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之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生死观
庄子生死观第一篇:庄子生死观论庄子生死观的现代意义内容摘要: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大部分是围绕生命意识开展的。
本文试图从庄子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人格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庄子的生死观产生的原因,从庄子对生、对死和对生死关系方面得出他的生死观。
并在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中汲取其积极的方面,发掘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逍遥现代意义The modern significance by Zhuang-zi’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Content abstract: In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life, majority of revolves the life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era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context, the personality factor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ich Zhuang-zi's life and death view produces, to lives from Zhuang-zi, to dies with obtains his life and death view to the life and death relations aspect.And treats the life and death in Zhuang-zi in the manner to derive its positive aspect, excavates its modern significance.Key word: Zhuang-zi;the view of life ang death;xiaoyao;modern significance.庄子是战国中期人,生平穷困,性格清高孤傲,不屑于权贵地位。
试议“齐生死”:庄子生命哲学之透视论文.doc
试议“齐生死”:庄子生命哲学之透视论文“齐生死”:庄子生命哲学之透视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齐生死”:庄子生命哲学之透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庄子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寿夭、生死、贫富、贵贱、祸福、毁誉等种种际遇有始以来陷入奈之若何的尴尬之中。
《庄子o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人生与道相比,显得尤为渺小和短暂。
俗话所谓人死如灯灭,瞬间而已。
《庄子o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人大博导余虹之死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基于一种说法:"走向虚无的哲学害了他",不由产生质疑庄子"齐生死"的生命哲学。
《庄子》看似谬悠之说,荒唐之言,若推己及人,度己度人,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尊生乐生同样跃然纸上。
现代人置身纷繁尘世,生死一瞬,自然顺应,豁达从容,快乐当下,拯救自己,有益社会,是我们可以企及的境界。
这些正是我们解读庄子,沟通古今,探究生死,洞察人生的旨归。
关键词:庄子;生命哲学;齐生死;余虹之死。
一、生死两茫茫人生自古谁无死。
生与死,是人生的首尾两端,是每一个人都须面直的人生课题。
《庄子o天下》有云:"芴漠旡形,变化旡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旡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
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瓌玮而连犿旡伤也。
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
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旡终始者为友。
" 庄子提及死生理由颇为详尽,笑谈生死,了然超脱,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生和死不过是道的形态的变化。
"通天下一气耳"(《庄子o 知北游》)立足于道家立场,宣称道是宇宙本体,人与万物一样派生于道。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在讨论庄子的生死观时,得先理解他的核心思想。
庄子认为生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
比如他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门。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生和死其实是相互依存的。
他提倡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像水流一样,无拘无束。
首先,庄子对于生命的看法很独特。
他不把生命看得太重,认为生命只是一种存在。
他用“蝴蝶梦”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梦中他是蝴蝶,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份和现实都是相对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世俗的标准束缚,但其实可以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
很多时候,放下执念,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再来说说死亡。
庄子觉得,死亡并不可怕。
他提到“无生无死”的境界,表达了对生死循环的理解。
其实,死亡就像一个轮回,仿佛一场季节的变换。
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景。
正如他所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并不意味着无意义。
其次,庄子强调生活中的自由。
自由对他来说,是超越生死的关键。
他常常用“逍遥游”来形容这种状态。
在逍遥的境界里,心灵是无拘无束的,哪怕面对生死也不会有恐惧。
就像在大海中遨游,任凭潮起潮落。
人生的烦恼,往往源于对生死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执念。
在庄子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
就像“北海之鲲,化为鹏”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转变。
我们应该接受变化,拥抱每个阶段的自己。
生活中,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最后,庄子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启示。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常常陷入焦虑中。
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别忘了停下来,观察生活的美好。
享受当下,别被未来的未知所困扰。
