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血液保护-外科策略(王现强)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为贯彻落实《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规范和标准,提倡手术中尽一切可能减少血液丢失和减少同源异体血液成分的输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的具体措施:①开展自身储血、自体输血工作②术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③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自体输血④回收式自身输血⑤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⑥提高外科技术和局部应用止血药物⑦掌握输血指征,合理用血一、开展自身储血、自体输血工作。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自身输血有三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出于对输血安全的关注,为了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在择期(限期)手术前、RhD阴性或稀有血型等有指征估计需输血的病人进行自体血储备,供手术中或术后使用。

术前自体血储备在国外已常规用于择期手术。

根据预测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在术前7—21天,采用“蛙跳法”采集血1—3单元(每单元400m1),每次呆血1单元(不多于估计全身总血量的1 2%),间隔1 周。

采血400ml 一周后血红蛋白基本达到采血前水平。

术中可能出血6 00—8 0 01^,可自体储血4 00ml,则术中不用输异体血。

适应与禁忌:1、只要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 00m1(或自身血容量的1 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00g / 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身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术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

术前自体采血可刺激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产生,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同时补充外源性EPO能促进采血后机体骨髓的造血更有益,术前2周开始应用,每次皮下注射EPo4oo“/kg,每周两次。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探讨

老年心脏手术患者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探讨

0 5 。主动脉开 放前 根 据血 钾 和血糖 情 况 适 当给 .4
胰 岛素 , 血钾浓 度 过高 。复 温后 进行 超 滤 , 除 防止 滤
1 1 临床 资 料 .
本 组 男 1炎性介 质 , 减少组织 间隙水肿 和及 炎性 反应 。主动脉 开放后 , 高灌 注流 量 , 据情 况 给 4 提 根 0
灌注压 及静脉 氧 饱 和 度 变化 随 时 调整 , 平 均 动 脉 使
管疾 病 、 肾功 能不 全 、 吸 功 能减 退 等合 并 症 , 后 呼 术 并 发症 多 , 死 率高 。加强 手术 过 程 中心 、 、 等 病 肺 脑 重要 脏器 功 能 的保 护 对 改 善 患 者 的 预 后 有 重 要 意
例 , A G+A R 5例 , A G+MV C B V CB R 5例 , A G+ CB
8 新福林维 持足够的灌注压 , 心脏灌注 , 0 保证 提
高心脏 自动复跳率 。心功能较差 者 , 可适 当延 长后并 行 时间。停机 后采用改 良超滤 , 肺 内的剩余 血全 将膜
D R4例 , A G+室 壁瘤切 除术 3例 ,A G+左房 V CB CB 黏 液瘤 切除术 3例 , 左房 黏液 瘤切 除术 3例 , 动脉 主
以保护心 、 、 肺 脑等重要脏器 功能。心肌保护宜采用 4 1 : 含血停博液 , 注温度顺序为温血一冷血一 温血。 灌
近年 来 老年心 脏手术 患 者 日益增 多 。老年 患者 常伴 有重 要脏 器功 能 的减 退及糖 尿病 、 高血 压 、 血 脑
3 2℃ )高 流量灌 注 [ . , 22~26 / m mi) , .L ( ・ n ] 根据
持续动态监测血气 , 电解 质维持 于正常水 平 。定 时 使

