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与表面化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各章概念总结、公式总结电子版1 表面化学与胶体

物理化学各章概念总结、公式总结电子版1  表面化学与胶体

第8章 表面化学与胶体8.1 重要概念和规律1.比表面能与表面张力物质的表面是指约几个分子厚度的一层。

由于表面两侧分子作用力不同,所以在表面上存在一个不对称力场,即处在表面上的分子都受到一个指向体相内部的合力,从而使表面分子具有比内部分子更多的能量。

单位表面上的分子比同样数量的内部分子多出的能量称为比表面能(也称比表面Gibbs函数)。

表面张力是在表面上的相邻两部分之间单位长度上的相互牵引力,它总是作用在表面上,并且促使表面积缩小。

表面张力与比表面能都是表面上不对称力场的宏观表现,即二者是相通的,它们都是表面不对称力场的度量。

它们是两个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但数值相同,量纲相同的物理量。

2.具有巨大界面积的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物质表面所多余出的能量γA称表面能(亦叫表面Gibbs函数),它是系统Gibbs函数的一部分,表面积A越大,系统的G值越高。

所以在热力学上这种系统是不稳定的。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为了使G值减少,系统总是自发地通过以下两种(或其中的一种)方式降低表面能γA:①在一定条件下使表面积最小。

例如液滴呈球形,液面呈平面;②降低表面张力。

例如溶液自发地将其中能使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相对浓集到表面上(即溶液的表面吸附),而固体表面则从其外部把气体或溶质的分子吸附到表面上,从而改变表面结构,致使表面张力降低。

3.润湿与铺展的区别润湿和铺展是两种与固—液界面有关的界面过程。

两者虽有联系,但意义不同。

润湿是液体表面与固体表面相互接触的过程1因此所发生的变化是由固—液界面取代了原来的液体表面和固体表面。

润湿程度通常用接触角表示,它反映液、固两个表面的亲密程度。

当θ值最小(θ=0o)时,润湿程度最大,称完全润湿。

铺展是指将液体滴洒在固体表面上时,液滴自动在表面上展开并形成一层液膜的过程,因此所发生的变化是由固—液界面和液体表面取代原来的固体表面。

铺展的判据是上述过程的∆G:若∆G<0,则能发生铺展;若∆G≥0,则不能铺展。

上海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考试知识点

上海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考试知识点

1、胶体的基本特性特有的分散程度;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多相不均匀性:在超级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存在界面。

热力学不稳定性;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粒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2、胶体制备的条件: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须极小必须有稳定剂存在3、胶体分散相粒子大小分类分子分散系统胶体分散系统粗分散系统二、1、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沉降光学性质是其高度分散性与不均匀性的反映电学性质主要指胶体系统的电动现象丁达尔实质:胶体中分散质微粒散射出来的光超显微镜下得到的信息(1)可以测定球状胶粒的平均半径。

(2)间接推测胶粒的形状和不对称性。

例如,球状粒子不闪光,不对称的粒子在向光面变化时有闪光现象。

(3)判断粒子分散均匀的程度。

粒子大小不同,散射光的强度也不同。

(4)观察胶粒的布朗运动、电泳、沉降和凝聚等现象观察到胶粒发出的散射光,可观察布朗运动电泳沉降凝聚,只能确定质点存在和位置(光亮点),只能推测不能看到大小和形状2、胶体制备的条件溶解度稳定剂3、溶胶的净化渗析法、超过滤法4、纳米颗粒粒径在1-100之间纳米颗粒的特性与粒子尺寸紧密相关,许多特性可表现在表面效应和体积效应两方面。

5、布朗运动使胶粒克服重力的影响,6、I反比于波长λ的四次方7、溶胶产生各种颜色的原因;溶胶中的质点对可见光产生选择性吸收。

溶胶对光吸收显示特定波长的补色不吸收显示散射光的颜色agcl&agbr光透过浅红垂直淡蓝雾里黄灯减散,入射白光散射光中蓝紫色光散射最强天蓝是太阳散射光,早傍晚红色是透射光有宇散射作用8、9、胶粒带电原因:吸附、电离、同晶置换(晶格取代)、摩擦带电。

10、胶团结构:一定量难溶物分子聚结成中心称为胶核、然后胶核选择性的吸附稳定剂中的一种离子,形成紧密吸附层;由于正、负电荷相吸,在紧密层外形成反号离子的包围圈,从而形成了带与紧密层相同电荷的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形成一个电中性的胶团。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一讲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一讲

{[AgI]m· nAg+ · (n-x) NO3-} x+ · x NO3胶核 胶粒 胶团 胶粒带电,但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但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在 进行电泳实验时,由于电场的作用, 进行电泳实验时,由于电场的作用,胶团在吸附 层和扩散层的界面之间发生分离, 层和扩散层的界面之间发生分离,带正电的胶粒 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离子向阳极移动。因此, 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离子向阳极移动。因此, 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 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 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 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这是胶体具有稳 定性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 定性的主要因素。
例 在陶瓷工业上常遇到因陶土里混有 Fe2O3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法 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放在一起搅拌, 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放在一起搅拌,使 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然后插入 之间, 粒子大小在 之间 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 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阳极聚 带负电荷的胶粒(粒子陶土) 积 带负电荷的胶粒(粒子陶土), 带正电荷的胶粒( 阴极聚积 带正电荷的胶粒(Fe2O3) ,理由 是
3、 电泳现象 电学性质 、 电泳现象(电学性质 电学性质)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 阴极或阳极) 的现象, 向电极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Fe(OH)3胶体向阴极 移动——带正电荷 带正电荷 移动 阴极
阳极
+
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当胶粒带正 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 电荷时向阴极运动, 电荷时向阴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 向阳极运动。 向阳极运动。 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 电泳现象 现象; 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有电泳现象;有的不带 没有电泳现象。 电,没有电泳现象。