他提倡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要我们顺应生活的变化,接受一切。
正如他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变化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庄子的生死观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他的思想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接受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生活的最终智慧,活得更加自在。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人生和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并分析其思想的深度和长度。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被社会的功利观念所束缚。
庄子的这种人生观与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生死观也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宇宙的自然规律。
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种变化,就像四季更迭一样,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他认为人应该对生死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要过分恐惧或追求生死。
庄子主张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他提出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云出岫,自然无心”的观点,强调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过分追求或逃避生死。
庄子的这种生死观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的深度和长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的思想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的观念形成了重要的反思。
其次,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超越了个人的恐惧和追求,强调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最后,庄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他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有着广泛的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浅谈庄子的生死观
浅谈庄子的生死观【内容摘要】:“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庄子·知北游·知北游玄水》)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不足忧,视死若归。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
人人都有各自的舞台各自的角色,也有说不清道不尽的故事。
而何谓人生,人又为何而活?这也许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有些人可能已找到了答案,但有更多人在为此而迷惘和彷徨。
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选择。
有的人选择积极去谋取社会上的金钱与地位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并借此来显示自身的高贵;有的人选择放弃自身所拥有的外物而去追寻那理想中的淡泊生活。
前一种人会“重生”,因为他们对生有无限的渴求,并对死感到惧怕;后一种人对生无所求,对死亦无所畏,他们平静地看待生与死,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喜与悲。
而何谓生,何谓死?这一直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课题,耗尽了不少先圣哲人的一生,只为解开生命,死亡的奥秘。
但在庄子眼中,这些却是微不足道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才老身死,不哭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之而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 (《庄子至乐鼓盆而歌》)正当惠子不解庄子的无情之时,庄子解开了惠子的疑惑。
他说,他之所以不悲泣是因为他认为一个人还没有来到这个人世的时候,是没有生命的,甚至连形体也不存在,连构成他生命的那种气也不存在。
只有当气发生变化,并诞生形体时,形体才产生了生命,而既然本来是“无生”,当然仍旧要归于“无生”,那么生死不过是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如果生就快乐,死就悲哀,这是“不通乎命”的。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庄子是个深邃又风趣的人。
他的生死观尤其引人深思。
生与死,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在庄子的眼中,却是如同春夏秋冬,水到渠成,毫无冲突。
他常常通过简单的故事,深入的道理,把复杂的哲学变得轻松易懂。
庄子说过:“生死无常,何必忧之?”这句话简直就是他的座右铭。
生活就像一条河,时而波澜壮阔,时而波澜不惊。
我们人类在这条河流中漂泊,生与死的交替就像流水不息。
我们常常在乎生的快乐,死的恐惧。
可是,庄子提醒我们,不如顺其自然。
想想看,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些事情感到焦虑,比如升学、工作、家庭。
可是,庄子会告诉你,这些都是过眼云烟。
真正重要的是心态。
我们要像竹子一样,随风摇曳,根深叶茂。
对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自然的过程,不值得过分纠结。
在《庄子》中,庄子用“大鹏展翅”和“蚊子叮咬”的对比,阐述了生与死的不同层次。
大鹏,展翅高飞,无所畏惧。
蚊子,细小卑微,辛苦一生。
大鹏与蚊子的命运,正如我们每个人。
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大鹏,还是蚊子。
这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和心态。
有时候,庄子也会用一些极具表现力的比喻,讲述生死的道理。
他把生死比作一场梦。
梦里有欢笑,也有泪水,醒来时,一切都烟消云散。
人们常常在意梦的内容,却忽略了梦的本质。
生与死就像这场梦,最终都要回归到虚无中去。
其实,庄子并不否认生的美好。
他说:“人之生,犹如浮云。
”生如浮云,漂浮不定。
我们常常追求永恒,却忘了真正的美在于瞬间。
抓住当下,享受生命的每一刻,才是最重要的。
庄子希望我们能在生与死之间,找到一种洒脱的态度。
在《齐物论》中,庄子提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意味着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每一个生命都与其他生命息息相关,彼此交融。
我们的一生,不仅是个人的旅程,更是与天地万物共生的旅程。
庄子的生死观不仅限于个人。
他还关注群体、社会。
比如,庄子认为,若大家都能以平常心看待生死,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没有人会为了名利、地位而争斗,生活就会变得简单而美好。
《庄子》的死亡哲学
读·闻·观44摘要:死亡,一个所有人都避无可避的哲学命题。
