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采煤掘进工作面课程设计

采煤掘进工作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采煤掘进工作面的基本概念、工艺流程及安全措施;2. 掌握采煤掘进工作面常见设备及其作用;3. 了解我国煤矿分布、煤炭种类及其开采利用现状。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在采煤掘进工作面中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预防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煤矿工人辛勤付出的尊重和敬意;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3. 激发学生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本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采煤掘进工作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对煤矿工人的尊重和环保意识,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教学内容1. 采煤掘进工作面基本概念:掘进、采煤、工作面、煤层、顶板、底板等;2. 采煤掘进工艺流程:探矿、设计、掘进、支护、回采、运输、通风等;3. 采煤掘进设备:掘进机、采煤机、输送机、通风机等;4. 煤矿安全措施:安全防护设备、监控系统、应急预案、逃生演练等;5. 我国煤矿分布、煤炭种类及开采利用现状;6.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政策。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按照以下教学大纲进行组织:第一课时:采煤掘进工作面基本概念及工艺流程;第二课时:采煤掘进设备及其作用;第三课时:煤矿安全措施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第四课时:我国煤矿分布、煤炭种类及开采利用现状;第五课时: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采煤掘进工作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 (2)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介绍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是煤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煤矿开采的机理和方法,掌握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煤矿开采技术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熟悉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了解煤矿开采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流程•掌握煤矿开采中的地质工程问题和采场设计问题•熟悉煤矿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和维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煤矿开采基础本部分包括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介绍煤炭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讲解煤矿开采的主要方法和流程,以及与煤矿开采相关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第二部分:地质勘查和采场设计本部分将介绍地质工程勘查的方法、地质分析和评价,以及讲解采场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包括采场类型、煤柱宽度、煤层倾角、支护方式等内容。
第三部分:煤矿设备和工具本部分将介绍煤矿开采中常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采煤机、掘进机、支护材料等,以及讲解这些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第四部分:煤矿安全和环保本部分将介绍煤矿安全和环保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讲解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煤矿环保工作的重点和措施。
第五部分:课程设计本部分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煤矿开采设计项目,由学生组成小组,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完整的煤矿开采项目设计和方案实施。
课程评估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测试、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项目评估。
具体评估标准见课程公告。
总结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是煤矿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煤矿开采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学生可以掌握煤矿开采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采煤学课程设计

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生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采煤学课程设计学生姓名:学号:专业:采矿工程班级:采矿12-1 指导教师:评阅人:成绩:目录第一章矿井概况一、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二、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
三、矿井通风方法、主扇工作方式及通风系统情况。
四、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及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五、矿井工作制度。
第二章开采技术条件一、采区的位置及与相邻采区的关系。
二、构造构造形态,倾向,褶皱及断层,岩浆岩体侵入,地质构造类型。
三、煤层煤层厚度、倾角、稳定性、结构。
四、顶底板岩性顶底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及坚固性。
五、其它开采条件瓦斯含量、自燃发火性、煤尘爆炸危险性、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采煤方法的选择一、采煤方法的选择原则二、采煤方法的技术分析三、采煤方法的经济分析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一、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二、采准巷道布置三、采区主要设备配备情况四、主要采准巷道断面设计五、采区生产系统六、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图第一章矿井概况一、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1.交通地理位置山西柳林鑫飞下山峁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柳林县城北偏西直距约20km王家沟乡圪塔上村、延家峁村、任家山村、后备村一带,属柳林县王家沟乡管辖。