表面与胶体化学复习

表面与胶体化学复习
表面张力的存在是弯曲液面产生附加压力的根本 原因, 而毛细管现象则是弯曲液面具有附加压力的必然结果 。
3、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汽压---开尔文公式
凸液面 RTln Pr P 2γM ρ r 2γVm r
凹液面 RTln P Pr 2γM ρ r 2γVm r
即:Pr(凸液面)>P(平液面)>Pr(凹液面)。
8.某水溶液发生负吸附后,在干净的毛吸管中的上升高度比 纯水在该毛吸管中上升的高度低。 ( )
8. 答: ×
9.通常物理吸附的速率较小,而化学吸附的速率较大。( ) 9. 答: ×
10.兰缪尔定温吸附理论只适用于单分子层吸附。( ) 10. 答:
表面化学与胶体
一、分散系统的分类
1、分散系统,分散相,分散介质
斯特恩电势 ——Stern面 与溶液本体间的电势差 ;
电动电势称为 电势。带电
的固体或胶粒在移动时,滑 动面与液体本体之间的电位 差称为电动电势。(概念)
+ +++++++ +
固体表面
+ +
斯特恩面
滑动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扩散层 斯特恩层(紧密层)
表面化学与胶体
5.水在干净的玻璃毛细管中呈凹液面,因附加压力 p >0,
所以表面张力 0 是不可能的。( )
5. 答:
6.在相同温度下,纯汞在玻璃毛吸管中呈凸液面,所以与之 平衡的饱和蒸气压必大于其平液面的蒸气压。( )

表面及胶体化学知识点归纳

表面及胶体化学知识点归纳

胶体: 指具有高度分散的分散体系(亦是研究对象),分散相可以是一相和多相,粒子大小通常为10-7~10-9m之间.胶体的研究内容:表面现象、分散体系、高分子溶液。

表面能δ:恒温恒压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环境对体系所做的功,单位J·m-2。

表面张力δ:单位长度液体表面的收缩力,单位N·m-1(或mN·m-1)l aplace方程:球面,则R1=R2=R,ΔP=2σR 柱面,则R1=R,R2=∞,ΔP=σ/R 球形气泡,且R1=R2=RΔP=4σ/R表面过剩:界面相与体相的浓度差。

接触角:固液气三相交点处作气液界面的切线,此切线与固液交界线之间的夹角θ。

Gibbs吸附公式:(双组分体系)固体表面张力:新产生的两个固体表面的表面应力之和的一半。

固体表面能:指产生一平方厘米新表面所消耗的等温可逆功。

Laugmuir理论:假设被吸附分子间无作用力,因而分子脱附不受周围分子的影响。

只有碰撞在空间表面的分子才有可能被吸附(单分子层吸附)。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吸附能相同。

BET理论的基本假设:①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同层分子(横向)间没有相互作用,分子在吸附和脱附时不受周围同层分子的影响。

②物理吸附中,固体表面与吸附质之间有范德华力,被吸附分子间也有范德华力,即吸附是多分子层的。

影响溶液中吸附的因素:吸附剂:溶质、溶剂三者极性的影响;温度:溶液吸附也是放热过程,一般T上升,吸附下降;溶解度:吸附与溶解相反,溶解度越小,越易被吸附;同系物的吸附规律一般随C-H链的增长吸附有规律的增加和减少。

Trube规则;吸附剂的孔隙大小;吸附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同一类吸附剂由于制备条件不同,表面活性相差很大,吸附性能也会有很大差异;混合溶剂的影响,色谱法中使用混合溶剂,洗提效果比单纯溶剂好,若自极性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等温线界于两单等温线之间;若自极性不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吸附量比任何单一溶剂中少,混合溶剂极性一致或不一致情况不同;多种溶质的混合溶液;9、盐的影响,盐的存在通过影响溶质的活度系数、溶解度、溶质的电离平衡而影响吸附。

物理化学表面现象及胶体化学总结

物理化学表面现象及胶体化学总结

1.压缩因子任何温度下第七章表面现象1.在相界面上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现象陈称为表面现象。

产生表面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表面层中的物质分子与系统内部的分子存在着力场上的差异。

2.通常用比表面来表示物质的分散度。

其定义为:每单位体积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3.任意两相间的接触面,通常称为界面(界面层)。

物质与(另一相为气体)真空、与本身的饱和蒸气或与被其蒸汽饱和了的空气相接触的面,称为表面。

4.表面张力:在与液面相切的方向上,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线段上的紧缩力。

5.在恒温恒压下,可逆过程的非体积功等于此过程系统的吉布斯函数变。

6.影响表面及界面张力的因素:表面张力与物质的本性有关、与接触相的性质有关(分子间作用力)、温度的影响、压力的影响。

7.润湿现象:润湿是固体(或液体)表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

铺展:液滴在固体表面上迅速展开,形成液膜平铺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8.亚稳状态与新相生成:a.过饱和蒸汽:按通常相平衡条件应当凝结而未凝结的蒸汽。

过热液体:按通常相平衡条件应当沸腾而仍不沸腾的液体。

过冷液体:按相平衡条件应当凝固而未凝固的液体。

过饱和溶液:按相平衡条件应当有晶体析出而未能析出的溶液。

上述各种过饱和系统都不是真正的平衡系统,都是不稳定的状态,故称为亚稳(或介安)状态。

亚稳态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在指定条件下新相种子难以生成。

9.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吸附: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能自动地粘附在固体表面的现象。