庄子认为生命绝不只是形体,生死都属于气。
死亡虽是人不可掌控的东西,然而人能够“物物而不物于物”,用坐忘、心斋的方法去超越生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关键词:道;生死齐同;善生乐死一、庄子死亡观的形成来源1.现实来源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战国中期宋国人。
如何超脱苦恶现实,让众多千疮百孔的心灵获得精神自由,是庄子死亡哲学的萌芽。
就解决这一问题来说,庄子反对甚至鄙夷儒家的仁义、道德,认为那些只是空虚之言,并不能真正地帮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独立。
庄子的死亡哲学总体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2.哲学基础老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世界本体论体系:道。
他认为道是先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混沌,道不是谁创造出来的,是不依靠外力而存在的世界本源。
道产生着万物,但并不是有意识地主宰着万物,而是“法自然”“常无为”。
庄子的死亡哲学就是在道的基础上展开的,他认为道是真实的、最高的存在。
人的生命就是自然、变幻无穷的道所赋予的。
以道作为本体来看待死亡,就能不落俗套,忘掉生死的概念,获得极大的精神自由。
二、庄子对死亡的具体认知1.死生命也庄子对生死看得很透彻,生命的来临是不能拒绝的,生命的离去同样也是不能阻止的。
天地间的自然现象都不能长久,例如没有永远的白天和黑夜,没有永不停歇的暴雨和狂风,更何况人的形体呢。
他始终敢于正视死亡,正是因为如此,他从来不会被人世间的得失、贫富等困扰,一生逍遥。
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养生主》)个体的生命是有穷尽的,倘若把个体的生命放到人类的整个生命长河以及宇宙大化的框架之下,那么就会达到与天地并生的理想境界。
2.死生自然生和死都属于气,这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观点。
人的形体只是秉受于自然的造化,身体并不等同于生命,死亡并不是终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之前是无,生下来是有,死之后不过是回到了无的状态。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从《庄⼦》看庄⼦的⽣死观从《庄⼦》看庄⼦的⽣死观摘要:《庄⼦》⼜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是战国早期庄⼦及其后学所著,也是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庄周梦蝶和⿎盆⽽歌等故事⾥,我们能看出庄⼦的⽣死观,⽽由⽣死观⼜可深⼊理解庄⼦的哲学思想。
本⽂将从庄⼦和《庄⼦》的概述介绍⼊⼿,逐步剖析庄⼦的思想精髓,进⽽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关键词:庄⼦⽣死观哲学思想⼀、庄⼦与他的《庄⼦》庄⼦,姓庄,名周,字⼦休(亦说⼦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
创⽴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物之⼀。
庄⼦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过分析批判。
同时庄⼦为⼈⽣性洒脱随性。
有⼀则⼩故事: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的⽜吗?喂养它好⼏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样在泥塘⾃寻快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辈⼦不做官,让我永远⾃由快乐。
”可见庄⼦并不像孔⼦、孟⼦⼀样希望⾃⼰的学说主张可以为政治所⽤。
庄⼦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研究道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聃的思想,与⽼⼦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为我”引向“达⽣”、“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
《庄⼦》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志》著录五⼗⼆篇,今本三⼗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五,杂篇⼗⼀。
全书以“寓⾔”、“重⾔”、“卮⾔”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学说⽽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倡⾔逍遥⾃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是以自然的、变化的心态静观生与死。
他悟透了生死的本质,将人的生死看成是一个生命的自然和必然的过程,是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由有形而化为无形的原始状态,故应持以“恬静寂寞,虚无无为”的平常心,自然随性,“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生与死,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百思千虑的现实。
曾听说有人请教季羡林先生:“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季老回答:“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是主义消失吧。
”
儒家的生死观,却又别于庄子,《论语·先进》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路问孔子死是什么,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说:“活着做人的道理还没弄明白,怎么能说明了死的道理呢?”孔子强调的是“入世”思想,要好好做人,活好当下。
而人之死应该悲伤,应该哀悼,应该守孝。
但“死”的意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又是靠“生”的意义来体现和诠释的,故也有了儒家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说。
庄子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庄子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重要人物,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思想在古代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观点出发,探讨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庄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在庄子看来,生命是一种自然的流动,人应该顺应这种流动而不是抗拒它。
他通过“无为而治”的理念,提倡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顺其自然地生活。
庄子对生命的看法是非常宽广的,他认为生命不仅仅存在于人类,也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界的事物中。
在他的观点中,生命是一种无穷的流动,没有起点和终点。
他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可以独立存在。
因此,庄子主张人们要尊重一切生命,并与之和谐相处。
庄子对死亡的思考也是非常独特的。
