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调查问卷分析

合集下载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报告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和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被迫进城或者转行,面临重新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参考。

一、背景失地农民指由于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征用等原因,土地被夺走的农民。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农村地区约有2亿多人被列为失地农民。

二、调查方法与范围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抽取失地农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涵盖了四个不同地区的农村地区。

三、调查结果1.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就业问题。

大约有55%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够找到工作,其中约3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服工企业,2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个体经营。

而剩余45%的被调查者则表示找不到工作。

2.社会保障待遇关于社会保障待遇,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面临着差异化。

仅有约20%的失地农民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接近70%的失地农民未能参加社会保险。

此外,仅有约10%的失地农民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3.政府政策和帮助大多数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政策和帮助感到不满意。

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其中,45%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30%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够享受到与城镇职工相似的社会保障待遇。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和社会保障差异化的问题,并对政府的政策和帮助不满意。

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1.完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确保失地农民能够享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待遇。

2.提供职业培训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适应城市就业的技能。

政府可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文:豪豪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

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到底如何?这是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

基于一名民建会员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向政府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近日,我对秦都区和渭城区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了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汇集了他们的意见和需求,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为了更详实地了解我市失地农民的生活情况,本次调查共印制了120份调查问卷,抽选了西张家堡村、肖家堡村、杨家台村、团结村、旭鹏村、李家堡村、利民村、张家堡、双泉村、光辉村、塔尔坡、金家庄等12个村120户失地农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涉及失地农民的补偿情况、生活来源和人均月收入、就业情况、子女教育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医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低保等问题,收回问卷110份。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20%生活富裕,40%生活水平一般,30%生活贫困,10%生活艰难。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负担较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二、存在问题1、失地后生活困难在被调查的110户失地农民中,当初他们得到的都是一次性补偿。

对于个别有经商能力和理财水平的农民来说,他们在得到补偿款后,用补偿金开店经商,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创办家庭工厂,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人家。

还有少数稳健型的失地农民,他们把得到的补偿金用于投资债券,也获得红利。

最令人不安的是绝大部分农民得到补偿款后,随即用于建房,供子女上学等,瞬间这笔钱便被用光,甚至四处举债,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困户,他们手中无地,家中无粮,袋中无钱,加之受文化、年龄等因素制约,没有稳定的务工岗位,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步履维艰。

以渭阳办事处团结村为例,失地前生活状况好和较好的农户占80%,失地后生活状况差的占70%。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一、引言二、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从我市多个地区随机选择了100个失地农民作为调查对象。

问卷通过面对面的方式由专门培训过的调查员进行访问,并保证其机密性。

三、调查结果1.经济状况2.教育状况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情况相对较差。

由于经济困难,许多农民无法承担子女的高额教育费用,导致子女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农民认为子女的教育机会有限,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3.环境状况失地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较差。

大部分失地农民居住在简陋的棚户区,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如安全饮用水、卫生厕所等。

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例如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险等。

4.心理健康状况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压力。

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农民表示他们在心理上感到焦虑和沮丧。

失去了土地后,他们面临着重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状况的压力,很多人感到失去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尊严。

四、对策建议1.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为失地农民提供经济和就业援助。

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社、农业科技培训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2.提高农民子女教育机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帮助失地农民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打破贫困的教育传承。

3.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4.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五、结论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不容忽视,他们面临着经济、教育、环境和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以促进他们的稳定就业和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社会应加强关注,提倡社会责任,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共同推动他们的融入和发展。

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调查分析——基于杨凌示范区210户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

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调查分析——基于杨凌示范区210户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