心脏外科术后严重出血对术后早期结果的影响

心脏外科术后严重出血对术后早期结果的影响

心脏外科术后严重出血对术后早期结果的影响王现强;袁昕;郑哲;胡盛寿【摘要】目的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严重出血对术后早期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07年12月成人体外循环下心血管外科手术严重出血的全部病例223例,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成人体外循环下心血管外科手术非严重出血患者223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严重出血对术后早期死亡率及心、脑、肾、肺等重大并发症的影响,及其对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死亡共12例,观察组死亡率(4.93%,1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0.45%,1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低心排发生率、脑部并发症、肾功能衰竭及肺部并发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严重出血组较对照组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增加.结论心脏外科术后严重出血会显著增加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Objective To study the serious bleeding heart surgery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results. Methods 223 cases of adult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under serious bleeding from July 2007 to December 2007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et them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223 cases of serious bleeding under the same period adult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Serious bleeding early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nd heart, brain, kidney, lung and other major complications of impact,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hospital expenses were comparativ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12 cases of patients died in hospital in two groups, with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11 cases (4.93%),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1 case (0.4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Low incidence of heart valve, brain complications, renal failure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 control group of serious bleeding time in hospital ICU stay time, breathing machine use time, hospital costs increased obviously. Conclusion Serious bleeding heart surgery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and complications, the length of time and fee in hospital.【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2(009)017【总页数】3页(P36-37,40)【关键词】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出血;死亡率;并发症【作者】王现强;袁昕;郑哲;胡盛寿【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北京,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5心脏外科术后出血的问题一直受到心脏外科医生的关注。

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

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

团队合作
医疗团队紧密合作,充分发 挥各自优势,确保手术的顺 利进行。
先进技术
采用先进的手术技术和设备, 提高手术效果。
个体化治疗
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制定 个体化的手术和护理方案。
术中血液保护技术
1
冷氏基石
使用冷氏基石将心脏冷却,保护心脏组织免受缺血损伤。
2
体外循环
通过体外循环维持血液供应并控制体温,保护心脏和全身器官。
3
血液稀释
适当稀释血液可降低血粘度,改善心脏运行状态。
人工循环的应用
心肺机
心肺机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循环装 置,帮助保持血液供应和气体交 换。
输血操作
在人工循环过程中进行输血,保 证患者的血液稳定循环。
适当的血液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心肌缺氧,维护心脏功能。
3 提高手术成功率
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改善手术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
术前验等评估,制定个体化 的手术方案。
血液准备
根据手术需求,准备受血和 备用血液,确保手术期间的 血液供应。
适用人工循环
对适应症的患者进行人工循 环的准备,保证手术顺利进 行。
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
在心脏手术中,血液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护理,采取正确的血液保护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 手术风险。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具体的血液保护措施及其在心脏手术中的重要性。
血液保护措施的重要性
1 减少手术风险
血液保护措施可以降低手术中的出血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
2 保护心肌
体温控制
控制患者体温在适宜范围内,减 少心脏手术期间的代谢损害。
术后血液保护措施
1 监测患者状况
2 针对性护理
3 药物治疗

心脏外科手术中的血液保护

心脏外科手术中的血液保护

异 常 , 加 了术 后 再 次开 胸 增
探 查 的 概 率 , 长 了 机 械 通 延
气 和 住 院 时 间 , 加 了 血 液 增
C B期 间 的 凝 血稳 态 非 常 重 要 。 凝 血 酶 和 纤 溶 酶 无 限制 的 活 P 化 最 终 使 凝 血 因子 和 血 小 板 大 量 消 耗 , 致 C B期 间 弥散 性 导 P
中图 分 类 号 : 5 . ; 5 . R6 4 1 R4 7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18 4 ( 0 0 1 — 5 50 1 7—3 8 2 1 )924 —3
心 脏 外 科 体 外 循 环
( B) 间 , 细 胞 和 血 小 CP 期 血 板 被 大 量破 坏 , 血 和 纤溶 凝
和 颈 动 脉狭 窄 ) Hb低 于 6 / 时输 入 红 细胞 是 炎 、 滋 病 等 传 染 病 艾
及其他并发症的机会 , 因此 , 取 血 液 保 护 措 施 , 少 出 血和 异 采 减
体 输 血 显 得 日益 重 要 。
有 脑 氧 输 送 降低 风 险 的 患 者 则应 保 持 较 高 的 Hb 当 Hb高 于 。
射 力 , 压 吸 引 术 野 血 液 过 程 中产 生 的 气 血 界 及 组 织一 界 , 负 血
时 应 考 虑 多种 因 素 , 包括 与 患 者 相 关 的 因素 如 年 龄 、 病 的严 疾
重 程 度 、 功 能 及 终 末 器 官 是 否 有 缺 血 危 险 ; 临床 情 况 有 关 心 与
的 因素 如 大 量 的 或 活 动 性 出 血 ; 验 室 或 临 床 生 理 参 数 如 实
生物 相 容 性 较 低 的 C B管 道 材 料 等 多种 因素 均 可破 坏 红 细 胞 P

