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

合集下载

关于壮族的介绍

关于壮族的介绍

关于壮族的介绍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壮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当时的中国统一了南方地区,开始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

壮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中最早被中国历史记载的一个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壮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包括语言、宗教、民俗等方面。

壮族的语言属于壮侗语系,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壮族人民崇拜自然,信仰多神,尤其是崇拜山神、水神等。

壮族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歌舞、节日和婚俗等。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壮年节、三月三、踩山节等,这些节日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活动,也是展示壮族文化的重要场合。

壮族的服饰也是独特的,男性常穿着青色或黑色的衣裳,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衫和长裙。

壮族的传统服装以手工织造为主,图案多样,色彩鲜艳。

壮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壮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糯米为主食,常常配以猪肉、鸡肉、牛肉和鱼类。

壮族的菜肴口味独特,偏重酸辣,尤其擅长制作酸汤鱼、酸笋煲等特色菜肴。

此外,壮族还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以米酒和糯米酒为主要产品,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独具特色的。

壮族的歌舞以山歌和锣鼓舞为代表,歌舞形式热情奔放,舞姿优美动人。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壮族人民表达情感、展示才艺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壮族的传统医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壮族人民擅长采集和利用当地的草药和植物资源,研制出许多独特的药物。

壮族的传统医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深受当地人民信赖和喜爱。

总的来说,壮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作文300字

壮族作文300字

壮族作文300字壮族作文300字10篇壮族作文300字篇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我的民族――壮族的风俗。

壮族是一个勤劳善良,豁达乐观,十分有特色的民族,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先来介绍壮族的服饰吧。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蓝黑色,裤脚稍宽,头上包提花头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

壮族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颜色十分艳丽。

对壮族的服饰做了介绍,那么,有没有关于壮族的节日呢?有的。

“三月三”歌节就是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喜欢唱山歌,会定期举行山歌会,称为歌圩。

歌圩,在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壮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对歌。

这就是“三月三”。

在三月三这一天,人们还会吃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的前一天,家家都会准备五色糯米饭,这是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分别浸泡糯米,做成白、黑、红、紫、黄五种颜色的糯米饭,色彩鲜明,就为明天的三月三准备吃食。

除此之外,在三月三,还有碰彩蛋、叫竹竿、抛绣球等活动。

怎么样?壮族的风俗活动是不是很丰富呢?壮乡之美,源于壮乡之特点。

这就是我的民族――壮族的风俗。

你的民族呢?壮族作文300字篇2似乎不经意间,春天就彻头彻尾地来到了我们身旁。

依稀记得二十多年前的自己,扎着长长的马尾辫,用一条花手绢随便一系,一只蝴蝶就蹁跹于头顶了。

经常唱着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不知不觉间今年的三月三就划过去了,如流星般,让人来不及咏唱,来不及喟叹,一年韶华又溜走了。

校园里的红玉兰、白玉兰开了,那么雍容华贵,那么娇艳欲滴。

只是,刹那间,就凋零了吧?呵呵,有点伤感呢,好久没有这种情绪了。

三月,是我出生的月份,有多久,不再盼着过生日了?已经记不清了。

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忙,因为累;孩子大了,却因为害怕。

害怕一年一年又一年飞速流逝的岁月,害怕岁月的飞刀无情地在脸上留下的记号,害怕扪心自问时的无言以对,害怕过生日后自己又老了一岁。

壮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壮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壮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壮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在中国南部地区广泛分布。

壮族文化丰富多彩,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风俗、音乐艺术等方面,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个时期壮族的祖先主要生活在岭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广东等地。

随着农业的发展,壮族祖先逐渐向广西、云南等地区迁徙,在这些地方形成了生产和生活的基础,逐渐形成了文化和语言的特殊性。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广西地区是一个独立的政权,此时壮族已经是当地的主要居民之一。

壮族历经了战争、灾难和政治动荡等不同的时期,但他们始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文化和传统可以体现在壮族的服饰、习俗和音乐等方面。

例如,壮族女子的服饰多为色彩鲜艳的裙子,头上戴着乌龟壳贝壳等饰品。

这些服饰在壮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

壮族人民在传承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方面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会为自己的孩子传授语言、风俗和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壮族的年长者也承担着向后代传授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责任。

在壮族社会中,年长者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他们通过组织一些传统活动来向年轻一代传授文化和传统知识。

壮族音乐和舞蹈是壮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壮族音乐以其清新、深沉、激情、抒情等多种风格,广泛流传于广西等地。

