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校六记》心得体会
或许是我早已熟知了关于文革的固定化表达,也或许是我早已形成了对于文革的始终如一的印象,如果要我用两个词来概括文革,我或许会选择“狂风骤雨”和“摧残人性”。
我不会忘记那个年代死去的闪着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老舍和傅雷,我也不能忘记在时代的颠簸中也最终未能幸免于难的刘少奇、彭德怀。
关于那个年代的“虐杀”和“血腥记忆”多得填满了我对十年时光的印象,以至于当我刚刚捧起《干校六记》的时候还真的会有些许的不适应。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与清代沈复留下的《浮生六记》有着极其相似的体例。
《干校六记》共分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记,都源于杨绛先生下放河南息县“五七干校”的真实经历和体验。
在写作笔法上,《干校六记》体现了杨绛先生一贯的朴素、平和和淡雅,具有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在书中,杨绛先生以“文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大背景,穿插具体的小事做详细讲述,比如和年轻人一同开凿水井时每个人投入劳动的场面,再比如看菜地的时候照顾一些前来“偷菜”的老农,还有当杨绛先生目睹人们将没有棺材
盛装的尸体埋藏地下时所表露的悲悯和担忧,日子的点点滴滴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杨绛先生的笔触缓缓流淌出来,让人们足以循着墨迹对文革的些许点滴做一次深深的反思和探源。
文革过后,“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大量兴起,在这一部分作品中,受害者多振聋发聩地号哭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加害者则细细梳理自己犯下错误的心路历程,前者歇斯底里,后者深挖不懈,歪曲了事实也加剧了人们对于那样一个年代理性批判和深思的苦难。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则独辟蹊径,在娓娓道来的语句中,甚至在一桩又一桩的趣事当中,让苦闷和埋怨蕴藏于字里行间,不批判也不呐喊,让人们在自主的阅读中去体会那样一个时代的悲痛,去感受作为知识分子所遭受到的迫害的苦难。
这样的“反思”和“伤痕”比血泪书要有意义地多。
反观当代散文,或立足于文化的悲怆大声呼号历史的沧桑,或夸大事实虚假歪曲,只为博得受众关注的眼球。
这样的作品有了关注却失了深度,更失去了作为一个传播者的道德和良心。
“闲情记趣”而非“闲情记妄”,为文正需要这种平和及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