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血液保护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风险的降低,手术患者对血液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期间,为了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免受伤害,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病史、手术风险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术前血液治疗,比如输血预防,以提前补充患者的血液储备。

此外,医生还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止某些药物使用等。

2. 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期间,医生应采取措施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

这包括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等措施。

同时,医生还应监测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血液系统的稳定。

3. 术后血液恢复与保护术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测。

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液恢复治疗,如输血、输液等。

此外,医生还应指导患者做好术后护理,避免血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用血需求进行合理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量的血液支持,同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用血评估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血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手术类型、预计手术时间、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合理估算患者的用血需求,制定用血方案。

2. 用血指征和限制医生在制定用血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

只有在有明确的临床指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

此外,医生还应遵循血液用量的限制,尽可能减少输血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出血风险等
准备血液制品: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合适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血小板等
预防感染:采取措施预防手术过程中的感染,如皮肤准备、无菌操作等
术中血液管理
2019
控制出血:采用微创手术,减少出血量
01
2020
血液回收:回收患者血液,进行再利用
02
2021
血液替代品:使用血液替代品,减少输血需求
重要性: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措施:包括合理使用血液制品、优化手术方案、加强患者管理、提高手术技术等
血液保护的意义
减少输血风险: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如感染、过敏反应等。
节约医疗资源: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减少对血液资源的消耗,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减少失血,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康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目标
减少手术出血和输血需求
1
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
3
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
4
2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策略
术前评估与准备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评估患者血液状况: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03
血小板替代品:使用非血液成分替代血小板,如血小板代用品、血小板生成素等
04
人工合成血液: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血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1
血浆替代品:使用非血液成分替代血浆,如白蛋白、血浆代用品等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围术期患者血 液管理可以提 高患者术后生 活质量,缩短 住院时间。
4
围术期患者血 液管理可以降 低医院感染率, 提高医疗质量。
提高手术成功率
01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可
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
手术成功率。
02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可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
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
03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可
以降低输血风险,提高
技术普及:如何将先 进的血液管理技术普 及到基层医疗机构,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 血液管理水平,也是 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跨学科合作:围术期 患者血液管理涉及多 个学科,如何加强跨 学科合作,提高血液 管理的综合水平,也 是一个挑战。
个性化血液管理方案
01
发展趋势:个 性化血液管理 方案将成为未 来围术期患者 血液管理的主 流方向
2 品,减少输血, 降低输血相关风 险
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术期患者血液
3 管理可以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 术成功率
降低医疗成本: 合理使用血液制
4 品,降低医疗成 本,减轻患者负 担
降低医疗风险
1
围术期患者血 液管理可以降 低手术风险, 提高手术成功 率。
2
3
围术期患者血 液管理可以减 少术后并发症, 降低医疗费用。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演讲人
目录
01.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重要 性
02.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策略 03.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技术 04. 围术期患者血液性
1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感染:围术 期患者血液管理
1 可以降低感染风 险,保障患者安 全
减少输血:通过 合理使用血液制
血液回收技术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科学合理用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科学合理用血
鼓励临床创新与实践
鼓励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科学合理用血提供更 多经验和参考。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介绍
成功案例一
某医院在围手术期实施了一系列血液保护措施,包括自体输血、控制性降压和 微创手术等,成功地减少了对异体输血的需求,降低了手术风险。
成功案例二
某大型手术中,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方案,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和异体输血量,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术中血液保护措施
控制性降压
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手段,降低患者血压,减少术 中出血,有利于手术操作。
血液回收
利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的出血回收,经过处理后 再用于手术中输血。
药物治疗
使用止血药、抗纤溶药等药物,减少术中出血, 避免失血过多。
术后管理与随访
监测出血情况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问题。
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一
某手术患者因未及时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导致术中出血过多,不得不大量输注异 体血,术后出现感染和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失败案例二
某手术团队在围手术期未重视血液保护,导致患者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恢复缓慢 ,增加了治疗时间和费用。
经验教训总结
经验教训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至关重要,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保护方
血液回收
血液回收技术
利用专业的血液回收机, 将流失的血液回收并分离 出红细胞、血浆等成分, 再用于临床治疗。
安全性保障
经过处理的血液应确保无 菌、无有害物质残留,且 与患者血型匹配,以确保 输血安全。
适应症与禁忌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 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 回收方式,并避免不适用 于血液回收的情况。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一、引言在医疗实践中,为了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和降低手术风险,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得以制定和实施。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流程,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概念指在手术前、手术期和手术后期间,通过有效的预防手段和措施,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减少手术相关出血、输血需求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病程。