调 查数据 和分析
( 基本状况调查 一) 1杨凌示范区基本发展状况。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 范区规划面积 2.2 21 平方公里。成立十三年来, 按照“ 功能完
善、 布局合理、 特色鲜明、 规模适度” 原则, 的 累计完成固定资 产投资8 亿元, 5 城市建成后从原来的36 . 平方公里扩展到 1 6 平方 公里, 人口 3 城区 从 万人增加到8 万人。 初步建成了设 施较为配 功能比 套、 较齐全, 能够较 好服务于科研教育和产业 发展的 基础设施支 撑体系, “ 以 农牧良 农业生产资料、 种、 食品 加工、 生物制药” 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截至20 07年 年底, 工业总产值完成 3 亿元 , 19 13 0 是 97年 . 亿元的 2 倍 ; 3 生产总值达到2.亿元, 19 58 是 97年30 亿元的83 , .9 .倍 外贸 出口 从零起步达到 16 .8亿元, 财政收入完成 28亿元 , . 是 19 年 17 万元的2 倍。区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 97 02 6
关键词 : 失地农民 ; 职业教 育; 能培训 ; 技 问卷调 查
中图分类号 : 7 5 G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9— 1 6 2 1 )4— 6 0 10 4 5 (0 1 0 0 7— 3
产学研结合的科教城、 产业城、 生态城。 近年来, 由于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非农业用地 日 是新兴的农科教、 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 建设区范围内的 1 个村( , 5 组) 被 益增加 , 失地农民也随之增加,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成为社会稳定、 失地农民增收的重要研究内容。 征用土地 11 20 0余亩, 涉及农业人口230 人均征用土地 40 人,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失地农民是指因政府征收土地以及城市化进程而失去自己的农村土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的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解失地农民的现状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2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土地流转情况、生活状况、就业情况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

三、调研结果分析1.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显示,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土地并未被政府更好利用,只有少部分的土地被发展成新农村、工业园区等。

其中,超过70%的农民表示自己的土地被转让给了开发商或者企业,但收到的补偿金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计。

2.生活状况被调查农民中的90%表示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了。

他们失去土地后,许多人面临着生存困境,家庭经济压力加大。

此外,失地农民也面临着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

调查显示,70%的失地农民住房条件较差,60%的农民认为他们的子女教育受到了影响,40%的农民无法享受到合适的医疗服务。

3.就业情况在失土后,为了维持生计,大部分农民选择到城市打工,但他们的就业机会有限。

调查显示,70%的失地农民在城市从事的是低工资、体力劳动的工作。

而且,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教育背景,很多农民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4.政府政策支持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尽管有政策规定应该给予失地农民合理的补偿,但很多农民表示并未得到足够的补偿,甚至还面临着相关官员的腐败行为。

四、讨论与建议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以下是我们的建议:1.加大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征收和补偿政策的监管,确保农民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

2.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机会。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和补贴计划,帮助失地农民提升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应建立覆盖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思考与建议

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思考与建议

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思考与建议作者:郴江镇统计站文章来源:郴江镇统计站更新时间:2011-9-21目前,失地农民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北湖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型城市化的瓶颈。

郴江镇是我区主要失地农民地区,为此,我镇有针对性地在对失地农民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思考了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失地问题与失地农民㈠农民失地的基本情况由于该镇地处郴州市城乡结合部,随着郴州市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民的失地情况可以用“一泻千里”来形容,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今,很多村组的农民的土地占有量正迅速地向“零”逼近,他们所有的人均耕地仅仅只对农民的“社会身份”起着象征性的作用,1990年,郴江镇实有耕地面积(含菜地、稻田)有7495亩,人均可耕地面积达0.52亩左右;到了2004年底,全镇实有耕地面积已减少到1575亩,人均可耕地面积只有0.11亩,其中三里田村、渔场村的耕地面积为0,下湄桥村72亩,同心桥村163亩,七里洞村236亩,梨树山村241亩,高壁村863亩。

预计在未来3-5年,由于郴州市西区开发等城市建设的占地需要,郴江镇将失去耕地面积约在1000亩以上。

㈡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1、失地农民群体庞大。

据初步统计,自1983年以来,郴江镇失地农民累计达15000人左右。

目前,郴江镇尚有失地农民9730人,其中三里田村4079人,七里洞村2847人,渔场村654人,梨树山村1370人,同心桥村780人,失地农民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73.8%。