井田地理坐标:东经110°52′15″- 110°54′11″,北纬37°36′14″-37°37′31″。
井田位于柳林县城北20km处,紧靠柳林—碛口公路,距孝柳铁路穆村站30km,距柳林—结绳焉公路3km,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矿井交通位置详见图1-1-1。
2.地形地貌井田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属吕梁山西侧的中低山区,黄土覆盖广泛,冲沟发育,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以侵蚀性黄土梁、峁为主,其次为黄土沟谷地貌中的冲沟,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地形最高点位于井田中东部山头,海拔1081.5m,最低点位于井田北部沟谷,海拔820.0m左右,最大相对高差261.5m。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大纲2010[1]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大纲2010[1]](https://img.taocdn.com/s3/m/a260fd4702768e9951e738a4.png)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大纲一、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1、课程设计的性质采煤工艺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重要的技能训练性必修课程。
2、课程设计的目的采煤工艺课程设计是配合《煤矿开采方法》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本设计,学生对所学采矿工艺、采矿机械设备、煤矿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等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复习,并进行综合性的应用训练。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进行采煤工艺设计的实际工作,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与提交技术资料和技术文件报告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一)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采煤工艺课程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图纸部分回采工作面布置详图,图中内容包括:1、采(盘)区巷道布置示意图(使用A4复印纸);2、回采工作面平面布置示意图(使用A4复印纸);3、工作面最大空顶距剖面图 1:50(使用说明书用纸);4、工作面最小空顶距剖面图 1:50(使用说明书用纸);5、工作面运输顺槽超前支护断面图 1:50(使用说明书用纸);6、工作面回风顺槽超前支护断面图 1:50(使用说明书用纸);7、采煤机进刀方式示意图(使用说明书用纸);8、循环作业图(使用说明书用纸);9、劳动组织表(使用说明书用纸);10、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表(使用说明书用纸)。
第二部分:文字部分工作面回采工艺说明书,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章工作面概况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第二节煤层及顶底板赋存情况第三节主要地质构造第四节储量及服务年限第五节影响开采的其它因素第二章采煤方法第一节采煤方法选择及巷道布置第二节采煤工艺第三节工作面生产能力和配套环节的计算第四节生产系统第三章顶板控制与管理第一节顶板管理方法第二节支护设计第三节特殊支护第四章循环作业及劳动组织第一节循环作业方式的选择第二节劳动组织第三节正规循环作业图表第五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六章安全技术措施第七章避灾路线(二)基本要求1、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参阅资料,独立完成设计;2、设计应符合煤炭技术政策(规范、规程等),用准确的计算、清晰的图表和简练的文字,结合目前的技术条件,科学地事实求是地进行设计;3、设计内容应符合快速、高效、优质、低耗和安全的施工方针,减轻劳动程度,讲求经济效益。
采煤学课程设计土城煤矿

采煤学课程设计土城煤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采煤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煤矿的地质条件、采煤工艺、煤矿安全等。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了解煤矿的成因、结构及其开采方法;掌握采煤的基本工艺流程和安全知识。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能够分析煤矿的地质条件,评估采煤方案的可行性,并能够正确使用采煤设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煤矿安全生产意识,认识到煤矿安全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煤矿的地质条件、采煤工艺和煤矿安全。
首先,我们将介绍煤矿的地质条件,包括煤的形成、煤矿的构造和煤层分布。
其次,我们将讲解采煤工艺,包括采煤方法、采煤机械和煤炭的提升与运输。
最后,我们将重点介绍煤矿安全知识,包括矿井通风、防尘防爆和救援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将运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煤矿的地质条件、采煤工艺和煤矿安全的基本知识。
其次,我们将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煤矿事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煤矿安全知识。
此外,我们还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采煤工艺和煤矿安全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采煤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采煤知识。
参考书方面,我们将推荐《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等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准备煤矿地质图、采煤工艺流程图等图片和视频资料,以直观展示煤矿的开采过程。
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采煤机械模型、矿井通风模拟装置等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方面,我们将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作业方面,我们将布置相关的采煤学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以此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采煤学课程设计