他认为死亡并不是一种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在他看来,人的生命就像是一场梦境,当梦境结束时,人们就会回归到自然的状态中。
他用“蝴蝶梦”来形容人生,认为人的一生就像是蝴蝶的一场梦境,当梦境结束时,人们就会重新回到自然的状态中。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他主张人们要超越物质的欲望,追求心灵的升华。
在他看来,只有当人们超越了生死的束缚,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和名利,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回归到内心,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他的观点也与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相契合,例如正念和心理接纳等。
总之,庄子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无穷的流动,人们应该顺应这种流动而不是抗拒它。
对于死亡,他认为它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人们应该超越生死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正文: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庄子》心得之《谈笑论生死》于丹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对于生死,庄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说他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么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没有觉得说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他也不觉得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他说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庄子里面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他说呢,有这样几个人,大家活着的时候是好朋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伴在一起,后来,这里面子桑户就先死了,孔子听说了,就派自己的学生子贡去帮忙处理丧事,子贡去的时候看见子琴张和孟子反这哥俩,一个在那儿织草帘子要收拾这个灵柩,另外一个在那儿敲着琴,俩人都对着子桑户的尸体唱歌呢,说挺好啊!你现在已经回到本真了,你看我们还是人,子贡就非常不理解,回去跟他老师说,你看这两个人他们对着好友的尸体这样唱歌,他们到底什么心思啊?孔子当时就说,他们这些人已经没有生和死的边界了,他们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游,有没有这个身体形骸对他们来讲是不重要的,所以一个朋友走了,两个朋友就像是送一个人远行那样是一种坦坦然然的相送,其实在这里面他讲了一个道理,就是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一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
以庄子的这种豁达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许在今天是比庄子那个时候更重要的命题,因为庄子那个时候物质太贫瘠了,人的选择太少了,所以活下去会变成一个单纯的愿望,而今天人可能拥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择的迷惑中反而会不堪重负,也就是说抉择过多,人生之累相对也多,所以在当下,不仅是抉择生与死,外在的这么一种选择,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灵中让多少有价值的生命能够真正活下去。
庄子的生死观3
庄子的生死观老庄哲学期末论文庄子生死观初探班级 09级宗教学系姓名张燕红学号 200900011037内容提要:生死问题向来是严肃的哲学问题,庄子以自然的心态静观生死,看透了生死的本质。
他以自然的心态看待死亡,以反常人的观念指出死亡的价值性,同时,他又是十分重视生命,满含着生命热情。
庄子的死亡观对我们现代人也具有深刻的意义,指导我们珍惜生命、创造意义、静对死亡。
关键词:自然生死生命价值现代意义生死观是任何深刻哲学都会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生死观。
而且庄子的哲学主要是人生哲学,他的宇宙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都是以人生观为旨要,生死观是无疑是人生观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那么以逍遥著称的庄子是怎样看待生死的呢?一死生自然先从“鼓盆而歌”切入,《庄子·至乐》中讲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正“箕踞鼓盆而歌”,惠子立即说道,这种行为也太过分了,不伤心流泪也就罢了,怎么还鼓盆欢庆?简直是太不象话了,但是,庄子果真是我们看到的这样没人情味、心如土石吗?不是的,庄子有他自己的想法,庄子说,妻子刚去世的时候怎么不伤心,但是后来一想,人的开始本来就不曾生,不具有形体,不具有元气,在恍惚之中有了元气进而有了形体,才有了生命,如今又回到了死亡,这就像四季的循环运行一样。
庄子并不冷漠,他把死亡看做了自然的运行,把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合于自然的规律。
生命是元气的聚集,《庄子·知北游》当中这样描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以气来解释人的生死,这自然朴素的思想体现了庄子面对死亡的平静和达观。
不仅是人,万物都是有气和合而成——“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
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结将为昼夜。
”(《庄子·田子方》),齐同万物,生死也一并齐同了,相同的质料,受制于相同的规律,像昼夜更替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
浅析庄 子的生死观一一以《大宗师》为中心
浅析庄子的生死观一一以《大宗师》为中心生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范畴。
庄子,这位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大宗师》中,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智慧,对生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展现出一种超越常人的生死观。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的变化过程,就如同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样,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
他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在庄子看来,生死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而是天命的安排,是大自然运行的法则。
我们不应为生死而悲哀或喜悦,而应坦然接受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
庄子还指出,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忧虑,往往源于对生命的过度执着和对死亡的无知。
