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

合集下载

学校体育学PPT课件

学校体育学PPT课件

-
13
曲折发展与严重破坏阶段(1958-1976):
A、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曾提出以劳动代 替体育。1960年受三年经济困难影响,学校体育课和课外 活动被迫减少;
B、1966年文化大革命,体育课被军训和劳动代 替(开门办学),“十年动乱”学校体育课基本处于混乱 状态。
-
14
改革开放、新的发展时期(1977-现在):
-
8
1.2 中国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1.2.1 古代中国学校体育
中国古代体育萌芽与原始社会,形成是奴隶社 会,发展于封建社会。但严格的说,在我国古代社会的教 育体系中,体育不受重视。西周时期“六艺”教育,礼、 乐、书、数、射、御,文武并重。西汉以来,汉武帝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影响下,社会上出现重文 轻武的现象。
这时在古希腊学校体育已发展的较完备。
-
4
1.1.2 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第一阶段:
公元前334年——公元325年(希腊化至中世纪神学时期)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侵至公元前一世 纪,罗马兼并东部地中海地区,称为希腊化时期,学校体 育开始脱离其浓厚的军事色彩。提出以发展学生身体健康
为主的学校体育思想。
B、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日新月异,2001年, 国家在前7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第 八次基础教育改革。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2001年9月在38个国家实验区进行实验(改革背景:难、繁、 偏、旧)。
-
15
第二讲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变迁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启蒙于清朝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谭嗣同等,在教育上主张“废八股,兴西学”,提 出各类、各级学校都应该重视体育、卫生和儿童少年身体 的发育与健康。“五四”运动毛泽东、恽代英为代表的新 文化运动对学校体育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毛泽东《体 育之研究》)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1.1940年洋务运动时期,现代体操传入中国。

2.1903年中国清政府正式把体操科引入学堂,当时的课程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

3.1923年,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4.1956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

5.学校体育学的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

6.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一,社会需要;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三,学校体育的功能。

7.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二,掌握和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三,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四,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8.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它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二,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

9.学校体育学的概念:是指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10.体育教学的基本含义:一、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和课程标准安排进行的;二、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三、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四、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11.体育教学的特点:一、共同点:(1).都要遵循认识过程的规律;(2).都是由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构成的;(3).都要符合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二、不同点:(1).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2).身体要承受一定负荷;(3).教学组织的多变性;12.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怎样培养血神的兴趣:一、教材的选择符合学生兴趣;二、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符合全体学生;14.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律;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四、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五、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15.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程序。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呈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3.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4.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

5.异质分组是有意识地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同一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学的组织形态。

6、同质分组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

为了缩小组内学生的差异。

7.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8..变换练习法9.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10.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预期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标准。

体育教学目标是由体育教师指定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用性;指导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活动的定向。

11.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12.运动技术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