采煤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采煤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煤炭的形成、分布及开采过程。
2. 使学生了解我国煤炭资源现状、采煤技术的发展及环境保护要求。
3. 帮助学生掌握煤炭质量评价标准,了解煤炭质量对能源利用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采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在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传递煤炭开采相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煤炭开采行业的兴趣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认识到合理开采煤炭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关注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煤炭开采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对煤炭开采行业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煤炭的形成与分布:包括煤炭的形成过程、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及储量情况。
教材章节:第一章 煤炭的形成与分布2. 煤炭开采技术:介绍煤炭开采的基本方法、工艺流程及现代化采煤技术。
教材章节:第二章 煤炭开采技术3. 煤炭质量评价:讲解煤炭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其对能源利用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三章 煤炭质量评价4. 环境保护与煤炭开采:探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环境保护措施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保护与煤炭开采5. 煤矿安全:介绍煤矿安全事故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五章 煤矿安全6. 现代信息技术在煤炭开采中的应用:分析信息技术在煤炭开采中的重要作用,如矿山自动化、数字化矿山等。
采煤方法图课程设计

采煤方法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采煤方法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采煤工作面的构成、布置及工作原理。
3. 引导学生了解煤矿安全法律法规及采煤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根据煤层赋存条件,选择合适的采煤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分析采煤工作面的工艺流程。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采煤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煤炭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生产观念,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采煤方法的基本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采煤方法概述:介绍采煤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适用条件,分析不同采煤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煤矿开采概述2. 采煤工艺流程:详细讲解采煤工作面的构成、布置及工作原理,包括爆破、装载、运输等环节。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采煤工艺流程3. 煤矿安全及环保:阐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介绍煤矿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措施及环保要求。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煤矿安全生产与环保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采煤方法图示绘制,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践操作5. 采煤方法选择与应用:结合煤层赋存条件,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采煤方法,分析其经济效益。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采煤方法选择与应用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前言此次设计主要根据已知灵东煤矿某采区资料以及所学习的采矿学知识,为某采区进行采取设计。
此次设计的主要方面是根据已知资料设计回采工艺,设备的选型,以及实现各工序方案的机械化、连续化与自动化。
指导思想就是基于采矿学知识和我们经过实习对矿井的认识。
设计的内容为一个采取的巷道布置形式,回采工艺的选择,以及在采煤工作面的设备选择。
这次设计的特点是煤层厚,赋存条件稳定,采用中分层放定煤采煤法,机械化程度高,矿井的整体作业条件良好。
此次设计重点要说明的问题是回采工艺方面,包括进刀方式,支护形式,以及顶底板管理和劳动组织形式。
并且绘制基本设计图,如采区明面图和循环图标等。
一、采取概况1.1地理位置、境界、尺寸和面积采区地理位置位于一水平的Ⅱ2-1煤层,井田东西倾斜宽3.80km,南北走向长7.30km,井田面积27.80km2。
井田北部边界地面分布有村庄、国道和铁路等建(构)筑物。
居民分布集中,范围较大,动迁可能性较小,设计按留设煤柱考虑,如果该区域采取不动迁村庄情况下回采,可采用保护性房柱式采煤法或充填采煤法,但必须在局部试验成功后再推广使用。
村庄煤柱以外区域,地面无保护设施,适合长壁垮落采煤法或放顶煤采煤法。
1.2瓦斯含量及矿井瓦斯等级,煤的自燃性。
煤尘爆炸的可能性,是否煤和瓦斯的突出,(一)瓦斯Ⅱ2-1煤瓦斯含量为0.30ml/g,Ⅱ3煤瓦斯含量为0.30ml/g。
根据井筒检查钻瓦斯鉴定资料,L3孔Ⅱ2-1煤瓦斯含量总计为0.53ml/g,Ⅱ3煤瓦斯含量总计为0.52ml/g。
因此,本井按低瓦斯矿井设计。
(二)煤尘根据6个褐煤层、3个长焰煤层的煤尘爆炸测试结果,均有爆炸性。
与本井邻近生产矿井爆炸指数为42.9%,具有爆炸危险性。
因此,本井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三)煤的自燃与本井邻近生产矿井Ⅱ2-1煤和Ⅱ3煤属容易自燃煤层。
根据井田内着火点的测试结果,Ⅱ31+2煤还原样燃点为315°C,其余煤层均小于305°C。
采煤学课程设计

采煤学课程设计一、引言采煤学是矿业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煤矿中的采煤原理、采煤方法和采煤机械设备等内容。
本文将围绕采煤学课程设计展开讨论,重点探讨采煤原理、采煤方法和采煤机械设备的设计要点。