我们总是将生命视为宝贵的财富,拼命追求长寿和永生,却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意思是说,大自然赋予我们形体,让我们在生命中劳碌,在衰老时得到安逸,在死亡时得到安息。
因此,善于对待生命的人,也应该善于对待死亡。
庄子认为,只有当我们放下对生命的执着,不再将生死视为对立面,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超越生死的恐惧。
在《大宗师》中,庄子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生动地阐述了他的生死观。
其中,“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子舆生病,身体变得扭曲丑陋,但他却能坦然面对,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子来病危,妻子儿女围着他哭泣,而他却能平静地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对生死时,表现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豁达和从容,正是庄子所倡导的生死态度。
庄子的生死观并非是对生命的漠视或消极对待,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外在的束缚,而是超越内心的执着和恐惧。
当我们能够超越生死的界限,不再被生死所困扰,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种“逍遥游”的境界,正是庄子理想中的人生境界,也是他对生死问题的终极解答。
庄子的生死观范文
庄子的生死观范文关于生死的话题,历来深受文人雅士以及儒者圣人的争论探讨。
“生”与“死”这对看似生命的两极,寄存在这缥缈无定的凡尘世间,决定着个体生命存在的可能,所有人都必须正视与敬畏它的存在。
大多数人往往认为,这世间唯有生方为个体存在的价值意义,死亡多数虚无可怕,让人避之不及。
生是如此美妙的,所以死自然是令人害怕的;生是有具体时间刻度限制定,因而死又是时时迫近的。
从人类认识到生命有限性的那一刻起,生与死便是永恒的争议探索,遥望生之尽头必然的衰老、死亡,无力化解的忧伤恐惧、无常无寄的悲剧意识便深深植根于人的灵府。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发生,是血与火热烈猛撞的时代,“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死亡是当时人们不得不面临的残酷事实。
在这纷扰的年代里,如何求得自保,如何认清生死的存在也成了庄子无可避免的问题。
庄子在生的世界里体察追究死亡的存在,通过透彻的清醒意识参悟死亡的奥秘与真谛,提出一番自我非凡的独到认识,塑造自我理想的人生境界,揭示生死的本真内涵。
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的道便是在继承老子思想下的另一发展。
《大宗师》关于“道”有着这样的解释:“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庄子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产生的依据。
“夫道,负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行于万物者,道也。
”(《天地》)“道”大体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一是指最高的认识,前者是道的实体含义,后者是道的认识论意义。
”所以,从本体论的角度看,道,接近于自然客观规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又是认识的最高境界,是体道,是人的感官所不能把握的。
道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从本体论角度讲,道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依据;从认识论角度讲,道重在一种心灵体验,也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游”的境界,也就是体道的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与终极意义的探索
庄子的生死观与终极意义的探索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对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人生的启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庄子的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无法避免的。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写道:“生也者,天之所与也;死也者,天之所离也。
”他认为生是天赋给人的,死是天取走人的。
庄子的生死观强调了生死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人们无法改变生死的现实。
因此,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生命的延续,而是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
庄子还提出了“大梦”理论,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
他说:“逢其时而踌躇,遇其事而愠懑,是以不足与人争天年。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
庄子的生死观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宽容性,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庄子的终极意义探索庄子对终极意义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写道:“寄意寓形,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名利所束缚。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
他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事而无不事。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终极意义探索强调了人的内心追求和自由,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庄子的启示庄子的生死观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生死观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名利的追逐。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所束缚,忽视了内心的追求和心灵的宁静。
庄子的生死观提醒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
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生与死的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哲学。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与死观以及庄子的生命哲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庄子的生与死观庄子的生与死观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了传统观念的独特观点。
他认为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而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