2、后续就业不佳。

在郴江镇4853名失地农民劳动力中,2%的劳动力在征地时安臵了就业;43%的劳动力自寻门路找到了固定收入的就业岗位,34%的劳动力靠做小生意和临时工维持生活;还有21%的劳动力赋闲在家。

在就业收入不佳的情况下,向外来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已经成为郴江镇失地农民获取收入的主要手段。

据调查,郴江镇5000多户农户中,出租房屋高达2万多间,平均每户在4间以上。

市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市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市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分析吴忠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马振麒为了客观地反映我市失地农民的经济和生活现状,按照吴忠市委要求,城调队及时组织开展了失地农民现状抽样调查。

此次调查抽取了吴忠市失地较多的某县两个乡及有代表性的户失地农民家庭。

调查年以来的耕地被占用情况及失地后农民就业和生活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据调查,某县两个乡共有失地农民户,人数人,失地面积亩,占失地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

失地农民大部分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工业园区。

其中,失地超过千亩的某乡,达亩。

⒊政府高度重视房屋建设,使失地后的农民能及时搬迁到新建的房屋内,现失地农民全部住上了新房。

⒋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保险不到位,低保覆盖面不高。

由于社会保障措施尚未在农村推开,失地农民自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差,到目前约有的人参加了商业保险。

大部分失地农民还在等待政府出台政策、希望政府从政策、财力上支持他们参加社会保障即养老、医疗保险。

另外,纳入低保的人群在增加。

过去,在农村孤寡老弱病残靠土里刨食还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进城后失去土地,可以这样说,这些人首先变为低保对象。

因受政府财力有限的制约,约有的人才能享受到低保。

⒌失地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条件、交通、购物环境等方面都比过去方便多了,失地农民子女全部就近入学。

四、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及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启动等势必需要占用农民土地,部分地区农民耕地逐年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从总体上看失地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

但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

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被占用后,有些农民认为对自己的经济补偿费不合理,而且兑现也不及时,乡村截留较多。

二是部分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认为失去土地等于断了他们血脉,失去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担心将来生活遇到困难没法解决。

失地农民生存状态的调查分析

失地农民生存状态的调查分析

失地农民生存状态的调查分析物管2班 Js1109225 阮芳芳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我们而言,只有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才能让自己对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在社会实践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才能,培养自身的韧性,并且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也在不断的增加,被征地农民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值得我们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要引起我们社会的广泛重视。

所以我开始了以研究“失地农民生存状态”的假期实践活动。

为了使社会对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更加了解,为了唤起社会对失地农民的关注,从而使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使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得到解决,我来到了我的故乡建湖县近湖镇的乡村对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

经过询问多名失地农民,我了解到,他们的土地是由于县政府修路而被迫无奈被征用,而对于许多被征地的农民,他们都有一种极大的被剥夺感,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剥夺,不仅他们的生活来源从此消失,而且他们仅有的精神寄托也没有了,所以经过我的了解,大多数农民对于被征地还是有一定的反感。

并且从我询问的对象上可以看出大多数被征地农民都年事已高,年龄段分为45-60岁与60岁以上。

45-60岁的农民对被征地的感受是十分不愿被征地,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已多年从事耕地,被征地后无法适应角色的变化,无法进入新的生活状态,所以失去土地后,50%以上的人都无法找到新工作,此外由于社会上物价在不断上涨,不仅他们原来的生活来源消失,更是他们的生活支出增加,他们的生活负担也在加重,因此他们十分不愿意被征地。

而年龄大于60岁的农民,他们对于被征地的感受并不是十分抗拒的,他们认为得到了征地补偿,日子反而好过些,所以对工作的渴望不强,他们比较安于现状。

失地农民调研问卷详细修改建议稿

失地农民调研问卷详细修改建议稿

郑州市城郊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一、失地农民个人、家庭、社区等基本情况1、您的性别:□男□女2、您的年龄:()建议修改为不同年龄段,以此来确定下面要调研的内容A、25-35B、35-45C、45-55D、56-70E、70以上3、您的文化程度()。