(2) 原则:a-预防性血液处理:提前进行血液功能评估和相应的处理,如贫血纠正、凝血功能纠正等。

b-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血液指标,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c-手术过程中血液监测:实时监测患者血液指标,及时调整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治疗。

d-术后血液处理:积极进行术后护理,促进患者血液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管理流程(1) 手术前期阶段:a-患者血液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等。

b-预防性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血液指标,进行相应的血液处理,如纠正贫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

c-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需求,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d-手术风险评估:评估手术的风险及潜在的血液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案。

(2) 手术期阶段:a-手术中血液监测: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指标等。

b-术中输血管理:根据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和血液指标,合理使用输血血液制品。

c-血液功能维护:定期监测和维护患者的血液功能,如纠正术中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等。

(3) 手术后期阶段:a-术后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积极进行术后护理和血液功能的恢复。

b-并发症管理:及时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贫血、血栓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简版范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简版范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病人术后预后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血液保护和用血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手术中和围手术期因输血引起的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减少输血的需求和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在手术前,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血型、血压等相关指标的检查。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

手术中的血液保护在手术中,医疗机构应尽量减少出血量,采取止血措施,以减少患者输血的需求。

例如,对于大出血风险的手术,医疗机构可以使用微创手术技术、局部止血药物等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

手术后的血液保护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还包括对患者术后的血液管理。

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适当的输血和补液。

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积极监测患者的血液参数,及时调整输血方案,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对手术过程中的用血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合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用血指征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用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或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采取非输血干预措施,如输注红细胞生长因子等,来提高患者贫血的治疗效果,减少输血的需求。

用血的安全管理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血液采集和保存措施,确保输血前的血液质量。

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过程中的血液标本进行正确的标签和保存,以避免血型不符等错误。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及时应对输血并发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第一章引言本文旨在规范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促进手术期病人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

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合理使用血制品和血液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第二章术前评估与血液准备2.1 术前评估2.1.1 医生应进行术前详细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全面了解病人的血液状态。

2.1.2 针对高风险手术患者,应进一步开展心、肺功能等详细评估。

2.1.3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术前血液保护方案,包括血红蛋白改善、减少术中出血等。

2.2 血液准备2.2.1 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准备合适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2.2.2 在术前完成血液制品的安全核对和装备,确保无误。

第三章手术过程中的血液管理3.1 减少术中出血3.1.1 在手术开始前,医生应综合评估手术操作难度、出血风险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减少术中出血的措施,如使用止血药物、合理选择手术器械等。

3.1.2 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病人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止血措施,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3.2 合理使用血液制品3.2.1 术中发生大量出血时,应及时补充血液制品。

医生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合理使用红细胞悬液、血浆等血液制品。

3.2.2 使用血液制品需遵循血液制品管理制度,管理好血液供应和库存,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第四章术后血液管理与恢复4.1 术后血液管理4.1.1 手术后,医生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血液指标,包括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和纠正。

4.1.2 必要时,应及时利用血液制品进行补充,以保证病人术后恢复。

4.2 术后病人恢复4.2.1 术后医生应密切关注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评估术后恢复需要,进行相关治疗和护理。

4.2.2 医生应给予病人充足的营养支持,包括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促进病人恢复。