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就像四季更替一样,没有终点和起点。
他用“蝴蝶梦”和“胡蝶之梦”来形容生与死的关系,强调了生死的虚幻性和相对性。
庄子认为,人们通常对于生与死的看法是片面的,过于执着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
他用“鱼之乐”来形容人们对于生命的追求,指出人们过于追求功名利禄和享受,忽略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放下对于生命的执着,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二、庄子的生命哲学庄子的生命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的自由自在。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和规范所限制。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人们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
庄子的生命哲学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他用“大椿之木”和“大泽之鱼”来形容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应该像大树一样深深扎根于大地,像鱼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大海中游弋。
庄子的生命哲学还强调了人的内心修养和精神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升华。
他用“至人之道”来形容人们追求道德的境界,指出人应该超越功名利禄和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三、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的现实意义庄子的生与死观与生命哲学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首先,庄子的生与死观提醒人们要超越生死的界限,放下对于生命的执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名利禄和物质欲望所束缚,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庄子对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庄子对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通过对《庄子》的研究,我深入探索了庄子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发现他的观点不仅对于古代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深远的启示。
首先,庄子对于生命的看法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传统观念中,人们常常将生命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追求长寿成为人们的共同目标。
然而,庄子却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应该被束缚于时间的限制。
他以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与衰亡为例,认为生命的存在是一种自然过程,不应该被人为地延长或缩短。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接受生命的自然流转,不过分追求长寿,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其次,庄子对于死亡的看法也与常人有所不同。
传统观念中,人们常常对死亡感到恐惧,认为死亡是一种灭亡,是人生的终结。
然而,庄子却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的归宿,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他将死亡看作是万物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白天与黑夜、四季更替一样自然。
庄子主张对待死亡要淡然处之,不要过于恐惧或追逐,而是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活在当下。
庄子的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不仅对古代人们的生活具有启示,也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追求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忽视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重视生命的自然流转,不要过分追求长寿或逃避死亡,而是要珍惜每一刻,活在当下。
只有当我们能够顺应生命的自然流转,接受生与死的循环,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此外,庄子的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还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焦虑和压力,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死亡是自然的归宿,我们应该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不要被恐惧所困扰。
只有当我们能够接受死亡的存在,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每一刻,活得更加自在和快乐。
综上所述,通过对《庄子》的研究,我深入探索了庄子对于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完整word版)庄子的生命观
论庄子的生命观摘要:庄子生活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庄子把保全生命放在了第一位。
面对人世间的险恶与困境,庄子不是选择进入,而是选择了退让.他把不争做为立世的基本手段,把心灵的纯洁与宁静作为生存基本技巧,把追求道作为生命的最高境界。
为此,庄子主张先从克制物质欲望入手,顺应自然和天道,用自己自适恬淡的心境来化解人间的无奈与痛苦,从而超越现世的苦难,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关键词:生死转化;心斋;顺应;无用一、从人间世之难、不得已之苦说起1、人间世之难在庄子看来,人世间有两类无法逃避的关系,一类是血缘关系,另一类是政治关系,这是生而为人的命运。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子之事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庄子正因为正视了人的命运,才没有选择像伯夷,叔齐那样去逃避世界。
因为无论怎样去世、遁世,都无法摆脱作为人的影子。
正如子贡评价隐者那样:“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人如果放弃大伦——君臣、父子关系就意味着不配做人,从而与鸟兽同类了.庄子接受人的这种命运是不同于儒家的。
儒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则认为在一个无道的世界里,一个人去拯救无道之世,只能招祸杀身.《人间世》一开始就写到了卫国暴君的形象:“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若蕉,民其无如矣。
”国君暴戾,一意孤行,民如草芥。