二、采煤原理的设计要点1. 煤层力学性质分析:对煤层的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包括煤层的强度、应力分布等。
根据煤层的力学性质,确定采煤工艺和采煤机械的选型。
2. 瓦斯抽采设计:根据煤层中的瓦斯含量和压力等参数,设计合理的瓦斯抽采系统,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3. 煤层透水性分析:分析煤层的透水性,预测煤层中的水文地质条件,为采煤过程中的排水设计提供依据。
三、采煤方法的设计要点1. 综采工法设计:根据煤层的厚度、倾角、硬度等参数,选择合适的综采工法,如短壁工法、长壁工法等。
2. 截割工艺设计:确定截割工艺的参数,包括截割速度、截割深度、截割角度等,以提高采煤效率。
3. 支护设计:根据煤层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支护方案,确保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稳定。
四、采煤机械设备的设计要点1. 采煤机选型:根据采煤工艺和煤层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采煤机型号,如剪刀式采煤机、滚筒式采煤机等。
2. 采煤机参数设计:确定采煤机的工作参数,包括切割功率、切割速度、卸煤能力等,以提高采煤效率。
3. 采煤机布置设计:设计采煤机在工作面的布置方式,确保采煤机的正常运行,并考虑到通风、支护等因素。
五、课程设计实例以某煤矿的采煤工作面为例,设计一个综采工法的采煤过程。
首先,对煤层的力学性质进行分析,确定煤层的强度和应力分布,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综采工法。
然后,根据煤层的透水性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确保采煤过程中的排水效果。
接着,选择合适的采煤机型号,并确定采煤机的工作参数和布置方式。
最后,根据煤层的瓦斯含量和压力等参数,设计瓦斯抽采系统,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六、结论采煤学课程设计是矿业工程专业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采煤原理、采煤方法和采煤机械设备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煤炭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煤矿开采作为煤炭能源生产的基础,其安全稳定进行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煤矿开采学是煤矿工程的基础学科,也是煤矿工程师必备的专业知识,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煤炭工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理论学习与实践任务的结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开采方法、采矿设备、安全生产等内容,为学生未来从事煤炭工程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课程内容1. 煤矿开采的基础知识包括煤炭产地分布、煤质特点、煤的成矿作用、煤炭开采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开采的必要性和意义。
2. 采矿工艺和方法介绍地下煤矿采煤工艺、采面布置、工作面推进方法、采煤机组和配套设备、长壁工作面开采技术和综放工作面开采技术。
3. 采煤设备和安全生产介绍采煤机、掘进机、牵引机、运输设备等采煤车间的设备和安全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安全操作、事故应急等。
4. 实践任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分析,设计采矿方案,开展矿区安全评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煤炭工程实践中的综合素质。
四、评分标准1. 日常表现(20%)包括课堂听讲、作业完成情况、出勤率等。
2. 期末考试(60%)期末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
•理论考试(40%):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分析题等。
•实践考试(20%):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实验室操作、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3. 课程设计(20%)课程设计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设计采矿方案,评估矿区安全等方式,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参考教材1.《煤矿地质学》朱建荣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
2.《煤矿开采技术》江锐著,贵州科技出版社,2014年11月。
3.《煤炭采选工艺》石宁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年3月。
采煤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采煤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煤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采煤工艺的设计和分析。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采煤工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掌握采煤设备的选择和配置方法,了解采煤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采煤工艺的设计和分析,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采煤过程的监测和管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采煤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煤工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采煤设备的选择和配置方法,采煤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
具体来说,教材的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采煤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2章采煤设备的选型和配置第3章采煤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第4章采煤工艺的设计和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和培养技能。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采煤工艺设计教材,提供基本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采煤工艺的设计和分析过程。
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希望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采煤学课程设计土城煤矿