心血管手术输血与血液保护措施

心血管手术输血与血液保护措施

THANKS
谢谢保护措施前后患者的输血需求、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 指标,评估血液保护措施的效果。
研究进展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血液保护措施和设备不断涌现,如自体血回收机、 血液保护药物等,为心血管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04
心血管手术输血与血液保护的 未来展望
血液保护措施的常见类型
术前
包括控制基础疾病(如贫血、凝 血障碍)、营养支持和改善等。
术中
包括控制失血、血液回收、血液 稀释、控制性降压等技术。
术后
包括药物治疗、早期活动和饮食 指导等。
血液保护措施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实践
在心血管手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保护措施。例如,对 于心脏搭桥手术,可以采用控制性降压和血液回收等技术来减少失血。
心血管手术的重要性
心血管手术是治疗严重心脏和血管疾 病的有效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心血管手术的常见类型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通过取患者自身血管或人造血管作为 桥材料,将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与正常 冠状动脉相接,以改善心肌供血。
瓣膜置换或修复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针对先天性心脏缺陷进行手术治疗, 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
心血管手术的现状与未来
目前,心血管手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未 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心血管手术将更加安全、高效和 微创。
02
输血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输血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必要性
01
02
03
维持组织灌注
输血可以补充血液容量, 维持心血管手术中重要器 官的组织灌注,防止缺血 缺氧。

心血管手术输血和血液保护措施

心血管手术输血和血液保护措施

Ⅱa
■ 重组人促红素(EPO)联合术前自体献血(A) ■ OPCAB(A) ■ 血小板<5万、对抗血小板药敏感或血小板功能异常,提
升血液保护措施级别至最高(B) ■ 减少血标本监测次数和用量(B) ■ 术后ICU实施全面的血液保护措施(B)
■ 全面质量控制(TQM):检验和分析现行的血液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同时评估新的血液保护技术(B)
Ⅲ级
– 常规预防应用去氨加压素(DDAVP)( A) – 常规术中应用血小板和血浆提取术(A) – 潘生丁减少出血( B) – 预防应用PEEP术后止血(B) – CPB环路白细胞虑器,因为可能激活白细胞(B) – 直接回输术后纵膈、胸腔引流血液,可能有害(B) – 成人,常规CPB中超滤(B) – 局部止血药,如牛凝血酶,可能有害(B)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心血管手术不输血极限
Nothing is Impossible
■ HCT 28% Compare 21%
■ Jonas RA
– The influrence of Hemodilution on outcome after hypothermic cardiopulmonary bypass.Results of a randonmized trial in infants.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3;126:1765-1774
消耗(B)
– 鱼精蛋白滴定法,或经验性半量(B) – 应用肝素涂抹管道(B)
Ⅱb
– 减少CPB预充量和管道容量(B) – 急性等溶血液稀释(ANH)(B) – 术后纵膈引流血洗涤后回输(B) – 逆向自体血预充(B) – 儿童患者,CPB应用改良超滤(B) – 术前查出血时间,特别是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者(B) – EPO,用于术后贫血风险和内源性EPO减少(C) – 术中自体血回输,CPB后余血回输(C) – 局部纤维蛋白胶,主动脉手术(C)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背景输血是外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心脏手术难度大、费时长、出血多,用血量在总用血量中占很大比例。

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成人心脏手术数据库的资料显示,50%的心脏手术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心脏手术用血量占总用血量的10%〜15%.再次心脏手术、主动脉手术和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用血量更大:输血与心脏手术患者近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采取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出血量及用血量。

