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是什么?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2、怎么办?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
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④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
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

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1、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这一根本任务是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提出的。

它综合了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2、“四有”的内涵
“四有”揭示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本质特征,是对社会主义公民内在素质的科学规定。

有理想,就是要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在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

有道德就是要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现阶段主要提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觉悟水平。

有文化,就是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有纪律,就是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具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3、“四有”之间的关系
“四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理想是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规范,文化是智力条件,纪律是必要保证。

“四有”包含着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即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文化,即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四有”的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实现人的现代化。

我们青年学生必须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的统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努力把自己锻造为“四有”公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一些认识和实践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先
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我们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

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深入人心,增强了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

我们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形成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二)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坚持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选择。

我们党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三)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事业、产业两大形态——我们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两手抓、两加强。

实践中,我们对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界定。

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形成了用不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

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我们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我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2004 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四)文化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依靠力量在于人民——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重要特征。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我们坚持不懈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改革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推进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我们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
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

在微观运行机制上,一方面,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努力提高文化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不断增强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六)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我们坚持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

我们在推进文化创新实践中,坚持继承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坚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吸纳融汇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坚持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文化工作者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努力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心灵沟通的桥梁——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不断增进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我们立足于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多角度展示中华文化,展示当代中国的文明进步。

我们适应国际社会研究中国文化兴趣增长的新形势注意办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推出中国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让更多外国民众感受中华文化。

我们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向广度深度扩展。

2009 年底,我国已同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交流关系,同140 多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 个年度文化交流计划。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

如前所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一)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1. 积极推进出版发行、电影、演艺、广电网络等领域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对此,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2. 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

要按照“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要求,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基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3. 稳步推进新闻媒体的相关改革。

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事业发展能力和传播能力。

4. 继续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要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效能,积极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5. 把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文化发展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

要把促进繁荣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加强引导、有效激励,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对策
1.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

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主要靠市场来满足。

2. 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

在“两种属性”中,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商品、产业、经济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

不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突出以文化人的功能。

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3. 正确认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

在当代中国,主旋律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空洞说教;提倡多样化要处理好高雅与通俗、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兼顾大众和小众的需求,高雅艺术形态也要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扩大受众面,努力做到雅俗共赏;通俗艺术形态也要强调思想内涵,追求格调品味,寓教于乐,不降低艺术标准,不低俗媚俗庸俗。

4.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改革创新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还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善于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5.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贡献。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

从实践中看,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

因此,要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产业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6.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无论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

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为各类文化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等方面。

具体来讲,就是要履行好“公共服务、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职能。

7. 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要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使我国文化产品更直接地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影视节目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8. 正确认识和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繁荣是目的,管理是保障。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在促进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努力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

(1)要在恰当运用思想教育手段的同时,更加注重依法管理为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推进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有效解决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要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2)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向体制要秩序。

(3)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法人、岗位、职业、产品等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健全登记备案、年检制度、加强岗位培训等多种行业监管手段,强化行业自律,推动文化企业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