第五章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相关术前评估表、血液制品使用记录等,详情请参考附件。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1 目的: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 原则: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

3 措施: 3.1 成分输血与输血指征 3.1.1 提倡成分输血,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合理有效地使用血液。

3.1.2 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容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3.1.3 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卫生部输血指南(2000年,手术及创伤):①Hb>100g/L不必输血;②Hb<70g/L考虑输浓缩红细胞;③Hb70-100g/L之间,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

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80-90g/L不必输血,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90-100g/L不必输血。

④急性大出血出血量>3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3.1.4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血容量在5000ml时,失血量在1500-2000ml,不必补充血浆,可用红细胞和代血浆;失血量超过2000ml可考虑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用量须达到10-15ml/Kg才有效(至少600-800ml);一般来讲,只要纤维蛋白原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3.1.5 血小板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的手术患者。

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渗)血增多。

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或肝素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卫生9部输血指南(2000年,手术及创伤):血小板>100×10/L,可以不输;血小板99<50×10/L,应考虑输;血小板在50~100×10/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而定;如手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为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则不受上述限制。

围术期血液保护和合理输血

围术期血液保护和合理输血

红细胞输注指征:
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注红细胞;患者血红蛋白 <70g/L建议注红细胞;血红蛋白在 70g/L~100g/L时,应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 、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 是否输注红细胞;
以下情况也需要输注红细胞:
A.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 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 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D. 血小板常规输注不应超过一个治疗量(国内10U全血制备的血 小板相当于1个治疗量,一个治疗量就是血浆中血小板数量达到 2.5×109血小板),仅在伴有严重血小板数量减少或重要部位( 如中枢神经系统、眼)出血时,才考虑给予一个治疗量以上的血 小板;
F.每个治疗量血小板输注后应重新进行临床评估,检测血小板 水平,在需要的情况下才继续输注。
4.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 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 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 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 ,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7.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 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血小板:
(1)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血小板含量为 2.0×1010/L;保存期:普通袋 24h,专用袋:5 天。
(2)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 ,从单个供血者采集,每袋内含血小板 2.5×1011/L;保存期相同。
新鲜冷冻血浆FFP:含有全部凝血因子,纤维
蛋白原0.2%~0.4%。采血后6~8h内速冻成块。保 存期:-20℃以下1年。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保护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保护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保护制度
为了节约血液资源,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血液保护,术前积极纠正贫血,术前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状态和进行贫血治疗;术中控制性低血压,自身输血,减少患者出血风险;术后进行监护,减少出血,控制凝血功能异常状态。

一、术前积极纠正贫血,查找贫血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可以进行铁剂治疗,EPO治疗贫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二、术中减少出血,开展微创手术,严格止血,控制性降压技术,管理凝血及增加贫血耐受。

术中自身输血有三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一)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身血液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

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回输给患者。

这是最为经济而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

(三)回收式自身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四)术后管理:送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护,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减少实验室检查,可以静注铁剂、VB12、叶酸、重组EPO等改善贫血。

(完整word版)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完整word版)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目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尤其是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二、输血指征: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1)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2)Hb<70g/L,才需输血;(3)Hb70-100g/L,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三、血液保护具体措施1、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定期进行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及通报,加大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的培训力度,严禁输安慰血、人情血、搭配血,既要更新临床输血观念,又要加大技术投入,提供设备实施科学用血;2、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的健康状况患者,输血最低血红蛋白临界水平不同。

对危重患者输血亦应持慎重态度,高危患者Hb<70-90g/L,低危患者Hb<100-120g/L。

同时强调对血压、血气及尿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加强其他循环支持,应注意效能-危险比。

进行简易床旁Hct测定。

3、开展自身储血:术前自身储血的方法用于稀有血型和已经产生免疫抗体的患者及择期手术患者;5、开展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体外循环、胸腹大动脉及脊柱等手术。