或者说,在任意两相之间的界面层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可自动发生变化的现象。

吸附分为物理吸附(范德华力)和化学吸附(化学键力)。

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称为吸附剂或基质,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

吸附的逆过程,即被吸附的物质脱离吸附层返回到介质中的过程,称为脱附(或解吸)。

10.吸附平衡:对于一个指定的吸附系统,当吸附速率等于脱附速率时所对应的状态。

当吸附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称为吸附量。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量与气体的平衡压力及系统的温度有关。

胶体与表面化学期末复习资料(老马押题小组出品)

胶体与表面化学期末复习资料(老马押题小组出品)

第一章绪论1.相:体系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2.界面:相与相之间的交界面;3.表面:一相为气相的界面;4.比表面:单位体积或重量的物质所具有的总表面积;5.胶体化学:研究胶体体系的科学;6.表面化学:研究发生在物质表面或界面上的物理化学现象的一门学科;7.胶体:粒子大小1~100nm ,热力学不稳定,动力学稳定,扩散速度慢,不发生渗析,能通过滤纸,在超显微镜下可见;8.胶体分类:按分散介质可分为“气、液、固溶胶”。

第二章胶体的制备1.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①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反应物浓度很稀,生成难溶物晶体颗粒很小,不具备长大条件;②必须有稳定剂存在;2.胶体制备方法:(一)分散法①机械分散法:适用于脆而易碎的物质,对于柔韧性物质必须先硬化再粉碎。

②电分散法:将金属做成两个电极,浸在水中,盛水的盘子放在冷浴中。

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做稳定剂。

制备时在两电极上施加100V 左右的直流电,调节电极间距离,使之发出电火花,这时表面金属蒸发,是分散过程,接着金属蒸汽立即被水冷却而凝聚成凝胶。

③超声波分散法:将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两种不混溶的液体放在样品管中,样品管固定在变压器油浴中。

在两电极上通入高频电流,使电极中间的石英片发生机械震荡,使样品管中的两个液相均匀地混合成乳状液。

④溶胶分散法:新生成的沉淀中加入电解质或改变体系温度而形成溶胶体系。

(二)凝聚法:用物理方法或化学反应使分子、离子狙击成胶体粒子的方法。

(1)物理凝聚:将蒸汽状态或溶解状态的物质凝聚成胶体状态的方法。

①蒸汽骤冷法;②更换溶剂法;(2)化学凝聚:通过各种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

使初生成的难溶物微粒结合成胶粒,在少量稳定剂存在的条件下形成溶胶。

3.溶胶的净化方法(一)粗粒子:过滤、沉降、离心;(二)电解质:渗析、电渗析、超过滤、渗透与反渗透4.单分散溶胶定义:溶胶粒子的尺寸、形状、结构都相同的溶胶体系;5.单分散溶胶制备理论(LaMer )控制溶质的过饱和浓度,使之略高于成核浓度,爆发式成核。

土壤胶体表面化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土壤胶体表面化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土壤胶体表面化学考研知识点总结●土壤胶体的表面类型与构造●土壤胶体:一般将半径 d<0.001mm(即1 μm)的球形颗粒称为胶体(土壤粘粒又称为土壤胶粒)。

●❗❗❗胶粒基本构造:胶核与双电层●❗❗❗三类表面●硅氧烷型表面(硅氧片的表面):2∶1型粘粒(蒙脱石、蛭石)的上、下两面;1∶1型粘粒(高岭石)1/2面。

是非极性的疏水表面。

●水合氧化物型表面:羟基化表面(R-OH);水合氧化物型表面是极性的亲水表面。

电荷来源为表面-OH基质子的缔合(-OH2+)或解离(-OH→-O- + H+)。

产生的电荷为可变电荷。

●有机物型表面:腐质物质为主的表面,表面羧基(—COOH)、酚羟基(R-OH)、氨基(—NH2)、醌基、醛基、甲氧基等活性基团。

解离 H+ 或缔合H+ 产生表面电荷。

产生的电荷为可变电荷。

●土壤胶体表面性质●土壤胶体的表面积●❗比表面 (specific surface) :单位重量(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

物体颗粒愈细小,表面积愈大。

●非结晶型氧化物比表面积比结晶型大很多。

●土壤胶体表面电荷●❗❗❗❗❗种类●永久电荷:起源于矿物晶格内部离子的同晶置换,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

●可变电荷:1)水合氧化物型表面对质子的缔合和解离。

2)土壤有机质表面的可变电荷可来自羧基、氨基、酚羟基等功能团的质子化或解离。

●土壤电荷数量●一般用每千克物质吸附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 (+) /kg]表示●❗❗阳离子交换量CEC ,即土壤净负电荷的数量,非恒值,随pH变化●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吸附●定义:根据物理化学的反应,溶质在溶液中呈不均一的分布状态,溶液表面层中的浓度与其内部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作用。

●阳离子的静电吸附●土壤胶体一般带有大量负电荷●通过静电力(库仑力)使土壤胶体表面能从土壤溶液中吸附阳离子,在胶体表面形成扩散双电层(完全解离,自由移动)●被吸附的阳离子一般都可以被溶液中另一种阳离子交换而从胶体表面解吸●❗❗阳离子静电吸附的速度、数量和强度决定因素●表面负电荷愈多,吸附的阳离子数量就愈多●离子的价态愈高,受胶体的吸持力愈大,吸附能力愈强●同价的离子,离子半径愈大,水化半径愈小,吸附强度愈大●阳离子的交换●定义:交换性阳离子发生交换吸附的反应●作用特点●快速的可逆反应,容易达到动态平衡●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符合质量作用定律●❗❗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因素●胶体的类型含腐殖质和2:1型粘土矿物较多的土壤,其阳离子交换量较大,而含高岭石和氧化物较多的土壤,其阳离子交换量较小。