为了规范心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及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心血管外科、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血液内科及输血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工作:一、血液保护的定义血液保护的首要意义在于减少输血对人体的损害,是手术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之一。

血液保护就是保护其洁净和功能,防止其丢失、破坏和污染,同时科学有效和集约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策略1.术前评估术前完善凝血系统检验(INR、PT、血小板计数等).应用肝素治疗的患者,术前应复查血小板计数。

心脏手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史及用药史,以鉴别高危患者。

至少7种危险因素与心脏手术后大量输血相关:高龄、低红细胞比容、术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明确的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潜在的出血性疾病.术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增加红细胞压积(Hct)及纠正凝血系统疾病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2.术前管理⑴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大多数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环氧化酶抑制剂、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抑制剂等)与心脏手术后出血相关.华法林在术前应至少停用4天,以促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合成。

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可予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逆转华法林作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或非体外)前应尽可能停用。

心脏手术术后合理用血管理措施讲课分享

心脏手术术后合理用血管理措施讲课分享
胸腔引流液含有大量游离血红蛋白,回输时应注意碱化 尿液,以利肾小管排出。肾功能不全时不宜回输。24 小时胸腔引流量<250ml者可不必回输,避免发生感染 。
合理使用血液制品和止血药
04

合理使用血液制品和止血药物
01 关于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的输血指征,临床国内外 尚无统一观点。
02 这类患者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需结合实验室检 验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患者临床表现等因素 进行综合评估。
THANKS
感谢观看
外科止血还包括应用局部止血剂,目前 常用的有纤维蛋白胶、凝血酶、凝胶海 棉、可吸收纤维素纱布等。
为减少术后创面的出血与渗血,任何出 血都应认真处理。
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特 别是关胸前更应彻底止血。
防止低体温
低温会影响血小板功能,并可影响凝血酶及凝血因子的 级联反应,导致术后低体温(34~36℃)易发生凝血 功能障碍,增加术后创面失血。
02 采用血红蛋白80g/L为输注指征比90g/L、 100g/L更能节约血液资源,且能降低患者的血液 黏滞度。
合理使用血液制品和止血药物
但从患者耐受缺血缺氧程度的角 度上看,心脏手术患者输血不足
的潜在危险之一是心肌缺血。
把输血阈值适当的提高可能会使 患者获益。
Spiess等发现CABG手术后较高 的血细胞比容是预测心肌梗死的 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良好预后
对于实施低温麻醉或低体温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在手 术结束前应将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并予以保持,可减少 术后创面渗血。
有关术中体温管理的详细内容见本书第五章“术中体位 调整和体温管理”。
预防与治疗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一种严重的应激反应情况,多发生在上消化道出血中。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具体的措施有术后患者应监测并补足血容量,维持心 功能,纠正循环障碍,改善组织灌注,保证通气氧合会加强黏膜的完整

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研究组患者于体外循环开始前采用自体血预充技术将大部分最初预充液进行置换,对照组患者使用血库中异体血液进行预充。

对两组患者各时间段体内红细胞比容情况,腔引流情况以及输血情况进行记录,并分析。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与麻醉时体内红细胞比容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自体外循环开始后,至出院时,其体内红细胞比容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围术期人均输血量为(0.16±1.09)u、人均胸腔引流量为(298±91)ml,对照组患者围术期人均输血量为(0.97±2.18)u、人均胸腔引流量为(501±123)ml,两组围术期人均输血量及人均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研究组患者于体外循环开始前采用自体血预充技术将大部分最初预充液进行置换,之后采用微创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1]。

具体做法为使用1250 ml晶体液以及8000 iu肝素预充,之后使用内循环将系统中的气体排出,按照3 mg/kg的剂量使用肝素抗凝,当激活全血凝固时间达到400 s以上时,对患者进行插管,在体外循环进行中将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维持在每秒400~500范围内。

对患者体内主动脉及右房单腔管进行常规插管,采用自体血预充技术对大部分最初预充液进行置换,置换过程中应对患者体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50 mm hg以上。

