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1年整理)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2023语文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力。
02 课程性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 的基础,具有工具性特点。
语文课程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人文精神,具有人文性特点 。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良好的 语文学习习惯和兴趣。
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语文课程应注重基 础知识的传授,包 括字、词、句、篇 等语言文字基础。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 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课程内容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精选课 文经典、古诗文、文学作品等文质兼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 值观
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
教材编写建议
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 要出发,注重教材的多样性和灵 活性。
吸收并反映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具有时代性。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 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06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01
02
03
04
05
重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 人功能,注重语文学科 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 学习课文,受到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热爱。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 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的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与内容二、阶段目标与内容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附录1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盒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116(8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全院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与开放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集成培养。
(二)课程作用1、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增强学生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审美品格,并进一步升华为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助力学生艺术生涯。
大学语文的学习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艺术情怀,改善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
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学生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3、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文内涵与学生精神成长的结合,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二)设计思路1、以“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为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
2、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
结合专业重新组合教学模块,建设共性教学模块和个性教学模块4、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修订稿比较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ppt
4、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 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 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四、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体现语文课程的 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相互渗透,螺旋上 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 作” “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 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 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 造的空间。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①人文性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对学生 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应当从生活的细枝 末节入手,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尊 重、关爱,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灵。 ------于永正 ②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 力。 ③生活化 ④民族化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 ①自主学习是基础。 ②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 重要方式.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 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
二、课程标准包括那几部分内容:
1.前言 2.课程目标与内容 3.实施建议 4. 附录
三、前言
• 课程性质 • 课程基本理念 • 课程设计思路
1.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 质。 •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 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很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很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努力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着重于培育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而培育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当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科学知识的系统与完备。
5、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汉语拼音教学的建议就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得读音节;精确比拼读音节;恰当书写声母、韵母、声调;重新认识大写字母;记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7、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8、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重点。
9、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含间笔画、模拟(实物、肢体)、电教媒体。
10、稳固识字的最出色办法就是Cadours。
11、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12、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挑选不好话题。
话题必须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并使每个学生存有话可以说道,有话要说。
13、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2023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情,制定相 应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更具针 对性和有效性。
教材编写建议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注 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
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求。
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具有时 代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教材内
容。
加强教材的实践性设计,通过活 动化、情境化、问题化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语文教育应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包括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对世界文化 的包容与尊重。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要注重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应综合多个领域的内容,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 践中学习、运用和掌握语文知识。
2023初中语文《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23-11-03
contents
目录
• 前言 •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 • 课程性质 • 课程基本理念 • 课程设计思路
contents
目录
• 课程目标 • 分级标准 • 实施建议 • 总结
01 前言
课程背景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 的现状
新时代对语文课程 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进行积极的思维 活动,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分级目标
7-9年级目标
在巩固识字写字能力的基础 上,进一步扩大阅读面和提 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兴趣 和习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同时,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总体目标与内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 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 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 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
• 课堂教学应树立的基本观念: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2、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4、优质高效 的效益观。
• 课堂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的原则 知情并重原则 开放性原则
一、课程性质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 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 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 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 的基本特点。
• 二、评价建议 •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 性 (五)具体建议
要点摘录