胶体与表面化学知识点整理-图文

胶体与表面化学知识点整理-图文

胶体与表面化学知识点整理-图文第一章胶体的制备和性质一、什么是胶体?1.胶体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很大的表面积。

通常规定胶体颗粒的大小为1-100nm(直径)2.胶体是物质以一定分散程度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物质,不是物质的本性。

胶体化学研究对象是溶胶(也称憎液溶胶)和高分子溶液(也称亲液溶胶)。

气溶胶:云雾,青烟、高空灰尘液溶胶:泡沫,乳状液,金溶胶、墨汁、牙膏固溶胶:泡沫塑料、沸石、冰淇淋,珍珠、水凝胶、红宝石、合金二、溶胶的制备与净化1.溶胶制备的一般条件:(1)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2)必须有稳定剂存在2.胶体的制备方法:(1)分散法:研磨法:用机械粉碎的方法将固体磨细(产品细度1-74μm)胶溶法(解胶法):仅仅是将新鲜的凝聚胶粒重新分散在介质中形成溶胶,并加入适当的稳定剂。

(目前制备纳米材料和超微细粉的方法)超声波分散法:让分散介质动起来。

主要用来制备乳状液(即分散介质是液体的体系)。

好处是不与溶液接触。

④电弧法:用于制备金属水溶胶。

金溶胶多用于美容。

(2)凝聚法:化学凝聚法物理凝聚法:A、更换溶剂法(溶解度是减小的):利用物质在不同容剂中的溶解度的显著差别,制备溶胶,而且两种溶剂要能完全互溶。

(与萃取区别)B、蒸汽骤冷法:制备碱金属的苯溶胶。

3.溶胶的净化:简单渗析法,电渗析,超过滤法三.溶胶的运动性质1.扩散:胶粒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的现象,此过程为自发过程根本原因在于存在化学位。

dmdcDAdtd某,此为Fick第一扩散定律,式中dm/dt表示单位时间通过截面A扩散的物质数量,D为扩散系数,单位为m/,D越大,质点的扩散能力越大。

扩散系数D与质点在介质中运动时阻力系数f之间的关系为:D为气体常数)若颗粒为球形,阻力系数f=6r(式中,为介质的黏度,r为质点的半径)故D2RT(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RNAfRT1,此式即为Eintein第一扩散公式NA6r浓度梯度越大,质点扩散越快;就质点而言,半径越小,扩散能力越强,扩散速度越快。

胶体与表面化学课程大纲及重点

胶体与表面化学课程大纲及重点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一章绪论(2学时)1.1胶体的概念什么是胶体,胶体的分类1.2胶体化学发展简史1.3胶体化学的研究对象表面现象,疏液胶体,缔合胶体,高分子溶液。

重点:胶体、分散系统、分散相、分散介质的概念。

难点:胶体与表面化学在矿物加工工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教学方法建议: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胶体及表面化学的兴趣。

第二章胶体与纳米材料制备(4学时)2.1胶体的制备胶体制备的条件和方法,凝聚法原理。

2.2胶体的净化渗析、渗透和反渗透。

2.3单分散溶胶单分散溶胶的定义及制备方法。

2.4胶体晶体胶体晶体的定义及制备方法2.5纳米粒子的制备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粒子的特性及制备方法重点:胶体的制备、溶胶的净化、胶体晶体的制备。

难点:胶体制备机理。

教学方法建议:用多媒体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章胶体系统的基本性质(8学时)3.1溶胶的运动性质扩散、布朗运动、沉降、渗透压和Donnan平衡。

3.2溶胶的光学性质丁道尔效应和溶胶的颜色。

3.3溶胶的电学性质电动现象、双电层结构模型和电动电势(。

电势)3.4溶胶系统的流变性质剪切速度越切应力,牛顿公式,层流与湍流,稀胶体溶液的黏度。

3.5胶体的稳定性溶胶的稳定性、DLVO理论、溶胶的聚沉、高聚物稳定胶体体系理论。

3.6显微镜及其对胶体粒子大小和形状的测定显微镜的类型及基本作用重点:沉降、渗透压、电泳、电渗、。

电势的计算、双电层结构模型、DLVO理论、溶胶的聚沉。

难点:双电层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建议: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

第四章表面张力、毛细作用与润湿作用(6学时)4.1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净吸力和表面张力的概念、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液体表面张力和固体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4.2液-液界面张力Anntonff规则、Good-Girifalco公式、Fowkes理论和液-液界面张力的测定。

4.3毛细作用与Laplace公式和Kelvin公式毛细作用,Laplace公式和Kelvin公式的应用,曲界面两侧的压力差及与曲率半径的关系,毛细管上升或下降现象,弯曲液面上的饱和蒸气压。