6、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是血液保护的支柱之一。

7、符合条件的进行术中血液回收(自体血回输);8、手术中用血,由麻醉科医生下达医嘱,护士电话通知输血科病人相关信息和成分及血量,输血科应按实记录内容和通知时间及通知人员姓名,并根据实际情况准备血液,如遇紧急情况20分钟内发出血液。

如需特殊成分或输血量较大时,提前通知输血科,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1. 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旨在保障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血液供应和安全使用,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本文档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2.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2.1 血液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旨在减少手术期间患者出血量、减少输血需求,保护患者的血液功能和免疫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2 血液保护策略•减少术前贫血率:通过术前评估患者的贫血情况,积极干预纠正贫血,如补充铁剂和促红细胞素等。

•增加术前输血的指征:对于严重贫血或有术中出血风险的患者,可在手术前输注红细胞悬浮液以提高术中和术后的血红蛋白水平。

•术中血液保护:采取合理的手术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和出血量;合理应用止血药物和器械控制术中出血。

•术后血液恢复:应用合适的补液方案和补充合适的红细胞悬浮液,促进患者血液恢复和术后康复。

3.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3.1 手术用血的必要性评估在手术用血前,需进行必要的评估,包括: -对患者血液相关指标的评估:包括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

-对手术过程出血风险的评估:包括手术创伤程度、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

3.2 术前备血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手术的特点,可以在手术前进行术前备血,以保证术中术后血液供应的安全和合理。

3.3 术中用血管理•合理的用血指征:在术中如确实需要输血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合理决定输血的指标与用血的量。

•用血的安全性保障:选择安全的血液制品,并对输血反应进行监测和处理。

•用血的质量管理:对所使用的血液制品进行有效追溯,防止交叉感染和使用不合格的血液制品。

3.4 术后用血管理•术后出血处理:对于术后出血的患者,应及时评估出血的原因和程度,并进行有效的止血措施。

•术后贫血处理:对于术后贫血的患者,应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和临床症状,及时进行适当的红细胞悬浮液补充。