A、没上小学B、小学C、初中D、高中、中专、中技E、大专以上4、您家一共有()口人(指吃住都在一起的),学生()人建议将家庭人口数也分成几段:这样好综合分类确定其他问题,同时将有无或者几个学生放到后面询问A、1-3口B、4-6C、7-9D、10以上5、征地前您家()人有土地,被征收土地的总面积是()亩此调查问题的作用不大,建议通过侧面反映,如征地补偿款的数额。

同时建议修改是否还有土地,因为我们调查发现部分农民还有两三分地。

而不同人家每人分到土地不一定相同,因此征地补偿款也就不同。

6、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你认为以下哪些安置方式您能够接受()A、货币安置B、就业安置C、入股安置D、留地安置E、买断安置F其他根据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对以上几个名词并不了解,同时根据我们调研对象的目的不仅仅是反映问题,因此建议提出几种我们假想的现实中出现的理想方式供其选择,如创办村办企业、几种安置方式的结合与协调、给予一定的政策帮助(如想创办公司的给予扶持)、发放福利等等同时通过我们提出这些想法,让他们去提问题与建议,这样我们的建议才能更好地实施,富有针对与可操作性,比如我做调查问卷时一直跟他们说创办村办企业怎么样啊?他们就反应了五个问题:1、村里面已经没有土地创办企业了;2、村办企业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怎样化解呢?3、他们不太信任村干部4、附近的服务设施不到位,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如交通、没有大型超市5、自己没有技术而且年龄有点大,那么这个村办企业应该是适合他们去工作的企业,而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担任此重任呢?我建议是手工业,那么我们就要去考虑郑州的特色,选择其中一个去推广,同时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失地农民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在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为了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真实情况,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旨在揭示失地农民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二、调查背景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而被迫失去自己的土地和农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田被征用用于建设工业园区、住宅区等,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以及对政府政策的认知和满意度。

三、调查结果1. 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

大部分失地农民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他们失去土地后生计难以为继。

此外,调查还发现,失地农民中女性占比较高,这可能与男性外出务工的现象有关。

2. 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普遍较为困难。

调查显示,失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打零工和务农,收入较低且不稳定。

同时,由于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居住条件也较为简陋,大多数居住在简易房屋或租房中。

3. 对政府政策的认知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政策认知程度较低。

大部分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政策了解不多,甚至不知道有相关政策保障自己的权益。

此外,调查还发现,失地农民对政府的政策满意度较低,认为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上做得不够。

四、问题分析1. 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生计问题成为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失地农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找到稳定的工作或开展自己的创业项目。

2. 失地农民的住房问题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住房问题也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大多数失地农民居住在简易房屋或租房中,居住条件差。

政府应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住房保障力度,提供廉租房或公共租赁房等住房资源,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社会调查作业)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摘要:农民从有土地到失去土地,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地农民心理分析调查报告。

被征地以后农民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包括:趋避冲突导致的矛盾心理;小农意识向市场意识转变引起的不适感;集体感弱化,差距变大引发的失落感;失根状态引发生存危机感;无助无奈感和对政府不信任心理以及感染和从众心理。

这些心理的产生有其原因可寻,这些心理的产生又会影响农民的行为、影响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给予我们的关怀和关注,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积极融入城市生活。

关键字:失地农民;心理;适应导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大步推进;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迅速催生出一个急剧膨胀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

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至少需征用耕地500万亩,若按照城郊农民人均0.7亩地计算,就意味着每年增加700多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逾1.3亿。

【1】失地农民问题已由局部地区问题上升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对失地农民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我们之前就有学长学姐们对失地的相关问题做了调查,他们的调查是针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展开的。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浏览,我们发现,对失地农民的调查宏观层面的比较多,这些研究提出了一些基本问题:失地农民规模日益扩大(耿晓蕾,2007)、补偿模式不合理(赵继新,2009)、社会保障措施有待提高(易本容、叶志斌,2008)、再就业差(张笑喜,2009)。