整个过程依患者血流动力学耐受程度决定,此过程所需时间约为2~3 min。

对患者进行心肌保护方法为calafiore温血停跳液灌注。

患者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应保持温度为35.0 ℃~35.5 ℃,流量为2.5~2.8 l/(min·m2),患者术中先完成全部远端吻合口后,开放升主动脉再逐一完成近端吻合。

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输血策略及节血措施

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输血策略及节血措施

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输血策略及节血措施
赵成秀;张光信;高爽;王芳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
【年(卷),期】2022(19)20
【摘要】心脏外科手术出血量多,用血量占所有手术15%~20%,同时大量输血与心脏手术患者近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应努力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的风险,以尽可能减少异体血需要量,可以改善心脏手术患者临床结局。

因此,心脏手术应采取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出血量及用血量。

临床工作重点转向术前贫血的检测及纠正、中止抗血小板治疗、合理输血指征、使用抗纤溶药物、体外循环新技术应用、减少体外循环预充、低血压麻醉和自体血输技术等系统的、多学科参与的血液保护措施。

【总页数】5页(P174-178)
【作者】赵成秀;张光信;高爽;王芳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
【相关文献】
1.经胸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输血前危险因素分析
2.自体输血等综合节血措施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3.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4.血栓弹力图指导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输血对患者出血
量、输血量和预后的影响5.加强围手术期综合管理保障老年患者手术安全--《老年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管理指南2021》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9个心脏中心,4374例CABG患者 抑肽酶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 建议应用其它替代药物
N Engl J Med. 2006 Jan 26;354(4):353-65
抑肽酶——BART试验
抑肽酶明显增加术后死亡率 FDA下令暂停使用抑肽酶(2007-11-5) SFDA下令暂停使用抑肽酶(2007-12-17)
抗纤溶药
氨基己酸、氨甲环酸,抑肽酶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体外循环技术进步
管路预充减少 血液破坏减少 炎症反应减轻
至今仍是用血量最大的学科
7
抑肽酶(Aprotinin)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减少手术出血 降低全身炎症反应
1993年FDA批准用于 高危CABG
抑肽酶——历史转折
15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策略
16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策略
术前识别需要输血的“高危”患者
17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策略
术前预防处理措施
18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策略
术中可能致输血的危险因素
时 间
19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策略
手术技术及操作
创伤小:尽量选择微创的手术方案
采用off-pump的CABG hybrid技术 腔镜技术、小切口技术
8.6±4.6 5.2±2.6
P值 (2-tailed)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4
心脏外科与输血——国内现状
手术量逐年增加 血液制品相对紧张 输血的风险依然存在 血液保护势在必行
结果支持。 TEG结果:R值延长,凝血因子缺乏
27
输血指征(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拟行心血管手术 预计CPB时间较长(>6小时)、再次心脏手术、心脏移植手术、大血管
手术及可能需要大量输血的病人,即使术前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正常,亦 需要准备血小板 术中、术后发生难以控制渗血,并确定或高度怀疑血小板功能障碍者 (如使用氯吡格雷,长时间CPB) 弥漫性出血,TEG结果显示:MA值降低,血小板功能低下
术中血液回收装置 (cell-saver)应用
尽量每台手术都应用 Skin-to-skin 对出血量大的病例可带回
ICU继续使用
23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策略