二、1、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哪些?身体成分心肺耐受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2、德绍五项是什么?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3、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是是什么?①身体直接参与②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3).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4、体育教师为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常采用的手段措施包括哪几项?强化概念法转移法降低难度法信号提示法外力帮助法5、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a.多样性:体育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体育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一,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学校体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体育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学校体育学是以学校体育现象和学校体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它需要系统地阐明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详尽地论述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课教学,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等各种组织形式的特点,任务,原则,内容,组织和方法等理论和实践中的主要问题;阐述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职责和条件,进行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重要问题.二,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引进当时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简称《体育理论》),自建国以来到80年代初期,学校体育学的主要内容均包含在体育理论学科中,它是体育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体育理论学科本身的发展与实践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学校体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日益积累,因此仅在体育理论学科中讲述学校体育的内容,已远不能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一门独立的学校体育学科.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努力,于1983年10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学校体育学》专著,在全国体育院校试用.从此,学校体育学从体育理论中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三,学校体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1.学校体育学是教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交叉所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性质基本上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2.学校体育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⑴综合性:研究学校体育现象,揭示学校体育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作为自己的思想方法论基础,广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与人体学,生理学,保健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来研究学校体育领域中的有关问题.⑵实践性;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学校体育学的全部内容,正式在深入总结我国学校体育的实践经验,并吸取其他国家先进经验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但学校体育学又不是简单地反映学校体育的实践,而是把学校体育实践中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加工制作,提高到理论认识,升华为理论的.四,体育学院本科生开设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略)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演变一,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古近代学校体育简况1.学校体育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体系的.2.奴隶社会的"六艺"中,含有学校体育的萌芽.中国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朝,以周朝的教育最为发达.当时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扩张领土,实行文武合一的教育,教学内容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是直接用来进行军事技能和身体训练的,而礼,乐中的舞蹈,也有锻炼身体的作用,这些可以看作是我国学校体育的萌芽.3.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是重文轻武,体育基本上被排除与学校教育之外.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为此推行的科举制,实行的是文武分途的教育.教育内容是儒家倡导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体育已不被重视,在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教育机构中,基本没有正规的体育教育.4.近代学校体育主要以德国的普通体操以及兵式体操为主,称为体操科.5.五四运动以后,学校体育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1923年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教学内容为综合教材.*毛泽东同志的《体育之研究》强调学校教育必须"三育并重".6.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学校体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学生健康状况很差.(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校体育教育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和关怀,学校体育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它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一]初创阶段(1949年—1957年)1.明确目的,建立机构2.学习苏联,进行学校体育的基础建设.⑴1951年,通过学习苏联的《劳卫制》,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了体育锻炼标准,在此基础上,国家体委于1954年指定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⑵体育课教学方面,教育部颁布了教育计划.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提出了"全面性,实用应,科学性,健康性"的基本原则.从此,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有了同意的内容和要求.⑶培养师资方面:成立了6所体育院校,有38所师范院校成立了体育系,同时组织在职教师进行业余进修.1954年起,培养新中国第一批体育专业的研究生.[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年—1965年)①1961年,在总结执行1956年体育教学大纲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中,小学体育教材,明确提出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知道思想.②增加了武术,篮球等我国人民喜闻乐见,锻炼价值较高的内容,并把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叫擦两部分.③增加了体育基础知识.⑵课外体育活动恢复并展现新的面貌.①《劳卫制改为体育锻炼标准》,各地普遍注意了贯彻自愿原则,防止形式主义,讲求锻炼实效,使学生体质有所增强.②运动队恢复正常.③加速培养师资,又成立了4所体育院校,体育院系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成为学校体育教师中的骨干.[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年—1976年)[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的指引下,学校体育出现了新气象,科学研究出现新局面.1.学校体育思想有了新发展,科学研究出现了新局面.2.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改革逐渐深化.3.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这一阶段,总结经验我们认识到:1.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动而出现质的变化.⑴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看.⑵从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看.2.学校体育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主要有:⑴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教育,技术等.⑵改革开放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⑶按照学校体育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学校体育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现状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法规指导不断健全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各类学校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一系列法律, 法规都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二.学校体育管理体现的保障作用从国家教委体育卫生司,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一套严密的行政管理体系.在学校体育的业务管理及教学研究系统中,从中央到省,市,县有一套教学研究体系.每年从学校体育行政管理及教学管理方面都系统地开展工作.三.建立起一支庞大而稳定的体育教师队伍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各级各类城市,城镇学校都基本配齐了体育教师.但在一部分农村中小学中,教师队伍状况尚未达到国家要求.体育教师缺额并不是主要矛盾,而体育教师学历水平低,专业学历人数少,教学业务水平低是突出问题.国家在师资培养方面,体育院校,科(系)及师范学校体育班,每年都培养出大批体育师资,加之教育学院系统的在职培训,使教师队伍资源有一定保障.目前,大部分城市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基本饱合,而偏远小镇及广大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亟待充实.四.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及场地器材设备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保障.目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而体育经费投入仅占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1%左右,尚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城市学校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较低,有相当部分学校低于国家标准.农村学校人均场地面积较充足,但大多数学校器材设备陈旧短缺,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五.体育教学体系及教学改革以体育教学为重点,以课余训练,早,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为基本形式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比较稳固地建立起来.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开课率达到百分之百.据辽宁省的调查表明,城市学校遵循《体育教学大纲》开展体育教学的学校达到90%以上,农村学校占65%左右.体育教学的总体水平城市学校优于农村学校.大部分城市学校的体育教学由制度化,规范化向科学化,艺术化教学过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优秀率占15%;35%左右的体育课处在及格线以下水准.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的开展极不平衡,据江苏省体委1993年对江苏省八个市地的3634所中学,15242所小学得调查表明,每周开展2次训练的中学占26.47%,小学占15.37%;重点中学合实验小学每周开展3次训练的分别占27.11%和16.53%.这是业余训练开展较好的地区.业余训练往往以比赛为具体目标,由于经费短缺,业余训练普及程度受到严重制约.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两类课程的整体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体育两类课程的改革,有助于处理体育教学中技能传授与增强体质的关系,对于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教学和活动课的质量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自然体育,终身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1、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2、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进行的体育锻炼和所接受体育教育的总和。