而从微观角度对于失地农民心理适应问题进行研究的比较少。

失地农民,这个处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群体,往往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

我认为,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们,不仅仅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因为无论你多么强壮、多么富有、多么渊博、多么伟大,如果受到不良心理的困扰,人生的幸福就会受到影响。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摘要:一、引言二、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一些城市附近的农村地区进行调查。

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我们选择了100个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我们发放了问卷,并进行了深入访谈,以收集更具体的信息。

三、生活条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失地农民的住房条件普遍较差,80%的受访者居住在破旧的简易房屋中。

此外,水、电等基本设施也存在不足的问题,仅有40%的受访者享受到了水电供应。

他们的交通条件也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民仍然依赖于徒步或者自行车出行。

四、教育状况失地农民的子女面临着教育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只有60%的失地农民的子女在城市获得了教育,而在农村地区,这一比例只有20%。

这些孩子中的很多人需要长时间照顾年迈的祖辈,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

五、卫生状况失地农民的卫生状况也不容忽视。

大部分家庭没有得到适当的医疗保障,只有20%的受访者享受到了医疗保险。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疾病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七、讨论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失地农民面临着诸多困境。

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和金融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养殖业。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教育和医疗保障的投入,确保失地农民子女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及时的医疗服务。

八、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

我们发现,他们面临着低收入、教育问题和医疗保障等困境。

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失地农民争取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关于农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

关于农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

关于农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第一篇:关于农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城河村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的土地被征用,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多数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但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称之为“失地农民”。

农田越来越少,农民的房屋也被拆迁虽说有了相应的补偿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否得到妥善处理,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不仅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理论课题,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所以我对我村农民的失地情况及生活现状做出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他们生活状况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失地原因失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建设需征用土地,如修建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码头等。

(二)是地方建设需征用土地,如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旧城改造、小区住房等。

(三)是由于一些自然灾害而不得不进行移民等。

二、进村调查结果(一)在被调查的100户城河村农户中,共有家庭人口436人,目前,农村劳动力260人,平均每户4.36人,劳动力2.6人。

家庭原有耕地面积667亩,平均每户6.67亩,平均每人1.53亩。

从2002年至今10年间,这些农户的耕地共被占用302.48亩,平均每户3.02亩,平均每人0.69亩。

(二)在这些260名劳动力中,还在家从事农业务农的145人,在本镇上做生意的63人,外出务工48人,赋闲在家4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55.77%、24.23%、18.46%和1.54%。

三、失地农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一)收入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从调查的情况看,失地农户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明显变化。

影响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进行生产的土地资源。

二是失地农民缺乏新的收入来源与途径。

(二)补偿方式单一,农民“坐吃山空”目前,我市征用农村土地基本是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补偿方式单一。

失地农民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调查报告

大连市失地农民问题调查报告作者:岳琬盈系别:文法系班级:08秋法本学号:指导老师:2010年12 月17日大连市失地农民问题调查报告调查目的:通过对大连市农民失地情况的调查,探讨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法学思考。

调查对象:失地农民调查地点:大连市调查方式:调查问卷调查时间:2010年9月15日—2010年9月25日调查成员:大连广播电视大学08法学xxx xxxx xxxxx 等几名同学调查内容: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地域范围显著扩大,农村地域范围也相对缩小,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

因此在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失业农民。

目前,我国许多沿海城市都进入了扩散型城市化阶段。

随着城市的扩张,郊区化的特征非常明显,由此引发的城乡矛盾也日益突出。

而这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就是城市扩张与“农转非”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

我省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大连等相对发达地区。

因此,我们就大连地区失地农民状况和对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一些做法开展了专项调查。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及突出的问题分析“十一五”以来,随着大连城市建设外延扩张速度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征占农业用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失地人员也不断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大连市仅甘井子区、金州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就达6.5万人。

从调查情况看,有些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良好,比较稳定,但也有一些农户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生活比较艰难,情绪比较低落。