围术期的血液保护

围术期的血液保护

总量供不应求 季节性“血荒” 结构性“缺血”
血荒
(三)血液滥用
国外资料报道:择期手术中不必要的输血达 25%,我国的情况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可能 达到50%。
原因: ① 患者的观念陈旧 ② 某些医生知识更新缓慢 ③ 不合理的血液管理制度 ④ 医疗行政管理部未行正确引导
■输血有利于伤口愈合 ■可以提早患者出院 ■输血是免费的
减少手术出血与输血 使手术野清晰 降低血管张力,有利于血管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结扎灼烧组织,利于伤口愈合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而改善心肌做功
控制性降压的注意事项:
开始降压应缓慢 15min,防止血压骤降 降压安全界限:
MAP不低于50mmHg;或原血压的1/2以上 尽量缩短低血压时间 进行连续动脉压监测 降压同时应注意控制心率 氧运输明显降低:严重贫血,低心排综合征,严重肺疾病 严重或急性心、脑、肾疾病患者为禁忌症
1.控制性降压
在全麻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 况下,采用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人为的, 控制性的将平均动脉血压(MAP)减低至 50—65mmHg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降低而 减少,不至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 止降压后血压可以迅速回复至正常水平,不产 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控制性降压的优点
围术期的 保护
一、血液保护的概念
血液保护(blood conservation)就是通过 各种方法,保护和保存血液,防止丢失、破坏 和传染,并有计划地管理好、利用好这一天然 资源。
血液保护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 已提出,随着血源的短缺和输血传播性疾病的 严重威胁,血液保护现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 同和高度重视。
2.动脉内球囊阻断术
经股动脉置入球囊导管的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 技术,对骨盆、盆腔、骶尾部、脊柱下段和下肢 上段等部位手术出血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常用的晶体液为平衡盐液(乳酸林格氏液或醋酸林格 氏液),主要补充失血量和维护血管内容量。晶胶比 例一般为1:1或1:2.为防止血液过度稀释,应同时 检测HCT/HB,HCT不低于21~24﹪,HB不低于 70~80G/L。
a
11
四、输血的替代方法
• 二、自体输血/血液回收 • 自体输血就是用病人自己的血治病人的病,用病人
以及实验室误差等,输血a 安全仍不能保证。 7
• 由于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单人份 浓缩血小板属于中度感染危险的血致品,而多人份 浓缩血小板,冷沉淀和纤维蛋白原属于高度感染危 险的血制品,在采供血中应严格筛查血液中所有的 病毒,尤其是HVB,HCB和HIV,因此,政府要 加大县以上中心血站的投入,更新现有的检测设备, 加大对血液采集,加工的监督力度。
或高容量血液稀释(HVH),前者将病人血液放出
400~800ML,同时用胶体和晶体液补足,术后再
将血回输给病人;后者不放血而是在麻醉后输入晶
体液和胶体液20~25ML/KG扩容,两者均使病人
术中出血为“贫血”之血,减少全血丢失,而血液
稀释本身可以改善循环,增加组织的氧供和氧合。
a
10
• 容量治疗/血液稀释应采取晶体液和胶体液联合输注。
a
6
• 二、血液的检测
• 血液传播的病原体已知有10种:⑴细菌,⑵梅毒螺 旋人⑺体类丙, 嗜 肝⑶ 淋 病疟 毒巴原 (病虫H毒C,(V⑷H)T人,L免V⑻疫)丁缺,肝陷⑹病病乙毒毒肝((病HH毒DIV(V))H,B,V⑼⑸)甲, 肝病毒(HAV),⑽巨细胞病毒(CMV)等。新发 现的病原体8种:⑴戊肝病毒(HEV),⑵己肝病 毒((HHHVG)V),,⑸⑶TT微病小毒B(19T病TV毒),,⑷⑹人变疱异疹型病克毒雅并, 又称疯牛病),⑺西尼罗河病毒(WNV),⑻ SARS病毒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分析围手术期患者需要输血原因,采取综合措施予以纠正。

如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最佳麻醉状态;术中彻底止血;开展无输血手术;术前药物替代输血;自体输血;免输血医学。

科学合理输注各种血液制品;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降低输血风险;科学合理用血,促进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同时缓解目前的血液供应紧张,保障医疗安全。

标签:围手术期;输血;血液保护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术中出血、渗血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术前疾病引起贫血或手术操作引起失血常常导致缺氧、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血液状态改变等,临床输血对抢救失血疾病至关重要,及时合理、充足、有效的血液输注既能抢救生命又利于患者恢复。

围手术期输血特别是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低体温等并发症的发生,致使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围术期输血是所有的临床医生,特别是麻醉医生都会面临的问题。

1 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疗术前合并疾病1.1 贫血找出贫血的原因,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不轻意输血。

1.2 凝血功能障碍详细询问病史,如血小板减少症、肝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等病史,及时完成出凝血相关检查。

择期手术前停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请血液病专家或输血专家会诊。

1.3 术中凝血功能障碍原因较复杂,病情本身因素、肝功能异常、术中低温、免疫抑制剂应用、血管破裂出血等。

1.4 创伤性凝血病在严重创伤的打击下,主要表现为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近年临床研究显示[1],随着创伤严重程度评分的升高,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增加,死亡率显著升高。

1.5 止血药物使用不当临床应用止血药物应该根据出血的不同机理,合理有效使用。

2 输入正确的血液成分成人患者,术中失血在1000~1200 mL,应避免先输注红细胞,可使用晶体液、胶体液;健康成人患者,则可耐受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至血红蛋白浓度为50 g/L[2]。