采煤学课程设计土城煤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土城煤矿的地理位置、煤层结构及开采历史;2. 掌握采煤的基本原理,包括煤矿的形成、煤层的分类及采煤方法;3. 学习煤矿安全知识,了解矿井通风、排水、支护等基本设施及其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土城煤矿的煤层特点,选择合适的采煤方法;2. 学会运用矿井安全知识,判断并处理矿井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煤矿开采过程进行初步设计和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煤炭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树立绿色开采观念;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3. 激发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培养其投身于煤矿事业的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基础,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学习及未来从事煤矿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煤矿概述- 煤的形成、分类及性质-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及土城煤矿概况2. 煤矿开采基本原理- 采煤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矿井开拓方式及生产系统3. 矿井安全知识- 矿井通风原理及通风设备- 矿井排水、支护设施及其作用- 矿井安全隐患识别与处理4. 矿井环境保护与绿色开采- 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开采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煤矿概述及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第二周:煤的形成、分类及性质,土城煤矿概况第三周:采煤方法及其适用条件第四周:矿井开拓方式及生产系统第五周:矿井通风原理及通风设备第六周:矿井排水、支护设施及其作用第七周:矿井安全隐患识别与处理第八周: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与绿色开采技术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一章:煤矿概述第二章:煤炭开采基本原理第三章:矿井安全知识第四章:矿井环境保护与绿色开采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课程目标,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系统讲解煤矿概述、煤炭开采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采煤课程设计

采煤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煤炭的形成、种类、分布等基本知识;掌握采煤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安全措施。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煤炭资源进行评价和分析;具备一定的煤炭开采设计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煤炭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煤炭的基本知识:煤炭的形成、种类、分布等。
2.采煤原理:采煤的基本方法、煤炭开采工艺、开采机械等。
3.采煤安全:矿井通风、防尘、防火、防水、地震防治等。
4.煤炭资源评价与分析:煤炭资源的勘探、评价方法、开发策略等。
5.煤炭开采设计与操作:开采方案的制定、开采设备的选择、操作技巧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煤炭开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煤炭开采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进行煤炭开采操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煤炭开采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配置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包括:1.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成绩的20%。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30%。
3.考试:定期进行期中、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占总成绩的50%。
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10%。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
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课程设计方案

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课程设计方案第一章概述一、采煤工作面位置及开采范围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该采煤工作面位于一水平一采区,开采3号煤层。
采煤工作面东以开采边界为界,西与1205工作面相邻,本工作面编号为6116。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水平名称地面标高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井下位置及走向长度/m2、开采范围3号煤层 +1123.5~+1244.9m 采区名称 F6103综采面井下标高 +916.0~+950.0m本面地表附近有二处民房及一座庙宇需要搬迁。
工作面西连6煤辅助运输大巷,东靠1号向斜和倾斜长度/m 面积/m2 与四邻关系 F38号大断层,南、北均是未采区。
873.3 239.5 209160 东为6116工作面回风巷,北距采区边界10m为界,西为6116工作面运输巷,南以采区回风大巷为界。
始采线为本工作面开切眼,终采线为距回风大巷20M停采线,工作面沿倾斜方向上山推进,推进长度为1032M,工作面长度为160M。
二、采煤工作面与相邻煤层及相邻已采采区的关系1、与相邻煤层的关系1 / 40本煤层上无可采煤层,本煤层编号为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层位稳定,下距9号煤层47.6M。
3号煤层平均厚度为6M;9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下部,煤层平均厚度为3M,煤层稳定,属于可采,目前尚未开采,对本工作面没有影响。
2、与相邻已采采区的关系本工作面为本矿第一个采煤工作面,相邻无采空区。
三、采煤工作面与地面相对位置的关系工作面地面为农田,没有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回采后将造成地面开裂、下陷,要及时充填,以防地面雨水灌入井下。
第二章地质简况一、煤层赋存情况该工作面北高南低,呈东―西走向。