整体上看,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经济收入比较丰厚,生活水平比失地前大幅度提高。

这部分农民约占失地农民的10%左右。

他们多半居住在城市近郊或工业发达地区,市场观念强,有一定经营之道,在商界占居一席之地,当上了小老板。

这些失地农民是城市扩张的受益者。

二是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没有因失去土地而影响基本生活。

这部分农民约占失地农民的50%左右。

他们中有的成为企业职工;有的做一些小本生意;有的靠一技之长开办小作坊、小门点等,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

失地农民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调查报告一、引言失地农民是指因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征用而失去耕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查,分析他们的现状、困境和需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二、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许多农村的耕地遭到征用,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生活来源。

失地农民的问题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对社会稳定和和谐造成了影响。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通过向失地农民发放问卷,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和心理需求。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压力和需求。

四、调查结果1. 经济压力失地农民普遍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由于失去耕地,他们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多家庭陷入了贫困。

他们需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但由于缺乏技能和就业经验,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2. 社会适应困难失地农民由于长期在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有限。

他们缺乏城市居民所具备的工作技能和社交能力,面临着较高的求职难度和融入城市社会的困难。

3. 心理压力失地农民面对失去土地、失去家园的打击,普遍存在心理压力。

他们感到失落、无助和焦虑,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政策建议1. 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政府可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应该积极寻找和创造就业机会,为失地农民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

2. 加强社会保障失地农民面临着较高的经济风险,社会保障是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帮助失地农民渡过难关。

3. 心理健康支持失地农民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健康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我市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问卷涵盖了失地农民的基本信息、就业情况、收入状况、生活条件、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1.基本信息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的年龄普遍偏大,居住在农村的比例较高。

大部分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只有少数接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

2.就业情况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普遍较为不稳定,大多数失地农民只能依靠零散的临时工作来维持生计。

其中,一些年轻的失地农民会选择到城市从事低技能工作,而年龄较大的农民则多从事农村附近的农活。

3.收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失地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

由于缺乏技能和专业知识,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工作,每月收入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在农闲的时候,一些失地农民会试图自己创业或者养殖,但由于资金和经验的限制,这些尝试往往难以成功。

4.生活条件失地农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他们普遍居住在农村的简陋房屋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偿或安置,但仍存在很多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合理安置的情况。

5.教育医疗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和医疗问题也是他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由于收入有限,他们很难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给孩子,导致子女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另外,医疗服务也比较匮乏,失地农民很难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三、存在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我市失地农民面临着如下问题:1.就业不稳定,收入低;2.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不完善;3.教育和医疗资源缺乏;4.创业和养殖难度较大。

四、建议针对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2.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3.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村生活品质;4.加强对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支持,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5.加强农村医疗服务,提高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情况调研报告失地农民是指因为国家建设项目需要,被征用土地并丧失了耕种土地的农民。

他们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受益者之一,但同时也是失去了生计和生活保障的群体。

为了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情况和问题,本调研报告将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方法我们选取了北京市县的失地农民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了关于他们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1.失地农民的基本信息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5岁,男性占比70%,女性占比30%。

大部分被调查者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有小部分接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

2.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收入情况(2)居住条件大部分失地农民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生活环境较差。

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如电力、自来水等。

由于经济困难,他们无法改善居住条件。

(3)社会保障失地农民普遍面临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低收入,他们无法享受到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待遇。

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和不稳定。

3.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存在以下问题:(1)就业问题由于缺乏技能和受教育程度较低,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资相对较低,且工作稳定性较差。

(2)教育问题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失地农民子女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教育资源不足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一大难题。

(3)社会融入问题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社会融入的困难。

他们遭受歧视和排斥,社会地位低下。

三、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就业转型政府应该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补助,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

(2)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确保每个失地农民子女都能接受到正规的教育。

(3)社会保障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失地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卷调查表5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卷调查表5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卷调查表5第一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卷调查表5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卷调查表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感谢您阅读这份调查问卷。