3、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4、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5、学校体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应用身体活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又计有目的的教育过程或教育程序。

6、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健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使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7、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记过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8、巡回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和负荷,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的轮换,循环往复的进行锻炼的方法。

9、间歇法:是指根据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的间隙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方法。

10、持续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不间歇的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11、语言法:是指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

12、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的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

13、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的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14、分解法: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的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一、课程基本内容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

学校体育学的内容主要有: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功能;体育课程的编制;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体育教学规律、原则与方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理想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等十六章。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系的专业骨干课程,是培养各级体育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教育理念、学校体育知识、教学原理和教学技能的专业课程,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规格和教育质量。

因此,这门课程对于体育教育系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基本建设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2.课程编码:12111108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体育教育5.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6.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授46学时,实践8学时)7.总学分:3(二)、课程目标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教学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适应体育教师需要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课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实际操作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开展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一学期完成,每周3学时)(四)、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2学时)[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到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

学校体育学(全套课件407P)
6、承认脑力与体力相结合——二者有相关联系
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一)高尔霍夫尔的体育思想
高尔霍夫尔:奥地利人,1885~1941,曾任教育部 长。他强调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性别、兴趣上 的差异和自然运动,主要有三大贡献:
1、为体育改革拟定了三条原则 (1)学生自主活动的原则 (2)教材内容乡土化的原则 (3)合科教授的原则:几项不同的教材内容相搭配
二、三大文化运动对现代体育的催发
(一)三大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1、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始于意大利
高举人文主义大旗,铸造人体的美好,各学 科纷纷把人、人体、人体运动作为自己研讨和注重 的中心。彼特拉克、薄伽邱、达· 芬奇、米开朗基 罗、拉斐尔等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对人及人的生命活 动、健康美丽的躯体进行热情洋溢的讴歌与赞美。
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源于教会学校和洋务运动,十九世纪末我国 从日本引进“体育”一词。
洋务运动的宗旨是:变法维新、救亡强种。 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
孙中山:“要想强国,必先强种。”;颜元: “一人动,一身强;一家动,一家强;一国动, 天下强。”
(一)严复
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为国家 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有 志之士,乃汇集同志,聘请豪勇军帅,以研究体育 之学。”
2、确立了体育课的基本结构
(1)引序部分 (2)基本部分 (3)结束部分
3、对当时流行的四大体育教育派系进行了论证
(1)对游戏派系、新体操派系持支持肯定的态度, 将游戏、音乐、舞蹈带进课堂。 (2)对竞技派系、北欧体操派系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肯定了其惊险、流畅、科学规范的视觉效果及健身 效果,但缺乏娱乐性,有违体育教育的宗旨。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
• 20世纪70年代,学校体育中出现了为终身 体育和健康的休闲体育活动服务的新趋势。 1978年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纲要》提出: 应将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结合起来,教师 不仅要在锻炼学生体力和塑造人格上下功 夫,而且要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让学生 热爱体育运动。
.
二战以后各国学校体育的新特点: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竞技性、表演性、游戏内容比重提高;增加舍内课程;健 身内容比例增多。
• 1774年,德国博爱派教育实践家巴泽多把体育列 为正式课程,将古希腊体操、传统骑士项目和民 间游戏柔和在一起加以发展,创造了著名的“德 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爬、平衡、负重)。 学校按年龄选用教材和分组教学,出现了近代最 早的体育教师。
.
• 1759—1839年,古茨穆茨(德国近代体育 之父),主张全民体育,创造了自己的体 操体系——八项运动,成为了近代学校体 育的普遍模式,学校体育彻底改变了贵族 的性质。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夏志琴
.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 • 了解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 理清近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主要脉络和特点 • 了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重点: • 理清近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主要脉络和特点 难点: • 了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
第一节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高氏的学校体育思想及实践是西方近代 以来学校体育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 对世界学校体育得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193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学 校体育逐渐转而注重对运动技术和体力增 长的研究与教育。日本1968年颁布的《学 习指导纲要》中规定,学校体育的目标为: 促进学生的体力发展,保持和增进学生健 康,培养学生进行运动和劳动所需要的身 体能力,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学是指以学校为背景和基础,系统研究体育教育与体育训练的理论、方法、内容和实施过程等方面的学科。