一旦确定患者的出血被控制,就应该限制其血液制品的输注[3]。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降低输血相关风险,保障 患者安全。
血液保护的方法
01
02
03
04
术前评估与准备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合 适的手术方案,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控制出血
采用止血带、电凝、结扎等手 段控制出血。
血液回收与利用
利用血液回收机回收失血,经 过处理后再次用于手术。
药物治疗
使用止血药、抗纤溶药等药物 减少失血。
血液保护的益处
开展临床用血宣传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宣传临床用血知识,提 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意识。
03
CATALOGUE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的关系
血液保护对输血安全的影响
减少输血需求
通过血液保护措施,如控制性降 压、自体输血等,可以降低手术 过程中的失血量,从而减少对异
体输血的需求。
降低感染风险
减少异体输血可以降低手术患者感 染的风险,因为异体输血有可能带 来病毒、细菌感染等风险。
合理用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制定合理的用 血计划。
输血过程监测
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
提高输血安全的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输血相关医疗人员对输血安全的认识和技 能培训。
建立血液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血液管理信 息系统,实现血液信息的实时监控和 管理。
在感染风险。
免疫反应
不同个体之间的血液成 分可能存在差异,导致
免疫排斥反应。
循环超负荷
大量输血可能导致循环 超负荷,引发心肺功能
不全。
输血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 、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的安全管理
严格筛选供血者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的认识和配合
谢谢
血液回收:通过血液回收技术,将 手术中流失的血液回收并重新利用
围术期患者血液 管理的挑战与展 望
优化管理流程
01
建立标准化的 血液管理流程, 提高血液使用 效率
02
加强围术期患 者血液管理的 信息化建设, 提高数据共享 和利用效率
03
加强跨学科协 作,提高围术 期患者血液管 理的综合能力
04
加强围术期患 者血液管理的 教育和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 的血液管理意 识和技能
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和 备血计划
术中监测与调整
01
02
03
04
监测指标:包括心 率、血压、血氧饱
和度等
调整方法:根据监 测指标,调整输液 速度、药物剂量等
目标:维持患者生 命体征稳定,避免 出现低血压、缺氧
等并发症
特殊情况处理:如 出现大出血等情况, 应及时采取输血等
措施进行救治
术后康复与随访
术后康复计 划:根据患 者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康 复计划
04
提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 降低住院时间
05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 少输血带来的心理压力
06
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术 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预后
减少输血风险: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可以降低输血相关风险,如感染、过 敏等。
改善患者预后:通过合理管理围术期 患者血液,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 率,提高患者预后。
康复监测: 定期监测患 者康复情况, 及时调整康 复计划
随访管理: 建立随访制 度,定期对 患者进行随 访,了解患 者康复情况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其 家属提供康 复知识和健 康教育,提 高患者自我 管理能力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心脏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心血管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围术期失血量大, 甚至有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大出血,特别适合术中自 体血回收,可减少患者的异体血输注量。
建议所有可能需要异体输血的心血管手术患者,尤其 是异体输血的高危患者,从切皮至缝皮使用血液回收 机,带血纱布不丢弃,尽量收集全部术中失血,洗涤 后回输给患者。
中和100单位肝素。 术前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小剂量肝素
注射很少需要停用。
14
减少出血措施
预防性应用抗纤溶药
如6-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可显著减少手术期间总失血量、输血量 和输血率。
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纤溶药,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 目前推荐在开胸心脏手术中氨甲环酸的最大用量是(50~
很多文献报道应用去除白细胞过滤器可减少或避免自体血回收过 程中的羊水污染。
剖宫产时回收血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后,再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 能有效除去多种羊水成分,包括α胎儿球蛋白、白细胞、滋养层组 织和碎屑等,但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胎儿鳞状上皮细胞不能完全除 去。