此卷是为了了解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而设计的。

希望您认真填写,更希望您能提出详细且宝贵的意见。

在此,我们对您给予这一调研工件的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

谢谢!一、基本情况1、您被征用的土地是位于城郊还是远离城市?C。

A、城市近郊区B、城市远郊区C、远离城市2、您家有几口人D,其中劳动力几人B。

A、1B、2C、3D、4E、其他3、征地前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A;征地后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E。

A、完全来源于农业B、多数来源于农业,少数来源于非农业C、完全来源于非农业D、少数来源于农业,多数来源于非农业E、没有收入来源F、大致农业一半,非农业一半G、其他4、被征地前您家年收入B元;征地后您家的年收入 A元。

A、5000元以下B、5000—8000元C、8000元—1.2万元D、1.2万—1.6万元E、1.6万元以上5、您原来的土地主要用于AD(可同时选几项)。

A、种植粮食作物B、种植经济作物C、种植饲料作物D、种植其它作物6、您的土地被征用后主要用于D。

A、建城镇B、建科技园区C、建工厂D、修路E、其他B7、失地前您的就业情况是F,失地后您的就业情况是E。

A、全部时间从事农业B、多数时间从事农业,少数时间从事非农业C、全部时间从事非农业D、少数时间从事农业,多数时间从事非农业E、没有就业F、一半的时间从事农业,一半的时间从事非农业8、土地征用后您的家庭生活水平有无变化?B。

A、生活水平上升了B、生活水平下降了C、生活水平没有多大的变化9、土地被征用时,政府是否给您发放了土地补偿费B。

A、发放了B、没有发放如果发放了,则共发放元,平均每亩元,或者每人元。

10、您对目前的土地补偿标准有何担忧D(可选多项)。

A、不能维持基本生活B、不能供孩子读书C、生病不能看医生D、没有养老保障11、征用土地后,您的家庭生活面临哪些困难D(可多选),其中最大的困难是DA、基本生活难以维持B、子女读不起书C、生病没钱看D、住房条件太差1/3E、找不到工作F、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G、其它12、土地被征用后如果您的家庭生活困难,您的家庭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救助 B?其标准是多少AD?(多选)A、最低生活保障B、子女教育救助C、医疗救助D、住房救助E、法律援助F、自然灾害救助G、家庭变故救助H、其他临时救助B二、养老保险情况13、您对当地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了解吗?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地中失地农民群体生活现状的调查_问卷分析
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不论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政治的发展都是关键所在。

本课题着眼于长沙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从实际出发,了解农民问题实际引发点,目的在于探究长沙市失地农民群体所产生的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动
生活水平与家庭净收益是紧密相关的,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庭征地后家庭净收益为负。

以上公式分析得,主要是建房支出过高,冲挤了其它支出,使家庭支出比例极为不合理。

具体的调查如表1:
我们把年收入水平<2000元的家庭定人特困户,2000-8000元间的定为贫困户, 8000-20000元间的定为一般户,>20000元的定为富裕户。

如上表得出:征地前的贫富分布较为合理,年收入集中在一般户的水平。

征地后,贫富分化十分严重,特困户的猛增,使失地农民群体的贫富分化极为不合理,从表中可以看出,贫困户占比例小于特困户与一般户,征地前,特困户为5户,征地后,陡增了30户,是以前的7倍;贫困户减少了10户,一般户减少了15户,富裕户减少了6户,减少的频率都在40%以上。

从调查过程调查员记录中得出,那些增加的特困户多是由以前的贫困户
变来的,这些贫困户多是对土地极为依赖的家庭,一旦土地的被收,便出现劳动力闲赋的情况,使家庭生产者变成消费者,从而加大了家庭的支出负担。

表2是生活情况变化统计表: 据实地统计,生活水平提高的七户均是对土地依赖小,劳动力就业情况好,劳动力人口多的户,从调查得出,生活水平降低的占多数。

很实际地反应了政府的征地行为确实给大部分农民带来了生活的压力。

从表3的数据,可以很直接地证明前面所述的结论,%的家庭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土地完全被征后,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了。