煤层呈一单斜构造,煤层平均倾角为16°。
煤层较稳定。
该煤层为黑色,块状,玻璃光泽,中―宽条带状结构,以亮煤为主,境煤次之,夹暗煤及丝炭条状,为光亮型煤,煤质为贫煤,容重为1.3t/m3.。
二、围岩的性质及其对采煤的影响工作面煤层伪顶为0.2M厚的碳质页岩,黑色不稳定,一般随着煤层而掉落;直接顶为8.4M厚左右的泥质细沙岩,碳质页岩互层,随着工作面推进而垮落;老顶为8.6M厚的灰色泥质页岩,砂页岩互层。
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班级:班姓名:20 年月日课程设计任务书同学: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采煤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与实施,现要求: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山西煤矿开采的生产技术水平,遵照国家颁布的《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法律及法规,参照有关设计资料及设计指导书,按照给定的采煤工作面生产条件(见课程设计大纲及指导书附件),完成一个采煤工作面的回采工艺设计。
设计题目:矿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设计工作面设计生产能力为万吨/月设计内容及方法:参照《采煤工艺课程设计》大纲及指导书、采煤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书等资料完成。
提交设计成果:1.采煤工艺图2. 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即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设计进行时间:自20 年月日至20 年月日设计小组组长:设计小组成员:设计指导教师: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采矿工程系20 年月日附表1工作面设计基本条件备注:表中各项条件按设计题目给定的条件或自行编制设计条件填写。
《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大纲与指导书适用专业:煤矿开采技术山西省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采煤专业室第一部分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课程设计是采煤专业学生在学习完采煤工艺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后进行的,是学生初步综合性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煤矿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以采煤工艺为主的基本技能训练。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并结合采用所学理论知识。
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采煤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和做好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课程设计是本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性质与目的不同于毕业设计,为此,课程设计应达到以下目的:1、建立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及采煤工艺过程的概念。
熟悉采煤方法的选择原则。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

采煤工艺课程设计采煤工艺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任务(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题目:某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设计1.原始资料(1)采区概况该采区位于XX矿一水平东翼,东以矿井井田边界为界,西与N采区相邻,南以±0等高线为界,北以煤层露头+107m上部风化带为界。
走向长1230m,采区倾斜长度560m,开采面积688800m2。
区内仅m1煤层可采,煤种属无烟煤。
煤层赋存稳定。
矿井瓦斯等级为瓦斯矿井(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1.10m3/min),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为不易自燃,煤尘无爆炸性。
采区年产12万t,并形成相应的服务年限。
(2)采区内地质构造本采区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邻近揭露的资料看,构造尚属简单。
(3)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m1煤层:煤层平均厚度按教学大纲分组表中厚度选取,煤的密度为1.41t/m3,为稳定煤层,煤质中硬,节理裂隙发育。
m1煤层伪顶为0.1m泥岩,直接顶为沙质泥岩,厚度4m,基本顶为中粒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4)采区巷道布置采区巷道采用布置,如下图所示。
(二)课程设计时间安排设计时间为_2_周,其中包括编写说明书和绘图。
(三)课程设计的质量要求1说明书的编写设计说明书由文字说明、图表、附件等组成。
⑴说明书叙述要简明扼要。
⑵说明书文理通顺,字体要整清楚。
设计说明书封面和文本必须统一书写格式。
章节标题分别用小二和三号黑体字书写。
标题的上方和下方都应留一空行与正文隔开。
正文一律用小四号宋体书写。
统一使用国际单位。
同一单位在设计文本中要一致。
设计中的表格和图纸要编号,并加表头和图名。
说明书一律用A4纸抄写。
在每页边缘都要留出空白,左侧留出25mm,右侧留出20mm上方留25mm,下方留20mm。
⑶说明书每页统一用阿拉伯数字编页码,标注在右下角。
⑸说明书分章节书写,每一节分段落书写,说明书每章应重新开页。
⑹说明书中引用参考书的公式和主要原理,以及引证的依据,均应在文字说明的右上角加注参考文献的编号。
采煤学课程设计

采煤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采煤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培养学生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煤矿的基本概念、矿井的构造及开采方法。
(2)掌握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矿井通风与防火、防尘、防水、供电与运输等方面的知识。
(3)熟悉采煤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及开采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2.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
(2)使学生能够使用相关设备进行煤矿开采操作。