麻醉配合
控制血压 止血药物
应用指征 应用时机 应用剂量
避免操作出血
体外循环配合
自身输血 减少预充稀释 平衡超滤 离心泵的应用
抑肽酶——阜外研究
2007年12月19日为界线分组 前六个月——抑肽酶组(n=1699) 后六个月——对照组(n=2225)
11
抑肽酶“后时代”
停用抑肽酶后的影响
术后出血量增加 异体输血量增加 出血及输血并发症增加
全世界范围内对血液保护的关注
输血管理委员会 新的政策与规范
12
131.2±176.3 66.3±134.0 401.4±189.7
13.5±9.0 9.7±6.5
对照组 (n=1820)
8(0.4%) 6(0.3%) 332(18.2%) 6(0.3%) 20(1.1%)
124(6.8%) 11(0.6%) 8(0.4%) 680(37.4%)
43.3±44.8 15.7±21.8 527.7±216.3
4
输血的风险
5
心脏外科与输血
1978年,Cosgrove
血液保护的里程碑
术中自身输血 非血液预充 回输体外循环血 术中失血利用 维持安全的最低Hgb 回输纵膈引流血液
Delos M. Cosgrove, MD Cleveland Clinic
6
心脏外科与输血
20世纪90年代
新型药物的应用
速度快:提高速度,缩短操作时间
缩短手术时间 体外循环时间 开关胸时间
质量高:手术过程平稳,止血技术扎实
操作规范、标准 良好的止血习惯
20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策略
术中止血药物的应用
抗纤溶药物
氨基己酸、氨甲环酸
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给药方案,中和比例 给药时机,配合关胸
VII因子及XIII因子的应用
大量出血/输血对术后结果的影响
共入选2043例体外循环病例
严重出血组(n=223,11.4%) 对照组(n=1820,88.6%)
严重出血/输血
显著增加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增加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13
大出血/输血对术后结果的影响
围术期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 肾功能衰竭 低心排综合症 术后应用IABP 神经系统并发症 肺部并发症 延迟拔管 再次气管插管 严重肺部感染 总并发症
总结与展望
严格管理,效果显著 提高医护人员认识 团队合作,改善措施 统一规范,推广普及 节约用血,仍有潜力
39
ICU停留时间(hrs) 呼吸机使用时间(hrs) 动脉血气PaO2/FiO2 术后住院时间(天) 住院费用(万元)
出血组 (n=233)
11(4.9%) 11(4.9%) 117(52.5%) 11(4.9%) 19(8.5%)
93(41.7%) 11(4.9%) 9(4.0%) 178(79.8%)
28
Mayo Clinic术后输血流程
29
血液保护的初步结果
30
血液管理措施前后输血量对比
2011年全年完成10107 例手术,死亡率0.5%
31
血液管理措施前后输血率对比
32
血液管理措施前后输血量对比
33
血液管理措施前后输血率对比
34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认识
单中心off-pump CABG的结果
35
血液管理措施前后输血率对比
100
心脏移植
92
100
80
60
41
43
40 20
13.5 2.4
19.2 4.5
1.9 3
0
2011年(49例) 2008年(38例)
36
总结与展望
37
国内血液应用的问题
需求量大,来源紧张 血液应用的“随意性” 血液保护的认识不足 严格的血液管理未普及
38
价格昂贵,尚未普及 严格指征,防止滥用
其它止血药物 止血敏、止血芳酸、立止血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
21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策略
局部止血材料的应用
局部止血药 生物胶,密封剂
Bioglue,Tisseel VH, Floseal等
其它止血材料
不能替代外科止血技术
22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策略
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
外科策略
王现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心外科
1
主要内容
历史及背景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策略 血液保护的初步结果 总结与展望
2
历史及背景
3
心脏外科与输血
20世纪50年代
所有心外手术均需大量输血 技术设备的限制 认识的局限
费用、过敏、差错、宗教等
减少输血的尝试
24
心脏外科对血液保护的策略
术后处理
常规处理
引流通畅,严密观察 控制血压、保温、PEEP等
监测凝血功能
ACT,血栓弹力图等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判断是否外科出血 严守二次开胸指征
25
输血指征(红细胞)
26
输血指征(血浆)
出血时,PT>正常1.5倍、或INR>1.6,APPT>正常2倍 大量失血或大量输血后 血液回收洗涤成品血大于1500ml 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作用(5~8ml/kg) 抗凝血酶III缺乏引起肝素耐药者 术后病人出血,在排除外科活动出血和肝素残余作用后,要求有PT、APTT或TE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