因为土地曾经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

补偿费用,一直是大多数人关注的问题,它对于农民失去土地以后的生计也是一个关键。

如表4所示,认为补偿合理的为0,过低的为72,过高的为0。

未赔的为
5。

也就是说几乎100%的失地农民家庭对征地补偿费用是有不满的。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基层政策落实不到位;2.基层干部对法令解释不完善,以至失地农民可能对自己的征地补偿费用产生疑问;3.基层管理不善,以至征地补偿发放
不到位。

对于这个问题,政府没有注意到一点,大部分农民都是低学历或者是无学历的,有的甚至连字都不识,更何况对法令的研讨呢。

基层干部办事作风不严谨,大部分农民反应他们是“连哄带骗”签上的字,望新路居民甚至反应领导给她们“签白条”,签了名后,领导再在上面写上合约。

这样的征地手段,很难使得失地农民能心服。

很多地方干部根本没有按照长沙市政府第60号令来进行补偿,而是私定价格。

关于一次性到位这个情况,调查结果为大部分款项都是一次性到位了(占%),但前面所提到了,绝大部分的征地款并没有完全到农民的手上,从此得出,这里的一次性到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性全部到位,而是在农民承认的范围内支付了,但并非完全支付。

大部分被调查农民得到征地补偿后的用途是用来建房,很显然,土地被收了,无处可落脚,所以大部分人拿出钱来建房子。

供子女读书的、做生意的、还账的、仅用来活口的各占了%,%,%,%.比起用在建房上的开销也都只能算是冰山一
角了。

由于物价的原因,征地补偿费用用来建房理论上是绝对够的,但在实际中却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建房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调查显示,征地补偿费用剩余<30%的占绝大多数(表5),实际调查中,据调查员记录显示,这绝大多数人中基本上都是负债累累,联系上一题,具体原因难免跟建房有关。

从调查可以看出,打工的与闲赋在家的人数分别人44人,46人,也有进行投资的,为3人。

劳动力流向多数为进城打工。

联系左表十八,在被调查失地农民家庭中征地补偿消费的调查里,用于就业技能培训的费用为0,与上表相一致,劳动力学习技能的人数也为0。

而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对技能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出现一个与正常情况相悖的现象,对失地农民群体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失效。

从根源看来归于一个生存问题。

在社会中一个家庭生存下来的前提是资金问题,在政府将土地收归国有后,并对失地农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偿,且发放一次性到位的情况良好,但是能自主进行就业培训的为0。

调查可得出,大多数都是因为年龄与技术缺乏使找工作困难,其中年龄太大为%,没有技术为%,身体不支为%。

呼应前面对劳动力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因为年龄与技术缺乏被劳动力市场拒绝。

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可是这个举措在基层到底又落实了多少呢?据调查,医疗保险仅有3人,养老保险仅1人,就业保险0人,无任何保险的79人。

绝大多数都是生活在社会保障之外的人群,这归因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干部推行社会保障力度不够。

因此,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就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基层干部推行保障的力度。

从调查问卷数据可以直接得出,现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就是“没有保障”。

大量的数据证明失地农民群体中基本上不存在受到保障的问题,现在大家最关心还并不是保障问题,而是建房、还债、教育等问题,失地农民群体的目光还没有集中到社会保障机制上来。

这样看来,农民本身就对社会保障机制有一定程度上的被动局
三、对征地中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建议
1参考文献:
1、张慧芳:《土地征用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2、王克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化运作与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
4、张洪武:《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网络资料)
5、王克强王洪卫刘红梅:《土地经济学》2005年11月
6、张永丽:《作与不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欠发达地区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经济组织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7、徐勇:《三农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8、许宝健:《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转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8月
9、陈传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与市民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8月
10、孙晓明、刘晓昀、刘秀梅:《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7月
1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实践展示》,文津出版社2006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