•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 工具性 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 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 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展 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 识字和写字 阅读 写作 (小 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 口语交际 四个方面 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综合性学习 的要求,以加强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 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 度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特别 的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也是一 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鉴赏、交流沟通的实 践性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也承 担着育人的宗旨。所以,课程标准的修订,根据党中央的 指示精神,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将有关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补充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021/6/18
11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与 调整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 理,而是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 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 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 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学 会应对考试,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 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 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 运用的实践能力。
(5)结构体例与标题
课程标准的结构体例和标题也作了一些调整,尽可能和其 他学科课程标准取得一致,如,“前言”部分的“课程性 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的标题及相关内 容(比较:实验稿的“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实施建 议”四个部分的排列顺序。
但有的地方,语文课程还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来安排,课
(2)“课程目标与内容” “总体目标与内容”和“学段目标与内容”,在内容方面
和语言表述方面也有较多修改。
2023小学语文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自主学习
学生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我
规划和管理学习进程。
合作学习
学生应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 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完 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
能力。
探究学习
学生应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 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06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提 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 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情感价值观
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
注重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 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强调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 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 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际
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推理等能力。
审美能力
学生应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包括感受美、评价美、表现美等能 力。
文化修养
语文教育应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怎么做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怎么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第二条“深化教学改革”中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
”为什么要探索和实施大单元教学呢?这段话给出了简洁明了的答案——因为大单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建议中,也有明确的提示。
“大单元”的“大”,首先指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次也指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思路和方式。
作为理念,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科教学不能仅仅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终点,而要以追索知识和技能背后更深层次的原理、价值为目的,即要真正抵达“知其所以然”。
作为一种实践思路和方式,大单元强调以可迁移的概念理解为目标,依据目标落实的需要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和资源,规划设计通向目标实现的路径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推进学习者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评”一致的情境中抵达目标导向的学习结果,最终促成学习者对概念的多层次理解。
如果要给语文大单元教学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表述如下:语文大单元教学指的是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追求,运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有逻辑联系地整合和组织,设计相应的情境任务,整合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经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并基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发展概念性理解,借助大概念的迁移和协同思考发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
公众号里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了大单元教学,这里就不再赘述。
下面分享一下简明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模板——是针对教材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个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指教材单元),一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构思和设计——一、单元整体教学解读从单元主题、内容、语文要素前后的关联性等方面细致解读,并结合新课标判断单元主要所属的学习任务群,进行基本的教学价值定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最新版《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前言(第一课时,9月21日,语文组办公室)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五)具体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003.02.0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六、必修课程
2、必修课程的实施 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 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 鉴赏” 表达与交流” 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 容。必修课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 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 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七、选修课程
九、高中语文课程的突破 高中语文课程的突破
2、选修课程内容和实施的灵活性, 、选修课程内容和实施的灵活性, 为不同学校、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 为不同学校、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 每个选修课程系列提供了综合性内 容的模块和专题性内容的模块的建议, 容的模块和专题性内容的模块的建议, 便于学校根据师资等条件进行选择。 便于学校根据师资等条件进行选择。
小说 与戏 剧 C
新 闻 与 传 记 D
语言 文字 应用 E
文化 论著 与专 题
F
语文二 A2
语文三 A3
语文四 A4
语文五 A5
六、必修课程
1、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 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 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五个模 块: 语文一 语文二 语文三 语文四 语文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3年 2003年2月
一、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研究
1、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吸收有关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 、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吸收有关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
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新思想, 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新思想,吸收相关学科的新研究成 果。 2、分析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 探寻提高语文 、 分析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教育质量的对策。 教育质量的对策。 3、 了解国外高中母语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 提取值得借 、 了解国外高中母语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鉴的理念和办法。 鉴的理念和办法。 4、 调查分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 , 以求准确把握学 、 调查分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 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 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 5、 研究社会发展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 勾勒高中 、 研究社会发展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内涵。 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2022版新课标的第一部分—前言,分三个部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下面我就从课程设计思路来为大家做个解读。
这个课程设计思路的基础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当代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汲取。
一、两个明显变化1、题目的变化题目的改变:2001版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2022版是“课程设计思路”。
题目就明确是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下面的内容也是围绕“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来表述的;而我们以前用的课程标准表述这一部分时题目却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易让人误解。
本来,我们开设的是语文课程,并非开设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以“设计”也应该是围绕“课程”进行的,并非围绕“课程标准”。
2、条款由4条增加到5条,表述更加明确、具体。
新增加了第二条第二条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解读理论1、第一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解读:这就把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与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