在教育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健康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下,学校体育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下面,我将介绍学校体育学的重点内容。

首先,学校体育学研究的重点是体育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学校体育学研究了如何通过体育教育来达到这些目标,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其次,学校体育学探讨的重点是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

学校体育学研究了什么样的体育项目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特点,如何组织体育课程,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同时,学校体育学也研究了体育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和学生参与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学校体育学关注的重点是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体育学研究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等。

此外,学校体育学也研究了体育教学中的班级管理和学生行为问题等。

此外,学校体育学还关注体育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素质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体育学研究了体育训练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如何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训练效果等。

最后,学校体育学还关注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与评价。

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与评价是保障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学校体育学研究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如何进行教师培训与评价,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等。

总之,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了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的各个方面。

它通过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和健康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与体育训练的实践工作。

第4章 《学校体育学》考点

第4章 《学校体育学》考点

第四章《学校体育学》考点一、名词考点1.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3.体育课程规划:体育课程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和编写体育教材的过程。

4.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5.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事务的总称。

6..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7.体育教学要素:也称“体育教学因素”,是指构成体育教学活动的几个相关的部分。

通常分为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手段(物质条件和组织方法)。

8.体育教学内容:指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选用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各种身体练习总称。

9.教材排列: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方式处理后,排出一种程序式系列。

以教材内容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年级依次出现的,称为直线式排列;同教材在各个年级反复出现的,称为螺旋式排列;用直线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错的,称为混合式排列。

10.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11.重点:体育课教案中重点的涵义有两种。

其一是教材重点。

它是指身体练习的主要部分,即某一个身体练习的技术关键或技术环节的重要连接部。

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学(教案)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校体育的定义、功能和目标。

2. 掌握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和内容。

3. 理解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学校体育的定义与功能2. 学校体育的目标与任务3. 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节等4. 学校体育的内容:体能训练、技能教学、体育健康等5.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校体育的定义、功能、目标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学校体育活动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和内容。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关系,促进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校体育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探讨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关系时的表现。

第二章: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2. 掌握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法和评价体系。

3. 理解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要求2. 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节等3. 学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4. 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方法和评价体系。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要求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探讨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发展关系时的表现。

第三章: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适用场合和操作要领。

3. 了解体育教学手段的种类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种类:讲解法、示范法、实践法、竞赛法等。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校园体育学(School Sport Science)是一门广泛的科学,包括人体的动作学、运动的
心理学、体育、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科学。

它强调在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中让人们
掌握和应用体育方法。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在体育和运动方面的认知、理解和活动能力,还要关注体育教育的历史、文化、趣味、社会性和卫生等具体方面。

校园体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

它被应用于体育教育、体育医学、健康教育、体
育社会科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产业管理等领域。

运用校园体育学的理论和技术来推进体
育教育的行政工作、社会建设、健身等事业的发展及培养全民体育锻炼习惯,是构建全民
健康体育用具,营建健康环境的基础。

校园体育学包括人体的动作学、运动的心理学、体育生理学、材料学、体育设施设计、运动伤害防治和体育心理学等。

它的目的,是应用科学知识设计出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和
方式,并使其能够更有效地起到它的作用,而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它的主要研究内容,
是解析体育行为的本质,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体育教师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校园体育学有一些基础理论,主要是生物动力学、外围设备动力学、体育训练学、服
装与运输动力学学、接触力学、瞬态力学和空间问题、营养学、运动生理学、相关心理学、田径、体操、护具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要对体育运动规则、竞赛计分、体育裁判、锻炼
规律、体育应用及体育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一、名词解释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者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总称,体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学生应在哪些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过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的体能,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和美育课程相配合,共同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

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的地位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手段。

学校体育的本质:学校体育是一个以人发展身体(包括:思想、意志、情感、性格等) 为核心的教育过程。

学校体育与其他体育运动的区别:故意识、有目的地完成教育、教养和发展身体这三个方面的任务。

-------------------------------------------------------------------------------学校体育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是提高民族体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我国运动竞技水平的强大基地。

