾手可得”。

英国的李约瑟也说:“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烂掉了根的大树”。

在中国哲学中,所谓的“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如果读了《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

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哲学中的“道”是老子的“名与身孰亲?身
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①老子:《道德经》,凤凰出版社及2001年版,第四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

”这句话的问你爱不爱“名”,你好不好“财”?你对生命如何珍视?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试问在社会上,有谁不会为了名和财费劲自己的所有力气的?有的人甚至会不顾自己的身体,以身体健康为代价换来自己想要的名和利。

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北京论坛“公共卫生与和谐社会的建立”分论坛透露,中国知识分子中存在着严重的“过劳死”现象,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

殷大奎在该论坛上做了题为“发展中国家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的主题报告。

他说,目前,在中国与生活方式等有关的慢性病患病率逐步上升,比如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的患病率比十年前几乎翻了几倍。

近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去世的135名专家和
教授,平均年龄仅为53.3岁。

②代小琳:《5年内北大、中科院135位教授英年早逝》,载《北京晨报》2005-11-17(B)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我认为都应该是以身体健
康为第一,因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这些都是知识分子,为何不明白“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呢?老子的“道”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都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想要个人得到好的发展,当然不可能是以名和利为先,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智慧永远是有智慧的。

从人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哲学中的“道”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③老子:《道德经》,凤凰出版社及2001年版,第四十九章。

老子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

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

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在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

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

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

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中国很多商家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为了自己的利益,从而制造出很多是食品问题,如双汇瘦肉精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上海色素馒头事件、漂白大米事件等等。

这一切都是因为商家们不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诚信相待,他们应该把人们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而非自己的利益。

商家们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惜以损害他们生命安全为代价来获取金钱,使自己发财。

中国哲学家老子主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这都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

圣人应当以百姓心为心,即是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

人与人的相处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那样社会和国家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从人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哲学中的“道”是老子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④老子:《道德经》,凤凰出版社及2001年版,第三十七章。

《道德经》中有这么一句话“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现象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

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人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当地居民恨透了狼。

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

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

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倒在血泊中。

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6千多只。

凯巴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

最后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
群中游荡。

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

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他们因为违反了自然规律,所以要接受很严重的惩罚,这就是中国哲学智慧中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中国也有很多人不懂得“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道理,从而做出“有为”的行为。

力设备(汽车、厂房)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越来越趋于不稳定;海上采油等作业,导致水质污染,水产品污染超标,人类新病、怪病日益增加;深井采水,导致地下负压,地表下陷,建筑物倒塌;人工化肥、饲料的使用,导致各种疾病甚至畸形的出现,人类过度的向大自然索取,最终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所以必须懂得“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道理和内涵,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中国伟大哲学家老子的教诲。

我从创始人老子主张的“道”的角度来浅谈了一下中国哲学,因为“道”不管是在以前还是现在甚至是未来都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就是中国哲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代小琳. 5年内北大、中科院135位教授英年早逝【N】.《北京晨报》,2005.11.17(B)
【2】老子.《道德经》【M】.凤凰出版社。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