因此,即使应用白细胞过滤器羊水栓塞的风险依然存在,但较罕 见,特别是回收血液450 mL后,不更换白细胞滤器风险较大, 因为过滤器的过滤效率是以过滤450 mL全血设计的。
回收式自体输血的优点在于能够即刻提供与患者血液完全同型血液, 为大出血赢得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5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产科麻醉组认为在发生大出血时, 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异体血就应当及时应用回收式自体 输血。
意大利输血和免疫学会建议在处理产科大出血、或者有大出血可 能性的患者时,果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并且在回收血液时最 好使用去除白细胞过滤器。
常值开始手术。 术后尽早重新开始应用华法林。 同时重新开始应用肝素并持续使用,直到INR处于治疗
性范围。
11
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围术期准备
用华法林完全抗凝后的患者 急诊手术 缓慢静滴维生素K,0.5~2.0mg; 给予新鲜冰冻血浆,15ml/kg。此剂量可能需要重复
使用以使凝血因子达可接受范围。 在临近手术前测INR,如INR<2.0,APTT<2倍正常
4
血液保护的核心内容
血液保护的措施很多,但核心内容主要有: 术前识别需要输血的高危患者; 贫血药物治疗; 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 ; 减少出血措施; 自体血液回收; 限制性输血策略。红色字体为患者血液管理四大支柱
5
识别可能需要输血的高危患者
高龄(>70岁); 术前贫血; 体重小于50 kg; 急诊手术; 术前未停抗凝药; 先天性或后天性凝血功能异常; 再次手术;复杂手术; 合并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
目前推荐DDAVP用于术前7 天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对尿毒症,主动脉瓣狭窄,血管性血友病患者或术前存在血小板
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DDAVP也可以减少出血和异体输血。 DDAVP用药剂量为0.3 g/kg。
16
减少出血措施
正确的手术体位; 控制性降压; 保温措施; 高氧通气 ; 精细的外科手术; 微创手术; 减少不必要的医源性失血等。
30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很多文献表明,接受回收式自体输血治疗的产妇发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羊水栓塞、DIC、感染性疾病以 及需要呼吸支持的风险并未增高,产后住院时间也并 未延长。
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回收式自体输血在产科中使用的 安全性。
31
限制性输血策略
根据循证输血医学指导输血,优化血流动力学与氧供、减 少氧耗、及时治疗感染,
如患者需要补充凝血因子,则应在术前准备相应血制 品,如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如患者因治疗或预防疾病需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应权 衡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停药的后果。
10
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围术期准备
用华法林完全抗凝比值即INR 在INR>2.0时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肝素; 术前6小时停用肝素。 术前即刻测INR和APTT,如INR<2.0,APTT<2倍正
17
自体血液回收
随着手术难度的增加及稀有血型患者血源的日益紧张,异体血输 血已很难满足现有的供血需求,回收式自体输血在一定程度上可 缓解血荒。
回收式自体输血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体输血技术,在术中大出 血时可回收多达数升的血液,在心脏、骨科、产科等手术中广泛 应用。
现有的证据支持大量失血的手术患者均可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 研究表明,术中回收洗涤后的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与在体红细胞相 似,显著优于库存红细胞。
28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降低羊水污染的方法:
回输时必须使用白细胞滤器,建议输注回收血液450 mL后,更 换白细胞滤器。
不要加压输血。使用双管吸引器,避免将羊水吸引入血液收集装 置。
推迟回收式自体输血,直到将胎儿、胎盘都取出后再开始收集自 体血液。
反复多次洗涤红细胞。
29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20
心脏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大血管手术中回收血液的效率也比较高,有报道称平 均回收血量可达1500ml,同样可减少术中异体输血需 求。
因此,目前在异体血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心脏手术 实施术中血液回收,可极大地提高心脏外科患者的安 全性,是最适合开展术中自体血液回收的适应证。
21
骨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以及失血的倾向和速度等,包括血红蛋白下降 速度、血容量状态、呼吸急促、运动耐力、头晕、心源性胸痛、 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33
红细胞输注阈值
近年来对输血指征开展了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这些临床研究提示:
对于大多数需要输血的患者均可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 ,通常将血红蛋白浓度(70~80)g/L作为红细胞的输 血阈值是安全和有效的,并不增加其病死率,但输血 量明显减少。