整个学校体育、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因素,是丰富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学校体育的目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①开辟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②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③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材。

-------------------------------------------------------------------------------①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② 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质③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④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⑤ 发展学生的运动才干,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体育教学: 1 2 3 4 目标层次多样化课外体育锻炼: 1 3 4 培养兴趣,发展个性运动竞赛、运动训练: 5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任务的组织形式和基本要求1、体育课2、课外体育锻炼: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3、班级体育锻炼:下午两节课后的一个小时给学生活动4、课余体育训练和运动竞赛-------------------------------------------------------------------------------1、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3、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内容分类1、体育知识与技术类2、运动参预类3、体育活动经验类(二)内容选择的标准1、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2、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需求3、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使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4、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资源的作用5、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经国务院允许,教育部下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用)》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1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揭示学校体育发展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地,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4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目标的途径之一,他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5体育教学原则:是长期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6完整法: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连续的进行教学和练习的方法。

7分解法:将完整的动作分成几部分逐段进行体育教学的方法。

8体育课密度:指一节课中有效利用的各项教学活动、辅助活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9学年体育教学计划:是将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和时数,以及考核项目和标准,合理的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的教学工作文件。

10学期体育教学进度:是根据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制定的,它是把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中规定的该学期的教材内容,按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时数、周次、课次合理的安排到每次课中去的文件,是教师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

11动作示范法:是教师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为范例,用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12课时计划:是教师根据学期进度和单项教学计划,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一堂体育课设计的教学方案。

13理想运动负荷生理曲线:不规则的从低到高逐渐上升,在基本部分的后半期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趋势向恢复接近课前的安静水平。

14分组教学法:在体育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学生人数、场地器材等需要,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练习,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形式。

1学校体育学

1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学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体质、塑造学生人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开设的一门学科。

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体育学作为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认知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校体育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体育学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的免疫力,降低患病几率,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下基础。

2. 塑造学生的人格学校体育学也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品行和品德的重要途径。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坚强意志,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素养。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体育学可以通过各种体育运动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校体育学的内容学校体育学包括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教育评价等内容。

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生年龄、身体素质和兴趣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既注重学生身体锻炼,又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体育活动组织是学校体育学的具体实践环节,包括学校体育比赛、体育锻炼、运动会等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体育教育评价是对学生体育素质、运动技能、体育态度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和量化分析,从而为学生的体育成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三、学校体育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学校体育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未来,学校体育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灵活设置体育课程,增加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提供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此外,学校体育学还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体育学还应该加强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对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机会。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体育学院
xianyoujiaocaibanben
授课目录
学 校 体 育 演 变 与 发 展
学 校 体 育 功 能 作 用
我 国 学 校 体 育 目 标
体 育 教 学 基 本 原 理

育 教

育 课 教 学

方 法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与 考核
课 外
课 余
农 村 学







学 校 体 育 组 织 管 理
1923年北洋政府公布了中、小学《课程纲 要》草案,实行了以美国学制为模式的新 学制,并把“体操科”正式改为“体育 课”。 1)体育课的内容开始采用田径、 球类和游 泳等自然体育项目。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者提出了“教 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 学”等口号,认为教育应从“儿童的本能、 冲动、兴趣、需要”出发, 强调教育“以 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 展” 3)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选择开始 注意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出现了“设计 模仿法”和“分组教学法”等积极的教学 方法。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与发展
1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简况 1.1奴隶社会:总的特点是为政尚武。奴隶社会的“六艺”中, 含有学校体育的萌芽 1.2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是重文轻武,体育基本 上被排除与学校教育之外。 1.2.1春秋战国:文武合一 1.2.2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1.2.3西汉:先是无为而治,至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无学校体育可言。 1.2.4 宋朝倡“静坐”更长文弱之风。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体育家J.F威廉姆斯(Jesse.Fwillidms) 把J.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欧美各国流行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运用于体育 教学,形成了一套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于197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体育原 理》。其思想核心是强调体育的基本目的在于育人,主张人的个性张扬,推 崇自然活动,到大自然中从事自己所爱好的各项活动。否定那种预先设计好 的活动,尤其反对“非自然的”、“人工的”、“呆板的”体操,注重发挥 学生的生理能动性,注重体育教学气氛的活跃性和娱乐性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一、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3.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