著名的壮族民歌有《水调歌头》和《桂枝香》,这些民歌已成为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壮族的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壮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壮族人民通过多种手段来弘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例如,在广西地区,壮族人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壮族三月三节等传统节日活动,以弘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总之,壮族是中国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壮族的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壮族人民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壮族风俗

壮族风俗

建筑
建筑
木楼上面住人, 木楼上面住人, 下面圈牲畜。 下面圈牲畜。无 论是什么房子, 论是什么房子, 都要把神龛放在 整个房子的中轴 线上。 线上。前厅 用 来举行庆典和社 交活动, 交活动,两边厢 房住人, 房住人,后厅为 生活区。 生活区。屋内的 生活以火塘为中 心,每日三餐都 在火塘边进行。 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喜欢依山傍 水而居。 水而居。在清山 绿水之间, 绿水之间,点缀 着一栋栋干栏式 木楼, 木楼,这就是壮 族人民的传 统 民居。 民居。
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 节”或“三月歌圩”,是壮 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 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 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 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 为最隆重。
每年三月三这天, 每年三月三这天,壮乡的家家户户都做 好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 好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 五色糯米饭 出门在外的亲人要回乡团聚,祭拜祖先。 出门在外的亲人要回乡团聚, 祭拜祖先。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抛绣 对山歌,以歌传情,因此有“ 球,对山歌,以歌传情,因此有“三月 初三到壮乡,遍地都是对歌场”的说法, 初三到壮乡,遍地都是对歌场”的说法, 三月三节”因此也被称作“歌节” “三月三节”因此也被称作“歌节”
(三)接亲:在结婚的头天,男方应按吃 三 接亲: 小酒时商定的彩礼备齐——猪肉攻、八十 公斤,白酒四、五十公斤,饵块五十余公 斤,币200元,送到女方家,并由媒人领 着对身着盛装,手提着酥肉等物的漂亮姑 娘到女方家接亲。女方家要请新娘的姨妈、 姑妈向接亲者敬酒,接亲者喝了酒,要给 敬酒者“奶水钱”,钱尾数也要带六。 (四)送亲:送亲要有陪娘一对。陪 送亲: 娘的条件是外表美丽且兄弟姊妹多,若已 婚要未离过婚、未怀孕的。新娘的同伴要 挑好歌手。参加送新人越多越好,一般 8——10个。新娘着装依支系不同而有别, 五龙、高良的白沙族,新娘身着兰靛等色 的盛装,佩戴的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 均系银白色的;黑沙族新娘则上身穿用银 镶饰价值四百多元的上衣,下系百褶长裙, 肩披银坎肩。陪娘也需与新娘一样打扮。 新娘出门不能哭,哭了将一辈子受苦。

广西各族人民团结的例子

广西各族人民团结的例子

广西各族人民团结的例子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其中包括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仡佬族、毛南族、水族、京族、土家族、傣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广西地区长期以来保持着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的关系。

下面将列举一些广西各族人民团结的例子。

一、壮汉一家亲壮族是广西的主要少数民族,也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

壮汉一家亲是指壮族和汉族的团结和睦。

壮汉两族人民长期以来在广西地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相互帮助,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壮汉一家亲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壮族和汉族的婚姻联姻,壮汉两族人民在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合作等。

二、瑶苗一家亲瑶族和苗族是广西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

瑶苗一家亲是指瑶族和苗族的团结和睦。

瑶苗两族人民长期以来在广西地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相互帮助,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瑶苗一家亲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瑶族和苗族的婚姻联姻,瑶苗两族人民在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等。

三、仡佬毛南一家亲仡佬族和毛南族是广西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

仡佬毛南一家亲是指仡佬族和毛南族的团结和睦。

仡佬毛南两族人民长期以来在广西地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相互帮助,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仡佬毛南一家亲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仡佬族和毛南族的婚姻联姻,仡佬毛南两族人民在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等。

四、水京土一家亲水族、京族和土家族是广西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

水京土一家亲是指水族、京族和土家族的团结和睦。

水京土三族人民长期以来在广西地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相互帮助,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水京土一家亲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水族、京族和土家族的婚姻联姻,水京土三族人民在传统饮食、民俗活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等。

五、多民族共同建设家园广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家园。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各个民族共同参与到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共同努力,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他们共同参与到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广西各族人民通过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