2
概述
近年国外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
患者血液管理涵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前所说的血液保护措施。 以往提到血液保护往往是麻醉医师的职责,现在患者血液管理已
上升到医院管理层面。 患者血液管理更强调对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最优化管理,要
恰当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并应用于所有血液成分, 是血液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
32
限制红细胞输注
铁剂等能纠正的贫血不应输注红细胞。 是否输注红细胞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如贫血症状以及其对
贫血的耐受程度。 血红蛋白或血细胞比容仍然是最常用的判断是否输血的标准。 允许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在不同患者之间因人而异,这取决于患
求具有全院多学科合作参与的血液管理团队,做到尽可能减少血 液资源浪费和科学合理输血。
3
概述
患者血液管理是通过循证医学和多学科联合的方法, 优化可能需要输血患者的治疗流程。
在保证患者得到最好治疗的前提下,减少或避免异体 输血,实现血液的合理使用。
2010年第63届世界卫生大会决议建议所有患者在手术 前均应合理评估并实施患者血液管理方案。
在脊柱矫形术中回输血量可高达3000ml,在膝关节置 换术中平均回输血量也在1100ml以上,有效地减少了 异体输血量。
23
骨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目前术后自体血回输技术也已应用于骨科各类手术, 如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脊柱矫形术等,它有效地 降低了异体输血需求及输血量。有研究发现回输术后 引流血可以减少30%的异体输血需求。
在大失血的骨科手术中,细胞洗涤设备〔即血液回收 机〕可以提供每小时相当于10单位的红细胞。
由于细胞洗涤设备不能完全清除回收血中的细菌,该 技术不适用于手术区域有严重细菌污染的手术。
22
骨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多种骨科手术(全膝置换术、髋关节重建术、多节段 脊柱融合术及脊柱矫形术等)中创口引流血成功回输 已有大量报道。
值开始手术 。
12
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围术期准备
用肝素完全抗凝的患者 择期手术 术前6小时停用肝素; 在临近手术前测APTT比值,如APTT<2倍正常值,开
始手术; 术后一旦条件合适即重新开始应用肝素。
13
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围手术期准备
用肝素完全抗凝的患者 急诊手术 考虑静脉注射硫酸鱼精蛋白使之逆转:1mg鱼精蛋白
100)mg/kg。 手术开始前静脉给予15 mg/kg,随后以每小时1 mg/kg的速率
静脉滴注。
15
减少出血措施
应用去氨加压素
去氨加压素(DDAVP)是合成的精氨酸加压素类似物,它能够提 高血浆凝血因子Ⅷ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水平,并改善血小板功 能。DDAVP是目前唯一能够治疗心脏手术后因血小板功能异常导 致出血的药物。
EPO是一种刺激骨髓红系造血的激素,能促进红细胞 的增殖、分泌、成熟。
有研究表明,如果术前贫血患者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药 物治疗来促进红细胞生成,而且患者的身体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EPO合用铁剂、或叶酸可以代替输血治疗 。
维生素B12 一般不需要,因为肝脏储量丰富。
8
铁剂
临床上常用的铁剂包括琥珀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 它们是防治因铁的消耗或流失增加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的药物。 新一代补铁剂有血红蛋白铁、甘氯酸铁、苏氨酸铁等有机铁,有
27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羊水污染: 产科回收式自体输血最大的安全隐患是:回收的血液
被羊水污染而导致羊水栓塞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多数单位仍将羊水污染视为回收血液禁忌证
,仅当患者生命垂危而别无选择时被迫使用。 国外有很多医疗机构使用去除白细胞过滤器进行产科
术中血液回收,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
有文献报道在脊柱矫形手术中回输经滤过但不经洗涤 的创口引流血,并联合术中的自体血回输可以将输血
需求降低68%。
24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