4.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5.自主学习法: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目标、选择内容、规划学习步骤,完成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模式。

特点: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步骤:自定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活动与学习方法、自主评价、自我调控。

6探究式学习法: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或体育活动过程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

特点: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

步骤:提出问题、分组讨论、验证方案、评价与提高。

7.同质分组: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

8.异质分组:是有意识地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同一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学的组织形态。

9.教案:亦称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

它是体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

10.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学
一、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
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学校体育学:
是研究与提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3.体育与健康课程:
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4.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5.体育课程实施:是把体育课程计划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调试的一种体育课程变革过程
6.体育课程设计:是指选择什么样的体育教学内容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
7.体育学习:
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8.体育学习策略: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技能
9.体育学习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的总称
10.隐性体育课程资源:一般为精神形态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体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体育课程资源
11.显性的体育课程资源:一般为物质形态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12.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在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
13.课余体育竞赛:
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4.课外体育训练:
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

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5.单元教学:
是指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经过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教学,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基本知识点
1.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两个传统是什么?
学校体育和体育思想的发展成为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形成了体育课程人文
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大传统
2.是什么推动了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
科学技术革命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推动了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
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二.行为目标取向三.生成性目标取向四.表现性目标取向
4.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
是以“技艺性”为主,“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四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
5.体育课程的功能
体育课程的本位功能:
一: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
二: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应能力;
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
四: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
体育课程的延伸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

6.体育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计划应重点包括人员、计划、和过程这三个要素。

大概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显性的学习目标;二:选择性的学习内容;三: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四:融洽的师生互动;五:实效的课后笔记
7.运动性条件反射形成的三个阶段:
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动作技能形成阶段
8.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指那些方面
修改内容;降低难度要求;简化技战术;改造场地器材
9.学校体育学习的评价方式有那些
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二: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三: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性评价相互结合
10.体育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策略
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从中间向上的策略
11.体育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
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
12.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
13.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参与者
学生;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校长;家长和社区成员
1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提高运动成绩是主要目标、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训练内容手段的有机联系;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基础性;广泛性。

1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学校运动队;基层训练点;体育特长班;体育俱乐部
16.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目标任务的多样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17.终身学习的特点
平等性;终身性;生活性;发展性;理想性;主体性
三,基本问题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

2)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

3)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需求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4)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5)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二.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三.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
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四、体育改革过程中遇到阻力有那些原因
1.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2.缺少利益;
3.负担增加;4缺乏支持;5孤立无援;6不安全感;7标准不一致;8枯燥乏味;9混乱;10其它阻力
五.提高人们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接受程度的措施:
1.充分依靠全体参与者共同协作;
2.正确对待不同观点;
3.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体育课程改革
4.掌握体育改革的良好时机
六: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与内容
目的:1.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

4.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效果
内容:体能的评价、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健康行为的评价
七: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特征?
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的体育学习实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进行的
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5.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作用
八: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

2、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

3、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5、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九:竞技运动项目改造的基本方法:
1、简化技术结构,减少运动难度,使其能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2、调整场地器材规格,修改竞技比赛规则,使其能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3、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满足学生健身需求。

4、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调整和转换竞技运动特点,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多种功能,更多的考虑教材的健身、健心以及促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能。

十: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内部因素及外部条件?
内部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

2、学生的智力水平。

3、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

4、学生的动机水平。

5、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术基础
外部条件:1、体育教师因素;2体育学习内容的难度;3;教学环境因素;4、学习时间和反馈调节
十一:基础阶段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在进行技术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首先要抓好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项技术的基本功,为今后继续提高打下扎实
基础
2.技术训练必须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表象,重视技术规格与要求,杜
绝错误技术动作的出现,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3.学习课余体育训练应将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结合并贯穿于全过程,使基本技术训
练与身体训练相得益彰
4.除了要求学生运动员按统一的技术规格要求外,还应考虑个人特点
十二:体育课练习密度的测量的主要步骤
重点复习:
1、构建体育教育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工作特点、职责有哪些?
2、从整体上谈谈你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

3、学校体育学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要求。

4、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性特点及其所在各个阶段采取的训练方法。

5、新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制定理念、产生阻力的原因?如何克服?
6、如何提高当前对新课改的接受程度及应采取的措施。

十三:体育课平均心率的测量的主要步骤
四:能力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