东油油工胶体与表面化学名词解释

东油油工胶体与表面化学名词解释
第四章
1.分散度:把物体分散成细小微 粒的程度称为分散度. 2.净吸力:表面分子受到垂直于 液体表面、指向液体内部的“合 吸力”,通常称为净吸力。 3.表面张力:增加单位面积所消 耗的功。 4.分子间力可以引起净吸力,而 净吸力因其表面张力。表面张力 永远和液体表面相切,而和净吸 力相互垂直。 5.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毛 细管上升法、环膜法、气泡最大 压力法 6.铺展系数:恒温恒压下,铺展 单位面积时,体系表面自由焓的
第六章
1.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在各种界 面上的定向吸附、在溶液内部能 形成胶束。 2.表面活性剂:少量使用即能显 著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 3.表面活性剂的特点:两亲性分 子。 4.表面活性剂分类 按能否电离及离子类型:(1)阴 离子型:羧酸盐、硫酸酯盐、磺 酸盐、磷酸酯盐(2)阳离子型: 伯胺盐、仲胺盐、叔胺盐、季胺 盐(3)两性离子型(3)非离子 型:聚乙二醇型(平平加型、OP 型、P 型)、多元醇型(司盘型、 吐温型) 按溶解性:水溶性、油溶性 按分子量:高、中、低 按用途:消泡剂、起泡剂、润湿 剂、分散剂 5.浊点: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 透明水溶液缓慢加热,到某一温 度后溶液发生浑浊,溶液呈浑浊 的最低温度叫做浊点。 6.Krafft 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在低温时溶解度较低,随着温度 的升高其溶解度缓慢地增加,达 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突然迅速 增加,这个温度即为 Krafft 点 7.胶束:达到一定浓度时其疏水 基相互缔合成有序组合体,这种 缔合结构称为胶束 8.临界胶束浓度:胶束开始明显 形成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 9.增溶作用:指难溶和不难溶有机 物在表面活性剂胶束水溶液中溶 解度增大的现象。
第七章
1.乳状液:一种液体以极小的液 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与其不相混 融的液体中所构成的多分散相体 系。 2.分类:水包油型(O/W)、油包 水 型 ( W/O )、 多 重 乳 状 液

胶体表面化学 复习资料1

胶体表面化学 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胶体系统:一种物质以细分状态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构成的系统成为胶体系统分散相:在分散系统中被分散的不连续的相称为分散相分散介质:分散系统中连续的相称为分散介质胶体:分散相粒子至少在一个尺度上的大小处在1~100nm范围内的分散系统称为胶体分散系统,或胶体系统,或胶体。

纳米材料;:在三维空间内至少有一维处于规定的纳米尺度范围内(1~100nm),则该种材料称为纳米材料纳米污染:由纳米微粒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带来污染和危害渗透:借半透膜将溶液(浓相)和溶剂(如水)隔开,此膜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二胶粒或溶质不能通过单分散溶胶:特定条件下制取的胶粒尺寸、形状和组成皆相同的溶胶渗析:利用羊皮纸或由火棉胶制成的半透膜,将溶胶与纯分散介质隔开,这是因为这种膜的空隙很小,它不仅能让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而胶粒不能通过纳米粒子(或纳米粉体),它们在空间的三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内(均小于100nm),因此称为零维纳米材料。

胶体晶体:由一种或多种单分子分散胶体粒子组装并规整排列的二维或三维类似于晶体的有序结构成为胶体晶体聚沉:溶胶中的分散相微粒互相聚结,颗粒变大,进而发生沉淀的现象。

毛细现象: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而引起的液体表面形态、性质变化的各种现象。

CMC: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质发生突变的浓度反胶束:表面活性剂在非水溶剂(主要是非极性和弱极性溶剂)中形成的聚集体;囊泡也称为泡囊,两亲分子形成的封闭双层结构称为囊泡或脂质体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乳状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形成的分散系统,称乳状液。

气体分离: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气体分离成单一组分的气体。

吸附(adsorption):在不相混溶的两相接触时,两体相中的某种或几种组分浓度与它们在界面相中浓度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

吸附质(adsorbate):发生吸附作用时已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

吸附剂(adsorbent):能有效在其表面上发生吸附作用的固体物质称为吸附剂吸附量: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或单位表面积吸附剂上吸附吸附质的量吸附热:在吸附过程中的热效应称为吸附热积分吸附热:等温条件下,一定量的固体吸附一定量的气体所放出的热,用Q表示。

胶体与表面化学讲义第一章 基本概念

胶体与表面化学讲义第一章 基本概念

《胶体与界面化学》讲义第一章基本概念第一节胶体与表面一、胶体与胶体分散体系•目前科学地将颗粒大小在10-6~10-9m这样的物质(不管其聚集状态是气态、液态还是固态)称为胶体。

•胶体与其分散在其中的介质组成分散体系,介质可以是气、液和固体并与胶体颗粒间存在相界面,因此它还是高分散的多相的分散体系。

•胶体分散体系一般是两个组分以上的多组分体系,不过也存在极为罕见的单组分胶体分散体系,这类分散体系是液体,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而出现的涨落现象,一些分子会在液态内部聚集成较大的聚集体,这种分散体系称为类胶体(iso-colloid)分散体系。

聚合物或大分子量物质•聚合物或大分子量物质过去也称之为胶体分散体系的物质。

•如蛋白质,纤维素以及各种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其尺寸也在胶体范围、并具有胶体的某些性质,比如慢扩散性,不透过半透膜,电泳行为等。

•因此过去也把它们作为胶体与表面化学的讲解内容。

但由于其迅速的发展,形成一个庞大的大分子家族,而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去研究,不过它的某些理论和研究方法确系胶体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表面和界面•表面(surface):是指凝聚相与真空,空气或其蒸气间的交界•界面(interface):是指凝聚相与其他相间的交界面。

•水的表面张力是水的表面(与空气或蒸汽的交界面)上的表面张力,约为72.8×10-3N/m;水和苯间界面张力为35×10-3N/m;水与汞间界面张力为375×10-3N/m。