(3)培养学生具备分析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隐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煤矿事业,忠诚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工友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煤矿基本知识、矿井构造与开采方法、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矿井通风与防火、防尘、防水、供电与运输、采煤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等。
具体安排如下:1.煤矿基本知识:介绍煤矿的概念、分类、分布及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2.矿井构造与开采方法:讲解矿井的构造、开采方法及其优缺点。
3.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阐述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及主要法规内容。
4.矿井通风与防火、防尘、防水、供电与运输:介绍矿井通风、防火、防尘、防水、供电与运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采煤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讲解采煤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及开采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6.煤矿安全生产实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案例,总结教训。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煤矿基本知识、矿井构造与开采方法、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案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3.讨论法:学生就煤矿安全生产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煤矿开采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工程案例及现场操作演练,提高学生对煤矿开采技术的掌握程度,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以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计内容1. 煤矿开采技术理论知识课程将对矿床地质、煤矿开采工艺、通风、水文地质、矿山机械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解释,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煤矿开采理论体系。
2. 煤矿开采现场操作演练课程将以煤矿开采现场为背景,通过真实操作演练,使学生了解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安全注意事项。
涉及到的操作技能包括矿井开掘、矿井分段、煤层采掘、矿山垃圾处理等。
3. 煤矿开采工程案例通过煤矿开采工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煤矿开采工作的实际情况,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课程设计方案1. 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主要以理论讲授、实践演练和案例分析为主要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授课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环节。
2. 教学资源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均需要齐备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煤矿开采实验室、教学设备、实物模型、煤矿开采现场等。
3. 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包括课堂考试、实践演练、作业考核等方面,以整体成绩评估为主,采用定期考试形式进行,每个学期安排一次终期考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践操作和作业考核占30%。
四、课程设计计划时间内容授课方式教师第1周-第2周理论知识讲授理论授课xxx教授第3周-第5周煤矿开采实践演练现场实践xxx教授第6周-第8周工程案例分析理论授课xxx教授第9周-第10周复习和总结理论授课/互动问答xxx教授五、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同时也为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此次设计主要根据已知灵东煤矿某采区资料以及所学习的采矿学知识,为某采区进行采取设计。
此次设计的主要方面是根据已知资料设计回采工艺,设备的选型,以及实现各工序方案的机械化、连续化与自动化。
指导思想就是基于采矿学知识和我们经过实习对矿井的认识。
设计的内容为一个采取的巷道布置形式,回采工艺的选择,以及在采煤工作面的设备选择。
这次设计的特点是煤层厚,赋存条件稳定,采用中分层放定煤采煤法,机械化程度高,矿井的整体作业条件良好。
此次设计重点要说明的问题是回采工艺方面,包括进刀方式,支护形式,以及顶底板管理和劳动组织形式。
并且绘制基本设计图,如采区明面图和循环图标等。
第一章采取概况1.1地理位置、境界、尺寸和面积采区地理位置位于一水平的Ⅱ2-1煤层,井田东西倾斜宽 3.80km,南北走向长7.30km,井田面积27.80km2。
井田北部边界地面分布有村庄、国道和铁路等建(构)筑物。
居民分布集中,范围较大,动迁可能性较小,设计按留设煤柱考虑,如果该区域采取不动迁村庄情况下回采,可采用保护性房柱式采煤法或充填采煤法,但必须在局部试验成功后再推广使用。
村庄煤柱以外区域,地面无保护设施,适合长壁垮落采煤法或放顶煤采煤法。
1.2瓦斯含量及矿井瓦斯等级,煤的自燃性。
煤尘爆炸的可能性,是否煤和瓦斯的突出,(一)瓦斯Ⅱ2-1煤瓦斯含量为0.30ml/g,Ⅱ3煤瓦斯含量为0.30ml/g。
根据井筒检查钻瓦斯鉴定资料,L3孔Ⅱ2-1煤瓦斯含量总计为0.53ml/g,Ⅱ3煤瓦斯含量总计为0.52ml/g。
因此,本井按低瓦斯矿井设计。
(二)煤尘根据6个褐煤层、3个长焰煤层的煤尘爆炸测试结果,均有爆炸性。
与本井邻近生产矿井爆炸指数为42.9%,具有爆炸危险性。
因此,本井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三)煤的自燃与本井邻近生产矿井Ⅱ2-1煤和Ⅱ3煤属容易自燃煤层。
根据井田内着火点的测试结果,Ⅱ31+2煤还原样燃点为315°C,其余煤层均小于305°C。
故本井Ⅱ2-1、Ⅱ2-2、Ⅱ31+2、Ⅱ3煤属容易自燃,自燃发火期为1~6个月。
1.3采区地质储量、可采储量、设计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其中Ⅱ2-1煤资源储量563.91Mt;设计可采储量295.99Mt;设计生产能力3Mt/a;服务年限为100.6年。
1.4矿井工作制度矿井设计年工作日330d。
每天四班作业,其中三班生产,一班准备及检修。
每天净提升时间按16h。
1.5井筒形式、出口及主要用途采用立斜井开拓形式,副井用于提升人员和设备,主井用于提升煤炭。
采用中央并列抽出是通风方式,用一个风井。
1.6设计采区的形式、巷道布置、现有采购生产能力和同时生产工作面个数。
矿井采用一井一面生产形式,根据井田构造形态、煤层赋存情况、井口位置选择、主运输方式、辅助运输方式和工作面回采方向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大巷沿煤层走向布置,采煤工作面需俯斜开采,工作面涌水将紧随工作面,工作环境差,工作面设备始终位于水中,影响设备性能和产量,综合分析,设计推荐大巷沿煤层倾斜布置,其优点是工作面推进长度长;搬家次数少;走向长壁开采,便于井下排水、通风、运输和行人。