语文课程与时俱进不言而喻。
而我们以前所使用的2001版课程标准就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点,只说明“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基础课程,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情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和思维能力,强调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沟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多元表达,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同时,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计思路1.整体设计思路:语文课程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情感态度和文化修养。
同时,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注重实践和应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2.学段目标与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语文课程分为四个学段,分别设计学段目标和内容。
各学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衔接,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和要求。
3.课程实施建议:针对语文教学中的不同环节,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包括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2011 版新课标的第一部分—前言,分三个部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下面我就从课程设计思路来为大家做个解读。
这个课程设计思路的基础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当代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汲取。
一、两个明显变化1、题目的变化题目的改变:2001 版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2011 版是“课程设计思路”。
题目就明确是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下面的内容也是围绕“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来表述的;而我们以前用的课程标准表述这一部分时题目却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易让人误解。
本来,我们开设的是语文课程,并非开设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以“设计”也应该是围绕“课程”进行的,并非围绕“课程标准”。
2、条款由 4 条增加到 5 条,表述更加明确、具体。
新增加了第二条第二条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解读理论1、第一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解读:这就把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与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
语文课程与时俱进不言而喻。
而我们以前所使用的 2001 版课程标准就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点,只说明“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与新课程标准一对比,就明显感觉到旧标准提出的目标不够具体,没有与我们国家目前提出的终身教育相联系。
理论2、第二条“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解读:这就说明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尽可能多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对语文的学习多进行运用的训练)。
这与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相一致。
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践体会才会深刻、真实、强烈,学生才会逐步把握语文学习规律。
这一要求比旧标准就直接明了有效很多。
语文教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积累、实践、联系”。
这三个关键词既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规律,也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方法。
这里所涉及到的语文教育的规律,不是凭空杜撰的,是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
在“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及内容”中也有体现这一设计思路的描述,如“课程目标”中的“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又如第三学段阅读部分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习作部分的目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做到语句通2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理论3、第三条“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旧课标: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 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7~9 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解读:新课标这一条强调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①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这种设计思路,其优越性和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
它将语文教育的各种现代理念,融合成了一个有勃勃生机的整体。
《语文课程标准》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特色。
②阶段目标具体,更加亲和教师《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是在阶段性目标的制定,分类更加合理,要求更加明确,层次更为清楚,更利于教者操作。
③三维目标设计,互相渗透,螺旋上升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
它不可能只教给学生一些随时都会陈旧的知识。
它的目标是立体的,采用了三个维度的设计。
这样,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
这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四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④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三句教育名言恰好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相吻合。
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时,是将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开表述,这种表述不仅刻板,也违背了三维融合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
在教学实施时,也没有可操作性,我们不可能如此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去落实。
好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一个环节要体现多重功能,要能帮助实现多个目标。
此外我们要求三维目标的融合,并不是说三维目标的实现可以“齐步走”“一刀切”。
目标有显性隐性之分,有些目标是显性的,如知识和方法目标;有些是隐性的,如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目标的落实要渗透于教学之中,要潜移默化。
理论4、第四条“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
”解读:①五个板块多向联系全面发展3新课标由“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第一学段称写话,第二、三、四学段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构成五个板块。
每一学段的目标更为具体,四个学段的目标也更为统一。
②课标将旧版课标中的“汉语拼音”和“识字、写字”合成了“识字与写字”这个板块,为什么汉语拼音不独立成板块呢?首先,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给汉字注音和帮助,它和语文的联系主要是和汉字、尤其是字音的联系,因此不应从识字中独立出来。
其次要求掌握的有关汉语拼音的内容不需要很长时间学习,多数学生在两个月时间即可完成目标。
如果在除了一年级之外的年级再提汉语拼音学习的要求,就有些多此一举,过去教学大纲在除一年级外的其他每一个年级都会画蛇添足地写一句“巩固汉语拼音”,难道其他学过的内容不需要巩固吗?再次,也正因为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为了学生尽早的实现自主阅读,就必须在第一学段的第一个学期完成汉语拼音学习的任务。
综上所述,将“汉语拼音”合并在“识字与写字”当中是很合理的。
③与旧版课标中“听话、说话”相对应的是“口语交际”,显而易见,“口语交际”的提法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先进,更贴近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
将听话说话分开来表述,让人感觉强调的是那种脱离实际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而不是语言实践,这与“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理念有所背离。
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单纯的听或单纯的说是比较少的,那种一人滔滔不绝,一人一言不发的极端状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有听有说、听说互动的“口语交际”状态。
“口语交际”的提法使我们更容易明确口语交际的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为参与社会生活,进行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为促进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口语交际”的提法也让我们更明确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途径,那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参与语言实践,或创设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场景进行语言实践。
④“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新的版块,严格地说,这个版块与其他板块有较大区别:其他板块都是从学习内容层面提出的,而综合性学习是从学习方法层面提出的,综合性学习之“综合”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一是字词句篇知识的综合运用;二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三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四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一、二两方面可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内部综合,而三、四两方面可以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外部综合。
这个特别的板块及内涵从又一个侧面凸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性质。
“阅读”和“写作”这两个板块名称与新课标提法一样,但其内涵却有发展。
理论5、第五条“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解读:课程思路的设计不仅关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尤其关注课程的服务对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的设计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而且关注教材编写、资源开发和教学评价,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建设、实施、完善过程的全程关照。
换一个角度说,课程的设计思路是课程建设、实施、完善的总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学业评价的方法、教材编写资源开发,都要遵循这一思路,成为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
概括起来用关键词表述:课程目标就是“三维目标”;课程内容就是“五个板块”;服务对象就是“义务教育”。
对此,前面已作具体说明。
那么课程设计思路是怎么关照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的?又是怎样关照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的呢?新课标的“第三部分”对此作了专门的阐述。
①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四条原则性的建议:(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