•由此可见,界面张力值决定于相邻相的物质。

相边界上“面”的含义•这里所说的“面”是指相边界上的化学概念上的而非数学概念上的面。

数学面只有面积而无厚度,而化学面是有一定厚度的,起码有几个分子大小的厚度。

数学面所示在面上相的性质(如密度、浓度等)发生突变是不可思议的,而化学面中相的性质逐渐变化才是可理解的。

但在描述它时,由于其厚度值与两相本体尺寸比较可忽略不计近似为零。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注意: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的代表符相同,均 为σ,量纲相通,但两者的概念不同!! 表面自由能是单位表面积的能量,标量;
表面张力是单位长度上的力,矢量。 讨论:dU =TdS – pdV +σdAs+Σidni dH =TdS + Vdp +σdAs+Σidni
dA =-SdT –pdV +σdAs+Σidni
s
σ= 58.85×10-3N.m-1, ps= 2 /r =11.77×103kPa
h = 0.02m,ρ=958.1kg· m-3
p静=gh = 958.1×9.8×0.02=0.1878kPa p大气=100kPa
p =100 + 0.1878 + 11.77×103 = 11.87×103kPa pr 2M 1 007127 根据开尔文公式 ln 得: p0 RT r
◆ 过饱和蒸气
降温过程:
p
微小
pB
A:不能凝出微小液滴 pA B:凝出微小液滴 AB:过饱和蒸气 pB> pA
l
B 大块
A
g TA T
消除:如人工降雨,加AgI颗粒
◆ 过冷液体
原因:凝固点下降。如纯净水可到-40℃不结冰。
◆过热液体 液体在正常沸腾温度不沸腾,要温度超过正 常沸腾温度才沸腾。 原因:液体表面气化,液体内部的极微小气泡 (新相)不能长大逸出(气泡内为凹液面)。 小气泡受到的压力为: p大气 p = p大气+ ps+ p静 p静=ρgh ps = 2σ/r h 如 r =-10-8m,T = 373.15K时, p
dG =-SdT +Vdp +σdAs+Σidni

化学中胶体知识点总结

化学中胶体知识点总结

化学中胶体知识点总结一、胶体的定义和性质1. 胶体的定义胶体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至少有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胶体颗粒。

这些颗粒的直径范围在1~1000纳米之间,与溶液中的溶质颗粒直径相当。

2. 胶体的性质(1)悬浮性:胶体颗粒在溶剂中形成悬浮系统,不会很快沉淀下来。

(2)分散性:胶体颗粒的分散程度较高,不容易团聚。

(3)不可过滤性:胶体颗粒的大小与溶质颗粒相近,不容易通过过滤器。

(4)光学性质:胶体颗粒对光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显示出乳白或彩色。

(5)电性质:胶体颗粒可以带电,形成电性胶体。

(6)表面效应:胶体颗粒的表面活性较高,与外界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二、胶体的形成和稳定1. 胶体的形成胶体的形成是由于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常见的胶体形成方式包括:(1)机械法:通过机械方式混合两种或多种物质而形成的胶体。

(2)凝聚法:由于凝聚或凝聚抑制作用导致的胶体形成。

(3)化学法:由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胶体,如溶胶凝胶法。

2. 胶体的稳定胶体颗粒在溶液中往往会因为分散力和聚合力的作用而发生团聚,影响胶体的稳定性。

为了稳定胶体颗粒,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增加分散剂:通过增加分散剂的使用量来提高胶体颗粒的分散性。

(2)控制电荷:通过改变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来调控其相互作用,从而提高稳定性。

(3)控制溶液条件: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温度等条件来影响胶体颗粒的稳定性。

三、胶体的分类1. 根据分散介质的性质,胶体可分为溶胶、凝胶和胶体溶液。

溶胶是指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凝胶是指固体中形成的胶体,胶体溶液是指固体和液体相混合形成的胶体。

2. 根据胶体颗粒的大小,胶体可分为溶胶胶体(颗粒直径小于1纳米)、胶体(颗粒直径1~1000纳米)和胶束(颗粒直径大于1000纳米)。

3. 根据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互作用,胶体可分为溶胶性胶体和胶凝性胶体。

溶胶性胶体是指分散相和连续相间的互作用力比较弱,易于分散;胶凝性胶体是指分散相和连续相间的互作用力比较强,不容易分散。

表面与胶体化学

表面与胶体化学



7 容器内放有油和水,用力震荡使油和 水充分混合,但是静止后,为什么油和 水仍然自动分层? 答 用力震荡十油和水充分混合,油和水 的分散度增高,油水界面增大,体系的 表面能也增大,处于不稳定状态。静止 后,油和水分分层的过程是一个减小油 水界面积的过程,是自由焓降低的过程


所以自动进行。 8 为什么小液滴和小气泡总是呈球状而 不会成别的几何形状?为什么液滴越小, 越更接近球形? 答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或由于表面自 由焓降低是自发的,液滴总是力图缩小 其表面积。比表面记最小的几何形状就
2 1.3 0.5 r 108 米 2 7000 9.8


即当多孔透气砖的微孔半径小于0.01mm 时,就可以保证钢液柱高为2米时,钢水 就不会从小孔中漏出来。 16 图56中,用三通活塞连接的两个玻 璃管口,各吹有一个肥皂泡。并且A大于 B,若旋转活塞使A、B,内的气体连通, 则肥皂泡将会有何变化?