因此,一、二水平运输、轨道和回风大巷均沿煤层倾斜布置,为避免联络巷道交叉,平面上回风大巷、带式输送机和轨道运输大巷间距为60m ;立面上轨道巷和带式输送机巷沿煤层底板(留1m 煤皮)布置,回风巷沿煤层顶板(留1m 煤皮)布置。
1.7采煤方法、回采工艺的主要类型、开采顺序、上下煤层间在开采上相互影响的程度。
采煤方法采用分层综放采煤法,本着“先浅后深、先易后难、优劣配产”的原则。
在同一煤层内中,矿井初期先投产距工业场地最近、勘探程度最高、煤层最厚、赋存条件最好的西采区,由近及远逐渐接续工作面;层间原则上采用下行、扒皮、分层开采顺序。
回采工艺主要类型为综放。
第二章 采区地质概况2.1采区内可采煤层数、厚度、间距、倾角、走向、倾斜及其变化情况,煤层自然发火期、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稳定性及对采掘的影响本井田位于扎赉诺尔含煤盆地中部,为一宽缓不对称向斜构造,其轴向主要呈北20°东方向,北端向东偏转轴向25~30°,两翼地层倾角均较平缓,西翼略陡,一般3~5°,浅部有时可达7°,东翼略为平缓,一般2~3°,浅部有时可达5°。
矿井Ⅱ2-1煤和Ⅱ3煤属容易自燃煤层。
根据井田内着火点的测试结果,Ⅱ31+2煤还原样燃点为315°C ,其余煤层均小于305°C 。
故本井Ⅱ2-1、Ⅱ2-2、Ⅱ31+2、Ⅱ3煤属容易自燃,自燃发火期为1~6个月。
表2-1-1 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编号煤层厚度最小-最大平均(m)煤层可采厚度最小-最大平均(m)煤层结构夹矸层数夹矸岩性煤层层间距最小-最大平均(m)顶板底板稳定性Ⅰ10.35~3.651.871.00~3.652.06简单0~1 泥岩、粉砂岩13.35~37.0521.91泥岩、粉细粒砂岩、含砾砂岩,局部中粗粒砂岩泥岩、粉砂岩稳定Ⅰ20.8~4.553.231.04~4.553.43简单0~2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泥岩、粉砂岩,局部中粒砂岩泥岩、粉砂岩稳定17.67~39.5227.26Ⅰ30.3~4.582.281.02~4.582.50较简单0~3 泥岩、粉砂岩含砾粗砂岩、砂砾岩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稳定155.4~247.29209.93Ⅱ2-10.63~19.3814.433.63~19.3814.43简单~复杂0~8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泥岩、粉砂岩,局部细、中粗粒砂岩和砂砾岩泥岩、细粒砂岩稳定、较稳定3.01~55.46Ⅱ2-20.16~4.762.161.13~4.673.01简单~复杂0~5泥岩、粉砂岩炭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细、粗粒砂岩、含砾砂岩泥岩、粉、细粒砂岩稳定90.70~159.35123.27Ⅱ31+29.25~16.6414.189.25~16.8614.67简单0~3泥岩、炭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稳定、较稳定0~50.60Ⅱ310.92~27.1020.6910.92~27.1020.69简单0~3泥岩、炭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稳定、较稳定2.2地质构造情况,煤质情况。
1、煤类及其分布规律Ⅱ2-1、Ⅱ31+2和Ⅱ3煤是本井主要可采煤层,以褐煤为主,长焰煤次之。
2、煤质分析本区煤呈黑褐色,条痕褐色,弱沥青光泽,断口多呈平坦状、贝壳状及参差状,性脆易碎,易风化,可见龟裂现象。
见有不发育的内生裂隙。
煤的结构常以条带状为主,线理状、透镜状次之。
煤的构造多为水平层理;煤的硬度系数为2.5,长焰煤视密度为1.25~1.33g/cm3,平均为1.29g/cm3。
真密度为1.47~1.62g/cm3,平均为1.53g/cm3。
褐煤视密度为1.28~1.37g/cm3,平均为1.31g/cm3。
真密度为1.54~1.63g/cm3,平均为1.58g/cm3。
(1)褐煤的化学性质①煤的水分(Mad):一般在6.90%~12.29%之间,平均为10.17%。
②煤的灰分(Ad):一般在6.38%~24.04%之间,平均为14.23%。
Ⅱ2-1煤为中灰煤。
③挥发分(Vdaf):一般在39.71%~45.01%之间,平均为42.52%。
④全硫(St,d):一般在0.24%~0.61%之间,平均为0.39%。
属特低硫煤。
⑤磷分(Pd):一般在0.004%~0.026%之间,平均为0.013%。
Ⅱ2-1煤属中磷煤。
⑥粘结指数(GRI):均为0。
⑦透光率(PM):一般在23%~45%之间,平均为33%。
⑧发热量(Qb,ad):一般在19.65MJ/Kg~23.96MJ/Kg之间,平均为21.72MJ/Kg。
⑨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W-A.GN):一般在21.49MJ/Kg~22.60MJ/Kg之间,平均为22.12MJ/Kg。
(2)长焰煤的化学性质①煤的水分(Mad):一般在5.20%~9.06%之间,平均为7.19%。
②煤的灰分(Ad):一般在9.18%~22.40%之间,平均为14.20%。
Ⅱ31+2、Ⅱ3煤为低灰煤。
③挥发分(Vdaf):一般在40.94%~45.71%之间,平均为41.91%。
④全硫(St,d):一般在0.14%~0.47%之间,平均为0.32%。
属特低硫煤。
⑤磷分(Pd):一般在0.007%~0.065%之间,平均为0.02%。
属低磷煤。
⑥粘结指数(GRI):最小为0,最大为3,一般多为0。
⑦透光率(PM):一般在54%~68%之间,平均为62%。
⑧发热量(Qb,ad):一般在23.19MJ/Kg~24.96MJ/Kg之间,平均为24.32MJ/Kg。
⑨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QGW-A.GN):一般在23.38MJ/Kg~26.15MJ/Kg之间,平均为24.63MJ/Kg。
井田位于扎赉诺尔煤田地貌单元的中部低洼平坦地带,地下水流向受盆地地质构造、海拉尔河丰枯水位影响,呈北东—南西与煤层走向基本一致,顺层而流,丰水期向呼伦湖方向排泄,枯水期向额尔古纳河方向排泄。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与一般煤田的水文地质特征不同,主要特点是煤层含水。
煤层含水层是主要直接充水含水层和强导水层,煤层含水层是裂隙含水,煤层顶、底板岩层含水层是以裂隙含水层为主的弱含水层,甚至是隔水层,第四系砂砾含水层也是主要含水层和强导水层。
1、含水层井田内含水层按时代划分为第四系、伊敏组和大磨拐河组三个大含水煤岩组,按空间由上而下划分为第四系砂砾含水层和煤层及其顶、底板粗、中砂岩含水层共5个含水层。
(1)第四系砂砾含水层广泛分布于煤系地层之上,岩性为砂砾、粗砂,以砂砾为主,呈灰~灰绿色,分选差,砾石呈浑圆~次圆状,砾石直径一般5~20mm,最大达40mm。
厚度2.50~13.30m,平均8.30m,一般在8.00~10.00m左右,厚度变化东薄、西厚、南薄、北厚,井田中部普遍较厚,水位埋深在0.96~1.15 m,经抽水试验其水文地质参数q为 5.47~6.14L/s·m,K为59.64~70.86m/d,T为733.42~744.18m2/d,S为1.30×10-3~6.56×10-3,a为1.13×10-5~5.72×10-5m2/d。
其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和春汛期冰雪融化地面积水之垂直渗透和丰水期新开河侧向补给,枯水期则侧向补给新开河。
在砂砾含水层之上全区普遍发育一层灰色、分选均匀的粉、细砂,厚度为 1.50~11.30m,一般在4.00~6.00m,发育比较稳定。
水位埋深1.08m,经邻区抽水实验其水文地质参数q为0.91L/sm,K为12.06m/d,T为159.07m2/d,S为0.11,a为1450.74m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