芦笙节
流行于贵 州的凯里、麻 江、丹寨各县 交界的舟溪一 带。各地的节 期不统一,一 般在农历的正、 二或三月;个 别地区选在七 月举行。主要 是祭祀祖先, 庆祝丰收。
苗族的美食
竹筒饭 扣肉
A
B
无山不瑶--瑶族
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隋唐 以来就生活在五岭山区,有“五岭无山 不有瑶”之称。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 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 贵州、江西等省区。广西的瑶族共有 14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 主要分布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 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
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农历三 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 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 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 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 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三月三这天,壮乡的家家户户都 做好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五色糯米饭, 出门在外的亲人要回乡团聚,祭拜祖先。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抛绣球, 对山歌,以歌传情,因此有“三月初三到 壮乡,遍地都是对歌场”的说法,“三月 三节”因此也被称作“歌节” 。
每年的四月初 八是牛魂节,又叫 做脱轭节。在壮人 的意识里牛是天上 的神物,不是凡间 的一般牲口。
壮族的美食
美味特色 的粽子 好看的糯 米饭
香喷喷的 艾粑
文化丰富的侗族
广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 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融水、龙胜、 融安、罗城等县(自治县),分布特点是 大聚居、小分散。目前,广西的侗族人口 是31万多人。侗族人民勤劳淳朴,有敬老 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 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习俗。民间信仰多神, 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圣母”。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 “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 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 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 节。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 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 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 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 动。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 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 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壮族的资料

壮族的资料

简介1990年人口1548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

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壮族艺术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礼仪介绍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

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

壮族

建筑
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 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 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 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 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 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 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 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 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历史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 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 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先秦时期,广西为骆 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 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 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 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 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 ,各自雄居
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臵岭南东、西两道, 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 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
两宋、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 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 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 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视及土司 的横征暴敛给壮族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壮族人 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的西原“黄洞蛮” 起事,宋朝侬智高起义,明朝的俯江农民起义, 清朝数百年不间断的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 国运动就起事于这片地区。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 镇压而告失败。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 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 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语言
壮语是中国的较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1400 万以上。壮语属于侗台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 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 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外有学者将壮语称为 “北泰”语。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 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 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 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 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 口的九成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 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

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澜。

云南壮族主要居住在南盘江流域、右江流域、红河流域以及金沙江流域的坝子、河谷盆地及半山区。

住在坝区的如广南坝、邱北坝、文山坝、八宝坝等。

广南坝海拔在1300米左右,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约1600毫米,无霜期300天左右。

全年分旱雨两季,5月至10月为雨季,11对次年4月为旱季,雨旱分明,水热同季,土层肥厚,水源好,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八宝坝的海拔在1100多米,坝子内耸立着岩溶石山。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建筑】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汉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服饰】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

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

蓝黑颜色是壮族妇女的共同爱好,喜穿长裙短衣,头包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

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

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

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灿耀眼。

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

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

壮锦是壮族的一种瑰丽的纺织品,它与湘绣、蜀锦齐名,驰名中外.壮锦色泽鲜艳,坚固耐用。

传统的壮锦既有几何图案,又有各种描绘花纹。

常见的有字纹、水波坟、云纹以及各种花草和动物图象。

在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跃马向前等20多种图象中,凤的图案在壮锦中独占鳌头,“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

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大红、大绿、大蓝、大黄是壮锦富有民族特点的重要内容。

在一幅壮锦中,或是一个图案里,有时会采用四五种颜色,多的采用七八种或者是十几种颜色,但图案整体看上去,色彩层次分明,繁杂而不乱,柔合而不浓艳。

壮锦花色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可用作床毯、被面、围裙、背带、腰带、手提袋、挎包、头巾、衣物装饰等。

【礼仪】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

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禁忌】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

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

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

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文化艺术】壮族还以唱山歌闻名,山歌言语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

山歌有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活技术的“生产歌”,以及“酒歌”、“情歌”。

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长工歌”,“妇女苦情歌”等。

壮族还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

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

大的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

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吃五色糯米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谷丰登。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

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

铸造和使用铜鼓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

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

歌圩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

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

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

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

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

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

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

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

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

参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

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

歌圩非常热闹,除青年们对歌外,还有唱戏的、做买卖的。

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

实际上歌圩也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

歌会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

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

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

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

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歌、学歌、团结歌等。

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婚俗】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

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

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

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后来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会被处死。

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

部分地区居民住二层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堆物。

近年来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

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还有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特点,且各地不一。

男子多穿唐装。

衣料过去多为自织的土布。

过去有文身习俗,现已改变。

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主食大米和玉米。

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壮族妇女粉、糕。

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结婚送聘礼时,必赠槟榔。

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阳神等。

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

近代有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响不大。

在壮族居住地,人们在路上与老人相遇时,须主动与老人打招呼,并退让到路旁请老人先过去。

老人进屋时,要请老人坐上座,如果有人在老人面前翘腿二坐,则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尊敬,会受到众人的谴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