体系总界面的自由焓还是减少了,直到 总界面自由焓达到一个最小值时,液固 气三相的接触角就不会变化。 12 水在玻璃管中是呈凹形液面,而汞 在玻璃管中却呈凸形液面,这是为什么? 答 因为水能润湿玻璃,其接触角小于 90度,故呈凹形液面。而汞却不能润湿



玻璃,其润湿角大于90度,故在玻璃管 中是凸面的。 13 在装有部分液体的毛细管中。在一 端加热时,Δ 代表加热,问: (1)润湿性液体向毛细管哪端移动? (2)不润湿性液体向毛细管哪端移动?
化简得 1 2 PS ( ) R2 R1 对于球面。R1 R2 R,则上式变为 2 PS R


10 什么是接触角?怎样由它的大小来 说明润湿的程度? 答 接触角又叫润湿角。通过液滴中心作 一法面垂直与固体表面,在法面上的固 液气三相交界处的一点,其液界面与气 界面的切线有液相的夹角,称为接触角 当液滴大小稳定时,力的作用达到平衡, 接触角取决为三个界面的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一、什么是胶体?1.胶体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很大的表面积。

通常规定胶体颗粒的大小为1-100nm (直径)2.胶体是物质以一定分散程度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物质,不是物质的本性。

胶体化学研究对象是溶胶(也称憎液溶胶)和高分子溶液(也称亲液溶胶)。

气溶胶:云雾,青烟、高空灰尘液溶胶:泡沫,乳状液,金溶胶、墨汁、牙膏固溶胶:泡沫塑料、沸石、冰淇淋,珍珠、水凝胶、红宝石、合金 二、溶胶的制备与净化1.溶胶制备的一般条件:(1)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2)必须有稳定剂存在2.胶体的制备方法:(1)分散法:①研磨法:用机械粉碎的方法将固体磨细(产品细度1-74μm )②胶溶法(解胶法):仅仅是将新鲜的凝聚胶粒重新分散在介质中形成溶胶,并加入 适当的稳定剂。

(目前制备纳米材料和超微细粉的方法) ③超声波分散法:让分散介质动起来。

主要用来制备乳状液(即分散介质是液体的体系)。

好处是不与溶液接触。

④电弧法:用于制备金属水溶胶。

金溶胶多用于美容。

(2)凝聚法:①化学凝聚法②物理凝聚法:A 、更换溶剂法(溶解度是减小的):利用物质在不同容剂中的溶解度的显著差别,制备溶胶,而且两种溶剂要能完全互溶。

(与萃取区别) B 、蒸汽骤冷法:制备碱金属的苯溶胶。

3.溶胶的净化:简单渗析法,电渗析,超过滤法 三.溶胶的运动性质1.扩散:胶粒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的现象,此过程为自发过程根本原因在于存在化学位。

d d d d m cDA t x =-,此为Fick 第一扩散定律,式中dm/dt 表示单位时间通过截面A 扩散的物质数量,D为扩散系数,单位为m 2/s ,D 越大,质点的扩散能力越大。

扩散系数D 与质点在介质中运动时阻力系数f 之间的关系为:A RTD N f=(A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R 为气体常数)若颗粒为球形,阻力系数f =6r πη(式中,η为介质的黏度,r 为质点的半径) 故16RT D NA rπη=⨯,此式即为Einstein 第一扩散公式 浓度梯度越大,质点扩散越快;就质点而言,半径越小,扩散能力越强,扩散速度越快。

2.布朗运动: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其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变,但随温度变化。

本质:分散介质的分子热运动。

现象: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中 半径大于5μm 时布朗运动消失。

由于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因此就单个粒子而言,它们向各方向运动的几率是相等的。

在浓度高的区域,单位体积的粒子较周围多,造成该区域“出多进少”,使浓度降低,这就表现为扩散。

扩散是布朗运动的宏观表现,而布朗运动是扩散的微观基础Einstein 认为,粒子的平均位移x 与粒子半径r 、介质黏度η、温度T 和位移时间t 之间的关系:123A RT t x N r πη⎛⎫= ⎪⎝⎭,此式常称为Einstein-Brown 位移方程。

式中x 是在观察时间t 内粒子沿x 轴方向的平均位移;r 为胶粒的半径;η为介质的粘度;A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利用此公式可以求粒子的半径,进而可以求粒子的摩尔质量。

3.沉降溶胶是高度分散体系,胶粒一方面受到重力吸引而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布朗运动促使浓度趋于均一。

当这两种效应相反的力相等时,粒子的分布达到平衡,粒子的浓度随高度不同有一定的梯度,这种平衡称为沉降平衡。

高度分布定律三、溶胶的光学性质 1.光散射(1)丁达尔效应:以一束强光射入溶胶后,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明亮的光带,被称为丁达尔效应光本质是电磁波,当光波作用到介质中小于光波波长的粒子上时,粒子中的电子被迫振动(其振动频率与入射光波的频率相同),成为二次波源,向各个方向发射电磁波,这就是散射光波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散射光。

丁达尔效应可以认为是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的宏观表现。

溶胶是多项不均匀体系,在胶粒和介质分子上产生的散射光不能完全抵消,因而能观察到散射现象。

(2)Rayleigh散射定律为单位体积中质点数,v为单个粒子的体积(其线λ为入射光波长,1、n2分别为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的折射率①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愈显著。

所以可见光中,蓝、紫色光散射作用强。

②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愈显著,则散射作用亦愈显著。

若n1=n2 则无散射现象③散射光强度与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成正比。

④散射光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成正比。

在低分子溶液中,散射光极弱,因此利用丁道尔现象可以鉴别溶胶和真溶液。

四.溶胶的电学性质和胶团结构1.电动现象及其应用(1)电泳:带电胶粒或大分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在不规则部件镀膜,多用于汽车行业)(2)电渗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带电的介质通过多孔膜或半径为1-10nm的毛细管作定向移动。

外加电解质对电渗速度影响显著,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电渗速度降低,甚至会改变电渗的方向。

电渗应用:溶胶的净化,海水淡化,泥炭和燃料的干燥。

(3)沉降电势:在无外加电场作用下,若使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迅速沉降时,使底层与表面层的粒子浓度悬殊,从而产生电势差,这就是沉降电势。