楚狂接舆的歌声更是道出了当时世道的昏暗与险恶:“方今之时,仅免于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像颜回这样想用仁德去说服暴君施行仁义之治的人,庄子明确表示反对:“而强以仁义之绳墨之言述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者,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不仅救不了他人,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现世的黑暗已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人们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
2、不得已之苦生而为人,本身就是“不得已”的选择。
既作为人,就要体现作为人的价值,所以人的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又何奇多也——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兄弟之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生死观
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类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人类值得思考的问题。
《庄子》中详细地阐述了对于生死的看法,表现了庄子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与超越自然的态度。
这种超脱生死的态度对于现代人认识生死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自然、意义
正文:
庄子对于生死是从道和气化的角度来考察,生死相通,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因此他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而无怨恨和不舍之情。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列御寇》篇记录了庄子将死前的一段话: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眼中是相当严重的大问题,但在庄子看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
他对于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自己的妻子之死,可以“箕踞鼓盆而歌了”。
在《大宗师》中,庄子描述了子来对生死的态度:
“父母于子,东南西北,唯命之从。
阴阳于人,不翅于
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老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我者,乃所以善我死也。
”
对于生死,如同听从父母的命令一样,不敢有违抗之意。
而是唯命从之,深刻了解生死的本质,因此庄子对于自己的妻子的死不是号啕大哭,而是骨盆而歌。
庄子把贪恋生敬畏死的人比作晋国的丽姬,未进晋国时,哭得很伤心,等到了王宫后,和君王睡在一起,同进美食,才后悔当初不应该哭啼。
所以说谁能知道死了的人不后悔当初的求生呢,死亡并不人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相反是一种解脱。
庄子在《至乐》篇中让骷髅来选择复生与死亡,说明死是一种解脱,不必把生看的太美好,而把死看得一无是处。
人的死是对世间烦琐之事的解脱,生前不能不管的,死后可以完全彻底地放下。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他的文章想象力丰富,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
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这个人在乱世之中,天地之间遵循天道,顺应天理,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一切,一切了然于心,直到人间名利生死。
首先,庄子认为生未必
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一个物理过程。
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而荣,不以失而辱。
他在《在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就无事实之事,徒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之乐不能过也。
”
但庄子并不主张厌生乐死。
他主张“善死”,也主张“善生”。
他对生命的珍惜是没有人可以比得过的,他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年,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庄子极力反对那种把人道仁义置于生命之上的做法。
“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骈拇》)这些行为都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违反生命的本性。
道赋予生命的全部是生与死的统一,天命固然,人力无法控制。
人应该做的、可以做的是养生,顺其自然保持生命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为追求身外之物而失去生命。
庄子强调生死的纯自然性,从而从根本上排除了社会性,因而得出了生死为一的结论,达到一种死亡美学的境界。
人们常常谈及命运,也就是命,人世间充满了种种必然,命是不可知亦不可变易的。
顺天安命是顺应天地物理的消息,逍遥则是在个体存在的前提下的内心世界的开拓,以达由必然而自由的明道,取消个体的主体生,于逍遥至关重要。
首先这要求主体的先存在。
如果主全不先在,也便无所谓取消,所以逍遥的境地便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
所谓暂时,也
就是说他只存在于取消个体主体性的瞬间。
话说回来,“自由”一词从构词角度讲属于主谓短语,也即是这主体性的存在是自由的弘旨,当他被取消时,真正自由与否便只能说是不知道了!
的确,人生中总有些问题是不能解决只能取消的,但亦有些问题是取消也取消不了的,每当这时候,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豁达地面对。
正如人的生与死,人自己不知不觉地诞生在这个世上,不知道自己生命存在的理由,生命的诞生不容自己的同意或拒绝,只知道在自己必须在所生存的社会里不断摸索,不断探求和寻找生命的意义。
有些人找到了,他们一生无悔。
但亦有很多人,一生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带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带着无限的悲叹离开这个令他们所迷茫的世界,他们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或许,他们会为死亡的到来而感到欢欣,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永远的解脱,永远的自由……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惧怕死亡,因为他们对生有无限的渴望,他们对人世间的情不能忘怀,他们记挂着儿女亲人是否安康,记挂着朋友同事是否一切顺利,也记挂着国家的昌盛发展……但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我们只能豁达地面对和接受!
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哲人有独特的见解,这与凡人有所区别,哲人能看破生死,正如庄子不信天命,不信鬼神,认为生老
病死是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
但凡人却不能,因为凡人有凡人的情愁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