这种现象是电泳的逆过程。

贮油罐中的油内常会有水滴,水滴的沉降会形成很高的电势差,有时会引发事故。

通常在油中加入有机电解质,增加介质电导,降低沉降电势。

(4)流动电势:若用压力将液体挤过毛细管网或由粉末压成的多孔塞,则在毛细管网或多孔塞的两端会产生电位差,此之谓流动电势,此现象为电渗析的逆过程。

在用泵输送原油或易燃化工原料时,要使管道接地或加入油溶性电解质,增加介质电导,防止流动电势可能引发的事故。

电动电势:在外加电场下,胶粒与介质作相对移动时所表现出的电势叫做电动电势2.双电层五.胶体的稳定性(略谈)(一).溶胶的稳定性与DLVO理论1.(1)热力学上为不稳定体系:胶体体系是多相分散体系,有巨大的界面能。

(2)动力学上的稳定体系:溶胶粒子较小,布朗运动激烈,因此在重力场中不易沉降,即具有动力学稳定性。

(3)聚结稳定性:由于胶团双电层结构的存在,胶粒都带有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故不易聚沉。

这是溶胶稳定存在的最重要原因2.DLVO理论:溶胶在一定条件下是稳定存在还是聚沉,取决于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和静电斥力。

若斥力大于吸引力则溶胶稳定,反之则不稳定。

溶胶稳定理论胶粒之间有相互吸引的能量Va和相互排斥的能量Vr,总作用能为Va+Vr。

如图所示:当粒子相距较大时,主要为吸力,总势能为负值;当靠近到一定距离,双电层重叠,排斥力起主要作用,势能升高。

要使粒子聚结必须克服这个势垒。

3.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1)外加电解质的影响。

这影响最大,主要影响胶粒的带电情况,使电位下降,促使胶粒聚结。

(2)浓度的影响。

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

(3)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增加。

(4)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聚沉。

(二)溶胶的聚沉聚沉值: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对同一溶胶,外加电解质的离子价数越低,其聚沉值越大。

聚沉能力:是聚沉值的倒数。

聚沉值越大的电解质,聚沉能力越小;反之,聚沉值越小的电解质,其聚沉能力越强。

第六章表面活性剂两个重要性质,一是在各界面上的定向吸附(作乳化剂、起泡剂、润湿剂的根据),另一个是在溶液内部能形成胶束(增溶核乳化作用的原因)一.表面活性剂定义:微量加入,显著降低液体(一般是水)表面张力的一种化学试剂。

表面活性剂有表面活性,但不是有表面活性的就是表面活性剂。

肥皂:降低水的界面能,很好的渗透润湿性。

起泡,污染物分离。

二.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与油有亲和性的亲油基(也称憎水基)另一部分是与水有亲和性的亲水基(也称憎油基)。

虽然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是两亲分子,但并不是所有两亲分子都是表面活性剂,只有亲油部分有足够长度的两亲性物质,才是表面活性剂。

三.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应用1.分类※(1)按离子类型分类(按亲水基的电离分的)阴离子型(用量最大):R-COONa羧酸盐、R-OSO3Na硫酸酯盐、R-SO3Na磺酸盐、R-OPO3Na磷酸酯盐离子型阳离子型(多用于杀菌):R-NH2HCl伯胺盐、R-N(CH3)HHCl仲铵盐、R-N(CH3)2HCl叔铵盐、 R-N+(CH3)3Cl-季铵盐两性离子:R-NHCH2CH2COOH氨基酸型、RN(CH3)2-CH2COO-甜菜碱非离子型:R-O(CH2CH20)n H聚氧乙烯型、R-(C6H4)-O(CH2CH20)n H烷基酚聚氧乙烯烷基胺R2N-(CH2CH20)n H 聚氧乙烯烷基胺R-CONH(CH2CH20)n H聚氧乙烯烷基酰胺R-COOCH2C(CH2OH)3多元醇型(2)按溶解性分类可分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3)按分子量分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量在10000—∞中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量在1000—10000低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量在100—1000(4)按用途分2.各类表面活性剂的特点(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3)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当水溶液偏碱性,则显示出阴离子活性剂的特性,若溶液偏酸性则显示出阳离子的特性(4)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是离子状态,稳定性高,不易受强电解质无机盐的影响,不易受酸碱性的影响。

五.胶束理论1.胶束:达到一定浓度时其疏水基相互缔合成有序组合体,这种缔合结构称为胶束2.临界胶束浓度: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3.胶束理论当溶液浓度在CMC一下时,溶液中基本是单个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表面吸附量随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加,直至表面上再也挤不下更多的分子,此时表面张力不再下降。

也就是说σ-c曲线上,σ不再下降时的浓度可能正是开始形成胶束的浓度,这应该是各种性质的开始与理想性质发生偏离时的浓度。

浓度继续增加并超过CMC后,单个的表面活性剂离子的浓度基本上不再增加,而胶束浓度或胶束数目增加。

因胶束表面是由许多亲水基覆盖的,故胶束本身不是表面活性的,因而不被溶液表面吸附。

而胶束内部皆为碳氢链所组成的亲油基团,有溶解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的能力。

胶束的形成使溶液中的质点(离子或分子)数目减少,因此依数性(如渗透压等)的变化减弱。

4.胶束的结构球形胶束:浓度为CMC或略大于CMC棒状胶束:在浓度为CMC的10倍或更大的浓度层状胶束:浓度更大,就形成巨大的层状胶束六.亲水亲油平衡HLB:以石蜡的HLB为0,以油酸的HLB为1,以油酸钾的HLB为20,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40七.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及应用1.增溶作用:指难溶和不难溶有机物在表面活性剂胶束水溶液中溶解度增大的现象发生增溶作用时,被增溶物的蒸气压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